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西街(西街有哪些好吃好玩的)

西街(西街有哪些好吃好玩的)

  • 发布:2025-09-13 07:33:28
  • 1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桂林西街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西街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阳朔西街也是桂林非常有名街道,每天晚上就是人声鼎沸,喜欢凑热闹夜生活的,一定要来看看。桂林西街有什么好玩的地方,详情见下文。

1、景点介绍:西街是一条有着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老街,沿街的建筑至今保留着桂北明清时期风格,很有古典韵味。这里以风格各异的酒吧、餐厅和咖啡店而闻名,白天文艺,夜里热闹非凡。

2、建议游玩时间:2-3小时

3、开放时间:全年全天开放

4、门票价格:免费

5、景点地址:桂林市阳朔县

6、出行方式:桂林-阳朔直达快班或乘坐桂林游漓江的船。

从桂林前往阳朔,也有直达的游船,费用约200元,景色最美的一段在阳朔境内自草坪-杨堤-九马画山-兴坪-渔村。从阳朔县城可乘中巴回桂林市,一个多小时就到,20元/人。从桂林市至阳朔,如果走陆路的话,可在桂林火车站广场的右侧乘中巴前往阳朔,车费20元。桂林汽车站也有直达中巴,费用高于20元。

西街是一条有着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老街,沿街的建筑至今保留着桂北明清时期风格,很有古典韵味。这里以风格各异的酒吧、餐厅和咖啡店而闻名,白天文艺,夜里热闹非凡。由于西街外国人较多,并且有很多西餐厅和英文招牌,这里也被称为洋人街。

白天的西街是一条安静的老街,三三两两的游人在街头懒散地闲逛。你可以沿着西街的石板路走走看看,感受一下西街的“店铺文化”。晚上的西街风情万种,夜景很美,沿街店铺霓虹闪烁,酒吧放着音乐,世界各地的游客在街边喝酒聊天。

在这里你可以和两三个朋友一起,找一家临街小馆,要一份当地特色的啤酒鱼;也可以找一家酒吧,结交几个外国朋友,感受中西文化的碰撞。西街的尽头就是漓江,晚上在江边发发呆,散散步也别有一番趣味。

西街是阳朔的游客集散中心,吃、住、行都非常方便。如果你住在西街附近,可以白天从这里出发,在客栈或者路边的小店租一辆自行车,花上一天、半天时间逛逛阳朔。如果想要看自然风光,可以去遇龙河景区,顺便感受漂流的刺激。

泉州西街要怎么玩,西街有哪些好吃好玩的

西街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现在目前西街片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20多处,分属古建筑、古遗址、石刻等多种类别,还有未列入级别但保护较好的古建筑、古民居12处,拥有开元寺、东西塔、等景点。

一、在西街可以吃什么?

润饼:

润饼菜闽南人的思乡菜。润饼菜是闽南地区及***地区的特色小吃。说起老泉州的传统美食,润饼可算得上是排头兵。润饼的主要原料有花生末、胡萝卜丝、高丽菜丝、香菜、绿豆芽、香菇、酥海苔、米粉、猪腿肉、虾仁、大蒜等,食用时,用薄如蝉翼的熟面皮(润饼皮)把各种菜肴制成的馅料包卷成枕头状,然后根据个人嗜好蘸各种酱料。

元宵圆:

推荐花生、芝麻馅的传统口味。

一颗颗同等大小的元宵圆馅料放进装着糯米粉的滚筒里,通电的滚筒不断转动,带动着馅料在滚筒中不断来回翻滚,均匀沾到糯米粉。随后,该卖家将初见雏形的元宵圆取出沾水,再继续沾粉,如此不断重复十多次后,元宵圆就做好了。

面线糊:

大肠,卤蛋,醋肉,猪肝,蘑菇??丰富的配料任意挑选,推荐醋肉和大肠的经典搭配,再加一份油条。面线糊而不烂,把油条浸饱面线糊里再吃,才够饱足!

传统炸物小摊:

推荐萝卜糕、南瓜饼、海蛎饼??

康庄满煎糕(地址:西街裴巷14号):

摊凉的满煎糕,切成三角形方便食用,有两种口味,最常见的加红糖,也有升级版的加冬瓜汤和花生末的可以选择。

年节糕?:

喜欢传统美食的朋友可以试试泉州本地特色糕?。

蒜蓉枝:

酥脆的蒜蓉枝,带着蒜蓉香,吃起来很让人上瘾。

碗糕:

碗糕有红糖和白糖两种口味,蒸的容器也有分纸杯装和钵杯装。偏爱钵杯碗糕,钵杯能更好的锁住碗糕的水分,吃起来不会有干松的口感。

吴氏手工麻糍:

小店装修十分简单,卖的吃食也是。只有一样――手工麻糍。每一个都是现包,没有花里胡哨的口味,手工揉捏的糯米团子裹上芝麻粉和脆皮收口包紧,在花生粉里滚上一圈,就成了。但是每天店外都是大排长龙。

二、西街旅游景点:

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开元寺布局,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准提禅院;西翼有安养院、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仁寿塔两石塔,俗称东西塔。

西街附近还有钟楼、中山路、南俊巷可以逛,吃喝玩乐都不愁,欢迎来泉州西街玩哦!

西街的特色

西街的建筑极具特色,中西合璧。西街的部分房屋保留了桂北明清时期建筑的古朴典雅,小青瓦、坡屋面、***墙、吊阳台、石板街;而街边两旁的酒吧咖啡厅则俨然欧式建筑风格,楼房大多高三四层,楼顶多建有钟楼和古堡,骑楼的柱是圆的,门和窗也是半圆拱顶,颜色也五花八门,红绿青紫,和谐交错。远看西街里的建筑像一座座艺术雕像,美轮美奂……

中西合璧

西街至今仍是小家碧玉型的南方村镇建筑规模,但却显现着国际情调的人文景观。这里的酒吧、饭店、网吧、工艺品书画店等装修风格大多中西合璧,有外语招牌,工艺品书画店、饭店、酒吧的服务员、普通居民以至于街上卖水果的老太太,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就给西街染上了一笔异域色彩。

在西街,每时每刻都会看到不同国籍不同肤色、操着不同语音的老外,或携手挽臂,或背着背包,比肩接踵,款款而来。他们无拘无束,谈笑风生。在酒吧饮啤酒,在网吧找信息,在街头亲切交谈,在小商店讨价还价买中意的中国货。所有酒吧、餐厅、旅店的格局几乎都各不相同,充满异域情调。许多洋人是来“留学”的,向阳朔人学中文;有的是来休闲度假的,一住就是十天半月或半年;还有的是来“打工”的,帮老板做事,学做中式饭菜。每年数十万老外来来往往,在西街观光、生活、工作、学习,这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是没有的。所以,人们把中国独一无二的西街叫作“洋人街”。

西街作为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在此融合、交流、珠联璧合。这里是中国人学外语,外国人学中文的理想课堂。西街有几十家外语学校、培训中心、口语训练营及电脑培训班。那些临街的酒吧、餐厅提供的不单单是餐饮,更大的作用在于让中外友人互教互学,交流信息,切磋中西文化。只要你会说“Hello”“Goodmorning”“Goodnight”或汉语的礼貌用语,就会很快找到知音。人云阳朔是“中国英语第一县”“地球英语角”,名副其实。

文化影响

阳朔西街是阳朔县城最古老的一条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阳朔对外开放,西方游客发现了西街,那些被大都市的喧嚣和快节奏的工作搅得身心疲惫的西方人,在这里找到了休憩的“港湾”。同时,他们对当地古朴典雅的民居和传统文化、民风民俗表现出浓厚兴趣,纷纷把他们对阳朔西街的独特感受写进旅游指南书上。

每年到阳朔西街观光、休闲的境外旅游者超过数十万人次。他们有的住几天、十天半月,也有一住就是一年几年的,有的干脆就在阳朔西街成婚、经商。阳朔西街成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洋人街”,成了超越地域的“中国地球村”,成了中国最大的“外语角”。世界上最具权威的自助旅游丛书《孤独星球》每年都要用大量的篇幅介绍阳朔西街,并号召全世界的旅游者:“到阳朔西街去!”出版反映阳朔西街的出版物达三百余种。阳朔西街文化已成为中国街景文化的领军文化。

西街的拼音怎么写了

你好:

西街的拼音这样写:(普通话汉语拼音写法)

西(xī)街(jiē)

拼音:是汉字读音的一种注音方法,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

把声母、介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

桂林阳朔西街的历史文化

西街是阳朔最有历史的街道。西街始建于1674年,它东临漓江,直对东岭,西对膏泽峰,旁靠碧莲峰,宽约8米,长近800米的路面,用本地产的槟榔纹大理石铺成,暗青油亮,两旁是清代遗留的低矮砖瓦房,***墙红窗,透着岭南建筑的古朴典雅。

当年的十字街部分是县城繁华的商业中心,四大商家各踞十字路口一角。这里有经营日杂烟酒的万利祥,有经营南货土产出名的陈公兴,另有蒲同昌和元安商号,都是实力雄厚的粤商,是阳朔商界中的大款。另外本地商家刘来兴等,他们对阳朔的经济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抗战胜利后,十字街商业中心逐步走向衰落。

早期的西街西段由于城墙围住,并不像今天这样直通公路边的膏泽峰下。要从西街出城须经过江西会馆对面一段小街叫西横街的折向正西门才行,所以说西横街实际上也是西街的组成部分。

后来,修了桂林至荔浦的公路后,为从西街方便出城便将城墙拆开一段直接公路,并在旁边修建有最早的汽车站。当时,为适应潮流,遂把从东边直到西城边的一段改称西马路。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叫西街,只是文革期间因避忌“西”字而改称东风路,取其“东风压倒西风”之意,直到1982年才得以恢复旧名。

阳朔西街是中西文化在阳朔最早的接触和融合地。1917年左右基督教传入阳朔,由李绍庚夫妇主持传教,地点在西街东段一带租一间民房进行,有数十人入教。当时负责桂柳区段的英藉传教士陈法言等(系使用中文名)经常路过阳朔,均到李先生家探访,并在西街江西会馆大门处拉手风琴唱诗以吸引群众,进行布道,引得一街群众围观。所以说阳朔西街的群众是最早接触洋人的。

李绍庚夫妇早年就读于梧州建道学堂(香港建道神学院在梧州设立的学校),毕业后到各地传教和教书为业,30年代始定居阳朔,“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爆发,沦陷区难民纷纷南逃,当时广西省政府成立了“难民赈济委员会”,阳朔也相应设立了分支机构。李先生出于教义博爱之心,积极参与赈济工作,负责难民收容事宜。一天,在难民登记册上发现有来自上海商务印书馆的英文校对马泽生,李先生念及国难之际,有用人才沦为难民,实为可悲可惜。通过面谈,请其为家庭老师,为自己子女教些英语,解决其生活问题。当时西街一些商号老板闻讯后也将子女送来学习。因求教人数逐步增多,家中容纳不下,马先生遂将课堂迁往广东会馆(马泽生系广东番禺人)继续教学。使用的课本为正中书局出版,当时桂林中学普遍采用此书。这就是阳朔有史以来第一个英语学习班。学习班一个叫李春茂的英文进步很快,不久便用英文为西街上的“西林照相馆”设计了中英文的广告牌,受到称赞,可以算得上是西街的第一块英文招牌了。

国民政府南京中央研究院部分机构也南迁到达阳朔,大部分入驻西街尽头体育场后的中山纪念堂,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其中有历史及生物所的研究人员,他们的文化层次很高,也非常爱好体育运动,经常与当地群众举行篮球、足球演练和比赛。

另一南迁到达阳朔的群体是国民政府军官外语补习班。该班为国民政府培训驻外武官和军事代表及翻译人员而设,有英、法、德、日、俄五个语种。老师以中国人为主,也聘有部分外籍人员任教。我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竺可祯都曾到外语班作演讲和授课。一时间碧莲峰下、西街处处外语声声,另有一番景象。

外语班在阳朔开办约半年,后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迁回南京。

除此之外,随迁到阳朔的尚有“敌国人民收容所”,他们是德、日、意等国侨民。驻桂林的美英盟***员也经常到阳朔来,西街成了多国人员的集散地。当时的阳朔县城由2500多人猛增至一万多人,人员纷杂,语言南腔北调、中西合璧。这是阳朔西街在历史上曾经最辉煌的时期。

当时到阳朔的各界名人有何香凝女士、宋哲元将军、柳亚子、郭沫若、茅盾等一大批革命人士及文化名人。艺术大师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都在西街住过,他们都创作了以阳朔和漓江为题材的绘画作品。

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到阳朔游览时,在西街与一叫陈家晃的小学生亲切交谈并合影留念,当时传媒誉为“爱国华侨与***相聚,陈陈一家巧遇朔城相亲”,为西街增添了一段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处于良好阶段。50年代中期,一些援华的苏联及东欧国家的专家不时也到阳朔游览,这是解放后最早到阳朔的外国人。当时苏联的著名油画家马克西莫夫以及一些摄影家都到过阳朔。苏联的《鳄鱼》画报及《苏联画报》等刊物都发表有阳朔水东门码头及西街街景的美术作品和照片。

60年代到阳朔的外国人比较少,但作为贵宾的代表团游览阳朔还是有的,重要的有越南的胡志明主席、丹麦女王伊丽莎白、尼泊尔首相比斯塔及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等一批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他们在阳朔码头上岸以后大都步行游览西街,阳朔人民都自觉地在西街两旁夹道欢迎。到访次数最多的要算西哈努克亲王。

70年代以后至90年代有将近4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到西街参观游览。议会领袖、副总统、副总理及内阁部长级的外宾更是不计其数。曾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卡特、布什曾到阳朔并在西街上漫步游览,卡特与夫人更是在街上骑自行车观光,他们都对阳朔的风光和民风称赞不已。1998年7月2日克林顿总统访问阳朔渔村和西街后,在国内外更是掀起一股阳朔西街热潮。

西街是中西文化完美的结合。历史上西街除了几家店铺外,居民大多数是农民,相当长一段时期保持着“半是乡村半是店,可为生意可为耕”的半商半农状态,使西街人形成了城里人豁达和乡里人忠厚的双重性格。尽管西街已经成了阳朔主要的旅游服务街,西街人仍保持着忠厚淳朴的品格。西街仍然较好地保持着朴实无华的迷人古貌:一条暗青色石板路,两排清代遗留下来的低矮的砖瓦房,翘角飞檐、雕梁画栋的江西会馆,展示着幽幽古色,散发着浓浓的古香。走进西街,就像走进了一座整洁的农家大院,你会受到热情的款待,你会买到中国味十足且价廉物美的物品,你会品尝到可口的中、西餐点,你会感受到在家里一样的适意。在西街,不用担心被“宰客”。人们说,西街,充满着优秀的中华古风。

70年代初,阳朔县正式对外开放,许多西方游人在饱览了漓江风光以后,来到阳朔,无意中走进西街,发现在这奇山秀水之中,竟还有一条这么迷人的小街。这些西方人像当年哥伦布发现新***一样,纷纷把对西街新奇而粗浅的印象写在了西方各国出版的旅游指导书上。到了80年代,自助旅游兴盛,西方的自助旅游者到了西街。这些被西方闹市的喧嚣和快节奏的工作搅得身心疲惫的西方人,似乎在这里找到了休憩的港湾。许多西方游客因对西街痴迷而流连忘返。有在这里住几天的,有住十天一个月的,甚至有住半年或几年的;近两年来,每年来西街的自助旅游者都超过十万人次。西街的名声也越来越响,成了名副其实的既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又有鲜明西方特色氛围独特的街道。

西街是中国最大的英语角。尽管西街学外语已有60多年历史,但真正兴起学外语热是80年代,随着外宾的增多,西街人为了与西方游客做生意、打交道,又自发地学起了英语,而且是男女老少全体参加。1993年,一位叫欧文的青年人独自来到阳朔谋求发展,被这里的外语氛围迷住了,认为是天下办外语教学的最佳场所。经过不懈努力,他办起了一所民间的巴克兰商务外语学校。六年过后,该校已初具规模,拥有包括外籍教师在内的师生500多人,培养了大批外语实用人才,同时也为外国人学中文及东方传统文化艺术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地方,受到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巴克兰的口语训练营地及电脑室均设在西街。美国亚西国际教育顾问公司也在阳朔安营扎寨,这些学校和单位为阳朔和桂林提供外教和培训商务英语人才。

1999年暑假,阳朔县政府特邀“疯狂英语”教学法的创始人李阳先生到阳朔兴办“英语夏令营”活动,600多人闻讯蜂拥而至报名参加,由于名额限制,很多人想来都没有办法。当时整个西街的餐厅、酒吧、咖啡馆人满为患,他们与阳朔的外国游客互相学习语言,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共同。在此期间,专门为此前来观光的国内游客达万人,令以往宁静的西街着实火爆了一阵。

在西街,大多数经营者懂英语,经常可以看到西街人用英语流利地与西方游客们谈生意或聊天,甚至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或十来岁的小孩,都能用英语跟“老外”们拉呱几句。许多西方游客都说,来到西街没有异域感,不用比手画脚就能与当地人交流。西街的英语环境,还吸引了我国许多外语院校的学生和一些准备出国的人员,纷纷来西街实习英语,享受这不用出国的英语环境。一些专业权威人士来西街考察以后,都认定西街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天然“英语角”。

西街是孕育跨国婚恋的温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西街人逐步地改变了保守的传统观念,尤为突出的是婚恋观。许多街的年轻人都接受了“爱是没有国界的”观念。也由于西方人来的多了,接触多了,街人似乎已经逐渐淡化了“土人”与“洋人”的分别。更主要的是,许多西方人经常来西街或长住西街,使西街的姑娘小伙们与西方的小伙姑娘们有了接触和了解的机会,有培养感情的条件,以致频频产生了跨国婚恋的故事。在90年代的10年间,西街的或在西街工作的小伙子娶外国妻子、姑娘嫁外国郎的跨国鸳鸯就有百余对,其中有几对是西方小伙来西街当上门女婿的。不少的西街人稍有空闲,便忙于出国走亲戚,而且很豪迈地说,随着交通、通信都很方便,到欧洲走趟亲戚比过去农村来趟县城还容易。一些没有条件来西街当女婿当媳妇的西方人士,干脆举家搬到西街长住。截止至2012年,在西街落户或做生意的境外人士已有20多户,西街上的西餐馆相当多是“老外”当老板。因此,人们又给西街起了个雅号“地球村”。

西街成了阳朔新的人文景观。近几年,西街的“洋现象”成了媒体追踪的热点。中央电视台及各级各地甚至西方一些有影响的媒体,都大量地向人们介绍西街,弄得人们心痒痒的,都想来一睹西街的风采。许多人利用节假日扶老携幼来“看西街”;许多外地学校组织英语“夏令营”、“冬令营”,一批一批的学生涌进西街。西街人以自己的淳朴和忠厚,像接待外宾一样地接待这些来自近的远的、乡下的城里的“老乡”们。一些难得见到外国人的人们,第一次往往是怀着忐忑的心情来西街的。其实,你要到西街去,任何顾虑都是多余的。西街人为“老乡们”想得很周到,凡是用外文注明的地方,都附有中文;如果你想跟老外们搭个话试试自己的外语水平,只要你跟店主或服务员说明,他们会热情地为你“牵线搭桥”;如果你想要个西餐开开“洋荤”,服务员也会告诉你刀叉怎么拿,牛排怎么切。一位初次来西街的东北姑娘说得好:“外国人来这里都跟在自己家里一样,咱们中国人还扭捏个啥劲呵!”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