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在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入蜀辗转来到成都。第二年春天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
唐末时期,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弘治十三年和嘉庆十六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
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GJ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武则天时代做过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做过兖州司马,奉天(陕西乾县)县令。青少年时期度过“读书破万卷”的生活。……大历三年(768),携家出蜀,漂泊于岳州,潭州,衡州一带,大历五年(770),病逝于湖南湘江中的那条与他相依数年的破船上。
三台杜甫草堂是继成都杜甫草堂之后的四川第二大杜甫纪念堂。坐落在三台县城西牛头山上,是三台最大的公园牛头山公园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草堂内亭台楼榭,花团锦簇,佳木林立,风景迷人,内有杜甫生平介绍,杜甫在三台期间的事迹及名篇佳作展览,名人字画等。
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流寓梓州(治地今三台县城)1年另8个月,写下了包括不少名篇的100余首诗。杜甫寓居梓州的草堂及后人修建的草堂寺、工部祠等早已不存,1987年依杜甫多次登牛头山咏吟故事,在县城西郊梓州公园牛头山顶明代工部草堂遗址重建的“梓州杜甫草堂”,系殿堂与园林相结合的仿古建筑群,为县城最大的旅游景点。
杜甫雕像据史载,公元762年,弃官入蜀的杜甫又遇战乱,无奈之下的诗人只好从西川节度使治所的成都流亡到东川节度使治所的梓州。"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在这里,杜甫度过了他寄人篱下的又一段困苦生活。
如今的草堂是在明代所建工部草堂遗址上,于八十年代重建的仿古园林建筑群。草堂内诗圣生平馆,中院宏伟的诗史堂,花木扶疏的后院。暖融融的春阳下,几树海棠开得正艳,火焰般的花朵给清静的小院平添了几分亮色。碧绿的荷池中伫立着一尊杜甫的全身塑像,诗人抚袖昂首,满含忧患的双眼遥望着远方。这情景使你想起那令人不堪回首的一幕:公元770年冬的一天,杜甫在离开四川后,终因病痛缠身,穷困潦倒而客***于湘江上的一艘小船上。"青春作伴好还乡"对于诗人来说,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杜甫家族出于京兆杜氏的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都多自称为杜陵人,所以杜甫晚号杜陵。
因其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曾隐居于成都杜甫草堂)。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杜甫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
扩展资料:
杜甫家族出于襄阳杜氏,是京兆杜氏的分支、西晋军事家杜预的后裔。家族自襄阳徙居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杜甫对他显赫的先世有描述,有“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的诗篇留下。
杜甫自称为晋朝当阳侯杜预的“十三叶孙”(参见祭远祖当阳君文)。传世文献对杜预之后世系有分歧,《元和姓纂·卷六·杜》称他为杜预“少子”杜耽之后。《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二十四·杜》称他为杜预“幼子”杜尹之后。岑仲勉考证杜甫为杜耽之后,且为杜预十四世孙。
杜诗中有儒家思想,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怀和浓烈爱国主义色彩,有“诗圣”之誉。杜诗善用理智去仔细观察人生社会的实况,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人民的苦乐,有强烈政治意识,继承并发扬诗经、汉乐府民歌及建安文学的写实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一、草堂简介
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杜甫在这里居住了四年,他在此最为人所知的一首诗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是我最喜欢的杜甫的一首诗。
我去过杜甫草堂两次,第一次是和朋友一起去的,那时候什么都不懂,也没有解说员,去之前也没有对杜甫草堂做深入了解,最终只是走马观花的随便看看,最终留下几张到此一游的照片而已,回头朋友问到草堂怎么样,好不好玩的时候,就会脸不红心不跳的回说:“简直没意思,最好别去,人文景观一点没意思。”现在想起来才发现那时候的自己真是蠢毙了。一点不懂草堂的意义,说它是景点就完全把它当成景点来看,对它的是设计及其含义完全没有了解过我想很多人应该都和我一样的心情,看得不明所以,如果是的话,那可能真的不算去过草堂,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我第二次去草堂是和老师同学一起去的,起初大家都不愿去,更别说我这种自认为已经去过一次的人了。然而结果是,我一点都没有后悔,反而收获很大,真正感受到了草堂的魅力,对草堂的格局和设计都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详细布局我记不大清楚了,但是进门就是杜甫的塑像,杜甫的塑像在杜甫的院子里,然后屋子里有十几个诗人的塑像,屈原,陶渊明,李白,苏轼,陆游等等,这里边的诗人要么是杜甫的前辈,要么是收杜甫诗影响的人,还有就是杜甫的好友。而他这么设计的意义就是把杜甫作为主人,把他的前辈后辈好友邀到自己家做客。在这些塑像背后的墙上有一副很大的壁画,壁画中从左到右描绘了杜甫从出生到***亡的经历,并有每个时期的杜甫的一些作品。
草堂中给人留下很大印象的还有“工部祠”,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肃穆庄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宋代诗人黄作上都推崇杜甫,以杜甫之诗为宗,所以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
由于具体格局不清楚,只好挑自己记忆犹新的地方介绍,草堂中还有用青瓷碎片拼成的“草堂”二字,此外还有用楠木雕刻而成的作品廊,里边有各个诗人的作品,很有一股书香之气。草堂中部有茅屋,也就是杜甫居住的屋子,我们进去看的时候意外的发现杜甫家还是挺大的。当然我们还有就是杜甫诗中出现的“黄四娘家”,现在是喝茶的地方了。以上便是我对草堂的比较清晰的记得的景观,可见图。
二、杜甫生平及其诗歌特色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1500多首诗歌(一生作诗三千多首)。这些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自唐以来,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在艺术上,力倡“转益多师”,注意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又坚持“别裁伪体”的批判精神,成就极高,以律诗和古体见长,具有“沉郁顿挫”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比起“诗仙”李白的浪漫豪放,我更喜欢杜甫现实主义诗歌,或者说我自身比较喜欢“接地气”的东西。杜甫一生十分坎坷,但他的生活记录的很少,只能从诗歌中看到一些影子,但其本人尽管遭遇各种不幸,他还是依然抱着一个忧国忧民的心,随时关注时局的变化,关注民生。他的“三吏”“三别”是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真实的记录下来,成为他的不朽作品。
杜甫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带,病***在衡州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也是我们从小到大学习杜甫诗歌的重点,提到这些诗,对我们中国人来说都并不陌生。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内容广泛,富时代性,取材于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杜诗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由于当时现实社会动乱不安,忧国忧民的杜甫的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也一直比较低沉,俗称“沉郁顿挫”。他这种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风,对后人的影响也十分深远。
三、我的感受
这次去草堂加深了我对草堂的认识,更加深了我对杜甫的了解与认识,从最开始课堂上学到的杜甫到生活中他的住处的一些了解感觉一点一点的走进了这位大师人的世界,对他的作品风格和他的前辈后辈友人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要了解一个人,尤其是古代的诗人作家,单单从他的作品中去了解有时候往往是不够的。我以前对于这些诗人的了解就仅限于读诗,更多的时候是由于教科书上的内容而被动学习的,所以对这些诗人只知道简单的作品风格,其他的东西一概不清楚。这次去杜甫草堂,可以说收获是很大的,如果说对杜甫我还差的很远不够了解的话,最起码当我再次踏进杜甫草堂时不会像第一次去的时候那种无知,更不会像傻子一样别人问我杜甫草堂怎么样时简单粗暴的回答别人“无聊”了。如果朋友想要去杜甫草堂的话,我觉得我都可以做解说员,带他(她)们真正感受杜甫草堂的乐趣,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对于文人和历史,我们要研究的东西实在太多,如果后人对人文景观的看法都像我和朋友第一次去杜甫草堂那样的话,我觉得那是一种损失与遗憾。我们当时去的时候并没有解说员,所以买票进去就是想看看风景,没有对想过这是对文化的了解,把它当成一种经历罢了,想着毕竟在成都念书,成都的景点多多少少还是应该去看看,忽略了草堂的真正意义所在,而且我敢说,很多人都是这样,不止大学生,很多来成都旅游的人肯定也是这种想法。如果大多数人都抱着这样的想法那么我认为这也是草堂的不幸。所以当第二次去草堂有专业的解说员给我们讲解草堂内部结构时其实我很兴奋也很觉得幸运,如果没有这次实践课程,也许我对草堂的印象会一直停留在第一次,对杜甫这个大诗人的了解与兴趣也会单单停留在过去,甚至于对人文景观的兴趣也会永远提不起来。有了这次经历,让我再次对人文景观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从表面现象深入到了内部了解。人文景观还是应该要有解说员解说才能更好的体会到其中的意义,感受当时当地的文化气氛。如果不想请解说员,至少在去之前,要深入的调查将去的地方的信息,自身有了一定的了解,才会感受得到景区想要带给我们的乐趣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