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赵秉忠母亲葬在青州益都郑母!
赵秉忠(1573—1626),字季卿,号山其阳。青州益都郑母人。赵秉忠生长在一个书礼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曾祖赵绅、祖父赵通虽都未曾做官,但重视子孙教育。父亲赵禧“读书通大义”,生而笃厚。他曾经在青州城遇见一个被官府重刑拷打待毙的人,顿生恻隐之心,把他安置在弥陀寺,为其治疗伤病,救活了这个人。这个人非常感激,问恩人姓名,他避而不答。通过此事,他撰写一副对联以自勉:“暗里分明如秉烛,寸中检点莫欺天。”这幅对联在后来修《赵氏族谱》时,作为了赵氏族人的家训。
赵禧曾任陕西省文水县丞。在任期间,他为官廉洁,宽厚爱民。当地发生灾荒,饥民甚多,“露骸枕野”,“暴骨如阜”。赵禧见后,立即“遣人持箕掩锸,痊骼无算”,其费用全有自身俸禄支付。后来,赵禧为侍养老母,辞官回乡。离任之时,当地百姓万人泣泪送行。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益都县发生大饥荒,粮价暴涨,“斗粟千钱”,赵禧不为钱财所动,拿出家中的存粮设粥棚赈济灾民。
在家庭的影响下,赵秉忠从小性情耿直,诚实好学,“卓荦有大志”。据志书记载,赵秉忠生于父亲任职的文水县官舍,“稍长,眉目皎皎,动止轩轩,如松风徐行,玉雪静秀,望之翩翩仙也”。后随父亲返乡,继续读书。少年时期的赵秉忠就显示出不同寻常的见地。当时,山东督学佥事刘毅性情严厉,对学生要求苛刻。一次,在昌邑县组织院试,有人在鞋子中夹带小抄,被查出后给予严惩。此后,这位刘毅督学先生每次主持考试,都让学生脱掉鞋子,赤足进入考场。有次考试,正值下大雪,天气非常寒冷,光脚考试难以忍受,大家敢怒而不敢言。赵秉忠则挺身而出,赤足站在台阶上,质问刘毅说:“先生您怎么能因为一个学生不出息而难为大家呢?难道您不知古代大开门庭广纳贤者的典故吗?”刘毅听后,大为悚动,马上改变脸色谢罪说:“我知道错了!”于是从此之后,取消了跣足进入考场的规定。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时年25岁的赵秉忠殿试考中状元,可谓风华正茂,少年得志,随即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但不久因父亲去世,回乡丁忧三年。名播故里的状元赵秉忠丁忧里居的消息不胫而走,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也有许多学子前来拜师求学,赵秉忠见此情景甚为感动,对众多求学者开门延入,热情接待,提供方便,一切食宿费用皆有自己供给,而且也不让学者日后偿还。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丁忧期满的赵秉忠回朝复职。随即担任了礼部的会试同考官,高阳的名人孙承宗就出其门下。万历四十年(1612年),升詹事府庶子一职,并出任江南乡试的主考官。他所录取的考生,均为一代名臣,如张玮、姚希孟的耿直,周顺昌的忠节等。由于品学突出,赵秉忠声名大增,升迁为翰林院侍读学士,担负为皇帝讲解经学的任务。
一次,万历皇帝命找出各位先皇的实录查看,发现缺少建文帝朱允文的,便责问原因。赵秉忠与同官赶紧解释说:“不是缺少文皇帝的,而是文皇帝不能与其他先帝相比,所以不敢进呈。”万历皇帝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不再追问。但赵秉忠却趁机上奏说:“建文帝在位四年,恭宽慈仁,无一失德,请复帝号、庙号,以慰神人。”皇帝沉思良久,说:“事已久,不便更易。”赵秉忠继续劝说:“过去高祖皇帝因胡惟庸、蓝田的狱案罢黜了许多功臣世袭的勋爵,到嘉靖朝才给与恢复。决定国家大事应当看该不该办,不应当考虑时间的长短。”
后来,赵秉忠迁任礼部侍郎,掌管詹事府。詹事府是东宫太子的官署,地位很重要。但从此以后,赵秉忠的仕途并不顺利。万历皇帝怠于国政,几十年不上朝,不问政,不任命***,只会搜刮天下钱财。在此情况下,赵秉忠也长期得不到升迁。万历***后,泰昌皇帝短命,天启皇帝即位,重用宦官头子魏忠贤。
天启三年(1623年),东林党人同魏忠贤展开斗争,名臣杨涟弹劾魏忠贤24大罪状。但只会游戏玩耍的天启皇帝完全听从魏忠贤的,将杨涟罢官囚禁,最后***。因为杨涟的奏疏出自赵秉忠门人缪其昌之手,缪其昌下狱论***,赵秉忠也难脱干系。魏忠贤数次当面责问。赵秉忠鄙视宦党,不为置辩。魏忠贤愈加嫉恨,多次在皇帝面前说赵秉忠的坏话。皇帝曾是赵秉忠的“学生”,对他印象良好,就说:“你说的是那个穿短袍讲经学的吗?我看其人忠厚,正要重用他呢。”但是,赵秉忠看到国事日非,不愿同流合污,便多次上书请求致仕还乡。皇帝批准了他的辞呈,加官礼部尚书,派驿官护送回家。
赵秉忠回到青州,住在城里“状元府”。据《青州明诗抄》载:
尚书故第在城内青龙巷软绿园,内有浓翠轩。公忤逆珰,罢归园居,著书甚富。当万历戊戌大魁后,建坊于第前,莲塘在公第后。
清代青州名士段赤亭曾作诗咏软绿园云:
十亩林塘学士居,绳溪妙句托双鱼。封章不惜弹中贵,浓翠轩头好著书。青龙巷口状元坊,笑卷珠帘熨篆香。软绿园中歌舞罢,空余翠盖拥红装。
诗中所说的青龙巷,在今青州市区东关。赵秉忠归家不久,魏忠贤大肆迫害东林党人,相继罢免了一大批具有正义感的朝臣。翰林学士刘钟英也在罢黜之列。而且,魏忠贤没有忘记赵秉忠,污蔑他与刘中英“久倚门户”,被削籍夺俸。天启七年(1627年),53岁的赵秉忠愤懑而***。崇祯初年,朝廷为赵秉忠平反,恢复原官,赠太子太保,按大臣规格重新安葬。
赵秉忠创作颇丰,著有《山其山集》12卷,诗、文各6卷,另有《江西舆地图说》1卷。
赵秉忠的政绩长期鲜为人知,但他遗留至今的殿试状元卷却蜚声国内外。古代的“殿试”,也称“对策”,就是在皇帝面前答题。赵秉忠的状元卷以绫装裱,为一折子式书册。每折8开纸大小,共23折,长3、48米,宽46厘米。正文前有其个人简历:“殿试举人臣赵秉忠年二十五岁,系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由廪膳生员应万历二十五年乡试中式,由举人应万历二十六年会试中式,今应殿试。”后有三代简介并开具所学经书。赵秉忠在殿试中慎重运墨,一气呵成,以一厘米见方的馆阁体小楷书写,共2460字,字迹端正,无一笔误。卷首有万历皇帝朱翊钧以朱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卷尾列有9位阅卷官的职务、姓名,加盖了弥封关防。故宫博物院王以坤、冯华两位老专家对该殿试卷进行了鉴定,他们在鉴定书中写到:“明赵秉忠试卷,真迹。到目前为止,故宫宫廷档案还是空白。目前我们国家明代殿试卷发现的只有这一份真迹,可以说是无价之宝。”遂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状元礼部尚书赵秉忠谕葬墓规模很大,气势恢宏,为郑母四大谕葬之首。历史记载,状元公官至礼部尚书。明天启六年被奸臣魏忠贤陷害至***,崇祯初年平反,赠太子太保、光禄大夫、谥“文敏”,赐祭葬。谕葬墓占地一百五十多亩。南边是砖砌的大门口,门口上方有一石刻“敕建赵氏先茔”,再往北是两根石柱子(可能是华表),各刻有对联一幅,顺中轴线向北两边是石像生石虎、石羊,石马特别高大,有一人牵马,与石马一体雕刻而成,再往北文东武西两对翁仲石人,威武高大,面目严肃。再往北是三门式石牌坊,牌坊向北是庞大的巨龟(赑屃)驮着高大的雕龙碑,雕龙碑上雕刻有:“大明前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光禄大夫谥文敏赵公讳秉忠之墓”。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北洋河的刘阁老和临朐的马状元墓的建筑规模都不如这里的高大。碑后面是状元公与二位夫人的墓茔,东上首是状元公父亲赵禧的墓茔,再往后是状元公祖父赵通的墓茔,其他族人的墓茔分布在四周。整个祖茔全是高大的松柏树,郁郁葱葱,非常茂盛,不见天日,人进入林地,阴森可怕,风吹沙沙作响。听老人们讲,松柏树是民国年间处理的,曾叫东乡的族人前来分树。石人、石马、石牌坊是1966年毁的,做了水渠闸门等水利工程设施,非常可惜。坟墓是1970年4月平坟运动时平毁的。
赵秉忠自幼勤奋好学,15岁补府学生。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中状元,30岁任会试同考官,39岁升庶子,典试江南。他先后为国家选拔了不少栋梁之材,如张玮、姚希孟、周顺昌、孙承宗等。后任侍读学士直经筵。他曾奏请神宗恢复建文帝帝号、庙号。神宗说:“事已久,不便更易”。他说:“国事论其当不当,不论其久不久”,终于说服神宗为建文帝恢复了帝号。后升礼部侍郎,掌管詹事府。熹宗时,魏忠贤专擅朝政,陷害异己。1624年(天启四年)大臣杨涟上疏弹劾,列举魏忠贤24大罪状,草疏者即赵秉忠门生缪昌期。1625年(天启五年),缪昌期受魏忠贤陷害,下狱论***。魏忠贤责问赵秉忠,赵不予理睬。魏忠贤因对赵秉忠怀恨在心,屡次在熹宗面前说他的坏话。熹宗说:“你说的不就是那个穿短袍讲经的人吗?我看那人忠心耿耿,正准备重用他呢!”后来,赵秉忠看到朝政日非,魏忠贤又不断迫害,于是多次上疏请求告退,得到熹宗同意,晋礼部尚书致仕归里。但回乡不久,就受到刘钟英案件的牵连,以“与刘钟英久倚门户”罪名,同被削官夺俸。其后魏忠贤党同伐异越演越烈,被捕入狱的人越来越多,朝政更加不可收拾。1626年(天启六年),赵秉忠愤懑而***。崇祯初年,朝廷为他平反,恢复原官,加太子太保,按大臣礼节重新安葬。赵秉忠著有《江西舆地图说》1卷,《(此字左“山”右“其”)山集》25卷。
1983年,在他家乡郑母村,发现他中状元时的殿试卷。郑母村东北,洗耳河
畔,原有他的墓葬,规模宏大,1958年被毁。
赵秉忠,山东益都人,字季卿,号蜞阳。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卒于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状元。赵秉忠之父赵禧,为人正直,在他当县吏时,有个指挥蒙冤下狱,赵禧为其伸冤,这个指挥获释后感恩图报,非要将女儿送给赵禧为箕帚妾。赵禧摇手说:“此名家女,使不得。”指挥硬是要赵禧答应,赵禧连声道:“使不得,使不得”力辞不受。赵秉忠勤奋好学,少负奇才。廷对以文章秀美,切中时弊而夺魁。他在策对中写道:“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谇励百工……何谓实政:立纪纲,节法度……何谓实心:振怠惰,励精明……”万历皇帝阅后十分欣赏,在卷首A批“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赵秉忠登第后授翰林院修撰。万历三十三年(1605)为会试同考官,取中后为抗清名将的孙承宗。万历四十年赵秉忠为江南乡试主考,所录张玮、姚希孟、周顺昌后来都成为一代名臣。赵秉忠因取士得人而倍受后人称道。历迁侍读学土、礼部侍郎,掌詹事府,晋礼部尚书。天启三年(1623),因不满魏忠贤弄权,辞官归乡。天启五年又被魏忠贤削籍为民,终至愤懑气郁而***。享年53岁。崇祯初年,得复原官追赠加太子太保。著有《蜞山集》《江西舆地图说》。赵秉忠贵为尚书,可正史无传。在明代只有他的殿试状元卷被完好的保存下来,1983年在他的家乡,由其第十三代孙赵焕彬,将其捐献给国家,使我们今天有幸目睹其“状元卷”的风采。
1、赵秉忠(1573—1626)字季卿,1573年出生于青州府益都县(今山东省青州市),出身官宦之家,父亲赵僖官至礼部右侍郎。
2、赵秉忠十五岁补府学生。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殿试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官至礼部尚书。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被黄尊素弹劾去职。天启六年(1626年)去世。思宗崇祯三年(1630年)追复原官,赠太子太保,赐祭葬。
赵秉忠简介
赵秉忠,明朝时期非常有名的政治人物,字季卿,家乡位于现今的山东青州。他的家世良好,他的父亲是朝廷大臣,对他日后选择入仕有一定影响。赵秉忠还是明朝时期的状元,他的状元卷仍保留至今,是我国历史仅存的状元卷。
赵秉忠画像
赵秉忠在其二十五岁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在考试中以优异的成绩荣登状元之位,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这个职位,掌修国史。之后赵秉忠一路升官,从侍读学士开始,最后做到了礼部尚书这个职位。最后由于被黄尊素弹劾而被削去了礼部尚书之职,直到明思宗时期,赵秉忠才恢复了官位,并被追赠太子太保,这时,他早已去世。
赵秉忠在政治思想方面的成就也是极大的,他提出了不少有效科学的政治思想主张以及政治措施。赵秉忠主张实行实政,即治理国家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国家要设立纲纪,同时也要建立制度法规,并且要让全国上下的百姓都知道并深入了解那些法律纲纪,而且了解的同时还要严格遵守,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他还认为治理国家还需统一百姓的思想,这样才能全国上下步调一致,法令制度不会混乱。
在参加科举考试时,赵秉忠还根据考试题目进一步地提出了十条治国建议。赵秉忠提倡皇帝选拔朝廷***要经过严格考核,并且要加强对***的管理,要抓牢朝廷官吏的道德修养教育,严惩贪官污吏等。从中可以看出,赵秉忠在政治方面的才能极高。
赵秉忠思想赵秉忠是明朝晚期极为有名的政治人物,他在政治方面的才能非常高,因此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的成就是非常巨大的,提出了不少在当时的年代切实可行的政治思想及治国措施。
赵秉忠画像
赵秉忠主张天人合一,与儒家、道家等学派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天人合一不同,赵秉忠将皇帝比作是天,而人就是平民百姓,皇帝的所有权力都来自于上天所赐,皇帝的的所有言行及思想都代表着上天的想法。因此,赵秉忠认为皇权是至高无上的,百姓应该顺从皇帝的统治。
赵秉忠提出忠君思想,认为作为皇帝的臣民,应该对皇帝忠诚,尽力效忠皇帝。同时赵秉忠还提出了爱国爱民的思想,主张不论是至高无上的皇帝还是朝廷***都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并且热爱自己的百姓,毕竟百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赵秉忠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就是依法治国。赵秉忠提倡治理国家需要纲纪法令,只有制定法律法规,并且让全国各地都有法律可以遵守,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在重视国家法制时,赵秉忠相当重视道德修养教育,主张要提高百姓们的文化水平,同时还要提高朝廷官吏的道德水平,以减少贪官污吏的产生。赵秉忠的思想中最为可贵的一点是在他看来,不论是法家的法治,还是儒家的德治,只要是对国家治理有利的方法都可以被拿来使用。
赵秉忠状元卷赵秉忠状元卷是晚明时期,赵秉忠参加科举考试的殿试后所写的试卷,在那次殿试中,他以优异的成绩高中状元。赵秉忠的状元卷是现今我国历史上仅存的唯一一张有作者真迹的状元卷,历史价值非常高。
赵秉忠状元卷
赵秉忠状元卷上的内容主要是赵秉忠对殿试试题“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的详细回答,不仅提出了自己对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的了解和看法外,他还从实际出发,对皇帝提出了十条有效可行的建议。
赵秉忠的状元卷主要包含了赵秉忠三方面的政治思想。其一是天人合一,赵秉忠认为皇帝是天,代替上天管理天下百姓和世间所有事物,皇帝拥有的权力是上天赐予的,因此王权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一切包括思想、言行等都有着代表上天的意思,因此所有百姓都应该顺从皇帝的统治。在当时那个年代,赵秉忠的这种天人合一思想是极易被世人接受的。
其二是忠君思想与爱国爱民的思想。赵秉忠认为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朝廷官吏都应该忠诚于自己的君主,效忠于君主,为君主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赵秉忠主张作为皇帝和朝廷***都应该爱国爱民,善待自己的百姓。其三是依法治国,赵秉忠认为治理国家需要法令纲纪,要让全国各地的百姓和***都知法守法,根据法令行事。
赵秉忠状元卷对我国史学家们研究科举制度以及明朝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