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1878.06.27-1972.09.01),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民革主要创始人,国民党元老,建立民国的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抗日统一战线的一个方面军,也是新中国创始人之一。
何香凝女士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是廖仲恺先生的革命伴侣。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政治活动家,而且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画家。
廖仲恺(1877年4月23日-1925年8月20日),男,汉族,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1877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广东省归善县陈江镇鸭仔埗乡窑前村人(现广东省惠州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幸福村),祖居广东梅县程江镇,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主义革命的先驱,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中国***的挚友。
辛亥革命后,廖仲恺夫妇追随孙中山回到祖国继续革命事业。廖仲恺先后担任过广东枢密员、财政司长兼国税厅长等职,对建立和巩固新生的广东***共和政权作出诸多贡献。廖仲恺和何香凝,这对革命伉俪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毕生精力,在事业、生活中相互支持、志趣相投。
在1972年的北京,何香凝老人因病住院了。周总理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从百忙之中来到她的病床前看望。
这位能让周总理如此重视的老人,其实是一位杰出的革命领袖和妇女运动的倡导者,而且周总理早在黄埔军校时便与她熟识了。
当这位时昏时醒的老人看清楚眼前人的模样时,她那饱经沧桑的眼中闪过一丝光亮,而后,她伸出颤颤巍巍的双手。
周总理连忙握住,并俯下身,在她的耳旁亲切地问道:“你有什么事想跟我说?我听着呢。”
只听老人用急切的嗓音呼唤道:“周公,周公,我与丈夫廖仲恺生前有‘生则同衾,***则同穴’的誓约,我不想被火化。”
原来,在建国后,为了提升人们对科学的认知,也为了节省耕地,中央提倡人们实行遗体火化。
可周总理看着这位眼含热泪的老人,却毫不犹豫地答应道:“不烧,不烧,我代表毛主席和党中央同意你的要求,你就放心吧”。
何香凝和她的丈夫廖仲恺于1897年10月在香港结婚,虽说他们的结合也是和传统的旧式婚姻一样,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这份旧时婚姻却加入了一点“新鲜观念”。
在何香凝四五岁时,她就被母亲追着缠足。倔强的她在母亲走后又悄悄地拿出藏好的剪刀将裹脚布剪开。每次被父母发现后都少不了一顿责骂,可她依旧不肯屈服,如此反复了好几次,父亲终于松口了:“随她去吧!”
时光飞逝,转眼间,何香凝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正在其父因女儿的天足而发愁时,一个意想不到的缘分来临了。
一个名叫廖仲恺的青年正在“敲锣打鼓”般地寻找一位“天足女子”为妻。
人在家中坐,缘从海外来。当何家老爷听到这一消息时,心中一阵窃喜,随即请了媒人前去了解廖仲恺的情况和背景。
廖仲恺自幼从美国檀香山长大,由于其父是客家后代,家中女性就没有缠足的,而他早年来海外发展时,曾切身感受到洋人对中国人缠足的鄙夷。
因此,廖仲恺的父亲在临终前曾嘱咐儿子一定要找一位大脚媳妇儿。父亲离世后,家道中落,廖仲恺也跟随母亲回到祖国。
在其叔父的帮助下,廖仲恺和何香凝结为了夫妇。
新婚之初,廖仲恺还没有经济***,二人便借住在其兄长廖恩焘家的二楼小屋里。
何香凝一开始还很担心能不能和她这位并不熟知的丈夫聊到一起去,但随着对廖仲恺了解的加深,她发现自己的丈夫不仅温柔体贴,而且博学多识,对她十分有耐心。
屋子虽然简陋狭小,但承载了二人太多美好的回忆,何香凝也为其命名为“双清楼”。此后,她的一生都在追忆这段轻松自在的时光。
在那个西方列强疯狂瓜分中国的时代,很多仁人志士不甘心中国就此沦为列强的奴隶,纷纷前往海外寻求挽救中华危亡的方法。
在廖仲恺向妻子告知了心中的抱负后,没想到妻子不仅在精神上支持他,还拿出自己的全部陪嫁来资助他去留学。
在二人的一番商议后,他们最终选定了邻国日本。原因非常简单:一是离得近,二是花钱少。1902年,廖仲恺满怀一腔报国热血踏上了前往异国他乡的轮船,两个月后,何香凝变卖家中全部物品,也随之前往。
当时,东京有一家中国留学生会馆,是学子们聚会、交往之地。有一天,廖仲恺带着何香凝前去参加聚会。
这时,他们听到人群中有个人正在铿锵有力的做演讲,此人正是孙中山。当孙中山谈到:“中国现在积贫积弱,吾辈应当发愤图强,彻底革命!”时,激起了夫妻俩的强烈共鸣。
聚会结束后,夫妇俩立刻托人带他们前往孙中山的旅馆拜访。也正是这次会面,开启了何香凝和廖仲恺的革命之路。
在旅馆中,孙中山侃侃而谈,从鸦片战争讲到太平天国,从洋务运动讲到维新变法,从义和团讲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他告知二人,现在的朝廷已经沦为了“洋人的朝廷”,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中华才能有救。
廖仲恺夫妇非常佩服孙中山的革命意志,并表示愿意推荐身边的有志之士,共同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1904年到1909年间,廖仲恺曾多次受孙中山指派,潜回国内到天津和东北等地进行联络国内革命志士,宣传革命精神,筹备革命机关的任务。每一次,都是欣然受命,每一次都是不畏艰险地深入敌方进行工作。
何香凝自然深知廖仲恺面临着何等的凶险,但她还是极力支持丈夫,并为他写下《赠别诗》“国仇未复心难***,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不复存在。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
1920年,孙中山打算在广州重组军政府,并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为了帮助孙中山得到粤军的支持,廖仲恺曾多次帮助当时的粤军总司令陈炯明整顿财政。
最终,在粤军和各界爱国人士的支持下,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廖仲恺也被任命为财政部代理部长。
在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讨论率军北伐时,陈炯明却要求联省自治,这种分裂中国的荒诞想法自是被孙中山严厉斥责。可陈炯明仍旧一意孤行,最终,被革除在军政府的一切职务。
1922年6月14日,危机来临了。陈炯明派手下前去财政部请廖仲恺前往兵工厂议事,这一去就没了消息。
16日凌晨,一连串震耳欲聋的炮声把何香凝从睡梦中惊醒,她披上衣服唤来了勤务兵:“你快出去打听一下,出了什么事情?”
勤务兵很快就回来了,告诉她城市已经戒严了。
这让她的心猛地一沉,突然意识到一定是陈炯明叛变了。而至今未归的丈夫也一定是被他扣押了。
种种的不确定让何香凝冷汗直流,在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她决定先去打探孙中山和宋庆龄的消息,而后再商议如何营救自己的丈夫。
在得知孙中山在卫士的护送下,已登上永丰舰避难后,她闯过哨岗,冒着稍不留意就会送命的危险,前去为孙中山等人送上衣物,传递消息。
在确保孙中山暂无危险后,她又找到了陈炯明的部下熊略,恩威并施之下才说服他允许自己看望被扣押的丈夫。
在廖仲恺被扣押的第十天,何香凝终于看到了日思夜想的丈夫,此时的他正被绑在一张铁床上,手腕脚腕上全都是被勒破的血痕,腰间的铁链由于捆得太紧,令廖仲恺满脸煞白,呼吸急促,身上的衣服早已被冷汗浸污,黏在皮肤上无法脱下。
见此情景,何香凝心如刀割,她抱着丈夫痛哭失声。廖仲恺了解妻子心里的难受,他宽慰道:“香凝勿悲”。
就在这危急未解之际,何香凝又查出患有痢疾,这让她一度陷入抑郁。
凉风阵阵,天空下起了朦胧细雨。她站在珠江的一艘电船上,拿出了一支香烟,想着抽完了这支就跳江,就此让自己解脱。
可是划了十几根的火柴都没能将香烟点着,直到用到最后一根火柴时,何香凝在心中暗暗地赌了一把“如果这根火柴能燃,我就活下去”。结果,这支火柴竟意外地燃了,看来一切都不应该就此结束。
何香凝在医院接受了几天的痢疾治疗,但又从友人口中得知陈炯明意图杀害廖仲恺。得知这一噩耗后,何香凝不顾自身的病痛再次前去探望丈夫。
而此时,廖仲恺也已经写好了给妻儿的诀别诗。何香凝看后难过地抱着丈夫泣不成声。她不甘心就此放弃,为了将丈夫从“虎口”中救出,她决定亲自去见陈炯明。
那天,大雨倾盆,白云山的山路十分难走,何香凝在雨中摔了一身的泥泞,十分狼狈。当陈炯明看到她时一脸的震惊,连忙请她去换衣物。
何香凝也不多说废话,直接义愤填膺地质问道:“你们说仲恺帮孙先生筹款才囚禁了他,那民国九年时,他还帮助过你们呢!”“我今天来就不打算回家,仲恺是杀是放,你今天一定要给我个准话。”
陈炯明自知理亏,而且孙中山已经离开广东,革命势力暂时对他构不成威胁了。
面对何香凝的强势要求和夫妻二人在广东的影响力,他犹豫再三,最终下了释放令,时隔两个多月,廖仲恺终于回到了家中。可是,几个小时后,阴险狡诈的陈炯明再次背信弃义,又派兵抓捕廖仲恺。
对此,何香凝早有预感,为了防止陈炯明变卦,夫妇二人早就在凌晨时分就乘船离开了广东。陈炯明扑了个空,这让他懊悔不已:“唉!我居然输在了一个妇人手里!”。
英勇无畏的何香凝将丈夫廖仲恺成功的从虎口中解救出来,但令她没想到的是,这次拼尽全力的营救也只是换回了丈夫三年的生命。
要想真正推翻封建军阀的统治,那就必须拥有自己的一支强大军队。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在苏俄和中共的帮助下,建立了黄埔军校,廖仲恺任政治部主任。
正当北伐战争一片光明时,1925年,孙中山突然在北京病逝。
此后,国民党右派再也无所顾忌,直接把枪口对准了坚持国共合作,改组国民党的廖仲恺。
同年8月20日,这一天还是到来了。上午9时,廖仲恺夫妇前往国民党中央党部开会,就在廖仲恺刚踏上第三个台阶时,惠州会馆大楼的石柱后面突然闯出四名暴徒。
只听“嘭”的一声,***从何香凝的头顶上方划过,打到了廖仲恺的身上,在何香凝还没缓过神来之时,又是“嘭”“嘭”两声枪响,廖仲恺身中3弹后倒地。
事发突然,身边的卫士们急忙还击,其中一名暴徒被打倒,其余三名仓皇逃窜。
此时的何香凝已经顾不得什么暴徒了,她浑身颤抖地抱着倒在血泊中的廖仲恺,她绝望地哭喊着丈夫的名字,整颗心似有千疮百孔,悲痛欲绝。
虽然经广州大学医学院的大夫们全力抢救,但廖仲恺因伤势过重,最终咽气,年仅48岁。
对于这场恐怖的刺杀,夫妇俩并非毫无预感。何香凝也劝过廖仲恺多带些卫士,可廖仲恺却说:“我每天都要接触很多的学生,工人,朋友,还要参加会议,就算增加了卫士,也只能在事发后抓住凶手。我自问没有对不起党、国家和人民的地方,生***由它去吧。”
何香凝并非不知道有些危险是防范不了的,但一颗心还是时刻为丈夫的安全而担忧。为了以防万一,她含着眼泪要求丈夫与她合拍一张照片。二人还许下不管谁先为革命牺牲,都要做到“生则同衾,***则同穴”的誓言。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一刻,她决定要让廖仲恺的意志和自己一同活下去,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和国民党右派斗争到底!
在黄埔军校时期,廖仲恺夫妇结识了很多***人,其中关系最好的一位就是周恩来。
当周恩来得知廖仲恺遇刺后,他第一时间前往医院探望,可是后来,他整整三天没回家。原来,周恩来和蒋介石原本决定在当晚11点搜捕刺杀廖仲恺的凶手,但蒋介石却瞒着周恩来提前两小时发布了戒严命令,还改了口令。
当周恩来的车行驶到司令部门口时,因口令错误,警卫突然开枪射杀。司机当场毙命,周恩来即使卧倒在车座下才幸免于难。
那段特殊的经历也加深了周廖两家的革命友谊,何香凝的女儿廖梦醒和儿子廖承志也加入了***。
可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等国民党右派大肆***爱国青年和***,国共合作全面破裂。何香凝也逐渐看清了蒋介石的伪善,从此她辞去国民党内的一切职务,孤身漂泊海外。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何香凝为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她毅然回国,并在上海举办了“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通过筹款的方式支援抗日救亡运动,同时,又发表了《对时局之意见》,怒斥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中华的大片河山落入日本人之手。
何香凝在欢喜激动之余,致电儿子廖承志:“国共团结抗战,对于汝父十三年改组国民党,执行三大政策之主张实现,为之安慰。”
为了支持抗战,她在上海发起妇女解放运动,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和“战地服务团”等组织,号召全体妇女和男人一起担负起挽救国家危机的重任。
抗战胜利后,她又投身于***运动中,积极响应中共的正确领导,组建了新的国民党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49年4月,应中共中央的邀请,何香凝在女儿廖梦醒的陪同下,前往天津会见周恩来,邓颖超等人。当她看到几十年未见的周恩来夫妇正在站台上向她热情地招手时,她激动得热泪盈眶。
同年10月,何香凝以爱国人士的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以无比喜悦的心情,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由于何香凝与邓颖超同为政协成员,因此两家交往甚密。何香凝曾为抗美援朝志愿军亲手绘制了一副《喜鹊牡丹图》,还请周总理欣赏。周总理欣然提笔写下“鹊抱援朝胜利,花贻抗美英雄”。
1961年11月26日,周恩来总理在政协礼堂主持了一个“百老庆寿大会”。一百位70岁以上的知名人士欢聚一堂。
当83岁高龄的何香凝拄着拐杖慢悠悠地走来时,周总理立刻加快脚步迎上前去,热切地与老人家握手问候。
这一举动充分反映了周总理与何香凝老人彼此敬重,相互关心的革命友谊,也是***与***党派数十年的肝胆相照。
1972年9月1日凌晨3时,何香凝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4岁。
在她生命垂危之际,她向周总理恳请不烧遗体,希望以完整的遗体与丈夫廖仲恺合葬。周总理含泪应允道:“不烧,不烧”。
周总理后来对众人解释道:“何老革命一生,最后这点要求应该满足。”
当年,廖仲恺被杀害后,国民政府为表彰他为国家和民族所作的贡献,以国葬的礼仪将他附葬在中山陵,永久地陪伴在国父孙中山的身边。
按照何香凝老人的遗嘱,中央也将其遗体运至南京中山陵,与丈夫廖仲恺合葬,实现了她与廖仲恺“生则同衾,***则同穴”的宿愿。
何香凝(1878.6.27-1972.9.1)女,原名瑞谏,又名谏,广东(今广州市芳村区)南海人。1897年与廖仲恺结婚。1903年夏东渡日本求学。9月与廖一起结识并多次拜访孙中山,决心献身***革命,并受孙中山之托积极在留学生中进行活动。1908年8月经孙和黎仲实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此后数年,在东京目白女子大学及本乡女子美术学校学习,同时承担收发孙函件等后勤工作,并为孙领导的起义设计绘制过军旗等图案。其在东京寓所成为孙及同盟会骨干会员经常聚会的地方。黄花岗起义前夕回到广东。辛亥革命失败后与廖仲恺一直追随孙左右,进行讨袁与护法斗争。陈炯明叛乱时极为关心孙夫妇的安危,并全力营救廖脱险。随后,大力支持孙改组国民党,与廖一道成为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1924年8月担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后,积极开展妇女运动。1925年孙在北京病危时入京侍疾,是孙中山临终遗嘱的签证人之一。孙中山和廖仲恺相继去世后,继承他们的遗志,维护三大政策,努力推进国民革命运动。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二大”中央执行委员。后代理妇女部长职,积极支持北伐战争。[编辑本段]个人经历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与宋庆龄、毛泽东等通电讨伐蒋介石。1929年愤然与蒋介石决绝,后出国旅居欧洲。九一八事变后回国从事抗日救亡斗争,任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等职。1937年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与宋庆龄等提出恢复孙中山手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案,要求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共同抗战。抗战胜利后致力于爱国***运动,反对蒋的独裁与内战政策。1946年参加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促进会的筹备工作。1948年1月与李济深等在香港创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等职。1972年9月1日在北京逝世。著作编为《双清文集》下卷。[编辑本段]艺术作品何香凝,笔名双清楼主,于1911年毕业于女子美术大学。她与丈夫廖仲恺一起来日留学,在女子美大学习日本画,后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为革命的需要绘制和刺绣军旗、符号、告示和军用票图案等。辛亥革命后在广州受岭南派影响,作水墨山水画。1925年以后,为革命奔波斗争,一段时间无法作画。20年代末常画寒冬不谢的梅菊和百岁长青的松。在上海、香港举办画展。1929年去法国巴黎。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以后立即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与柳亚子、经颐渊、陈树人等组成“寒之友社”,举办义卖展览,慰问前线抗日将士。1938年以后,迁居香港,支持宋庆龄建立的中国保卫大同盟,向海外华侨宣传抗战,并为八路军、新四军募捐筹款。这时期所作多为松梅菊,偶作山水,大都赠送或出售给华侨。香港沦陷后到桂林,以卖画为生。光复后重回香港。1949年以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务。作为中国革命的元老级人物,何香凝一直没有放下画笔,早期作品有浓厚的日本画风格,她以梅花和老虎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享誉海内外。她擅作花鸟,偶作山水,笔致圆浑细腻,色彩古艳雅逸,意态生动。擅长中国画。作品有《狮》《梅花》《高松图》等。作品《山水》表现的是深山农户人家的田园风光。远山几重,运笔草草,远处幡杆、屋顶隐约可见,近处小桥流水人家,宛若一幅世俗风情画。在这淡然的画面背后,隐藏着画家心理的不平。通过作画年代和题诗可推知,这幅画是画家个人心情的宣泄,也吐露出画家心中理想的生活家园。1979年于中国美术馆举办何香凝中国画遗作展览,1982年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于广州建立。出版有《何香凝画集》《何香凝诗画辑》《双清诗画集》等。[编辑本段]何香凝与广州仲恺农校为纪念廖仲恺先生,何香凝于1925年10月5日在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议上提议设立仲恺公园和仲恺农工学校。后来因种种困难,仲恺公园没有建成。仲恺农工学校于1927年3月26日正式开学。仲恺农工学校,位于广东土敏土厂(水泥当时叫土敏土)旁边,广东土敏土厂建于1970年,是我国当时仅次于天津开平水泥厂的一家水泥厂。该厂至今依稀可见“财政部直辖广东土敏土厂”字样。1917年、1923年孙中山曾两度迁和广东土敏土厂,把该厂作为大元帅府,这两次廖仲恺都是担任财政部厂。因此,何香凝把仲恺农工学校的地址选在广东土敏土旁边,也就是孙中山大元帅府旁边。2003年,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的地址是广州东沙街18号,而仲恺农工学校(今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地址是广州东沙街24号,两地仅相隔3米。一1925年8月20日,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廖仲恺在广州去世后,国共合作的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了纪念廖仲恺先生筹备委员会,何香凝为主任,委员当中有蒋介石、李济深、许崇清、陈树人、古应芬等人。1925年11月30日,何香凝在广州召开的“廖仲恺逝世纪念会”上说:“廖先生曾说中山路有无限之希望,又说中国蚕桑日渐退步,非提倡蚕桑不足以挽回利权。因此,我们现在发起在中山路建廖先生纪念公园及农工学校,所以留纪念,而发展农工,现在举行募捐,深望各同志努力匡助,以竟廖先生之志。”学校用地问题,因广州中山路征地有困难,后经何香凝四处奔波,在广州土敏土厂旁边征得潮田旷地,作为仲恺农工学校用地。因廖仲恺先前担任过财政部长兼农民部长、工人部长等职,积极执行孙中山的扶助农工政策,被称为工农群众运动的保姆,何香凝因此把学校定名为仲恺农工学校。捐款支持仲恺农学校的有香港罢工委员会、国共合作建立的广州黄埔军校师生,广州、香港各界人士,胡文虎等海外侨胞以及广州以外的国内各界人士。1927年3月26日,仲恺农工学校正式开学。何香凝任校长、以后挂名校长达15年之久。何香凝当时的职务:1925年10月担任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妇女部长,以后又担任民国党中央妇女部长。1926年1月,何香凝又担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仲恺农工学校曾聘请著名教育家许崇清为校董会董事长。国民党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也曾经为仲恺农工学校的校舍题字。仲恺农工学校开学的时候,先设二个班,一班为三年制本科,一班为一年制实习科。20年代仲恺农工学校编印的《本校概览》介绍:1927年开学“决议先招蚕科二班,一班程度较浅,注重实验,毕业期限一年,名为实习科。以略识书算之农家子第为基本。所有衣食住宿概由政府供给,并月给津贴三元。使其毕业后,有相当技术能深入民间而领导(蚕种)改良工作……其次则招收高小毕业程度入学之蚕丝本科一班,自负学费,自备膳费。三年毕业。注重实验,而兼授以学理。管理务求完密,训练务求精严,冀养成勤慎耐劳、有真实常识之实业人才,供国家建设之用。”二1927年4月,第一次国共合作走向失败,国共两党的斗争越来越激烈。这时何香凝在武汉参加国共合作的武汉国民政府。但南京、广州已开始清共,广州***人纷纷逃往武汉。武汉还维持着国共合作的局面,何香凝发表电声讨了在上海清共的蒋介石。何香凝在武汉打电报给国民党广州当局,决定辞去在广州当局的兼职,但又请求广州当局,不要因政治分歧而解散仲恺农工学校。电报上说:“国民党广州政治分会,广东政府诸委员证鉴:香凝现决辞政治分会及省政府委员职,特此电达。惟有所请求者,仲恺农学校经费望予维持。”1927年7月武汉国民政府清共反共后,何香凝避居庐山,表示不参加当时政治,实则抱消极观望态度。1929年,上海许多当时全国著名的书画家,为支持何香凝创办的仲恺农工学校的经费,慨然泼墨赞助,捐集了许多著名的书画,公开售卖,作为仲恺农工学校经费。何香凝携带自己的画作于1929年9月到南洋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义卖筹款。几个月间,在海外华侨的支持下,何香凝便向仲恺农工学校汇回10万元大洋,学校用这笔款扩建了实验楼,建成了当时华南地区最大的蚕种冷藏库,以及添置了图书、仪器设备等。30年代,仲恺农工学校建成了机蚕丝工场。规模虽小,但有广东丝业界最先进缫丝机36台,每月生产优质蚕丝200多斤。从1927年起,15年内培养了一些抗病优良蚕种,其中包括“仲字1004号”、“仲字1006号”两蚕种,在珠江、长江流域的蚕区推广。抗日战争期间,广州仲恺农工学校搬迁至广东南海县西樵官山,以后又四次搬迁,在广东北部山区,度过艰苦岁月。三1946年,何香凝多次发表文章声援***,声讨蒋介石,何香凝的儿子廖承志也早已参加***当局关系紧张,广州仲恺农工学校也濒临破产边缘。30年代国民党曾把朱执信、廖仲恺并称为先烈;此时广州的执信中学声名很好,而广州仲恺农工学校则面临破产。1946年7月,何香凝在致国民党南京中央的信中说:仲恺农工学校,及专纪念仲恺先生设立于广州河南。十数年来,由香凝担任校长。自愧能力及经济支出绌薄弱,虽未能大有发展,而一切经营维持颇费苦心,历届学生多有造就。回忆二十余年创立之始,设立校董事会,由香凝亲自募捐,奔走于海外及国内戚友间,拙作画品卖得款项不少,由此奠定基础。本校产业、仪器、图书、什物等,皆自行购置,哲生、子文同志亦校重之一,当能洞悉情形。抗战期间辗转逃亡内地,香凝到曲江之时,以老衰多病未能担任该校长职务,遂改为省立学校,行政由政府管理。然而,本校之校董会因管理校产之故,并未解除其职责也。吾党先烈之纪念学校,岂止仲恺学校一间,而独贫贱仅留片瓦之仲恺学校则受摧毁。从何香凝的信中看到,仲恺学校已濒临破产。以后,何香凝与国民党当局的矛盾越来越深,仲恺学校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仲恺农工学校又得到发展,改名仲恺农校。“文化大革命”中,又再度受到冲击,曾改名为实验农场。20世纪80年代初,仲恺农校属国家重点中专学校。1984年,仲恺农校改为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生物化工、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植物病理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4个硕士点;拥有40个本科专业,涵盖农、工、理、经、管、文六大学科门类。2008年更名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纵观仲恺学校历史,广州仲恺农校比起广州执信中学来说,更多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今天,广州执信中学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都属于国家培养人材的学校。
采纳哦
廖仲恺简介
廖仲恺于1877年出生在美国的加州一个旅美的华工家庭里,廖仲恺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就在金山病故了廖仲恺简介,所以廖仲恺就跟着母亲回到了广州。中日甲午战争发生之后,廖仲恺深觉西方文化的重要,于是潜心学习西学。
廖仲恺照片
廖仲恺的婚姻是在叔父的安排之下结成了,他的妻子是香港的地产商的女儿何香凝。婚后二人和哥哥廖恩寿一家住在广州的廖公馆里,夫妻二人在二楼的阳台为自己搭了一个小窝,也就是在这里,素不相识的父亲二人开始了相识相爱。后人出洋留学成为风气,所以廖仲恺也希望去日本留学。尽管家里人反对,但是妻子何香凝却非常支持,拿出了自己所有的金银细软陪嫁首饰,为廖仲恺凑钱。1903年,夫妻二人先后娶了日本学习。廖仲恺考入了早稻田大学经济预科学习,之后又到了中央大学政治经济学学习。也就是这段时间里,他们夫妻二人结识了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后,廖仲恺夫妻二人跟随孙中山回到了祖国继续革命事业。可以说廖仲恺夫妻为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后来廖仲恺就开始了自己几年的国内革命生涯,1925年7月国民***成立,任财政部长、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财政厅长。1925年8月20日上午,廖仲恺携夫人何香凝乘车前往党部开会,半路上遇见陈秋霖,随即同车前往,不想竟在戒备森严的***中央党部门前惨遭杀害。
廖仲恺妻子
廖仲恺妻子是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也是***元老级别的人物,建立民国的功臣何香凝。
廖仲恺
廖仲恺妻子何香凝出生在一个香港的茶叶商的家庭中,生活富裕。母亲希望何香凝能够和其他的大家闺秀一样贤良淑德,就给何香凝缠小脚。何香凝从小就听到女兵的故事,羡慕她们的一双“天足”。所以母亲每次给何香凝缠脚,何香凝就用剪刀把裹脚布给剪断,前几次母亲还都会再给她缠上去,但是何香凝倔强,不肯缠足,只要缠上就剪掉,后来母亲对这件事情也就作罢了。
何香凝日渐长大,家里人也为她的婚事着急,何香凝有一双“大脚”很难嫁出去。而廖仲恺是个乔归子弟,扬言要娶一个没有裹小脚过的女人做老婆。于是何香凝的父亲就托人去和廖仲恺说媒。两个人就在1897年时候结为了夫妻,两个人之前连面都没有见过几次。尽管如此,两个人却在婚姻中逐渐培养出感情来,两人如胶似膝,心心相印,这段感情也被誉为是“天足缘”。
后来廖仲恺希望能够去日本留洋,家人都对此表示反对,而何香凝却非常支持,所以就变卖了自己的嫁妆,还有一些金银细软,资助廖仲恺去日本。1903年,夫妻二人先后抵达日本,何香凝也变成了仅有的几个赴日留学的女青年。也就是在日本学习的这段时间里,夫妻二人结识了孙中山廖仲恺简介,开始了夫妻二人一生革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