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乡音书苑,上海有哪些地方可以听书(评弹)的

乡音书苑,上海有哪些地方可以听书(评弹)的

  • 发布:2025-09-28 08:21:49
  • 1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上海有哪些地方可以听书(评弹)的

1、乡音书苑那里可以

南京西路(地铁二号线南京西路站对面)上海评弹团的乡音书苑天天有

2、松江工人文化宫书场

这里刚开张的时候是以喝茶为主的茶室,后来搬到二楼后虽然空间小了,但评弹演出变得越发好了。为了调和不同听客的胃口,书场每年会邀请长三角不同地区和不同所长的评弹先生前来演出

地址:松江区松江中山中路364号

3、青浦文化书场:每半月一档书

地址:青浦区城中北路296号青浦老年活动中心

4、七宝书场

买票听书的老人只需付2元,就可以悠闲地度过一个下午。上午书场里没有活动,但是早早的清晨四点钟就开门

地址:闵行区七宝老街南大街9号七宝茶馆内(近富强街)

5、武定书场

在其二十多年的历史中,搬迁了三次。而这最近的一次,则直接走进了这所位于康定东路上的老宅子。

地址:静安区康定东路85号

6、梅文书苑

地址:徐汇区梅陇路415号文化馆二楼

鲁艺书场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紧挨着鲁迅纪念馆的位置,让游人还能顺道一游,领略下中国文学泰斗的历史点滴。

地址:虹口区山阴路132弄8号鲁迅纪念馆旁(四达路吉祥路间)

7、长艺书场

隐匿在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三楼的书场。楼上是大剧场,楼下是虹桥当代艺术馆,这似乎有些许的格格不入,可现今却异常和谐地唱了一出又一出。从1998年书场开张到现在,书场规模可以称是上海最大,200人的场子,每天都有八九成的上座率,但凡遇到好的书,最多能增加到280座。还有穿越大半个上海前来听书的书迷,这里的高人气可见一斑。

地址:上海市仙霞路650号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三楼

相声会馆的相声会馆简介

相声会馆坚持小剧场演出、坚持传统相声同新元素融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又给人全新的时尚体验,国内的响声会馆包括上海的品欢相声会馆和北京的星夜相声会馆。品欢相声会馆,2009年1月成立于上海,创始人邓涛、金岩。坚持小剧场演出,提倡“笑声是种力量”。2009年起在上海南京西路860弄1号乡音剧场常年演出,每周末2场,2010年起又在上海卢湾区白玉兰剧场增加周末专场。至2010年底已经演出近200余场。2010年7月31日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办相声会馆1周年庆典专场,票房爆满,2011年起推出相声情景剧,在兰心、艺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出,场场爆满。

相声会馆力创“海派相声”,将传统相声和现代时尚文化相结合,融入了多种戏曲、电影技巧,创作出众多全新的相声节目如《上海晚九朝五》、《超级玩家》、《小话西游》、《金拉拉升职记》、《摩登上海》等等100多部作品。深受申城白领喜爱,每年剧场现场欣赏演出观众达到2万人次。主要演员均是80后,包括金岩、李国靖、张弘弢、戚元元、周海明、李隽轶、余若轩、孙成礼等。相声会馆的总顾问为著名相声快板理论家、北京战友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李立山少将。

相声会馆:打造海派“欢笑产品”

本报记者戴焱淼

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860弄,一扇不起眼的大门隐没在沿街商铺中,大部分过往路人并不知道,弄堂里面有一处200多个座位的小剧场。

从2010年开始,每个周五和周日的下午五六点钟,这里总会排起一条取票、购票的长队。队列中多是年轻的面孔,不少慕名而来的人就是为了一睹微博上爆红的“品欢相声会馆”。

在售票房和剧场之间的小空地上,总会立着两个外形“圆咕隆咚”的男子,不时和熟识的来客打招呼。一位穿梭在后台和票房之间,嘴里交替说着正宗上海话和非典型京腔,另一位则说着地道的“京片子”,不时领人入场。

上海的邓涛和北京的金岩,花了两年时间,让这个规模不大的相声会馆里爆发出能量巨大的笑声。

到了2011年秋天,小剧场前的长队甚至排到了大门外。当天的演出门票早在一个月前就售罄,为了能买到极少量的加座票,很多观众提前3个小时来排队。

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一批“80后”相声演员在电视上火了一把——

大年初二和大年初三连续两晚的相声节目在东方卫视亮相,更多的人这下才知道,上海还有那么一个“笑煞人”的搞笑团队。

其实,上电视之前的他们,早已悄悄地火了——每周在乡音书苑的定点专场演出连续爆满,场场加座;每月3-4场在兰心、艺海举办的大剧场演出,出票速度总是占据票务机构的头把交椅,被业内称为演出市场“低调的奇葩”……

这是一个企业化运作的相声团队。创办前期,他们奔赴各地调查演出市场,研究观众群结构和消费心理,把“活儿”当作产品,用“包袱”凸显特色。

这家员工仅仅十几人的微型民营企业,靠50万元资本起步,聚集了一批舍弃原本“白领”甚至“金领”职业的文化创业者,蛰伏了两年,慢慢做成了气候。

面目一新的“80后相声”,受到热捧的“海派相声”,到底什么模样?

两个“从小好这口”的年轻人5年前走到了一起一切始于相声“玩票”之旅

跟每个创业故事差不多——起步总是艰难坎坷,然后是节外生枝、前功尽弃,之后柳暗花明,最后东山再起……相声会馆并不例外。

境遇的改变轨迹也许毫无新意,但轨迹上的一个个点,却是步步“精心”。

早在2006年,还在媒体广告行业“白领”晋升“金领”之路上加班加点的邓涛,与出身曲艺爱好世家却没考虑过登台演出的金岩,相识于上海第一批活跃于网络的相声爱好者团队,组成名头很响的“上海相声大会”,大家下社区、进学校,开始了相声“玩票”之旅。

玩票的最终结果,要么就是意兴阑珊、逐个撤退;要么就是兴致大发、不可收拾。邓涛和金岩就属于后者。

金岩,“80后”,满族人,本姓爱新觉罗,老北京城里、皇城根儿下长大的“八旗子弟”。有人曾形象地描述他的长相——一笼馒头里发得最好的那个。

金岩觉得自己身上没什么“八旗子弟”的习气,不遛鸟,不养鱼,还怕虫子,就是从小就喜欢曲艺,而且全家都喜欢。他打小儿很多段子只要听一次就能复述出来,有时候还能加点“包袱”。

金岩有个亲戚是曲艺圈的,后来自己又拜师相声名家李立山,一本正经地学了起来。再后来,金岩离开北京南下求学,后又来到上海,成了一名新上海人。

邓涛,另一个响亮的名字叫邓小闲。20世纪末的那几年,网络文学风靡之时,他是响当当的写手。当年涉猎各行各业的历练,让他如今操刀相声段子的底气更足。

21世纪第一个10年快结束的时候,邓涛放弃了在广告行业收入颇丰的工作,全身心扎进有苦有乐的相声商海。

这两个原本只是“从小好这口”的爱好者,寻觅到其中的商机,一拍即合,开始操办“纯粹市场化的海派相声团体”,思来想去,用了一个低调而内敛的名号——“品欢相声会馆”,传递两人的共识:欢乐是用来品味的,相声是用来给大家玩儿的。

从最开始,相声会馆就透着乔布斯式的创业趣味——自己本人的兴趣加上事情本身的乐趣。

邓涛想办一个现代化的文化企业,不在乎规模大小,而更重视其成长性;金岩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北方的传统曲艺在上海的商业舞台上站起来,而且是挺直了,绝不轻易趴下。

有着之前在社区、高校做相声的经历,两人对相声在上海的走向有着更贴肉的思考。他们坚定地认为,传统模式吸引不了上海观众,再经典的段子在这里无法重新焕发强大生命力,一定要有新模样。

两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高端路线”——要有风格贴近的园子,要有或原创或改编的大量新段子,更重要的是要有现代管理制度,“决不能做成江湖杂耍班。”

“上海肯定需要相声,而且是太需要了,尤其是压力‘山大’的‘白领’群体,谁都渴望用欢笑驱赶郁闷。我们考虑的是,如何做成适合上海市场的‘欢笑产品’。”对上海相声发展的乐观预期,邓涛从没有动摇过。

来自上海生活,带着上海特点,适应上海市场相声新品散发“上海味道”

在市中心找到说相声的园子

2009年的春天,邓涛忙得够呛。要做成一个像模像样的“海派相声团体”,并不像嘴皮子翻翻那么简单。邓涛和金岩分头找场地、找人手。筑“巢”才能引“凤”,尽管邓涛要引的不是“凤”,而是嘴皮子利索、脑瓜子灵活的各类相声怪才。

真没想到,偌大一个上海,适合说相声的园子太难找了。邓涛在网上查、找朋友问,甚至自己翻着地图一家一家找过去,希望却一次次被浇灭——要么是场地大小不合适,要么是地理位置太偏僻,要么是租金太高,更多的时候,是剧场经理们对这个闻所未闻的“相声会馆”毫无兴趣。

在邓涛精疲力竭之际,相识已久的沪上知名评弹演员高博文送来了好消息:南京西路好的上海评弹团乡音书苑当时正在装修,修葺一新后,白天演评弹,晚上正好空着。

南京西路,200人的小剧场,周边是“白领”聚集的写字楼,门口是2号线地铁站……最接近邓涛心中完美选址方案的园子,就这样从天而降。

谈项目,谈资金,谈档期……你来我往的几次谈判之后,上海评弹团向相声会馆打开了大门。一南一北的两种传统曲艺,用这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开始了跨界合作。

如同一个新上海人买到全装修、好地段的新房子一样,邓涛和金岩“在空中飘荡的心”安顿了下来。

北方老师傅和“本土小天王”

园子问题是解决了,但演员问题更不好办。

新园子开张,得请老师傅坐镇。金岩从天津请来郭德泉,这位并不是郭德纲的亲戚,但也是天津相声圈子里叫得响的人物。金岩逗哏,郭德泉捧哏,两人搭档,为相声会馆的开张奠定了第一块也是最重要的基石。

然而,在邓涛和金岩看来,这并不是最理想的设计,比起将北方传统段子搬进乡音书苑,他们更愿意呈现的是现代化的、本地化的“海派相声”。但在那时,这仅仅是概念而已,还需要实践和摸索。

为此,他们开始为相识于“上海相声大会”的上海人张弘弢,以及从观众成功转型的周海明,量身打造具有海派特点的相声产品。

“海派相声到底应该是什么面貌?我们一直在思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必定来自上海的生活,带着上海的特点,可以借鉴滑稽戏,但必须保持相声的演出形式。”邓涛希望上海演员的登台能散发出所期待的“上海味道”。

1982年出生的张弘弢,从小痴迷相声。早在学生时代,他对着试卷发呆时就想,“要是有个相声园子,每周末可以去嗑瓜子喝茶听相声,兴起了还能上去说几段”就好了。

尽管他生得一副沉稳内向的模样,但娴熟纯正略带京腔的普通话底子,和掌握上海本地各种方言的特长,让他很快成为粉丝众多的“本土小天王”。

很难想象,张弘弢在台下的身份是一家国企的干部,相声占据了他几乎全部的业余生活。与他同龄的周海明,更是一个狂热的相声爱好者。为了相声,他几乎愿意放弃能放弃的一切。然而,任何一个对相声稍有研究的人都会质疑他语言表达的先天条件,尤其是音调过高和吐字不清。周海明自己也十分明白,爱好和表演,完全是两个概念。作为一名IT男,他当时毅然抛弃了薪水不错的工程师头衔,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一心一意地走上台。

2012年1月,在周海明的30周岁生日这天,相声会馆特意给他开了专场,这位方头方脑、擅长装戆的相声发烧友终于走上了专业道路。

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北方老师傅——孙成礼。68岁的他,大大抬高了相声会馆的平均年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会馆每场演出他都在中间时段出场,给台下观众几分钟时间“琢磨”山东方言和快书艺术。

几十年前,孙成礼是一位山东快书演员;如今,毫不夸张地说,他是全国唯一一个全年出场演出100次以上的山东快书演员。

2007年,孙成礼带着当时《文汇报》刊登的《工余曲艺情》图片报道,认识了上海的一批年轻的曲艺人,其中也包括邓涛、金岩。此后,孙成礼在说唱舞台焕发了第二春。

胖瘦搭档和“海归”组合

缺演员问题远没有解决。

郭德泉只是赶来上海助力,迟早要返回天津,金岩的长期搭档还得寻找;张弘弢和周海明都要找到合适的捧哏;一个正常运转的相声团队,至少需要四到五对固定搭档,当时就算用上田忌赛马式的你拼我凑,也无法长久应付。

邓涛和金岩继续想办法,既然打算做一个现代化的相声企业,那就应该有“系统化的人才战略部署”。首先,要找到适合长期与金岩搭档的捧哏;其次,还要找到有特点的年轻演员,培养新力量。

那时,千里之外的北京,正在埋头苦练快板书的山东小伙李国靖,从没想过会渡黄河跨长江去上海,更没想过上海的一块新舞台上有一平方米的空地在等着他。

2009年,刚刚获得北京快板大赛一等奖的李国靖,还在文工团担负歌唱、舞蹈兼职快板表演,尽管唱快板书最合他的心意,但他更多的时候是在舞台上扮演“一棵树”或是一支“二胡”。

北京快板大赛的评委李立山,也就是金岩的师父,一直惦记着为徒弟找一个好搭档。

2009年夏天的某一个下午,李立山的几通***,就把上海白白胖胖的金岩和北京瘦瘦长长的李国靖“拴”在了一起。

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李国靖来到上海,当晚就站在了乡音书苑的台上。尽管从没当过捧哏,但他在文工团的积累和说快板书的底子,很快发挥出效果。

这对一胖一瘦一矮一高的组合,从那时开始了打造上海相声界“80后黄金搭档”的旅程。

这些南北杂烩的非专业演员走上台后,竟然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笑果”。那时候在台下坐着的观众,大部分是附近写字楼里闻讯而至看新鲜的“白领”,台上的“前白领”们更明白观众的心思和口味。

更有趣的是,台下的观众中还冒出了几个好苗子,成为日后会馆的新生代,也就是邓涛和金岩渴望的“人才梯队”。

戚元元是从加拿大回来的“海归”,专业学的是法语。2009年毕业后刚回到上海的他,无意中看了一次会馆的演出,就自己“送上了门”,做了半年多的场务,后来站在了张弘弢的身边。如今,这对“纯上海”搭档经常能带来本土趣味浓厚的海派作品。

一头长发、满脸胡须,是戚元元在加拿大念书时的形象,很难想象台上那个有些“伪娘”、会唱《忐忑》、擅长模仿“HOLD姐”的青年,曾经那么摇滚过。

为了能上台,戚元元刮去胡须、剃掉长发,甚至放弃了专业对口的法语教师工作,就为能站在那支话筒前,听到台下的阵阵笑声。

同样也是从加拿大留学回来的李隽轶,专业是工商管理。少年时代的李隽轶有对相声“朝圣”的经历——高中时听说马三立老先生有演出,激动地跟爹妈拿了点钱就只身赴京。在海外求学期间,在网上听相声段子是他最大的乐子。

如今,李隽轶的英文相声已成会馆的一大特色,也是引发台下“白领”会心大笑的“中西混搭小火锅”。

经典框架加入大量新玩意儿

日期:2012-02-08作者:来源:文汇报

看准上海市场特点:观众更在乎是不是“扎劲”经典框架加入大量新玩意儿

大刀阔斧改造传统相声

品欢相声会馆的一群“80后”都是理想主义者。在他们看来,当代相声正处于一个波澜不惊的纠结时期,大可有所作为。在他们眼里,上海的演出消费市场机会巨大,只有不对路的产品,没有不能火爆的市场。

“欢乐越来越少,离人越来越远。”邓涛更愿意尝试做出“近在眼前”的相声作品,而金岩也明白传统的有板有眼的相声并不适合上海观众的趣味。

抛开一切专业主义的束缚,他们给相声戴上新的面具。

“学院派会质疑这不是相声,有同行会指责这是在践踏传统。对此我们并不同意,非要用严肃的话来解释就是——传统艺术必须跟上时代脚步。”邓涛很坚决,对花心思研究了十余年的曲艺有着另一层面的理解,“在现代都市,相声更应该成为一个解压工具和一场欢乐开口秀,台下笑声的响度和频率,永远是台上相声好坏的最终评判标准。”

为此,会馆对传统相声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加入了年轻人的各种新玩意儿——传统段子《大保镖》成了《明星大乱斗》,《黄鹤楼》成了《三国杀之主公与忠诚》,《八大改行》成了《相声帝国》,《学电台》成了《极品电台》,《绕口令》成了《欢乐英雄》,《揭瓦》成了《租房进行时》,《造厨》成了《豪门夜宴》……

而新创的本土作品,光看名字就能让人会心一笑——《批动漫》《怯数码》《我是房奴》《小话西游》《脑残游记》《大上海晚九朝五》《我爱夜店》《一本漫画闯静安》……

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传统作品的经典框架,也继承着说学逗唱的基本功课,更将新闻事件、社会热点和生活趣事加入其中,这也正是他们所期待的“改造”:

在作品《人在囧途》中,金岩这样调侃著名旅游岛的宰客——

“八菜一汤,最后上一道大菜,叫‘猛龙过江’——上来一大碗清水,上面漂着一根葱”;

“您的餐费打折后一共是5700元。38元一斤?不对,是38元一盎司”……

“本土小天王”张弘弢展示了无厘头式的方言误会——

医生对做尿检的病人(上海话):“拿上试管,去厕所里小。”

病人(北方话):“去厕所里笑?”

医生:“是啊,叫你去小,快去小。”

病人在厕所里“笑”了半天,医生过去:“你还没小出来?”

病人:“笑不出来啊!”

医生指着试管:“侬要对着这里小啊!”

病人拿起试管,冲其“哈哈”大笑……

本土作品《大话上海》将申城地名进行了重新包装——

奶奶不装助听器——没聋(梅陇);爷爷刚安了假牙——新装(莘庄);没有声音——静安;没有声音、没有声音、没有声音、没有声音——静安四(寺)……

对于“花钱买乐”的普通观众,生活中的笑料更能引发共鸣,而没有多少人去研究作品的结构、出处。这一点,就是邓涛看准的“上海市场特点”,“笑点与北方观众不同,人们更愿意直来直去,‘包袱’不用裹得里三层外三层,大家更在乎是不是新鲜、是不是好玩、是不是‘扎劲’。”

新创相声情景剧场场爆满

一群年轻人开始谋求人们常说的“跨越、转型”。

“尽管还没有真正做大做强,走得稳健一点,走得超前一点,总归是好的。”邓涛和金岩从2010年起开发新产品——相声情景剧。

尽管在话剧市场和北方园子里,类似的搞笑剧目已经不少,但这不是他们想要的。

2010年12月,在聊天时偶发奇想,邓涛和金岩把会馆已有的三个“穿越式相声”——《金殿面君》、《太后吉祥》、《还珠格格》经过重新整理、改编,加入更多剧情,推出了一部“爆笑穿越情景剧”,名字叫《梦回大清》。

会馆全体人员上阵,置办行头、化妆、布景,将相声扩展成舞台剧形式的“欢笑产品”。首度尝试,难免有瑕疵和纰漏,但也得到了预料之中的满堂喝彩。此后,相声会馆诞生了一批相声情景剧——《春天里》、《新小舅妈系列》、《裸婚时代》、《站逗的青春》、《步步狙击》……

连演12场、场场爆满的怀旧相声情景剧《春天里》,被称为“相声与舞台完美结合的力作”。在金岩外穿大一号旧西装,内穿蓝色怀旧运动装,手臂上佩着“五道杠”,推着自行车,车旁挂的纸板上写着“木工、打洞、油漆、贴膜”走上舞台后的两个多小时里,艺海剧院一直持续着罕见的全场式大笑。

管理运作推广步步“精心”

他们要做的相声企业,“欢笑产品”确实关键,但在管理运作、公关推广上也毫不含糊。著名的相声粉丝、在郭德纲出名前就力捧德云社的上海网友“半杯馊茶”如此评价品欢相声会馆:“作为一帮说相声人凑一块的地方,它竟然在市中心创意园区有办公室!竟然有干净整洁可以迎接卫生检查的后台!竟然有像模像样的上班制度!竟然有全体员工一起去海岛一边挨宰一边搜集创作素材的公费旅游!”

在相声会馆的微博上,粉丝已经超过12万。每次演出前后、票务信息发布前后,大家都会在网上与粉丝聊天,会馆甚至精心对待每一位观众发出的相关微博,一一转发评论,几乎一条不漏。

演出机构的头等大事除了节目,自然就是票务。作为一家民营文化公司,从最初的淘宝网订票,到如今由票务公司代理并蝉联出票冠军,此前名不见经传的相声会馆,着实让业内称奇。

2012年,除了150场的小剧场演出外,会馆还将在艺海、兰心、东方艺术中心等大型剧场开设相声专场、舞台剧近50场。4月份,全国巡演也将启动,“海派相声”将直达北京、天津、武汉、长沙、台北的观众面前。

面对手中这家日益红火的相声企业,邓涛并没有“热昏”,就像当年毫不犹豫不断追加投入的气魄一样,“赔了,哥儿几个也算是玩过一回;火了,也要对得起‘海派相声’这四个字。”星夜相声会馆,2010年10月成立于北京,创始人原德云社演员何云伟、李菁。在“北京之夜”文化城驻场演出,演出阵容强大,除何李二人外,还包括原德云社演员徐德亮、王文林以及相声前辈师胜杰、刘洪沂等优秀演员。

相关报道:“何、李”二人最新组建的大型相声团体吸引大批实力派演员加盟,可谓是相声界之大融合。此次演出鼎承二人一贯追求的“传统-极致”风格,精选鲜见相声名段,并由李菁恩师——师胜杰先生现场坐镇把关,志在将一台精致华丽的表演奉献京城。

此场演出选择登陆东二环金宝街旁一直以“神秘”著称的“北京之夜”——京城最具皇家特色的豪华场地。

有闲听评弹(之二)

   前几天在下班的地铁里闲着无事,用手机APP喜马拉雅电台再一次听了蒋月泉、苏似荫说的长篇弹词《玉蜻蜓》分回“骗上辕门”。

   最初听两位艺术家的这段经典分回还是小学二年级。当时上海人民广播电台1197千赫每周一晚上八点到十点是评弹节目,有时是播放一则中篇评弹,有时播放三段长篇分回。如果是三段长篇分回,必定中间一段是大书(评话),两头是小书(弹词)。长篇弹词《玉蜻蜓》是蒋月泉的拿手传统长篇弹词,作为一代评弹表演大师他借鉴京剧发声方法,在“周调”和“俞调”的基础上他创造发展了旋律优美、韵味醇厚的“蒋调”,成为评弹曲调中传唱最广,影响最大的弹词流派唱腔。他说书官正,章法正谨,说表细致清脱,语言高雅凝练、幽默含蓄,表演潇洒传神,弹唱悦耳动听、声情并茂,后期更进入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成为书坛上最负盛名的大家。而苏似荫是蒋月泉的大弟子王伯荫的徒弟,其实两人只相差一岁,而且是上学时的同学。据说苏似荫原先一直想拜蒋月泉为师,因为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蒋月泉在上海已经名声大振,苏似荫怕蒋不收他,就拜王柏荫为师。其实王伯荫也只比蒋月泉小六岁。所以蒋门三代的跨度只有七岁,也是有意思的事情。苏似荫说表凝练清脱,唱腔自具风格。擅起脚色,副末、丑角、彩旦等脚色均较拿手,特别是说表中善放阴噱,舞台效果极佳是蒋派的得力传人,可惜他因病六十多岁就过世令人扼腕。

   这次听的这段“骗上辕门”是1984年夏天大华书场蒋月泉书台生活五十周年纪念活动的第三场,合说骗上辕门,是蒋月泉晚年为数不多的最为精彩一次。内容是玉蜻蜓里金家书的一回,讲的是张国勋身旁两个书僮张福、张寿说谎话(苏州话叫说鬼话)骗张国勋去抚台衙门讲情救金张氏,片断正好是两个书僮商量如何说鬼话骗老大人的部分,当时八十年代社会上刚开始打破大锅饭的讨论,蒋月泉抓了个“大锅饭”的哏,全场大笑。然后两个人演练说鬼话的桥段,类似于传统相声里的扒马褂,特别有意思。而苏似荫更是将张福急智中略带无赖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听着两位艺术家精彩的表演,想起了大华书场,这是我第一次进书场听书的地方,现在原址已是矗立着摩天高楼。现在上海市区的书场也只有南京西路上的乡音书苑了,而我也几十年没进书场听书了。

   有感而思得一韵而赋诗曰:“吴侬软语几曾听,丝竹声声尤可经。情仇爱恨寻常事,珍珠塔又玉蜻蜓。”

陆锦花的重大演出活动

2008年7月26日,参加兰心大戏院《明日之星——评弹流派演唱会》演出;

2008年8月30日,参加艺海剧院《纪念徐丽仙80诞辰专场演出》演出;

2008年10月18日,参加苏州开明大戏院《徐丽仙诞辰80周年纪念专场》演出,唐家璇、杨洁篪等出席观看。

2009年2月15日,“2009评弹之春”系列活动之一《清韵漂流》专场由蒋云仙、黄海华、陆锦花等专业演员和票友同台演出。

2010年1月11日至14日,由窦福龙编剧的新版评弹系列中篇《四大美人》在台北新舞台演出。分别为《西施篇》、《昭君篇》、《貂蝉篇》、《杨妃篇》,每天一篇。江浙沪众多著名演员和陆锦花等青年演员参演。

2010年1月21日:2010评弹之春在上海逸夫舞台揭幕公演“京音吴唱”评弹新作品专场,由朱毓禹根据京剧经典剧目改编,高博文、陆锦花表演弹词《锁麟囊》。

2010年4月9日:上海评弹国际票房、月泉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的“黄海华评弹专场演唱会”在沪举行。陆锦花、吴静慧、王承、陆嘉乐、方晏磊等助演。

2010年4月18日:“怀陈说新——纪念《陈云同志关于评弹的谈话和通信》在沪发行25周年评弹演唱会”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行,由吴宗锡策划,上海市现代研究中心主办。高博文、陆锦花等参演,表演《战地之花·进排》。

2010年6月,“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05周年评弹晚会”在上海大剧院中剧场举行。除了经典书目外,由上海市交响乐团伴奏、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伴唱的《蝶恋花》、《新木兰辞》、《咏梅》,分别由颜丽花、陆锦花、周慧演唱。

2010年6月30日:苏州团优秀青年演员传承汇报演出系列,吴伟东专场在光裕书厅上演。王承、归兰、陈琰、陆锦花、毛瑾瑾等助演。

2010年10月29日:“江苏省曲艺优秀青年人才作品展演”在苏州光裕书厅上演,陆锦花表演开篇《黛玉焚稿》。

2010年10月30日:“正华雅集——黄海华评弹专场演唱会”在浙江省音乐厅举行,陆锦花、吴静慧、张建珍、吴静、徐惠新、周红、高博文等助演。

2011年5月,在上海评弹团乡音书苑举行《2011上海文广演艺之星“锦绣江南花芬芳”陆锦花评弹专场》,身为80后的陆锦花和当下年轻人一样喜爱追逐新鲜的潮流事物,但她在骨子里,却深爱着评弹艺术。这台众星捧月的专场演出向老听客们展示了她深厚的评弹功底,年轻一代的评弹新星给评弹注入了新活力、新希望。

2011年6月11日,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老凤祥之夜——飓变”评弹专场在上海逸夫舞台举行。演出了7个原创作品,其中,高博文、陆锦花表演开篇《觉民遗书》。

2011年10月21日,由苏州市曲协等单位主办的《清风丽音天籁仙音——丽调六十年演唱会》在上海乡音书苑举行。蔡小华、张丽华、姜啸博、王惠凤、毛新琳、程健、吴伟东、汪正华、王瑾、陆建华、徐红、盛小云、袁小良、张碧华、秦建国、陆锦花等参加。

2011年11月13日晚,上海评弹团建团六十周年庆典系列专场《海上吴音六十春》在逸夫舞台演出,老中青三代演员亮相,演绎了评弹各流派唱腔艺术。11月13日晚的演出内容分为《团庆序曲》《评话集锦》《经典回眸》《流派纷呈》4个乐章。首先登台的是上海评弹团的第六代演员周慧、朱琳、陆锦花、解燕、吴啸芸、黄颖怡、胡文瑾、张艳、黎莹等。随后,评弹团众多老中青演员齐聚舞台,这在评弹舞台演出中十分罕见。压轴节目是全体评弹艺人合唱《咏梅》,精彩的演出让全场爆发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2012年1月,《锦上添花——文广演艺之星陆锦花评弹专场》在兰心大剧院从成功举办。这场名为“锦上添花”的评弹专场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上海评弹团主办,以多角度、高水平展现了陆锦花这颗评弹新星的璀璨光彩,吸引了沪上众多的评弹观众纷至沓来,天空虽下着点点细雨,但观众热情丝毫不减,仍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空前胜景。

2012年11月30日,“古韵新声”评弹流派交响音乐会在上海音乐厅上演。此次演唱会几乎把所有评弹流派唱腔的经典之作都做了一些新的配器尝试,如蒋调的《庵堂认母》、张调的《望芦苇》、祁俞调的《秋思》以及薛调、杨调、严调、琴调、陈调等代表作。演唱者也几乎云集了上海所有的流派传承人,秦建国、徐惠新、郭玉麟、高博文、毛新林、周红、蒋文都将登台演唱。陆锦花和章默然合作表演了蒋俞调《梁祝·秋思》。

2013年5月30日,上海评弹团青年演员陆锦花和上海爱乐乐团钢琴手李小倩,两人携手走进上海音乐厅的“音乐午茶”,奉上了一台钢琴与评弹的对话。

2013年,上海评弹团主办的“乡音860金秋评弹演出季”开启,主推新生代丽调传人陆锦花《锦上添花》系列演出,时间安排为:9月28日、10月26日、11月23日、12月28日。上海评弹团优秀青年演员陆锦花曾荣获“江浙沪评弹金榜十佳”,文广演艺之星,是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陆锦花敏悟聪慧,既传承经典,又思索创新,不断将自己的艺术实践和学习心得溶于表演作品中。在本次演出季中,她将给观众呈现对传统经典和现代评弹的理解。在她的系列专场中,我们将欣赏到她演唱的丽调开篇《新木兰词》《红叶题诗》《饮马乌江河》《黛玉葬花》;也能看到她小试牛刀,演绎流派创始人蒋月泉、张鉴庭、徐丽仙等大师合作过的经典作品《王佐断臂·策反》《罗汉钱》选回、《锁麟囊·春秋亭》《杜十娘·归舟》等。

2014年12月30日,上海民族乐团新年品牌音乐会“欢乐祥和中国年”精彩亮相上海大剧院,其中,苏州评弹演员陆锦花为观众带来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弹词《石库门·外婆情》。

2015年5月,参与“新乐府”戏曲跨界演出。还是那身粉色的旗袍,还是那把弹惯了的琵琶,还是那曲婉转幽怨的《情探》,舞台上的上海评弹团演员陆锦花一如往常。只不过,她的舞台从上海的评弹剧场移到了北京的糖果——一个以演出流行乐而闻名的音乐厅。台下近千名观众和网络上两万多名观看直播的网友,多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台上,她还多了两位新伙伴——大提琴演奏家宋昭和音乐制作人、担纲钢琴演奏的吴梦奇。

上海有几个评弹书场

心亭茶楼:位于豫园路257号,豫园的九曲桥旁。原名凫佚亭,咸丰年间开设为茶室,更名“也是轩”,沪上习称“湖心亭”,是上海最早的茶楼,有江南丝竹演奏,曾接待过伊丽莎白二世等许多国家元首和中外著名人士。

老上海茶馆:位于上海老街,馆内陈列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地图、民国期间老百姓的身份证和护照、******簿等,颇有有怀旧气氛。

春风得意楼:位于上海老街,原在豫园内,可一边品茗,一边听吴侬软语的江南评弹,现迁此重建。堂口有硕大的老虎灶(因该灶具状似老虎得名),楼上有落地紫砂茶壶,房梁上悬挂鸟笼状灯,服务员穿布衣布衫,好似旧时茶馆。

宋园茶艺馆:位于闸北公园内,由于闸北公园原称宋园,故冠名“宋园茶艺馆”。1994年起,每年4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开始,为期一周的“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就在此举办。馆内设有名茶知识介绍,、茶史史料陈列、中外茶具展览及茶艺术画廊等。是亚太地区最大的茶艺馆。

红星书场:位于四川北路1357号,原为“纽约夜总会舞厅”,现为上海及外省市各评弹团体和演员的演出场地。

***书场:位于牛庄路704号,为配合市政、商业网点改建而迁于此。是上海设施较完善的书场,旨在交流艺术、培养新人、满足热爱评弹艺术观众的需要。著名评弹艺术表演家吴君安、陈希安、余红仙、秦建国等均在此演出过。

雅庐书场

《沧州书场》(老沧州:原静安寺路、现在的南京西路沧州饭店内。新沧州:原成都北路470号二楼。)、一九二零年六月创建的

旧上海直到解放初期上海的大大小小书场有数百家,现在上海的书场剩下也不多了,从《上海市评弹节目表》看大约四--五十家而已。因为市场经济的原因不亏本算不错了,能赚更是凤毛麟角。不能象过去的《***书场》(原名:米高美书场、米高美舞厅)、六十年代初书场已有冷气开放的《仙乐书场》(仙乐斯舞宫)、《大华书场》(维纳斯舞厅《雅庐书场》(原位于柳林路48号,1959年6月迁至现在的顺昌路315号至今)、《静园书场》(原大都会舞厅江宁路56号对面是现在的美琪书场,当初美琪书场是没有的)、创建1886年的《玉茗楼书场》(原福建北路2号老闸桥堍1958年迁至天潼路791号)、《红星书场》(原为纽约夜总会四川北路1357号)、《萝春阁书场》(位于浙江中路天津路口萝春阁点心店楼上)不知现在的“萝春阁生煎馒头”可好吃?是不是象金声伯老先生形容的那样......。以上一时兴趣讲了与主题无关的罗嗦的话。当然过去评弹书场的繁荣不再有了,但是苏州和上海的书场也不断的正在改造提升,硬件也不错。上海评弹团的《乡音书苑》、上海的《美琪书场》和苏州的《光裕书院》、《梅竹书场》,在硬件上可称都是不错的。尤其上海的《乡音书苑》场内高大气派翻板航空椅,台上香港张宗宪先生赠的全红木的大型牡丹屏风、东西二侧高红木花架上放二座粉彩色瓷瓶,台中央端放红木半桌,高脚红木靠背椅子二边分开,各自椅下有一红木垫脚,中央空调冻暖夏凉堪称评弹雅座。特别是《美琪书场》自从大修以后面目全非,航空靠背非常舒适,服务更为周到。我始终感觉与苏州以上二爿书场相比缺少了些什么。书台中央不是扇子,就是屏风,当然这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从以下可以得知是有所区别的。苏州电视书场台前左右对联:“胸中成竹评说今来古往”“舌底莲花弹唱离合悲欢”。苏州《光裕书院》台前对联:“光前应种书中粟”“裕后宜耕心上田”。苏州《梅竹书场》台前对联:“忠奸贤良公道自在人心”“嘻哄怒骂是非出于众口”。杭州《大华书场》台前对联:“概谈古往今来”“笑论前朝后代”。“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