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青海湖湟鱼简介(青海的湟鱼介绍)

青海湖湟鱼简介(青海的湟鱼介绍)

  • 发布:2025-10-09 08:57:38
  • 3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青海湖的湟鱼

青海湖湟鱼,学名:“裸鲤”,俗称:湟鱼、花鱼、狗鱼、无鳞鱼。产地:青海湖。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鲤属。

湟鱼是青海湖中的特产,以其鲜嫩味美而著称高原。它在鱼类中属鲤科,学名叫做“青海湖裸鲤”。

湟鱼全身裸露,几乎无一鳞片,体性近似纺锤,头部钝而圆,嘴在头部的前端,无须,背部灰褐色或黄褐色,腹部灰白色或淡黄色,身体两侧有不规则的褐色斑块,鱼鳍带淡灰色或淡红色。也有个别全身呈浅黄色或深绿色的。

青海湟鱼好吃吗怎么做

简介:青海湖湟鱼,学名:“裸鲤”,俗称:湟鱼、花鱼、狗鱼、无鳞鱼。

产地:中国青海湖。

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鲤属。

别名:裸鲤鱼、湟鱼、花鱼、狗鱼、无鳞鱼。

青海湟鱼的蛋白质的含量很高,湟鱼是青海湖的一种特产,鲜嫩味美,全身几乎没有鱼鳞。

红烧青海湟鱼的的做法步骤:

1、先将湟鱼收拾干净,抹上淀粉;

2、葱、姜、蒜、红椒切片,将盐、糖、蔬菜味精、老抽、生抽、白酒、醋、胡椒粉兑一碗炖鱼的料汁;

3、热锅倒油,油一温,就将鱼放入锅内,双面慢火炸透,将葱姜蒜放进鱼锅;

4、再将炖鱼的料汁倒进鱼锅中,慢火炖20分钟左右,出锅即可。

青海的湟鱼介绍

你好湟鱼,它在鱼类中属鲤科,学名叫做“青海湖裸鲤”。。

青海湖裸鲤,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鲤属。俗称:湟鱼、花鱼、狗鱼、无鳞鱼。

体长,稍侧扁,头锥形,吻钝圆,口裂大,亚下位,呈马蹄形。上颌略微突出,下颌前缘无锐利角质。下唇细狭不发达,分为左右两叶;唇后沟中断,相隔甚远;无须。

体裸露,胸鳍基部上方、侧线之下有3-4行不规则的鳞片;肛门和臀鳍两侧各有1列发达的大鳞,向前达到腹鳍基部,自腹鳍至胸鳍中线偶具退化鳞的痕迹。

侧线平直,侧线鳞前端退化成皮褶状,后段更不明显。背鳍具发达而后缘带有锯齿的硬刺。体背部黄褐色或灰褐色,腹部浅黄色或灰白色,体侧有大型不规则的块状暗斑;各鳍均带浅红色。

生殖期间雄性个体的吻部和臀鳍、尾鳍以及体后部均有白色颗粒状的珠星。

多年人为的滥捕已造成青海湖湟鱼的大量锐减,由于全球变暖,大气干旱,降水减少,加之青海湖水位年年下降,含盐量和碱度不断上升,湟鱼的生存受到很大影响。目前,青海湖湟鱼资源已不足开发初期的十分之一。

从1994年开始青海省政府已进行了3次封湖育鱼措施,2001年又第四次下令对青海湖实施封湖育鱼,为期10年。

在青海湖,每年的春夏之交,湖内湟鱼的洄游是一件令当地人期待的大事,它意味着接连数月的满目苍黄和零下数十度的严寒已经过去,大地又将是一片葱茏。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冰雪渐渐消融,雨水增多,各条入湖河流的来水量也开始增加。启程的时间到了,湖内的产卵亲鱼开始在环湖各大河流的河口地带集结,然后成群地逆流而上,向着它们世代相传的产卵圣地进发。

起初,只见少量鱼群走走停停,溯河而来,接着大批的鱼群涌了上来,数不清的黑色纺锤形身体以及淡黄色鱼鳍瞬间塞满了河道,河水顿时暗了下来,河道里流得仿佛已不是水,而是湟鱼。它们排成纵队,穿过怪石嶙峋的河底,聚集在河水相对平缓的地方,休息,积蓄力量,准备迎接前方漫漫征程中的艰险阻隔。

湟鱼是青海湖独有的鱼类。“水中绕有鱼类,色黄无鳞……”这是关于湟鱼的最早记载,见于清朝乾隆年间的《西宁府新志》中。无鳞的特征为它赢得了“青海湖裸鲤”的学名。“其实,在它们的肛门、臀鳍两侧和肩带部位还有稀疏的特化鳞片。”48岁的史建全是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主任,他告诉我们,湟鱼的祖先是黄河鲤鱼,原本是有鳞的。13万年前,青海湖因地质运动成了闭塞湖,后来演变成咸水湖。为适应日渐盐涩的湖水,黄河鲤鱼的鳞片逐步退化。

青海湖湟鱼

   如今青海湖湟鱼非常稀缺,已经有很多年不闻它的味道了。

   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青海湟鱼是我们那个年代特有的滋味,至今犹存。

   玉门油田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祁连山下,高寒缺氧,物质生活贫乏。父亲在油田局机关主管后勤服务工作,他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为职工谋福利。在1970年代初,他青海的战友为他联络了青海湖刚察渔场的关系,每年除过夏季外,父亲总会从青海湖拉运回来湟鱼。青海湖与玉门的气候条件都比较相似,冬季时间长,正好有利于湟鱼的储存。元旦和春节期间拉运回来的湟鱼都冻成了冰块,可以慢慢享用。"十一"和"五一"期间,虽说气温不高,但车子也得白昼黑夜连续跑,才能保证湟鱼不会变坏。先是经过将近一天的颠簸,将卡车开到刚察渔场后,天黑前装好车,星夜兼程往油田赶,翻过达坂山,过民乐,走张掖,出了嘉峪关,早上10点多赶到油田,职工们提着篮子排队买鱼。那时候每市斤湟鱼一毛钱,到了80年代初,也才两毛钱一斤。每次每人都能分到10多斤。

   湟鱼全身裸露,几乎无一鳞片,体形近似纺锤,头部钝而圆,嘴在头部的前端,无须,背部灰褐色或黄褐色,腹部灰白色或淡黄色,身体两侧有不规则的褐色斑块,鱼鳍带淡灰色或淡红色。也有个别全身呈浅黄色或深绿色的。

   湟鱼刺多,肉质肥厚,红烧最好吃。我母亲是烹饪湟鱼的高手。她先用胡麻油将鱼炸成金黄色,然后往锅里倒入热水,加花椒葱段姜片蒜头辣椒和少许酱油,再放入一杯白酒,让温火炖煮半小时,直到收干汤汁,才将鱼出锅装盘。这鱼汤汁浓稠,味浓香辣,让人食欲大增,成了永久的味道。那时候肉食供应凭票,每月也就吃一两次肉,而且也是每人一二两。但毎次吃湟鱼时,母亲总是分给每个孩子一两条,个个都吃得过瘾。那时一条得有两三斤重,过年的时候还能吃到七八斤重的大湟鱼。后来去农村插队回家探亲时,不仅能吃到湟鱼,父亲从青海弄来的互助大曲,也成了我的"专供"。互助大曲一块多钱一瓶,酒质醇厚,典型的青稞香型,饮后回味无穷。在那个年代,只有***的伊犁大曲才能与它不分伯仲。

   后来我才知道,青海湖是咸水湖,湟鱼是青海湖里生存的唯一鱼种,由于生活在高寒咸水水域,饵料缺乏,生长速度缓慢,一条500克的湟鱼需要将近十年的时间才能长成。有"湟鱼每年只长一两肉"的说法。也正是因为缓慢,才积累了丰富的营养成分,最可贵的是天然干净,完全没有污染。

    由于六七十年代大规模的捕捞方式,使青海湖湟鱼资源量迅速衰减,几乎快要濒临灭绝。到了1982年11月,青海湖首次施行禁渔期,为青海湖施行为期3年的封湖育鱼,以便给湟鱼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到了80年代后期,青海湟鱼已经全面禁捕,湟鱼极其珍贵。

   1989年5月,我在油田张掖休养所又尝到了久违的青海湟鱼。我家楼下一楼住着一位叫张老三的老头儿,因为他家的小姑娘与我曾是一个公社的插队知青,我经常对老人家嘘寒问暖,再加上平日里都有抿几口小酒的嗜好,两个人成了莫逆之交。有天傍晚,张老头儿在楼下院子里摆弄着一个铁皮筒式的炉子,用火烧着木炭后,将一口大铁锅放置在炉口上,加入了多半锅水,然后将开膛并洗净的十几条半斤重的青海湖湟鱼和五花八门的作料投入到锅里,然后盖上锅盖,让炭火焖炖起来。

   这时,一种久违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

   "张老爷子,都封湖多年了,哪里弄来得湟鱼?"我有些惊讶地问道。

   "越思越想实可恨,洪洞县内就无好人!"他手舞足蹈地唱起秦腔《苏三起解》来,抽了一口雪茄,然后用秦腔道白回答我:"你这位官人有所不知。我后上去甘州城闲逛,只见街头上有人推着自行车叫卖湟鱼,我当即掏出20元钱买下了这十几条鱼。"

   青海到张掖只是隔着一条达坂山,只需四五个小时的车程,这大约是商贩通过其他渠道途径搞来的。也许贩子不敢在青海境内叫卖,怕动静大,坐班车到张掖街头偷着卖。

   "明天中午来吃鱼!"张老爷子神彩飞扬地对我说。

    夜里仍能依稀听到楼下那慷慨激昂的唱腔。人老瞌睡少,这老爷子一边焖煮鱼,一边吼着秦腔,兴致盎然。

   天亮以后,我去上班了,只见楼下的那口大铁锅里仍冒着热气,不见老爷子的身影,想必折腾了一宿,他回屋睡觉了。

   中午下班回来,从家里拎了两瓶甘州大曲,来到张老爷子家。张老爷子叫来了隔壁的王老爷子,又拌了几碟小菜,然后将锅里的湟鱼悉数倒入大盘里,他吆喝了一声:"喝酒!"两老一少碰杯,一杯酒下去,可以吃鱼了。

   张老爷子一辈子好吃,也喜欢烹饪,最拿手的就是烧鱼和卤肉,基本上属于鲁菜系列的作品。王老爷子退休前是油田运输处的厨师,白案红案样样精通,刀法娴熟,是工人们眼中的大厨。两个老爷子谈起烹饪的技巧来眉飞色舞,我插不上话,只管专心吃鱼。

   "味道如何?你再吃一口感觉一下!开玩笑,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出来的!"张老爷子有些激动,给我夹过来一条鱼,还要让我说出一二三来。

   湟鱼色泽红润,鱼的形状已经模糊不清,汤汁与鱼肉已经黏合在一起,进入口中肉酥烂入味,完全没有了其它杂质,似乎是介于肉和鱼之间的东西。鱼香中带点酱肉的味道,鱼肉细嫩,松而不散,味极鲜。再抿几口佳酿,真让人有些飘飘欲仙的感觉。

   这是焖烧了十五六个小时的湟鱼,而且是用炭火烧煮的。我算是长见识了!这在我的饮食江湖中也是一次难忘的回忆。虽说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却至今让我余味无穷。王老爷子性情温和,做事周到,从不与别人扯淡。老人家于90年代中期作古,时年七十有六。张老爷子风风火火一辈子,唱戏喝酒抽烟打牌样样精通。我竟然在2006年去张掖时还见过他,他身体依然硬朗。后来听说他是89岁时咽气的。

青海湟鱼-来自高原的馈赠

    6月的青海湖迎来了最热闹的季节。鸟儿忙着衔食育雏,骑行客们结伴环湖,牧民则赶着自家牦牛转往高山牧场……此刻,湟鱼大军也如约来到各个河口集结,一年一度的洄游大戏拉开了帷幕。

“湟鱼”学名叫做“青海湖裸鲤”,为鲤科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种。1979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将湟鱼列为保护对象。2004年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湟鱼被列为濒危物种。

湟鱼全身裸露,几乎无一鳞片,体形近似纺锤,头部钝而圆,嘴在头部的前端,无须,背部灰褐色或黄褐色,腹部灰白色或淡黄色,身体两侧有不规则的褐色斑块,鱼鳍带淡灰色或淡红色。

湟鱼的祖先是黄河鲤鱼,原本是有鳞的。13万年前,青海湖因地质运动成了闭塞湖,后来演变成咸水湖。为适应日渐盐涩的湖水,黄河鲤鱼的鳞片逐步退化,促使它在青海湖高盐、高碱环境的过程中顺畅地排出体内的盐分,只有鳃盖与肩带衔接处和臀鳍两侧还有稀疏的特化鳞片。清朝乾隆年间的《西宁府新志》中关于湟鱼的最早记载,“水中绕有鱼类,色黄无鳞……”。

青海湖湟鱼在咸涩的冷水中生活,以水中稀少的水生物为食,生长十分缓慢,一般平均体重250克的青海湖湟鱼平均年龄约为8至9年,一旦资源枯竭,恢复起来十分不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粮食紧缺,于是人们将目光投向青海湖里的湟鱼。捕鱼队来了,国营渔场建立了,大规模开发青海湖湟鱼资源的序幕就此拉开。短短数十年间,“神湖的馈赠”就被捕捞殆尽。为保护湟鱼资源,从1982年开始我国展开封湖育苗的工作,并且封湖周期从2年一个周期,少量捕捞;变成了10年一个周期,实施0捕捞,2021年实施第六次正式封湖育鱼,此次禁渔期长达10年。

同时,当地还采取了人工授精、人工育苗的方式,已累计放流青海湖湟鱼1.56亿尾。目前青海湖湟鱼资源蕴藏量已达10.04万吨,是保护初期的38倍,为原始蕴藏量的3成以上,保护成效日益显著。同时,随着对青海湖周边环境的整治,使得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湿地面积持续增加,湖水的水体自净能力明显提高,青海湖湟鱼种群资源逐渐进入恢复期,“以鱼净水、以鱼养水、以鱼抑藻、以鱼控草”生命共同体已形成。

青海湟鱼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洄游了,每年6月,气温回暖,也迎来了青海湖湟鱼的洄游季。它们从青海湖出发,沿着布哈河、泉吉河、黑马河和哈尔盖河逆流而上,要到上游的淡水河中找一处水温较高、环境适宜的地方产卵。于是环湖草原上那些流入青海湖的大小淡水河流中,便出现了浩荡的鱼群,它们拥挤在河流中,逆流而上,为的就是把自己的鱼卵产在河流中,在淡水中孵化、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再顺流进入青海湖。在这个季节来到青海湖畔,河中密密麻麻在逆流中奋力游动的鱼群,能让人感受到在生命延续中所蕴含的那种无私和牺牲精神。为了保障湟鱼洄游路线的畅通,2010年开始,青海省先后拆除了沙柳河、泉吉河和哈尔盖河的拦河大坝,修建了7座洄游通道。研究发现,一条成年湟鱼的怀卵量平均为1.62万粒,而真正成活的湟鱼数量大打折扣。湟鱼幼苗在淡水时间越长,成活率越高、越健康。

青海湖为贫营养水体,湖中鱼类组成结构简单。湟鱼是湖中惟一的大型鱼类,作为青海湖‘水—鱼—鸟—草地’生态系统中最基础的部分,湟鱼就起到了重要的生物链支撑作用,承担着29600多平方公里流域内人畜有机物转化的重任。其资源的衰竭将会破坏水体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现有的生态平衡,导致其他水生生物如刚毛藻和无隔藻等生物的大量增加,使青海湖水环境恶化进而危害到水生生物的生存,最终使青海湖成为一个“***湖”,进而影响调节气候、阻挡沙漠等生态屏障作用的发挥。当地的水鸟和野兽等都需要依赖湟鱼资源维持自身的生存,一旦当地的湟鱼消失,那么这些鸟类和野兽也将无法存活,那么鸟岛的美丽景色将不复存在。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