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花山岩画(花山岩画的特点是什么)

花山岩画(花山岩画的特点是什么)

  • 发布:2025-10-24 18:06:41
  • 4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广西的花山岩画有多久的历史

花山岩画等岩画的绘制年代,根据年代对比当时生活在此地的先民,进而就可以确定岩画作者。根据学者研究认为,花山岩画的绘制时间范围大致是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2世纪,也就是从战国到东汉时代,绘制时间持续长达700余年。

研究者根据花山岩画中绘制的物品图形,诸如环首刀、羊角纽钟,剑和短剑,对比这些物品在当地出土实物的年代时间,从而确认岩画绘制的大致时间。而决定性的证据则来自调查人员在花山岩画第二处的山洞中发现的一截古代木桩。

据推测,这截垂直打入石缝的木桩,是先民在悬吊于崖壁作画时,用其来捆绑垂吊身体的。根据碳14同位素测定,这截木桩的年代为距今约为2680年,也就是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期,从而确认了岩画绘制时间。

在确定了岩画绘制时间之后,岩画作者的身份就呼之欲出了。在这段时间之中,生活在广西左江流域的是被称为西瓯、骆越、乌浒和俚等的民族,也就是今天壮族的先民。不过,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专家还只能笼统地认识到这些岩画的作者是壮族的先民,直到20世纪80年代左右,不少专家和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一步认定作画的民族应该是骆越人。

骆,又作雒。这个名称的来历大约和“山麓”“麓田”有关。根据《史记正义》中记载:“南方之人,多处山陆”,其中“山陆”就是“山麓”的意思。而“麓田”则可见于《交州外域记》,其中交代:“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其中提到的“雒田”应该就是指“山麓之田”,而骆人则是在这些山麓之间耕作和生活的人民。

作为壮族的先民,骆越人绘制的花山岩画等左江流域岩画带有浓厚的壮乡文化色彩,里面反映的很多内容,在今天的壮族民俗中都能找到影子。比如花山岩画中重要的图形之一,用圆形图像代表的铜鼓,直到今天壮乡人民在重大节日时还会使用;

而在花山岩画上表现的狗、交媾等图像,表明骆越人有尊狗、祈求生育的风俗,而今天的壮族人民中也有此风俗。此外,在今天崇左市扶绥县的山圩、昌平、中东乡镇一带还流行一种《行马舞》,是当地师公(即巫师)在酬神、驱邪、赶鬼和祭祀时跳的舞,舞姿就是双臂张开,曲肘向上,而双腿屈蹲,形象酷似花山岩画上的正身人像。

花山岩画的内容有哪些

花山岩画的绘制年代早期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2500多年的历史。历经了战国、西汉、东汉等多个历史时期的不断完善,才形成这震撼人心的鸿篇巨著。

现存的花山岩画长172米,高50米,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可辨认的图像有111组1800多个,内容包括人物、动物和器物3类,以人物为主。

人物只画出头、颈、躯体和四肢,无五官等细部。基本造型分正身和侧身两种。正身人像形体高大,皆双臂向两侧平伸,曲肘上举,双腿叉开,屈膝半蹲,腰间横佩长刀或长剑,神情潇洒。

侧身人像数量众多,形体较小,多为双臂自胸前伸出上举,双腿前迈,面向一侧,作跳跃状。

岩画中的中心人物居于画的中央,身材魁梧,头戴虎冠,身佩长剑,威风凛凛,是队伍中的首领。

一般的头领也是体魄健壮,彪悍异常,与众不同,突出于群体之中。侧身人像数量众多,有的头戴饰物,有的赤身裸体,有男有女,动作刚健有力。

众多的体形较小的人物簇拥在身形高大的“首领”周围,形成众星捧月的构图。远看,岩壁上一片赤红如血,近看画像密密麻麻,整幅画面把许多元素混杂在一起,喧闹而热烈。

动物图像主要是狗,皆侧向,做小跑状。器物图像主要有刀、剑、铜鼓、铜羊角钮钟。刀、剑一般佩戴在正身人腰部。

画面上的铜鼓数量非常多,只画出鼓面,有的鼓面中心有芒,个别鼓面侧边有耳。这些图像在画面上交错并存,组合成一个个单元,排满整幅画面。

典型的组合是以一个高大魁伟、身佩刀剑的正身人为中心,脚下有一条狗,胯下或身旁放置一面或数面铜鼓,四周或左右两侧有众多的形体矮小的侧身人。

这些画面可能是一场祭祀活动仪式的记录,是巫术文化的遗迹。岩画由于长期暴露,许多画像颜色逐渐减退,模糊不清,有的画壁已崩落,现正在研究保护措施。

花山岩画正面临江,崖壁明显内斜。画面长172米,距江面最高90余米,底部高出江面30米,距离山脚一级阶地3米至10米不等。

壮族花山岩画是什么

花山岩画是左江流域岩画群的代表,也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单体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岭南左江流域壮族先民骆越人巫术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国内外著名的古代涂绘类岩画点,至今己有1800—2500年的历史,以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图像众多,成为广西左江流域岩画的典型代表而闻名于世。1988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家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据专家考证,花山岩画的绘制年代早期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了战国、西汉、东汉等多个历史时期的不断完善,才形成这震撼人心的宏篇巨著。

花山,壮语称为paylaiz(岜莱),即画得花花绿绿的山,是一座峰峦起伏的断岩山,高270米,南北长350余米,临江西壁陡峭,向江边倾斜。岩画以赤铁矿和动物胶、血混合调制的颜料绘制,呈红色。画面宽170余米,高40余米,面积约8000多平方米,除模糊不清的外,可数的图像尚有1800余个,大约可分为110组图像。

花山岩画的特点是什么

花山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城西南的明江河畔,是一座断岩山,临江断面,形成一个明显内凹的岩壁。岩壁上留存有大批壮族先民骆越人绘制的赭红色岩画,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花山岩画。

花山岩画是我国战国至东汉绘制在崖壁上的图画。是左江流域岩画群的代表,也是我国单体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

花山岩画高达40米,宽221米。这里共有图像1800多个,最大的高达3米,最小的有0.3米。岩画的人群分布在几千平方米的崖壁上。岩画气势雄伟,内容丰富,是我国最大的一处岩画点。

花山岩画内容丰富多彩,绘画技巧高超,非常富有特色,可以说是岩画中的精品。

花山岩画

崇左的花山岩画为何可以申为文化遗产

花山岩画地处广西崇左市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范围包括崇左市宁明县、龙州县及江州区和扶绥县境内。)与其依存的山体、河流、台地共同构成壮丽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包含约105公里左江、明江河段。遗产区面积6621公顷,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其中宁明县为第一遗产区,龙州县为第二遗产区,江州区和扶绥县为第三遗产区。这是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2016年7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第40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并通过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项目。该项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名录的空白。

世界遗产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自然遗产3类。截至2018年7月,中国已有53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6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3项,在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第二位(53项)意大利第一位(54项)。这次崇左的花山岩画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我们值得庆幸的一件事情。

我国现在对于文化软实力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对于建设中国文化实力力度加强。比如,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修复。尤其是对中国文化申遗成功,不仅是我国文化的历史悠久同时也是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崇左的花山岩画也凭借其独特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留下光辉的一页。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