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你想好了要过现在的生活吗?
你想好了不去多看看这个世界吗?
你想好了只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吗?
也许你已经想好了,但是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一直在寻找答案。
他们走过大漠,又走过冰川,在高空俯瞰大地,在江面书写波澜。
一
2020年12月20日,知名的冰川探索保护者、民间环保人士、网名“***冒险王”的冰川探险者王相军在探索***的冰川时,不幸落入冰河,永远留在了他最爱的冰川瀑布中。
王相军常年在野外探险,风吹日晒加雨淋使得他不仅有一颗热烈的心,更拥有了“狂野”的面孔。
其实他是1990年出生,是个标准的“90后”。
2012年,年仅22岁的王相军带着一架破相机,领着一只流浪狗,开启了他对***无人区冰川的探索。
这一探就是8年。在这8年里,一人一狗先后用脚步丈量过大小冰川70余座。
在2019年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王相军受邀代表中国民间环保人士站在了联合国的讲台上,他的发言受到了热烈掌声。他拍摄的大量资料,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认可。
2017年看到冰川在不断消融、冰川垮塌,深感冰川融化给生物所带来的灾难性毁灭的他决定让更多人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于是就有了“***冒险王”的抖音和快手账号。
“***冒险王”抖音账号有156万粉丝,快手账号有147万粉丝。获得过八百多万个赞。
虽然粉丝不如那些明星多,影响力不如那些明星们大。但是他从一点一滴做起,每一条视频都在传递着环保的理念。
正所谓“不以善小而不为”,2018年,王相军被评为快手十大科普号之一。
如今王相军走了。
追梦者走了不遗憾,遗憾的是没有梦的人还留在原地!
二
1996年6月11日上午9点,余纯顺背着装着帐篷,防潮垫,笔记本,睡袋和一盒西洋参切片的背包大步流星地走进了罗布泊。
“我要打破6月不能穿越罗布泊的神话!”
余纯顺是完成了人类首次孤身徒步穿过了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全程,征服“世界第三极”壮举的人。
当年一本《余纯顺孤身徒步走***》更是感动了无数人。他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英雄。
1988年7月1日,38岁的余纯顺孤身徒步中国,开始自己的探险之旅。
这一走就是8年。他先从太仓进入江阴,然后一路北上,去往江苏,山东,河北,辽宁……
80年代的徒步可不像现在,推个小车,车上架个手机,手机后面藏着一辆汽车,就这么一路喊着“666”,一路乞讨着“游艇、飞机”地奔向小康。
当年的条件要差很多,别的不说,据说当年公路覆盖率连现在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到处都是泥泞的土路。
余纯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边徒步全中国,一边写作。
行程达4万多公里,足迹踏遍24个省市自治区,访问33个少数民族,演讲“壮心献给父母之邦”150余场,拍摄照片6000余张,发表游记50余万字。穿破了57双鞋,41码的脚也走成了43码……
1996年,余纯顺把这一年命名为自己的“沙漠年”。他决定要一气呵成地走完6个沙漠,其中就包括被称为“***亡之海”的罗布泊。
这一年的6月12日傍晚,沙漠上刮起了沙尘暴,这场强烈的沙尘暴,从12日晚上9点45分起,直到13号早上都没有停歇的迹象。
而这一天,是等在大本营的人员和余纯顺约定会师的日子。晚上8点,沙尘暴终于停下来了。余纯顺没有如约而至。
6月14日早上7点,大本营的几个人背着一些食物和水,带着GPS和望远镜沿着余纯顺过来的方向前进。可一直到12点,都依然没有发现余纯顺的身影。
随后经过大规模的搜救,直升机找到了余纯顺的尸体,他头朝东脚朝西仰面躺着裸露的身上布满了水泡。他的右臂朝上略微弯曲,肘下压着草帽,捆扎成一卷的蓝色睡垫放在胯部。
余纯顺曾经说过:“我***在哪里,就葬在哪里。只要我***之前有意识,一定要头朝东方,因为那里是我的家乡上海的方向。”
余纯顺永远的留在了塔克拉玛干。
追梦者留下来不遗憾,遗憾的是那些把梦抛出了九霄云外之人。
三
1985年7月24日,35岁的尧茂书进入了金沙江。
那个曾说:“漂流长江的先锋应该是中国人!征服中国第一大河的第一人,应该是炎黄子孙!”的尧茂书在行前作出了一个决定:说服怀孕4个月的妻子刘健蓉打掉孩子。理由是以免妻子将来难以改嫁。
1980年,30岁的尧茂书写信给国家体育总局,请示想要组建一支漂流队去探索长江,未得到回复。
于是尧茂书自费多次赴沱沱河、大渡河等尝试橡皮筏漂流险滩技术。
1984年底,34岁的尧茂书向国家体委提交了《关于对长江进行漂流探险和拍摄工作的报告》,详细列出了他为漂流长江所准备的资料,并称自己将在1985年8月到10月漂流长江。依旧没有回复。
1985年,美国将派“激流探险队”于秋天从长江源头漂流而下的消息,促使早在1979年便萌***流长江念头的尧茂书决定抢先漂流长江。
尧茂书的勇气震惊全国。1985年6月14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第一位漂流长江的人》为题,报道了尧茂书首漂长江的事迹。
6月24日,尧茂书独自漂进了无人区。
没有赞助、没有冠名、没有直播、没有打赏,尧茂书凭借着浓浓的民族自豪感,独自驾驶着“龙的传人”号橡皮筏顺流而下。
他总是回想着临行前的晚上,父子三人吃了尧茂书最爱吃的回锅肉。在告别时,尧茂书突然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安慰老人的场景。
他想着父亲还有哥哥们,他们会给他养老送终的。
妻子打掉了孩子应该可以改嫁。
而我有脚下的“龙的传人”号,我一定要征服长江。
7月15日,正在膜拜圣灵的藏民,发现了漂流的尧茂书。藏民们拥簇他到寺庙里,活佛为他念了消灾经。
7月24日,在金沙江通珈峡的急浪中,尧茂书触礁而亡。
消息传出,数只毫无漂流经验的“民间漂流队”在躲过了体育局的围追堵截之后,纷纷下水。
最终11人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尧茂书“中国人首漂长江”的梦想才终得实现。
追梦者前赴后继地离开不遗憾,遗憾的是没有梦想的人争先恐后地被同化。
四
也许你会说他们傻。
但他们说,有些人30岁时已经***了,只不过在80岁时才下葬。而另一些人在30岁时下葬,却永远活着。
分类:教育/学业/考试>>学习帮助
解析:
尧茂书
尧茂书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市。长江支流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宛若三条白练在乐山交汇,著名的乐山大佛就矗立在波澜壮阔的三江合流处。沿岷江南下不足200米便能与长江相会。在这片土地上,曾经诞生过伟大的文学家苏东坡和郭沫若。丰腴的泥土、优美的景色和悠久淳厚的历史文化风情培育了他,使他从小就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纯净心灵。茂书生长在长江边,自幼喜欢在激流中追波逐浪,对长江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年龄在增长,阅历在加深,他对长江的认识步步深化。他感到人们对长江了解得太少,他总想为长江做点什么……
1979年,尧茂书在美国地理杂志上,看到关于日本著名探险家植村直己只身探险北极和漂流亚马孙河的报道后,对这位探险家的那种冒险开拓的勇敢精神钦佩不已。就在这时,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漂流长江,探索长江!
尧茂书漂流长江的决心下定了。他马上投入到漂流的准备工作中:掌握有关长江各段的地质、水文、气候、风土人情的资料。翻阅、研究了上百本有关长江和长江流域的书籍、地方志。他多次去长江沿途徒步考察,了解水情,适应气候,确定漂流路线,筹建接应站……
1985年春节的前夕,他再次来到云南金沙江,准备对世界闻名的大峡谷虎跳峡进行试漂。他艰难地爬上玉龙雪山和哈马雪山,对整个峡谷进行观察了解,选定漂行的路线,然后在虎跳峡的最窄处,拦江拴上一根尼龙绳,然后开始下漂。虎跳峡长12千米,坡陡浪急,暗礁密布,浪花有五米多高,落差极大,连续有几个陡坎、大跌水。皮筏飞流直下,左冲右撞,尧茂书拼命划桨也无济于事,船冲向一个大礁石翻了,幸亏凭着一身好水性和一根大浮木,才算保住了性命。这次虽然遇险,但他对虎跳峡的水情有了了解,知道该怎样对付它。
他的详细计划渐渐成熟了。他决定于1985年8月中旬到达长江源头,开始万里长江的漂流探险。
就在尧茂书有条不紊地按计划准备漂流长江的时候,他从有关部门听到了美国探险家沃伦·肯要在1985年8月来中国考察长江的确切消息。他真急了,“在中华大地上奔腾了千年万年的长江,竟要由别国的人先来征服?不,不能!”再说他已经做了长达六年的准备,他也不愿使自己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他心中不断重复着这样的念头:“我应该走在外国人的前面!”他激动地在日记本上写下四个大字:“提前行动!”
1985年6月12日10时,尧茂书和他的哥哥尧茂江,在藏族同胞的帮助下,穿过布满沼泽的草甸,越过雪峰山岗,在万里无人的高寒区行进五日五夜,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万里长江的源头。6月20日下午4点多钟,茂书将两边写着“龙的传人号”五个大字的橡皮船推下了水。万里长江自古无人漂流的历史从此结束了。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朴实而勇敢的青年,一位深深爱着祖国、爱着长江的人民的儿子,开始了他震惊世界的漂流长江的创举。
茂书坐在船上,用双手掬起一捧长江源头清冷的江水喝下去,然后操起双桨。他故意用力拍击水,溅起一团团好看的浪花……这便是尧茂书“自费”漂流万里长江的下水仪式。
橡皮船缓缓漂动了。茂书弟兄俩仔细地分辨着水流,日夜轮换着向前划行。
第二天上午他们到达一个名叫桑地的峡谷,水大起来。江水在此转了一个弯,扭头向东流去。茂书下船拍摄,他对茂江说:“这里应该是长江第一湾。”下午,他们漂行到一座石头山。山上有许多嶙峋怪石,石和草都是黄色的。茂书不听哥哥的劝阻,坚持要上山去拍摄,说:“越是危险的地方,越有拍头儿。不会有大问题的。”茂书上岸拍摄,不一会儿,在船上放哨的茂江就发现在离茂书不到100米的地方有个黄色的东西,仔细一看,是一只棕熊,吓得茂江大叫起来。当茂书发现棕熊时,熊已离他很近了,他拿起摄影机便跑,等他上了船,划到江心,熊离他们只有十几米了,站在岸边不住地对他们狂叫,把茂江吓出了一身冷汗。
经过三天两夜的漂流,行程375千米,他们在23日中午到达了长江源头地区的第一个小村镇沱沱河沿,完成了漂流计划的第一阶段。
24日,哥哥尧茂江的假期已满,弟兄俩在江边拥抱着,洒泪相别。
7月2日,尧茂书再次下水,独自一个向长江通天河段行进。
他划船驶过通天河大桥,行不多远,下起雨来,久久不停。他冒雨前进,浑身湿透了。通天河水浅滩多,又是顶风冒雨,划船相当吃力,不时还要下水拖船而行,速度缓慢。为加快船速,他驾舟在急流中行驶。几天中,他连闯几个小峡谷,翻过波浪,顺利地漂下来。
7月6日,他在途中休息后,又划船前进。转过一个弯,忽闻前面水声大吼,但见白浪滔天。茂书急忙将救生衣系好。此时,橡皮船已陷入陡浪跳波,如离弦之箭,冲向峡口的惊天骇浪。茂书奋力划桨,越过波峰,又陷入浪谷,只觉得疾风掠耳,头晕目眩,他的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冲过去。一个几米高的大浪铺天盖地般向船首劈来,橡皮船被大浪吞没了,一会儿又从浪里钻了出来,茂书借着大浪的余势,迅速划动双桨,终于冲出了峡口。
下午,继续漂流,他又设法闯过了烟障挂峡谷。山谷渐渐开阔,两岸山青树茂,绿草茵茵,岸边野生动物很多,有羚羊、野驴和白唇鹿。茂书拿起摄影机拍摄。白唇鹿不怕人,有的竟在岸上追船相送……
7月7日晚,他宿在江中的一个小洲上,前几夜的阴风苦雨,衣、被全被打湿了,还要受到熊瞎子和狼的袭击。他常常是手持藏刀,用手电光和点燃的鞭炮声驱吓野兽。寂寞的黑夜中,熊吼狼嚎,使他心惊肉跳,彻夜不眠。而今夜,繁星满天,明月格外皎好,四面深阔的江水又隔绝了野兽的骚扰。在广阔无际的苍穹下,空旷荒寂的田野中,江水粼粼,泛着星光,多么难得的一个平静的夜呀!茂书在心中默默地思念着远方热切盼望他平安消息的亲人。
几天来,茂书漂流经过的地方,都是无人区。这天黄昏,始见***。河岸、山坡、陡崖上的***,在朦胧的暮色中,看到长江上游漂下一只红船,一个人身穿红色救生衣,头戴金色的帽罩,脸前挡着黑色防浪板,不知是何物,以为是活佛转世,江神下凡了。于是纷纷往茂书的船上扔糌粑、牛羊肉,还不住地向江中磕头。搞得尧茂书不知所措。
7月10日,他漂到七渡口。七渡口以下便是通天河的下游了。江岸山峰并拢,江中峡谷险滩甚多,水势更大。茂书的漂流更加危险和艰难了。
7月16日下午4时,茂书终于闯过了通天河,胜利完成了长江上段人迹罕至、气候极为恶劣的1187千米的航程,到达了青海省玉树州的直门达。
7月23日上午10点47分,尧茂书告别了直门达,驶入了波涛汹涌的金沙江。
这一天,尧茂书闯过了十几个激流峡谷险滩,晚上8时收船上岸,宿在一山崖上。临睡前,他写下了最后一天的漂流日记。
茂书终于闯进金沙江了。金沙江是尧茂书整个漂流的重点。在上游1300多千米的漂流中,他积累了丰富的过险滩的经验。他怀着百倍的信心、强烈的拼搏渴望,要到虎跳峡这世界著名的大峡谷中去击水搏浪,向全世界显示中国人的非凡智慧和勇敢……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7月24日,我们的漂流勇士尧茂书,在漂流金沙江上游的通珈峡时,因水流太急而翻船身亡。
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第一位乘龙的英雄,中华民族又一位忠诚勇敢的儿子,为了祖国的尊严,为了“龙”的骄傲,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
尧茂书离开我们去了,他在万里长江中找到了他的归宿。他就像万里长江冰川源头上最初融化的一滴春水,汇进千流百川,变为滚滚波涛,以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不可阻挡之势,冲向大海,冲向世界……
1:马可·波罗(MarcoPolo),1254年9月15日出生于克罗地亚考尔楚拉岛,威尼斯旅行家、商人,著有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故事:中外史籍中都记载了眼镜最早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古老文化、医疗、技艺的遗产。当时有个意大利人,名叫马可波罗(MarcoPol6),他曾旅居中国十七年,为元朝宫庭办事,跑遍中国各地,当时他见到元朝宫庭里有人戴眼镜,对此他很感兴趣,在他回国时就把眼镜传到了西方,所以在西方最早制造眼镜的地方,则是马可波罗的故乡威尼斯。
2:戴维·利文斯敦(1813-1873)是一位苏格兰医生兼传教士。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部非洲的探险事业。1840年,他第一次去非洲探险,包括1849年穿越卡拉哈里沙漠。
故事:利文斯通于1864年又回到了非洲***,当他去非洲内陆后,就没有听到这位探险家的音讯了。整整六年,利文斯通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当时流传传着各种谣言。
美国《纽约先驱报》老板就给其属下记者亨利.
史丹利下达了一个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带领一支探险队去非洲***寻找利文斯通。经过近8个月时间的旅行,史丹利的探险队于1871年11月10日走近了坦噶尼喀湖岸边的小村庄乌吉吉(Ujiji)。在那里,他们发现了利文斯通。
他们见面的那句“你是利文斯通博士,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的问候非常著名。大英百科全书和牛津国家传记辞典都记载了这句名言。这句话只所以这么著名,是因为其让人感受到了半开玩笑的幽默性质:利文斯通博士是方圆几百里内唯一见到的白人。史丹利也在其书中表明在当时第一句这样讲是因为当时的场面有点尴尬,终于找到要找的人,本想上去拥抱,却因自尊心作怪而不敢这样做。
3:斐迪南·麦哲伦(1480年春天—1521年4月27日),探险家、航海家、殖民者,葡萄牙人,为西班牙政府效力探险。
故事:麦哲伦历经100多天的航行,一直没有遭遇到狂风大浪,麦哲伦的心情从来没有这样轻松过,好像上帝帮了他大忙。他就给“南海”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叫“太平洋”。
在这辽阔的太平洋上,看不见陆地,遇不到岛屿,食品成为最关键的难题,10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们没有吃到一点新鲜食物,只有面包干充饥,后来连面包干也吃完了,只能吃点生了虫的面包干碎屑,这种食物散发出像老鼠尿一样的臭气。船舱里的淡水也越来越浅,最后只能喝带有臭味的浑浊黄水。为了活命,连盖在船桁上的牛皮也被充作食物,牛皮硬得像石头一样,要放在海水里浸泡四五天,再放在炭火上烤好久才能食用。
4:维他斯·白令(1681年8月25日—1741年12月19日)出生于丹麦霍尔森斯,俄罗斯海军中将、探险家。白令海峡、白令海、白令岛和白令地峡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故事:1728年,白令指挥着探险队自己设计制造的圣加夫利尔号(St.Gabriel)探险船驶离港口,沿堪察加半岛海岸向北挺进。8月的一天,圣加夫利尔号船过风雨和浓雾,来到亚洲***最东端附近的海面。从这里向东望去,只见大海烟波浩淼、汪洋一片,白令因此确信北美洲和亚洲之间确实是被水隔开的。
由于那天大雾弥漫,白令没有看到对面的北美洲;因此它也不知道探险队正位于一个狭窄的海峡中。这个海峡的最窄处只有35公里,如果天气晴朗,两岸可以遥遥相望。结果,没能发现近在咫尺的美洲***。
5:罗尔德·阿蒙森(1872年7月16日~1928年6月18日),挪威极地探险家,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
1910年8月9日阿蒙森乘探险船“费拉姆”号从挪威启航。途中获悉,英国南极探险队,也是以南极点为目标,阿蒙森决心夺取首登南极点的桂冠。
经过4个多月的艰难航行,“费拉姆”号穿过南极圈,进入浮冰区,于1911年1月4日到达攀登南极点的出发基地——鲸湾。阿蒙森率领5名探险队员从基地出发,开始了远征南极点的艰苦行程。结果仅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于1911年12月15日胜利抵达南极点。
阿蒙森激动的心情简直难以言表。他们互相欢呼拥抱,庆贺胜利,并把一面挪威国旗插在南极点上。他们在南极点设立了一个名为“极点之家”的营地,进行了连续24小时的太阳观测,测算出南极点的精确位置,他在帐篷里留下了分别写给斯科特和挪威哈康国王的两封信。阿蒙森这样做的用意在于,万一自己在回归途中遇到不幸,斯科特就可以向挪威国王报告他们胜利到达南极点的喜讯。
阿蒙森在南极点上停留了3天。1911年12月18日,他们带着两架雪橇和18只狗,踏上了返回鲸湾基地的旅途。阿蒙森伟大的南极点之行,轰动了整个世界,人们为他所取得的成就欢呼喝彩。
张骞:中国西汉时期外交家。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为郎。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劝武帝开西南夷道,但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张骞随卫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与李广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击匈奴;张骞因迟误军期,当斩,用侯爵赎罪,得免为庶人。后张骞复劝武帝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骞为中郎将,率300人,牛羊金帛以万数,出使乌孙。张骞到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国。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并献马报谢。元鼎二年(前115),张骞还。翌年卒。他所遣副使后相继引西域诸国使者来汉;乌孙后来终于与汉通婚,共击破匈奴。汉能通西域,由张骞创立首功。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西域诸国当时无史籍记载,张骞所报道,备载于《史记》、《汉书》中,是研究中亚史所根据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价值。
郑和: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奉明廷之命率领船队七下西洋。郑和从南京下关宝船厂出发,沿江、浙、闽、粤海岸南下复西行,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肯尼亚的蒙巴萨,访问了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七下西洋,传播了友谊的种子,促进了经济贸易发展,增加了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流。
徐霞客:(1586—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他在流水地貌的考察研究中,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分水岭、流域面积的科学家之一。他指出“三分石”就是三条水系的分水岭。他经多年实地考察提出“计其吐纳,江倍于河”的科学论断,从而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了长江的流域面积比黄河的流域面积大一倍。徐霞客对流水侵蚀原理的三种机制——下蚀、旁蚀和溯源侵蚀,已有明确记载。这比西方最早认识这一原理的郝登(J.Hutton)早了100多年。他在世界上首创河流基准面概念,研究并提出了河流的坡降与流速的正比例关系。他是世界上最早广泛而系统地对岩溶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科学家,并对岩溶地貌类型作了系统划分、系统定名,进行了各类地貌形态的描述。他科学地指出,岩溶地貌的形成是流水溶蚀、侵蚀和机械崩塌共同作用的结果。他还首先划定了我国西南峰林地貌的分布范围,指出其内部结构的地区差异。他在岩溶地貌研究的成就上领先于欧洲1—2世纪。他在世界上首先对洞穴进行了广泛的考察与系统的研究。他亲身探查与描述记录过的洞穴约300多个,这在单个科学家的探洞史上是空前的。他的考察、研究几乎涉及到洞穴学的各分支领域。欧洲是1854年才有学者专门从事洞穴学研究的,所以说,徐霞客是世界上最早对洞穴学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家。
山地环境复杂,随着高度增加,气候和植被的分布也呈现出垂直地带性的变化。这在唐代白居易、宋代范成大等学者的记述中,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徐霞客较他们更进了一步,他对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规律的认识更系统、更完整,并且要比德国地理学家洪堡(A.VonHumbotd,1769—1859年)对这一规律的认识,早200多年。
此外,他还对高山植物的生态反映作了科学的观察与记载,对植物群落与植物区系也有科学的认识;对商业贸易中心、聚落、城市,各地的耕作制度、工矿企业等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的现象也作了生动的记载。这些都带有近代地理学客观描述的特色。
总之,徐霞客在科学文化史上与欧洲的地理学家洪堡和李载尔(C.Ritter,1779—1859年)地位相当。他们都是近代地理学的创建人,都是由古典地理学到新地理学之间继往开来的人物。(54)
很可惜的是,徐霞客逝世之后三年,明朝灭亡。满清统治者继而采取的阶级压迫和民族***政策,严重摧残了明代中晚期以来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文化。徐霞客开创的近代地理学萌芽也随之夭折。
尧茂书:生于1950年4月。从小酷爱体育,长期坚持业余体育锻炼,在西南交大任电教摄影师时,沿长江考察山川资源、风土民情后,立下决心,要打破“长江自古无人漂”的空白。1982年8月至1985年2月,他自费乘坐橡皮船三次在金沙江中试漂。1985年6月12日,在美国探
险家坎·沃伦来华漂流长江之前,他在藏北雁石坪长江源头、海拔6620米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姜古迪插上五星红旗及书有“西南交大尧茂书”的校旗。从1985年6月20日起,在一个月多的时间内,他漂流历经沱沱河钦曲、神秘岛、通天河、牙各哥曲,直扑金沙江,一路上和摄氏零下10度的严寒、暴风雪、狂风急浪以及凶熊恶狼展开生***搏斗。7月24日下午,尧茂书不幸在青海、***和四川三省交界地区玉树县巴塘乡相古村翻船遇难。
余纯顺(1951.12-1996.6.13),上海人,生于1951中12月,大学本科,1988年7月1日开始孤身徒步全中国的旅行、探险之举。行程巳达4万多公里,足迹踏遍23个省市自治区。巳访问过33个少数民族发表游记40余万字。沿途拍摄照片8千余幅,为沿途人们作了150余场题为“壮心献给父母之邦”的演讲。尤其是完成了人类首次孤身徒步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全程。征服“世界第三极”的壮举,1996年6月13日在即将完成徒步穿越***罗布泊全境的壮举时,不幸在罗布泊西遇难。
麦哲伦:麦哲伦(全名费迪南德•麦哲伦,葡萄牙语:FernãodeMagalhães;西班牙语:FernandodeMagallanes),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先后为葡萄牙(1505~1512)和西班牙(1519~1521)作航海探险。从西班牙出发,绕过南美洲,发现麦哲伦海峡,然后横渡太平洋。虽在菲律宾被杀,他的船队继续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被认为是第一个环球航行的人。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约1451~1506),Colombo,Cristoforo(CristóbalColón)意大利航海家。生于意大利热那亚,卒于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Valladolid。一生从事航海活动。先后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1492~1493,1493~1496,1498~1500,1502~1504)。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达等岛。在帕里亚湾南岸首次登上美洲***。考察了中美洲洪都拉斯到达连湾2000多千米的海岸线;认识了巴拿马地峡;发现和利用了大西洋低纬度吹东风,较高纬度吹西风的风向变化。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促进了旧***与新***的联系。
斯文赫定(1865年~1952年)是瑞典籍的世界著名探险家,他从16岁开始,从事他终身以之无怨无悔的职业探险生涯,因为探险,他终身未婚,与姐姐相依为命,走完他的人生之路。他的名字,在他的祖国,不但路人皆知,而且为人们所热爱崇敬,与诺贝尔有齐名之誉。
第一个证实北极是海洋的探险家--南森
弗里德持乔夫·南森是挪威的一位北极探险家、动物学家和政治家。他由于1888年跋涉格陵兰冰盖和1893-1896年乘“弗雷姆”号横跨北冰洋的航行而在科学界出名。南森还因为从西伯利亚、中国和世界其它地区遣返50万名战俘的工作和直接援救俄国遭受饥饿的人民(1921-1923)而获得了诺贝尔***金(1921-1922)。
阿蒙森(Amundsen,Roald1872~1928)挪威极地探险家,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1872年7月16日生于奥斯陆附近的博尔格。曾在挪威海军服役。1901年到格陵兰东北进行海洋学研究。1903~1906年乘单桅帆船第一次通过西北航道(从大西洋西北经北冰洋到太平洋),并发现北磁极。
不管你给不给再加分都无所谓,看这些东西真的很长知识。
尧茂书的后继者——郎保洛
朗保洛是继尧茂书之后又一个献身对长江和黄河进行漂流探险的有志青年。他勤于学习和思考,既有青年人敢想敢闯勇于探索的性格,又有乐观、刚毅、沉稳、宽厚助人的情操。
1985年7月独漂长江探险的勇士尧茂书献身后,美国探险家沃伦也要对我国长江进行探险观察,朗保洛热血沸腾了,奋笔疾书:“尧茂书躺在了奔腾的通天河里,我们怎么办?”一句话:“前仆后继”。美国人能想到漂长江,中国人怎么没想到去漂密西西比河?他大声疾呼“人是要有一点献身精神的”。他说到做到。不久,他便独自一人,扛着干粮袋踏上去成都、重庆的征途,向有关部门了解长江的水文资料。为了节省开销,他紧衣缩食,常常借宿办公室或倦缩在码头、车站的候车室过夜,他以种种艰辛来磨炼自己的意志。
保洛不仅仅是漂流,也是同美国人竞赛。七月的一天,叶巴翻船,一起来自古城洛阳的两位战友杨红妹、张军不幸遇难,他忍受着失去战友的痛苦,克服着船破、器材丢失、给氧严重缺乏的种种困难,乐观而镇定,积极做着续漂的一切准备,决心要在美国人之前到达终点吴淞口。他经历了九***一生的险境,7月22日下午,他与同伴孙志岭放船。船进入虎跳峡激浪后,像离弦之箭,几分钟后便被抛入大跌水,船被打破了,一片漆黑,他正要去拉呼救的战友,一个巨浪把他推开。三小时后,保洛满身伤痕艰难地爬上江滩,经过解放军直升飞机救援小分队四天四夜搜索,终于找到了保洛,而孙志岭同志却一去未回,朗保洛被救之后已是体力极度衰弱,遍体鳞伤,但他听到美国同行沃伦决定到了巴塘就停止漂流的消息,并且沃伦还断言“在这条江上不管什么人,光靠勇气,毅力和技术是办不到的。”保洛精神一下子振作起来,坚定的说:“我们中国一定能办到。我们遇到千难万险也要把队旗扛到吴淞口,否则,无法去见江东父老”。他们的目的终于达到了,把漂流探险队的红旗插在了吴淞口。
保洛是个言行一致的汉子,在第二年春天决定漂黄河,谈何容易,美国人漂流长江计划耗资二百万美元,而保洛他们则只在积极支持漂流的记者—他们的老朋友多方努力下,得到了上海橡胶四厂及上海羽绒衣厂的大力支持。正当人们从报纸上看到漂流黄河的消息时,竟从黄河的老虎坡传来了他们失踪遇难的恶噩。
漂流和探险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欲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性的大进军。朗保洛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很壮烈。他那勇于探索,不畏牺牲的精神,将唤起千万热血青年。真正的勇士是没有悲剧的,忘记了他,才是真正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