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皇史宬 【皇史宬】的意思是什么【皇史宬】是什么意思

皇史宬 【皇史宬】的意思是什么【皇史宬】是什么意思

  • 发布:2025-10-24 13:30:21
  • 2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皇史宬的历史

我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金匮石室”的制度。《汉书·高帝纪下》记载:“与功臣刻符作誓,丹书铁券,金匮石室,藏之宗庙。”所谓“金匮”,即是铜制的柜子;所谓“石室”,就是用石头砌筑的房子,其目的均是为了防火,让其保存的珍贵档案,能永久地保存下去。

尔后历代档案库,均因袭秦、汉旧制,而又各有所发展,供保存各朝皇帝的“实录”、“圣训”、“玉碟”之类的皇家档案。历史上历朝历代都建有这类档案库,但多数已毁,象皇史成这样保存完整的,已几乎都没有了,这就越发显示出这组建筑的特殊价值。

皇史宬的建造,最早源于明朝内阁大学士丘浚给皇帝的上疏。早在明朝弘治五年(1492),丘浚就曾奏陈皇帝,提出应收集整理历代的经籍图书,立为案卷保存,以备“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对建设什么样的库房保存这些图籍,他建议:仿照中国古代“石室金匮”之意,在紫禁城文渊阁附近,建造一所不用木植,全用砖石垒砌的重楼,上层用铜柜存放各朝皇帝的实录和国家大事文书,下层用铁柜保藏皇帝的诏册、制诰、敕书及内务府中所藏可用于编修全史的文书。他的这一建议,基本勾画出了皇史宬的雏形。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建议当时并未能付诸实施,直到42年后的嘉靖十三年,嘉靖皇帝因下令重修累朝皇帝的实录,并令大臣筹议建阁收藏皇帝的“御像、宝训、实录”之事时,当朝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张孚敬等,才重申前议,并有了“石室金匮”的正式建造。但新的建筑,已在丘浚建议的基础上有了很大改变。

经张孚敬等议定,并经嘉靖皇帝批准,将建造地点选在了南池子一带,这样,既可以和其他宫苑建筑相成一体,又离紫禁城不远,还便于专门保管和查阅。其建筑规制,不是重楼,而是和南京之斋宫相同,内外用砖石团,阁上敬奉历代皇帝像,阁下存放累朝皇帝的实录、圣训。整个建造工程,用了两年时间。

嘉靖十五年八月二十日,重修后的皇帝实录、圣训奉安进库,皇史宬开始正式投入使用。

皇史宬初建时,拟定名字并不叫皇史宬。因其初意首先是为敬奉皇帝像而建,所以初命名“神御阁”。工程完工后,嘉靖皇帝又决定专用该建筑存放皇帝的实录和圣训,而皇帝画像则另修景神殿恭奉,因此,乃将“神御阁”更名为“皇史宬”。据崇祯朝进士孙承泽《春明梦余录》记载,皇史宬的名字,是由嘉靖皇帝决定的,其中“史”字,明时写作“”字,“宬”字,是在“成”上加个宝盖,这些字形的确定,也都是嘉靖皇帝“自制而手书”的。“宬”,《日下旧闻考》援引《燕都游览志》注释说:“宬与盛同义,《庄子》:‘以匡宬矢’,《说文》曰:‘宬’,屋所容受也。”在中国历史上,皇帝至高无上,代表国家,而历朝皇帝又都标榜自己所修的实录圣训,“不虚言,不溢美”,是真实的历史记录,所以用以存放实录圣训的地方,应既是保藏中华文化的总汇,又是保存皇家正史的殿堂。这也就是皇史宬之名称、之字形的寓意所在。

清朝取代明朝后,仍将皇史宬作为保藏皇家档案之所,但皇史宬的门额字形,清朝做了很大的改变,“史”字不再用“”字,并且改成了左汉右满两种文字合璧。1911年,清朝政府被推翻后,皇史宬一度仍归溥仪小朝廷的内务府管理,1925年溥仪出宫后,皇史宬由北平故宫博物院接管。这个时期,皇史宬长期处于封存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北京市政府把皇史宬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5年,国家档案局成立,皇史宬移交国家档案局管理。从1956年起,国家陆续拨巨款对皇史宬进行了多次修缮。

1982年,皇史宬又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皇史宬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直接管辖,所存明清皇家档案,已移存第一历史档案馆存放,皇史宬已成为对外开放展览、展示中华古老档案建筑和文化的重要景点。

古代的档案机构是什么

古代的档案机构是“皇史宬”。

皇史宬(huángshǐchéng),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又称表章库,位于北京天安门东边的南池子大街南口。

皇史宬始建于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7月,建成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7月。历时两年建成。占地846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

皇史_怎么读

皇史宬[huángshǐchéng]

皇史宬,初名神御阁、表章库,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南池子大街136号,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为中国明清两代的国家档案存放处,现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明清档案陈列室。

皇史宬分南北两院,由正殿、东配殿、西配殿、御碑亭、宬门等建筑组成,总占地面积84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400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皇家档案库建筑群,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藏书保护的优良传统和技术成就。

1982年2月23日,皇史宬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嘉靖年间,皇史宬的建造提上议程,其原因主要是皇家宫殿多次遭受火灾,引起了嘉靖帝的高度重视。

明代***余继登所撰《典故纪闻》卷十七记载,嘉靖十年大内东偏火灾造成14座建筑被毁,嘉靖帝随后告诉大学士张璁:宫中建筑密集,要做好防火预案;南京宫殿的宫门都采用砖砌,没使用木料,这可作为建筑防火的参考方法。

考虑到皇宫内建筑太密集,嘉靖帝打算在皇宫外面建造一座砖石材料的建筑,用于存放皇家档案。

皇史宬有什么特点

皇史宬的特点如下:

作为一座古代建筑,皇史宬的特点就是防盗、防火、防潮。之所以有这个特点,主要和它的用处息息相关,所谓的皇史宬,就是专门保管帝王文书及其世系的地方。从建筑上来看,皇史宬的大殿没有用一根木头,殿内大厅无梁无柱,通体都是用石头做的,把这些防盗防火防潮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

皇史宬的特征:

皇史宬正殿不用木料,全部砖石结构,既可防火,又能防震,建筑坚固耐久,几百年岿然不动。

殿内筑有高台,既可泻水,又可防潮。

特殊厚度的墙壁可以避免室外温度急剧变化对室温的影响,有利于控制室内温度。

殿内东西两侧对开的窗户和拱形的屋顶便于通风。

【皇史宬】的意思是什么【皇史宬】是什么意思

【皇史宬】的意思是什么?【皇史宬】是什么意思?

【皇史宬】的意思是:皇史宬huángshǐchéng明清两代的档案库。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于(北京)。●明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永泰门﹞再南街东则皇史宬,珍藏明太祖以来御笔实录、要紧典籍、石室金匮之书。」●清顾炎武《书吴潘二子事》:「先朝之史,皆天子之大臣与侍从之官承命为之,而世莫得见。其藏书之所曰皇史宬。」●《清一统志·京师四·官署》:「皇史宬在东华门外东南,实录、玉牒、起居注藏焉。」亦省作「皇宬」。●清黄宗羲《谈儒木墓表》:「皇宬烈焰,国灭而史亦灭。」★「皇史宬」在《汉语大词典》第11413页第8卷257★「皇史宬」在《汉语辞海》的解释皇史宬huángshǐchéng明·清两代的档案库。▶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于(北京)。▶明·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永泰门﹞再南街东则皇史宬,珍藏明太祖以来御笔实录、要紧典籍、石室金匮之书。」▶清·顾炎武《书吴潘二子事》:「先朝之史,皆天子之大臣与侍从之官承命为之,而世莫得见。其藏书之所曰皇史宬。」▶《清一统志•京师四•官署》:「皇史宬在东华门外东南,实录、玉牒、起居注藏焉。」亦省作「皇宬」。▶清·黄宗羲《谈儒木墓表》:「皇宬烈焰,国灭而史亦灭。」

皇史宬的拼音huángshǐchéng

皇史宬是什么意思

皇史宬

huángshǐchéng明清两代的档案库。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于(北京)。●明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永泰门﹞再南街东则皇史宬,珍藏明太祖以来御笔实录、要紧典籍、石室金匮之书。」●清顾炎武《书吴潘二子事》:「先朝之史,皆天子之大臣与侍从之官承命为之,而世莫得见。其藏书之所曰皇史宬。」●《清一统志·京师四·官署》:「皇史宬在东华门外东南,实录、玉牒、起居注藏焉。」亦省作「皇宬」。●清黄宗羲《谈儒木墓表》:「皇宬烈焰,国灭而史亦灭。」

★「皇史宬」在《汉语大词典》第11413页第8卷257★「皇史宬」在《汉语辞海》的解释皇史宬

huángshǐchéng明·清两代的档案库。▶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于(北京)。▶明·刘若愚《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永泰门﹞再南街东则皇史宬,珍藏明太祖以来御笔实录、要紧典籍、石室金匮之书。」▶清·顾炎武《书吴潘二子事》:「先朝之史,皆天子之大臣与侍从之官承命为之,而世莫得见。其藏书之所曰皇史宬。」▶《清一统志•京师四•官署》:「皇史宬在东华门外东南,实录、玉牒、起居注藏焉。」亦省作「皇宬」。▶清·黄宗羲《谈儒木墓表》:「皇宬烈焰,国灭而史亦灭。」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