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西海固是什么地方 西海固到底是指哪些地方

西海固是什么地方 西海固到底是指哪些地方

  • 发布:2025-08-30 17:46:42
  • 3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西海固是什么地方西海固有什么好玩的景点

最近一部电视剧《山海情》大家应该是都有看过吧,这部电视剧的故事清洁发生在宁夏的西海固,这个地方是中国最干旱的地方之一。想要去了解这个地方吗?知道当地会有哪些景区吗?

西海固是什么地方

西海固属于黄土高原,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在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

准确说,西海固不是一个行政区,而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西吉、海原、固原、彭阳、泾源、隆德以及同心(部分地区)的统称。这一地区又可分为南、北两块,北部是真正的干涸地带,好消息是如今这里绝大多数村庄都通了自来水;南部的六盘山则气候温凉,是黄土高原上难得的绿岛,近几年也在大力推广旅游。

虽然贫瘠,但西海固的核心——固原相对平坦,曾是丝绸之路上的边关重镇,也是古时抵抗外来入侵的咽喉要道,有着悠久而丰富的历史。

固原

固原的“固”来自西海固,尽管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不过,今天的固原,已经迅速蜕变成一个标准的北方现代化小城,贫困和古城记忆,似乎都在飘得越来越远。由于丝绸之路的商道经过固原周边,便有了为数众多的石窟和关隘,而回族多年生活也在这里留下了各种圣迹。

固原博物馆

政府西路与西关街交叉路口

门票免费,讲解80元(10:00和15:00各有一场免费讲解)

每个来过固原博物馆的人,都不会再把固原看作一个西部偏远小城。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两个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固原厚重的历史在这里被翻开。博物馆建筑古色古香,类似西安城流行的“新唐风”。门前有大鼎,院子里还有巨大的文物珍宝——靖康铁钟。

镇馆国宝是鎏金银壶、凸钉玻璃碗两件波斯舶来品,它们出土于北周李贤夫妇的合葬墓。这两件珍宝属于波斯萨珊王朝的酒具,鎏金银壶的壶体浮雕人物图像。图像共分三组,每组一男一女,是具有希腊风格的连环故事画面,描写了古希腊特洛伊战争的故事,雕刻得精美绝伦。凸钉玻璃碗质薄透明,呈碧绿色,外壁饰以14个凸起的圆形,散发着晶莹温润的光泽,其保存之完好实属罕见。古埃及、罗马、波斯的高级玻璃器皿价值往往高于黄金,那时中土富人斗富,也爱用玻璃器皿显示其豪华。

战国秦长城遗址

注意,这里的秦是战国时代的秦国而不是一统天下的秦王朝。现存的这段老长城建于秦昭王时期,西起甘肃静宁,穿过西吉县将台堡,横穿固原城北,最终到达东边的彭阳县。但不要奢望能看到什么高墙,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都是些小土丘。

从固原搭1路公交车到汽车站,再朝西吉方向步行约500米,向北望便可看到苍茫大地上那绵延不断的老土丘。也可以乘坐出租车到城西北,路旁两个修好的城楼就是遗址所在地,爬到旁边山顶的凉亭看到的长城遗址景色更为壮阔,尚能辨别古代烽火和障城的遗迹,但此处较为荒凉,最好结伴而行,注意安全。

在全新的固原寻找古意

自古以来,固原就是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重镇,是丝绸之路北段关中通往西域的要道。从西汉的安定郡算起,建城已有2000多年。古人谓其“襟带西凉,咽喉灵武”。直至20世纪30年代,历史学家史念海仍对固原城墙做出“比平遥好”的评判,可惜好景不长,“文化大革命”给固原城带来了灭顶之灾。

更可惜的是,城市的发展和扩展,已经快让仅有的古意消失殆尽了。固原古城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平面呈“回”字形,在中国乃是孤例。西关街上耸立的靖朔门曾是古城的北门,与离它不远的和平门之间还保留有一段外城墙。沿西关街向南1公里就是固原博物馆,其对面西湖公园新修的墙体上刻有“原州”二字,似乎在提示这里往日的繁华。公园内的土丘残骸正是内城墙遗址。

沿着公园前的政府路向东走去,老旧的城隍庙位于一个居民区内,入口颇为隐蔽,这里有保存较完整的三座正殿,其中圣母宫基本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向南拐入人民街,文澜阁位于原州二小校园内,坐落在内城墙角台上,其上的六边三角檐亭式阁楼曾有个好听的名字——魁星楼,由明三边总督秦_为兴学创建。走到南城路,便可看见财神楼,这座城楼式楼阁始建于明朝,门洞上的“五原重关”是清代留下的,所在的过店街是当时繁华的商业街。财神楼西侧的钟楼已为现代重建,古迹毁于20世纪70年代,只留下了作为战时报警器而免遭破坏的宋代大铁钟,目前存放于固原博物馆。

若想登高望远,可打车前往城东的东岳山或城西的古雁岭,山都不高,爬上去不过半小时,从那里俯瞰高楼包围中的老城区,在脑海中勾画这九边重镇的昔日样貌吧。

须弥山石窟

门票48元,讲解80元;

8:00~18:00

位于固原西北约55公里处的须弥山石窟,处在一片茫茫的黄土沟壑中。这里古称“石门”,中间有溪水称“石门水”。隋唐时期,这里曾是重要的关隘,也是佛陀东来和中国丝绸西去的重要关口,最终被传教者和信徒相中,便有了“须弥”这个名字。北魏时期这里开始建造佛像,造像工程一直持续到唐末。在此之前,佛像多用泥彩塑,须弥山算是石雕的发端,为后来的龙门和云冈石窟提供了最初的技艺。

景区内由一个水库分隔为博物馆和石窟两部分,两边相隔较远,步行会花些时间,你也可以乘坐收费的游览车(20元往返)直达石窟。步行的话,进入景区后先顺着水库左边的栈道前行,攀上一段石阶便到达博物馆。博物馆以丝绸之路上的石窟和佛教艺术为主题,陈列和介绍了丝绸之路上各国的佛窟、藏品,以及释迦牟尼和其他佛教相关的故事。展品虽多为复制品,但场景、和多媒体的运用,使得这些展示颇具看点。不过为了节约能源,博物馆仅在旺季开放。博物馆这一侧也是拍摄须弥山全景的好地方。

结束博物馆参观后,沿路标下山穿过河谷后到达对岸的须弥山。这一侧有石窟162个,因自然和人为破坏严重,现存有完整造像的石窟仅剩20多个,集中在从东南到西北的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和桃花洞五区。

萧关遗址文化园

门票20元

5月至10月中旬8:00~18:00

萧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关隘,秦汉时期的四大名关之一,它曾是关中通向西域的要塞,地势险要,关系着国家安危。但其实,尚无确凿考据证明萧关究竟在西海固地区的何处,不过当地政府已经把泾源县大湾乡瓦亭村当作“萧关”旧址,在这里修了一个萧关遗址文化园,建了城墙,并在墙上雕刻历代诗人对萧关的吟诵。去往南部各县和平凉的所有车都会经过瓦亭,票价10元。二十里铺拱北、开城遗址、萧关遗址文化园都在一条线上,可一并游览。

火石寨地质公园

门票65元,观光车票往返35元

4月至10月8:00~18:00

位于西吉县城东北15公里处的火石寨以丹霞地貌著称,方圆上百平方公里,层层叠叠的山峦通体发红,看起来如同火焰燃烧,因而被当地人称为“火石寨”。除了天赐的自然奇景外,这里也有开凿于北魏时期的石窟群,它们刻于百余米高的绝壁上,从西到东,几乎与须弥山相连。一般游客参观的是以寺院石窟为核心的云台山。石窟大约有10孔,残存壁画、石雕须弥座等。

从南门进入景区,要走过一段公路(2公里)到达游客中心。这里的风化岩层非常漂亮,沿着栈道上山,先路过扫竹岭石窟,里面大部分都已空空如也。继续向上,会看到石窟保存最好的大佛殿。接着,到达一段陡峭的天梯,一定要抓紧石阶旁的两根铁链,小心翼翼地往上爬,有些阶梯的陡峭程度接近70度。在石峰下半部有一石窟,洞内能容纳百余人。石窟主峰四周,奇峰怪石形态各异。9月和10月是黄金季节,山色葱茏,云雾弥漫,山下峡谷里红黄树叶与红岩相映,几乎可以忘记周边环境的荒芜。

六盘山

六盘山跨陕、甘、宁三省,历来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它是丝绸之路西行路上的第一座大山,萧关古道由此经过,它被称为“关中守护神”,将西北游牧民族阻挡在外,戎马一生的成吉思汗于此抱憾而终,它也是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毛泽东在此写下《清平乐·六盘山》。

和宁夏北部荒凉的贺兰山不同,六盘山充满了绿意,但见惯了南方秀丽山水的旅行者,六盘山也许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不过,在贫瘠的西海固,秀丽多姿、林荫蔽日、气候温凉的它,是黄土丘陵上难能可贵的绿岛。所以,六盘山对本地人的意义要大于远道而来的客人。

西海固大山深处,是我生命开始的地方

对故乡的情感是一份沉重的爱,只能将它默默地收藏在心底。对故土的牵挂,是最难割舍的情怀。身居繁华喧嚣的都市,却也时常想念宁静如水的群山,蔚蓝的天,绵延的云,还有朦胧的雾,生生不息的情,暖至灵魂的爱。

有人说,回不去的叫故乡,回得去的叫家乡。而这里我回的去却不常常回去的家乡——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城阳乡杨坪村石沟渠。

跟身边朋友说我的家乡,对宁夏大都很陌生,更别说固原市甚而小到大山深处。可说西海固,很多朋友都听过。

固原,古称大原、高平、萧关、原州,简称“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省域副中心城市。公元前114年建城,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明代九边重镇之一。“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绕北,崆峒阻南,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回中道路险,萧关烽堠多”,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地处黄土高原上六盘山北麓清水河畔。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省会城市所构成的三角地带中心,宁夏五个地级市之一和唯一的非沿黄城市。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中心城市,宁南区域中心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少数民族地区,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地,从元、明之际定居以来,与汉族互相依存。中国四大马铃薯种植基地之一和中国北方的特色苗木基地,西北特色农产品集散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产品基地示范区,方棋发源地。著名的红色旅游城市,是长征十大潜力城市之一。(以上是网络百科对固原的介绍。)

西海固位于中国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地带,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固原、隆德、泾源、彭阳等六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可我有幸出生在那个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固原市彭阳县下属的一个小山村的深山沟里。它赋予了我生命,给予了我成长的土壤。我的祖辈们顽强的在这里生活了数年,他们不畏生活环境的艰苦,用他们那辈人特有的意志力不断地斗争,创造着属于他们的奇迹,也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石沟渠,在群山深处。在我的记忆里,我家的窑洞门口出来有个门洞,大门洞外面有几棵杏树,杏花开的时候特别美。几步路的距离就是我爷爷家,爷爷家的院子大些,窑洞也多出几个来,门口院子里有很多果树。抄着小路左右两个方向随意走去,一边是大子家,一边是另一个堂爷爷家(这个岁爷是小时候也很喜欢的爷爷之一,现在跟我婆家离得不远,小时候的邻居,长大后依然不远)。就这样可以从山的最深处溜达到前山口去,一路高高低低不同位置,坐落着各式窑洞,都是爷爷辈堂兄弟关系的延伸。

在大山里生活是艰苦的,尽管那份艰辛被父母扛去,可我还是有些零碎的记忆。那时候吃水要靠牛、驴或者骡子去很远的沟里驮水,孩子总是贪玩的,跟在大人后面蹦蹦跳跳去驮水,偶尔还能骑在驴背上或者趴在牛背上。等到稍微大一点才明白,大人带我们驮水并不是去玩,而是去认路、去学、去接替,从此驮水的活儿就是哥哥带着我去。

后来差不多我七八岁左右的时候就搬家了,从山里搬了出来。妈妈应该是现实生活中的“孟母”,为了我们三个读书,前后不知搬了多少次家。

当时哥哥到了读书的年龄,石沟渠的孩子读书被划分在北塬小学,每天需要翻山越岭不说,冬天下雪路滑还特别危险。在一次六一儿童节时候,妈妈带着我去看热闹,切实地体验了一次。走到一半的时候,我开始后悔跟来了,直嚷嚷着走不动。也体会到了哥哥每天上学的艰辛与不易。记得还有一次,大冬天雪特别厚,大哥和小叔叔都回来了,怎么也不见哥哥的影子,老妈着急坏了,打发老爸沿着上学的小路寻去。幸好哥哥只是好奇,趴在半山处看一家人打井,忘了时间。但也就是这次的小插曲,老妈更加坚定要搬家,记得她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为了我的三个孩子,怎么说我也要搬出这山,不然还有两个小的,这小学五六年,孩子可怎么跑的下来,一天天担惊受怕的。”

在妈妈的坚持下,我们最终搬出了大山,住在杨坪村学校附近。虽说搬离了石沟渠,却也并没有与大山深处解开联系。每年耕种时节还是要回山里去忙活。杏子熟了,妈妈带着我们兄妹三人,拉着架子车回山里拾杏子;庄稼开始长苗了,我们扛着锄头得回去除草;丰收季节,我们还得回去割麦子,最后还得把麦子背到车能到的地方......隔三岔五,我们还得回山里看爷爷;每年祭祖,父辈们带着哥哥弟弟们还得回去上坟......后来退耕还林还草,每亩地都挖成60个大坑种树,每年除草任务更加艰巨,走到地里都累了更不别提干活了。

我们和山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剪不断的。那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飞出这个山窝窝”,我们窑洞后面有座山,像蜗牛的背,一圈一圈盘着,每一圈都是耕地,我家的地就在蜗牛背的最顶部那一小圈——叫“帽盖”。每次爬上“帽盖”顶去干农活的时候,我总会望着远处的山头想“也不知道山的另一头是什么样的?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大山呢?

虽说从山沟沟搬了出来,可新家也只是道路平坦,条件稍好些,并没有离开山的怀抱。儿时的生活并没有多么美好的记忆,充满着成长的痛楚。日子一贫如洗,生活除了上学就是干不完的农活。

那时,家里条件差,兄妹三人穿着妈妈用大衣服改小的衣服,或者亲戚给的衣服。吃不好,有点儿什么好吃的也是我们三个分着吃。偶尔杀个鸡,我们三个围着锅头眼巴巴的等,妈妈也总是端着一碗鸡脖子、鸡头、鸡爪子......把肉多的分给我们三个。那时候一个月三到五块钱的电费都交不起,还要东借西凑。最搞笑的是弟弟小学毕业了,学前班的学费还欠着......这些事情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都是书里读到的故事,对于我而言,我却是故事里的主人翁。

那时因为穷,爸爸和妈妈没少受气。最痛的一次记忆是为了我的学费,还差五十块,爸爸在外打工,钱还没要到。妈妈到处借,说尽了好话,低尽了头,不但没借到还受了委屈。我眼睁睁看着妈妈从马路上哭着回来,到家门口偷偷抹干了泪,强颜欢笑对我们说“没事儿,你们好好念书,我就算砸锅卖铁也会供你们的。”

也许就是那时,心里更加坚定自己的目标,没有一刻放松过。

我是幸运的,小学一二年级就被青海的大姨夫接去了青海,大姨家的条件好很多,我留在青海读了两年书才再次回到爸妈身边。回到我长大的山村。我便在这里经历了贫穷和自卑,度过了快乐也痛楚的童年,便是在这里埋头苦读。

爸爸是个脾气超好的老实人,就爱喝一口小酒,他的那种善良淳朴,让那时候的我又爱又恨。可现在想想,也许正因为爸爸那样的性格,才培养了我们三个,虽然我们兄妹三人不是大有成就,却都是品格够硬的善良人。如今社会,人品是重中之重。

爸爸那一辈堂兄弟姐妹特别多,我至今也排不全叔叔们的大小。见了面也总是先呼名字后加个叔。父辈们大都是朴实而又努力的,他们那一辈人,不管是在外工作或是在家务农,大都在殷勤努力的为我们这一代人奋斗着。

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家族里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都团结在一起。不管谁家嫁娶或什么重要事情,叔叔们总要聚在一起商量、分配工作......三爷爷家的大伯和二叔也是父辈们排行的老大老二。大伯由于工作原因,家里大事基本都由二叔坐镇,也许是因为很多小一点的叔叔都是他的学生的原因吧,大家也都很尊重二叔的决定。大小事情,他们团结起来,往往解决的也很好。

春节更是热闹,拜年都是吆喝起来成群结队的走,按照爷爷辈的排行或是地理位置顺序,挨家挨户的往过拜。每年那个时候,一屋子的叔叔喝酒打牌,一院子的娃娃兜里塞满了核桃、瓜子、和糖。我从青海回来后不怎么喜欢跟爸爸一起去拜年,却每次都不得不跟他去。因为他准会喝醉,我不去就没有人管他,他肯定又是不吃饭地醉了,东倒西歪......

以前在石沟渠,我最喜欢去的是三爷爷三奶奶家,三爷爷和三奶奶人特别好,记得从青海刚回来那一年,三爷爷是第一个见到我的,给我塞了满满一兜核桃,他家院子门前有很多枣树和核桃树。过年去三爷爷三奶奶家拜年,三奶奶悄悄把我叫回灶房,给我拿出一盘子她炸的麻花,很慈爱地说:“快吃吧,你们娃娃牙好,都爱吃这些,那些男孩子淘气的,你在这里吃吧!”没一会儿,三爷爷也进来了,偷偷塞给我几块压岁钱,嘴里还碎碎地念“这个女子不容易,快拿着......”

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三爷爷和三奶奶的那种和蔼可亲,是大山深处印记中最有温度的记忆。后来三爷爷的离世我成了第一个发现的人,那天上学走的时候就看见他拄着拐杖一个人坐在二叔家场边,还对我笑了笑。下午放学,他还在那里,只是换了姿势,抱着拐杖躺在那里。我和邻居家弟弟宁宁一起的,我俩以为三爷爷是睡着了,怕他掉下来,就喊了几声。走近后发现不对劲就赶紧大喊,马路边上就是一个叔叔家的小卖铺。他和店门口其他两个叔叔大步跨上去,才发现三爷爷已经走了多时。那时候我才读小学四年级。

今年七八月份九爷爷离开了,前段时间八爷爷也走了......亲友群里突然悲伤一片,几位叔叔感慨人生,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分享到了群里。本来在翻译会刊的我,停下了手中的活儿,悄悄保存了几张,思绪被他们拉了回去。索性就多要了几张家乡的照片,力所能及的记录点脑海中关于家乡的记忆,无论是苦涩的亦或是快乐的,都是我生命开始的地方,也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曾经努力想要离开的地方,是如今我最怀念的。我怀念的是大山深处的情怀,是那种熟悉的味道,那种亲人般的感觉,那种言语上的亲切感......我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生活与梦想,不得不“逃离”自己的故乡,各自踏上远方的征程,而我也不例外,常年异国他乡到处奔波。

试问,我们这代人,如果还是当年父辈们所处的条件,我们能否如他们一般团结,如他们一般勇敢而坚强?

我们在故乡出生,长大。就像蚕一样,一层一层的蜕变,直到有一天,我们化蛹成蛾,飞出了那个紧紧包裹过我们的茧,飞到遥远的地方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渐渐的,家乡在眼里越来越模糊,在心里却越来越清晰。甚而在怀念的时候,不自觉的自我欺骗,忘掉了丑陋的,记住美好的......

如今的家乡应该变化很大,高中毕业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曾经大山深处的石沟渠已经空无一人,只剩下塌了的窑洞和高高的野草。很多亲人都搬到了彭阳县城或者固原、银川,有的去了川里居民点.....就算偶尔回去也只是到彭阳,爷爷在08年风雪灾害那年过世了,我爷爷亲兄弟两个,大爷爷和大奶奶在彭阳。每每也就去大爷爷家看看,回村已无牵挂,便也再未回去过。

父辈中按整个家族排,大伯是杨忠。这位大伯很受我们尊敬,无论是父辈还是我们晚辈,对于大伯的印象都是极好的。小时候对于大伯的没有太多记忆,顶多知道他是县城里当官的,每年春节回来会给所有小孩发压岁钱......真正有记忆是读初三以后,中学校庆的时候,大伯作为特邀嘉宾,来城阳中学做了讲话,他讲的很朴实,却也很幽默。那时才开始注意到这位大伯。虽说是“当官”的,却没有一点“官样”或“官架子”,每次见到他几乎都是中山服配老布鞋式的打扮,也总是风尘仆仆的像是要下地干活。回到村里也是扛起扫把就开始扫院的人......

后来考大学,读高中才走出杨坪村到彭阳县的我,实在是对填志愿报考大学这事儿太过于外行,班主任丰国年老师又有太多人找他咨询,我挤不上。只好去找大伯指点迷津。大伯是教师出身,对教育事业也极为重视,他听过我的想法之后建议我填师范院校,将来毕业回来做个老师也好......

大伯对于我们家庭条件困难的侄女侄儿们,关怀也是简单直接的——给钱+鼓励。我们这辈的兄弟姐妹少说也有五十多个,不可能一个不落得都照顾周到,可他在尽自己所能得将关心送到。大伯对我的影响也很大,见过太多在外工作的或者说混的好的,也有很多得意忘形的,也不乏忘了自己本根的......可大伯以身作则,教会了我们,无论身处何地,无论位阶何处,别忘了你是谁。

大伯为家族做的最大的贡献当属编纂了族谱。这个意义太重大了。

最后说说我的爷爷,我的爷爷虽然不太喜欢我,但他却是位了不起的“父亲”,听爸爸说奶奶在生下小叔后不久就离开了,具体因为什么原因也大概听了些,只能说奶奶无缘见到她这么好的这些孙子孙女们。

奶奶走后,爷爷一个人把爸爸兄妹七人拉扯大。爷爷是位大厨,也是位手工木匠。爸爸的木活就是从爷爷那里学来的。我们分家后搬出来了,爷爷跟了小叔,所以没有太多一起生活的经历。再后来读书基本住校,也只有逢年过节才会见到几面。

2008年我高三那一年冬天,爷爷生病在我上学租的地方住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我和小姑做饭给他吃,哥哥、弟弟和爸爸给他翻身照顾他。那段时间是我最近距离也是最长时间和爷爷相处。就是这么一个老人,既当爹又当妈的把七个孩子养大,无论怎样他都是厉害的,都是值得敬佩的......

对于故乡的记忆也总归是关于人和事的记忆,西海固的大山深处,曾有祖辈们奋斗过的足迹,有父辈们成长的印记,有我们生命的萌生。

故乡的人,故乡的事儿,太多太多,写不完道不尽。

故乡的情,故乡的景儿,太长太长,飘不远散不去。

身为异乡客,方知故乡美。

故乡,是我们心头永远的温暖与眷恋......

我的故乡,在大山深处,

大山深处,

是我生命开始的地方,

大山深处,

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山海情》里的西海固黄沙漫天,现在的此地什么样

《山海情》里的西海固黄沙漫天,现在的此地什么样?

这部剧讲述的是在福建对口帮扶下,宁夏西海固的吊庄户移民搬迁,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瓜果飘香“金沙滩”的故事。抛开众多“老戏骨”同台竞技,看过全剧我才发现,这样题材的作品,接地气的演绎真的好感人!甚至多次被剧中人物感动得落泪,自此后,也记住了这个听起来很西北的地名:西海固。

《山海情》剧照

名字中有海,可这里哪里海啊,到处是一望无际西北风凌烈、荒芜凄凉的戈壁滩滩,深沟万壑寸草不生!

倘若你此时打开中国地图,就会发现,其实从我国目前的行政版图上看,你压根就找不到西海固。西海固既不是市名、也不是县名,连镇村都寻不到它的踪迹!那么,剧中的西海固,究竟在哪?

山海清是会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的,村民们仍唤这块地西海固,完全是历史上叫法的习惯!据考证,大约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位于西北内陆地区的宁夏,确实有一个地方,就叫,西海固。不过是简称为,全称是西海固回族自治区。

西海固

自治区的首府,就是我们重点要讲到的固原,西海固当时又下辖西吉、海原、固原3个县。西海固的名字,就是各取上述3县名字的首字,来作为自治区名。但作为自治区,存在时间并不长,没几年在1955年,西海固自治区,改名为:固原自治州了!不久,行政区划重新划分,固原州,又改名为固原专区,固原地区。

曾经干旱的西海固

反正就是几次更名吧,如今的固原,已经成为宁夏下面的一个地级市了,而西海固,也早已撤销,地图上失去了踪迹。但那个地方的老乡依然习惯地称呼生养自己的地方为“西海固”。

不过你要真追溯起它的历史来,年头可久喽,别不信,如今看似荒凉的戈壁滩,完全相反,古代的固原,可有着充沛的水源,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地,茂密的森林草原,我们的祖先在这里耕耘农桑,渔猎经济,仰韶文化的遗存证实,这里曾经文明璀璨!

仰韶文化遗址

历史进入春秋以后,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结的戎族占据固原,依据丰美的水草发展壮大,到西周末期,正是因为周幽王昏聩无能,将军国大事视为儿戏,被申国里应外合联合犬戎趁机攻杀,导致了强盛三百五十二年的西周覆灭。

这是中国历史的大拐点,此后数百年间,强大的犬戎多次骚扰边境甚至攻入中原腹地,数个诸侯国差点被灭国,诸侯侯为了生存,联合驱逐犬戎,为天子牧马的秦国趁机登上历史舞台,凭借着与游牧民族多年对抗的优势参与王室平乱,从此走上了争霸天下的道路。可以这么讲,依靠黄河水滋养,曾盘踞固原的犬戎,通过与中原的交流,已经进化为先进的铁器时代,最优秀的战马,最锋利的铁器、最彪悍的战士,很长时期,使其一直都是华夏民族的劲敌之一。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由于固原正处中原的北边门户,西汉初期,漠北的匈奴族经常南下掠夺牲畜和财产,固原便是汉庭与匈奴对战的要冲。

东汉末三国时期,固原地区为曹魏治下,边地少数民族不断内迁,战乱动荡不断,西晋迅速败亡,北方大地迎来五胡乱华,固原的政局一直随着时代的硝烟起舞,直到鲜卑族的北魏统一北方,才结束了长达200余年的割据战乱,社会固原地区逐渐才安定下来,此时这里不仅有汉族,还有鲜卑族、羌族、氐族、羯族、匈奴等少数民族杂居,民族交往在固原水乳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进一步的大融合大发展。

冉闵

隋唐五代,作为帝国最大的养马中心,西北牧业的指挥中心,固原人民,心系中原,多次配合唐军,为反抗突与吐蕃的统治,与之浴血战斗!

西海固指的是什么地方

西海固指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黄土高原地区,包括固原、西吉、海原、隆德、泾源、彭阳等市县。虽然海原在2003年12月31日由国务院批准,行政划归中卫市管辖,但是西海固,已经成为人们记忆中一个不可分割的地域名词。

西海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地方,却居住着众多以回族为主的人民,他们世世代代繁衍不息,扎根在这样一块十年九旱、荒芜贫瘠的黄土地上。

西海固到底是指哪些地方

包括固原、西吉、海原、隆德、泾源、彭阳等市县。

西海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黄土高原地区,包括固原、西吉、海原、隆德、泾源、彭阳等市县。虽然海原在2003年12月31日由国务院批准,行政划归中卫市管辖,但是西海固,已经成为人们记忆中一个不可分割的地域名词。

这里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地方,却居住着众多以回族为主的人民,他们世世代代繁衍不息,扎根在这样一块十年九旱、荒芜贫瘠的黄土地上。

扩展资料:

西海固的相关情况:

1、2001年7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宁夏固原地区(即西海固地区),设立地级固原市,这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后一个由地区改为地级市的行政区域。

2、1953年11月1日,甘肃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区成立,自治区首府为固原县,辖西吉、海原、固原3县;1955年11月18日,国务院批准,西海固回族自治区改名为固原回族自治州。

3、1998年,宁夏对西海固贫困地区进行大规模移民搬迁。实施吊庄移民、生态移民、劳务移民、插花移民,6次大规模移民累计从西海固地区移民120余万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远的西海固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