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正阳门箭楼(一个老北京的象征)

正阳门箭楼(一个老北京的象征)

  • 发布:2025-10-20 08:40:24
  • 2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为什么正阳门后面还要修一座箭楼。难道。。。

真正的正阳门是广场南侧的那个门,而月亮湾那个门只不过是个箭楼。最早的城门外侧都还要建一个箭楼,起防御的。箭楼,城楼以及周围的城墙就形成了一个瓮城。而这个瓮城只有两个门,一个是外面箭楼的门,另外一个是里面的正阳门。因此,即使外围的箭楼被打开,那么,敌军就犹如进入一个瓮中,只有挨打的份了。守军可以从四个方向发动进攻,攻击力更加强大。因此,相对于传统的城门来说,带瓮城和箭楼的城门往往是易守难攻的。同样的京北的德胜门也是相同的布局。然而,德胜门的城门已经没有了,现存的也不过一个箭楼而已。由于德胜门和正阳门扼守进入紫禁城的直路,所以,防御能力应该也是最强的了

北京正阳门箭楼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明朝时期北京城的正阳门箭楼位于正阳门城楼的正南方,是最能体现我国古代军事防御思想和技术水平的代表性建筑,为一砖砌堡垒式建筑,雄踞于砖砌城台之上,占地2147平方米。城台高约12米,上窄下宽,也有明显收分。

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内设"千斤闸",南侧宽10米,北侧宽12米多。开在城台正中的中门,与城门相对,是内城9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专供龙车凤辇通行.

箭楼上下四层,楼顶为灰筒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式,饰绿琉璃脊兽。南、东、西三面辟箭窗,以作对外防御射击之用,南面四层,每层13孔,东、西各四层,每层4孔,连抱厦2孔,共辟86孔。

箭楼的结构为前楼后厦,面阔七间,宽62米,进深20米;北出抱厦庑座,面阔五间,宽42米,进深12米,门两重,前为古老的吊落式闸门“千斤闸”,后为对开铁叶大门。

整座箭楼通高35米多,在明代及后来的清代北京城垣的箭楼中,唯正阳门箭楼辟门,亦最为高大雄伟。由于其形式比较独特,一直被看成是老北京的象征。

正阳门箭楼前的石狮

1902年清政府对正阳门城楼进行了怎样的修复和改建

1902年,清政府派直隶总督袁世凯和顺天府尹陈璧负责筹划修复。在修复施工中,因所藏的工程档案经兵火焚掠无存,只好参照与正阳门平行的崇文、宣武两门的形制,将高度与宽度适当加大了一些,重建了正阳门的城楼与箭楼。正阳门这次重建,历时最久,直至1906年才竣工。

这次重建后的正阳门箭楼,添建了水泥平座护栏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墙断面增添西洋图案花饰。此后,正阳门又历经了数次改建,首先拆除了正阳门的瓮城月墙及东西两座闸楼,后又将正阳门内的关帝庙与观音庙也一同拆除。后来,正阳门城楼和正阳门箭楼又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建:在城楼东、西两侧城墙各开辟两个洞子门。箭楼南侧增建了悬空眺台、汉白玉抱柱和栏杆,并在一二层箭窗上方,加饰了水泥制成的白色弧形华盖。原箭楼没有匾,改建时,在箭楼门洞上增添了汉文书写的“正阳门”横匾。

箭楼下的城墙部分,东西两侧都加宽,并加建栏杆,增建了东、西“之”字形的登城马道。箭楼北面也拓宽了,形成了用混凝土仿汉白玉栏杆围起的宽阔平台。另外,这次改建,还在抱厦两侧各增加了4个箭窗,这样,就使箭窗的数量从原来的86个变成了94个。正阳门历经了500多年的世事沧桑,最终成为古都北京唯一一座城楼、箭楼均保存完好的城门,代表了老北京的形象。

正阳门近景

北京正阳门箭楼属于哪个区管辖

正阳门箭楼位于崇文区。

正阳门城楼位于东城区。

正阳门位于宣城区、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这四个区的交界处。天安门广场西路以西,也就是正阳门西侧是西城区,西南是宣城区。天安门广场这边也就是正阳门以北是东城区,往南也就是正阳门南侧是崇文区。崇文区与东城区正好以前门东大街为界,正阳门的城楼与箭楼正好被这二区一分为二。

正阳门箭楼:一个老北京的象征

正阳门箭楼位于崇文区西北部,前门大街北端,系北京城中轴线天安门南端的重要建筑之一。于1988年1月31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阳门箭楼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建筑形式为砖砌堡垒式,城台高12米,门洞为五伏五券拱券式,开在城台正中,是内城九门中唯一箭楼开门洞的城门,专走龙车凤辇。箭楼为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上下共四层,东、南、西三面开箭窗94个,供对外射箭用。

正阳门箭楼,是一座非常壮观的古代建筑。一说老北京,总要把前门箭楼,作为一个标志,那是老北京人的情感所在。我一直以为,正阳门箭楼的全部建筑,都是原装的明代建筑。后来,看了一本书,叫《中国近代建筑史》,这才知道,箭楼历史的起起伏伏,也知道了,正阳门箭楼,也有西方的装饰。

想当年,元世祖忽必烈金戈铁马,建大都于北京。他围绕京城,建起60余里的城墙,和11个城门,正阳门就是其中之一。只是那时候正阳门,不叫正阳门,而叫丽正门。

到了明代,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把城南的城墙,向南又推进了0.8公里,并且在现在正阳门的位置上,再建城门,依然叫丽正门。明代正统元年(1436年),才改叫正阳门。

到了明代正统四年(1439年),朝廷为加强京城的防御能力,在北京各个城门前,都建起箭楼,正阳门南面的箭楼,正是这个时候出现的。正阳门与正阳门箭楼之间,由一座环形月墙连接,形成一个瓮城。

在之后的岁月里,正阳门箭楼几次失火,之后又重修。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炮击正阳门箭楼,毁坏相当严重。1915年,袁世凯当政时,其手下***朱启钤,看到正阳门与正阳门箭楼之间的瓮城,阻碍正阳门地区的交通,呈请改造正阳门瓮城。

朱启钤要拆正阳门瓮城,遭到很多人的反对,难以进行。最后,袁世凯钦赐银镐,朱启钦持镐破土,这才使拆迁得以实施。正阳门改造的设计者,是一个德国建筑师,叫罗克格。他在箭楼东西两侧,增加了两个悬空了月台,在原来方形的楼窗上,加上了西洋的窗洞券套装饰。

正阳门箭楼,虽然有了西洋的装饰,不再是原来的方孔,但改的很美,与建筑本身浑然一体。也使得,原来具有防御战斗性质的建筑,变成了一个供人观赏的建筑。这一改动,虽然细微,但是,它却说明近代中国,在被西方炮舰轰开之后,国外的建筑不断入侵,即使是权力象征的建筑,也在悄然变化。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