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洛阳白马寺简介及历史,白马寺简介

洛阳白马寺简介及历史,白马寺简介

  • 发布:2025-09-28 13:32:46
  • 1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白马寺历史

白马寺马寺位于洛阳城东12公里处,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

它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

相传,汉明帝刘庄,“夜梦金人,身有日光,飞行殿前,欣然悦之。

明日,传问群臣,此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

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天竺(今印度)寻佛取经。

蔡情、秦景取回了佛经佛像,并与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东回洛阳,藏经于鸿胪寺,并进行翻译工作。

次年建寺,名白马寺。

寺址在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1.5公里处。

白马寺,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尊为“释源”和“祖庭”,享有独特的地位。

白马寺原建筑规模极为雄伟,历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屡经战乱,数度兴衰,古建筑所剩不多,人民***为保存这一著名文化古迹,曾进行过多次修葺。

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

前为山门,山门是并排三座拱门。

山门外,一对石狮和一对石马,分立左右,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

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

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

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

东西厢房左右对称。

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

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占地约4万平方米。

寺大门之外,厂—场南有近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

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是优秀的石刻艺术品。

白马寺的山门为明代所重建,为一并排三座拱门,代表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之门。

部分门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皆为东汉遗物。

寺内现存五层大殿,坐落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两旁偏殿则互相对称。

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龛,龛顶和四周有50多条姿态各异的贴金雕龙。

龛内供置弥勒佛,即“欢喜佛”。

他笑口大开,赤脚打坐,形象生动有趣,令人忍俊不禁。

殿内两侧,坐着威风凛凛的四大王,是佛门的守护神。

弥勒佛像之后是韦驮天将,佛教的护法神,昂然伫立,显示着佛法的威严。

白马寺山门东走约30多米,有一座十三层的齐云塔,直插云霄。

齐云塔始建于五代时期,原为木塔,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时烧毁。

金朝大定年间重建此塔,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1961年国务院将白马寺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又成立了白马寺文物保管所。

现在,白马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旅游点。

白马寺有中国佛寺“祖庭”之称,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因汉明帝“感梦求法”,遣使天竺僧人回洛阳后而创建。

历代屡有修葺增缮,唐代前期达到最盛,武则天曾派亲信薛怀义任住持,安史之乱后即有残损,明嘉靖三十年(1551)重修后,始成今日之规模布局。

寺址位于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现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典及毗卢阁等建筑,殿堂共达百余间。

山门外有东汉来华的天竺僧报摩腾、竺法兰之墓,青石砌包。

寺内还有唐代经幢。

元代华严大师文才撰言语收写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及原存石刻弥勒菩萨像已被盗往美国。

大雄宝殿内供奉释迦、药师及阿弥陀佛,东西分置十八罗汉,均为元代以来干漆工艺制成。

寺后部有清凉台,台上建有毗卢阁,西侧配殿中置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像。

白马寺有金大定十五年(1175)所造齐云塔,塔为四方形密檐式,高25米,塔身挺秀丽

求采纳

白马寺的简介和由来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_河回族区白马寺镇310国道边,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和“祖庭”。

自东汉明帝时,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并在洛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官办寺院后,中国的佛教历史也就从洛阳开始了。

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迄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了。据记载,汉明帝巡幸到洛阳时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金人,顶有光明,以问群臣。其中,一个叫傅毅的大臣说:“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金黄色。”。

于是,汉明帝派遣了中郎蔡_、博士秦景、王遵等人出使天竺拜求佛经、佛法。两年后,携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这是史上第一次出使天竺的求佛之旅,并以白马驮经返回洛阳结束的。

这段记载,既是白马寺之名的由来,也是建白马寺之源。

白马寺的由来及历史

白马寺的由来:永平十一年(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历史如下:

根据清代碑文记载,可以断定,边董白马寺北齐年间已初具规模,唐朝时兴起,元末明初,因黄河、漳河之患,寺庙墙垣倾圮,荒凉垢敝,及至明朝万历年间,经过大修后的边董白马寺,再度辉煌,开始了有碑文记载的历史,相传至今。

成安匡教寺是慧可大师讲经说法的场所,成安县二祖村又是慧可大师圆寂的地方。当时边董村东至匡教寺不过二十华里,北至二祖村不过十华里,西南至邺城四十华里,可见,佛教在边董村一带的兴起与慧可大师有着密切的联系。

白马寺的布局结构

在寺院东侧还有高耸入云、雄伟壮观的十几座白石宝塔。宝塔结构精美,每一座有各自的特点,特别是塔上面的雕塑非常精美,独具匠心,巧夺天工,雄伟壮观,深受世人称赞。院内古树参天,寺东石塔耸立,并拥有田产400余亩,和尚尼姑100多人。其规模盛况可想而知。解放后,因多种因素造成寺院面貌改观。

白马寺所在集镇的居民及其周边百姓,为了满足对佛教文化的信仰,贯彻中央对于人民群众对宗教***的精神,希望有一个宗教活动的固定场所,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宗教信仰要求,热切希望重建白马寺院。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白马寺

给我介绍一下白马寺的历史

出洛阳东行十二公里,有一座佛教名刹,在郁郁葱葱的长林古木丛中,隐隐透出峥嵘的殿阁和高耸的宝塔,给人以无限庄严、肃穆、神圣之感。这就是我国佛教的发祥地,被称作“中国第一古刹”的洛阳白马寺。

它背依雄伟苍劲的北邙山,面眺历史上卓有名气、孕育了古代洛阳文明的洛河。在它的东面三华里处,蒿榛丛莽的古城垣依然断断继继地残存在地面上,清晰地勾勒出一座昔日大国京都的宏伟轮廓,使人依稀想见东汉洛阳城的豪华风姿。

一千九百多年来,这里时常红烛高照,青烟缭绕,不知有多少善男信女在殿前礼拜、诵经,在钟磐木鱼声中,送去了人世间的寒暑春秋。

佛教、基督教、***,鼎相肩随,是人们所公认的世界三大宗教。其中尤以佛教历史最悠久,在中国的流布最广,影响也最深。正像世界佛教起源于印度一样,中国佛教则始传于洛阳。而洛阳白马寺又是佛教在辽阔的中华大地赖以发荣滋长的第一座菩提道场。

白马寺之于中国,正如竹林精舍、只园精舍之于印度。尽管在后世的长时期里,中国佛教派系繁多,刹庙林立,但佛门弟子们一向公尊洛阳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祖庭”者,祖师之庭院也。“释源”者,释教(即佛教——为释迦牟尼所创)之发源地也。

直到今天,白马寺保存下来的古代碑刻和供器上,都还留有“祖庭”和“释源”字样。这就使洛阳白马寺和其他任何一座佛寺都有所区别,从而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一种独特的地位。

佛教虽起源于印度,但发展却在中国。汉魏之后,中国佛法日隆。由河洛至江汉,由繁华京师至偏乡僻壤,九州起庙,五岳树塔,“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此皆始于汉明帝之创建白马寺!

佛教不但对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还经由中国逐步传播到越南、朝鲜和日本(以后一直是日本的主要宗教)等国。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其他一些因素,以及随着一些中国人、日本人的进入欧美,佛教在欧美也有所流传。

所以,实际上对于诸如越、朝、日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佛教来说,白马寺也是其“祖庭”和“释源”。

扩展资料:

两汉之际,古印度的佛教文明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其在中国传播和弘扬的第一站便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洛阳。永平年间,汉明帝降旨于洛阳创建白马寺,是为佛教在中国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国佛教界尊称为“释源”“祖庭”。

《洛阳伽蓝记》有云:“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事物纪原》亦云:“汉明帝时,自西域以白马驮经来,初止鸿胪寺,遂取寺名,置白马寺,即僧寺之始也。”

关于白马寺的创建有一传说流传甚广。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人身长丈六,项有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所梦为佛,遂遣使臣蔡愔、秦景等前往天竺(古印度)寻求佛法。

蔡、秦等人在大月氏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于是邀请二位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67)来到京城洛阳。汉明帝热情欢迎他们的到来,并专门为之建立佛寺,命名“白马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洛阳白马寺:中国佛教的发祥地

白马寺简介

1、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洛龙区白马寺镇内。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国第一古刹。

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

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2001年1月,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河北省成安县白马寺

白马寺是成安县边董白马寺,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封边董村内,有一座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寺,边董白马寺。据传,边董白马寺原为古庙,老庙起建时间不详。

北齐年间,佛教大乘禅宗第二祖慧可大师在继承了禅宗大业后,邺城一代是他传法的重点区域,佛教在这一地区得到了大力推广。

邺城周围是当时佛教最兴盛的地区,方圆聚集着大小佛寺四千余所,很多的本土庙堂因迎奉佛祖而变成寺院。

3、江西省抚州市白马寺

金溪白马寺始建于北宋初年。重建于1978年。1992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对外开放。新建的白马寺古色古香,寺中大雄宝殿金碧辉煌,寺左石砌“古城”形象逼真。

寺东数百步有一悬崖石壁,高达数十米,俗称“仙女照镜”。寺后有一棋盘井,终年清泉潺潺,供寺庙烧香待客、僧侣沐浴之用。

千变万化的四时景色,以及诸多的美丽传说,每年都要吸引数千名香客游人前往烧香旅游。

4、江西省泰和县白马寺

白马寺,原名白竹寺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碧溪镇里山村西坑垄中。寺内神像林立,惟妙惟肖。大雄宝殿门前,有一雕塑的将军手牵高大白马,威武雄壮,栩栩如生,格外引人注目。

5、青海省贵德县白马寺

白马寺,藏语称“乔什典格大具喜吉祥兴旺州”,又称“却夫旦格”,意为“佛塔寺”,位于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境内,由郭密格西扎巴嘉措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创建。

全寺占地120亩,规模宏大,环境幽静。寺内文物丰富,大经堂中供有两部《甘珠尔》和噶玛乳必多杰所塑胜乐金刚像等;护法殿中的吉祥天女等造型精美。现被列为青海省省级保护文物。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