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大沽炮台 大沽炮台是什么的地方

大沽炮台 大沽炮台是什么的地方

  • 发布:2025-08-25 14:31:30
  • 1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大沽炮台是什么的地方

大沽口炮台是天津市塘沽区的历史遗址。

大沽口炮台遗址:位于天津市塘沽区海河于渤海的交汇处。大沽口是北方的海防要隘,自古就是入京的水道咽喉,历史上被称为“津门之屏”。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为了抵抗倭寇,开始在此筑垒设防。

来历

清代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清政府在大沽口两岸各建炮台1座,南岸炮台位于东大沽以东,称南炮台;北岸炮台位于于家堡以南,称北炮台。

清咸丰八年(1858年)增设海口六营,于大沽口南北两岸修筑大炮台五座,南岸三座,北岸二座,以“威、镇、海、门、高”五字命名。炮台有圆形和方形两种,高10-15米,周围筑堤墙,沿墙修盖土窖,布满了枪门炮眼,堤外挖有壕沟,置有木栅栏。

光绪元年(1875年)李鸿章在大沽、北塘等处又增建若干炮台,到光绪十年(1885年),大沽共有炮台52座。

发生在大沽口炮台的四次战役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大沽战役:

咸丰八年(1858)四月初八日,英法联军炮轰大沽炮台,挑起第一次大沽之战。

由于谭廷襄及直隶提督张殿元、署天津镇总兵达年等负责陆路指挥的文武大员畏敌逃跑,全军溃散,大沽炮台终于落入侵略者手中。

第二次大沽激战:

咸丰九年(1859)五月二十五日,大沽守军大败侵入内河的英法联军舰队。

是为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与外国侵略者作战取得的最大胜利。

第三次大沽激战:

咸丰十年(1860)七月初五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炮台。

第三次大沽之战遂以清军惨败,炮台陷落而告结束。

英法联军兵锋直指天津。

第四次大沽战役: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敲响了第四次大沽口之战的钟声。

侵略军在沙俄海军将领海尔德士布莱特的领导下发起进攻,经过六小时激战,击毙击伤侵略者255名,击沉击伤军舰6艘。

由于清***采取不抵抗政策,守台将士虽浴血奋战,因兵力相差悬殊,弹尽援绝,近千名将士牺牲。

大沽炮台也随之陷落,罗荣光在率部下冲杀中英勇殉职。

大沽口炮台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不畏***的历史见证。

从1840年至1900年整整六十年间,外国列强为夺取在华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于1858年,1859年,1860年,1900年先后四次对大沽口发动入侵他们依仗“船坚炮利”把大沽地区置于其铁蹄蹂躏之下,乃至进逼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把誉为东方艺术宫殿的圆明园焚之一炬,迫使清统治者两次离京出逃。

大沽炮台怎么读

大沽炮台的读音是:DàgūPàotái。

大沽口炮台遗址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原置于海河南北两岸,俗称“津门之屏”。明代,大沽口开始设防,清代修炮台,置大炮,设施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以“威,镇,海,门,高”为主体的完整防御体系。近代随着外国列强对华侵略,大沽地区更成为北方的军事要地。

大沽口炮台遗址南有虎门,北有大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两座重要的海防屏障。后来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以“海门古塞”之誉评为“津门十景”之一,并确定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沽炮台在哪儿

大沽口炮台位于塘沽区东沽,海河入海口处,素有海门古塞之称,即津门海防要隘之意。自古以来即为海防重地,素有“南有虎门,北有大沽”一说。大沽炮台始建明朝嘉靖年间,为抗击倭寇开始驻军修堡垒。在中国近代史中,大沽炮台更是成为我国重要的海防屏障。现保存较好的是“威”字南炮台和“海”字老炮台两座遗址,其他炮台已荡然无存。台内用木料,外用青砖砌成,白灰灌浆非常坚固。这是大沽口最早的炮台。后不断增修加固。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已建成大炮台五座、土炮台12座、土垒13座,组成了大沽炮台群,形成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清咸丰八年(1858年),僧格林沁作为钦差大臣镇守大沽口,对炮台进行全面整修,共建炮台6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别以“威”、“震”、“海”、“门”、“高”五字命名,寓意炮台威风凛凛镇守在大海门户的高处。近百年来,大沽口炮台饱经沧桑,几经兴废,它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抗击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历史见证。1988年,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又以“津门古塞”之誉被评为“津门十景”之一,并确定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拆毁大沽炮台是哪个条约

清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签《辛丑条约》,拆毁大沽炮台,仅余遗址,唯有南岸“海”字中炮台,上砖下石建筑,内部三合土夯实,还保存完好,为近代列强侵华与中华民族抗御外侮铁证。

建筑特色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清政府在大沽口南北两岸各建一座圆型炮台。炮台内用木料,外用青砖砌成,白灰灌浆非常坚固。高度约为一丈五尺,宽九尺,进深六尺。至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已建成大炮台五座、土炮台12座、土垒13座,组成了大沽炮台群。

清咸丰八年(1858年),僧格林沁作为钦差大臣镇守大沽口,对炮台进行全面整修,共建炮台5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别以“威”、“震”、“海”、“门”、“高”五字命名。现保存较好的是“威”字南炮台和“海”字老炮台两座遗址,其他炮台已荡然无存。

大沽口炮台北岸石壁之上的炮台,称“石头缝炮台”。每座炮台设大炮3门,另有小炮台25座。炮台用木材和青砖砌成后,外用二尺多厚的三合土砸实,炮弹打在炮台上只能打一个浅洞,避免了砖石飞溅而带来的危险。

炮台高度达到了三至五丈,宽度和厚度也有所增加,在外形上出现了方、圆两大类型。

《辛丑条约》有中文、法文两种文本,以法文本为准,共有12款,另加19个附件,主要内容包括:

(1)中国对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价息合计超过9.8亿两白银,并以关税和盐税等作抵押;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拆毁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

(4)外国认为各个通商章程中应修之处或其他应办的通商事项,清政府概允商议;惩办“首祸诸臣”;

(5)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清政府对德、日道歉,等等。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