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苏曼殊墓?苏曼殊墓里有遗骨吗

苏曼殊墓?苏曼殊墓里有遗骨吗

  • 发布:2025-09-16 10:15:57
  • 1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杭州孤山有多少座名人坟墓, 分别是什么

就只算孤山山体上的。现在有两座:秋瑾墓和林逋墓。过去有不少:苏曼殊墓、辛亥革命三烈士墓(徐锡麟等)、纪念辛亥革命浙籍阵亡将士的忠烈祠和纪念碑、惠兴女士墓,还有郭孝子墓等。

苏小小墓、武松墓、郑节妇墓、冯小青墓虽在附近但不在孤山山体上,故不计入。

西湖是否成了古代名人公墓为什么

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和古代墓葬风水学有关系;二是古代西湖就是郊区,古代杭州城不大,因此作为郊区的西湖自然就是古人选墓地的一个去处了。三是和杭州周边的地理环境有相关。另外还要再说明一点西湖边不仅仅是古代名人喜欢葬在那边,还有许多平民也葬在那边。熟悉杭州的人可能会知道,周末去玉皇山以及西湖边周边的几座名山那边爬山会看到许多无人的墓碑都说不上年代,说明先人还是喜欢***后葬在西湖边的。

古代墓葬风水学

因此,在我们古代墓地讲究的是这种阴阳之气,再由气不断地转化为云、雷、雨等表象才是吉壤,会保佑子孙后代人丁兴旺,平安健康等。再说的通俗一点就,古人选墓地时最佳的风水格局是后面有山,前面有水,两边有小山拱护。这样才能聚气,因为后山主有靠山,人丁兴旺。前面有水主财源茂盛,左右拱护,山环水抱,主得神鬼、贵人之助,这就是大吉之地。而西湖边有类似这样的地形,会造成许多古人选墓地的选择(不仅仅是名人)。

由于古代西湖就类似现在的郊区

这些城门大概是范围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大概现在的杭州上城区和下城区范围内,而且比今天的上城区和下城区范围都要小。因此可想而知,古代杭州城范围并不大。出了这些门就都是郊区了,而且西湖是最近的郊区,往远了去就要到灵隐寺、九溪那边了。因此对于古人来人,***了人葬在郊区也是很正常的,再加上当时西湖也类似和今天一样是一个风景美丽休闲的地方,因此有古代名人葬在这边也就不稀奇了。

和杭州周边的地理环境相关

看一下杭州地图,杭州边上有山的地方除了相对比较远的半山之外就只剩下西湖这一带有山了,

综上来看,古代名人喜欢选择西湖边作为百年之后的场所,一是看风水;二是看远近;三是看地理。而且不光是名人,生活在杭州城内古人在喜欢将西湖边的名山选择自己的百年之地。

最后再说一下西湖边有哪些名人的墓呢?分别有于谦墓、岳飞墓、牛皋墓、武松墓、苏小小墓、秋瑾墓、盖叫天墓、林和靖墓、章太炎墓、张宪墓、岳云墓、张苍水墓。有喜欢旅游的小伙伴们到了杭州,在西湖边游玩的时候,请不要忘记去凭吊一下古人,瞻仰他们的英雄事迹(像于谦、岳飞、张苍水、秋瑾等)。

西湖是江南一大景点,也是文人雅士最愿意聚集的地方。

其实既可以说是名人成就了西湖,也可以说是西湖成就了名人,这就跟知名学府一样,一方面是学府成就了学生,另一方面则是学生成就了学府,不知道大家能不能转过这个弯来?

在唐代就有著名诗人白居易留下了诗词:

在西湖边上有着白素贞跟许仙的偶遇,有着济公活佛走过的痕迹,也有着梁山泊与祝英台的爱情绝唱,总之各种名人典故和传说构成了整个西湖文化。

也正因为如此,西湖边上也坐落着很多的墓。

比如比较知名的有于谦墓,武松墓,苏小小墓,秋瑾墓等等。

但是这些墓是不是就是他们的呢?

这个问题是存在疑问的,至少我们可以推断的武松墓就不是我们传统理解上的武松,这里的武松墓只是提到他是宋代义士,据传说是这样的:

武松一身武艺,被杭州知府高权招进府内,成为了一名都头,但是后来由于高权得罪了权贵,被贬。武松也受到牵连,后来继任的知府是一个奸臣,外号叫“蔡虎”是蔡京的儿子,飞扬跋扈,糟蹋人民,最后惹得人民怨声载道。

后来,武松挺身而出,为民除害,捅***了蔡虎,后来被捕入狱,惨***狱中。

人民感谢他为民除害,于是在西湖边立了墓碑:

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墓已经是新修的了,按照史料记载,最早的墓也是修建于1924年,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墓绝不是宋代时候修的了。

比如于谦墓也是后来修的,原先的早就没了!

我认为,西湖边上这么多名人墓,可能是名人效应,也就是当地人民为了某种信仰或者是拉动旅游业而做的一些刻意行为。

比如曾经轰动一时的曹操墓,不就出来好几处吗?

大家都在争!

至于西湖边上为什么名人墓多,我觉得中国历史上名人太多了,只不过杭州西湖比较知名而已,不仅仅现在有名,过去也非常有名,那时候能葬在西湖边上还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作为一名在杭州住了很久的新杭州人,其实有时候去西湖边上的山上转转,到处都能看到墓碑,或许那时的人们都喜欢***后葬在这里吧!

毕竟杭州还曾经作为首都存在过,名人自然不在少数!

杭州的西湖,不仅是浙江,也是江南的一颗明珠,天下西湖三十六,最美最靓数杭州。是西湖明亮的风光涤荡着名人的品性,是名人响亮的名字提高了西湖的知名度。“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先说一说西湖边的名人墓吧。

北山街。从断桥开始一直往北,依次是孙惟信墓,陈文龙墓,岳王(即岳飞)墓;

孤山。林和靖(即林逋)墓,秋瑾墓;

西泠桥。苏小小墓;

鸡笼山。这里设有文化名人墓地,包括苏曼殊墓,林启墓,徐自华墓,马东林墓,史量才墓等;

龙井、南天竺一带。这里设有辛亥革命烈士陵园,徐锡麟墓,陈伯平墓,马赛汉墓,陶成章墓等;

南山公墓。有黄宾虹墓,马寅初墓都锦生墓,沈干成墓等。

虎跑梦泉。有李叔同墓;

烟霞洞。有刘师复墓,胡明复墓;

半山安贤园。有司徒雷登墓,张闻天墓,吴寅墓;

灵隐。有刘大白墓,瞿鸿禨墓;

三台山。有于谦墓,俞曲园墓,陈夔龙墓。

名人爱名湖,名湖聚名人。缘水映山山映水,因人传地地传人。山水跟人的性格是相通的,名人汇名湖,相得益彰。

环绕着西湖,散落着大量的名人墓地。比如西湖的南面有张苍水墓、章太炎夫妇墓。西面有于谦墓、俞樾墓、盖叫天墓。北面有林和靖墓、岳飞墓、秋瑾墓、苏小小墓等。

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性别的墓葬,与美丽的西湖山水相互衬托,成为西湖超越自然景观,兼容人文内涵的重要元素。清代大诗人袁枚在一首《谒岳王墓》中,就曾写道: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诗人在这首诗里表达的意思是:西湖正因为有岳飞、于谦这样的历史人物长眠在青山绿水间,才更让世人所器重。

事实上,西湖原本就是位于杭州城西面的山地,历史上很自然就成为这座城市居民去世后,选择安葬的地方。因此,虽然西湖边处处有名人的墓地,而且西湖周边确实也有当代的公墓存在,但也不代表西湖自古就是名人公墓所在地。

应该说更多的是历史选择了这些人,让他们长眠在西湖的山水之间,彰显着中华核心文化的无限生命力。

天水一色的西湖,凭借自己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底蕴,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来此赋诗作画。山水相间的优美诗境,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将此作为身体和心灵安放的最佳场所。当然古人也不例外,这一点从环绕西湖周边的一座座古墓就可以看出来。那西湖是否成了古代名人的公墓?

其实不然,虽然西湖周边的古墓很多,但是还不能称之为“公墓”。而且,现在的人也都有将自己的墓地选在西湖周围的。

我们只能说,是人们选择了西湖作为最后的安息之地,而不能说西湖就是古人甚至现代人的墓地。

西湖周边有哪些古墓?

细细数来,西湖周边的古墓着实不少。分别有于谦墓、岳飞墓、武松墓、苏小小墓、秋瑾墓、林和靖墓、章太炎墓、张苍水墓等。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也听过“西湖三杰”的名号,指的分别就是岳飞、于谦、张苍水。

相信家喻户晓的还是我们的民族英雄岳飞。其实岳飞并非是杭州人,而是河南人。一个人***后一般都会葬在自己的家乡,但是岳飞因为是南宋的抗金将领。

当时南宋是以临安为首都,也就是现在的杭州,而且他被遇害致***之后,被当时的狱卒隗顺冒***背着岳飞的遗体逃出了临安城,穿越过城墙,寥寥地葬在了钱塘江门外的九曲丛祠旁。

后宋孝宗为岳飞昭雪,还全国悬赏求岳飞的遗体。之后被宋孝宗葬在了栖霞岭下,现今就是岳飞墓的所在地。

后来,明英宗在位时,将“褒忠衍福禅寺”改名为岳王庙,并且赐了一块匾额,名“忠烈”。

民国时期又对岳飞墓进行了一次修复整顿。之后开放岳王庙,作为浙江省的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而这个“王”的称呼是在嘉泰四年时,岳飞被朝廷追封为鄂王。出现大量墓地的原因是什么?

1、古人选择墓地的风水学

古代人选择墓地,方向很重要。背靠山,面临水,两侧还有小山丘,这便是俗称的“风水学”。(也叫“前有照,后有靠”)

墓地选址选的好,自家的子子孙孙都会得到庇佑,还会人丁兴旺,事业有成,好一点的话也有可能做官,飞黄腾达。

但是如果选的不好,则会给今后的子孙带来灾难和不幸,断绝香火都是有可能的。(风水玄学文化)

2、西湖的地理环境与风水学相契合

西湖的水,则是说不尽的好处,说到山,那还真的是拿得出手。

著名的有玉皇山、龙井山、南屏山、凤凰山、灵隐山、仙姑山、栖霞岭、宝石山等。

山水相间,相得益彰,再结合着古代墓地的风水学,这里是再适合不过的地方了。

虽然说岳飞的坟墓当初被草草了事,遗落在这里,没能回到家乡。但是就现如今这样的选址来看,也是冥冥注定、有意而为。

3、西湖在古代时的地理位置

墓地一般选址都会在郊区,一是因为墓地的修建需要占领较大的空地,而郊区修建就十分合适,也不会妨碍人们城市中心的活动空间。

二是因为郊区离城市有一段的距离,安静的环境有利于去世的人“长眠”(虽是封建迷信之说,但有吉祥之意)。

三是因为在郊区一般更容易找到符合“风水学”要求的地方。因为地势平坦的地方更利于人们修建房屋来居住,而阴宅则不同。

杭州城在古代时期,并没有现在这么大。当时的西湖就是在郊区的位置,而且还是离市区最近的郊区,不然就要去更远一点的地方了。

那样的话,家族祭祀的时候,会花费很长的时间。就这样,人们就选择了最近的西湖。

4、自身难掩的魅力吸引无数人

一个人在世时,来到西湖,便已觉得这里是人间仙境。横斜的疏影、清浅的湖水、暗香浮动、落月黄昏。

这样的意境怕是想要在此处度过一生。因而才会有如此多的他乡之人,停留此处。

西湖的美,美不胜收,静谧幽雅,而这一座座墓碑,则像是一个个故事,为静的西湖,添一丝动的气息。

西湖美色独步天下,阴晴雨雪,风情各异。谁不想百年之后长眠于此。所以,自古以来,世人纷纷安葬于此。而名声显赫或者有故事的名人有以下几位。

首屈一指的当然是在西湖北边,栖霞岭下的岳王庙,南宋抗金名将千古冤屈的岳飞元帅,由于政治原因,在风波亭赐毒酒(而其子岳云被斩首)。***后,岳飞长眠于此,后来,岳飞的后人为其明冤,当然也是政治宣传的需要,在岳飞的墓地边扩建,并且勒令秦桧夫妇五花大绑长跪于此谢罪。

西湖北湖有座小巧的拱桥,取名西泠桥,西泠印社就在它附近。而桥堍有个半圆拱形的坟墓,上盖一座精巧的慕才亭。此处是为了纪念南朝是的一个青楼女子,苏小小,青楼女子必须是才华横溢,与文人大夫有故事才能流芳千古。苏小小也是与一位叫阮郁的京城公子有情愫,公子后来回京后,从此天涯,后来郁郁而终。苏小小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此时文为她加分不少。

西湖孤山北麓有座尺寸很大的亭,临水而建,取名放鹤亭,是为了纪念北宋隐逸诗人林和靖而建,此公不入仕途,不娶妻妾,手植梅花,放养仙鹤,所谓的梅妻鹤子,被后世不得意的文人所追捧。他的墓地就在放鹤亭旁边,一小堵围墙遮掩处。

苏小小墓不远处还有一处宋义士武松之墓,只能是传说武松在征战方腊后,失去一只胳膊,看破红尘,在杭州某寺庙出家,***后葬在西湖山水间。事实上,历史上并无武松。权当演绎吧。

其他,名人墓地还有不计其数,慢慢找寻吧。

杭州西湖确实有很多古代名人的墓地,像岳飞墓、于谦墓、苏小小墓、武松墓等,但要据此说西湖成了名人公墓,个人觉得这是耸人听闻。相反,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公墓,西湖才不再只是简单的山水,更添了人文气息。

西湖,以山水甲天下,自古就吸引了大量名人雅士前来,很多人都像白居易一样“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他们生前留恋这里,***后也想留在这块西子湖畔的风水宝地,于是就有了今天西湖畔扎堆的名人墓地。据一份西湖名人墓葬统计,西湖畔现存的古代、近代名人墓地有120个左右。确实不少。

这些名人墓环绕在西湖畔的各个景区里,埋葬的名人从五代时期的越国到近现代都有,归纳一下这些人的身份,基本可分为历史名人(越国国王、妃子等)、民族英雄(岳飞、于谦等)、古代名人(苏小小、武松等)、古代文化名人(林和靖、冯小青、孙花翁等)、辛亥革命烈士(秋瑾、徐锡麟等)已经一大批近现代文化名人。

(苏小小墓)

这些人,每一个拿出来都有一段故事,像抗金英雄岳飞父子,行者武松、钱塘名妓苏小小、鉴湖女侠秋瑾、自己书写墓碑的章太炎等。如今,他们的墓地在西湖山水之间,山水与人文融为一体,让西湖不再是简单的西湖,也不再只是许仙白娘子的神话传说地,而是充满实实在在的文化内涵。

(武松墓)

西湖的名人墓,曾在特殊年代遭受过一次浩劫,当年有人觉得西湖这么好的山水,边上有这么多墓地煞风景,于是很多墓地都被迁到了郊外。直到八十年代末才逐步迁回来。

(秋瑾墓)

西湖,我去过多次。第一次去,走马观花,专拣那些有名的景点逛,大部分时间看人头。后面再去,开始找一些人文景点,这些地方人相对少,而且除了风景你能看到一些惊喜。个人觉得,名人墓葬文化,已经成了西湖景区很重要的一部分。

西湖的风水好啊,以至于很多名人生前都看中了这里,***后要葬在这里。那它的风水好在哪里?

看风水的都强调要“前有照,后有靠,两边有抱”,古人建阳宅的时候,都会选择靠山面水的地方,后面有山就是有靠山,实则是可以抵挡寒风,又易猎取食物,还可抵御外敌;前面有照是要靠近水,这样容易安排生产灌溉;两边有抱,则是风水学上的左青龙、右白虎,两边山林环抱,可以“藏风聚气为真穴,风吹气散寿丁究”,两边有环抱就能聚气。

其实风水就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和,是在人类长期与自然相处中得来更加和谐的经验积累。

而西湖就是人们是的“前有照”,一盆好水让人向往;而在西湖的周边,有孤山、桃桂山、百子尖、石壁山、天竺山、粟山、武林山(又名灵隐山)、美女山、将军山、秦亭山、老和山等,把“后有靠,两边有抱”演绎得淋漓尽致,是一片天然的风水宝地。所以,名人愿意葬在这里,也就顺理成章了。

很久以前,这里有南朝名妓苏小小墓,有南宋“梅妻鹤子”的隐士林和靖墓,有宋代著名行者武松墓,有明朝名臣于谦墓,有一代才子“诗僧”苏曼殊墓,有辛亥志士秋瑾墓,还有张苍水墓、冯小青墓、章太炎墓、陶成章墓、尹维峻墓等等。

1965年,这里已形成***人跟活人抢地方住的问题。浙江省决定,针对孤山、西泠桥一带坟墓,秋瑾墓、苏小小墓、林和靖、徐锡麟墓保留不动,苏堤西头张苍水墓、章太炎墓也没有动,苏曼殊墓、武松墓等十四座则被拆除搬迁。

由此,那些占领西湖周边的墓葬,陆续被搬走,以后也不许再建墓葬了。

杭州西湖确实有很多古代名人的墓地,像岳飞墓、于谦墓、苏小小墓、武松墓等,但要据此说西湖成了名人公墓,个人觉得这是耸人听闻。相反,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公墓,西湖才不再只是简单的山水,更添了人文气息。

西湖是否成了古代名人公墓?为什么?古代墓葬风水学

因此,在我们古代墓地讲究的是这种阴阳之气,再由气不断地转化为云、雷、雨等表象才是吉壤,会保佑子孙后代人丁兴旺,平安健康等。再说的通俗一点就,古人选墓地时最佳的风水格局是后面有山,前面有水,两边有小山拱护。这样才能聚气,因为后山主有靠山,人丁兴旺。前面有水主财源茂盛,左右拱护,山环水抱,主得神鬼、贵人之助,这就是大吉之地。而西湖边有类似这样的地形,会造成许多古人选墓地的选择(不仅仅是名人)。

由于古代西湖就类似现在的郊区

关于杭州古城在古代有十大城门,有一首民谣是说杭州城门的:

这些城门大概是范围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大概现在的杭州上城区和下城区范围内,而且比今天的上城区和下城区范围都要小。因此可想而知,古代杭州城范围并不大。出了这些门就都是郊区了,而且西湖是最近的郊区,往远了去就要到灵隐寺、九溪那边了。因此对于古人来人,***了人葬在郊区也是很正常的,再加上当时西湖也类似和今天一样是一个风景美丽休闲的地方,因此有古代名人葬在这边也就不稀奇了。

和杭州周边的地理环境相关

看一下杭州地图,杭州边上有山的地方除了相对比较远的半山之外就只剩下西湖这一带有山了,

而且西湖这边山还很多,著名的有玉皇山、龙井山、南高峰、大慈山、南屏山、凤凰山、吴山、灵隐山、北高峰、仙姑山、栖霞岭、宝石山等。因此再结合一下古代风水墓地选择的讲究,肯定选最近的西湖边,因为半山就古代而言还是太远。

综上来看,古代名人喜欢选择西湖边作为百年之后的场所,一是看风水;二是看远近;三是看地理。而且不光是名人,生活在杭州城内古人在喜欢将西湖边的名山选择自己的百年之地。

最后再说一下西湖边有哪些名人的墓呢?分别有于谦墓、岳飞墓、牛皋墓、武松墓、苏小小墓、秋瑾墓、盖叫天墓、林和靖墓、章太炎墓、张宪墓、岳云墓、张苍水墓。有喜欢旅游的小伙伴们到了杭州,在西湖边游玩的时候,请不要忘记去凭吊一下古人,瞻仰他们的英雄事迹(像于谦、岳飞、张苍水、秋瑾等)。

环绕着西湖,散落着大量的名人墓地。比如西湖的南面有张苍水墓、章太炎夫妇墓。西面有于谦墓、俞樾墓、盖叫天墓。北面有林和靖墓、岳飞墓、秋瑾墓、苏小小墓等。

这些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性别的墓葬,与美丽的西湖山水相互衬托,成为西湖超越自然景观,兼容人文内涵的重要元素。清代大诗人袁枚在一首《谒岳王墓》中,就曾写道: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诗人在这首诗里表达的意思是:西湖正因为有岳飞、于谦这样的历史人物长眠在青山绿水间,才更让世人所器重。

事实上,西湖原本就是位于杭州城西面的山地,历史上很自然就成为这座城市居民去世后,选择安葬的地方。因此,虽然西湖边处处有名人的墓地,而且西湖周边确实也有当代的公墓存在,但也不代表西湖自古就是名人公墓所在地。

总结:应该说更多的是历史选择了这些人,让他们长眠在西湖的山水之间,彰显着中华核心文化的无限生命力。

我看到不少答主提到了这两个原因,一个是地理位置,西湖当时属于郊区,用来墓葬最合适不过,一个是出于风水考虑。

其实还有个原因,蛮重要的,就是从众心理。因为西湖周边不少名人埋葬于此,所以后来的名人受此启发,也想埋葬在这个地方。一个看一个,所以墓葬越来越多。

杭州 烈士 名人 墓地

【章太炎墓】

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章太炎生前敬慕张煌言,表示"生不同辰,***当邻穴"。1936年病故,灵柩暂厝苏州。1955年江浙两省组织治丧委员会,于次年4月1日将灵柩迁至杭州南屏山荔枝峰,4月3日公祭安葬。墓为青石圆形,上堆封土,以水泥封顶呈券形,四周植龙柏。墓前树"章太炎之墓"小篆大碑,碑文系1915年章太炎自篆。1966年底墓毁。1981年10月辛亥革命70周年前夕捡回骨殖重新安葬于原处,墓形如旧。1989年于墓道旁新建章太炎纪念馆。

【张煌言墓】

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明崇祯举人,文学家。南明弘光元年(1645),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奉鲁王监国,据守浙江沿海。官至兵部尚书。永历十三年(1659)与郑成功合兵进入长江,攻南京。抗清坚持19年。清康熙三年(1664)兵败,隐居南田悬岙岛(今象山县南),不久遭捕,被害于杭州弼教坊,葬于西湖南屏山麓荔枝峰下。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谥忠烈。1966年底墓毁,1983年于原址原样修复。墓呈圆形,砖砌,两侧为同时殉难的罗子木、杨冠玉及舟子墓。墓道两侧有石马、石羊、石狮等。墓左前方有张苍水祠堂。

【卫匡国墓】

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杭州西湖区留下老东岳大方井天主教司铎公墓之中。卫匡国(1607~1661),意大利传教士,原名马丁诺·马丁尼,卫匡国是他的汉名。为明末清初颇有国际影响的汉学家、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1643年来华传教,先后到过杭州、宁波、金华、兰溪、广州等地,传播欧洲文化,并把中国文化介绍于欧洲各国,促进中西科学文化交流。著作颇丰。清顺治十六年(1659),他在杭州中山北路(今441号)建天主教堂。1661年病逝,葬于大方井天主教司铎公墓,墓旁有古樟树。

【盖叫天墓】

位于丁家山麓,西山路旁。盖叫天,原名张英杰,河北保定人,我国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1971年1月15日,因受文革迫害在杭含恨去世。198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重修盖叫天墓,并将盖叫天的骨灰移葬此处。墓前门楼和石牌坊题有匾额“学到老”(黄宾虹书),楹联“英名盖世三岔口,杰作惊天十字坡”(吴湖帆撰书),及楹联“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陈毅撰、沙孟海书),这是对盖叫天一生真实的写照和最好的评价。

【俞樾墓】(含右台仙馆)

位于右台山麓。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德清人。清学者,道光进士。晚年讲学杭州诂经精舍,著作有《春在堂全书》490卷。墓曾被毁,1978年修复。

右台仙馆,原为国学大师俞樾(俞曲园)所建,位于右台山麓,靠近原法相寺。据《右台仙馆笔记·自序》所述,自夫人姚氏***后葬于钱塘之右台山,俞曲园于墓旁置地筑屋三间,“竹篱环之,杂莳花木”,取名“右台仙馆”。俞曲园逝世后,其部分遗稿曾一度保存于此。现在原址附近重建右台仙馆,与北面的俞曲园墓相呼应,以纪念这位长眠于杭州的近代著名学者

【陈夔龙墓】

位于俞樾墓右侧。陈夔龙(1857-1948),字筱石,号庸庵,贵州贵阳人,清光绪进士。庚子年(1900)任顺天府尹,后历任漕运总督、河南巡抚、江苏巡抚、四川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清亡前夕,陈夔龙以病告假,退隐上海,1948年8月去世,当年下葬杭州。墓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遭到较大破坏,现对该墓及周边环境进行了清理,适当恢复了墓的原貌,并与俞曲园墓形成一个整体墓园。

【秋瑾墓】

秋瑾烈士墓位于西冷桥南端,是经十次迁徙于1981年重新建造起来的。墓座上端立着英姿飒爽、手持宝剑的秋瑾烈士汉白玉塑像。墓座石碑正面,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巾帼英雄”四个大字;背面镌有《鉴湖女侠秋君墓表》,详细地记叙了这位巾帼英雄的革命一生。

秋瑾,不仅是一位寻求真理的革命先驱,而且还是一位近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女诗人,“秋风秋雨愁人”一句,便是她的临终绝笔。西泠桥畔,面临外西湖,原秋社遗址前,有一座由十二根朱红柱子组成的四角亭,就是为纪念秋瑾而建的风雨亭。

【龚隹育墓】

龚隹育(1622年-1685年),初名隹胤,字祖锡,晚又字介岑,世为杭州人。曾任山东按察佥事、江南布政使司布政使、太常寺卿、光禄寺卿等职,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病卒于京师。龚隹育为官期间,清廉正直,不畏权势,奉公守职,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龚隹育还是清初著名的藏书家。

龚墓是西湖风景区乃至杭州不可多得的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士大夫墓葬实迹,墓区周围山色翠微,环境幽宁,林木葱郁,清寂宜人。龚墓坐东北、朝西南,墓区面积约960平方米。整个墓道长62.7米,依山势砌筑成七个台基。远远望去,给人绵延不尽,深邃肃穆的感觉,气派威严。墓前方的华表、牌坊、碑亭、石羊、石马、石虎、石翁仲均完好,1997年8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小小墓】

春天的西湖孤山新枝勃发,山上愈发郁郁葱葱,在其北麓,西泠桥边,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古亭,那就是为纪念六朝南齐杭州著名的歌伎苏小小修建的“慕才亭”。亭上有“金粉六朝香车何处,才华一代青冢犹存”、“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著西泠”的楹联。

【岳飞墓】

岳飞墓亦称岳坟,位于栖霞岭南麓,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明景泰年间改称“忠烈庙”,经历了元、明、清、民国时兴时废,代代相传一直何存到现在。现存建筑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建,1918年曾大修,1979年全面整修,使岳庙更加庄严肃穆

【于谦墓】

于谦墓祠位于西湖三台山麓,分为墓区与祠庙区两部分。苍柏翠柏环绕,十分庄严肃穆。

于谦祠由序厅、正殿、生平事迹厅、兵器室组成。其间阵列于谦年表、世系表、绘于清代的于谦夫妇画像和于谦青铜塑像;同时,以图画、照片、史料、实物等形式,分“少年壮志”、“勤政谦洁”、“保卫京师”、“永垂青史”四部分,介绍于谦的高风亮节和悲壮人生。祠后左侧为于谦墓,两旁列石翁仲和石兽,墓前的祭桌与石香炉均为明代原物。石牌坊上镌刻着一幅楹联,“血不曾冷,风孰与高”。祠墓已成为既有文化内涵,又具优美环境的纪念类景区。

【放鹤亭和林和靖墓】

位于孤山北麓。林和靖(967一1028),名逋,字君复,钱塘(今杭州)人,是北宋隐逸诗人,居孤山二十年,一生不娶不仕,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梅妻鹤子”之说。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咏梅名句,流传至今。

放鹤亭初建于元代,为元至元年间郡任陈子安为纪念林和靖而建。现亭为1915年重建,面阔8.75米,进深8.85米,重檐携三灶。亭中有《舞鹤赋》刻石一块,文章为南北朝鲍照所著,字迹系清康熙帝临摹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书。全赋466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鹤的美丽动人的形象和能歌善舞的才能。碑通高2.4米,宽2.94米。碑上有巨樟覆盖,其前构筑石栏,面临里湖。亭外植梅,为湖上赏梅胜地。

放鹤亭旁还有林和靖墓,墓畔曾有林和靖生前所养“鹤皋”的鹤冢。这里曾被誉为“梅林归鹤”,系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

林和靖的墓在孤山北麓,放鹤亭东侧,面临西湖。墓旁有多株梅花树,此行正是梅花盛开之时,粉红的,亮白的,荧绿的,几只勤劳的蜜蜂在花丛中,从这一朵到那一朵,忙碌地采撷着。

【沈秋水墓】

沈秋水,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子,是近代著名的爱国人士、报业巨头史量才的夫人,她所捐献的“秋水山庄”至今仍是杭州北山路上的著名建筑之一,从照片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原来伫立于南山公墓的秋水居士墓。然而,现在这里早已被全部平整,建成了新的公墓,不禁让人唏嘘“雕栏玉砌楼尤在,怎奈何物是人非”。

秋水山庄,建于30年代,属中西式花园别墅,位于北山路,背倚葛岭,濒临西湖而筑,是30年代初极具民族特色的优秀民宅之一。原为著名报人史量才私宅,“秋水"为其妻之名。现为新新饭店所有。

【武松墓】

丁夫先生曾住在孤山边的俞楼,小时候见过原来的武松墓,就立在西泠桥头苏小小墓北面20多米的地方。这两个墓,一个温婉贤淑,一个粗犷豪放,但同样善良,同样为人怀念。

【苏曼殊】

在孤山北麓大片草坪中央有一处矮树林,树林枝叶繁茂,里面长眠着一位情僧——苏曼殊。据悉,苏曼殊墓遗址处原来就有一座石塔,可于50年代被毁。现在的石塔为剑状六面石塔,高2.5米左右。苏曼殊(1884—1918),广东人,近代文学家。原名玄瑛,字子。后为僧,号曼殊。他早年留学日本,漫游南洋各地,能诗文,善绘画,通英、法、日、梵诸文,曾与章炳麟、柳亚子等交游,参加南社。其著作有《断鸿零雁记》、《碎簪记》等。他还翻译过拜伦、雨果等人的作品。

【郭孝童墓】

孝子郭金科的墓一直坐落在孤山南麓———西泠印社和俞楼中间草坪的一棵女贞树下,离潘天寿铜像约50米。只不过,墓碑被青草湮没,只露出二三十厘米高的一节,成了游客们的条凳

【惠兴】

惠兴(1870——1905.11),女,姓瓜尔佳氏,满族,白山人(今吉林省)。贞文女学(后改名惠兴中学)创办人。校址在迎紫门北首,金钩弄梅清书院旧址。(6月26日筹建,9月16日开学。)对中国文学有一定基础。平时留心国家大事,认为中国女子欲摆脱受压迫地位,必须读书识字,提高文化水平,求得谋生本领,于是以提倡女学为己任。她***后由浙江将军会同浙江巡抚张曾敬上奏,奉旨建坊,葬于孤山放鹤亭后。

【胡明复】1929年中国科学社将胡明复遗体迁葬于杭州西湖烟霞洞山坡上,蔡元培先生题写了碑文。现墓经过整修,保存较完整,只是蔡元培先生题写的碑文已有残缺。胡明复(1891-1927),原名孔孙,后改名为达,字明复,江苏无锡人。为著名数学家,是我国在国外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人。他曾参与创建了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国科学社和最早的综合性科学杂志——《科学》。

为了发展中国的科学事业,实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胡明复一心一意从事最基础性的工作。他说过,一个人倘若能做三个人的事业,或在一日之中能做三日的工作,那么他不啻把自己的生命处长了三倍。1927年6月,他不幸在无锡溺水身亡,时年36岁。

【刘师复】师复墓冢现已不存,只在山崖峭壁上镌刻有“师复墓”三个大字。

【黄宾虹都锦生】南山公墓完好保存的黄宾虹墓国画大师、爱国民族企业家都锦生墓等等,马寅初、蒋百里、王映霞墓等等北宋时期的兵部侍郎胡则墓

【徐锡麟墓】

今在风篁岭南天竺,原演福寺旧址。

徐锡麟(1873~1907年),字伯荪、伯圣,别号光汉子。浙江山阴(今绍兴县)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与秋瑾等革命党人商议准备皖浙两省同时起义。五月二十六日(7月6日)安庆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徐锡麟与陈伯平、马宗汉商定,严加戒备,召诸学生,晓之以起事之义。是日,徐伺机枪击安徽抚恩铭,率巡警学堂学生攻占军械所。终因弹尽被捕,至按察司署,面对审讯,徐直认不讳,词气严正,毫无惧色,即日惨遭斩首剜心。徐锡麟牺牲后,遗体安葬安庆城北马山。民国元年(1912年)1月21日,徐锡麟、马宗汉、陈伯平三烈士灵柩运经上海,在永锡堂召开追悼大会,同时追悼的还有陶成章。次日烈士灵柩运至杭州,葬于孤山东南麓。1964年,徐锡麟墓及附近葬左右的陈伯平、马宗汉墓被分藏三坛,迁鸡笼山。墓碑同时随迁,墓表藏皇劳动路孔庙。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墓遭破坏,碑石无存。1981年9月,遗骨由鸡笼山再迁风篁岭南天竺原演福寺旧址。三烈士遗骨重换骨坛,坛内各置砚石一方,上刻姓名和“一九八一年九月自鸡笼山迁南天竺”字样。新墓为三座圆形墓,徐锡麟墓居中,高100厘米,直径400厘米。左为马宗汉墓,右为陈伯平墓,皆市80厘米,直径250厘米。均用大块青石砌成,上植草皮。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陶成章烈士之墓

【牛皋墓】

牛皋墓位于栖霞岭紫云洞口,镇守着剑门关,相伴着岳王墓。牛皋墓曾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墓系1983年重建。墓坐西朝东,为圆形圈座式,平面直径3.5米,高1.8米,墓圈用条石垒砌,其上封土,呈馒头状。墓碑上刻“宋辅文侯牛皋之墓”,墓后及二侧有半圆形回龙墙,其右侧立清光绪元年秋八月《重修辅文侯牛公墓记》碑。墓前方又有长13.7米、宽3米的墓道,中立一高4米的石牌坊,坊柱上镌明徐渭撰“将军气节高千古,震世英风伴鄂王”对联。山上毕竟是清静的,对于一生忙碌征战沙场的武将,此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享受这林间的清幽,听听鸟儿的欢叫,看看岭间四季的风景,永远地陪伴于岳王左右,也是安得其所。

【陈寅恪墓】

陈寅恪是赫赫有名的国学大师,他的父亲、著名诗人和爱国人士陈三立和母亲,以及大哥著名画家陈衡恪的墓皆在西湖边的九溪牌坊山。陈三立在1925年选中了九溪牌坊山作为夫人和长子的墓地,在悼妻的挽联中写到“一生一***,天使残年枯涕泪;何聚何散,誓将同穴保湖山。”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85岁的陈三立老人不愿出任伪职,绝食而逝。抗战胜利后,陈家家族扶灵柩自北京至九溪牌坊山,与其夫人合葬。

【于子三墓墓】于子三墓云居山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

自一公园沿南山路南行,东入万松岭路,便抵云居山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其对面就是浙大学生自治会主席于子三烈士之墓。

杭州革命烈士陵园、杭州革命烈士纪念馆如位于葛岭原智果禅寺边上的陈文龙墓,位于三台山的于谦、俞曲园墓,位于南屏山下荔枝湾的张苍水、章太炎墓,孤山放鹤亭边上的林和靖墓,位于龙井南天竺辛亥革命烈士墓地的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陶成章烈士之墓,位于灵隐法云弄杭州雕塑院内的刘大白之墓,位于双峰村天马山巅的史量才之墓,位于虎跑内的弘一法师的墓塔,位于万松岭万松书院南侧的于子三墓,位于西山路丁家山的盖叫天墓,位于南山公墓的马寅初、蒋百里、王映霞墓等等北宋时期的兵部侍郎胡则墓

苏曼殊墓里有遗骨吗

苏曼殊墓里有遗骨。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1924年6月8日,苏曼殊的遗骨由陈去病、徐自华、柳亚子等人营葬于孤山北麓。

苏曼殊葬于何处

苏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原名子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苏曼殊十二岁时便剃度出家,然后受具足戒,并嗣受禅宗曹洞宗衣钵,苏曼殊学识渊博,灵慧敏捷,曹洞宗选中苏曼殊为传人,也恰好证明苏曼殊在佛学方面的精深造诣。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1903年苏曼殊留学日本,在日本期间,参加过中国留学生的爱国组织革命团体青年会,倾向于***革命。1913年,发表《反袁宣言》,历数袁世凯窃国的罪恶。他的情绪起伏不定,时僧时俗,时而壮怀激烈,时而放浪不羁,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苏曼殊是个情僧。十五岁那年,苏曼殊随表兄去日本横滨求学,当他去养母河合仙氏老家时,与日本姑娘菊子一见钟情。然而,他们的恋情却遭到苏家的强烈反对。苏曼殊的本家叔叔知道这事后,斥责苏曼殊败坏了苏家名声,并问罪于菊子父母。菊子父母盛怒之下,当众痛打了菊子,结果当天夜里菊子投海而***。失恋的痛苦,菊子的命运,令苏曼殊深感心灰意冷,万念俱灰。回到广州后,他便去蒲涧寺出了家。从此,开始了他风雨飘泊的一生。苏曼殊是情僧。面对关河萧索的衰世惨象,苏曼殊痛不欲生。渡湘水时,他作赋吊屈原,对着滔滔江水长歌嚎陶。后来,他以自己与菊子的初恋为题材创作了情爱小说《断鸿零雁记》,感慨幽冥永隔的爱恋之苦,也引得不少痴情男女泪湿襟衫。苏曼殊因爱情不幸,也曾流连于青楼之中,但他却能洁身自好,与青楼女子保持适当的距离。他***后被葬于西泠桥,与江南名妓苏小小墓南北相对,任几多游人唏嘘不已。苏曼殊喜爱西湖,曾有“何处停侬油壁车,西陵终古即天涯”之句。苏曼殊病逝后,由孙中山出资千金,葬于西湖孤山北麓,让断鸿零雁的苏曼殊长眠在西湖的孤山,1964年,该墓被迁至南天竺附近的鸡笼山马坡岭。2005年修建完成的“西湖名人墓地纪念碑”即在这里,苏曼殊墓亦在此。孤山公园在原址修复了苏曼殊墓遗址纪念塔。苏曼殊与章炳麟、柳亚子等人交游,为南社社员。他现存诗约百首,大多为七绝。他为后世留下了不少令人叹绝的诗作。苏曼殊还是一位画僧。他的画格调不凡,意境深邃。前人对他的诗艺术评价颇高,说是"旷观海内,清艳明隽之才,若曼殊者,殊未有匹焉"王德钟《燕子龛遗诗序》)。这样一位集才、情、胆识于一身的苏曼殊,竟然半僧半俗地孤独一生。1918年,留下八个字:“一切有情,都无挂碍”,然后离开了人世。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