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十三陵图片,民国年代的北京明十三陵 依旧神秘但带点荒凉

十三陵图片,民国年代的北京明十三陵 依旧神秘但带点荒凉

  • 发布:2025-10-27 12:50:28
  • 1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古代的墓长什么样子

中国古代墓葬形制是从“低级”到“高级”的漫长历史过程。在我国,距今三万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早期的山顶洞人已经埋葬***者并放置适当的随葬物品,这实际上已经具有成熟而寓意明显的丧葬。从此,丧葬形制和习俗,成为中国各民族尤其是汉族的文化组成部分,直到今天。

一,古墓是中国古代遗址的绝对多数

根据中国第三次地下文物调查的结果,中国有古墓葬139458座,占所有地下古遗址的72%。

多吗?真是太少了!在五千年的泱泱大国里,古代中国经历了近百亿的战争、饥荒、瘟疫和饥饿,每一个失去的灵魂都像秋叶一样被抛向最终的归宿!并留下数百处墓葬遗址,几乎都是帝王将相的墓葬。可悲的是,几乎所有的都被偷了!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古代诗人和历史学家,几乎没有留下精致的诗歌,现在记录一首匿名的诗: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

但见丘与坆!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以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远故闾里,

欲归道无因。一一古墟墓诗

虽然这首悲伤的诗不一定指的是皇陵,但是前人留下的痕迹都应该变成一片黄土。

二,古代的墓葬是从原始到高级的过程

1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

这一时期的墓葬只是在挖坑“软葬”。有的是两个男人葬在一起,四个女人葬在一起的坟墓;甚至男女都是分块葬的(比如宝鸡白首岭宗族墓)。因为当时是母系社会,男女都只能葬在自己的宗族墓地。

(广西南宁贝丘墓,上图为剖面图,下图为平面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骨骼的形状是卷曲的,向侧面弯曲。随葬品是几块彩石,头骨垫白水泥。原始社会就是这样,只有天堂好;地下安息吧!

2《易经》解释“葬”字,注家蜂起

老实说,仰韶文化遗址的墓葬可以发现,***者大多是当时具有部落身份的人,其余***者大多被遗弃在山野,在那里,下一只鹰啄,老虎吞吃。后来,我学会了用树枝和草叶覆盖它,细心的网友可以从“葬”字的结构看出其中变化。所以《易经》又说:“古者葬厚衣之以薪”,这就是用最早的文字记载了更进一步的土葬了。出发

当时以墨子为首的社会舆论并不提倡厚而刚愎自用。他讲述了尧、舜、禹的葬礼,他们都有三个衣领的衣服和三英寸的桐棺,但他们埋得更深。

权威经典如《刘向传》也记载:“黄帝葬于桥山,尧舜于济阴、丘垄皆小,葬具甚微。尧葬于苍梧,二妃不从,禹葬会嵇、不改其列。殷汤无葬处。文、武周公葬于毕(陕西咸阳的城北),今天可能只有一大土堆(丘垄)供人凭吊。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樗里子葬武库,皆无丘垄之处。(无坆头)虽然当时已经是奴隶社会,与原始社会的经济文化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墨子的主张无疑的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十分正确。

二,封建社会陵墓的贪大求固,始自秦始皇

(秦始皇陵)

秦始皇统一宇宙,野心勃勃,贪得无厌。从阿房宫到长城,再到秦始皇陵,京城都快累垮了。据北昌安县记载:“始皇葬于骊山,陵丘甚为雄伟,史载陵高1240尺虽然是“虚高”,但是,高25丈是有的。

我去过几次第一陵墓。秋冬之交,柿子红,一望无际。站在“山”上,其他的山都显得矮矮的挺大方的.它是正方形的,东西长约1600英尺,南北长约1700英尺。

到了汉代,墓葬的记载和器物已经超过了周秦时期。《汉书》记载:“http://

据我所知,汉武帝茂陵是挖一个深洞,把梓官放在中间,四周堆砌紧凑的四方柏折缝的梓宫,堆砌几间柏折缝的房间,这样互通的门道可以六匹马并行。如此豪华的土葬制度,足以消耗国库五铢。

(汉武帝茂陵)

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用地七顷,方中用地一顷;深十三丈,常坛高三丈,坟高十二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内梓宫巨柏,黄杨、题凑。以次百官藏毕其设,四通羡门,容大车六马皆藏之。

都在Xi安周边县,唐太宗昭陵在礼泉县(以产苹果闻名),甘岭在梁山,赣州西北五里,共有十八个陵墓。

昭陵位于礼泉县九嶷山。形势严峻。山挖成洞,三面有山墙。龙口被3000颗巨石封住。仔细考虑了一下,还是被狂钱的朱文挖的。

(唐太宗昭陵)

二,唐陵集团

位于甘县梁山。形势恢弘,气魄不逊于甚至不如其父昭陵。因为梁山摇滚倔强,跟***没关系。甘岭珠宝被形容为“富如敌国”,绝对正确!

(甘霖)

唯一幸存的是位于陕西省乾县的乾陵!

宋代陵墓群在河南省巩县被称为八陵。在洛水和洛水之间的平原上,有八位皇帝,包括太祖、太宗、宗申和哲宗。不幸的是,他们被野蛮人摧毁了

元朝只有80年的历史。外族征服,内斗,特殊时期,特殊风俗,元朝墓葬好,不说了!

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因为痛恨元朝统治者,在文化上坚决恢复汉制,包括墓葬形制,厚葬之风又开始吹起,轻松超越大宋,直攀汉唐。今天,昌平的明十三陵可以傲视天下了!

当然,朱元璋葬于南京中山,为孝,规模极其宏伟。陵前神道两侧,有卧狮、立狮、立袍、卧骆驼、立骆驼、卧象、立象,明代风格浓厚,不亚于唐、南北朝的石刻艺术。

大明最穷的皇帝荀国至今失联,所以没有陵墓。

朱迪迁都北京后,永乐五年,因仁孝皇后崩于南京,永乐十一年选黄图山(后改称天寿山)葬于此,十二年七月,朱迪北伐,崩于木川,葬于著名的赤池河长陵。从那时起,明朝的皇家陵墓就位于他们周围,除了景宗,直到最后一个皇帝的四宗(崇祯)。

(长岭)

三,盛唐的落幕,至宋元日落西山!

清朝从满洲崛起,一切法律法规都模仿中国的制度。除了衣服和头发,就皇陵而言,当然不比十三陵好,但那时候是全国最好的,包括它的建筑艺术!

清太祖努尔哈赤墓在奉天(沈阳)附近的涪陵。唐太宗葬于昭陵(又名北陵)。

后来的皇帝,东陵葬在北京附近的遵化,西陵葬在黟县。

(清东陵景陵公主花园)

虽然清朝后期很惨,但他们还是把中国陵寝文化保留到了日落。

一些特殊坟墓的图片:

(三国时期著名的张辽墓)

(宜宾地区悬棺葬)

(石葬西北)

附言

都***了,但是“皇帝说崩,诸侯说***,大夫说***,书生说***,老百姓说***。”我不知道什么叫做时代的列车。求朋友帮忙,请留言讨论!

为什么明朝皇陵被称为明十三陵,明朝不是有16位皇帝吗

在北京昌平区的天寿山麓近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坐落着中国乃至全球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明十三陵。

自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到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末代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殉国,整个大明王朝共享国276年,历16帝。目前位于十三陵内的皇帝陵寝依次为:

成祖朱棣长陵、仁宗朱高炽献陵、宣宗朱瞻基景陵、英宗朱祁镇裕陵、宪宗朱见深茂陵、孝宗朱祐樘泰陵、武宗朱厚照康陵、世宗朱厚熜永陵、穆宗朱载垕昭陵、神宗朱翊钧定陵、光宗朱常洛庆陵、熹宗朱由校德陵和毅宗朱由检思陵。

之所以天寿山皇陵被称为明十三陵,是因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钰这三位皇帝的陵寝不在其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别名朱重八,濠州钟离太平乡孤庄村人(今属安徽凤阳)。在那场轰轰烈烈的元末大起义中,朱元璋不是名气最大的,也不是实力最强大的。可他凭着超人的眼光和领导能力,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地盘做强做大。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率部攻克集庆(今江苏南京),为自己在江南站稳了脚跟。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中打败了他一生的敌手陈友谅,并将其击毙。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率部亲征攻克武昌,彻底消灭陈汉政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年底,韩宋政权皇帝韩林儿在瓜州渡江时溺***,朱元璋遂自立为吴王。至正二十七年(吴元年、公元1367年),吴王大将徐达攻克平江(今江苏苏州),张吴政权领袖张士诚兵败被俘后自尽。当年年底,盘踞浙江的方国珍投降,朱元璋政权一统江南。吴元年十月,就在大明王朝开国前夕,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领军25万北伐中原。这一次北伐,是历史上第一次南方政权彻底碾压北方政权,从而完成全国统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朝建立后,南京便是帝国的首都。此后朱元璋虽然动过迁都凤阳和西安的念头,但直到他去世,大明的京师依然是南京。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5月10日,朱元璋在南京皇宫西宫内去世,享年71岁,葬于孝陵。

辛卯,葬孝陵。谥曰高皇帝,庙号太祖。—《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五十七》

明孝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朱元璋与皇后马氏的合葬陵。明孝陵始建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至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才全部竣工,先后调用军工10万,历时达25年。

此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历代明朝皇帝的陵寝就都建在了北京。但作为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最高成就的明孝陵,其规制和模式却成为了历代皇陵的标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京明孝陵

建文皇帝朱允炆

朱允炆是懿文皇太子朱标次子,太祖朱元璋第三孙。他的父亲朱标从儿童时期开始,就是祖父朱元璋倾尽全力栽培的接班人。可惜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不幸去世,朱元璋在白发人送黑发人之余,最终选择朱允炆为新一代接班人。

由于事出仓促,朱元璋在忙着剪除武勋集团为皇太孙继位铺路的同时,却让文官集团过多地影响了朱允炆的人生观。在文官们的灌输下,在朱元璋洪武朝行之有效的“亲王戍边”国策,被认为是影响皇权的洪水猛兽。

因此朱元璋刚去世,朱允炆就给自己的皇叔们开始下手。一串组合拳过后,周王、齐王、代王、岷王被废为庶人,湘王被逼自杀。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场被称为“靖难战争”的皇室内战一直持续了三年,直到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燕军攻入南京才宣告结束。关于朱允炆的结局,《太宗实录》言之凿凿,说他在皇宫奉天殿自焚而***。《明史》原则上维持了《太宗实录》的说法,但又加了一句朱允炆可能逃跑的尾巴。而在众多野史之中无不宣称朱允炆化妆成和尚逃出皇宫,如《明史纪事本末》中还有大段的细节描写。无论如何,在正史中朱允炆是***了。他的墓地在南京,但是具体位置在哪里,却受到了严格的保密。

壬申,备礼葬建文君。遣官致祭,辍朝三日。—《明太宗实录卷九下》

景泰皇帝朱祁钰

朱祁钰是宣宗朱瞻基的次子,仁宗朱高炽之孙,成祖朱棣曾孙,太祖朱元璋玄孙。作为次子,原本受封郕王的他和皇位是无缘的。但是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他的大兄皇帝朱祁镇率军亲征瓦剌,却在土木堡兵败被俘。

皇帝被俘,北京危在旦夕。当时在京留守的文武***经过反复权衡,将郕王朱祁钰推上了皇帝宝座,并改明年年号为景泰元年。被俘的朱祁镇被“尊”为太上皇帝,其长子朱见深则被立为皇太子,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朱祁钰只是一位过渡皇帝。但是赶鸭子上架的朱祁钰任用于谦、石亨等人击败瓦剌太师也先,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保住了大明的社稷,也为他本人带来了巨大的声望。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已经失去利用价值的太上皇帝朱祁镇被放回北京。兄弟相见之后,朱祁镇随即被“请”入南宫进行软禁。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羽翼已丰的朱祁钰将侄子朱见深降为沂王,封自己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

可惜天命终究不在郕王,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皇太子朱见济早夭,此后朱祁钰也一直未能生出一个儿子。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12月,朱祁钰身患重病。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自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朱祁钰连续三天不视朝。正月十七日,太上皇帝朱祁镇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帮助下***,重新夺回了皇位。

图片来源于网络

景泰陵

2月1日,朱祁钰被废为郕王。2月19日,郕王去世,赐谥曰戾,葬祭礼如亲王例。景泰七年皇后杭氏去世之时,朱祁钰曾下旨在天寿山修建寿陵以安葬皇后,当然也是他自己日后的陵寝。但是现在的朱祁钰只是郕戾王,当然没有资格葬在天寿山。朱祁钰的最终墓地,位于北京金山(今北京海淀区玉泉山北麓)。而英宗也在不久之后下旨将寿陵捣毁。

庚申,上回兵部臣曰:“郕戾王葬金山,与讦悼王及怀献世子坟园同处。宜于武成中卫拨官三员、旗军三百户守护。将见有投充军役者补之。”—《明英宗实录卷二百七十五》

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当年被叔父废去太子尊位的宪宗朱见深却以德报怨,恢复了朱祁钰的皇帝身份。

戊子,上敕廷臣曰:“曩者朕叔郕王践阼,戡难保邦,奠安宗社,亦既有年。…其郕王可仍旧皇帝之号,所有尊谥,礼部会议以闻。务合人心,毌乖典礼。”仍令所司修饬陵寝,如敕奉行。—《明宪宗实录卷一百四十八》

随即经过廷议,朱祁钰的谥号被定为恭仁康定景皇帝,但没有庙号,不能入太庙。此后朱祁钰每年的忌辰,乃至正旦节、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朝廷都会派人祭祀陵寝。但此时的景泰陵大体仍然是王陵级别,包括没有使用皇帝专用的黄瓦,仅是亲王级别的绿瓦。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直到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世宗拜谒景泰陵之后,才改易黄瓦,并对整个陵寝规制按照帝王陵标准进行了调整。当然世宗这个著名的白眼狼也说不上良心发现,只是景泰帝和他一样都是以藩王身份入继大统,世宗这样做,也是维护其自身合法性的一种手段。

结语:明朝三位不在十三陵中的皇帝,其实原因各异。朱元璋的孝陵,是后世子孙的楷模。景泰帝的陵寝,体现了明代中期那段尴尬的历史。建文帝不知所踪的陵寝,则显示了皇权的残酷。

老照片:民国年代的北京明十三陵 依旧神秘但带点荒凉

明十三陵离北京市市区有一定的距离,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康陵,所以民国时代的明十三陵是未被开发的,看起来神秘又荒凉。

狮子看起来真的太有威严了!

明朝的人形石雕

骆驼石雕

石碑

远远看上去跟一些房子建筑有点像,跟窑洞还是有点像的。

这图片一出来,就想起了盗墓笔记小说中的宏伟建筑,古人的智慧真的很高,以前的建筑真的大气又宏伟。

大象石雕

明十三陵门前有着许多石雕,这些石雕度过了几百年的时光,没人去挪过它们,它们就是历史的见证者!

十三陵是谁的墓地图片

十三陵是谁的墓地图片

十三陵是谁的墓地图片,皇家陵墓一直是盗墓贼光顾的首选对象,历朝历代的皇陵都没有躲过盗墓贼的魔爪,听说里面丰厚的宝藏,,而明朝的十三陵却是一个例外。以下分享十三陵是谁的墓地图片。

十三陵是谁的墓地图片1

1、十三陵是谁的墓地,依次建有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明十三陵是北京市境内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景点有长陵、定陵、古神道、德陵,适宜游玩季节3月--5月、9月--11月,面积有四十平方公里;

2、十三陵是谁的墓地被挖了,定陵。十三陵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里面葬在明朝的十三位皇帝,据说长陵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却是定陵,因为在这十三座黄陵当中,定陵是唯一一座被允许进行考古发掘的陵墓。

1956年吴晗提出发掘十三陵之一长陵的建议,建议得到中科院院长郭沫若的赞同,经过反复讨论最终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准。起初提议先从最小的陵墓开始挖掘于是选择了定陵,定陵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3、十三陵是谁的墓地哪个陵比较好,说法不一。有导游表示很多人对于十三陵有误解,认为买一张票可以看十三个陵墓,因为太多不知道去哪个比较多,其实现在开放的只有三个陵墓和一个神道。

如果对地宫比较感兴趣就推荐去万历黄帝的'定陵地下部分面积非常大,如果对金丝楠木大殿感兴趣就推荐去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游客也最多,如果想看地面上保留比较好的建筑就可以去昭陵,一般团队游会选择去定陵和长陵,昭陵很适合散步怀古;

4、十三陵是谁的墓地信息来源,“十三陵是谁的墓地”内容源自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不具备参考性。如您对“十三陵是谁的墓地,十三陵景区需要预约吗,十三陵开放的是哪个陵。

十三陵是谁的墓地图片2

长陵:明成祖朱棣,

献陵:明仁宗朱高炽

景陵:明宣宗朱瞻基

裕陵:明英宗朱祁镇

茂陵:明宪宗朱见深

泰陵:明孝宗朱祐樘

康陵:明武宗朱厚照

永陵:明世宗朱厚熜

昭陵:明穆宗朱载垕

定陵:明神宗朱翊钧

庆陵:明光宗朱常洛

德陵:明憙宗朱由校

然而明朝有十六位皇帝却只有十三个葬在了十三陵里,那另外三个皇帝是谁,它们为什么没有葬在十三陵里呢。而这三个皇帝中有一个是朱元璋。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后被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而后面朱棣迁都北京,不可能将他老爹的坟给挖了吧,所以朱元璋没有被葬在十三陵。

建文帝朱允炆没有被葬在十三陵就很好理解了,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就不知所踪,最后自然也就没办法呗葬在十三陵里。而朱祁钰因为英宗复辟后被害,英宗也不承认他皇帝的身份,自然也不能葬在十三陵里。

十三陵是谁的墓地图片3

明朝皇帝的墓地。

明十三陵,埋葬了明朝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余名妃嫔、1位太监,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十三陵建造的顺序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长陵和定陵。长陵建成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是明朝第三帝朱棣的陵墓,也是十三陵中最早和最大的一座。高耸的明楼,是长陵的标志。

相关内容: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所以没有陵墓。

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

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谁的墓地图片4

十三陵是谁的墓地(为何皇陵却号称“十三陵”)

第一位,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对于明朝的创立呕心沥血。虽然出身贫寒,但他却靠着个人的努力推翻了元朝的残暴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数不多的,从南方打到北方,最后统一全国的皇帝。所以在建国后,他定都于南京城。

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便开始主持修建明孝陵,历经25年,征调民夫10万人才修建而成。明孝陵占地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帝王寝陵之一。当时朱棣还没迁都北京,所以朱元璋是葬在南京明孝陵的。

第二位,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的儿子。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痛心疾首,决定将皇位传给皇长孙朱允炆。朱棣原本就因父亲没传位给自己而耿耿于怀,结果朱允炆上位后还听从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削藩。朱棣索性发动靖难之役,一路从北京打到南京,将朱允炆赶下了台。

但是靖难之役后,朱允炆并没有被朱棣抓到,而是生***不知,下落不明。朱棣为了寻找他,派人从水路、陆路两路寻找,结果仍一无所获。所以朱允炆也没有陵墓。

第三位,景泰帝朱祁钰。朱祁钰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正统十四年,瓦剌犯边,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结果爆发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瓦剌趁机要挟明朝。在这种危急关头,朱祁钰被于谦等大臣拥立登基,是为景泰帝。

后来瓦剌看从明英宗身上榨不出油水,便将明英宗放回去,让他们展开内部纷争。结果明英宗一回来就被景泰帝关到南宫的小房子里,不准与外人接触。后来景泰帝病重,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重新复位。明英宗复位后不承认朱祁钰帝位的正统性,还给了他一个恶谥,以亲王之礼将他葬到北京西山。

介绍下明十三陵

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点击观看环视图片

墓主生平

(一)明成祖朱棣一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明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七日封燕王,十三年三月十一日,就藩北平。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永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征漠北,十八日病逝于榆木川,谥“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十二月十九日葬长陵。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成祖”。

朱棣在明代是个颇有作为的皇帝。文献记载,他“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早在当燕王时,就曾屡帅诸将出征,并节制沿边士马。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太祖朱元璋去世,因太子朱标早逝,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是个优柔寡断,缺少从政经验的年轻皇帝。朱元璋在世时,为了监视各地的将官,把军政大权牢靠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曾先后三次封建诸子,把23个亲儿子分封为亲王,驻全国各战略要地,并赋予了极大的军事指挥权。这些亲王在太祖***后,自恃尊属,多拥重兵而不法,尤其不把年轻的侄皇帝放在眼里。为此,建文帝采纳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的意见,采取了“削藩”措施。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到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建文帝先后削除了周、湘、齐、代、岷五个亲王的爵位。朱棣见削藩就要轮到自己头上,就一面称病,一面在北平招募武士,训练军马,准备起事。后来,燕山百户倪谅告发了朱棣的阴谋。建文帝下令削夺燕王爵位,拘捕燕王府所有***。北平布政使张昺和都指挥使谢贵出动了驻扎在北平的所有军队,将燕王府团团围住。朱棣利用官兵不敢伤害自己的弱点,用诈降的计谋,把张、谢二人骗进王府杀***,遂率800守卫亲军杀出王府大门,以闪电战的方式迅速攻克九门,占领了北平城。并上书建文帝,说齐泰、黄子澄都是奸臣,他要遵照朱元璋所定的《祖训》中“朝无正臣,内有奸道,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的话,为朝廷铲除奸臣。又自称其师为“靖难”,意思是为皇帝解除危难。经过四年的激战,朱棣打败了建文帝,攻克了当时的都城南京。当朱棣率兵进城时,皇宫起火,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他在宫中与后妃自焚身***,也有人说他从地道跑出,出家当了和尚,远游滇、黔、巴、蜀。至今仍是明史的一桩疑案。

燕王朱棣在群臣的拥戴下,登上了皇帝宝座。第二年,改元“永乐”。朱棣即位后,为了避免藩王为争夺皇位而发动战乱,继续采取了削藩措施。先后把封在北方的诸王迁徙南方,并解除诸王军权,使军政大权完全归于皇帝。永乐十九年(1421年)他毅然将京师由南京迁至北京,使北京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使明王朝北部边塞的军事防御力量得到了有力的加强。

在发展对外交往和贸易上,他在永乐初年派遣“三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满载金银绸缎和瓷器等珍贵货物,远航西洋各国,换取海外奇珍,发展了中国与西洋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也提高了明王朝在世界的声望。

(二)仁孝文皇后徐氏

仁孝文皇后徐氏,洪武九年(1376年)册封为燕王妃,朱棣称帝册封为皇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四日去世,享年46岁。谥“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长陵玄宫落成,葬入陵园。

明长陵的陵宫建筑

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已拆除并封塞)。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第二进院落,前面设殿门一座,名为祾恩门。据《太常续考》等文献记载,天寿山诸陵陵殿名为“祾恩殿”,殿门名之为“祾恩门”,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亲易佳名。其中,“棱”字取“祭而受福”之意,“恩”字取“罔极之恩“意,长陵棱恩门,为单檐歇山顶形制,面阔五间(通阔31.44米),进深二间(通深14.37米),正脊顶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为单翘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头的后尾作斜起的杆状,与宋清做法俱不相同。室内明间、次间各设板门一道,稍间封以墙体。其中明间板门之上安有华带式榜额,书“祾恩门”三金字。“稜”字系后世修葺时误写。门下承以旱白玉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其栏杆形制,为龙凤雕饰的望柱,和宝瓶、三幅云式的栏板。台基四角及各栏杆望柱之下,各设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龙头)。台基前后则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其中路台阶间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浅浮雕图案十分精美:下面是海水江牙云腾浪涌,海水中宝山矗立,两匹海马跃出水面凌波奔驰;上面是两条矫健的巨龙在云海中升降飞腾,追逐火珠,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这些精美的石雕究竟出自何人之手,现在已无法查考。但北京市大兴县老君堂东曾出土明朝一位工部营缮所所副父亲的墓志。墓志中记载,墓主毛贵二有三个儿子。其第二子名叫毛荣,继承父业,擅长石雕技艺,在兄弟三人中他“尤有能名”,而且其技艺精湛,“超其朋俦”。永乐十一年随驾来北京,咸推其琢造精坚,俾之把总众役。十九年擢为工部营缮所丞。洪熙元年承命从事长陵,进授所副”。据墓志文可看出,毛荣不仅是个技艺超群的石雕艺人,而且因从事长陵营建有功而进授为工部营缮所所副。长陵精美的石雕刻或许与他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祾恩门两侧还各有掖门一座,均作随墙式琉璃花门,门上的斗拱、额枋,门顶的瓦饰、椽飞均为黄绿琉璃件组装,在红墙的映衬下格外分明。

院内,北面正中位置建有高大巍峨的祾恩殿。这座大殿在明清两代,是用于供奉帝后神牌(牌位)和举行上陵祭祀活动的地方。

明朝从孝陵以后,陵寝祭殿有享殿、陵殿、献殿、寝殿、香殿等不同称呼。殿内日常陈设有神榻(灵座、龛帐)、帝后神牌、册宝、衣冠、御座、香案,以及各种乐器。朝延遣官致祭时,殿内再增置陈设祭品用的正案、从案、三牲案匣等。这些陈设说明,明朝陵殿具有供上陵朝拜举行大规模祭献活动,和平时司香火、四时供献、朔望朝陵等日常祭祀的双重功能。它兼有西汉陵寝寝殿、便殿或唐宋陵寝上下二宫祭祀用殿的功用长陵的这座祾恩殿,是明代帝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陵殿,堪称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中的珍贵遗物,其珍贵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是规模大,等级高。此殿制仿明代皇宫金銮殿(明代又称奉天殿、皇极殿)修建,面阔9间(66.56米),进深5间(29.12米),柱网总面积达1938平方米,是国内罕见的大型殿宇之一。殿顶为古建中等级最高的重檐庑殿式,覆以黄色琉璃瓦饰。正脊至台基地面高25.1米。上檐饰重翘重昂九踩斗拱,下檐饰单翘重昂七踩鎏金斗拱。六排柱前后廊式的柱网排列方式规整大方。殿内“金砖”铺地,殿下有3层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式台基和一层小台基,总高3.215米。台基前出三层月台。每层月台前各设三出踏跺,古称“三出陛”。其中,中间一出踏跺的御路石雕由上、中、下三块组成:最下面的一块与祾恩门图案相同,上面的两块分别雕刻二龙戏珠图案。台基上三层汉白玉石栏杆形制也与祾恩门相同。此外,月台两侧还设有祭陵时供执事人员上下的旁出踏跺。台基之后也设有三出踏跺,其形制同月台前踏跺。

二是用材考究,此殿梁、柱、枋、檩、鎏金斗拱等大小木构件,均为名贵的优质楠木加工而成。各构件在殿内部分(除天花外)无油漆彩画,显得质朴无华。支撑殿宇的60根楠木大柱,用材粗壮,是世上不可多得的奇材佳木。特别是林立殿内的32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径均在一米上下。其中,明间中间的4根金柱最为粗壮。左一缝前金柱底径达1.124米,两人合抱,不能交手。文献记载,天寿山各陵及北京宫殿所用楠木,采自四川、湖广一带的深山密林之中。那里人迹不到,“毒蛇鸷兽出人山中,蜘蛛大如车轮,垂丝如幻絙,罥虎豹食之。采者以天子之命,谕祭山神,纵火焚林,然后敢入”。伐倒的楠木,也往往是“一木初卧,千夫难移”,明万历年间,四川一带有“入山一千(人),出山五百(人)”的谚语。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四十六记明代运图,自蜀运木有“山川险恶”、“跋踄艰危”、“蛇虎纵横”、“采运困顿”、“飞桥度险”、“悬木吊崖”、“天车越涧”、“巨浸飘流”等险恶经历。而结筏水运时,每筏运木604根要用竹4405根,此外,还配有运夫四十人,自蜀至京,不下万里,其运送周期通常都在三年左右。由此可知,明朝时采伐楠木确实十分艰难。而一木至京,费银竟达万两。

三是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我国的古建技术,宋代有《营造法式》,清代有《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都是官修的建筑工程用书。但处于宋、清两代之间的元、明两代却都没有官修建筑用读书。因此,元明二代遗留下来的古建,就成为建筑史学界研究元明两代建筑法式、特点的基本素材。特别是像长陵祾恩殿这样的高等级的明代官式建筑,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这座大殿从结构上看,属叠梁式构架体系,不推山。宋元时期的叉手、托脚等构件已不采用,宋元时期的襻间斗拱也按照“檩、垫、彷”的组合方式由垫板代替。整体结构更趋简化,节点更趋牢固。由于梁的外端做成巨大的耍头伸出斗失之外,柱头科斗拱的机能发生了变化。但如果挑檐檩因受力向下弯曲,平身科斗拱仍能起到悬挑的作用。平身科斗拱的形制采用了宋元两代都没有的落金式鎏金斗拱。斗拱后尾部分均呈30°角斜向上伸,真假昂并用.

祾恩殿的左右两翼,明朝时曾建有左右配殿(又作“廊庑”)各十五间,清代中叶毁坏并拆除。配殿之前各建有神帛炉一座,至今保存完好。其制均由黄、绿琉璃件组装而成,小巧玲珑。炉顶为单檐歇山式,炉身正面为四扇假棱花槅扇,正中辟券门,门内为小室,用于焚烧祭祀所用的神吊和祝版。

第三进院落,前设红券门制如陵门,为陵寝第三重门。院内沿中轴线方向建有两柱牌楼门和石几筵。

长陵神帛炉

两柱牌楼门,为柱出头式牌坊,又称棂星门。其两石柱,截面作方形,顶部各雕一坐龙(两龙相对),前后戗抱鼓石。柱间木构部分仍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时仿景陵制增构。其制,单檐一间,黄琉璃瓦顶,两山面各置博缝板,檩枋之下置重翘五踩品字斗拱六攒,其里外拽的拱头、耍头均作三幅云形式。斗拱之下依次安装平板枋、大额枋、花板、小额枋、门框、上槛(安装门簪四枚)、余塞等构件。

两柱牌楼门后为石几筵。它由石供案和五件雕刻精致的石供器组成。石供案,须弥座形制。其上下枋均浮雕串枝花卉,上下枭刻仰俯莲瓣,束腰部分刻椀花结带图案,四角雕刻玛瑙柱之形。案体规整大方,基本完好。案上五供器俱全。中间的石香炉,作三足鼎形,炉身和炉盖各用一整石雕成。炉身部分腹部圆浑,三足外侧各雕云纹饕餮。炉耳、炉沿则分雕回纹图案;炉盖,底径大小同炉沿,顶圆,下雕一周海水江牙图案,上雕云纹及一头部前探的盘龙。烛台,形状略似古祭器中的“豆”,烛盘下雕仰莲瓣一周,下雕云纹。花瓶,小口大腹,两耳各雕衔环。

陵园的宝城建筑构成了“后圆”部分。其前部与第三进院落相接,形成一个整体。宝城,明代文献中又作“宝山城”,因城内覆盖玄宫(墓室)的封土称为“宝山”而得名。从外观上看,它就像一个封闭的圆形城堡,城高7.3米,外侧雉堞(垛口)林立,内侧置宇墙,中为马道,宽1.9米。宝城周长约2华里。宝城之内是埋葬帝后的玄宫(墓室)建筑,上面堆满封土,中央部分隆起,像一座小山陵,故称“宝山”。我国古代的陵冢,秦、汉以来,多作覆斗形状,其周围的陵墙平面也作方形,而明朝的帝陵,自南京孝陵始,则创制为圆形的陵冢,外护以圆形宝城墙的制度。

这座明楼,明朝及清初时曾是前、后、左、右四面对称设置红券门,不仅楼体外檐斗拱系木结构,内部也都是木质的梁架结构,因此《帝陵图说》有“栋梁楠梗”的记载。但因多年失修,到了清朝中期,明十三陵的明楼凡“搁架木植者皆糟朽坍卸”,所以,乾隆五十年(1785年)修缮各陵明楼时,管工的大臣们特向乾隆皇帝上奏说:“今若就其形势仍用木植修换,恐难持久”,并提出各陵明楼的修复,应按照永定二陵明楼的起券方式,“一律改发石券”。

长陵明楼在该次修缮中,因此改变了结构。首先,明楼内砌起了石券顶,楼顶因此变成了砖砌的实心顶结构,其次,左右两个红券门亦用砖封***,故此,现在前后券门通畅如故。而明楼的外观则形制基本如旧其中,上下檐四面均各显三间,上檐饰单翘重昂七踩斗拱,下檐饰重昂五踩斗拱,斗拱后尾均砌于砖体内。明楼的上下两檐之间,在南面一侧有华带式木榜额,书“长陵”两金字,亦仍如明朝旧制。楼内正中立有“圣号碑”。碑制为龙首方趺,篆额“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个径尺楷书大字。其中,“成祖”,是朱棣的庙号;“文”是朱棣的谥号(寓意“经纬天地”),文字旧时泥金,碑身用朱漆阑画云气,故又有“朱石碑”的俗称。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