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乾陵墓道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被几个农民意外发现。1958年冬季,经过乾陵的西兰公路复修,需要大量的石料。乾陵附近的农民便到梁山上炸石取料。11月27日下午,农民贺社社与几位同伴在距无字碑以北1公里处的梁山主峰东南坡炸石头,前两炮炸过之后无甚异常。岂料贺社社点的第三炮炸响之后,半空中飞出几块石条,硝烟散去,贺社社和几个同伴跑过去一看,只见爆炸面上尽是石条,像是人工凿的,上面有字,或连着些像钢筋一样的东西,“莫非把姑婆陵炸开了!”世代居于乾陵的农民跟着武三思称武则天为姑婆,他们知道炸乾陵是一件大事,就立即跑到乾县政府办公室,向一位姓杨的干部报告了情况。杨干部听几个农民如此这般一说,也惊得嘴张了半天。他不敢怠慢,马上报告给县委书记、县长。他们听完报告之后,不相信农民能用***炸开乾陵,因为民国初年的孙连仲用洋***也没能炸开陵墓。虽然怀疑,他俩还是叫杨干部跟农民去看一下。从乾县政府到梁山墓道口有15华里,当时交通不方便。杨干部一行来到放炮的地方时已经傍晚时分。杨干部看了看现场,确实有石条。他让几个农民用碎石把炸点盖住后,就告诉农民:不准在这里炸石头了,炸出石条的事也不准张扬。听杨干部这么一说,几个农民就收拾起工具回家了。
杨干部连夜向县里领导汇报了情况。书记、县长一商量,就让他放下其它工作,专门管这件事,并立即去省城向主管上级汇报。随着陕西省文管会派杨正兴、雒仲儒等人进驻乾陵,立即对农民炸石的地方进行勘查。1960年2月,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并于4月3日开始发掘乾陵地宫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发掘显示:乾陵地宫墓道在梁山主峰东南半山腰部,由堑壕和石洞两部分组成。堑壕深17米,全部用长1.25米,宽0.4至0.6米的石条填塞。墓道呈斜坡形,全长63.1米,南宽北窄,平均宽3.9米。石条由南往北顺坡层叠扣砌,共39层,平面裸露410块,39层约用石条8000块。石条之间用燕尾形细腰铁栓板拉固,上下之间凿洞用铁棍贯穿,以熔化锡铁汁灌注,与石条熔为一体。挖掘情况与《旧唐书·严善思传》“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的记载相同。另外,考古工作者在陵山周围也没有找到盗洞和被扰乱的痕迹,从而证明乾陵是现如今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之一。
武则天;;;;;;;;;
答案网上找来整理的,呵呵,自己也长了见识
陪葬品最无法估计的陵墓:秦陵
秦陵陪葬品的数量到底有多少?司马迁称,“奇器珍怪徙藏满之”。最新考古勘探资料显示,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规模相当于5个现代标准足球场的大小。地宫就这么大,里面的陪葬品以“藏满之”来推测,数量该惊人了。仅秦始皇睡的那具墓棺,就有陪葬的珠宝文物几十万件;阵容宏大的兵马坑则更是震惊世人,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由此也可见秦陵“第一陵”的地位。
不过,有学者认为,秦陵地宫中的陪葬品未必有那么丰富。理由是,在公元前206年,秦陵被挖掘过。当时,项羽为了报复秦王的横征暴敛,入关后,动用了30万人,“盗掘其陵墓,燔烧其宫观,三十日动物不绝”。除了这一次,后世盗挖秦陵的事也未断过,如在民国初年,军阀孙连仲就打过秦陵的主意。但这从侧面也说明,秦陵当中陪葬品的丰富了。也有人说,秦陵的地宫并没有被打开过,当年项羽确实是想掘开秦陵,但因秦陵太坚固,无功而返,仅留下了两条“霸王沟”。已完成的对秦陵的考古探测,初步证明秦陵的地宫仍然完好无损。探测中发现盗洞有两个,直径达1米,但深度只有9米,离地宫很远。目前,已出土文物和发现的被盗物品,多为陪葬坑或甬道内的陪葬品,秦陵地宫中的宝物无法估量。
无法估计,所以神秘。呵呵
不过综合考虑更神秘的还是:::武则天的
武则天陵墓谜题待解专家详解种种猜测
近日,一则关于“乾陵地下埋藏有500吨文物”的新闻,让社会各界再次聚焦一直以来谜团重重的乾陵。随后,陕西乾陵博物馆更是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此问题进行澄清,并明确表示:“乾陵藏宝500吨”这一说法违背了文物考古常识,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实际上,作为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未被盗掘的陵墓,关于乾陵的种种猜测一直不断,《兰亭序》是否埋藏其中?乾陵究竟有多大?……随着乾陵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关于乾陵的种种谜团终将一一揭晓。
谜题一乾陵藏宝500吨?
关于乾陵最新的新闻就是最近被热议的“乾陵藏宝500吨”。这一数字究竟是谁提出来的呢?在此报道中提出,乾陵藏宝500吨,最初是由一位在乾陵进行长期采访的作家提出的。虽然此人并非考古工作者,但他的观点不无道理,如果在常见的金银财宝、书画绸缎等随葬品的基础上,再加上乾陵的石门、石棺等文物,乾陵中的文物重量达到500吨是有可能的。报道还提出,在埋葬唐高宗的时候,随葬品的价值就占了全国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20多年后,武则天驾崩,她的儿子又将全国三分之一的金银珠宝随她带进了乾陵。
专家观点:文物按吨计不科学
记者采访了乾陵博物馆业务部主任刘向阳,他说,任何一个正规的文物考古工作者,都不会把文物按吨来称呼,一般都是按件数,或者组数来称呼,不可能是按吨来计。至于乾陵中具体藏有哪些宝物,现在还都只是猜测。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的刘庆柱对乾陵500吨珍宝的说法则认为,说这话的一些人,如果有一个善良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提法并没有根据。
谜题二乾陵地宫究竟有多大?
在人们的印象中乾陵不仅外观宏伟,修建坚固,内藏也十分丰富,由于它的独特性,其规模应该一定是相当壮观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分别对周围的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和章怀太子墓进行发掘,一些学者专家认为,从当年出土的墓道和陪葬墓规格来看,这三座墓在唐朝所有陵墓中的规模是最大的,都是双石墓,都有前室后室,而且墓里面有石椁,加上墓道大概有80多米。如此推算的话,与现在发掘的同时代的最大墓相比,帝王陵墓肯定要超出这个范围,所以乾陵整个地宫的规模应该说是相当大的。
专家观点:乾陵地宫大约300立方米
南京建筑学者陈景元先生根据计算得出,从乾陵地宫施工工期来推测,乾陵地宫很可能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他认为,乾陵地宫的工程规模是否能够达到人们预测的程度,最关键的问题是乾陵地宫施工工期。
陈景元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认为,唐高宗在生前,并没有为自己预先建造过陵墓;他认为乾陵地宫部分的修建时间是从唐高宗去世到灵柩返回长安的8个月的时间里。
这么短的时间,在梁山的基岩之上,以人工锤打的方式,去开挖秘密隧洞,到底能够凿出多大的地下空间?按照河北满城西汉刘胜墓和徐州狮子山汉王墓的建造时间以及施工进度来看,扣除乾陵的前期准备、后期收尾,真正用于乾陵地宫开挖的时间,最多为7个月。即使按每天开凿1.4立方米计算,山体之中被开凿出来的内部空间,大约仅为300立方米左右,这就是乾陵地宫能够形成的建筑规模,这个规模与唐太宗昭陵地宫相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了。
谜题三《兰亭序》藏在乾陵?
乾陵埋葬着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则天。据记载,唐高宗临***时,曾遗言把他生前所喜爱的字画埋进墓内。据史书记载,《兰亭序》在唐太宗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也就是说,《兰亭序》应该在昭陵,而不在乾陵。但五代时期的耀州刺史温韬将昭陵盗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因此有猜测认为,《兰亭序》藏在乾陵。而且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也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专家观点:纸制品难保存
乾陵博物馆业务部主任刘向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兰亭序》是否在乾陵,目前还仅仅是一些学者作出的种种推测,现在还没有定论。
刘庆柱在接受新浪网友关于《兰亭序》是否在乾陵的提问时表示,《兰亭序》在乾陵的这个推测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历史也有这方面的记载,比如唐太宗昭陵的随葬品中就有一些书法作品。
消失了一千多年的《兰亭序》究竟在何处,人们是否还有机会目睹到它的真面目?刘庆柱表示,对此也不要抱太乐观的态度。他个人认为,按当时的说法,书法作品已经以纸为主了,而并不是用简,能够把纸制品保存下来的唐代墓葬,现在为止还绝无仅有。
在关中地区的气候条件下,古代墓葬已经发掘了数以千计,或者几千计,包括汉代,唐代时期的,或者一千多年前的,没有一座在墓里的纸张能够保存完好,纸张做得越精细保存就越困难。
迷题四:::
乾陵内部结构还未探明
位于西安西北80公里的乾陵,埋葬着盛唐时期的唐高宗李治和大周皇帝武则天,是我国仅有的一座两个帝王的合葬墓,也是目前所知唯一没有被盗掘过的唐代帝王陵墓,被誉为“唐陵之冠”。这种“两个皇帝两个国号,一对夫妻埋在一个陵墓”的情况世上少见,其地面上的石华表、石马、石人、无字碑等文物十分壮观。
话说公元前三千年的古埃及金字塔,铭文写道:“伟大不朽的法老在此观看壮丽的天空,日出和星辰,伟大不朽的法老与天地同在。”----壮哉!古埃及人、金字塔主人法老们的想象力和气魄何其大也!
再说乾陵,它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距西安城80公里,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合葬陵,因处于长安的西北方、八卦乾位而称作乾陵。
自唐太宗始,唐朝诸帝多以山为陵,以乾陵最典型。乾陵石像生之多,神道之长,陵丘宝顶之大,用地面积之广,都是前朝帝陵所不及。乾陵依梁山而建,乾陵以山为陵,呈圆锥形,利用梁山主峰(北峰)和南面两个山峰作为布局的骨架。北峰海拔l047.6米,呈圆锥形,是墓室所在地。南面两峰,东西对峙,构成陵园的天然门户。停车场位置:海拔790米(只是GPS数据,并非1956年黄海高程系。但似乎很多中国人把美国GPS标准当作法定高程系)。这样,陵墓土石封至少在200米高度。整个陵园范围方圆40公里,周围还有王公贵族陪葬墓17座。众多的石象生和梁山北峰的高大山体,共同构成了乾陵雄伟壮观的气势。历经战乱,现仅存石刻碑碣。
从七节碑规格来看,武则天身葬关中平原突兀而起的最高峰,其陵墓自身气魄之大,陵墓自身高度、规模甚至超过秦始皇(不算陪葬),并取日、月、金、木、水、火、土为伴,气吞天地宇宙!而且,居然在下文提到的信息时代依然能够独领风骚!如此之气魄,亘古未有几人能够超过!这样,从逻辑就可以推断,武则天无字碑必须与陵墓、七节碑相对称,就是俗话说的要“压得住”,必然是功大而不语、任予后人评说,这样的解释和气魄才是可信的。
而其他推论,例如战乱无时间、无心写刻出碑文,则是经不起现场格局推敲的。再者,衔头是写短命的“大周”“**皇帝”呢,还是“大唐**皇后”呢?写哪一个都不是武则天本意,太难了,干脆不写。
吼狮;郭沫若1962年题字碑。其雄浑与威严不可名状
到达乾陵顶端。此处有条石被铁水浇铸。这里一面是雾,背后是雨,往下又是大沟。站在此处,感觉灵异,云雾飘来,像雾、像雨、又像风,,,
雨雾中,GPS接收卫星数目、信号强度现场“***”。奇观啊!
GPS系统在全球有24颗定位星,在乾陵之巅,海拔1046米,GPS居然显示出能够接收到10颗卫星信号!几乎从未见过这种情况,并且还是信号强度满格!令笔者大为惊异!
从唐代到信息化普及的今天,时间已经过去一千多年,至今此高地的选择依然令人感到不可思议!~~高!实在是很高!
须知,在中国陆上腹地,这样的地理位置少之又少。一般能够接收到3-5颗卫星,并且强度不定。笔者只是在茫茫大海船只甲板天棚上、极其高大的山峰遇到过这种10颗定位星同时出现的情况,在一般地点极难见到。这意味着:乾陵旁边半径数十公里内,再没有任何高大山体、建筑能够阻挡它凛然通向太空之路和放眼四望的视野!
下山之路,幽深莫测
----“葬我于高山之巅兮”,永望日月星空河山。
慢慢了解整个乾陵布局和实地感受,开始佩服武则天为自己在广褒的关中平原选择了这样一个高敞的地方,其独到的眼光、宏大的气魄和胸怀,直到今天的信息时代,依然被人啧啧称奇,能够据此俯瞰自己辽阔的疆土,最好地接收茫茫太空的信息!其吞吐宇宙、星辰、日月、天地、山河之壮志,毫不逊于古埃及法老们的金字塔铭文,巾帼不让须眉!甚逞于须眉!不愧千古第一
关于则天陵墓神奇结构的图片:
http://blog.daqi.com/article/50019.html
在历史上,对武则天的墓乾陵颇有“好感”,并大规模盗掘的事件比比皆是,唐末黄巢曾率领10多万大军差点把乾陵挖了个底朝天,五代耀州刺史温韬也发动军民对乾陵下了毒手,民国初年孙连仲带领军队在乾陵挖了几个月。
############
乾陵圆环跟踪报道:武则天乾陵地宫可能已被盗http://tech.163.com/06/1226/08/338NA10V00091537.html
近日,西安市考古专家在乾陵外城南侧地面偶然发现了10多个人工挖掘的圆环状壕沟,再次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这座皇家陵墓。[点击查看新闻回顾]
乾陵之所以出名,不仅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二帝合葬墓,还因为其中一位皇帝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武则天。更重要的,乾陵是考古学家公认的没有遭到盗墓贼光顾的帝陵,有专家预测,陵墓中可能有珍贵文物近500吨。
但新发现的这些圆环却让考古学家们感到了些许不祥,“任何异样的迹象,我们都不得不把它放在乾陵的历史上去考虑。”首先发现这些圆环的西安市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研究员秦建明说,但让他担忧的是,有关乾陵的历史中,最多的就是关于盗掘的记载。
[争议]
盗掘乾陵并非难事
在历史上,对乾陵颇有“好感”,并大规模盗掘的事件比比皆是,唐末黄巢曾率领10多万大军差点把乾陵挖了个底朝天,五代耀州刺史温韬也发动军民对乾陵下了毒手,民国初年孙连仲带领军队在乾陵挖了几个月。
“他们到底成功了没有?这我们无从考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建林说,“在史料中只记载温滔那次盗掘因风雨大做而没有成功,这个说法是真是假,也没法确定。”
即使这样,仍有考古学家确信乾陵完好无损。
第一个证据就是极隐秘的墓道。墓道是由外界进入地宫的唯一通道,地宫修建完成后,大门关闭便永远无法打开,为防止盗掘,帝陵修筑者通常会把墓道蜿蜒曲折并隐藏起来,外人无法知晓。
“乾陵墓道口是建国后才偶然发现的,60年代曾经组织考古队对墓道进行了清理,发现从墓道入口到地口大门的这段空间中,根本没有人进入过。”秦建明说,当时考古学家进入墓道,一直清理到墓室大门,发现墓道中的石刻都完好无损。
但这点也遭到很多考古学家的反驳,“可以拿锁头举例子,再好的锁也能有办法撬开,墓室就更容易了。”长期从事古墓考古发掘工作的张建林说,多年的考古发掘让他对盗墓者的技术感到惊讶,“我可以下这样的论断,不是10墓9空,而是100墓99空。”
他告诉记者,有时候发掘古墓,进行到99%时都感觉墓葬是完整的,直到铲最后一下才发现墓室早有人光顾,而且已经搬空了。“盗墓者不走墓道,那里可能有机关,可能太招摇,他们通常从让你无法想象的地方进入。”
认为乾陵没有遭盗的专家的另一个根据是,乾陵是中国墓葬修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太坚固了。
“乾陵是因山为陵,整座山就是墓室的防护层,而地宫所在地点直到现在都无法确定,也就是说,除非你把山全打开,仅靠运气去探摸到地宫基本上不可能。”秦建明说。
但支持乾陵不安全的专家却也有看法,“乾陵并不牢固。”张建林说,他考古发掘过的陵墓中,除了汉代有采用沙层防护而完好无损的帝陵外,其他方式都不安全。“沙子是流动的,你挖一铲子,上面马上就有沙子流下来填完整,像这种因山为陵的,防护不起作用。”
而几乎所有考古学家都存在共识的一点是,乾陵确实有些太招摇了,“周围全部是平原,三座山全部占用为一个陵墓,又在一个墓穴里葬了两位帝王,盗墓贼肯定会拿它下手。”张建林说。
[疑点]
可能为盗墓标志
“这些圆环状壕沟到底是谁挖的,有什么用处。到现在仍然不为所知。”秦建明说。
实际上,这些圆环早在今年上半年就已经发现,当时考古学家便开始了研究工作。
“虽然没有实地挖掘,但通过之前对该区域的探察,我可以肯定这些圆环的地下是没有任何古迹的。”张建林说,而他对这些圆环是否存在也抱有疑虑。
昨天,记者来到圆环状壕沟所在区域,经过仔细寻找也没有发现土地存在异样,而据当地村民讲,在有庄稼时,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圆环所在区域的庄稼比周围的矮上一截,会形成麦田怪圈。
“平地上肯定是看不出来的。”秦建明说,航拍图片上的痕迹出现有很多可能,比如一块土地曾经被人工挖掘过,即使之后回填成原样,土壤密度和含水量也会有变化,当太阳照射到上面时,反光就会不同而产生痕迹。
秦建明对此也颇有无奈,“照片上的痕迹实际上很不明显,只有经过处理后,才能清楚的看到。”但他表示,即使不明显,但也可以肯定的是,圆环状壕沟确实存在,而且,它的形成绝对是人为的。
疑点一:圆环分布是个谜
记者了解到,目前发现的圆环所在位置均为乾陵南侧约2公里处,这里刚好是乾陵外城内,陪葬墓区域。
“发现的10多圆环中,并没有特别的排列规律,大小不一,位置不同,与乾陵也看似没有关系,其中很多圆环还因为河水冲刷而残缺不全。”关于圆环的位置曾经让秦建明困惑了好久。
但经过长期观察探测,秦建明发现所有圆环均呈一个带状分布,“虽然排列不整齐,但基本上处在一个带状区域内,围绕乾陵排列。”
另一个排列特点是,一个最大的圆环刚好以乾陵陪葬墓李瑾行的墓地为圆心。但让张建林感到疑虑的是,李瑾行的墓葬在很早时就已被盗,这个围绕它的圆环可能是一种被盗的痕迹。
“我可以肯定,这个圆环不是在修建墓地时挖掘的,因为除了这里外,中国没有在墓地中发现过第二批圆环,它对墓葬也没有实际意义。”
疑点二:是否为人为形成
圆环发现后,还引起了地质学专家的关注,很多专家表示,愿意到实地探察圆环所在区域的地质分布。
“能够多学科综合探测肯定是好的。”秦建明说,就现有考古手段来说,这些圆环到底是不是人为形成的还根本没法确定。
“我认为是人为的,也只是个猜测。”为了验证,秦建明还组织队伍对周围村庄村民进行了调查访问,他从一些老年人口中得知,在民国时期,这里曾经挖掘过壕沟。“我也认为这些圆环就是当时的战壕,因为在前期探测时,这些壕沟基本上是3米宽,深度不能确定,但基本上一人高左右。”
但随即秦建明就否定了这个想法,战壕怎么能是圆形的?圆的战壕到底是为了保护什么?
另一个需要地质学家帮助的是,这些圆环形成的年代无法确定,“如果比乾陵形成的时间早,那么它们就与墓地失去了关系。”秦建明说。
这个问题的解决给考古学家出了个难题,“如果不能在圆环所在区域找到任何历史遗迹来证明,那么圆环形成年代就无法确定。”张建林说。
秦建明目前可以基本确定的是,这些圆环应该存在过很长时间了。“很多圆环已经被河水冲刷得残缺不齐了,河水彻底清楚掉土壤中的痕迹,需要很长时间,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
据记者了解,在圆环出现的地区,曾发现过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痕迹。
[专家]将航拍其他墓葬
“前期的工作主要是确定圆环的数量、位置和大小,对圆环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还缺乏研究。”秦建明说。
记者了解到,今后,考古学家将联合地质学,生物学进行联合探测,希望能够得到关于圆环的更多线索。
“另外,之所以之前没有发现这些圆环,是因为这次采用的是全新的调查方法,我们怀疑如果采用这种方法,是否会在全国其他墓葬周围找到这种圆环。”秦建明说。发现这些圆环,主要归功于新采用的航拍考古技术,“如果单用挖掘的办法,永远不会找到这些圆环。”
另外,学者们还将继续对史料进行研究,“尽管现在没有明显的线索,但我们更愿意相信其中会含有蛛丝马迹。”
【相关链接】乾陵
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乾陵以山为陵,坐落在海拔1047.5米高的梁山上。梁山有三座山峰,北峰最高,即乾陵。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
http://www.58edu.net/viewthread.php?tid=170&extra=page%3D1
乾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女皇陵墓,是唯一一座安葬着夫妻两位皇帝的陵墓,是经考古界考证的目前唯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然而乾陵的神秘却远远不止于此。近日,乾陵的航拍图片上显示出大小不等的数个“怪圈”,是一种地域的划分,还是军事防御的环壕?是麦田怪圈,还是乾陵陪葬墓?
陕西省文物局文物修复中心科研室主任秦建明,对研究乾陵十分痴迷。因为乾陵地宫未被打开,墓室里是否有数不胜数的金银器皿,是否有旷世奇作《兰亭序》的真迹,女皇武则天的棺椁是什么模样,成为几百年来萦绕在人们心中的悬念,这也是秦建明研究的重点。然而秦建明说,乾陵的神秘远远不止于此。最近,他更痴迷研究在乾陵发现的怪圈。
晚了几十年的新发现
一个月前,秦建明随手翻阅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资料时偶然发现,乾陵上空的航拍照片上竟然出现了大小不等的数个圆圈。这个发现让秦建明兴奋不已,他查阅了其他航拍资料,发现这些圆圈甚至出现在二三十年代的照片上。
“乾陵出现怪圈”的消息不胫而走,这无疑使本已扑朔迷离的乾陵更趋神秘。虽然早在几十年前这种现象就已经出现并被拍摄下来,但对于考古界来说,却是个新发现。秦建明查阅了一些乾陵考古书籍和资料,并没有发现关于“怪圈”的解释,那么乾陵怪圈究竟是什么呢?
“从原始航拍图片可以看到这些若隐若现的圆环影像,起初我们以为这只是虚幻的光晕现象。”秦建明说。他请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信息工程系图像专家对航拍图片进行了特效处理。经过处理的图片显示,这一圆环直径约110米,环宽约3米左右,处在较为平坦的耕地中,呈淡淡的暗色调,与周围田野的色调明显有别。除西南部约1/4不清楚外,圆环的其余部位十分规整,只是在一处道路经过处出现断缺。
“一个足球场地有90米长,而这个最大的环形直径达到110米,小的环形直径也有30米。通过与早期的航空图片比较,现在基本确定,这些圆环应是历史遗迹,是人工制造而非天然形成。”秦建明说。
这些环状遗迹若隐若现,它们虽然在航拍照片上能被清晰地看到,但到了实地却什么迹象也没有。秦建明曾经和乾陵博物馆业务部主任刘向阳一起到最大的环状遗迹处进行过考察。
秦建明他们发现,所有圆环均呈一个带状分布,虽然排列不整齐,但基本上处在一个带状区域内,围绕乾陵排列。另一个最大的圆环刚好以乾陵陪葬墓李瑾行的墓地为圆心。
考察人员来到新发现的直径约110米的圆环圆心处李瑾行墓。这个墓位于乾陵梁山主峰东南方向约3公里的空旷田野上。考察人员在现场拍摄了大量照片,从照片上看,现场和普通田地一样,看不到圆环的任何痕迹。
“没有长期野外考古经验的人很难看出这种现象,即使是考察组人员,看现场地表也几乎看不出任何痕迹。”刘向阳说,“平地上肯定看不出来。照片只有经过处理后,才能看清楚。”秦建明解释说:“航拍图片上的痕迹出现有多种可能,比如一块土地曾经被人工挖掘过,即使之后回填成原样,土壤密度和含水量也会有变化,当太阳照射到上面时,反光就会不同而产生痕迹。”
“调查组通过地层校正,发现圆环确为遗迹。之后,我们对这批航拍图片进行大面积搜索,又发现了与大圆环类似的总计十余处小环。”秦建明介绍,这些小环直径多为三四十米,错落分布在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约两公里的地带,分布状况目前看来并不规律。其中的一些圆环已经有所残缺,据推测还应有类似遗迹,但可能因自然侵蚀和平整土地等活动导致消失。
不是麦田怪圈
虽然实地考察看不出圆环,但专家们从该墓周围植物的生长状况发现了某些差异。据当地村民讲,有庄稼时,他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圆环所在区域的庄稼比周围的矮上一截,形成类似麦田怪圈。
“虽然村民说周围的农作物可能形成类似麦田怪圈的东西,但乾陵的环状遗迹绝对不是麦田怪圈。即使遗迹不明显,但也可以肯定,圆环状壕沟确实存在,而且,它的形成绝对是人为的!”秦建明说。
关于麦田怪圈,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郭正谊教授的解释是,大部分圆圈在大麦和小麦田中出现,因而得名,麦田怪圈多出现在春天和夏天。那些让人困惑的麦田怪圈具4个特征。
首先,至今科学家没有麦田怪圈是人为构造的证据,包括没有机器留下的痕迹,地上没有洞,周围农作物没有受到滋扰,最重要的是没有脚印。第二,科学家发现,所有麦田中被编织的复杂图案都不是由重量或力量造成,农作物的茎部只是变平,很少有被折断的痕迹。第三,麦田怪圈图案各不相同,由开始的一个圈慢慢进化成两个或三个相似的圆,还出现过蝎子、蜜蜂、花等动植物图案。第四,麦田怪圈的面积之大让人惊叹。去年6月2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家农场一夜之间冒出了至少12个麦田怪圈,总面积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
乾陵出现的环状遗迹都是极为规则的圆,没有复杂的图案,面积大小不等,也不受季节影响,因此考古学家认为,乾陵怪圈显然不是麦田怪圈。
其他帝王陵墓从未有过
秦建明在查找乾陵怪圈资料时发现,怪圈之怪还表现在这是乾陵独有的现象,其他帝王陵墓的航拍照片上从未发现过类似迹象。同时,由于怪圈的消息被报道,来自社会各界的信息也反馈到秦建明那里。一位陕西省地质研究部门的退休研究人员说,他曾经发现过这些怪圈。
这位王姓研究人员告诉媒体,在上世纪80年代,地质研究人员对这些卫星照片进行分析时,偶然发现了不少环状结构的地质构造,其中有一个以乾陵为中心的圆环,按照图示比例进行推算,其直径达到了5公里。另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圆环,直径更是达到了400公里。地质研究人员在卫星照片上的其他帝陵附近并没有发现类似的环形构造。
如果这一种地质现象得到合理解释,或许能为解开乾陵怪圈之谜有所启发。然而,这位研究人员却说,因为当时的工作性质不同,地质研究人员并没有进行深入探究。但从地质角度看,当初发现的环形应该是自然界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结构,是地表以下深部的构造,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这从根本上否定了人工遗迹的可能。秦建明说:“考古学研究的是人工遗迹和遗物,自然现象并非考古学的研究重点。”
乾陵博物馆副馆长梁桂林说,目前下结论为时尚早,现在能肯定的是,过去帝王陵墓里面并没有发现过类似现象,这是首次。对乾陵环状遗迹的研究已经超出了单一考古的范畴,需要地质、生态学等多部门合作进行。
战壕和乾陵陪葬墓之说
要解开乾陵怪圈之谜,研究的突破口被选在已知最大的环状遗迹上。这个圆环直径大约110米,圆心恰好位于唐朝燕国公李瑾行的墓葬,圆环十分规则。作为乾陵陪葬墓之一,李瑾行的墓葬已被发掘。
在发现圆环后,考古人员曾到附近的村庄进行了走访。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说,在民国时期,这里曾经挖掘过壕沟。在解放战争年代,国民党军队也曾经在李瑾行的墓葬上修过堡垒,因为这是当时的一个制高点。这让一些考察人员产生了圆环是当年的战壕的推测,但这个猜测很快就被秦建明否定了。
他说:“这些壕沟基本上是3米宽,深度不能确定,但基本上一人高左右。村上的老人们回忆说,当时的战壕好像没有这么大。另外战壕为什么是圆形?这个无法解释。”
历史上乾陵拥有至少30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乾陵历来被兵家看成军事设施的绝佳之地。秦始皇曾在此建梁山宫,唐安史之乱后期这里一度为叛军所占据。即使不是近代的战壕,也有人提出圆环可能是古代战时壕沟的遗迹,然而这同样无从证实。
除了战壕的猜测,还有一种猜测认为,这是修建李瑾行墓葬时的一部分,隶属于这座陪葬墓。乾陵博物馆刘向阳说,从现有的资料看,李瑾行墓是乾陵陪葬墓中唯一的少数民族将领墓葬。李瑾行是唐代一个出身少数民族的将领,他和父亲在唐朝为官,受到武则天的器重,因此他的墓葬作为乾陵的陪葬墓。
刘向阳认为,唐代陵园都是方形或长方形结构,圆形的没有被发现,但并不排除这种可能。一个解释是,这种圆形结构和李瑾行的少数民族信仰有关系,但也不能确定圆环属这座乾陵陪葬墓的建筑遗迹,因为这片地域自从新石器时代起,就一直有人类活动。
怪圈是否盗墓所留
比起麦田怪圈、战壕和墓葬原有遗迹来,最不愿为考古学家证实的另一个推测是,这些环状遗迹是盗墓者留下的。乾陵是目前考古界公认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乾陵也因此被传为“盗不了的墓”,如果这些环状遗迹真为盗墓者所为,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事实上,乾陵历史上多次被企图盗掘,甚至大规模盗掘的事件也比比皆是。唐末黄巢曾率领十多万大军几乎把乾陵挖了个底朝天,五代耀州刺史温韬发动军民共同盗墓。民国初年孙连仲带领军队在乾陵安营扎寨,日以继夜地挖了几个月。
“他们到底成功了没有?我们也无从考证。史料上关于他们盗墓不成功的记载多是由于风雨大作,偏于神话味道。例如记载温韬那次盗掘因风雨大作而没有成功,这个说法是真是假,也没有其他资料可以佐证。”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建林说。
即使这样,考古学界仍偏向于认定乾陵未被盗掘成功。秦建明主任讲了几个理由。第一个证据是乾陵墓道极为隐秘。墓道是由外界进入地宫的唯一通道,地宫修建完成后,大门关闭便永远无法打开,为防止盗掘,帝陵修筑者通常会把墓道蜿蜒曲折并隐藏起来,外人无法知晓。秦建明说:“乾陵墓道口是建国后才被偶然发现的,上世纪60年代国家曾经组织考古队对墓道进行了清理,当时考古学家进入墓道,发现从墓道入口到地宫大门的这段空间中,根本没有人进入过。考古学家一直清理到墓室大门,发现墓道中的石刻都完好无损。”
第二个根据是,专家认为乾陵“固若金汤”。乾陵被称为中国墓葬修筑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太坚固了。乾陵是因山为陵,整座山就是墓室的防护层,而地宫所在地点直到现在都无法确定,也就是说,仅靠运气去探摸到地宫基本上不可能,除非你把整座山全部打开。
但是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建林并不认为乾陵坚固的说法可以排除被盗掘的可能性。张建林的担忧来自经验。他说:“有发掘陵墓经验的人都知道,中国帝王的陵墓或者古墓,进行到99%时都感觉墓葬是完整的,直到铲最后一下才发现墓室早有人光顾,而且已经搬空了。因为盗墓者不走墓道,那里可能有机关,可能太招摇,他们通常从让你无法想象的地方进入。”
秦建明主任认为,这个遗迹是否是盗墓者留下的,现在很难确认。当然,大家都希望最好不是这样。“以前乾陵的关注点是地宫,后来扩展到陪葬墓,环状遗迹被发现后,现在人们开始对乾陵陵域的周边地区产生兴趣。这是它的意义,我们今年准备向国家文物局申请立项进行乾陵综合性的生态研究。乾陵是一个整体,对乾陵研究的视角也应该扩展开。”秦建明说。
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乾隆是我国唯一一座两位帝王夫妻合葬墓,也是至今为止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帝王陵。由于乾隆处于大唐盛世的背景,以及两位墓主人的特殊身份,千百年来无数人曾想盗掘里面的宝物,但是最后都无疾而终。
弘道元年(683年),武则天任命吏部尚书韦待价负责乾陵的工程,次年8月李治下葬,之后乾陵工程继续进行。神陵历史图片龙二年(706年)5月,唐中宗李显下令将武则天葬入。此前一年,唐中宗还赦免了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因为政治问题而被迫害致***的皇族,并且将他们重新厚葬,其中就包括了永泰公主李仙蕙、懿德太子李重润、章怀太子李贤三人。除此之外,在706年,乾陵还加建了许王李素节、泽王李上金、义阳公主李下玉等陪葬墓。
乾陵地处于陕西省乾县城北约六公里的梁山上,修建于公元684年,历时23年才基本完工。由于乾陵“因山为陵”,梁山整座上都是墓室的防护层,在古代如果想找到地宫就必须把整座山挖开,这在当时无异于天方夜谭。
唐朝末年黄巢之乱,黄巢打算盗墓,于是动用了40万大军,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找到墓道口,只好悻然作罢。五代十国期间,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组织军队发掘所有唐朝皇陵,只有乾陵因建筑牢固而得以幸免。
1960年,当地几个农民放炮炸石,无意间炸出墓道口。1960年2月,“乾陵发掘委员会”在陕西成立,经初步发掘确认被炸处是地宫墓道,并准备继续发掘。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乾陵发掘计划》作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的批示。之后,国务院又再发通知要求“全国帝王陵墓前先不要挖”,乾陵的发掘就此停止。
由于乾陵墓道完整,且尚未发现新的盗洞,许多专家认为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的陵墓。气势雄伟壮观。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61.5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
虽然乾陵当年没有发掘,但是还是发掘了乾陵几处陪葬墓,因此专家推测乾陵的墓室是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后三个墓室组成,而且三个墓室的面积会很大。经过这么多年勘探,特别是各种先进设备的加入,让考古人员对定陵地宫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其中有着说法被史学界广泛认可:保守估计乾陵地宫有文物五百吨!
其中乾陵地宫最引人注目的国宝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虽然当年唐太宗李世民遗诏里要求下葬时把《兰亭序》枕在他的脑袋下面,但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在盗掘唐太宗昭陵时并没有发现《兰亭序》,因此如今人们都认为这件顶级国宝最有可能在乾陵地宫。
关于乾陵的选址,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唐高宗登基不久,就派自己的舅父长孙无忌和专管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乾陵图片淳风为自己选择陵寝之地。一日,二人寻视到梁山上,只见此山三峰高耸,主峰直插天际。东隔乌水与九?旧较嗤??饔衅崴?肼?瓷健⑵缟较嗔?N凇⑵岫?水在山前相合抱,形成水垣,围住地中龙气。梁山乃是世间少有的一块“龙脉圣地”。
长孙无忌和李淳风选好陵址后,回京禀报高宗。袁天罡听说后,极力反对。原来他曾为高祖选陵址到过梁山,深知此山风水的优劣之处。他对高宗说:“梁山从外表上看是一块风水宝地,但细看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是梁山虽东西两面环水,能围住龙气,但与太宗龙脉隔断,假如百姓选祖茔於此,是可以兴盛三代,但作为帝王之山陵址,恐三代后江山有危。大唐龙脉从昆仑山分出一支过黄河,入关中,以歧山为首向东蔓延至九?旧健⒔鹚谏健⑨隙肷健⒁⑸健=裉?谝言峋?旧剑???住1菹虏豢梢院缶忧埃?隽荷接址橇?祝??侵艽??鲋?玻?财?厮ィ?鞅菹轮喂?蘖Α?/p>
二是梁山北峰居高,前有两峰似女乳状,整个山形远观似少妇平躺一般。陛下选陵于此,恐从此后为女人所控。三是梁山主峰直秀,属木格,南二峰圆利,属金格。三座山峰虽挺拔,但远看方平,为土相。金能克木,土能生金,整座山形龙气助金,地宫营主峰之下,主陛下必为金格之人所控。依臣愚见,若陵址定于此山,陛下日后必为女人所伤!”听了袁天罡一番宏论,高宗犹豫不决,遂退朝不议。早有武则天亲信告知武氏,武氏听了十分高兴,她暗自思忖:小时候听父亲说,袁天罡说我将来能做女皇帝,看来要应验了。晚上,就给高宗吹了一阵枕边风,自然是褒扬长孙无忌,贬低袁天罡了。
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乾陵图片取从古至今,没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历史教训,从他与长孙皇后的昭陵起,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由当时著名的艺术大师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主持设计,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
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安史之乱”后,乾陵历经1300多年的风雨沧桑,乾陵地面的宏丽建筑已荡然无存。
《唐会要》记载,贞元十四年(798年),乾陵修葺时曾造屋378间。此后,置的120余件精美绝伦的大型石刻群,成为盛唐社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让人感受到它所体现的盛唐时代精神。
从梁山南二峰的天然双阙起,往北依次对称排列。端立首位的是1对高达8米有余的八棱柱石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其造型昭示着生命长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对人类生殖行为的崇拜。接着是1对昂首挺胸、浑圆壮观的石刻翼马,马身两翼雕以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翼马之北是1对优美的高浮雕鸵鸟,它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象征。紧接鸵鸟的是5对配有驭手的石仗马和10对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称直阁将军)。传说翁仲姓阮,是秦朝镇守临洮的大将,威震夷狄。秦始皇树翁仲像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世的帝王以翁仲石像守卫陵园。
翁仲之北是两通石碑,西边的一通是唐高宗的金字“述圣纪”碑,它是女皇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纪念碑,碑高6.30米,宽1.86米。碑文约5600余字,武则天亲自撰文,中宗李显书丹,笔画初刻填以金屑,现今个别字的金迹尚在。
东侧一通是武则天的无字碑,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约98.8吨。碑身雕有八条互相缠绕的螭龙,左右两侧各四条。碑身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两侧各线刻高4.12米的“升龙图”。碑座阳面线刻“狮马图”,长2.14米,宽0.66米。整个无字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美,为中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无字碑唐时立,但不铭唐人一字,留下诸多待解之谜。主要有“德大说”、“遗言说”等。“德大说”是武则天认为自己以女子称帝,“功高德大”,难以用文字表达,故仅立白碑;“遗言说”是说武则天临终前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故不铭一字。
乾陵有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两组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32尊,乾陵图片东侧29尊,共61尊。
这些石人残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人们习惯上把这些石像称之为“蕃像”、“宾王像”,也称“六十一蕃臣像”。这些与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的,也有翻领紫袖的。但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但最为奇怪的是,这些石像都是没有脑袋的,这就让人产生了许多的疑问,为什么乾陵会用这些没有头的石像守陵呢?如果你仔细观察它们,会发现从这些人的脖子上可以看出石像的头被砸掉的痕迹。那么,这些石像的头部失踪是人为的呢,还是天灾呢?
关于石像没有脑袋的原因,可谓是众说纷纭。一种说法就是,这些石像的头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在明朝初期,有个外国使节到乾陵去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这里给唐朝的皇帝守陵,觉得既有损国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强大的损害,便想把这些石像给毁了。但是他又怕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于是便想到了一个妙计。他每天晚上都要到乾陵附近的庄稼里践踏粮食,然后在第二天又煽风点火似的,和百姓说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他们在晚上便成精了,开始糟蹋庄稼。要想保护好庄稼和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像消灭掉,砍掉它们的脑袋,让它们不能在出来祸害庄稼。当地的群众认为这个外国使者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一气之下便把这些石像的脑袋给砍碎了。
而在明朝末年一些诗人描写乾陵的诗句中出现了“赤马剥落离倒旁”的诗句,说的应该就是乾陵的立马和石像都纷纷地倒在了地上。诗中所描述的石像倒地的情景,似乎和民间的传说在时间上有相近之处。
虽然上述都是民间的传说,不能作为依据,但考古学家又进一步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可能是自然灾害给这些乾陵图片石像带来了灾难。通过大量资料证明,在明嘉靖年间,也就是1556年的1月23号这一天,在陕西华县一带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震级高达8—11级。由于地震发生在子夜,所以致使80多万人***于这场地震中。而乾陵距华县只有100多公里,同样属于震中地带,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便是震惊中外的华县地震。据专家们推断,这场地震才是造成这61座石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巧的是,许多陵前的石像石马都是在头部上受损了。再有就是这些石像的材质不是很结实,由于当时采用石料的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损的时候,头部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
研究人员推断,这61尊石像很有可能是一部分毁于那场大地震中,还有一部分是毁于明末清初的那些战争中。即使这些石像已经遭到毁坏,但还是可以从他们的形象中发现大唐盛世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