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营前镇,隶属于江西赣州市上犹县管辖,是江西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赣州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西部,距县城46公里,距江西与湖南交界处40公里,国土面积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万亩,山地6.1万亩,水域0.24万亩),总人口3.02万人。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53个村民小组。现有党支部21个,党员620人。全镇工农业总产值0.8亿元,财政收入846万元,城镇规划区人口5000多人,境内居民说客家话(于桂片),客家文化浓郁。蛛岭村在当地比较有名气,也是营前镇的中心
唐末虔州节度使卢光稠在这里屯兵垦田,商贾就在兵营前摆摊贸易。时间长了,贸易摊坊越来越多,军民一同赴墟,因此这里就被称为“营前墟”。营前是客家人聚集地,一直留存着具有客家特色的民居老屋,青砖黑瓦白墙,其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就是九厅十八井,由3组横向、4组纵向房屋对称相交组合而成,构成九厅十八井的棋盘模式,中轴线由下厅、中厅、上厅、后花池组成,两翼又各有3个小厅,为便于采光和排水,每两个厅间设有一个天井,天井与下水道相连,即使在最多雨水的季节,也能排水通畅,使屋内保持干爽通气,具居住的舒适性和使用的实用性。
营前镇:营前镇位于上犹县西部,距县城46公里,距江西与湖南交界处40公里,国土面积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万亩,山地6.1万亩,水域0.24万亩),总人口3.02万。辖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53个村民小组。现有党支部21个,党员620人。全镇工农业总产值0.8亿元,财政收入846万元,城镇规划区人口5000多人。营前镇是江西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赣
营前村概况
营前村位于石井镇政府驻地南0.5公里,以驻地命名。民国年间与石井村同辖于延平乡,1949年解放后与石井村分开,自立营前村。1958年成立营前大队,1984年改为营前村委会,村委会设营前。东临石井湾,辖营前一个自然村,有12个村民小组,786户2948人,其中侨属占60%,是著名的渔区。有蚝油厂、医疗所、营前小学、老人活动中心。营前地处石井湾,与金台只有一水之隔,属海洋性气候,空气新鲜,雨水充沛。营前因背山临海,地理独特,人多地少,村民世代以渔蚵业和航海为生。北自“枪城”灯塔,南至和美“独石”的沿海滩涂和村前隔江一大片沙滩,是营前人民自元明以来赖以生存的“铁饭碗”──海蚵养殖基地和讨小杂海的海域。合作化和公社化期间,全村12个生产队共有蚵石63万株,年产海蚵300吨,产量居全省第一。产品行销闽南地区各县市。海蚵又称牡蛎,味鲜可口,富含钙质。蚵干是产妇和婴幼儿最佳营养品,也是送礼的珍品。以往海蚵生产受季节性限制,约自古历十月到次年三月方可生产。随着气候转变和吊蚵养殖技术和产量的提高,现在已不论季节和大小潮期,一年四季,都有鲜蚵供应市场。营前是闽南著名的侨乡和渔村,水陆交通便捷。水石莲公路及沿海大通道从村边经过,距南安、泉州、晋江、石狮等地的路程均在40公里左右,乘车1小时以内均可到达。往厦门约1小时30分,到福州也只需要2个半小时。水上交通更是四通八达。早在清末明初,营前人的木帆船就往返于天津、厦门、潮汕之间搞货运。遗留下来的“船眼睛”可用来作为1米高大水缸的“缸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厦门泰利、闽南、东南等轮船公司聘请的船长,基本上都是营前人。如今,营前村组建十余家轮船公司,拥有百艘三千至万吨级现代化铁壳货轮,载重总量达55万吨。长年往返于东至丹东,北至秦皇岛、天津、营口,南到海南、广西防城、北海等沿海及长江下游沿岸各大中城市搞货物运输。水泥公路连接省道201线。营前是个多姓氏聚居的村庄。据传说周氏于元代定居营前,而洪、伍两姓均于明初由晋江英林和安海迁入定居,李氏则于晚清由_江页路迁入。几个姓氏的村民互有通婚,和睦相处。营前人历史以来非常重视教育,因而人才辈出。明清时期,洪氏家族曾出了十几位朝廷命官,进士、知府、中宪、光禄大夫、镇国大军、威略将军、都督、总兵的牌匾,挂满洪氏宗祠的厅堂。伍氏家族历史上亦曾出了多员武将,诸如左都督、骠骑将军、昭武将军、烈昭武都尉等。营前小学前面原有一地宅基地,据说是都督衙遗址。近现代,营前小学又出了近百位乡贤俊彦,如博士、教授、工程师、高级会计师、科处级干部、中小学校长及高级教师、五千吨级以上船长和轮机长等。村民信奉佛教,村中有尊王公宫、烟楼公宫、妈祖庙等。据传说,早年有人从海边捡到一块杂木,似带有“血丝”,并呈“王”字形,村民雇工匠雕成开闽王王审知塑像并建宫庙奉祀,尊为“境王”,俗称“尊王公”,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定为尊王公诞辰,年年演戏、请客,热闹非凡。明嘉靖年间,日商福吉来泉经商,客居石井。他目睹倭寇骚扰沿海,坑害百姓的滔天罪行,义愤填膺,亲自登上烟楼山点燃烟火,为百姓报警,因此,福吉无法回归家乡,后因思念妻儿**于烟楼山上。当地百姓为纪念他的功德,在其墓前建祠,定每年古历三月二十六日祭祀。营前原有二种产业,即养殖业和航运业。改革开放后,又发展几家上档次的工厂,构成营前经济腾飞的三大支柱,养殖业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吊蚵和紫菜二种作业(吊蚵3000亩、紫菜2000亩),海蚵年产量现已增加到1500吨,紫菜年产量为2000吨,产品运销全省各地。航运业有较大发展,十几家航运公司分布于石井、翔安、厦门、上海、南京、天津、大连、广州、海南等地,拥有百余艘货轮。随着公司实力的增长和产业的不断壮大,企业各公司派出代理人员进驻全国沿海港口代理货运业。为船舶提供优质服务。原有几百吨至三千吨小吨位的船已被淘汰,现在多数是五千吨至万吨级现代化大型轮船,目前正在建造一艘2万吨级以上的新船。货运航线也由原来的江浙、闽粤等地,发展到全国沿海(包括澎湖、金门)各省区。工厂方面有方便面厂、石材厂、蚵油海产加工厂等。此处还围垦250亩滩涂,不久将变为别墅区和商业区,目前在建的有二个五千吨级多用途码头。营前村有机动小渔船100多条,专门用于养殖行业和讨小杂海,还建有避风船坞一个。据估计,固定资产约15亿元,国民经济总值2亿元,人均年收入7000元。
营前村附近有南安郑成功纪念馆、石井许氏祖墓、石井郑运锦墓、石井郑西庭墓、奎霞建筑群等旅游景点,有蓬华芥菜、泉州龙眼、曙光甘薯、石亭绿茶、南安石亭绿等特产。
不知道就别瞎说,你误人子弟好么
营前古八景
在客家赣南的古代经济繁荣时期,素有“头唐江二门岭三营前”之说。“头唐江”,指唐江镇是除赣州城之外,与邻邦贸易往来最多,与梅关古道联结最深的古镇,它北端连接从吉安遂川、南康隆木、横市、麻双、十八塘一路过来的古驿道,西接湖南桂东、上犹五指峰、营前、东山、南康龙华一路过来的古驿道和水路,既可沿水路(或旱路)顺水东往三江、蟠龙、赣州而去,也可溯水南往三江(或旱路)、蓉江、浮石、青龙、南安而去,上梅关往粤地南去。方圆百里之内有数百个乡镇,数十万人家,商贾往来,自然便奠定了唐江镇为商业重镇之首的显要地位。“营前”商业地位显踞第三,既有水路、陆路上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之地理优势,也有它的历史原因——营前镇自唐末虔州节度使卢光稠时代起便为军事重地,王阳明时期此地建过军营、筑了蔡家城,从而有了“营前”之说。
营前古名营溪。唐末卢光稠部在此屯兵垦田后,开始有了商贾往来,有了经济贸易,日久天长,便在兵营前形成了绵延成片的摊坊。从此,这个西接湘楚,北枕遂川、南连唐江,舟通宁杭的“摊坊地”便成了兵民共赴墟市之场所,兵营前的“营前墟”从此得名。1957年,陡水湖形成,淹了部分古墟,便在它的南边墟尾上延伸过去,形成了今天的墟镇位置上的新“营前墟”。这个被保留下来的部分营前墟,被营前人叫做“营前的营前”,意即今天的营前镇之前的营前墟。这条流淌着浓浓客家风韵的古街,类似于赣州阳明路一带的骑楼,呈现明显的南粤建筑风格,黛瓦灰砖,木门木窗,临街为吊脚楼,店铺内里是作坊、住宅或后院,深深的院落,散淡着深幽的客家风。史载,兴于明,旺于清,衰于民国中期的营前墟,每逢二、五、八墟日,这几个墟日中,每每有3万余人逛市,繁华情景令人不购物也为其景象所迷醉,据说,当时有万寿宫、赌馆、烟馆、酒馆、茶馆、旅馆、妓院(床板店)、钱庄、码头、驿站、金银加工店、盐铺、当铺、棺材店、染坊、照相馆、南杂店、土纸店、爆竹店、豆腐店等鳞次栉比、五花杂门的店铺,但逢墟日,营前街便是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吆喝声、吵闹声喧哗至午时过后,经久不息,体现出营前极为深厚的商业文化底蕴,也成为今天赣南客家传统墟镇的一座博物馆。
其实,最让人感动的还不仅仅是营前的商业繁荣,而是每一个营前老幼都能说会道的营前“八景”文化。自苏东坡与阳孝本来过上犹,又吟咏过石楼“八景”诗并开创“八景文化”后,上犹竟追风觅雅,成了赣南八景文化影响最广泛深入的县,几乎每一个有文化的人都会吟咏几句八景诗。无疑,八景文化在上犹得到了最大的发展与继承,营前八景就是最好的代表了。与赣州清八景同时形成的营前八景有三、四种版本。更普遍让人接受的是:仙岩古松、妙乐钟声、塔下琴音、书峰毓秀、举岭现棋、城楼山色、浮潮夜月、蕉垅夜唱。
仙岩古松。说的是从古墟往桂东方向去的石街路的8公里处,有一仙人洞,洞上有一古松。这条东西走向的古道,是联结赣楚经济文化的纽带。过去人们行走于石街上,在经过“石人出在石溪河”的神奇石人像后,远远便能眺望着那屹立于仙岩上的苍劲古松,这一路竟是伴着风景走过的。如今,石街残废了,石人失了踪影,古松也夭折了,只有万古的仙岩仍守望着这条古道。
妙乐钟声。始建于明朝的妙乐寺,位于墟场东边约1公里许的云水河畔,侧有长桥可通蕉里崇邑,1957年淹圮。妙乐寺曾有一副相当有名的对联:“妙从何来?无声无色无景象;乐在哪里?有钟有鼓有文章。”既巧妙地将“妙乐”名嵌了进去,也轻松地道出了古寺清静圣地与高僧情怀。据说,对联乃前清贡生、时任江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的主持园明法师(又名苟子和尚)所撰。妙乐寺正对河对面的文峰塔,与南边的举岭呈三角鼎立之状。当年,妙乐寺大钟之梵音每响,其美妙玄声可达数十里之遥。
蕉垅渔唱。一下便让人联想到古人的“渔舟唱晚”之意境。果然,位于妙乐寺下游的文峰塔下,是云水河九曲蜿蜒的最奇妙处,犹如赣州八境台上看“储潭晓镜”一般,这里河水宽阔、清澈,夜晚渔火点点,波光麟麟,荡着小舟的渔人吟唱仙歌,轻撒鱼网,一幅渔家人优闲安逸的生活情景便活灵活灵地呈现了出来。便是今天,这景象依然存在。可见,这种来源于自然与生活的诗歌意境不是随意消除得了的。
塔下琴声。资料记载天宝四年邑候龙文光来到营前,欣赏过这里山光水色后,感叹东方文峰低隐,倡导陈蔡两姓集资建塔于东面2.5公里处东山之巅,以旺文气。塔建成后,乡人感怀龙公之指点,遂叫塔为龙公塔、文峰塔。龙公塔高25米,高七层,内设沿墙而上的石砖阶梯一百级,每层三窟。于塔上,呈九曲蜿蜒状的营前山水尽收眼底,“俯凝云水发飘玉带,操琴鼓乐或与云水哗声相搏”,故有了“宝塔琴音水作喧”之美谈。文峰塔做好后,营前人文蔚起,最著名的是清嘉庆二十四年出了进士、翰林蔡家王干。
书峰毓秀。书峰是营前最高峰,位于老墟4-5公里处,山势雄伟,高耸秀丽,众小山簇拱,使得其形如笔架。唐末虔州节度使卢光稠曾建“太傅书院”于山。前些年尚遗“字纸塔”旧址,至今乡人仍敬仰之,每逢节气必祭祀,地理先生每次作业,必以书峰定方向,企图沾染些书峰的灵气。山上有数户人家居住,其中一口水潭有巨砖沉入水底,附近有巨枫红叶招展,书院旧址便深藏于幽深的高茅之中。
举岭现棋,这是个充满神话意识的景。举岭高857米,位于老墟东南10公里,为崇(杰坝)犹(营前)两县分界屏障。举岭之麓平如琴台,宛如草原,其中有一方大平石,石上有石筋纵横,图形甚似棋盘,相传有两位神仙在此奕棋,故称棋岭,后讹为举岭。有诗赞:“举岭苍苍笼碧烟,雄风剑气势盘缠。争闻对奕人归去,疑似蓬莱第一仙。”山上有战场痕迹,营前人便每每与清朝造反者何阿四联系起来,何在崇义有过活动,整个上犹境内都有“杨仙女助何阿四起兵”,“宝剑试锋”、“竹节藏兵”、“石鼓石锣助阵”和“狮象山出天子”的传说。
城楼山色。指的是营前蔡家城南门,在早晨、黄昏、夜月下观察营前的山光水色,呈现出不同景象。自然,早晨看日出炊烟,黄昏看晚霞落雁,夜里看月华溶桂,不同时分的景象是不同的美妙,书峰、举岭等群山众岭便在三种时空中转幻出异彩纷呈的瑰丽。蔡家城南门正好在今天营前中学大门前,营前中学内有清代留下的文庙,也是苏区时期红军西路军教导队防地(大量红军标语仍存)。今天,蔡家城早已毁圮,南门成了平常地,只有心生遐想,才能复苏“城楼山色”景了。
浮潮夜月。浮潮是一种奇观,老墟南面0.5公里处的上湾村,临云水河,古时有一巨榕根须发达,竟有一支延至河对岸,行人便以其根支作桥往来,且水涨根浮,始终可以载行人过往,于是,此地便被唤作了“浮桥”,后讹为“浮潮”。浮根之桥方便了行人,却阻了船排,惹怒了的舟工先是拦腰一斩,树根不久又长,舟工便两头齐斩,始破了这一浮根之桥。树便也成了一棵普通的榕树。过浮桥20余米,有一口宽一米五,深八十公分的小井,异常清澈,常年可见其中溶了月亮,传说有一次,一位将军从井旁经过,惊奇地发现那日井中竟溶了三个月亮,异常神奇,便令全体官兵欣赏。从此,这一处风景叫做了“浮桥夜月”。
如果说,古风犹存的营前的“八景”,演染的是一种繁荣、文化,那么,营前的“九狮拜象”(古代寓意为高中的仕子们拜见当朝丞相)大型灯舞,传达的则是浓浓的客家风情。这种灯舞,不仅气势磅礴,而且寓意深远。整个灯彩有一龙九狮一象一麒麟,加若干牌灯锣鼓彩亭组成,龙多为九至十一节,最长达九十九节,表演者最多可达万人。乐队以民间吹奏乐、打击乐结合组成,曲调雄浑、热烈、悠扬。营前的客家民情与风俗,营前的客家文化底蕴,客家保留的古中原文明,在赣南当是首屈一指的。所以,寓意万象更新、九州同乐、共庆升平的“九狮拜象”大型灯舞,以一股雄浑之力量,激荡起浓烈的客家风,醉倒无数的客家后人。
位于赣南西部的营前古镇----宋代是“峒寇”出没之地。通过官方的教化和地方势力自身努力,明代开始出现与官府关系密切、以士绅为主导的宗族组织。随着清初动乱和流民的进入,营前土著宗族受到沉重打击,不得不和日益壮大并被官方承认的流民共处一地。清代中期以后,营前不再有大规模的土客冲突,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矛盾,并形成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营前由南宋的“峒”转变成明代的“蔡家城”所在地,是官方“教化”推广的结果。清代土、客两大族群产生冲突则是以大量流民进入山区和接受官府招抚为背景的。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营前“土”与“客”两大族群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因此,可以说,营前至今可见的地域文化,也就是一般意义上所称“客家”文化,乃是宋以来国家认同意识推广和山区开发的产物,而动乱则是地域社会力量重组的表现。营前所揭示出来的“客家”文化形成过程,在广大的、宋至清初才得以开发的闽、粤、赣边界山区应当有一定的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