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中岳庙 嵩山中岳庙简介

中岳庙 嵩山中岳庙简介

  • 发布:2025-10-14 08:56:25
  • 1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中岳庙是道教还是佛教中岳庙简介

中岳庙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古代建筑物,这里的建筑物布局和设计层次感分明,充满了浓郁的中国风元素,每个人这里的都会感到一阵敬畏和灵魂深处的冷静,是一个不错的旅游参观目的地。

中岳庙是道教还是佛教?

中岳庙属于道教

中岳庙简介

中岳庙,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为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遗产点之一,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河南省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中岳庙始建于秦,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游嵩山时下令祠官增其旧制;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增建“太室阙”;南北朝期间曾两迁庙址于嵩山玉案岭、黄盖峰。约在北魏时改为今名,后庙址复有变迁,唐玄宗时复归原址,并有扩建;宋乾德二年(964)增建行廊一百余间,祥符六年(1013)增修崇圣殿及牌楼等八百余间,时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为极盛时期;明代崇祯十七年(1644)毁于大火。

现存庙宇为清代重修后的规模,中岳庙历经2000多年的沧海桑田,风吹雨打,经过很多代人不懈地修建,才得以完好地保存至今。随着祭祀山岳制度的消失,中岳庙后来成为道教的活动场所,但仍保留着礼制建筑的特点。

中岳庙是中国道教在中原地区活动最早基地。南北朝时期,道教在中国形成,太室祠易名为嵩岳庙,成为中原地区道教活动中心。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月初一,清高宗(即乾隆)至中岳庙致祭,当夜御制《谒岳庙》诗二首,其一为:“正正堂堂地,巍巍焕焕京。到来瞻气象,果足庆平生。惬我长年愿,陈兹祈岁情。忽闻鸾鹤韵,疑有列仙迎。”中岳庙“得宠”于历代帝王,由此可见一斑。

中岳庙背倚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群山环抱,布局谨严,规模宏伟,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总面积近13万平方米,中轴线全长650米,庙内主要建筑从南向北,由低至高,顺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峻极坊、大殿、寝殿、御书楼,前后共11重,庙中有殿、宫、楼、阁等建筑39座近400间。

中轴线两侧分布有古神库、四岳殿、东西廊房、火神宫、祖师宫等多组院落,是道士分别举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庙内还有古代碑刻73品,汉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完整的建筑布局使中岳庙成为一座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布局紧凑、色调和谐的庞大建筑群。

最北以黄盖亭为终端,站在亭内可俯瞰中岳庙全景,远眺苍翠群山。中轴线两侧建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神州宫、小楼宫等。殿宇、楼阁、廊庑等共400余间,气势恢宏。庙内古柏参天,碑碣林立,珍存着许多文物瑰宝。

中岳大殿彩绘天花板上的盘龙藻井,是用精致的小型斗拱层层叠造而成,盘龙居井心,龙口中原来系有宝珠,当地人呼之为“老龙盘窝”,是一组珍贵的艺术品。藻井的雕刻艺术极为精湛,蛟龙卷须昂首,盘绕升腾,玲珑可爱,巧夺天工。

中岳庙是河南省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为全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之一,2001年06月25日,中岳庙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嵩山中岳庙简介

中岳庙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东麓的黄盖峰下,是嵩山群庙的主庙。原名「太室祠」,始建于秦。

汉武帝登嵩山,诏令增修其祠。北魏时改今名。唐宋时期多次扩建。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毁于大火。清乾隆年间重修。现存庙制基本上保留着清代重修以后的规模。

该庙依山势而建,由南向北,逐级升高,庙院南北长650米,东西宽166米,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中轴线上共有建筑十一进,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竣极门、嵩高竣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和御书楼。庙的东路和西路,还分别建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小楼宫、神州宫和龙王殿等小院落。

中岳庙的主殿为中岳大殿,又称峻极殿。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面积1千平方米,是全庙最大殿宇,也是嵩山最大规模的建筑。该殿为重檐庑顶式建筑,上覆黄色琉璃瓦,椽飞斗拱、梁枋天花皆用清代最尊贵的和玺彩画。殿内神龛中供奉著5米高的「崇圣大帝天中王」(即中岳大帝)塑像,两旁为侍臣和镇殿将军。

中岳庙竣极门东侧四角亭有《中岳嵩高灵庙碑》,碑文传为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所撰,刻于北魏***二年(456年),是嵩山最古老的一通石碑。中岳庙文物众多,著名者如古柏、宋代铁人、金代中岳庙图碑、金代和明代铁狮、明代五岳真形图碑等。该庙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岳庙每年农历三月和十月有两次传统庙会。

中岳庙现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河南省道教协会所在地。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第1669页「嵩山中岳庙」条。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四卷,知识出版社(上海)1994年版,第258-259页「中岳庙」。世界遗产名录中的道教圣地复合遗产泰山(1987年)武夷山(1999年)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青城山与都江堰(2000年)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中岳庙.2010年)自然遗产三清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8年)中国丹霞(包括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2010年)

中岳庙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太室阙

太室阙位于中岳庙天中阁南600余米处的中轴线上。是中岳庙前身太室祠的神道阙,始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

太室阙

(公元118年),为当时的阳城长吕常所建,与少室阙、启母阙并称为中岳汉三阙。太室阙的位置和神道一直未变,是古代祭祀太室山神的重要实物见证。阙是建在城门、墓门、宫门、庙门前面的两个相峙对称的建筑物,因中间没有横额,所以叫“缺”,古时候“缺”和“阙”这两个字是通用的。阙的作用其实就是象征性的大门,代表着威严。1961年太室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室阙是用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上刻有汉隶和篆、隶参半的铭文,记述了建阙的缘由及赞颂中岳神的灵验,是研究我国书法演变的重要实物。阙身雕刻有斗鸡、车骑出行、人物、龙、虎等画像50余幅,是研究汉代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我国汉代建筑史、绘画艺术史具有极高的价值。

中轴线

中岳庙中轴线

中岳庙的中轴线是一条由青石板铺成的大甭道,共十一进,全长1.3华里。沿中轴线从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祟圣门、化三门、峻极门、高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庙的东路和西路,还分别建有太尉官、火神宫、祖师宫、小楼宫、神州官和龙王殿等单独的小院落,现存明清建筑近四百间,金石铸器二百余件,汉到清的古柏三百余株。正是这些亭门宫殿,构成了中岳庙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中华门外,有两座四角亭分立于神道左右。亭内,为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雕刻的石人翁仲,高约1米,平顶大脸,腰系大扣纽带,古朴大方,虽经风雨侵蚀,但衣着服饰仍很清晰,是研究汉代雕刻艺术和衣着服饰的宝贵资料。据史书记载,翁仲姓阮,为秦朝大将,英勇善战,***后铸像于咸阳宫避马门外,后来历代沿用,把铸刻的无名的铜像、石像都称为翁仲。中华门前的翁

嵩山中岳庙

仲,还有个有趣的传说。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游历中岳,随驾群臣内,有一翰林院大学士,走到翁仲跟前。乾隆指翁仲故意问道:“爱卿,这是何人?”翰林忙答:“仲翁”。乾隆见其将“翁仲”说成“仲翁”,微微一笑,遂写了一首打油诗,故意把每一句的后两字写颠倒。诗曰:“翁仲为何读仲翁?可知平时少夫功(功夫)。岂得在朝为林翰(翰林),打到江南作判通(通判)。”

中华门

中华门中岳庙的前门,原名“名山第一坊”,为木建牌楼,1942年改建为砖瓦结构的原庑殿式牌坊,更名为“中华门”。门额内外分别写有“依嵩”、“带颍”、“嵩峻”、“天中”八字,简要地说明了中岳庙所处的地理位置。

中华门北有一座八角重檐亭,即“遥参亭”,是古代过往行旅拜谒岳神的地方。檐坊和雀替上面透雕戏曲故事,形象优美,精巧异常。穿过遥参亭,迎面就是天中阁。天中阁在明清之际是中岳庙的正门,原名黄中楼,明嘉靖年间改为今名,面阔五间,重檐绿瓦,雕梁画柱,飞檐凌空,风格独秀。门上虎头大钉紧扣,门外两个石狮守卫,栩栩如生,为清代雕刻的代表作。东侧雄狮口中,有直径为15厘米的石雕圆球,西侧雌狮前蹄按一小狮,工艺精巧,独具匠心。石狮之后,是辟有三个门洞的高台楼阁。台高7米有余,上面有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的重檐歇山式建筑,覆以绿色琉璃瓦,四周筑有女儿墙。游人至此,举目四望,东有牧子岗,西临望朝岭,南接玉案山,北依黄盖峰。

配天作镇坊

配天作镇坊

出天中阁沿甬道拾级而上,其后便是木结构配天作镇枋。它原名叫“宇庙坊”,古时称中岳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枋起三架,庑殿式屋顶,斗拱雀替,雕琢华丽。正楼额书“配天作镇”,左右配楼分别书“宇庙”、“俱瞻”。配天作镇枋后为松柏掩映的崇圣门。此门为过往门庭,因中岳神曾被封为“中岳天中崇圣大帝”而得名。

崇圣门

崇圣门东有古神库,创建于北宋。在古神库周围有四个高大的铁人,四大铁人铸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高3米许,重约3吨,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严,栩栩如生,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四个“守库铁人”,同时也是北宋铸造的艺术珍品。

崇圣门前甬道东西两侧,有宋代石碑三通、金代石碑一通,因为四通碑的撰文者都是当时状元,故称“四状元碑”。碑的内容都是叙述中岳庙的历史沿革及修建情况。其碑制宏大,书法遒雅,苍劲有力。

化三门

文昌殿也称化三门

化三门取名于道教的“一气化三清”,是中岳庙的过往门庭。化三门后西侧,有无字碑亭。亭内立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只有线刻花边,没有文字,故称"无字碑"。立此碑的意思是说岳神之德,大得难以用文字形容,故立空石,以示纪念。

化三门之北是峻极门,因中门两侧塑有一丈四尺高的两尊将军橡,故又名“将军门”,是中岳大殿中心院的山门。此门创建于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明祟祯年间毁于大火,清乾隆时重修。左右两侧为东西两掖门。现制式为歇山屋殿,绿色琉璃瓦,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殿内的梁材、斗拱上都用沥粉金线、丹青石绿绘出清雅古朴的高级彩画。门内两侧塑有两武士泥像,高达4.5米,执斧秉钺,气势威武。

峻极门

中岳庙峻极门

峻极门附近有许多珍贵文物,还有魏碑、唐褐、宋幢、金狮、庙固等。峻极门前东侧四角亭内有《中岳嵩高灵庙碑》,刻于北魏文成帝***二年(公元456年),是嵩山地区最古老的一通石碑,碑高为2.82米,由整石雕成。碑文传为嵩著名道士寇谦之所书。字体结构严整,笔调朴实健捷,仿似汉碑古制,是研究魏书书法和中岳庙宗教历史的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康有为把它列为北碑十家之首,称其“沉异奇古”。现字迹已大部剥落,仅存首尾数百字。

峻极门前甬道两旁为四岳殿,按顺时针方向众峻极门开始依次是东岳殿、南岳殿、西岳殿、北岳殿,加上中岳恰是五岳。古人称中岳庙为土神之宫,五行土为尊,所以中岳为五岳之首,配之以四岳殿,表示“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观念。

峻极门外台阶下东侧,有一座《五岳真形图碑》,刻立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碑上按照五岳的座落方位,雕刻着五岳图,图下刻记着关于五岳的传说。《五岳真形图》是根据“华山如立、泰山如坐、北岳如行、南岳如飞、中岳如卧”等不同特点绘制的代表五岳的象形碑。

嵩高峻极坊

嵩高峻极坊屹立于峻极门内,又名“迎神门”,坊起三架,上下两层,额书“嵩高峻极”。正楼和次楼分别施九彩和七彩斗拱,黄瓦盖顶,雕梁画栋,剔透玲珑,式度秀丽,是清代木结构建筑的精品。

中岳大殿

中岳庙大殿峻极殿

跨过嵩高峻极坊,在高大的石栏月台上,坐落着中岳庙的正殿一峻极殿,或称“中岳大殿”,是高山规模最大的建筑。此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庆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椽飞斗拱,梁枋天花,皆用清代最尊贵的和空彩画。这种规格的大殿,在明清之际仅次于皇宫和皇陵中的主殿。清初殿外还悬挂有宋人颜体“峻极殿”三字匾。

大殿前筑有3米高的月台,周围有石雕栏杆,月台正面有三道石阶。中间的台阶分二路,二路间镶有垂带式“御路”一石,上面浮雕着精美的图案,上截为“独龙盘踞”,中间为“双龙戏珠”,下边为“群鹤闹莲”等纹饰。月台下面为拜台,左右为两座秀丽的御碑亭,东为“御捍亭”,内立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的御碑,西为“御帛亭”,内立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的御碑,其字乃草书,笔势如箭,挥洒淋离。

走进中岳大殿,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彩绘天花板上的盘龙藻井,是用精致的小型斗拱层层叠造而成,盘龙居井心,龙口中原来系有宝珠,当地人呼之为“老龙盘窝”,是一组珍贵的艺术品。藻井的雕刻艺术极为精湛,蛟龙卷须昂首,盘绕升腾,玲珑可爱,巧夺开工。

关于藻井,还流传着一个生动的神话故事:从前,在修建中岳庙时,来了一个衣衫褴缕的木匠老头,领工的很看不起他,怕做坏了材料,只给他一个柏树根疙瘩,叫他去锛。老头天天锛锛砍砍,谁也没理会他做的什么。数日后,他笑眯眯地对领工说:“做好了,你看中不中?”工匠头心想:一个柏木疙瘩能做个啥,有什么看头!准是这老头不想在这里干了,不过看看也没啥,就跟着老头去了。远远看去,柏树疙瘩依然复存。走到跟前,工匠头用脚一踢,“哗啦”一声,柏树疙瘩变成了一个舯龙藻井,装在大殿上正合适,他忙回头找那个老头,不见踪影。后来人们说这是鲁班显圣巧造了盘龙藻井。

大殿正中央是一座雕琢华丽的大型神龛,神橱上悬有康熙帝御书“高高峻极”四字横匾。龛内塑有高3米多的天中王像,左右站立的为老少使臣及茶童塑像。龛外侧塑有高达6米的执锤侍立、姿态雄伟的镇殿将军,左为方弼,右为方相,是嵩山地区最大的泥塑作品。东殿角木架上,悬架着明万历元年9公元1573年)铸造的千斤铁钟。大殿神龛后壁立有阴刻宽迹的“三”字样的“坎”字碑一通。传说中岳庙后的黄盖峰西有座火焰山,坎属八卦中的水象,树立此碑,是以水灭。

中岳寝殿

峻极殿的后面,是一座单独的院落,主要建筑为岳寝殿。它是一座歇山式建筑,黄瓦覆顶,斗拱飞翘,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传说为中岳大帝与帝后起居之所。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重建,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重修。殿内神龛里,有“天中王”和“天灵妃”的塑像,两端有两个大型紫檀木透花雕刻的“龙榻”,榻上有天中王睡像,东榻上睡像为檀木雕刻,西榻上睡像为彩色泥塑。

御书楼

御书楼

出寝殿拾级而上便到御书楼。中岳庙最后一座殿宇,原名“黄箓殿”,是储存道经之地,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来清代乾隆皇帝游中岳时,曾在此殿题碑书铭,故又称“御书楼”。现为硬山庑殿式黄色琉璃瓦楼房,为民国所建,两侧顺山房是储存祭器的地方。

黄盖峰

出中岳庙后门,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小道,便可到达黄汉元封元年武帝刘彻游嵩山时,见黄云盖其顶,预示吉祥之意,故名“黄盖峰”。现有清式八角重檐黄瓦琉璃亭,石栏三重,古雅别致,在亭上可俯瞰中岳庙全景。

龙王庙

龙王庙,其建筑在中岳庙院外,整个建筑仿古而庄严,现是在唐代古庙的基地上建成一座具有现代与古代建筑特色的道观,位于中岳山脉之首,上接天宇,地连龙脉。整座龙王庙,呈龙形与道家八卦象位而建,庙中龙王、龙太子形像栩栩如生,威严逼真,是求神求财灵验之道场。

中岳庙供奉什么神中岳庙是什么教

位于河南郑州市登封市嵩山的中岳庙是一处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寺庙,这里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是一处道教著名宫观,那么中岳庙供奉什么神,一起来了解下。

中岳庙供奉什么神

殿内正中供奉崇圣大帝中天王。这位天中大帝就是武则天所封。后来,女皇觉得他很孤寂,又给他赐了一位夫人,这就是天灵妃。

这其中,对于中岳嵩山贡献最大的帝王,莫过于一代女皇武则天了。武则天开创了封禅嵩山的先例,还分别于垂拱四年(688年)晋封中岳嵩山为“神岳”,封中岳神为“天中王”。696年,她在完成对嵩山的封禅大典后,又封嵩岳山神为“神岳天中皇帝”,并将天灵妃封为天中皇后。至此,中岳神由山神而天中王,由天中王而登上了天中皇帝之尊。也因此,在中岳大殿后面的“_殿”里,专门供奉有“睡爷爷、坐奶奶”。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唐玄宗李隆基加封中岳神为天中王。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赠五岳奉号,名中岳之神为“中天崇圣帝”,帝后号“正明”。从此,一个山神终于稳稳地与人间皇帝、天上玉帝平起平坐,受到了万民的敬仰崇拜。今天的中岳庙,还一直为中岳嵩山神沿用着宋代的这个封号。

中岳庙是什么教

道教著名宫观。

中岳庙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同时也是河南省规模最为巨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总面积近11万平方米。2001年中岳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岳庙可上溯至秦代,已建有太室祠。唐时选定现址重建,清时曾加以大修。此庙规模宏大,计有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崧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及御书楼,前后共十一进,殿宇四百余间,面积十余万平方米。最北端的黄盖峰上有黄盖亭一座,即为原中岳庙址。其主建筑中岳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红墙高耸,黄瓦飞檐,极为雄伟壮观。庙内有碑刻百余座,其中以北魏时镌的《中岳嵩山高灵庙之碑》最为著名。在崇圣门东北有铁人四,铸于北宋治平元年。高约三米,双腿叉开,振臂握拳,怒目平视,作搏击状,造型生动,是古代铁铸造像中上品。庙内院中古柏森森,相传为唐、宋时期所植,共有三百余株之多。

相关信息

门票价格:http://www.k1u.com/trip/31875.html

简介:http://www.k1u.com/trip/67151.html

相关攻略:http://www.k1u.com/travel/116480.html

中岳庙供奉什么神

中岳庙供奉神仙王子晋,真名王子乔。

中岳庙,位于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距登封县城东4千米。它背倚黄盖峰,北依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群山环抱,布局谨严,规模宏伟,红墙黄瓦,金碧辉煌,总面积11万平方米,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河南省规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

如此宏大而又幽雅庄严的庙宇在全国也是罕见的。它们仿佛是一群历史老人,静谧的肃立着,对游人诉说中国辉煌的古代文明。中岳庙历经2000多年的沧海桑田,风吹雨打,多少代人不懈地修建,才得以完好地保存到现在。

历史沿革:

中岳庙的前身为太室祠,始建于秦(前221——前207年),为祭祀太室山山神的场所。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游嵩山时下令祠官增其旧制。东汉元初五年(118年),中岳庙增建“太室阙”。南北朝期间,太室祠曾两迁庙址于嵩山玉案岭、黄盖峰。

北魏时,太室祠祠址经过了三次迁移后,定名为中岳庙,从此由道教管理。唐代,中岳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唐玄宗时,复归原址,并有扩建。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时,加封中岳神,改嵩阳县为登封县。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