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石楼县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位于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东以黄云山、石楼山为界与交口县相邻,南与隰县、永和县接壤;北与中阳县、柳林县毗连;西隔黄河与陕西省清涧县相望。县人民政府驻灵泉镇。
石楼县国土总面积1734平方公里,辖5镇4乡。石楼,因县东有通天山石叠如楼而得名。石楼县矿藏资源较丰富,主要有煤炭、铁矿、铝矾土、天然气等。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19亿元。石楼县著名景点有兴东垣东岳庙、郝氏大院等。石楼县有“红枣之乡"“文物大县”等之称。
吕梁市概述: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因吕梁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西隔黄河同陕西榆林相望,东北与省会太原市相连,东部、东南部分别和晋中、临汾接壤。
全市基本属于温带***性季风气候区,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市境总面积2.1万平方千米,下辖1个市辖区、10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政府驻离石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石楼县,百度百科-吕梁
石楼一村
即原石楼中街(旧称中约)、西街(旧称西约)。
原石楼村属“住民耕沙”(所谓“住民耕沙”,指聚居在缓坡或平原较高的土墩上,以围垦开发沙坦成田为耕作用)的古村,全村共有13个坊,曾拥有祖尝田3万多亩。
在1957年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时将中街(4个坊)、西街(3个坊)划为石楼一社,东街(旧称东约,有6个坊)为石楼二社,后改为两个村,另设一个居民委员会。
有6个村民小组,430户,1433人;耕地26亩。
主要姓氏:陈。
石楼二村
即原石楼东街,后为石楼二村。
有4个村民小组,277户,941人;耕地已全部征用开发。
主要姓氏:陈。
赤岗村
开村时称赤岗。
据《石楼陈氏族谱》载,石楼始祖陈敏行的第六代孙分居赤岗,大约在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因依山而建,而荒无植株,故名“赤岗”;又因山与岗同义,曾又名赤山。
全村有13个坊,1960年划分为赤一、赤二、裕丰3个大队。
赤岗(原赤一)现有7个村民小组,483户,1604人;耕地110亩。
主要姓氏:陈。
赤山东村
据《戴氏族谱》载,其先祖由安徽避战乱到南雄后迁至广州隐居。
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第三世祖由广州迁入赤山。
1960年从赤山划出为赤二大队,80年代改称赤山东村。
7个有村民小组,433户,1539人;耕地955亩。
主要姓氏:戴。
大岭村
原名菩山村,因村依菩山,故名。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建墟时改名为大岭。
有中约、西约、上村、龙漖(荔枝岗)4个自然村。
大岭许姓,原籍浙江绍兴;大岭陈姓原籍江西。
两姓均由南雄珠玑巷避乱,先后于南宋高宗年间(1127--1162年)到大岭建村。
龙漖庄氏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自东莞福永迁入。
大岭村曾是抗日游击区。
有大魁阁塔、龙津桥、“贞寿之门”石牌坊等多处文物,2002年被评为“广州市历史文物保护村”。
现有9个村民小组,701户,2364人;耕地877亩。
主要姓氏有:许、陈、庄。
岳溪村
岳溪是澳门特首何厚铧的故乡。
有东成、塘头、大社、永胜、西约、应塘等6坊。
该地原为莲花山西面4公里小海湾中孤岛(白沙湖),冲积成陆后,背靠西岗,朝东建村。
其中一村名“岳头”,因地处山溪上游而得名;一村名“岳潭”,因背靠山岗(美称“岳”),旁有山水冲涮成潭而得名。
清代,两村合并为“岳溪”村。
据传应塘坊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建村。
原东成坊、永胜坊、大社坊是明九屯就地遣散落户的军籍。
现有5个村民小组,354户,1311人;耕地149亩。
姓氏有20个,主要是:梁、何、杨、林、孟、邓、郭。
官桥村
有东、南、中、西、北5个约。
明嘉靖九年(1530年)有九屯官兵在此驻扎,至清雍正三年(1725年)遣散务农,逐渐繁衍成村。
某知县在村外500米处修建一桥,便利村民往来,故称此桥为官桥,村也从此得名。
40年代初,该村北约被强盗烧毁,后来重建,习称“新村”。
现有个村民小组,户,人;耕地亩。
主要姓氏有:黄、袁、梁、陈、周、张、简、伍、韩。
茭塘西村
有钟秀、墟心、聚秀等3坊。
1960年由原茭塘村划分出来。
相传宋代曾姓建村。
据《黄氏族谱》载:黄姓由南雄珠玑巷迁来番禺明经,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再由明经(细墟)深巷迁来茭塘定居。
村旁有许多水塘,盛产野生植物茭草,遂得名“茭塘”。
有12个村民小组,470户,1613人;耕地440亩。
主要姓氏有:曾、黄。
茭塘东村
有沙边、村心、弯口、大元等4坊。
1960年由原茭塘村划分出来。
1956年1月,广州白云山下黄牛窿村地处磨刀坑水库蓄洪区,林、赖、朱、陈、郑、范等姓居民100多人,移居茭塘。
有村民小组11个,505户,1829人;耕地50亩。
主要姓氏有:黄。
胜洲村
据传最早建村的是叶姓。
又据现存王氏墓碑考证,元至大元年(1308年),从沙头榄塘迁来,据传说,陈氏三世祖由大岭村移居胜洲。
当时村是沙洲,四面河涌,象个孤岛,外人称之为“独州”。
村人嫌“独”与“毒’’谐音不雅,遂命名“胜洲”。
现有个村民小组,户,人;耕地亩。
姓氏主要有:卢、罗、朱、叶、陈、王、李。
裕丰村
由高低两围构成。
传说在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围海成田。
民国29年(1940年)石碁胡姓业主拍围后,以“富裕丰收”之意取名“裕丰围”。
建国初成立农会时仍隶属赤山村,称南农会。
成立公社时,称裕丰农场。
1960年称裕丰大队(村)。
现有6个村民小组,322户,1111人;耕地653亩。
村民有多种姓氏。
南派村
有大板路、翘仕、横分、二围、三围、四围6个围。
据传清代康熙末年(1722年)筑围筑围。
建国初才由6个围组成为“南排沙”。
成立农会时,村民决定改为南派。
有33个村民小组,645户,2714人;耕地2474亩。
村民有多种姓氏。
清流村
有沙尾、清流、三德、裕丰、天六、东成、观龙、东滘8个围。
据传,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筑围成田,称为“清流沙”。
建国初期成立农会时定名为清流。
有22个村民小组,1294户,4794人;耕地5644亩。
村民有多种姓氏。
沙北村
石楼镇东面的海鸥岛,在莲花山水道与狮子洋之间。
总面积33.6平方公里,是番禺最大的岛屿。
明朝初年开始淤出后,逐步筑围开发,至上世纪50年代连成一片。
现有沙北、海心、沙南、江鸥四个行政村。
全岛皆为冲积平原,土壤肥沃,为番禺重要的粮蔗产区。
村民多从外地迁来,姓氏复杂。
沙北村有石沙涌(沙头)、勾镰(勾东、勾西)、集兴(东、西)、同乐、地玄(景会)、鬼斗、牛寮7个围。
开发较早是沙头,于明万历年间(1673--1619年)筑围垦殖。
当时只称大沙。
建国初期成立农会时定名为“沙北”。
有33个村民小组,1743户,7097人;耕地5638亩。
村民有多种姓氏。
沙南村
有大沙滘(含东围、西围、四隆)、二围、三围、五登、两盛、沙尾等6个围。
据传,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年)筑围,原属狮子洋中沙洲,称大沙。
建国初成立农会时定名沙南。
有17个村民小组,769户,3110人;耕地3429亩。
村民有多种姓氏。
海心村
有深沙、沙头(瑞成)、合兴、万传(北围)、南围5个围。
相传明代万历元年(1573年)南北围筑围。
建国初期成立农会时定名为海心。
有34个村民小组,1327户,5188人;耕地4707亩。
村民有多种姓氏。
江鸥村
有江兴、上涌、下涌、江鸥尾等4个围。
建村于清咸丰中期(1851年)。
原是狮子洋中的沙洲,每天有成群的海鸥飞翔觅食栖息,筑围时,则以此景命名。
建国初期成立农会时定名为江鸥。
有20个村民小组,829户,3354人;耕地2865亩。
村民有多种姓氏。
联围村
原为环绕莲花山东南面冲积层上大小不一的“围田”。
建国前,无村政机构。
建国后始建立村***,名为联围。
“公社化”时为石楼公社联围大队。
1986年划属莲花山区。
1987年为联围村。
有12个村民小组,670户,2464人;水田3170亩,鱼塘78亩。
村民有多种姓氏。
群星村
前身是原属七区的墩头基、南岗头两地(今均属广州天河区)渔民迁来莲花山时组建的群星渔业合作社。
“公社化”时改称群星大队。
1961年体制下放,分为群一、群二、群三3个大队。
1963年4月仍复合并为群星大队。
1965年7月,由七沙(今属化龙复苏)渔民组建的七星大队并入。
1987年10月为群星村。
有273户,3487人;渔船431艘(其中深海拖12艘),总吨位5223吨,总马力18865匹。
村民有多种姓氏。
卫星村
前身是石楼海心渔民迁来莲花山时组建的卫星渔业合作社。
“公社化”时为卫星大队。
1963年4月,与江南沙渔民组建的红星大队合并,仍称卫星大队。
1987年10月为卫星村。
有320户,1162人;渔船12艘(其中深海拖6艘),总吨位1897吨,总马力7793匹。
村民有多种姓氏。
明星村
前身是市桥第一、第二两社渔民迁来莲花山时组建的明星渔业合作社。
“公社化”时为明星大队。
1963年4月,与大石南浦渔民组建的银星大队合并,仍称明星大队。
1987年10月为明星村。
有300户,1360人;渔船194艘(其中深海拖2艘),总吨位1188吨,总马力3615。
村民有多种姓氏。
东星村
前身是新造深井(今属广州市黄埔区)渔民迁来莲花山时组建的东星渔业合作社。
“公社化”时为东星大队。
1987年10月为东星村。
有257户,1386人;渔船17艘,总吨位1672吨,总马力5802匹。
村民有多种姓氏。
林场
1964年,开平县大沙公社兴建水库,库区内的富食村民200多人迁来莲花山建立林场,从事林业生产。
建立旅游区后,转以工、副业或个体工商业为主。
现有101户,383人。
主要姓氏:梁。
石楼居民委员会
1956年成立,有3133户,7585人。
其中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占多数。
石楼的解释
(1).石牌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淯水》:“水南道侧有二石楼,相去六七丈,双跱齐竦,高可丈七八,柱圆围二丈有馀,石质青绿,光可以鉴。其上欒栌承栱,雕檐四注,穷巧绮刻,妙绝人工。”清黄生《义府》卷下:“墓上石楼,盖即今石牌坊,又谓之牌楼。”(2).石筑的楼台。唐韦应物《至西峰兰若受田妇馈》诗:“聊登石楼憩,下观潭中鱼。”宋梅尧臣《石楼》诗:“山腰古石楼,杳蔼石梯上。”
词语分解
石的解释石í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石破天惊(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指石刻:金石。指古代用来治病的针:药石。药石之言(喻规劝别人的话)。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姓。石à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楼的解释楼(楼)ó两层和两层以上的房屋;亦指建筑物的上层部分或有上层结构的,或指楼房的一层:楼房。楼梯。楼道。楼层。城楼。岗楼。阁楼。楼台。楼船。办公楼。高楼大厦。姓。笔画数:;部首:木;笔顺
石楼红军东征纪念馆、天下黄河第一湾、兴东垣东岳庙、石楼后土圣母庙、仁泉寺等。1、仁泉寺:位于石楼县义碟镇下河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八年重修。寺院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342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正殿、献亭、乐楼。正殿为无梁殿,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单檐悬山顶,前檐插廊。
石楼红军东征纪念馆、天下黄河第一湾、兴东垣东岳庙、石楼后土圣母庙、仁泉寺等。
1、仁泉寺:位于石楼县义碟镇下河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八年重修。寺院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342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正殿、献亭、乐楼。正殿为无梁殿,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单檐悬山顶,前檐插廊。
2、天下黄河第一湾:天下黄河第一湾位于山西省石楼县辛关镇,最佳观景点为马家畔,被誉为“万里黄河上最美丽的弯”。
3、兴东垣东岳庙:兴东垣东岳庙(第五批国保)时代,位于石楼县城东北20公里的兴东垣村,始建年代不详,金代已有,元至元四年(1388年)、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及清代均进行过修葺。
4、石楼后土圣母庙:位于石楼县义牒镇张家河村西南2.5千米的殿山村北100米。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正殿前石雕灯台记载元至正七年(1348年)重修,之后历代均有维修。
5、石楼红军东征纪念馆:红军东征纪念馆位于山西省石楼县城,是一座全面反映红军东征历史的纪念馆,直属于山西省文物局。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
广州市番禺区有一个石楼镇,其历史介绍如下:石楼,旧名石子头,当地人亦有称之为“社头”、“石狮头”的。一说石楼原名石狮头,因莲花山上有一巨石,酷肖狮形,故名;后因土音讹传,约定俗成称为石楼。据《石楼陈氏家谱》载,石楼陈氏原籍晋代秦州南安郡豲道县(今甘肃省陇西县)。始祖陈元德(即陈玄德)是东晋建国大将军,因刘裕篡位而弃官携眷南逃至广东番禺桂林乡宁仁里(今坑头村)定居。其二十二世孙、石楼始祖陈敏行(1141--1199年)“立志高卓,不与俗伦”,有志向外繁衍发展,于是“遵海滨,探名胜,见夫砺山(莲花山)狮海(狮子洋),层峰参云,环流贔响,以为胜地可居,乃携妻子至止其下,爰居爰处而不忍去。”大约在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4年)开族,至今830余年。“石楼原姓陈关郑,朱张高马蔡秦梁”,今除陈姓外,多已式微,甚至消失。村由东约、中约、西约组成。清代评有竹园鸟语、荔圃蝉鸣、狮江帆影、马岭松阴、练溪钓月、沙浦锄云、莲岩忏佛、石砺归樵等“石楼八景”。清代,石楼属茭塘司的大岭堡和圣堂堡。清末及民国时属岗尾社乡。1949年10月,为禺南东区乡办事处驻地。1950年5月,改为第二区。1953年春,二区分为三区和四区,石楼为三区驻地。1955年秋改称石楼区。1957年3月撤区,分为石楼、化龙、明经三个大乡。1958年10月三个大乡并为石楼团。同年12月为石楼基层公社。1959年3月为石楼公社。同时析出莲花山和化龙两个公社。1984年为石楼区。1987年为石楼镇。1986年1月析联围村入莲花山镇。建国前,莲花山无人定居,1957年2月至1958年11月,墩头基等9个渔业生产合作社成员先后迁来定居,建立渔民乡。1958年12月为莲花山渔民营。1959年3月析出为莲花山公社。1984年为莲花山区。1987年为莲花山镇。2002年3月莲花山镇并入石楼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