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史家胡同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

史家胡同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

  • 发布:2025-09-18 13:51:34
  • 1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史家胡同博物馆归哪里管

博物馆所在的史家胡同24号院,其旧时主人就是秦思源的外祖母——凌叔华。后凌叔华的女儿陈小滢女士将这所宅院的产权转让给街道,用于公益,建立了这座胡同博物馆。[2]

史家胡同博物馆为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馆,130个院落微缩复原,还能听到“震惊闺”、“虎撑子”等70多种胡同声音。

十多位在史家胡同居住过的名人中,博物馆所在院落的原主人凌叔华是其中一位。作为民国三大才女之一,她常在自己居住的院内举办当时画家名流的聚会,被称为“小姐家的大书房”。在那个社交公开蔚然成风的年代,凌叔华在这里招待了齐白石等当时绘画大家,泰戈尔也成为了她的座上宾。

除了名人,如今有史家小学的史家胡同,在历史上也曾作为赴美留学生的考试地点。

不仅如此,史家胡同内更是孕育北京人艺的摇篮。从1950年华北人民文工团扩编更名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老人艺)起,史家胡同20号院就变成了中国话剧的摇篮。1952年6月12日,“老人艺”话剧团正式在20号院成立了北京人艺,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等老一辈话剧艺术家都是从这个院里走出来的。

70多种声音串起老北京回忆

胡同博物馆里,还能听到胡同的“老声音”。在时代记忆展厅内,一个特殊的房间吸引了很多观众。这间像录音棚一样的小工作间,布置了专业的音响设备,只要点击触摸屏,就能够听到不同的“胡同声音”。

这些声音分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三个时间段,分春夏秋冬共70多种声音。“警哨”、“脚铃”等声响需要听音才能对上号,“震惊闺”、“虎撑子”等甚至闻所未闻。不仅如此,这里还收录了不同天气的胡同声音,让人仿佛一下就穿越回当时的情景。

工作人员介绍,“震惊闺”、“虎撑子”都是老北京商贩招揽生意时用的响器。据了解,“震惊闺”由铁片组成,“哗”一声响,就是招呼大家来磨剪子抢菜刀;“虎撑子”则是郎中手里的串铃,一般是铜或铁制,通过晃动,声音能传出很远。

老北京的声音还在增加,工作人员说:前天他们特意邀请了80多岁的老北京叫卖大王崔燕民,录了三十多种老北京叫卖声,将充实到“胡同声音”中。朝阳门街道的“党员会客厅”还组织居民自发成立了“叫卖班”学习,活动地点就在博物馆里。

2021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开馆时间

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是北京免费参观的景点,历史上居住过不少名人,从今年9月17日起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就要开馆啦!感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具体详情见下文。

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介绍

史家胡同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北京胡同博物馆。这是一个精致的院子,为两进院落,占地面积一千余平方米。院内参天的老柿子树荫遮蔽着灰砖落地的瓦房,小连廊上挂着两个鸟笼,让人仿佛进入了电视剧里清末民初某个大户人家。博物馆内设有八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八个展厅分别是史家历史展厅、人艺展厅、近代教育展厅、兰芷偕芳展厅、胡同名人展厅、时代记忆展厅、胡同声音展厅、怀旧生活展厅,用不同形式展示了史家胡同的历史文化和变迁。这个院子原是民国时期的才女凌叔华的嫁妆,当年曾有很多文人墨客在这个小院聚会。在正对大门的展厅中铺着许多旧地砖,这些都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老物件。馆内展示了许多具有老北京特色的藏品,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聘文复印件、旧时家庭用的笸箩、公交票证等,有些还是附近居民捐赠的。馆内有两间房屋专门依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的北京家庭布置,展示着老北京的风貌。其中具特色的便是胡同声音展厅,只要在多功能屏幕上选出所在的胡同,就会听到不同的声音,有叫卖声、自行车喇叭声等等,都是老北京人记忆里熟悉的声音。这个博物馆藏在胡同里,算得上是具老北京风情的博物馆了。

9月17日起史家胡同博物馆开馆

01个人参观须知

每日每小时限流50人,单日预约总人数不超过350人,请提前至少一天预约。

参观提醒:

1.儿童(13岁以下)无需预约,残疾人、***及65岁以上持老年证的老人(现场出示相关证件)无需提前预约;无需预约人员同样需要进行现场信息登记、现场扫描“北京健康宝”二维码并出示行程码。

2.行程码显示近1个月内从中高风险地区进京人员暂停入馆。

3.到馆后,请主动出示预约二维码、扫描“北京健康宝”、馆内参观请全程佩戴口罩、请勿在展厅聚集。

4.即日起,暂停志愿讲解服务,具体恢复时间另行通知。

02团队参观须知

暂停接待所有团队参观服务,具体恢复时间另行通知。如有问题请致电:***(周二至周五,9:30-16:30)

03特别注意

1.博物馆位于胡同内,无停车位,建议乘坐公共交通。

2.来馆参观请遵守史家胡同博物馆参观规则,遵守参观秩序,馆内参观请全程佩戴口罩、不触碰展品、不在展厅追跑打闹、不在展厅内吃东西。

走进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

    沿着禄米仓胡同儿一路向西,到胡同口儿过马路向北上朝阳门南小街,在临街的铺子里买了几个包子当午饭,然后就到史家胡同了东口儿了。

    关于史家胡同,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北京有句老话:“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似牛毛。”这些胡同中,有一条胡同,在13世纪元大都营造之初时就已标注在图纸上。700多年来,一个又一个名角儿在此登台、谢幕。仅仅近几十年,这里就接纳过荣毅仁、徐向前,走出过傅作义、章士钊,也聚集过北京人艺众多艺术家。有人甚至说,它吞吐了“半个中国”。它就是史家胡同,位于北京东城,隶属朝阳门街道,总长不过756米。

    史家胡同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24号,是凌叔华的故居。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在英国王储慈善基金会(中国)的支持下,将这座两进四合院改造成为了一座展现胡同文化、史家历史与往昔生活的博物馆,这里成为了北京第一座集中展现胡同文化和胡同生活的博物馆,于2013年10月19日正式对外开放。

    凌家大院前门朝着干面胡同,后院相接史家胡同,院落相套,浓荫掩映。其中生活着一个由父亲、几房姨太太、十多个兄弟姐妹以及文案、账房、塾师、佣人、丫环、家丁、花匠、厨师、门房等人组成的超级大家庭。

    凌家大院儿据说是有99间房,凌叔华和陈西滢结婚的时候她的父亲把后花园部分的28间房送给她当嫁妆,就是现在史家胡同博物馆的所在地。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用所退还的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钱款帮助中国办学,并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中美双方协议,创办清华学堂,并自1909年起,中国每年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这就是庚款留美学生的由来。1909年,清朝外务部奏请朝廷成立游美学务处,管理赴美留学事务。游美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考赴美留学生,在清华学堂未成立前,1909-1911年三次甄别考试在史家胡同考场举行。

    左翼宗学与右翼宗学(现北京三中)一并,始建于清雍正二年闰四月初五(1724年5月27日)。左翼宗学系清镶黄、正白、镶白、正蓝旗子弟学校。1905年,左翼宗学改建为左翼八旗第五初等小学堂。1910年3月,改为左翼八旗中学堂。1912年改为京师公立第二中学校,后又改名为北平市立第二中学、北京市立第二中学。1910年至1936年校址移至史家胡同。民国25年(1936)11月1日,北京二中由史家胡同迁入内务部街15号现址。

    这两句诗取自朱自清的《忆旧》——旧京盛文史,贤隽集如林。侧陋疏声气,风流忆盖簪。辞源三峡倒,酒盏一时深。懒寄江南信,相期印素心。古抱当筵见,豪情百辈输。莳花春永在,好客酒频呼。鞮译勤铅椠,江湖忘有无。别来尤苦忆,风味足中厨。

    凌叔华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其父凌福彭是光绪二十年(1895)和康有为同榜的进士,在清廷历任要职,1911年后在北洋政界任议员、参政之职。凌叔华自小进入家塾跟随先生学习四书五经、背诵古典诗词。幼年已经展现出绘画方面的天赋,父亲格外重视,延聘缪素筠、王竹林、郝漱玉等名师教她画画。凌叔华最早接触家塾里的传统教育,但特殊的环境和条件却使她有机会较早地受到现代文明的熏染。

    《古韵》是凌叔华定居英国后用应为写成的一本自传体小说,她以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生活为蓝本,书写了清末民初北京一壶官宦人家的生活,其间有父母的慈爱,姐妹的情谊,游戏的欢乐,学画的痴迷,跟花匠、保镖外出游玩的新奇,但也充满着家长里短的生活烦恼。文中的插画也全部是她自己绘制的。

    凌叔华与陈西滢相识于1924年,1926年结为伉俪,史家胡同54号(今24号)就是两人当年大婚的地方。

    20世纪20年代,文人们不定期的聚会成为一种时尚,“北京画会”有时选择凌宅作为活动场所,凌宅的大书房成为当时文人们聚会交流的热门场所之一。这处可称作“小姐家大书房”的沙龙,比起三十年代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早了近十年。

    看完展厅再看看院子吧。

    据说此院原是清末外交大臣洪钧的宅子。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为山东抗日名将李树春将军私宅。解放初为越南驻中国大使馆,1953年后为香港大公报驻地。1960年,章士钊入住此院,辞世后,其女章含之、乔冠华夫妇在此院居住。史家胡同51号原是一座四进四合院。章士钊入住之时,认为房屋太多一家人住不了,遂从第三进院分出,走内务部街南侧门(即原有的该院儿的后门,民国时期的门牌是甲36号),形成两个***院落。于是,史家胡同51号就形成一座二进四合院。

    章含之、乔冠华夫妇去世后,2009年,外交部发文要求洪晃(章含之的女儿)一家腾出房屋,称史家胡同51号是公房。然后双方就打了一场官司,2011年洪晃把房子还给了外交部,外交部支付了80万作为30年来的房屋维护费。

    史家胡同53号,最早住过抗清名将史可法,后成为大太监李莲英的居所。民国时期,先后住过张治中、范汉杰等高官。解放后被全国妇联接收,帅孟奇、邓颖超、康克清等都曾在此办公。1974年进京当国务院副总理的***住在后院,出入内务部街甲44号后门,并在这里策划了粉碎“四人帮”的计划。1984年,此院改为好园宾馆,门楼上是邓颖超的题字“好园”,寓意“女子园”。

    2020年10.1假期的前一天,终于把去年欠的账补上了。

游走京城·智化寺-

2021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闭馆多久

史家胡同博物馆位于史家胡同24号院,博物馆内展示了一百多个院落微缩复原,每年吸引了不少游客观光,史家胡同博物馆发布消息,因临时工作安排博物馆将于2021年10月28日到31日暂停开放。

10月28日至31日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闭馆通知

因临时工作安排,史家胡同博物馆于10月28日至31日(周四至周日)暂停开放,预计11月2日恢复正常开放,如遇特殊情况将另行通知。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已预约游客无须进行任何操作,工作人员会为您进行后台处理和预约保留,正常开放后您可以凭原预约信息入馆参观。

闭馆期间,您也可以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史家胡同博物馆”,点击您手机屏幕里的“认识史博”进行线上参观。

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入馆须知

1、参观前请主动出示预约电子票、接受体温检测,通过北京健康宝“本人信息扫码登记”显示无异常后,有序进场。疫情期间有境外出入经历或来自境内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同时还要出示7日内有效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报告。

2、观众在馆参观期间请全程自觉佩戴口罩,排队和参观时请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建议参观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避免聚集。

3、观众请直接前往庭院及展厅区域,不要到办公区域及非开放区域走动;带孩子的家长需看管好孩子,禁止在展厅打闹、奔跑,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交通指南

【地铁线路】地铁5号线至灯市口站(C口出)

【公交线路】附近公交站

1、禄米仓站:24路;63路[原674路];夜28路

2、灯市东口站:84路[原684路];104路;106路;108路;110路;111路;116路;128路;夜10路内环;夜10路外环;夜18路;夜21路

温馨提示:因公交线路存在不定期更改的因素,建议您在出行前再核实一下乘车路线。

史家胡同博物馆展现了史家的什么历史故事呢

当当当当~你们可爱的小编又出现啦。小编今天依然是带着大家了解一下北京那些你不知道的小众又经典的景点,悄悄告诉你们这些景点还非常的省钱,性价比是绝对的高。开始介绍之前,我想先问问大家,有没有特别喜欢逛博物馆的小伙伴,就是那种看到博物馆就走不动路的朋友,这些朋友请举起你们的小手手,让我看到你们好嘛。小编这个人就是超级喜欢各种博物馆,在博物馆可以一泡一整天的那种。所以今天小编带你们去看一个小众的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

史家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四街道东四南大街,进入的时候不需要购买门票。史家胡同周边有很多饭店,小编当时去的时候下着雨还饥肠辘辘。因为怕踩雷,所以问了当地路过的一个大爷,大爷说史家胡同博物馆这条巷子里的饭店价格大多偏高,他们一般常去的都是出了巷子靠近路边那一排的小馆子。去了那里发现有一家卖卤煮的小店,来都来了还能放过卤煮吗?当然不能啦,对小编这个外地人来说可以接受那家的卤煮,至于正不正宗这个我是没有发言权的。关于性价比我可以说性价比没的说,很适合穷游又想特别一些的朋友。

史家胡同为什么叫史家胡同呢?这里是官方的解释呦。明朝初年的时候,元大都把北城墙南移,史家胡同所在区域是黄华坊。看到这有的朋友要着急了,怎么还不说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别急,关于它的名字由来大家普遍承认的有两种,一种是得名于当年这条胡同有一户姓史的大户人家,第二种是说因为明代大臣史可法。

进到博物馆里面,每个展品都有电子介绍,可以直接扫码听。如果志愿者导游有时间的话也可以跟着志愿导游一起参观。下边这张图就是史家胡同之前的模型,很抱歉因为屏幕有限不能显示出完整的模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亲自去看看。

里边有一些记录了当年日常生活的珍贵照片,不愧被称作一条胡同半部近代史。这些照片不仅见证了史家胡同居民的生活史,更记录下来了我国不断繁荣昌盛的变化。

博物馆里还有记录了各种老北京吆喝的机器,在那里听着各种当年的吆喝声,真的会有种穿越时空跟以前的生活接触的感觉,非常值得去听一听。

好了,到了这里小编就要跟大家说再见了。如果你喜欢我的话可以给持续关注我们,我们会一直努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感谢大家今天的观看。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