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丹霞地貌(Danxialandform)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该定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丹霞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处,分布于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其中四川的蜀南竹海和七洞沟属于幼年期丹霞,贵州赤水丹霞属于青年期丹霞,广东丹霞山属于壮年期丹霞,江西龙虎山则属于老年期丹霞,丹霞地貌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均有分布;最低海拔可以形成于东部的海岸带,最高海拔可以出现在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但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除中国外,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国分布最广。1928年,冯景兰等将构成丹霞山的红色地层及粤北相应地层命名为“丹霞层”。1938年陈国达首次提出“丹霞山地形”的概念。1939年陈国达正式使用“丹霞地形”这一分类学名词,以后丹霞层、丹霞地形(地形即地貌)的概念便被沿用下来。
中文名
丹霞地貌
外文名
Danxialandform
分布区域
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
首次发现
1928年,粤北仁化县发现丹霞地貌
类别
地形地貌
快速
导航
基本特征
丹霞地貌研究阶段
分布区域
地貌特点
形成原因
申报遗产
荣誉
发现过程
名称起源
192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的矿床学家冯景兰,在我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注意到了分布广泛的第三纪(6500万年~165万年前)红色砂砾岩层。在丹霞山地区,厚达300~500米的岩层被流水、风力等风化侵蚀,形成了堡垒状的山峰和峰丛、千姿百态的奇石、石桥和石洞。[1]冯景兰意识到这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并把形成丹霞地貌的红色砂砾岩层命名为丹霞层。[2]而“丹霞”一词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指天上的彩霞。
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位于韶关市境内,面积319平方公里,是广东省面积最大、景色最美的风景区。1988年以来,丹霞山分别被评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
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命名地。丹霞山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构成,“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以赤壁丹崖为特色。据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在世界已发现1200多处丹霞地貌中,丹霞山是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景色最优美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
在距今1.4亿年至7000万年间,丹霞山区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四周山地强烈隆起,盆地内接受大量碎屑沉积,形成了巨厚的红色地层;在距今7000年前后,地壳上升而逐渐受侵蚀。距今600万年以来,盆地又发生多次间歇上升,平均大约每万年上升1米,同时流水下切侵蚀,丹霞红层被切割成一片红色山群,也就是现在的丹霞山区。
丹霞山在地层、构造、地貌表现、发育过程、营力作用以及自然环境、生态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国丹霞地貌区最为详细和深入,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学实习基地。丹霞山风景区内有大小石峰、石墙、石柱、天生桥680多座,群峰如林,疏密相生,高下参差,错落有序;山间高峡幽谷,古木葱郁,淡雅清静,风尘不染。锦江秀水纵贯南北,沿途丹山碧水,竹树婆娑,满江风物,一脉柔情。
在丹霞山,还有大理的摩崖石刻、悬棺墓葬,佛教别传禅寺以及80多处石窟寺遗址。此外,诸如某洞有土匪藏的金块;某山寨有藏着金碗的棺材……等传说,又使丹霞山平添了一分诱人的奥秘。
丹霞山主峰海拔409米,它与众多名山相比远不算高,也不算大,但它集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桂林之秀一身,具有一险、二奇、三美的特点。风景区划分为上、中、下三层以及锦江风景区、翔龙湖和有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景的阳元山,上层是三峰耸峙;中层以别传寺为主体;下层以锦石岩为中心。三百多年前澹归和尚在丹霞山开辟别传寺时,曾挑出12处风景,命名丹霞十二景:锦水滩声、玉台爽气、杰阁晨钟、丹梯铁索、舵石朝曦、竹坡烟雨、双沼碧荷、乳泉春溜、累顶浮图、虹桥拥翠、片鳞秋月。
丹霞山不仅风景奇秀,而且生物资源丰富。这里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年平均温度20度,年降雨量1640毫米,植物种类繁多,生长茂盛,主要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经鉴定树龄一百年以上的名树古木有28株,其中三百年以上的有14株,“丹霞梧桐”更是世界上丹霞山最为著名的花卉,其品种有春兰、寒兰、白兰、墨兰、剑兰、蕙兰、二叶兰等数十种,又以白墨、绿墨、凤尾、报岁等最为名贵。1987年,这里发现的一株“达摩兰”更是稀世珍品,当时世界上只发现两株(另一株是在***达摩庙发现,“达摩兰”的名字即由此而来)。这株丹霞达摩兰,当年在香港年花市出时标价高达100万港元。每到花开季节,丹霞兰满山飘香,游人循香觅迹,别有一番情趣。丹霞山区出产的“白毛尖茶”则是久负盛名的特产,是绿茶中的珍品,清代嘉庆年间曾为宫廷贡品。其茶牙粗壮,密披银白色的毫毛,茶汤清澈黄亮,味甘醇,有一股天然的兰花清香,为我国三大白毛名茶之首,曾在林业部“林业名优物新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丹霞山在广东省韶关市。
丹霞山(中国红石公园),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境内,东经113°36′25″至113°47′53″,北纬24°51′48″至25°04′12″之间。总面积292平方千米,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风景区、以丹霞地貌景观为主的风景区和世界自然遗产地。
丹霞山境内有大小石峰、石墙、石柱、天生桥共计680多座;丹霞山在地层、构造、地貌表现、发育过程、营力作用以及自然环境、生态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国丹霞地貌区最为详细和深入,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学实习基地。
旅游开发:
丹霞山于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是以“丹霞地貌”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正式挂牌成立广东韶关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自成立自然保护区以来,丹霞山一贯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持续利用的方针政策,在广东省政府及业务主管厅局的重视和指导下,通过立法保护、完善保护规划等完善的保护,投资1亿多用于地质遗迹保护和环境整治,丹霞山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丹霞山位于广东省北部,处于韶关市仁化、曲江两县交界地带。丹霞山被誉为岭南第一奇山。山体由红色砂砾岩组成,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极具特色,被称为“中国红石公园”。这里是“丹霞地貌”的命名地。狭义的丹霞山仅限于北部的长老峰、海螺峰和宝珠峰构成的山块,以宝珠峰最高,海拔409米。广义的丹霞山包括了这里由红石组成的215平方千米的丹霞山区。
丹霞山区在地质构造中属于南岭山脉中段的一个构造盆地,地质学上叫丹霞盆地。大约在距今一亿年前后,南岭山地强烈隆起,这里相对下陷,形成一个山间湖盆。在湖盆中开始了红色碎屑物质的堆积。直到距今7000万年以前,在盆地中形成了一层厚度约3000米、粗细相间的红色沉积盆地地层。其上部1300米厚的坚硬砂砾岩,称为丹霞组地层,丹霞山的奇山异石,就发育在这层丹霞组地层上。在约距今4000万~5000万年前后,随着地壳运动,整个湖盆抬升,锦江及其支流顺着裂隙对这一层红色沉积岩下切侵蚀,保存下来的岩层就成为现在看到的丹霞山群。据专家研究,丹霞山地区的地壳还在抬升,平均每万年上升0.97米。
构成丹霞山的岩层多呈水平状态,而且粗细、软硬不同。粗大的碎石组成的岩层称作砾岩,一般比较坚硬;粗细均匀的叫砂岩,更细的叫粉砾岩,砂岩尤其是粉砾岩比较软。软弱的岩层更容易受到风化和侵蚀,形成与岩层一致的近水平凹槽或洞穴,坚硬的砾岩则突出为悬崖。日久天长,洞穴加深、扩大,上覆岩层失去重力平衡就会出现崩塌。所以丹霞崖壁就是过去的崩塌面。如果洞穴进一步风化或流水侵蚀,而穿透了某个山梁或石墙,在上部岩层比较完整的情况下可能会保存下来,就是天生桥或穿洞。
广东省韶关丹霞山,位于粤、赣、湘三省交界处的仁化县,为广东四大名山之一(其余三座名山是鼎湖山、罗浮山、西樵山),是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中国红石公园”。
一早进入丹霞山景区大门,验票后,等了五分钟,坐上景区交通车直接在丹霞山索道站下车。
买了索道单程票(40元),上山。
出了山上索道站,左转先到舵石。
这座山就是长老峰景区,连体一座山是由三座山峰组成的,北到南分别是宝珠峰、海螺峰、长老峰。
这段山道一直是上坡路,有一公里许,起伏坡度不小,有点累。
舵石,在宝珠峰东北端顶点。
因为,这座山形状像一艘巨轮,“舵石”所在之处红色巨石仿佛船舵一般。因此,古时丹霞山别传寺开山和尚澹归看见此处朝霞晨曦里金光灿灿的丹霞秀色,称此景“舵石朝曦”,并自号“舵石翁”。
咱到时,雾霭茫茫,还因为远处那山峰像骆驼背,误看成“驼石”了。
舵石就在山道尽头右侧,路左侧有个平台,可以远眺长老峰西面景色。
对面就是阳元石景区,中间山峰顶上金黄点就是“嘉遁亭”,阳元石在山底处。
远方西南方向,两座兀立的山峰可能是丹霞山风景景区的巴寨景区吧,没去。
离开舵石,原路返回到索道站附近,向东下行百米就是“韶音台”了。
韶音台是长老峰两个最佳观景台之一,另一个是长老峰的“观日亭”。
韶音台左前方,就是在“舵石”看见的群峰,当时感觉最高那个像“驼峰”。
在此看文字介绍,才知道那称作“僧帽峰林”,仔细看看确实是一顶顶和尚帽。
说起丹霞地貌,最典型的特征是赤壁丹崖,山形“顶平、身陡、麓缓”,这里的僧帽峰林充分体现这些特点。
当然,今天雾霾大,此刻又是逆光,看起来云里雾里的,只觉得右边仿佛是“三扇门”。
僧帽峰林右面,还有无数丹霞峰林,只是逆光下朦朦胧胧失去了丹霞的鲜艳红色,平淡了不少。
看见一位带队的导游,指着远处山谷下白色建筑对团队游客说,那里就是阴元石,很远,来回要三个小时多,我们就不去了,我们到阳元石景区看男的。
站在韶音台向南望,远方山峰的亭子就是长老峰观日亭,咱还得步行一公里以上才能到达。
下面山崖,照片中贴着崖壁栈道是往阴元石的近道。
咱待会儿,就去那下去,看看阴元石。
自助游较之跟团游,好处就是自由,想怎么走,走多久,随心所欲。
从韶音亭过来,一路经龙王泉、片鳞岩、虹桥拥翠、雪岩,最后到达长老峰观日亭。
观日亭,丹霞山风景区观日出的最佳地点。
有人为了观丹霞日出,夜宿此处,也有人凌晨摸黑上山。
据说为了方便游客观日出,景区交通车及索道半夜都有开放。当然,咱没试过。
雾霾有所散去,观日亭上基本可以看清丹霞全貌了。
旁边有个展板,供游客对比辨认眼前丹霞山峰名称。
正前方小小孤立的石峰,应该就是蜡烛石。
观日亭,可以360度四周巡览,西南并肩而立两座石峰不知叫什么峰。
回望来时路,韶音台在左侧山道最远方。
随着太阳越升越高,光线越来越强,眼前丹霞群峰也逐渐清晰了。
对比展板,基本能认出各座丹霞峰。
在观日亭呆了半小时,开始沿着长老峰东南侧陡峭栈道下山,往阴元石方向而去。
沿栈道逐步下撤途中,发现随着高度降低,拍摄照片的角度很适合。
丹霞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属于红层地貌,以赤壁丹崖为特色。
地质研究表明,广东韶关丹霞山是世界上已发现1200多处丹霞地貌中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的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因此,地质学将这种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
2004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丹霞山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2010年丹霞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广东韶关丹霞山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构成,这些红色砂岩经亿万年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
这些耸立的山崖,远看似染红霞,近看则色彩斑斓,悬崖峭壁,像刀削斧砍,直指蓝天,奇岩美洞,隐藏于山中,景色奇丽。
所以,有人夸张地说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及广东一丹霞"。
丹霞山是发育到中年期的丹霞地貌区,最为突出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
因此,大批不同体量的山崖壁,组合成丹霞山峰林的石峰、石堡、石墙、石柱等各种奇特地貌。
群峰林立、疏密相生,天然的分布组合极有层次感,富有韵律,世间独一无二。
山崖栈道下行数百米,有个红“双喜台”。
在观日亭时,曾听见有人说怎么没见“双喜台”,原来他们从山脚登栈道上山时,估计没注意到这块标牌。
从山上下山比较容易看见。
要说不特意细瞧,还真认不出这个天然的“红双喜”大字。
最后再看一眼丹霞山峰,一鼓气下山来。
从“观日亭”沿山崖栈道,下到长老峰底部是福音峡,这里是一线天。
阴元石在东面约1.5公里处,都是上上下下的台阶山道,这段路冬日十分阴冷。
走到这个岔路口,距离阴元石还有500米。
回程,可以从此处左转去翔龙湖码头乘船到长老峰景区交通车乘车处。
前行数百米,看见十米处白色建筑有小卖摊,不料转眼右侧就是著名的“阴元石”。
如此相似度的天然景观,可谓天下罕见吧。
“圆盖阴石蕨”,这景区科普知识也非常到位呀。
四米开外,还并列两块介绍丹霞山两大奇观“阴元石”、“阳元石”地质成因的展板。
阴元石,主要是地下水冲刷形成的。
阳元石,是山体风化剥蚀形成的。
最后,再拍张“阴元石”全貌照片就离开了。
阴元石在丹霞山东侧,而阳元石处于丹霞山西面。
咱回程走至翔龙湖码头,20元乘船直接到长老峰票站,然后乘坐景区交通车出去。
下篇,将介绍丹霞山阳元石景区。
1,贵州《梵净山游记》
2,云南《梅里雪山游记》
3,四川《牛背山游记》
4,四川《稻城亚丁三怙主神山游记》
5,青海《祁连卓尔山游记》
6,甘肃《麦积山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