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十三陵坐落于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的天寿山麓.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山明水秀,景色宜人,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十三陵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与陵区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一处风景优美文化内涵深刻的旅游胜地.接下来我为大家介绍关于北京十三陵的景点吧。
北京十三陵
长陵
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是十三陵中的祖陵.陵寝的主体部分陵宫占地约12万平方米.墓前的祾恩殿是目前中国为数不多的大型楠木殿宇,规模大,等级高,用料考究,历经六百年沧桑,仍完好无损,金碧辉煌,堪称我国古建中的
献陵
明献陵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是明朝第四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炽(年号洪熙)和皇后张氏的陵寝.仁宗皇帝虽然在位时间很短,却是个较能体恤民情、处事宽和的帝王,仁宗在位期间推行了较为开明的政策,史书评论他:"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又说,如果他能多年在位,政绩可与汉代的文、景二帝相比.建成后的献陵,陵寝制度确实比较俭朴.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北分出,长约1公里.途中建有单空石桥一座.路面为中铺城砖,两侧墁碎石为散水,十分俭朴,并且没有单独设置石像生、碑亭(现存碑亭为嘉靖年间增建)等建筑.瑰宝.
景陵
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宣宗在治国方面颇有成就.他继承了前代与民休息的政策,多次下诏开仓赈济受灾百姓,益蜀免受灾地区的田赋.他亲撰《织妇词》赐给朝臣,命人画成画儿悬挂宫内,使内外之臣了解农家的艰苦.清廷曾对明陵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为省工省料,景陵的祾恩门、祾恩殿均被缩小间量重建,两庑配殿及神功圣德碑亭因残坏而拆除.现在,祾恩门、祾恩殿的台基上还有清代改建后遗留的柱础石.神功圣德碑亭仅存石碑及台基.
裕陵
位于明十三陵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裕陵经多年风雨已残破不全,于2001年进行了彻底的修缮.明英宗朱祁镇,九岁登基,少年天子,前后两次在位,共计二十二年.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后八年又当皇帝.这样的人生可谓历经磨难.英宗于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十七日去世,临终遗诏止殉,废除自明太祖开始的宫妃殉葬的残酷制度.五月,陵寝玄宫建成,八月,英宗葬裕陵.
茂陵
明茂陵位于明十三陵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明宪宗朱见深,英宗长子.宪宗皇帝初即帝位,恢复景泰帝帝号,为于谦等景泰旧臣昭雪平反做了一些顺应民意的事.但后来他失政之处颇多,有损于明王朝的长治久安.与十三陵的大部分陵园一样,五百年来一直重门深锁,从未向世人开放.枝繁叶茂的松树、每岁荣枯的野草遮掩了红墙黄瓦的辉煌,也泯灭了一代帝王的生前纠葛,***后荣耀.清乾隆年间曾修缮茂陵,民国时陵园建筑大部分损毁,2009年茂陵再次修葺,修旧如故.
泰陵
明泰陵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号弘治)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孝宗是明代中叶唯一的较为励精图治的贤君,在位期间,勤于理政,选用贤臣,他即位后,首先裁抑宦官及佞幸之臣,太监梁芳、外戚万喜及其党羽均被治罪.泰陵在清康熙时有的建筑即已残坏.《帝陵图说》记泰陵祾恩门情况,"今左右两门坏,垒石以塞门".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陵园建筑曾经修葺,修葺情况除三座门由琉璃花门改建成砖砌冰盘檐式门楼外,余同茂陵.其现状较茂陵残坏最为严重.
康陵
明康陵位于金岭(又名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寝.该陵建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占地2.7万平方米.它是目前发现的十三陵中砖碑铭文最多的一个陵.明末,康陵曾遭到烧毁,在清朝乾隆年间,曾被整修.但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后,康陵的陵园建筑损毁已十分严重,急需抢修.康陵背后的莲花山,又叫金岭,景色十分秀丽.阳光下,草木苍翠,奇峰林立.康陵虽地处僻远,但由于景色绝佳,在加上古砖铭文,使其更富有历史的沉淀.康陵建制简朴,与周围环境景观和谐统一,规划设计合理,反映了明朝的建筑艺术成就.武宗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皇帝.有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一位皇帝.
永陵
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阳翠岭高高耸立,宛如"天柱",它是永陵的主山,有圣寿万年之象.明世宗朱厚熜,在位45年,其为政为人有三个特点.一是喜怒无常,残酷严厉,内外结怨皆深.二是一意玄修,崇奉道教,无心理政.三是忠奸不分,政治腐败.永陵的砖石结构的明楼,造型新颖的圣号碑,别具一格的宝城城台设计,以及宝城墙花斑石垒砌的城垛,裬恩殿、裬恩门"龙凤戏珠"图案的御路石雕也都是以前各陵没有的,这些作法后来为定陵所效法.
昭陵
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九座,埋葬明朝十二帝穆宗朱载垕和他三位皇后,昭陵背靠大峪山,前临西北山壑曲折而来的河流,右侧有九龙池,背山面水,是十三陵中地面建筑修复最完整的陵寝.昭陵石桥与新复建的神功圣德碑亭再现了明代秋祭时殿内供品丰洁、乐器齐备的隆重场面.左右配殿分别有"明昭陵帝后史料陈列"和"明代皇族墓葬史料陈列"介绍埋葬在昭陵内的隆庆皇帝和孝懿、孝安、孝定三皇后的有关情况,以及明代亲王、妃嫔的墓葬规制.
定陵
明定陵位于北京大峪山东麓,明十三陵之一,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及其妻妾——孝端显皇后、孝靖太后的合葬陵.定陵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1958年9月6日,新华通讯社向世界播发了这样一条消息: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被打开.考古工作者对地下玄宫进行了发掘,此后有关部门又对出土文物进行修整,修葺地上古建筑,公元1959年就原址建为定陵博物馆.定陵地下宫殿出土了各类器物3000多件,其中有金器、银器、玉器、珠宝、金冠、凤冠兖服、冕旒、百子衣等.
庆陵
明庆陵位于十三陵中的长陵西北1.5公里,献陵西北约0.5公里,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朱常洛在位仅29天,是明代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个皇帝.由于他的生母是宫女,明神宗自然不喜欢他.经过长达15年的"立本之争"才被立为太子.明神宗也不重视他的入学问题,致使朱常洛13岁才入学,再加上郑贵妃也不择手段的谋害.使其统治时期大案迭出,明宫三大案中的"挺击案""红丸案"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后来朱常洛服用了郑贵妃的红色丸药后撒手尘寰.庆陵的陵园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神道上建单空石桥一座.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亭内竖碑,螭首龟跌,无字.庆陵前面有两进方院,彼此不相连接,是十三陵中唯一一个有两进院落的陵寝,在二进院落之间有神道相连,并于第一进院落后建单空石桥三座.
德陵
明德陵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熹宗朱由校是个昏愦不务正业的皇帝.他最擅长的是木工器作,而且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文献记载:熹宗"性至巧,多艺能,尤喜营造".干得高兴时,甚至解衣裸体,随地盘坐.他把全部心思用在营造玩乐之中,从锯、刨、凿、削的制作中感到了无限的快感.但社稷大厦在他手中却濒临覆灭.朝廷中他最宠信的是乳母客氏和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德陵是明代营建的最后一座帝陵.当时,由于崇祯皇帝刚刚登极,明王朝正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所以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遇到了很大困难.德陵陵宫建筑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基本仿庆陵,但两进院落连成一体.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门,院内建有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及神帛炉.第二进院落,前设三座门,内建棂星门及石供案.后为圆形宝城,建有方城、明楼.哑巴院内有随墙式琉璃照壁.陵宫外还建有宰牲亭、神厨、神库等附属建筑.
思陵
明思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明思宗朱由检与周皇后及田贵妃之合葬墓,是明十三陵之一.明思宗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朝最后一位皇帝,1628年即位,至1644年明思宗见明朝大势已去,于紫禁城后景山自缢身亡,崇祯皇帝在明代诸帝中是个比较注意恭俭和颇为勤政的皇帝.思陵本是思宗宠妃田贵妃之妃园寝.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为拢络人心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与妃嫔合葬之陵,思陵当年只建起享殿三楹,比一些妃子墓的规格还要低,明朝末帝的悲惨后事可见一斑.崇祯墓的宝顶低矮,且没有明楼、宝城维护,只有一通清代顺治年所立的石碑.碑上文字还曾一改再改,原来谥为"怀宗"的名号被撤去,石碑和碑前五供尽显清代风格.
北京小吃分类:
五样宫廷小吃:豌豆黄,小窝头,芸豆卷,肉末烧饼,奶酪
十七样清真小吃:豆汁,茶汤,羊杂汤,面茶,酱牛肉,绿豆面丸子汤,杏仁豆腐,豆腐脑,奶油炸糕,薄脆,白水羊头,爆肚,驴打滚(豆面糕),咯吱盒,糖卷果,脆麻花,门钉肉饼
十八样传统小吃:艾窝窝,姜丝排叉,蜜麻花(糖耳朵),馓子麻花,焦圈,豆馅烧饼(蛤蟆吐蜜),锅贴,开口笑,芝麻烧饼,墩饽饽,核桃酥,油酥火烧,螺蛳转,褡裢火烧,***,栗子凉糕,卤煮小肠,炒肝
老北京小吃十三绝:豆面糕、艾窝窝、糖卷果、姜丝排叉、糖耳朵、面茶、馓子麻花、蛤蟆吐蜜、焦圈、糖火烧、豌豆黄、炒肝、奶油炸糕
北京明十三陵简介
北京明十三陵简介,中国古代的建筑十分辉煌,至今给后人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遗产,十三陵就是遗产当中比较知名的陵墓,除了知名度很高,还是少有的保存完整的陵墓,接下来看看北京明十三陵简介。
北京明十三陵简介1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西北50km处的昌平区境内,是明朝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陵区占地面积80km2,是当今世界上保存较完整的陵墓建筑和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十三陵的营建始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止于清朝初年,历时200余年。依陵寝营建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为:长陵(永乐皇帝陵)、献陵(洪熙皇帝陵)、景陵(宣德皇帝陵)、裕陵(正统皇帝(即天顺皇帝)陵)、茂陵(成化皇帝陵)、泰陵(弘治皇帝陵)、康陵(正德皇帝陵)、永陵(嘉靖皇帝陵)、昭陵(隆庆皇帝陵)、定陵(万历皇帝陵)、庆陵(泰昌皇帝陵)、德陵(天启皇帝陵)、思陵(崇祯皇帝陵)。
陵区内除葬有13位皇帝外,还葬有23位皇后、1位皇贵妃以及数十名殉葬的宫人。此外,陵区内还建有7座妃坟园寝(东井、西井、万贵妃坟、悼陵、四妃二太子坟、贤妃坟、郑贵妃坟及二李、刘、周四妃坟)和1座太监陪葬墓(王承恩墓)
以及为帝后谒陵服务的行宫、苑囿等各式建筑。在陵域周围的10个天然山口(东山口、中山口、榨子口、西山口、德胜口、雁子口、锥石口、贤庄口、灰岭口、老君堂口)处修筑了城垣、拦马墙等防御设施,以保陵区安全。
明代皇陵的营建分为卜选陵址、拟定规制、备料施工等几个步骤。卜选陵址是陵寝营建的首要环节。一般先由卜选***即朝中一、二品***率风水堪舆人员依据风水理论,“外观山形,内察地脉”,经实地勘察后,选出一处或数处“风水吉壤”,上奏皇帝,必要时还要画出图样,贴上说明,最后由皇帝裁定。
成祖朱棣称帝后即有从南京迁都北京的打算。明永乐六年(1408年),朱棣命令礼部尚书赵羾带领江西术士廖均卿等人来到北京附近踏勘陵地。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在昌平境内的黄土山找到了万年吉壤。朱棣遂封黄土山为天寿山,降旨圈地方圆80里作为陵区禁地。
明十三陵陵寝布局不是按照《周礼》左昭右穆的方式,而是以尊者居于主脉,卑者居于从脉(余脉)的布局排列的。长陵是十三陵的'首陵,位于天寿山主峰中部,其他各陵分列其左右。十三陵中长陵最大,永陵、定陵次之,思陵最小。陵寝建造方式可分为三种:一是皇帝生前所建陵,规模大且装饰华丽(如长陵、永陵、定陵);
二是由嗣帝所建陵,因有先皇“从俭建陵”的遗诏或受葬期、国力的影响,规模小且比较简朴(如献陵、景陵);三是皇帝生前未来得及建陵,改朝换代后由下一朝代营建(如思陵)。
明十三陵以规模宏伟壮观、陵园体系完整、布局庄严和谐、景色优美静谧、风格典雅古朴著称于世。1957年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十三陵和八达岭作为一个完整的风景名胜区又被列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2003年7月3日,明十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经联合国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明十三陵简介2景点简介
明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总称,位于北京西北郊,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皇陵建筑群之一。陵区群山环抱,陵前有河水蜿蜒,山清水秀风景殊胜。来此可以参观建筑、风景,也能了解古代皇帝的丧葬规格。
明十三陵是个统一的整体,而各陵又自成一体,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陵与陵之间距离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各陵均呈扇形分列于长陵左右。十三陵中目前仅开放有“长陵”、“定陵”、“昭陵”和“神路”。
神路
神路位于十三陵南端,是通往十三陵区的通道,总长约7公里,也是明十三陵的第一个景点,由石牌坊,大红门,碑亭,石像生,龙凤门组成。神路的最南端是石牌坊,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早的石枋建筑。
石像生位于从碑亭北的两根六角形的石柱起,至龙凤门止的千米神道两旁,整齐地排列着24只石兽和12个石人整齐地排列着,造型生动,雕刻精细,为我国古代陵园中罕见的精美石雕,也是神路最大的看点。
长陵
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点之一。
定陵
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同时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其地宫可供游人参观。
昭陵
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垕(年号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现存有完整的祾恩门、祾恩殿及其东西配殿、方城、明楼、宝顶等。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修葺复原的陵园。
北京明十三陵简介3关于十三陵的简介。
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
十三陵是谁的墓地,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埋葬了明朝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余名妃嫔、2位太监,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
北京昌平十三陵是谁的墓地都有哪些陵园,十三陵是明代13位皇帝陵寝的总称,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距离天安门约50公里。它们分别是明成祖的长陵、明仁宗的献陵、明宣宗的景陵、明英宗的裕陵、明宪宗的茂陵、明孝宗的泰陵、明武宗的康陵、明世宗的永陵、明穆宗的昭陵、明神宗的定陵、明光宗的庆陵、明熹宗的德陵、明思宗的思陵,共计十三座。
定陵是唯一发掘的陵墓
十三陵是谁的墓地被挖了,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该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如今,定陵地宫可供游人参观...
现在你应该知道十三陵是谁的墓地了,其实就是明朝皇帝皇后们的墓葬群,是明代13位皇帝陵寝的总称。虽然是墓地,但是建筑非常辉煌,而且给人一种浓重的历史感,非常具有文化、历史价值。因此,现在被列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也是许多历史学家想要了解明代的途径之一。
十三陵就是明十三陵。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陵墓,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区燕山脚下的天寿山。从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起,这里建长陵,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葬于四灵。在过去的230年间,先后修建了13座帝王墓、7座嫔妃墓和1座宦官墓。葬了十三个皇帝,二十三个皇后,两个太子,三十多个妃子,两个太监。概述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皇家陵墓的总称。依次有长陵(明成祖)、咸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世宗)、永陵。名字的由来有人想问,明朝的十六个皇帝为什么叫十三陵?这要追溯到明朝的历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葬于南京中山的阳光下,称为“明陵”第二任皇帝朱(建文帝)因叔父,以“京南”(解除皇帝危难)之名出兵南京,建文帝不知去向。有人跟我说过和尚杨应龙,但他的下落不明(这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任皇帝朱祁钰,因其弟英宗皇帝被瓦拉俘获,宫中无主,遂按太后和大臣们的意愿被赐皇位。后来英宗被放了回去,在党羽的策划下,有了“夺门之变,英宗复辟,皇帝之变。”朱祁钰被杀,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所以他摧毁了天寿山地区建造的陵墓。他以“王”的身份葬在北京西郊的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另外十三位葬在天寿山,所以被称为“十三陵”。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永乐)和皇后许的陵墓。在十三陵中,该建筑规模最大,建造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保存最完整。它是明十三陵的祖墓,也是陵墓区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朱迪(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汉族,明朝第三任皇帝。从1402年到1424年在位22年,年号永乐。元顺帝郑智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五月二日),朱迪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为防备燕王朱允_谋反,文健皇帝任命工部侍郎张敏为北平部署特使,谢贵、张欣均为北平都指挥使[1-2]。然后,他命令总司令钟松在开平驻军,并将军队移交给北方平原的王子管辖。发动靖南之战后,杨应龙自我介绍,攻击他的侄子建文帝[3-4]。1402年即位,改永乐。[5]他五次亲征蒙古,在东北设立努尔戆徒师,在西北设立哈密卫[6-7][8-9],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领土的统一完整。[10]他多次派遣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交流。编修永乐大典[11]疏浚大运河[12-14]1421年迁都北京[15]对加强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他在位期间将从靖南后的满目疮痍发展到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朱迪也被后人称为“永乐大帝”。《成祖年谱》说:“武勇之策,与高祖相同。六师屡出,漠北尘埃落定到了季末,韦德被四面八方奉为上宾,差不多有30个国家被朝廷纳贡。陨石的宽度远至汉唐。成功是坚强有力的,是非常繁荣的。"明定陵明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任皇帝朱翊钧的陵墓。这里还埋葬着他的两位王后。陵墓位于大禹山麓,长陵西南。建于1584年至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主要建筑有恩门、恩殿、宝城、明楼和地宫占地面积18.2万平方米。这是明十三陵中唯一被发掘的陵墓。定陵地宫可供游客参观。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是明朝第十三任皇帝,明朝穆宗的第三个儿子。第二年隆庆成为皇太子,第六年隆庆,穆宗去世,10岁的朱翊钧即位,次年改万历。他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张即位初期,任内阁首辅,主持万历新政。早期亲政,勤政。中期发动“万历三大远征”,平定了巴依叛乱和杨应龙叛乱,帮助附庸国朝鲜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这时资本主义的萌芽出现了,史称万历中兴。不理后期政事,28年不上朝。女真在东北迅速崛起,在萨尔浒之战中击败明军。从此,明朝的国家形势就衰落了。寺号,谥号范天河道者苏敦鉴光条武安仁智孝帝,葬定陵十三陵。明神宗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0岁之前,他是皇太子;10岁到20岁,小皇帝时期,只是象征性的权威,一切按大学者张做;20岁以后,亲政府时期早期亲政,勤政;亲政后期,虽然不上朝,但不代表他亲自主持了万历三大远征。他曾经打败过丰臣秀吉的侵朝抗日战争,是一个有民族英雄的皇帝。晚年未能教育太子,导致明朝灭亡。古今学者评论赵翼《万历二十二史注矿税之害》:“论者谓明亡,非***于崇祯,***于万历。“《明长陵仙德碑》上说:“明朝之亡,非出于无赖,乃出于神宗之荒谬,天启之时宦官之独断。大臣们对金钱感兴趣,***们专门获取奉承。而四宗即位,虽然反阉割结束了,但天下之势,如一条河,永远无法再塞,鱼烂永远无法挽回。而且过于苛刻,让人怀了自免之心。王不怨其苦,于是结集为贼,贼乘虚而入,而明社去家喔!下雨了,但我不知道怕什么。"在《万历十五年》一文的最后,得出结论"1587年为万历十五年,年号为丁亥。表面上看起来四海平等,没什么好记性的。事实上,我们的明朝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尽头。此时皇帝的努力或延安的放纵,首辅的独裁或和解,高级将领的创造或求和的习惯,文官的廉洁或腐败,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绝对保守,都导致善恶不分,都无法实现事实上有意义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故事不得不在这里悲惨地结束。《万历丁亥年年鉴》是历史上失败的总记录。"长陵:陵门-北亭-林根门-林根殿(殿内:中间有永乐皇帝朱迪的雕塑,楠木柱子,徐康的《永乐赋》,陵兴门,十五公,长陵明楼,明楼-宝鼎明楼-1的石碑“成祖文帝墓”。古代帝王。建筑中,皇帝殿内有石碑,下一层为灵床。明天大楼前有几场盛宴。明楼是帝王陵墓的象征,也是每座陵墓中轴线上最高的建筑。长陵明楼楼内有一座“圣碑”。碑制为龙头方,印额为“大明”,下方镌刻“成祖文帝墓”七字号楷书大字(图一)。其中“成祖”是朱迪的庙号;“文”是的谥号(意为“天地经纬”)。字为老泥金,碑身绘有红漆隔膜,故又俗称“朱石碑”明长陵烧丝炉:又名辽炉,置于殿前。它由玻璃制成,晶莹剔透,小巧玲珑,是祭祀后烧竹板、制帛和金银的坑炉。在烧丝炉出现之前,古代的祭祀主要是烧柴和燔祭。如《尚书》记载舜拜泰山,祭烧柴,故又称“辽祭”。中华民族的祖先在祭祀时用燃烧的木头升起烟雾,这是对天地的祭祀,也是后世祭祀的先声,包括私人墓葬的祭祀。即使在古代,祭祀祖先时,也是采用同样的方法,只是焚烧的祭品不同,使用的焚烧炉也逐渐演变成不同的类型。焚丝炉,古代又称辽炉,常见于寺庙、墓葬、私人墓葬等建筑中,用于祭奠仪式时焚烧祭品。天坛的烧柴炉是绿色琉璃瓦做的。举行仪式时,将牛犊祭祀在火炉上,用松枝芦苇焚烧,以迎接皇帝,称为“燃木迎帝”。大典结束后,圣案上供奉给奉天皇帝的供品、木板、帛等会被送入炉中焚烧,皇帝会袖手旁观和观看,称之为“望辽”。烧丝炉所烧的祭品因时代而异,随着时代的变迁,烧的祭品也有所变化,所用的燃具也逐渐规范制度,更加实用。自唐代以来,清明节就有扫墓的习俗。开元二十年(公元752年),朝廷下诏:“??宜上坟,编成五礼,永远是套路。“到了清朝的鼎盛时期,祭祀仪式包括祭祀、敬酒、献香烛、行礼、念祝福语、给神灵送礼等。,并在烧丝炉中焚烧祭祀用的盘子,制作帛、彩纸、金银币(金银丝纸制成的金银锭)等祭品。通过烧帛帛,祭品燃烧,烟雾升腾,体现了中华民族崇祖、尊缅、尊礼、世代永拜、子孙万代的高尚习俗和美德。烧丝炉——燃烧器具从古代的简单模型演变为青铜的精密铸造烧丝炉,除陶器、瓷器、玻璃、铁器外。造型更新颖,制作更精致。它们集绘画、书法、艺术雕塑、建筑、金属铸造和机械制作于一体,使燃丝炉呈现出独特的综合艺术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魅力。它标志着中国青铜铸造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阶段,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制丝:用于祭祀的丝绸清制,这里祭祀国家的祭坛是用丝绸制成的,黑色。祭祀秋秋、常玉、方泽的协调,用蓝、红、黄、白、黑礼神制作帛;祭朝日坛,以红礼神作帛;祭月坛用的是黑丝,星星用的是黑、红、黄、白、黑丝。祭祀仙农坛、仙蚕坛,为神灵做帛;祭祀帝庙、前师庙、祠堂和统筹、哲思殿,关帝庙、文昌殿和后殿,以及首医殿、三皇宝座、仙游宫和大城隍庙,各有一尊白礼神。祭祀火神庙,制作带有红色礼神的帛;祭祀东岳庙,以蓝礼神作帛;祭祀4龙神祠,惠济寺,和神寺,丝绸为黑色礼神。先农坛是古代帝王祭祀颜地第一农民先农的地方。北京先农坛建于永乐年间。让我们来认识一下长陵的主人——明成祖朱迪。朱迪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他的父亲是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朱元璋(周豪李中,今安徽凤阳)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特殊的皇帝。他的特殊,首先是他的背景。中国古代大约有5600个皇帝。朱元璋出身最穷。他的父亲和祖父是贫穷的农民。小时候给人看牛羊,到处找零工填饱肚子。后来,张远的家乡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瘟疫,他的父亲、母亲和兄弟相继去世。无奈的朱元璋为了生存,进了一座寺庙,做了小和尚。我在寺庙待了不到两个月。因为灾情太严重,寺庙养不了这么多人。我被辞退了,成了一个拿着木鱼,拿着陶碗乞讨施舍的人。他虽然出身贫寒,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却极其聪明,泼辣残忍,很有领袖气质。他小时候放牛,都是这群牛郎宝贝里的孩子王,朋友也带着他。后来,朱元璋加入了反抗元朝的起义军,很快就当上了***将军。最后,在1368年,他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并定都南京。明太祖共有26个儿子,长子朱标被封为太子。除了两个儿子早逝外,其余儿子都被分封建立诸侯国,监督管理地方事务,镇守边疆,甄别皇族。朱元璋以为都是我朱家人阻止外人造反。但藩王全副武装,权力很大。认为这样会长治久安。明太祖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后来,为了使诸王以藩王自居,他采取了一些限制诸王权力的措施,编纂了一些专门劝诫藩王、规定诸王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书籍,分发给藩王。但这一切都是徒劳的次子秦王、三子晋王、,见太子仁厚怯懦,野心勃勃,不肯安分守己。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张远65岁,朱标去世,长孙朱允_(16岁)成为皇帝的曾孙。太子***后,秦王和晋王都***了,都在朱元璋之前,没什么大区别。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71岁的张远去世,孙泰为惠帝继位。二十出头,年轻没经验,很难说服大众。燕王叔,起兵造反,训令祖上,荆以难名。文健第四年(1402年),他登上王位,自立门户。以消灭汉奸“清边”为名,揭竿而起,攻打南京。朱元璋在黄觉寺被其他和尚欺负。时间长了,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有一天,他在扫地的时候,被伽蓝的座位绊倒了,就顺手打了伽蓝的扫帚。还有一次,老和尚看到大厅里的蜡烛被老鼠咬了,就当众训斥朱元璋。朱元璋想,伽蓝连眼前的东西都控制不了,怎么管理皇宫?更糟糕的是,我被骂了。所以朱元璋在加拉太书后面写了“遣往三千里”的字样。这些都体现了朱元璋不被压迫的性格。
明十三陵景区介绍: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北郊,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皇陵建筑群之一,是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总称。
明十三陵是个统一的整体,而各陵又自成一体,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陵与陵之间距离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各陵均呈扇形分列于长陵左右。十三陵中目前仅开放有“长陵”、“定陵”、“昭陵”和“神路”。
明十三陵内比较著名的景点介绍:
明长陵
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明定陵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该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
明昭陵
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坖(年号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
明永陵
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代皇帝世宗肃皇帝朱厚熜(年号嘉靖)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永陵大约经过7-11年的经营,永陵营建大体告成。建成后的永陵与前七陵相较,确有两大独特之处。
神路
明十三陵神路是由石牌坊、大红门、碑楼、石像生、龙凤门等组成的。碑亭位于神道中央,是一座歇山重檐、四出翘角的高大方形亭楼,为长陵所建。亭内竖有龙首龟趺石碑一块,高6米多。上题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3500多字,是明仁宗朱高炽撰文,明初著名书法家程南云所书。
北京十三陵陵园
北京十三陵陵园,清十三陵墓地比较著名的景点,明十三陵同样拥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以下是关于北京十三陵陵园内容分享。
北京十三陵陵园1明十三陵包含了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
依次为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建筑历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
后英宗被放回,在党羽的策划下,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最终,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
十三陵有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
1、长陵:明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主峰南麓。明长陵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
2、献陵:献陵的营建是在仁宗***后开始的。从洪熙元年七月兴工,到八月玄营落成,埋葬仁宗,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地面建筑也陆续营建。八月,行在工部奉命营建门楼、享殿、左右庑配殿和神厨。正统七年(1442年)十二月建造明楼,次年三月,陵寝建筑全部完工。
3、景陵:景陵的营建始自宣宗去世之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随即派人赴天寿山陵区卜地。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一日,陵寝营建正式动工。太监沐敬、丰城侯李贤、工部尚书吴中、侍郎蔡信等奉命督工。宝城因地势修成前方后圆的修长形状。前面的二进方院和后面的宝城连成一体。中轴线上依次修建祾恩门、祾恩殿、三座门、棂星门、石供案、方城、明楼等建筑。
4、裕陵:裕陵始建于英宗去世后的天顺八年(1464年)二月二十九日,太监黄福、吴昱,抚宁伯朱永,工部尚书白圭,侍郎蒯祥、陆祥奉命督工。参加营建的军民工匠共达8万余人。蒯祥和陆祥是明代初年两位技艺高超的匠师。
5、茂陵:明茂陵,位于明十三陵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年41岁。谥“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同年十二月十七日葬茂陵。
北京十三陵陵园2北京十三陵
长陵
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是十三陵中的祖陵.陵寝的主体部分陵宫占地约12万平方米.墓前的祾恩殿是目前中国为数不多的大型楠木殿宇,规模大,等级高,用料考究,历经六百年沧桑,仍完好无损,金碧辉煌,堪称我国古建中的
献陵
明献陵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是明朝第四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炽(年号洪熙)和皇后张氏的陵寝.仁宗皇帝虽然在位时间很短,却是个较能体恤民情、处事宽和的帝王,仁宗在位期间推行了较为开明的政策,史书评论他:"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
"又说,如果他能多年在位,政绩可与汉代的文、景二帝相比.建成后的献陵,陵寝制度确实比较俭朴.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北分出,长约1公里.途中建有单空石桥一座.路面为中铺城砖,两侧墁碎石为散水,十分俭朴,并且没有单独设置石像生、碑亭(现存碑亭为嘉靖年间增建)等建筑.瑰宝.
景陵
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宣宗在治国方面颇有成就.他继承了前代与民休息的政策,多次下诏开仓赈济受灾百姓,益蜀免受灾地区的田赋.
他亲撰《织妇词》赐给朝臣,命人画成画儿悬挂宫内,使内外之臣了解农家的艰苦.清廷曾对明陵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为省工省料,景陵的祾恩门、祾恩殿均被缩小间量重建,两庑配殿及神功圣德碑亭因残坏而拆除.现在,祾恩门、祾恩殿的台基上还有清代改建后遗留的柱础石.神功圣德碑亭仅存石碑及台基.
裕陵
位于明十三陵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裕陵经多年风雨已残破不全,于2001年进行了彻底的修缮.明英宗朱祁镇,九岁登基,少年天子,前后两次在位,共计二十二年.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后八年又当皇帝.这样的人生可谓历经磨难.英宗于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十七日去世,临终遗诏止殉,废除自明太祖开始的宫妃殉葬的残酷制度.
五月,陵寝玄宫建成,八月,英宗葬裕陵.
茂陵
明茂陵位于明十三陵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明宪宗朱见深,英宗长子.宪宗皇帝初即帝位,恢复景泰帝帝号,为于谦等景泰旧臣昭雪平反做了一些顺应民意的事.但后来他失政之处颇多,
有损于明王朝的长治久安.与十三陵的大部分陵园一样,五百年来一直重门深锁,从未向世人开放.枝繁叶茂的松树、每岁荣枯的野草遮掩了红墙黄瓦的辉煌,也泯灭了一代帝王的生前纠葛,***后荣耀.清乾隆年间曾修缮茂陵,民国时陵园建筑大部分损毁,2009年茂陵再次修葺,修旧如故.
泰陵
明泰陵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号弘治)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孝宗是明代中叶唯一的较为励精图治的贤君,在位期间,勤于理政,选用贤臣,他即位后,首先裁抑宦官及佞幸之臣,太监梁芳、外戚万喜及其党羽均被治罪.泰陵在清康熙时有的建筑即已残坏.《帝陵图说》记泰陵祾恩门情况,"今左右两门坏,垒石以塞门".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陵园建筑曾经修葺,修葺情况除三座门由琉璃花门改建成砖砌冰盘檐式门楼外,余同茂陵.其现状较茂陵残坏最为严重.
康陵
明康陵位于金岭(又名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寝.该陵建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占地2.7万平方米.它是目前发现的十三陵中砖碑铭文最多的一个陵.明末,康陵曾遭到烧毁,在清朝乾隆年间,曾被整修.但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后,康陵的陵园建筑损毁已十分严重,急需抢修.康陵背后的莲花山,又叫金岭,景色十分秀丽.
阳光下,草木苍翠,奇峰林立.康陵虽地处僻远,但由于景色绝佳,在加上古砖铭文,使其更富有历史的沉淀.康陵建制简朴,与周围环境景观和谐统一,规划设计合理,反映了明朝的建筑艺术成就.武宗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皇帝.
有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然而通过近些年来历史学界的研究,人们对武宗的认识有所改变,有人认为他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是极具个性色彩的.一位皇帝.
永陵
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阳翠岭高高耸立,宛如"天柱",它是永陵的主山,有圣寿万年之象.明世宗朱厚熜,在位45年,其为政为人有三个特点.一是喜怒无常,残酷严厉,内外结怨皆深.二是一意玄修,崇奉道教,无心理政.三是忠奸不分,政治腐败.
永陵的砖石结构的明楼,造型新颖的圣号碑,别具一格的宝城城台设计,以及宝城墙花斑石垒砌的城垛,裬恩殿、裬恩门"龙凤戏珠"图案的御路石雕也都是以前各陵没有的,这些作法后来为定陵所效法.
昭陵
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九座,埋葬明朝十二帝穆宗朱载垕和他三位皇后,昭陵背靠大峪山,前临西北山壑曲折而来的河流,右侧有九龙池,背山面水,是十三陵中地面建筑修复最完整的陵寝.昭陵石桥与新复建的神功圣德碑亭再现了明代秋祭时殿内供品丰洁、乐器齐备的隆重场面.左右配殿分别有"明昭陵帝后史料陈列"和"明代皇族墓葬史料陈列"介绍埋葬在昭陵内的隆庆皇帝和孝懿、孝安、孝定三皇后的有关情况,以及明代亲王、妃嫔的墓葬规制.
定陵
明定陵位于北京大峪山东麓,明十三陵之一,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及其妻妾——孝端显皇后、孝靖太后的合葬陵.定陵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1958年9月6日,新华通讯社向世界播发了这样一条消息: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被打开.考古工作者对地下玄宫进行了发掘,此后有关部门又对出土文物进行修整,修葺地上古建筑,公元1959年就原址建为定陵博物馆.定陵地下宫殿出土了各类器物3000多件,其中有金器、银器、玉器、珠宝、金冠、凤冠兖服、冕旒、百子衣等.
庆陵
明庆陵位于十三陵中的长陵西北1.5公里,献陵西北约0.5公里,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朱常洛在位仅29天,是明代在位时间最短的一个皇帝.由于他的生母是宫女,明神宗自然不喜欢他.经过长达15年的"立本之争"才被立为太子.
明神宗也不重视他的入学问题,致使朱常洛13岁才入学,再加上郑贵妃也不择手段的谋害.使其统治时期大案迭出,明宫三大案中的"挺击案""红丸案"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后来朱常洛服用了郑贵妃的红色丸药后撒手尘寰.庆陵的陵园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
神道上建单空石桥一座.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亭内竖碑,螭首龟跌,无字.庆陵前面有两进方院,彼此不相连接,是十三陵中唯一一个有两进院落的陵寝,在二进院落之间有神道相连,并于第一进院落后建单空石桥三座.
德陵
明德陵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熹宗朱由校是个昏愦不务正业的皇帝.他最擅长的是木工器作,而且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文献记载:熹宗"性至巧,多艺能,尤喜营造".干得高兴时,甚至解衣裸体,随地盘坐.他把全部心思用在营造玩乐之中,从锯、刨、凿、削的制作中感到了无限的快感.
但社稷大厦在他手中却濒临覆灭.朝廷中他最宠信的是【乳】母客氏和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德陵是明代营建的最后一座帝陵.当时,由于崇祯皇帝刚刚登极,明王朝正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所以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遇到了很大困难.
德陵陵宫建筑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基本仿庆陵,但两进院落连成一体.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门,院内建有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及神帛炉.第二进院落,前设三座门,内建棂星门及石供案.后为圆形宝城,建有方城、明楼.哑巴院内有随墙式琉璃照壁.陵宫外还建有宰牲亭、神厨、神库等附属建筑.
思陵
明思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明思宗朱由检与周皇后及田贵妃之合葬墓,是明十三陵之一.明思宗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朝最后一位皇帝,1628年即位,至1644年明思宗见明朝大势已去,于紫禁城后景山自缢身亡,崇祯皇帝在明代诸帝中是个比较注意恭俭和颇为勤政的皇帝.思陵本是思宗宠妃田贵妃之妃园寝.
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为拢络人心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与妃嫔合葬之陵,思陵当年只建起享殿三楹,比一些妃子墓的规格还要低,明朝末帝的悲惨后事可见一斑.崇祯墓的宝顶低矮,且没有明楼、宝城维护,只有一通清代顺治年所立的石碑.碑上文字还曾一改再改,原来谥为"怀宗"的名号被撤去,石碑和碑前五供尽显清代风格.
北京十三陵陵园3清朝共有12个皇帝,因为慈禧虽然没称帝,但她却掌权40余年,慈禧的陵也是按皇帝的规格来建的,所以称为十三陵。
清十三陵简介:
1、永陵,原皇帝、直皇帝、翼皇帝、宣皇帝(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赫图阿拉城)
2、福陵,努尔哈赤(辽宁省沈阳市天柱山)
3、昭陵,皇太极(辽宁省沈阳市北陵公园)、昭西陵,庄妃(河北遵化市)
4、孝陵,顺治(河北遵化市)、孝东陵,顺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河北遵化市)
5、景陵,康熙(河北遵化市)
6、泰陵,雍正(河北易县)、泰东陵,雍正皇后钮沽禄氏(河北易县)
7、裕陵,乾隆(河北遵化市)
8、昌陵,嘉庆(河北易县)、昌西陵,嘉庆皇后喜塔腊氏(河北易县)
9、慕陵,道光(河北易县)、慕东陵,道光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河北易县)
10、定陵,咸丰(河北遵化市)、定东陵,咸丰皇帝皇后慈安和慈禧(河北遵化市)
11、惠陵,同治(河北遵化市)
12、崇陵,光绪(河北易县)
13、定东陵,慈禧(河北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