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北欧小熊,北极熊很快就要灭绝了吗

北欧小熊,北极熊很快就要灭绝了吗

  • 发布:2025-10-26 15:46:11
  • 2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找北极动物的资料

分类:教育/科学>>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反正北极的了,越多越好

解析:

(1)北极动物

北极熊

最有代表性和象征北极的动物是北极熊。

北极熊也叫白熊,是熊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其身躯庞大,体长可达2.5米以上,行走时肩高1.6米,体重可达半吨,最大的北极熊体重可达900公斤。北极熊气力和耐力非常惊人,奔跑时速高达60公里,但不能持久。它具有粗壮而又灵便的四肢,尤其是它的前掌,力量巨大,一掌可使人致命。用前掌击倒或打***猎物,是它的惯用手段。掌上长有十分锐利的熊爪子,能紧紧抓住食物。北极熊还具有异常灵敏的嗅觉,可以嗅到在3.2公里以外烧烤海豹脂肪发出的气味,能在几公里以外凭嗅觉准确判断猎物的位置。在“闻出”气味熟悉的猎物的方位后,便能以相当快的速度从冰上跳跃奔去捕猎,一步跳跃奔跑的距离可达5米以上。

北极熊经常栖息在冰盖上,过着水陆两栖生活,通常以海豹、鱼类、鸟类和其它小哺乳动物为食,若能幸运碰到鲸鱼的尸体,则可美美地饱餐一顿。漫长寒冷的冬天,北极熊一般在巢穴里度过。直到来年春季二三月才出来活动,3月~5月北极熊活动最频繁。温暖的夏天,北极熊出穴四处寻找猎物。

雌熊和雄熊在暂短的“蜜月”之后,夫妻便各奔东西。雌熊产仔一般是双胞胎,偶尔为1个或3个,小北极熊出生时像个小耗子。小熊出生后,要在巢穴中哺乳4个月;然后跟着大熊学习捕猎,跟随母熊两年后,便出走***生活。长大后的子熊与它的父辈一样,单独行动,一般不与同类作伴,以便独自享用猎食。因此,人们一般只能见到单只北极熊,或者一个母熊伴着一只或两只小熊在冰上活动。

北极熊最厉害的是熊爪和熊牙,熊爪如铁钩,熊牙赛利刀。冬季海面封冻时,海豹为了呼吸空气到处打洞。北极熊为了捕捉海豹,它以惊人的耐力在洞旁一动不动地等候海豹,当海豹稍一露头,便立刻用利爪把海豹捉住。

目前北极地区的北极熊不超过两万头。

北极驯鹿

北极驯鹿与世界其他鹿种最大的不同有两点:一是雌鹿同雄鹿一样都长着树枝般的角;二是驯鹿像候鸟一样,入冬时节,便开始一群群地往南迁移。早春时节,便开始向北进发,它们常常长途跋涉500公里~700公里,甚至上千里。而且通常是成年的雌鹿充当前锋。

北极麝牛

麝牛貌似家养的牛,然而奔跑起来不像牛而像羊。它长着大胡子,身上的毛长的可拖到地。动物学家研究表明,麝牛同山羊和绵羊更接近。麝牛的近亲可以在热带地区找到,是四不像的扭角羚。麝牛不会分泌任何麝香。北极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麝牛群,其总数约7000头。

北极最大的鲸是格陵兰鲸,其身长20米~22米,体重可达150吨。刚出生的小鲸一般有三四米长,重两吨左右。母鲸对它的孩子十分抚爱,遇到危险时就用自己的身躯保护小鲸,并发狂地挡住捕鲸船的攻击。北极有一种形体较小、长相奇特的鲸叫一角鲸,体长仅4米~5米,重约900公斤~1500公斤。它的体形很奇特,头上长着一个约1米~2米的角。当地居民给它起了一个浑名,叫它独角兽。其实,一角鲸的“角”不是角,而是大牙,也有人称它一齿鲸。人们研究一齿鲸特别对奇长的牙齿生理作用的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中国海洋报》

(2)>最有代表性和象征北极的动物是北极熊。</P>

<P>北极熊也叫白熊,是熊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其身躯庞大,体长可达2.5米以上,行走时肩高1.6米,体重可达半吨,最大的北极熊体重可达900公斤。北极熊气力和耐力非常惊人,奔跑时速高达60公里,但不能持久。它具有粗壮而又灵便的四肢,尤其是它的前掌,力量巨大,一掌可使人致命。用前掌击倒或打***猎物,是它的惯用手段。掌上长有十分锐利的熊爪子,能紧紧抓住食物。北极熊还具有异常灵敏的嗅觉,可以嗅到在3.2公里以外烧烤海豹脂肪发出的气味,能在几公里以外凭嗅觉准确判断猎物的位置。在“闻出”气味熟悉的猎物的方位后,便能以相当快的速度从冰上跳跃奔去捕猎,一步跳跃奔跑的距离可达5米以上。<BR><BR>北极熊经常栖息在冰盖上,过着水陆两栖生活,通常以海豹、鱼类、鸟类和其它小哺乳动物为食,若能幸运碰到鲸鱼的尸体,则可美美地饱餐一顿。漫长寒冷的冬天,北极熊一般在巢穴里度过。直到来年春季二三月才出来活动,3月~5月北极熊活动最频繁。温暖的夏天,北极熊出穴四处寻找猎物。</P>

<P>雌熊和雄熊在暂短的“蜜月”之后,夫妻便各奔东西。雌熊产仔一般是双胞胎,偶尔为1个或3个,小北极熊出生时像个小耗子。小熊出生后,要在巢穴中哺乳4个月;然后跟着大熊学习捕猎,跟随母熊两年后,便出走***生活。长大后的子熊与它的父辈一样,单独行动,一般不与同类作伴,以便独自享用猎食。因此,人们一般只能见到单只北极熊,或者一个母熊伴着一只或两只小熊在冰上活动。</P>

<P>北极熊最厉害的是熊爪和熊牙,熊爪如铁钩,熊牙赛利刀。冬季海面封冻时,海豹为了呼吸空气到处打洞。北极熊为了捕捉海豹,它以惊人的耐力在洞旁一动不动地等候海豹,当海豹稍一露头,便立刻用利爪把海豹捉住。目前北极地区的北极熊不超过两万头北极驯鹿与世界其他鹿种最大的不同有两点:一是雌鹿同雄鹿一样都长着树枝般的角;二是驯鹿像候鸟一样,入冬时节,便开始一群群地往南迁移。早春时节,便开始向北进发,它们常常长途跋涉500公里~700公里,甚至上千里。而且通常是成年的雌鹿充当前锋。麝牛貌似家养的牛,然而奔跑起来不像牛而像羊。它长着大胡子,身上的毛长的可拖到地。动物学家研究表明,麝牛同山羊和绵羊更接近。麝牛的近亲可以在热带地区找到,是四不像的扭角羚。麝牛不会分泌任何麝香。北极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麝牛群,其总数约7000头。北极最大的鲸是格陵兰鲸,其身长20米~22米,体重可达150吨。刚出生的小鲸一般有三四米长,重两吨左右。母鲸对它的孩子十分抚爱,遇到危险时就用自己的身躯保护小鲸,并发狂地挡住捕鲸船的攻击。北极有一种形体较小、长相奇特的鲸叫一角鲸,体长仅4米~5米,重约900公斤~1500公斤。它的体形很奇特,头上长着一个约1米~2米的角。当地居民给它起了一个浑名,叫它独角兽。其实,一角鲸的“角”不是角,而是大牙,也有人称它一齿鲸。人们研究一齿鲸特别对奇长的牙齿生理作用的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3)北极动物

北极熊是北极地区最大的食肉动物,因此也就是北极当然的主宰。如同企鹅是南极的象征一样,北极的代表就是北极熊了。

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考虑,如果北极熊这种庞然大物也在草原上逛来逛去,不仅会对本来就为数不多的驯鹿和麝牛等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胁,而且也会与狼群争食,使狼群陷入饥饿的境地。或许是造物主的深思熟虑和巧妙安排,或许是北极熊不屑于与狼为伍,北极熊生活的中心地区是在冰盖上。因为那里有大量海象和海豹之类在繁衍生息,除了为数极少的嗜杀鲸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天敌,它们那硕大肥胖的躯体又必须要有一种强大而贪食的动物去消耗,北极熊正好找到了用武之地。于是,北极熊便在这个茫茫无边的冰雪世界里确定了自己无可争议的统治地位,成了这个白色王国的主宰,不必再跑到陆地上去与可怜的狼群争食。尽管如此,北极熊仍然是一种陆生的动物。

北极熊是当今陆地上最大的猛兽之一,分布于北冰洋和其他岛屿、以及亚洲美洲***与其相邻的海岸。在北极,一年四季都有北极熊出没。不过在严冬则很少见到它的踪影,因为它们具有一特殊习性——冬眠,可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摄食,呼吸频率极低。但与一般生物冬眠所不同,它并非抱头大睡,而是似醒非醒,一遇到紧急情况,便可立即惊起,所以它的冬眠被称为局部冬眠或冬睡。

最近的研究还表明,北极熊不仅可以进行冬眠,而且还可以夏眠。加拿大的动物专家曾在秋天于哈德孙湾抓到几头北极熊,结果发现熊掌上均长满长长的毛,说明它们已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活动了,而是在夏眠中度过了这段时光。

北极熊全身披着厚厚的白毛,甚至耳朵和脚掌亦是如此,仅鼻头一点黑。而且其毛的结构极其复杂,里面中空,起著极好的保温隔热作用。因此,北极熊在浮冰上可以轻松自如地行走,完全不必担心北极的严寒。北极熊的体形呈流线型,善游泳,熊掌宽大犹如双桨,因此在北冰洋那冰冷的海水里,它可以用两条前腿奋力前划,后腿并在一起,掌握著前进的方向,起著舵的作用,一口气可以畅游四五十公里。北极熊爪如铁钩,熊牙锋利无比,它的前掌一扑,便可以将人的头颅打得粉碎,身首异处。北极熊奔跑起来,风驰电掣,时速可达60公里,但并不能持续太久,只进行短距离冲刺。所以如果你在北极遭到了北极熊的攻击,你可以跟它商量进行长跑比赛,这样北极熊必败无疑。北极熊为食肉动物,主食海豹。

驯鹿的“胜利大逃亡”

在世界其他地方的食草动物中,比兔子再大一点的种群应该是羊科动物。但在北极,由于气候严寒和植物稀少,只有适应性最强的动物才能生存,所以这里并无羊科动物,兔子之上就是驯鹿了。

驯鹿的个头比兔子大得多,雌鹿体重可达150多公斤,雄鹿较小,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对树技状的犄角,幅度可达1.8米,是由真皮骨化后,穿出皮肤而成的,每年更换一次,旧角刚刚脱落,新的就开始生长。驯鹿的冬毛十分浓密,长毛中空,充满了空气,不仅保暖,游泳时也增加了浮力。贴身的绒毛厚密而柔软,就像是穿了一身双层皮袄似的。但它的中文名字却有点名不副实,因为驯鹿虽然温顺善良,却并非人工驯养出来的。北美的驯鹿是纯粹野生的,而分布于北欧,主要由拉普人管理的驯鹿则属于大范围圈养的。

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地球上所有的鹿类可能都是来自于同一个祖先,而现存的北极驯鹿则更接近于其原始祖先的自然状态。就历史而言,鹿类与人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约在200多万年以前,地质上称之为更新世的初期,分布在欧亚***上的驯鹿曾经是原始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这样的状态维持了大约几千年。

驯鹿最惊人的举动,就是每年一次长达数百公里的大迁移,也是逢山过山、遇水涉水、勇往直前、前仆后继。但与旅鼠不同的是,驯鹿的迁移不是集体去自杀,而是一种充满理性的长途旅行。春天一到,它们便离开赖以越冬的亚北极森林和草原,沿着几百年不变的既定路线往北进发。总是由雌鹿打头,雄鹿紧随其后,浩浩荡荡,长驱直入,日夜兼程,边走边吃,沿途脱掉厚厚的冬装,而生长出新的薄薄的长毛。脱掉的绒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天然的路标。就这样年复一年,不知已经走了多少个世纪。平时它们总是匀速前进,秩序井然,只有当狼群或猎人追来的时候,才会来一阵猛跑,展开一场生命的角逐。因此,有人把驯鹿的迁移叫做“胜利大逃亡”。

幼小驯鹿生长速度之快是很多动物也无法比拟的,更使人类望尘莫及。母鹿在冬季受孕,春季的迁移途中产仔,幼鹿出世后两三天即可跟随母鹿赶路,一星期后就能和父母一样跑得飞快,时速可达48公里。这也是生存需要,或者说是逼出来的,因为驯鹿无论走到哪里,都摆脱不了饥饿的狼群和贪婪的猎人的捕杀和追赶,如果不能飞快地奔跑,则只有***路一条。

对世世代代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来说,驯鹿是他们极其重要的物质来源,肉是上好的食品,跟牛肉的味道差不多,皮是缝制衣服、制作帐篷和皮船的重要材料,骨头则可做成刀子、挂钩、标枪尖和雪橇架等,还可以雕刻成工艺品。

聪明的北极黄金鸻

在北极,如果仅从飞行距离的长短而论,要选一个亚军的话,则是黄金鸻了。分布在阿拉斯加大部和加拿大北极地区的黄金鸻,秋天一到,先是飞到加拿大东南部的拉布拉多海岸,在那里经过短暂的休养和饱餐,待身体储存起足够的脂肪之后,则纵越大西洋,直飞南美洲的苏里南,中途不停歇,一口气飞行4500多公里,最后来到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过冬。而在阿拉斯加西部的黄金鸻则可一日气飞行48小时,行程4000多公里,直达夏威夷,然后再从那里飞行3000多公里,到达南太平洋的马克萨斯群岛甚至更南的地区。而且,在这样长距离的飞行中,它们可以精确地选择出最短路线,毫不偏离地一直到达目的地,可见它们的导航系统是非常精密的,至于它们如何做到这一点,却仍然是一个谜。

黄金鸻鸟,伸出一只翅膀装成折断的样子,以吸引天敌

黄金鸟鸻同样也是一种非常勇敢的鸟类,对于胆敢进入它们领地的狐狸甚至猎人,总是给予坚决的反击,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因此,有些小鸟专门把自己的巢筑在黄金鸻的领地附近,以便得到庇护。有时候,当天敌袭来,为了保护幼鸟,黄金鸻会伸出一个翅膀,装成折断了的样子,以此来吸引敌人的注意,而天敌往往信以为真,拼命追赶,结果误入歧途,被引得远远的,从而保护了自己的领地。由此可见,黄金鸻也是一种非常聪明的鸟类。

黄金鸟鸻因为背部杂有金黄色斑点而得名。这种鸟类体态较大,喜欢干燥,常结成小群在江河海滨觅食蠕虫、甲壳类、螺类及昆虫等。繁殖于阿拉斯加西海岸及西伯利亚东北部,冬天迁至我国南部、印度东部、印度尼西亚、夏威夷群岛直到澳大利亚。它们可以用每小时大约90公里的速度,连续飞行50多个小时,体重却仅仅减轻0.06公斤,可见其体能消耗极小,因而才会有如此惊人的耐久力。至于它怎样做到这一点,至今也仍然是个谜。

黄金鸟鸻的巢位于沼泽附近沙土的低凹处,极其简陋,其中仅有少量地衣等杂草。每窝产卵4枚,颜色从乳白至黄褐色,杂有斑点。有趣的是,雌雄鸟均参加孵卵工作,白天由雄鸟负责,而晚上则由雌鸟值班。如此轮流,直至26天后,小鸟破壳而出。此后,雌雄双双照料幼鸟,直至幼鸟羽毛渐丰能开始***生活。而此后,成鸟们便聚集一堂,在天空中高高地飞翔,队伍呈“V”字型,开始了南迁的旅程。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Tel:86-10-***********

历届奥运会吉祥物

1968年奥运会吉祥物首次在格勒诺布尔冬季奥运会出现。一个名为Shuss的滑雪小人。由于当时吉祥物未被充分运用,所以并没引起注意。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吉祥物是取名为Waldi的德国腊肠狗,代表着运动员的特点:力量、坚韧与敏捷。

1976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冬季奥运会也首次引进吉祥物,形象为奥地利山区泰洛尔人造型的雪人。

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的吉祥物是海狸,命名为Amik,是加拿大阿尔根金族印第安人语海狸的意思。

1980年静湖冬奥会的吉祥物取名为Roni,是美国伊洛克族印第安人浣熊的名字的简称。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吉祥物是名为Misha的小熊。Misha被赋予使命传播奥林匹克讯息到世界各地,甚至还被送上太空。

1984年萨拉热窝冬奥会的吉祥物,取名Vucko,是一只狼。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吉祥物是迪斯尼卡通的代表作,名为Sam的老鹰以美国星条旗为背景,以卡通造型的鹰穿着代表美国传奇人物“山姆大叔”的服装。吉祥物被商业化利用也从此次开始。

1988年加拿大卡尔加利冬季奥运会的吉祥物由两只拟人化的北极熊组成,分别命名为Hidy及Howdy,这是奥运会吉祥物首次以一男一女成对出现。

1988年汉城奥运会选用了具东方色彩的小老虎作为吉祥物,取名为Hodori。

1992年冬季奥运会在法国阿尔贝举行,吉祥物的设计首次使用虚拟形象,一个以星形为设计重点的吉祥物,取名为“冰上精灵”Magique。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选出的吉祥物,是一只又像山羊又像狗的动物,取名为Cobi,西班牙甚至为它制作了电视剧。

1994年在挪威举行的冬奥会,以挪威的童话故事中的两个著名人物为吉祥物:Hakon国王及他的阿姨Kristin,使得这届吉祥物充满故事性与北欧英雄色彩。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吉祥物纷争最多。最初以电脑科技制作了一个不知所以的东西,名字就叫“它是啥”(Whatizit),后来此名不被接受,改成lzzy,意思还是一样,“你猜它到底是什么”。虽然不知是什么,此吉祥物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闭幕时推出,立即引起讨论,充分达到宣传目的。

1998年冬奥会在日本长野举行,日本人选择4只小猫头鹰作为吉祥物,这是首次以4只动物做吉祥物的奥运会。

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吉祥物,以澳大利亚特有的3种动物来做代表,分别是几乎纯种的鸭嘴兽(Syd)、澳大利亚特有种大型鸟类笑翠鸟(Olly)和澳大利亚特有动物濒临绝种的针鼹(Millie)。

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的吉祥物有三个:一只穿着雪靴的野兔Powder,意指“更快”;一只叫Copper的山狗,意指“更高”;一只叫Coal的熊,意指“更强”。

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吉祥物为Athena(雅典娜)与Phevos(费沃斯)兄妹,二人来自希腊神话故事。

2006年都灵冬季奥运会的吉祥物分别叫Neve与Gliz。红色的Neve是雪球,蓝色的Gliz是冰块。

北极熊要夏眠吗

最近的研究还表明,北极熊不仅可以进行冬眠,而且还可以夏眠。加拿大的动物专家曾在秋天于哈德孙湾抓到几头北极熊,结果发现熊掌上均长满长长的毛,说明它们已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活动了,而是在夏眠中度过了这段时光。

北极熊的危机

它广泛的生活在俄罗斯、挪威、格陵兰、加拿大以北极熊广范泛分布於北欧、西伯利亚北部、北美州北部及阿拉斯加的部分地区。它们具有一特殊习性——冬眠,可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不摄食,呼吸频率极低。但与一般生物冬眠所不同,一遇到紧急情况,便可立即惊起,所以它的冬眠被称为局部冬眠或冬睡。最近的研究还表明,北极熊不仅可以进行冬眠,而且还可以夏眠。怀孕的母熊会走进洞内生产。

北极熊生活的中心地区是在冰盖上,北极熊爪如铁钩,熊牙锋利无比,它的前掌一扑,便可以将人的头颅打得粉碎,身首异处。北极熊奔跑起来,风驰电掣,时速可达60公里,只进行短距离冲刺。北极熊为食肉动物,主食海豹。每当春天和初夏,成群结队的海豹便躺在冰上晒太阳。在冬天,北极熊又会以惊人的耐力连续几小时在冰盖的呼吸孔旁等候海豹,全神贯注,一动不动,犹如雪堆般,并会用掌将鼻子遮住,以免自己的气味和呼吸声将海豹吓跑。当千呼万唤的海豹稍一露头,北极熊的嗅觉器官异常灵敏,它可以闻到3.2公里以外烧海豹脂肪发出的气味。1992年春天,爱斯基摩人捕到了许多鲸,将其内脏丢弃在巴罗周围的垃圾坑里,然后加以土埋。秋天海上结冰后,北极熊闻著气味来到这里的村子,而且数量颇多,人们的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于是人们便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如用直升飞机轰鸣声、鞭炮声,以图将其赶走,但结果收效甚微。对于那些胆大包天,对人身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几只北极熊。北极的春季(三四月份)是北极熊的交配期,一般两周左右,有时可达1个月之久。性成熟的雌北极熊(4龄以上)和雄北极熊(5龄以上)或许由于有缘千里来相会,或许心灵感应所致,相会之后,双方便一起漫步于晶莹剔透的冰盖上。在北极地区,爱斯基摩人仅用弓箭和长矛等捕获北极熊,并且其人口很少,所捕获的北极熊数量也不多,因此对北极熊的生存并不构成威胁。由于利欲熏心,外地的捕熊船便应运而生,并定期开进北极海域,大肆捕掠,致使北极熊的数量急剧减少。据统计,目前北极地区的北极熊已不超过20000只。平均每700平方公里的冰面,才有1只北极熊;而且随著北极石油资源的开发,先进的破冰船、飞机、潜艇等业已进入北极,北极熊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为此,北极地区的国家在1973~1975年签署了保护北极熊的国际公约。公约规定:严格控制买卖、贩运自然熊皮及其制品。

北极熊素称『北冰洋之王』,其身长2.5m左右,公熊体重400kg,母熊体重300kg,最大可达1000kg。北极熊皮下脂肪厚达5-7cm,即使在零下70度的低温中也能泰然处之。北极熊以捕食海豹,鱼和鸟类为生,擅於游泳,喜欢漂泊的生活。

【北极熊】

北极熊全身披著厚厚的白毛,甚至耳朵和脚掌亦是如此,仅鼻头有一点黑。而且其毛的结构极其复杂,里面中空,起著极好的保温隔热作用。因此,北极熊在冰上可以轻松自如地行走,完全不必担心北极的严寒。它奔跑起来,风驰电掣,时速可达60公里,但并不能持续大久,只进行短距离冲刺,所以在宽阔的陆地上,假若人和熊进行长跑比赛的话,北极熊必败无疑。

海豹是北极熊最喜欢的食物。北极熊主要以「隐蔽性」(而不是敏捷)来猎取食物。北极熊会耐心的躺在冰上,等待海豹露出水面呼吸,或者突然从水底下冲出来偷袭冰上的海豹。北极熊的胃很大,经常会感到饥饿,当食物充足时,它们能吃大量的食物,但当情况不允许时,它们可以暴吃一顿大餐后,连续度过数周。在北极地区,随处可见北极熊的僄鞢C

北极熊活动范围广泛,平均每年要长途跋涉8800公里。也就是每天要行走24公里。尽管北极熊的外型看起来是白色的,但实际上他的毛并不是白色的。他的每一根毛发都是透明无色并且中空的,是因为他中空的毛发会反射和散射可见光的缘故。在他们的毛发下,兽皮是黑色的。三月和四月是北极熊的繁殖季节。然而,在母熊怀孕不久,胚胎会停止发育六个月。如果母熊体内有能够维持一次怀孕所需的脂肪,胚胎就会将自己附著在子宫上并继续发育。怀孕的母熊是唯一会冬眠很长时间的北极熊。幼熊(经常是两只)会在十二月或者一月出生,那时候母熊还在冬眠。刚出生的小北极熊是看不见东西的,而且全身光秃秃的,体型非常小,大约只有一只花栗鼠大小。当它们的母亲仍在冬眠时,它们已经爬到可以吸取母乳的地方吃奶。当春天母熊准备离开洞穴时,小熊们已经长到约8公斤,可以跟随在母亲的身边了。在开始的两年半时间里,小熊通常会与母亲生在一起。

专家预测,地球暖化可能会令北极熊在60年内绝迹。他们相信到2060年时,全球22,000只北极熊会因北极浮冰群溶解,食物缺乏而饿***。2-3倍。由於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北极生物将受到生存环境改变的巨大威胁,北极熊将很有可能在本世纪末完全灭绝。

【北极态的启示】

日前观赏国家地理杂志频道的北极熊生态特辑,对这些保育类动物有著钜细靡遗的写实报导,尤其在介绍幼熊发展过程时,使我内心不禁有所感触。北极熊平均年龄卅岁左右,相对於人类七、八十岁的寿命,约十至十八个月大时便需开始学习如何在现实环境中求生存。通常母熊会担负起养育、教育的责任,待春初冰雪融化时,便带领孩子们学习以掌破冰的狩猎技巧,守株待兔,藉以捕捉浮出水面换气的海豹;强迫小熊下海练习游泳、浮潜,增长其粗动作技能。陪伴小熊玩追逐游戏,藉撕咬、踢踏、拉扯、丢接麋鹿的腿骨来强化视动协调能力与灵敏性,待发育健全与技巧纯熟后才能真正***。就因为母亲平时的细心照顾与督导,故彼此感情深厚,即使母熊被***射中昏倒,小熊也是守著母亲身旁,望著倒卧的躯体哀号,让人为之动容。近来由於海洋污染严重,研究人员发现,北极熊也面临间接受害的生态浩劫。由於其身处食物链上层,故长期捕食海豹、鱼虾等生物的结果,使其体内累积高浓度的汞、***等有毒物质,不仅严重损害其生理健康,造成机能障碍,且新生小熊夭折率高,甚至出生后因动作、感觉、社会适应等功能的发展迟滞,无法承受大自然残酷的竞争、淘汰,根本来不及长大便***亡。据估计国内每一百名幼儿中即有六至八名的发展迟缓儿童,比例有偏高趋势,致病原因错综复杂,除基因遗传、产程不顺(如脐带缠绕、吸入胎便所造成的脑部缺氧)等外,与环境的污染、感官刺激缺乏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研究发现,若能早期发现,早期接受治疗,其效果是相当显著的,尤其在三岁前所作的早期疗育,其一年的疗效等於三岁以后十年的疗效。话虽如此,但在临床经验中,部分迟缓儿家长却因缺乏相关卫教观念与非理性的思考、信念作祟(如前途无亮的绝望、家丑不外扬的自卑情结、眼不见为净的鸵鸟心态等),不仅生活调适困难(例如离婚、虐待、遗弃、自杀等),且因此错过孩子接受治疗的黄金时机,反使日后照顾更为困难。而北极熊虽为野兽,但除哺乳、觅食以提供幼熊温饱外,并循序渐进培养孩子谋生技能,且全程参与其中,用心良苦,善尽教养职责,其表现比起人类真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公害所带来的存亡危机,却因有限的人类救援、改变徒能坐以待毙,或许熊妈妈对於孩子的早夭也是无可奈何,即使她已尽力。目前医药科技发达,相关医疗资源充足,发展迟缓儿不若以往求助无门,任其残障程度加重,到了义务教育时期只能被学校拒绝,徒生家庭负担。为了孩子好,家长除应认知改变,坦然面对现实外,更要积极建立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寻求亲友、政府机关、医院、学校、社团等的协助)。唯有做好个人情绪管理,彻底了解孩子的需求与困难,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并付出更多的爱心、耐心、信心,才能让发展迟缓儿接受最完全的爱护与教育,使其潜能充分发挥。毕竟比起北极熊的遭遇,我们不是庆幸多了吗?

如果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考虑,人们也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狼群的捕获目标是驯鹿和麝牛等北极最大的食草动物,那麼还要北极熊干什麼?岂不与--对应的原则不符?是的,如果仅从陆地上来看,北极熊的存在的确有点多余,这种庞然大物也在草原上迎来逝去,不仅会对本来就为数不多的驯鹿和麝牛等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胁,而且也会与狼群争食,使狼群陷入饥饿的境地。然而,深思熟虑的造物主自有其天衣无缝的巧妙安排,它让北极熊生活的中心地区是在冰盖上,因为那里有大量海象和海豹之类在繁衍生息,除了为数极少的嗜杀鲸之外,基本上没有什麼天敌,它们那硕大肥胖的躯体又必须要有一种强大而贪食的动物去消耗,北极熊正好找到了用武之地。於是,北极熊便在这个茫茫无边的冰雪世界里确定了自己无可争议的统治地位,成了这个白色王国的主宰,不必再跑到陆地上去与可怜的狼群争食。尽管如此,北极熊仍然是一种陆生的动物。

大部份人,一眼看见北极熊都会认为它们是白色的;其实,如果摘下几根北极熊的毛发来仔细端详,会发现居然是透明而且中空的呢!这些透明的毛发层层覆盖,才会让我们觉得北极熊是白的!

北极熊雪白的外观在演化上是居有优势的。它们的毛发具有收集日光的功效,而且将此能量传输给黑色的皮肤,在冰天雪地的北极家园里,是一袭具有集热效果的装束;另外,白色当然也是极好的保护色,在雪地中活动或狩猎时,不易被发现。

他也是个游泳好手..一小时可以游四、五十公里喔~他主要的食物是海豹和一些鱼类为了要抵抗寒冷的天气,身上的脂肪也很厚喔~

研究心得:

(朱庭萱)1.我觉得北极熊已经越来越少了,也有可能即将在2060年时完全灭绝,所以我们应该趁现在好好的研究研究北极熊让以后的人知道在以前有北极熊的存在,北极熊虽然长的很可爱,但是却也很凶恶可以把一个人的头颅打的粉碎,所以北极熊真的是我们值得研究的动物哟!

(陈俐颖)2.我觉得北极熊是一种很可爱的动物,可是在***没有这种动物,所以要跑到遥远的北美洲去看才可以看到在***没有的北极熊,虽然北极熊很可爱但是它的体型还是比人类壮硕,假如我们有机会看到北极熊我们还是得小心的提防它,才不会被北极熊当成它的猎食对象。

(萧米琪)3.大家都觉得北极熊是种可爱的动物,但是你知道吗?它可是北极地区最大的肉食动物呢!看到资料上写的这些话,真不由得让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ㄚ。从小我就觉得很奇怪,为什麼北极那麼冷的地方,居然有熊可以在那边生存??原来北极熊全身披著厚厚的白毛,起著极好的保温隔热作用,所以才不会冻伤呢!!据说北极熊它的牙齿,锋利的向前一扑!!人类的脑袋瓜可就不保了呢!!所以ㄚ,北极熊可爱归可爱但是其实它也有凶残的一面ㄚ。

(刘芳瑜)4.我做了关於北极熊的主题探索资料才知道,北极熊是这麼可怕动物呢!当我对北极熊不了解时,我还以为他是一个可爱、温驯的动物,这个主题探索让我们去找、去查我们所不知道的动物的资料,让大家一起完成报告,一起学习所以我很高兴可以做这份报告。

参考资料:http://www.jdps.tyc.edu.tw/pubasp/Hot/WP_Show.asp?N=340

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北极熊很快就要灭绝了吗

近年来,气候变暖对北极熊的威胁刷爆了网络。这里要提醒大家,热议32℃的那个地区位于北欧,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欧洲一直是比同纬度其他地区热的,北极熊在这里分布的南限也一直比西伯利亚、加拿大要靠北得多。气候变暖是个长期累积过程,海冰不会因一日高温融化,北极熊也不会因一日炎热而消亡,大家不必对某一地区的局部天气事件过分担忧。

很多小编把气候变暖和北极熊扯上关系,但并不清楚个中缘由,把海冰季节性消融、北极熊登陆等正常现象都当成了气候变暖的恶果。现在,动物志给大家科普一下北极熊的生活习性,以及气候变暖究竟如何影响北极熊的生活。

北极熊的生存环境:海冰至关重要

要搞清楚气候变暖对北极熊到底有什么危害,必须先弄清楚北极熊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环境。现在在一些媒体的宣传下,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即北极熊的生活必需很低的气温,气温升高北极熊就会被热***,或者因海冰融化而无处可去,就将灭绝。实际上,不同于鲨鱼、鳄鱼这样的变温动物,北极熊所属的哺乳动物都是恒温动物,能很好地调节体温,通常不会被直接热***的,在一些温带的动物园里也饲养有北极熊就是很好的证明。北极熊擅长游泳,能横渡大片海域,也不会被淹***。

对恒温动物来说,温度通常是通过影响食物的获取而间接影响动物分布的。北极熊的主食是海豹,其中最重要的是环斑海豹。北极熊虽擅长游泳,但它在水下是游不过海豹这类鳍脚动物的。要狩猎海豹,必须要海冰。海冰限制了海豹获取氧气,当海豹浮出水面呼吸时,北极熊的机会就来了。另外,海豹生产幼仔也是要在冰面上完成的。总之,北极熊总是守在冰面上守株待兔,待海豹出现立即捉住并食用。因此,北极熊分布在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都被海冰覆盖的地区,主要是北冰洋,还有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最北端。

那么是不是海冰越多、越厚,就越好呢?也不是。如果冰面太厚,不结冰的水面很少,海豹因缺乏食物食物、难以接触到空气而数量很少,北极熊也缺乏狩猎海豹的场所。这样的环境,它们怎么会喜欢呢?

北极熊环境需求就是这样一种悖论,气温过高,鱼类多,以鱼为食的海豹也多,但海冰少,北极熊无法捕获海豹;气温过低,海豹就少,且海冰太多、太厚,北极熊还是很难捉到海豹。北极熊有一个最适宜的温度范围,实际上所有动物都是如此。

最适宜北极熊生存的环境,既要有封闭的冰面,也要有开放的水面,现在全球最符合这些条件的地区是北极圈附近、靠近***和海岛海岸线的一些海域。在北极较高纬度地区,一些海域受风、洋流、地形等因素影响,形成了一些开放的水面,我们称之为冰间湖;冰间湖周围也非常适宜北极熊生存。下图为巴芬湾北方水域的冰间湖。

北极熊生存需要陆地吗?

北极熊是菲普斯1774年定名的,其学名Ursusmaritimus含义为"海滨的熊"。这体现了早期博物学者的一种认识:即北极熊是生活在北冰洋沿岸地区的。这里面有个误区,北极熊虽然在靠近海岸的海域里数量比较多,但在整个北冰洋地区都是有分布的,人们在很靠近北极点的地方也发现过北极熊。北极熊不仅是海滨的熊,更是海洋的熊。

北极熊登陆,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哈德逊湾等较低纬度地区,北极熊在海冰完全融化的时候要登陆避难,除了人类垃圾、鲸鱼尸体和真菌子实体以外,在陆地上它们几乎获取不到任何有用的食物,它们能在陆地上捱过这几个月的食物拮据期,靠的是冬季和春季在海冰上的狩猎。二是怀孕母熊通常到陆地上挖巢穴生产。她们在穴中生育,并带着宝宝继续在洞里生活三四个月的时间。一旦小熊长到足够大,能适应冰冷的海冰和海水,她们就立即带着小熊返回到冰面上去觅食。

北极熊离开陆地就不能生存吗?过去的博物学者和猎人认为,母北极熊必须要在陆地上建巢生小熊,没有集中建巢地的地方就没有北极熊固定的种群,只是一些流浪者组成的临时性种群。现代科考证明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波弗特海地区的母北极熊就从来不去陆地上生产,因为这里毗邻的陆地——阿拉斯加北部的地形非常平坦,无法形成很厚的积雪,而母北极熊要在早冬就有足够深的积雪供她们挖洞,还要挖洞后继续下大雪把它们盖住。波弗特海的母北极熊一直就在浮冰上筑巢生产,至今也生存的好好的。

另外,动物学家近些年来才发现,北极熊在北冰洋中心的洋盆地区还存在一个种群。北冰洋中心远离***,也没海岛,这里的北极熊几乎可以肯定是终生不登陆的。下图为北冰洋洋盆的一只怀孕母北极熊。

北极熊到底属于海洋动物还是陆地动物,一直有争议。最准确的说法可能是"海生陆基动物"。海生,意味着北极熊从海洋中获取食物,是隶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的。陆基,意思是北极熊需要立足于陆地之上,这里陆地的表现形式是海上的浮冰。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北极熊既是海洋动物,也是陆地动物。有关北极熊登陆的更多资料,可关注动物志阅读,或点击文末链接。

南北方北极熊生存的差异

北极熊的分布范围总的来说都是北方,而且是地球的最北端。但从北至南也有40多个纬度的跨越,不同纬度的北极熊的生活有很大的差异。

以哈德逊湾为代表的南部北极熊。哈德逊湾是全球北极熊分布的最南端。这里的海冰每年6月就开始融化,到7-9月份大部分海域都没有冰面覆盖,这时候北极熊就要登上陆地。北极熊在岸上通常会找个土洞躲起来,既避暑又节省体力。从10月份开始,海面开始重新冰封,多数北极熊在10月底11月初回到冰面上狩猎。特殊的是怀孕母熊,她们从土洞直接转移到雪洞里准备生产,到12月份分娩,翌年3月才走出巢穴,带着幼仔返回冰面上。哈德逊湾的母北极熊连续8个月不吃不喝亦不排泄,是哺乳动物时间最长的禁食期,在此期间还要完成生育、哺乳幼仔的任务,把幼仔从1.5千克抚养到15千克左右。所以,母北极熊是动物界最了不起的妈妈。类似的地区是戴维斯海峡。

以波弗特海为代表的中部北极熊。动物学家发现,这里的北极熊全年存在两次大迁徙,6-7月向北迁徙,11-12月向南迁徙。6月份南部靠近阿拉斯加海岸的海域冰解,北极熊开始北上找冰,8-10月就在北方狩猎。10月是南波弗特海近岸浅海地区出现浮冰的第一个月,之前北迁的北极熊开始南返,11-12月占领整个南波弗特海海岸,冬季和春季就在这里狩猎。这种夏季北上找冰、冬季南归的模式还见于很多地区,如楚科奇海和白令海,这两片海域的北极熊其实是一个种群,夏季北极熊完全撤出白令海退到楚科奇海,冬季再回来。

以加拿大高北极(北极群岛北部)梅尔维尔子爵海峡为代表的北部北极熊。这里气温很低,海冰一年到头都很丰富,北极熊既不需要登陆避难,也不需要北上找冰。相反,到冬天,这里气温太低,海冰太多、太厚,北极熊很难捕到海豹,为躲避暴风雪和糟糕的狩猎状况,它们不得不使用一些庇护所暂作歇息,通常12月中旬进入庇护所,2月初从里面出来。动物学家发现,它们1月份狩猎活动开始增多,3-9月一直保持在高水平,10月份开始下降。

巴芬湾是个比较特殊的地区,这里既存在夏秋季冰融的问题,也存在冬季海冰太多的问题,这里的北极熊每年有两段时间使用庇护所。秋季使用庇护所的时间是9月中旬至11月上旬,而冬季使用庇护所的时间主要在12月下旬至3月。秋季使用庇护所的时长为50-70天(平均56天),而冬季使用庇护所的时长为35-86天(平均65天)。类似的地区还有加拿大北极群岛东部一些地区。

总而言之,纬度越高的地区,北极熊冬季使用庇护所越多,而夏季使用庇护所越少。在纬度最高的北冰洋中心,北极熊冬季进入庇护所的时间应该更长。

上表是不同地区北极熊季节节律的差异,文字描述的是公熊和未怀孕母熊的活动,涂灰色的部分是怀孕母熊额外的冬眠生产季,怀孕母熊每年比其他的熊少三四个月的正常狩猎时间。

气候变暖对南北方北极熊的不同影响

很多读者看了上面的表格不禁为哈德逊湾的北极熊担心,怀孕母熊刚刚结束四个月冰融期的避难,就直接转入冬眠生产季节,8个月得不到食物。实际上,那里的北极熊之前活的相当滋润。北极熊幼仔出生于12月前后,翌年3月至4月跟着母亲走出巢穴,来到海冰上狩猎;多数地区的小北极熊要跟着母亲直到其生命第三年的春天,此时它们约2.3岁。它们在这时候断奶并***生活,即使母熊立即发情,与成年公熊求偶、交配并怀孕,她们也要到冬季才能生育它们的下一胎幼仔,这样就是每三年繁殖一胎幼仔。在波弗特海的研究表明,母熊平均每四年繁殖一胎幼仔。

而在哈德逊湾,多数小熊在第二年春天即1.3岁的时候就断奶并***生活了,很多母熊立即发情并怀孕,当年冬天就生产,实现了每两年繁殖一胎幼仔。研究证实了哈德逊湾的北极熊曾经是全世界最为欣欣向荣的一个种群,这里不仅小熊***最早,公熊成熟也最快,很多公熊5岁就能达到体成熟,而其他很多地区公熊要长到十岁以后。这里的北极熊一直经受着人类沉重的狩猎压力,但依然能维持种群平衡,靠的就是得天独厚的海豹资源和捕猎环境。

然而,气候变暖改变了这一切。20世纪90年代后期,哈德逊湾海冰消融的平均日期比70年代和80年代初提前了两周。这里的北极熊尤其是怀孕母熊,主要靠春天和初夏大量觅食海豹,才能捱过晚夏和秋天的冰融期。怀孕母熊与其他北极熊不同,她们在秋天冰重新冻结以后仍留在岸上,连续八个月不进食。她们必须在春天和初夏积累足够的脂肪,才能如此长时间不进食。冰融时间早导致母熊觅食时间短,这意味着母熊入穴前积累的脂肪显著减少。在哈德逊湾发现,成年母熊体重下降,首次生育年龄增长,越来越多的小到2.3岁才离开妈妈,而不再提前一年就断奶并***生活。哈德逊湾处在北极熊分布的最南限,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最大,如果海冰继续退化,该地区的北极熊的生存状况将进一步恶化。

相反,在那些海冰过厚限制北极熊食物获取的地区,气候变暖可能对北极熊有利,至少在短期内是如此。冰盖变薄和冰季缩短能增加北部地区的海豹数量,并改善北极熊的捕猎环境,从而大大增加了从食物链上传递来的能量。如果北冰洋中心的北极熊听说了海冰要变薄、一些冰间湖将出现的消息,它们该高兴地跳起来了!

动物志查阅了最新资料,目前全世界约有22000-31000只北极熊,比十年前略有增多。这两三万只北极熊分为19个确定的种群和一个尚有争议的种群(北冰洋中心)中,这些种群都没有下降趋势,也没有生境破碎化的情况发生,更没有灭绝风险,包括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的哈德逊湾种群。总的来说,近几十年来,北极熊的生存状况还是比较稳定的。

目前,全球研究北极熊的专家公认气候变暖是北极熊生存的最大隐忧。尽管高纬度的北极熊可能在短期内受益,如果海冰范围持续减少,最终全世界的北极熊都会受到影响。北极熊与浮冰密切相关,它们在上面进行狩猎、交配等一系列生命活动,因此,冰盖的持续大规模减少必将最终影响到它们的生存。我们现在要做的,一方面要***,防止气候变暖不断加剧使北极熊遭遇灭顶之灾,另一方面则是要正确认识气候变暖对北极熊的影响,一味危言耸听、以讹传讹,无疑会增加许多不必要的恐慌和无用的工作,这对北极熊的保护也是不利的。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