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智化寺兴建于明代(西元1443年),初建时是明英宗宠信的太监王振的家庙,不像一些古刹名寺具有恢宏的历史或悠久的渊源,现在它虽然是一处不起眼的寺院,但是在繁盛时曾占地约两万平方米。目前东西两路已荡然无存,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保存基本完整,共四进院落,总长278.8米,宽44.5米,方圆12683.78平方米,是北京现存的唯一仍保持著明代风格的佛教寺庙。196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门上有汉白玉横匾“敕赐智化寺”,敕赐意为皇御赐的寺名,所谓“智化”就是以佛的智慧普度众生,虽然智化寺上门的规制是中国古代寺刹中最最普通的样式,但“敕赐”二字足以昭示它身份的贵重,昭示著在这普通山门内必定沉淀著一份独特的宝藏。智化寺在明代因被英宗赐名“报恩智化寺”而繁盛,在清代因打击宦官乱政而被破坏。他的历史,大起大落,时至今日已经渡过了559个春秋。
北京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当然也有很多人都不知道,现在的人们都不愿意出门,尤其是现在天冷,北京又都有暖气,所以都不愿意出门游玩,其实外面也有很多好玩的呢,下面小编就来跟大家说说关于智化寺有什么好玩的。
智化寺京音乐是我国现有古乐中惟一按代传承的乐种,自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从宫庭传入智化寺,在智化寺传袭560余年从未间断,现传至第二十七代传人。智化寺京音乐出自于宫庭,传承于智化寺,他集宫庭音乐、佛教音乐、民间音乐于一体,与西安都城皇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以及福建南音齐称为中国“五大古乐”。智化寺京音乐曲调空灵神秘,古朴典雅,至今仍然保留着唐宋遗风,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智化寺游玩攻略: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北京文博交流馆开放时间:1月19日重新对外开放,我馆仍然坚持每周开放六天,周二至周日,每天开放八小时,8:30至16:30,每天10:00、15:00有智化寺京音乐展演,欢迎广大观众朋友们前来参观。
京音乐展演时间:每日10时15时
京音乐是中国五大古乐之一,至今保留唐宋遗风,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
博物馆之夜活动,不定期举办
地址:东城区禄米仓东口路北
智化寺开放时间:8:30-16:30(周一闭馆)
智化寺简介:
坐落在禄米仓胡同的智化寺建成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因英宗赐名而得名。山门上有汉白玉横匾“敕赐智化寺”,“敕赐”意为皇帝御赐的寺名,“智化”寓意以佛的智慧普度众生。
智化寺门票价格:
门票价格:成人20元
优惠办法:老年人、残疾人、现役义务士兵、中小学生、北京市见义勇为荣誉人员凭相关证件免票;大学生及研究生凭本人学生证半价优惠;每周三免费参观200人次。
交通
1、乘公交44内、44外、58路、650路、特12内、特12外、特2路、夜20内、夜20外等到“雅宝路”站下可到。
2、乘公交24路、674路、夜28路到“禄米仓”站下,沿禄米仓胡同走到尽头即是。
智化寺参观指南:
山门
山门是进出寺院的大门。因为寺院多建于山林,所以将寺院的门称为山门。山门现已成为专用名词,即使修建于平原的寺院大门也称山门。唐代钱起《题延州圣僧穴》诗,曾有“默默山门宵闭月,荧荧石壁昼燃灯”之语,说明至晚到唐朝时,山门的称呼已经很普遍了。一般寺院都有三个门,象征“空”(中门)、“无相”(东门)、“无愿”(西门)三解脱门,故山门也称“三门”。
智化寺原有东、中、西三路院落,每院都开有一门,并排为三,中间正门前有一字形砖砌照壁,现已无存。由于东西两路院落已经无存,为恢复旧制,近年重修时,在正门两侧各开辟一个随墙门,形成三门。
智化寺的山门是砖石建筑,面阔三间7.10米,进深五檩5米,黑琉璃筒瓦单檐歇山顶。门额上嵌汉白玉匾,匾心阳刻“敕赐智化寺”五个楷书大字;两侧阴刻小字数行,东侧为“正统九年正月初九日奉旨敕建”,西侧为“万历五年三月三日司礼监管监事兼掌内府供用库印提督礼仪房太监郑真等重修”。
智化门
即天王殿。原中央设佛座,前供弥勒、后置韦驮。左右二厢以木栏区隔,前部二金刚分列东西,后部塑四大天王像。
钟楼
钟楼内有一口铜钟,铸造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高1.60米,口径1.05米,唇厚9厘米。钟身铸有二十余种梵文经咒。
鼓楼
鼓楼是寺院起居行事的场所。晨钟暮鼓,鸣扣各有常度。鼓楼为上下两层,下层_以砖壁,上层为木制障日板壁。最突出之处在于下层角科之座斗,其阔度比普通座斗大一倍。
智化殿
本殿相当于大雄宝殿。殿内原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和十八罗汉坐像。顶部的天花藻井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失美国。智化殿后有抱厦,内存明代壁画——《地藏菩萨与冥府十王》.
智化殿藻井为斗八式平面方形,结构复杂,制作精巧,是明代建筑木雕的极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失美国,现存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大智殿
原供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观音骑_,文殊骑狮,普贤骑六牙白象。
藏殿
藏殿是智化殿的西配殿。内存一具北京仅有的明代转轮藏,建筑结构严谨、雕刻艺术精湛、佛教涵义深奥,极为罕见。其顶部藻井做工考究、刻意工求。
如来殿与万佛阁
如来殿、万佛阁,一底一楼,是智化寺最大的建筑。楼下供奉释迦如来本尊,梵王、金刚相对为侍;楼上供奉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上下两层山墙上,佛龛满布,内有小佛九千九百九十九尊,万佛阁因此得名。其顶部藻井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失美国。
大悲堂
大悲堂又称“极乐殿”,堂中原有石制须弥座,供木制千手观音坐像。此殿西配房被明英宗命为“精忠祠”,供有王振塑像。东为方丈院。现均已无存。
北京智化寺在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胡同5号。
北京文博交流馆智化寺,是一座佛教禅寺。始建于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是大太监王振“舍私宅”并亲自主持修建的。
虽历经500多年,智化寺的基本格调受到了较好的保护,特别是智化寺藏殿内的转轮藏,更是目前北京唯一的一具明代原木结构转轮藏,年代早、雕刻精美、线条粗犷而有力。
整座寺庙规模不大,但特色显著,小巧玲珑,庄严华贵。庄重典雅的黑琉璃瓦顶建筑,素雅清新的装饰彩画,精美古朴的佛教艺术,以及传承不断的京音乐,都是不可多得的国宝级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学术、艺术价值。
北京智化寺交通指南:
一、公交线路
1、44、750、特2、特12、58路至雅宝路站,下车至金宝街北侧行至“金宝轩”餐馆处进入小牌坊胡同,行至第二条胡同即禄米仓胡同,左转不远处即到智化寺。
2、24、674路至禄米仓站,下车后,在净雅大酒店斜对面进入禄米仓胡同,沿胡同一直向东,即到达智化寺。
二、地铁线路
1、地铁建国门A口沿东二环西侧向北行至金宝街东口左转,沿金宝街北侧行至“金宝轩”餐馆处右转进入小牌坊胡同,行至第二条胡同即禄米仓胡同,左转不远处即到智化寺。
2、地铁朝阳门H或G口出H口或G口,沿银河SOHO西侧的东水井胡同向南行至尽头左转,再沿大方家胡同向东,尽头右转沿小牌坊胡同一直南行,至禄米仓胡同东口右转即到智化寺。
3、地铁灯市口C口出C口右转沿干面胡同一直向东,在净雅大酒店东北角,穿过朝阳门南小街进入禄米仓胡同,一直向东即到达智化寺。
北京市文博交流馆 所在的智化寺 建成于明正统 年间(公元1444年),是明英宗宠信的司礼监太监王振 所建。目前智化寺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保存基本完整,共四进殿宇,建筑结构仍然保持了明代风格,是北京市内较为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现存主要建筑的梁架结构、天花彩画等,具有典型的明代特点,上有接近宋元的做法,下有靠近清代的形制,其为研究明代建筑乃至宋元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在建筑学上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智化寺同时又是一处集古乐、造像、雕刻、彩绘等传统文化艺术的宝库,早在1961年,被中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智化寺原有东、中、西三路院落,但如今仅存中路。自南至北依次为山门、智化门、智化殿、万佛阁、大悲堂、万法堂 。智化门东西两侧分别为钟楼和鼓楼。智化殿东西两侧配殿分别为大智殿和藏殿。
藏殿 位于智化殿西侧,是智化殿的西配殿。殿内不设法座,仅在中央设一具转轮藏 ,是目前北京仅有的明代转轮藏,结构严谨、雕刻精美。转轮藏是能够旋转的收藏佛经的柜橱,佛教取宝轮常转不息之意。
智化寺转轮藏平面为八角形,高4米有余,下部为石制须弥座,中部为经柜,上部为毗卢帽顶。石制须弥座转角处雕有“天龙八部”,经柜角往上有象、狮、四不像和菩萨、天王、韦驮、金刚,顶部雕有大鹏金翅鸟、龙、龙女、毗卢佛。其正上方为藏殿的藻井,是智化寺现存的唯一一座藻井。
万佛阁 是智化寺中轴线线上最大的建筑,一层如来殿内供奉有释迦摩尼佛 ,大梵天、帝释天 作为胁侍。二层万佛阁供奉三身佛。建筑内壁遍布佛龛 ,供奉木质漆金小佛像9000余尊,故得万佛阁。万佛阁顶部藻井上世纪30年代流失美国,现保存在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
智化寺京音乐 是中国现存古乐中唯一按代传承的乐种。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王振将宫廷音乐移入智化寺,在智化寺传袭至今,从未间断,21世纪初已传至第二十七代传人 。
智化寺京音乐集宫庭音乐、佛教音乐、民间音乐于一身,同西安都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福建南音并称中国“五大古乐”。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3点会有27代传人在智化殿内演奏,曲调空灵古朴,颇有唐宋遗风之感。
智化寺闹中取静,十分不错!!!寺院周围的胡同也可以走走逛逛,智化寺后面就是银河soho。
在东城区禄米仓东口的胡同中,一座庙宇隐于市井之间。灰色的山门气质低调,然而倘若细细去看山门上的题额,从“敕赐”二字中就可以想象它过去的荣光。
智化寺,建于明正统九年(1444年),是北京市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寺内文物众多,建筑、雕刻、石碑、造像、壁画等古迹美轮美奂技艺高超,值得仔细游赏,而寺庙建造背后的时代背景与历史人物故事众多且史料详实,更吸引着游人潜下心来,一探究竟。
智化寺的修建者王振在史书中颇富恶名。作为明英宗朱祁镇太子时期的老师,皇帝时期的近臣,因其与英宗极其亲近的关系,无宰相之名而掌宰相之权,为明后期宦官专权之始。
与大部分宦官家庙一样,智化寺建造之初并不对外开放,只作为王振家产为其“延续香火”。根据王振所立石碑《敕赐智化禅寺之记》所写,明正统九年(1444年),王振神乎其技的用两月时间修建了智化寺,并由英宗赐名为“报恩智化禅寺”。
智化寺的香火鼎盛了五年,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王朝迎来了第一次巨大的挫折——“土木之变”。英宗在王振的教唆下亲征瓦剌,于土木堡兵败被俘,王振也在乱军中身***,智化寺由此衰落。英宗被俘,其弟朱祁钰在大臣于谦辅佐下登上帝位,年号景泰。明景帝颇有作为,于景泰元年击退瓦剌大军,取得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得以放还,却被弟弟囚禁于南宫,一锁就是七年。
景泰八年,景帝突然病重,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再次登极,定年号为天顺。复辟之后,英宗仍对土木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念念不忘,在天顺元年即在智化寺中大肆为其招魂祭祀,赐蟒衣玉带,建祠立碑以表其“忠义”。随后的几年里,英宗又通过御赐佛教经典等行为,显示了他对智化寺源源不断的重视与恩宠。在英宗的扶持下,智化寺一度再次兴盛起来,在明万历和清康熙年间还曾得到修缮,这一繁盛景象持续到了清乾隆年间。
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协理陕西道事、山东道监察御史沈廷芳因公途径智化寺,见到寺中香火鼎盛,王振塑像锦衣玉带居于高位,往来民众不知其罪反而供养叩拜,当即上奏乾隆帝,拆毁了王振塑像,凿掉了石碑上王振的名字和颂文,以示朝廷对权宦的打压。经此打击,智化寺日渐衰败,到了清末民初,寺中僧人靠出租房屋为生,寺中最精美的两个藻井也因此被僧人变卖,流落海外至今未回。
作为宦官家庙,智化寺在历史浮沉中少了些许方外气氛,多了许多秘史疑云。首先是寺庙的建造工期,根据碑记,智化寺仅用两月建成,而其占地之面积和工艺之繁复,哪怕王振权势极盛、“日役万人”,也是难以完成的。以刘敦桢先生为代表的很多学者认为,建寺时间实际应早于碑文所说的正统九年。《明史》记载:“至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崩,……振遂跋扈不可制。作大第皇城东,建智化寺,穷极土木”。实际掌权的太皇太后薨逝后,再难有人可以牵制王振,智化寺的建造很可能在正统八年就已经开始动工了。
另有一件事情是历史学者们大为困惑不解的。关于“土木之变”的罪魁祸首,《明英宗实录》《明史》《北使录》《否泰录》等诸多史料中都记载,是王振力劝英宗御驾亲征,又在遇险后屡次因私利而阻挠撤军,明朝才因此遭到“旷世所无之奇祸”,英宗也才被俘受辱。然而英宗复辟后,却立刻选择了为王振正名,所立碑文处处表彰其忠义与建树,且在位期间屡次对智化寺施以恩宠,英宗这一的举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之余,也为这座寺庙增加了许多神秘的味道。
除了丰富史料外,智化寺本身所处的时间和地位,也为后代学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明代建筑上承宋代法式之传统,下启清式风格之先河,在继承中保持创新,成为其一大特色。智化寺建于明中前期,是当时京城内最著名的禅宗寺院之一,作为官式建筑,它的组成元素较好地体现了明代建筑的特点。
在建筑布局上,智化寺有着明前期佛寺布局的典型特点。我国的寺院沿袭古印度石窟寺的布局形式,最初以塔为佛寺主体,发展到宋代形成“伽蓝七堂”的基本定式,寺内不再建塔,而是以楼阁作为全院重点。明代前期,佛寺主体多分为前院和主殿院两部分,智化寺以及我们今天见到的大部分寺庙多采用明代主流布局方式。
在建筑结构上,智化寺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小型的古建博物馆。因为乾隆年间的风波,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智化寺都没有得到修缮,反而得以保存明代中早期的建筑结构。同时,这座建筑在建造时风格就不太统一,有的地方沿袭了宋代《营造法式》中的做法,有的就更接近清代简洁、程式化的做法。
最大的不同就体现在斗栱上。斗栱,简单来说就是柱子和屋顶之间的建筑结构,在宋以前,一层层的粗壮的斗栱起到不可替代的结构作用,承接起舒广的翘角飞檐;而在明清时期,斗栱逐渐缩小成为装饰,受力结构变为檩、垫、枋三者相联的形式。在智化寺中,只有智化门的斗栱采用的是宋制,其他地方均为明清制式,大家参观时可以留心观察一下。
在建筑细部上,智化寺的藻井和转轮藏最可为人称道。
藻井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具有鲜明特色的装饰性结构,多出现在宫殿、寺庙中重要建筑的中央上方,蕴含“防火”“极乐世界”“苍穹”等含义。藻井出现年代也很早,汉代墓室石壁顶部就发现有模拟藻井的莲花、菱角等花纹,明清则以皇家雕龙最为精妙,其华丽繁复一方面展现着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的发达,一方面也体现了古人敬天思想的传承。
智化寺中原有三方藻井,分别镶嵌在藏殿、智化殿、万佛阁三组建筑的顶部,现在只剩下藏殿一处,其他的两方分别陈列在美国的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和费城艺术博物馆。智化寺藻井是明代大型木雕中的精品,流落海外的两方藻井均用上等楠木制成,华丽程度不亚于明清皇室。
藏殿中另一个较为特殊的结构就是“转轮藏”。所谓“转轮藏”,是相对于“壁藏”而言的,这两种结构的功能都是藏经,其实也就是书架,壁藏相当于贴墙布置的书架,而转轮藏则是立在屋子中央的旋转书架。转轮藏的精妙处在于其结构与屋架是一体的,更显出木作结构的精巧。
转轮藏结构的起源当然不是为了展示技术,这一结构由南朝梁代的善慧大士始创,理念与藏传佛教的传经筒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在不识字的百姓当中普及佛教而设计,转轮藏转一圈即是读了一年的经文,大大降低了信奉佛教的门槛。另外,藏殿的转轮藏有360个藏经柜,代表一年365天,顺序按照千字文排列,也更适合汉传佛教信众的习惯。
如今的智化寺已不具备宗教功能,而是作为博物馆存在,部分殿宇已辟为专题展厅,定期展出民间收藏家的藏品。智化寺内本身的雕刻、造像与壁画也十分值得欣赏,由于修建智化寺的规格很高,建造者又笃信佛教且财力雄厚,建筑细部的木刻装饰与彩绘壁画都堪称精品,可令观者一饱眼福。
除此之外,智化寺还保有一项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智化寺京音乐,这一来自明代宫廷的乐种,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开封大相国寺音乐、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和福建南音,并称为“中国五大古乐”。
智化寺京音乐虽为梵音,却是以明代宫廷音乐为蓝本。寺院竣工后,王振把象征皇帝特权的宫廷音乐移入智化寺,并由乐僧组成演奏队伍,封闭研习演练。京音乐的传承采用“口授心传”的方式,保持严格规范的训练方式,乐谱未有大的变化,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古乐中按代传袭至今保存最好的乐种之一。
自去年10月,北京智化寺正式闭馆,开展古建修缮。此次修缮集中对古建筑进行局部修补,未来修缮结束再次开馆时,智化寺内各殿的功能和陈列将保持不变。闭馆期间,“智化寺”微信公众号仍会发布动态,告知大家修缮的细节与进展。虽然暂时身不能至,我们仍可在音乐当中“神游”这座百年古刹,沿着来自五百年前的宫廷雅乐,再次走进那段悠远而厚重的历史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