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拦街福,拦街福的介绍

拦街福,拦街福的介绍

  • 发布:2025-09-29 16:20:54
  • 1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拦街福的介绍

拦街福是浙江省温州市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期的拦街福是一种单纯的信仰民俗,后来人们以娱神为名,增加了文化娱乐活动。现代拦街福在活动现场有传统工艺品展示,游客们还可以参与猜灯谜、剪纸龙等这些老温州的节日民俗。活动两旁街道有长人馄饨、胶冻、九层糕、麦芽糖、灯盏糕等温州地区的汉族传统美食小吃。

拦街福的旧俗

过去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三月十五,从寓意“康乐安宁”的康乐坊到寓意“争取第一”的第一桥,主要街道依次举行拦街福。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拦街福队伍行进的时候还有火流星开道。街头还上演戏曲、弹词、木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几集各种文娱活动之大成、同时家家设祭台、摆盆景、陈花卉,称作“花祭”。三月初三迎东岳神也是旧拦街福的活动内容之一,主题是祈福、禳灾和驱疫。店铺以减价招来顾客,同时搭台唱戏,在门口放置“龙喷水”等等。到晚上灯灿辉煌管弦齐作,城门大开,任人出入、活动至午夜才息。第二天,别处街道又举办拦街福。

过去庞大的拦街福队伍几乎占去了整条道路,看热闹的人和表演队伍几乎都挤到一块儿。表演队伍经过温州市区时,临街的三楼阳台的位置早早被主人以及各自的亲朋好友占据,一般市民很难上去。关于拦街福活动的盛况,温州市市地方文献《张棡日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晚饭后,闻本晚大南门底拦街福极闹,县城隍庙又有文明戏,乃徒步赴之。至则戏未上台,待一句钟始开演,未半出,台下拥挤不堪,予适立河边无从退避,不料一转瞬而予身畔数人已被挤落河。”由于人群相当拥挤,以至于有人被挤落下河,当年拦街福的活动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火流星

为了给后面的节目“开道”,拦街福打头阵的人会甩出“火流星”,路人怕被烫到,纷纷避让。“火流星”是用铁丝编成的篓,里面装上木炭,两个铁丝篓分别系在一根绳子的两端。打头阵的人拿着绳子边走边甩,风声呼呼,将篓内的炭火吹得通红,远远看去像两个火球,大家就知道拦街福过来了。

花祭

那时家家户户会在门前摆出漂亮的鲜花和盆景,名曰“花祭”,让人怎么看都觉得不过瘾。富裕人家还会摆出精致又高大的锡制蜡烛台,相当气派。不少家住郊县或外地的群众,纷纷赶到城里的亲朋好友家做客,一饱眼福。

龙喷水

旧拦街福活动中的“龙喷水”很有意思。活动期间,有的临街商店会在店里摆上木雕的龙头,龙口中能喷出水来。龙头后面用铜管接到一个暗柜,通过人工的方式将水压上来。《瓯江竹枝词》中有诗云:铜机引水转龙头,鬼伢虚空喷玉虬。

戏台唱戏

为了吸引市民的目光,商人们可谓大费周章,在店门口搭个小型戏台唱戏就是其中一招。这些戏班子一般是各个商家出钱请的,京剧、昆腔、乱弹纷纷亮相,弦管竞作,歌声盈耳。观众蜂拥而至,生意自然兴旺起来。据说不同商家之间还会“斗戏”,一家戏台唱得好,拉走了客源,另一家戏台就变着招数更加卖力地唱,力求争回客源。

悬灯猜谜

商家另一个迎客妙招是悬灯猜谜。许多店铺将特制的宫灯悬挂在店门口,灯上挂有谜语,让行人来猜,谜语一般涉及温州的街道巷弄、地方小吃等。行人如猜对谜底可获得商家自备的礼物。商家一般卖什么就会给什么,几块年糕、几个水果都是奖品。

笑话卖糖

过去有位叫银洪的卖糖师傅很有名,他说的笑话大家都爱听,每回有人来买糖,他都是先说个笑话把人留住,然后说到一半打住,提醒大家先买点糖,不买就不接着说。本来不想买糖的人都自觉掏了口袋。

除了会做生意的卖糖师傅,一些居民也趁着拦街福赚点外快。一些房屋门口有空地的居民,就把空地圈出几块,临时租给摊贩卖小吃或销售打折商品等。

温州的拦街福为什么叫拦街福,拦街是什么意思

拦街福是浙江省温州市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期的拦街福是一种单纯的信仰民俗,后来人们以娱神为名,增加了文化娱乐活动。现代拦街福在活动现场有传统工艺品展示,游客们还可以参与猜灯谜、剪纸龙等这些老温州的节日民俗。活动两旁街道有长人馄饨、胶冻、九层糕、麦芽糖、灯盏糕等温州地区的汉族传统美食小吃。

温州二月二的风俗

温州二月二的风俗有:吃荠菜饭、拦街福、剃龙头等。

1、吃荠菜饭

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瑞安县志》说,“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同时芥菜饭也是永定客家正月二十必吃的一餐饭。

2、拦街福

温州龙湾宁村“二月二拦街福”是龙湾区独有的一个民俗传统文化节日,也是我国古老的拦街福中的一种。相传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浙江一带倭患基本荡平,人们为缅怀汤和恩泽,祈求太平,追求美好的未来,在“龙抬头”的二月初二,举行“拦街祈福”仪式,整个活动为期两天。

3、剃龙头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在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二月二吃芥菜饭的由来

在浙江温州地区在农历二月初二这天有吃芥菜饭的习俗,关于这个习俗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访民情,到浙南一农户家中,发现一名饱读诗书的青年张某因家境贫困,无法进京赴考,只得在家苦读诗书。张某热情好客,请乾隆皇帝吃顿便饭。正当准备做饭时,张某发现米缸里的米不够吃,又没菜肴。

张某临机一动,计上心来。叫其妻先准备开火,自己从后门出去到菜园里剥来一把碧绿幼嫩的芥菜,加点佐料,煮成一锅绿中夹白的芥菜饭。乾隆皇帝平时吃惯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鲜,且时至晌午,早已饥肠辘辘,一闻到这芳香扑鼻的芥菜饭,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并赞不绝口,那天刚巧是农历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饭的习俗便从此传了下来。

《瑞安县志》(文成部分地区旧属瑞安)里也曾有记载,“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因此,每年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炒芥菜饭来吃。

拦街福的历史发展

拦街福这个传承了100多年的温州特有的汉族民俗活动,从清代开始盛行,上世纪40年代后几乎销声匿迹。拦街福在温州究竟起源于何时,尚不得而知。据清乾隆《永嘉县志》记载:“二月朔,通衢设醮禳灾,名拦街福,以后循次取吉为之,至三月望目为止。”由此可见,至少在清朝中叶,拦街福已在温州各地流行。

但根据历代诗人的吟咏,早在清康熙和雍正年间,温州已出现拦街福雏形。当时平阳诗人黄云岫在他的《静观楼诗集》写道:“仲春迎会,时久雨乍晴,漫赋记胜,宿雨初收骤日曦,迎神事果有神奇。了无泥淖沾香辇,喜见晴光映画旗。入夜灯明和月照,沿街歌歇值醒移。天人共享升平乐,不是庸愚惑九黎。”这首诗,表现了当年张灯祀神的情景。温州拦街福,从清初开始,到清中后期盛行温州,世代传承。从清朝中叶至抗战之前,温州市区每年都举行拦街福活动。

南唐,刘崇远《金华志》杂篇中曾载:“夜张列炬送神,小儿击鼓,制各式花灯,备极之致,炬若繁星,达旦而止。”可见温州拦街祈福,仍承古风。

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温州诗人赵贻瑄在他的《存修斋诗草》(卷一)一书中,所写:“花朝元夕事非遥,赛会重开斗富饶。荷芰彩为浮绿水,楼台绮结倚青宵。四郭人趁春潮至,比户全随腊炬销。同乐时来民父母,闲看万众拥河桥。”这首诗写了当时温州在举行张灯祈福时,在谢池一带,剪彩成芰荷,浮水燃灯,又结绮为楼台;郡城内外自三月初三至初十,沿街皆悬灯,连宵达旦以及当时永嘉县尊,不时巡行等情景。

嘉庆四年(1799),陈舜咨在《上巳夜观灯即事》一诗中,还明确提出:“龙桥祀福晚初四,陆海游人动地来。”龙桥,即今划龙桥。

嘉庆九年,永嘉举人张秦昌写有《瓯城灯幔记》:“吾瓯处浙东之僻陋,号海上之繁华,敬鬼之风习传乎驺氏。逐傩三月,揆法乎周官。每届上巳修褉之辰,辄仿太乙展灯之祀,烟方冒禁水不张,嬉木天以开火城,乃起厥俗,以迎神也……或见招乐部,建戏本,镣质为山负之鳌背,铜机引水,转以龙头。植参军之椿,绿衣秉简,逞侲童之伎;黄帽乘蹻,各征歌舞于帝江,用助喧阗于人海,则春城启而杂戏陈也。”当时在街头搭台招邀戏班,百戏俱陈,童子们穿着绿衣,手执竹简,上演参军戏。还有人黄帽乘蹻,作高跷之戏。有商家临街暗设水柜,用铜管引水上行,于灯幔下设一鳌头,口中喷水,日夜不停,即所谓的!!铜机引水,转以龙头!!是也。

道光(丁酉)十六年,黄汉在《瓮云草堂诗稿》中写的竹枝词《修褉吟》,亦着力描绘当年江城六街灯火,游人如蝶和结绮挂彩为台以及鳌山吐水等情景:“春风三月旧江城,锦洞天开夜色明。仿取永和修褉事,六街灯火绘升平。彩霞结绮化楼台,龙水鳌山处处开,赢得一时花月开,游人如蝶乱飞来。年前乐趣正无何,岂道今年乐更多。总是熙朝天子福,不妨闲谱太平歌……”在以上这些诗词中,虽未出现“拦街福”三字,但都突现了后来拦街福的特点。

到清同治年间,拦街福已在温州民间流行。其名称也明确出现在不少诗人的吟咏中。

于同治十一年(1872),郭钟岳在《东瓯百咏》其中“拦街福”条注:“春末赛神曰拦街福。仕女夜游,笙簧夹道。”其诗云:“春祈饮福会拦街,酒醴笙簧处处皆;今夜出游新雨后,青泥污损凤头鞋。”

同治年间,方鼎锐在《温州竹枝词》其中“拦街福”条注:“赛会时,六街张灯,谓之拦街福。”其词云:“广市通街架采缯,城开不夜烛龙腾。笙歌闹过春三月,何用金钱去买灯。”

至光绪八年(1882)修订的《永嘉县志》,才把拦街福正式收入志中“风俗”条,成为历史定论。之后,拦街福习俗又在不断扩大。在光绪短短的34年中,拦街福在温州各地举行了多次。

光绪十四年(1888)三月十五日,张棡在《杜隐园日记》中记述了他在温州城内观看拦街福的情况:“温郡此日各处赛会极闹,鼓楼下玄坦庙挂珠囤,晏公殿巷保大洋行门首插竿竹约四五丈,上面用米斛串插成屏,两边结彩挂灯,下面临河之中,浮各色纸扎鱼灯,两边游人甚众,妇女尤多。”清末民初时,徐燮在《瓯括纪游草》亦载:“拦街福,拦街福,三月三日春光烁。张灯设彩斗繁华,赛会酬神丰酒肉,六街彻晓管弦声。到此详如不夜城。上元灯火尽灿烂,画阁珠楼睡不成。”其他从清到民国的诗人吟咏拦街福的还有:清余国鼎的《西峰诗录》、杨士炳的《蔚亭诗稿》、郑传笈的《东瓯观花祭记》以及杨淡风的《永嘉竹枝词》等等。

民国十一年(1922)农历三月廿八日,张棡在《杜隐园日记》中载:“晚饭后,闻大南门底拦街福极闹,县城隍(庙)又有文明戏,乃徒步赴之。至则戏未上台,待一句钟后始开演,未半出,台下拥挤不堪,予适至河边,无从退避,不料一转瞬予身畔数人已被挤落河,予急挤入人丛中,随流拥至铁井栏口,始行脱险。”

民国十六年(1927)杨青在《永嘉风俗竹枝词》中也进行了详细地描述:“犹有拦街福好看,南街初一乐盘桓。城西初二笙歌沸,南郭初三灯火攒。”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三月廿三日,据《浙瓯日报》载:“本埠南大街拦街福,游人起冲突,带入警所,排解了事。”

1938年抗战期间,拦街福停办。

到1947年,温州民间自发组织了一次拦街福活动,不过那次时间是在5月份,持续不到15天。

1948年由于战乱,拦街福再次停办。

1956年,农历二月初一,温州再次举办拦街福活动,盛况空前。这次拦街福虽然在全市热闹了几天,但因准备匆促,缺乏充分酝酿,活动没有全面规范,导致民俗原貌无法全面重现。不久之后,拦街福被批为迷信活动,从此就停止了。拦街福在许多老温州人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但在上世纪中后叶,拦街福已逐渐淡出温州人生活。进入新世纪以来,温州曾在2002年、2005年、2009年、2010年、2012年举行拦街福,探索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民俗结合。

2001年夏,由温州市孟庆江、叶大兵、林剑丹、胡珠生、张思聪等人,向市长提出“恢复举办拦街福”的建议。温州市人民政府决定结合五马街新街开街仪式,恢复拦街福活动。

2002年,拦街福活动在五马街区、蝉街、人民广场及连接上述三个街区的府前街进行布置。这次拦街福活动,从4月19日开始,在人民广场举行了开幕式。从上午起,活动街区水泄不通,至晚上九时,当日参观人数达20万。次日上午,因游客过多造成了温州市区交通的过分拥挤,形成不安全因素,原定19到21日的拦街福提前结束。

2007年拦街福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2009年的2月25日至3月8日,拦街福活动在市区世纪广场南首锦江路举行。

2010年的农历二月初一。以“盛世瓯越、文化温州”为主题的2010温州拦街福活动,在温州锦江路拉开大幕。2010温州拦街福活动将延续至3月28日,共持续13天,每天上午9时到晚上9时开放。

2012年拦街福举办时间从2月22日延续至3月4日,活动除了在锦江路、世纪广场、温州市科技馆、温州博物馆等地点展示外,还在鹿城区七枫巷设置分街区,以便市民就近参与这一传统节日。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