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中国馆位于世博园区南北、东西轴线交汇处的核心地段,东接云台路,南邻南环路,北靠北环路,西依上南路,轨道8号线在基中国国家馆地西南角地下穿过。中国馆由国家馆、地区馆和港澳台馆三个部分组成。国家馆高63米,架空层高33米,架空平台高9米,上部最大边长为138米乘138米,下部四个立柱外边距离70.2米,建筑面积约为2.7万平方米。地区馆高13米,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港澳台馆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地区馆和港澳台馆将为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提供展览场所,展示中国多民族的风采及城市变迁。中国馆将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形象,让世界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两个展馆可以同时宽松地容纳7000名观众。
上海世博展览馆
地址:浦东新区国展路1099号(近世博轴西侧)
943米云台路地铁站5号口
1.0公里云台路地铁站6号口
1.0公里云台路地铁站4号口
1.1公里云台路地铁站3号口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解读
从中国上海赢得世博会申办权那天起,人们就对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样式猜想颇多。东道主本国的场馆,历来是该届世博会期间的亮点,因为它代表国家形象和人民意志,也代表最新科成果以及人类通过建筑所承载的种种美好遐想。世博会后,大多数场馆会拆除,只有主要场馆保留下来。中国馆就是注定要留给子孙后代的文化遗产。
现在谜底揭晓了,一个巨大的斗拱将冉冉升起。它是红色的,在中国人的色谱中,象征富足
、文明、吉祥与进步。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体系。数千年来,中国木结构体系的建筑,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者说互为影响,它对中国文化的建树与传播起着明显的标志性作用。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最显著特征就是有一个大屋顶,这种屋顶不但体形硕大,而且还是曲面形的,屋顶四面的屋檐也是两头高于中间,整个屋檐形成一条曲线。硕大的屋顶,经过曲面、曲线的处理,显得不那么沉重和笨拙,再加上一些装饰,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情趣的一部分,古代文人欣然称之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如果我们走进故宫,看太和殿、保和殿等体量庞大的建筑,居然一点也没有沉重感。在严谨与庄重中还能透出几许灵动,就因为凌空翘起的飞檐划出了一道弧形的轮廓线,使覆盖面积很大的屋顶变得轻巧起来,成为极富神韵和表现力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屋身的最上部分,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有一层用零碎木料拼合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支挑着伸出的屋檐。这种构件就是斗拱,它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精灵。斗拱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到唐宋趋于成熟。根据国家意志,宋代颁布的《营造法式》在定义斗拱的同时,还给了它尊崇的地位。从此,斗拱的式样趋于统一。到了明清两代,斗拱的使用有了严格的规定,用不用斗拱,成为区分建筑等级高下的一种标志。斗拱至此进一步散发出强烈的意识形态,它的文化属性和阶级属性也得到了强调。封建王朝土崩瓦解之后,梁思成他们这代人对中国古建筑的价值发现和人文关怀,常常聚焦在他拉着林徽因爬上应县木塔的瘦羸身影上。如果我们看得更深一层的话,那么可以断定,从他开始,结在中国建筑飞檐之下的智慧之果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我们今天惊叹于斗拱的精巧,不再联想到刻板的秩序,而更容易为中国建筑曾有的辉煌和眼前展开的复兴之路发出一声声感慨。
编辑本段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人文关怀
“作为代表国家形象的中心展馆,它必须在特定的场合让人享受仪式感,领略大国风范。”戴柳说,“国家馆前面是城市广场,在大型活动中,人们要登上台阶进入坐北朝南的国家馆,会享受到与周边环境一起上升的愉悦感。在恰如音乐行板的节奏中,美景在我们眼前次第打开。如果是电视直播的大型活动,这里的景观也非常好,水平展开的地区馆是一个挑空的建筑,在33米高的平台上有开阔的水面和层次丰富的绿化,惠风和畅,天高云淡,它可能成为上海最能出镜的公共空间之一。然后,我们可以通过两台自动电梯和四根立柱内的垂直电梯(每根立柱内有三台)进入国家馆各个层面。每个电梯口的朝向都是顺时针的,便于游人辨识,而且通过台阶来提升每个楼层,旋转上升,设计很人性化。如果我们登上最上层平面酷似九宫格的观景平台——这边风景独好,在63米的制高点上,浦江两岸美景尽收眼底。”
编辑本段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国特色
设计者采用中国古老的文字——篆书来记录中国漫长的朝代,传达中华人文地理信息。在外墙上还会适时地镶嵌一个2.7米见方的窗口,用简称来标明墙体后面展馆所属的省份。建筑边界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园柔化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当然,我们也可以种植一些农作物,让游人参与或目睹它们的成长过程,然后到了收获的季节就加工成粮食或新能源,完成一次现代农业的实验,全面提高中国馆的科技生态环保示范作用。”戴柳透露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构思。
中国传统建筑体现的是围墙思维,内敛而封闭的文化暗示影响深远,但国家馆突破了这个数千年来的“城墙”,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场馆,没有“行人止步”的命令。它的挑空设计为民众自由进入与穿行提供了极大方便。红色的斗拱以前所未有开放度和包容度,展现了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及亲和力。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又称“中国馆”,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于2007年12月18日正式开工。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简介】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建筑,目前尚在建。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是世博园区内最重要的场馆项目之一,是本届世博会主办国设计建造并将永久保留的国家展馆。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结构】
一楼的“序厅”,通透明亮。中央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模拟图的“艺术模型”,集上海新老标志性建筑于一体,象征上海的历史、文明与发展;位于夹层的历史文化名城厅,集中展示了上海的昨天与今天,浓缩了上海近七百年的发展历史,图片和注解为参观者道白。
二楼展厅是走进世博,现代化的模型展示了世博的整个规划。尤其是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元素-斗拱。16字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主色调运用传统、沉稳的“故宫红”。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三楼展厅中央有按上海市实际面积缩小500倍制作的城市模型、介绍了内环以内的城貌,因为未标路名,我们都找不到自己的居住所在,只能以黄浦江为界分清浦东和浦西。在城市模型边上还有航空港,洋山深水港的介绍模型。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功能】
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当然,最令人期待的是世博园区永久性场馆的横空出世,人们对此寄予了最多想象和期许:必须是最中国的,最有气势的,最值得永久观赏的。在众多世博场馆中必须一望而知是代表中国的建筑,也是最能阐释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建筑,更必须是在世博会后,能变身为上海新地标的建筑,那里将是以展览、会议、活动和住宿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最后,经过一次次全球设计方案征集、国内外专家一次次严格评审,设计方案一一变成设计模型摆在世人面前,并将在短短两年后,变成凝固的“城市雕塑”,迎接上海世博会这个全人类最大盛会的举办,并将永驻曾经的世博园区。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
中国国家馆的建筑面积为105879平方米,其结构体系为钢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所用钢材达2.3万吨。中间以四个混凝土核心筒作为主要的抗侧力及竖向承载体系,核心筒结构标高为68米。每个核心筒截面为18.6米×18.6米,相邻核心筒外边距约70米,内边距33米;屋顶边长为138米×138米。
这次的中国馆,在34米以下仅存在16根劲性钢柱,即每个核心筒的四个角部设置截面为箱形(800×800)的劲性钢拄,劲性钢拄从底板起始达60米,与屋顶桁架顶高度相同。从33.75米起,采用20根巨型钢斜撑支撑起整个大悬挑的钢屋盖。巨型钢斜撑底部与核心筒内的劲性柱连接,中间通过层层楼层钢梁与核心筒连接,顶部通过钢桁架与核心筒连接,锚固于劲性钢柱上。
为提供巨型钢斜撑底部的结构水平刚度,在33.15米处设置了劲性楼层(楼板内含钢梁)。33米劲性楼层,20道巨型钢斜撑及楼层与屋顶桁架层共同构成了整个钢屋盖的主要受力体系,提供了各楼层的承载支托。
中国馆所用的工程结构钢材以Q345B和Q345GJC为主,均属低合金高强钢,这在超高层钢结构中应用比较普遍,焊接性能较好。只是随着强度等级的增加,焊接的难度亦会增加。
根据资料,中国馆中需要焊接的最厚钢板达到60mm,属于厚板焊接。还要考虑到巨型钢材斜撑的焊接收缩问题,需要针对评估。
虽然整个塔楼结构高度为68米,并不算高。但由于结构大悬挑的特点决定了绝大多数的高空焊接作业为离地几十米的凌空作业,焊接条件十分险峻。同时,国家馆工程的收尾阶段刚好是12月冬季,还需要考虑冬季高空焊接的应急防护措施。总的来说,中国馆就是“构件截面大、钢板厚,现场高空焊接量大”。
尽管如此,施工方还是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了中国馆的建设与验收!由上海市机械施工有限公司严格按照焊接工艺要求施工,并邀请国际知名的第三方检验机构SGS进行无损检测焊接工艺检验。经SGS对现场的工字梁及箱型梁对接焊缝、T型焊缝进行无损检测发现,其超声波探伤检测一次合格率达到98%以上(余下2%亦于完工前全数完善),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可谓“施工质量过硬,让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