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侗族的风俗习惯,侗族的婚嫁习俗是什么

侗族的风俗习惯,侗族的婚嫁习俗是什么

  • 发布:2025-11-06 09:19:34
  • 1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侗族喜欢什么装饰品

侗族喜欢用银饰做为装饰品。银饰在古代非常盛行,在今天的侗族文化中,银饰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侗族人民的生活离不开银饰,虽然看起来很普通的银饰,却在侗族人民的心里占据重要的位子。侗族的妇女和儿童在举行隆重的节日时,都会佩戴银饰品,这个习俗已经流传了上千年的历史。

侗族的婚嫁习俗是什么

奇特的侗族婚礼

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婚礼非常奇特,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如程阳旅游景区的八个寨子便是在正月初二举行婚宴,正月初三送新娘“回门”。侗族婚礼最奇特、最隆重的是送新娘“回门”。“回门”即送新娘回娘家,送新娘回娘家时新郎不得随行,而由新郎家的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挑着彩礼,组成浩浩荡侗族荡的送亲队伍,送亲的队伍越长,表示新郎家的家业越兴旺。彩礼有侗族特有的酸鱼、酸肉、酸鸭等。伴娘是新郎寨上的年轻姑娘,在长长的送亲队伍中,新娘走在最后面,手里抓着一块布,以便外人辨认。送亲途中,为了显示新郎家的家业,送亲队伍往往故意绕道而行,专找人群密集的地方通过。沿途每经过一个寨,都要燃放爆竹。新娘被送到娘家后,伴娘不得进新娘家门,要立即返回新郎家。娘家人随即给每个客人端上一碗加了糖的油茶,称为“喜茶”。晚上,送亲队伍中的未婚青年和新娘寨子上的未婚青年通常会聚在一起聊天,寻找意中人,谓之为“坐夜”。

有趣的侗族婚礼习俗

结婚

报京侗族青年男女结婚年龄,一般在十七、八岁。举行婚礼的时间,每年都集中在阴历十月辛卯和癸卯两日集中举行(牯脏年例外)。有的年份,同时举行婚礼的新人,多达几十对。这时报京大寨,真是喜气洋洋,热闹非常,呈现出一派节日的景象。

结婚时,女家不苛求男家的财礼钱和酒肉,男家按古礼把六十二斤肉,二斗二升米(约百二十斤),六十碗酒(约二十五斤),在娶亲的前一天,送到女家去,同时去两个老年人,两个中年人,两人青少年。

两个老年人,要选有福气的,他们主要是到女家陈述婚姻古礼,送舅爹钱、屎尿钱(抚养费)、谢媒钱,并在到达女家时放礼炮;两个中年人是挑米和挑酒内;两个青年人是专扛伞的。扛的伞是乌油伞,两把并在一起不张开,用棕叶子捆着,一人扛两把。其中一人把伞上要带上一小包茶叶和一小包盐包,送给妇家烧油茶用。去时是左手拿左肩扛,不能换肩换手,不能回头后望,一直往前走,直到女家,将伞交给女家接伞的人。接伞的人将伞放在神龛上。

女家嫁女,也不花费什么东西,不置办嫁妆,不陪送东西。只将男家挑去的米酒和肉用来办酒席招待亲友,将男家拿去的茶叶和盐巴煮油茶给亲友吃。接亲人是作为贵宾招待。在酒席上,去接亲的两个老人要陈述婚姻古礼。

老人们述说完古礼后,这时主家拿出两只牛角,斟满酒竖在桌上,请来陪客的两个老人,手扶牛角司发酒令:“今天的酒是喜酒,今天的酒是送亲酒,远来的客人,邻近的亲友,家有家规,酒有酒令,吃酒要讲文明……切不可借酒发狂,无事生非,谁人不讲礼义,不遵乡规,罚他离席,不得异议,大家斟酌,同不同意。在一片“同意”的吹呼声中,人们分左右两边依次饮牛角酒。一人一年角(约三、四两),最后若是单数,就得喝两角,成为双数。

喝过牛角酒,接亲人要唱歌封赠主人,先唱六至八对,主人不回答。八对以后主人才回答。以后就是一唱一答,边唱歌边喝,直到半夜。到了半夜还要换席。换席,是到邻近族家中去喝酒。这时,其他亲友方才入席吃饭。

饭后,接亲人又来喝酒对歌。这时,来接亲的两个老年人不再入席。女家有一位老妇人,拿着一碗油烟墨来给接亲人打记。所谓打记,就是在每人额头上画一“十”字。快到天亮时,就给接亲人都打成黑脸,脸后出门上路,要到了男家才洗去(打黑脸据说是驱神避邪,使新人一路平安)。

姑娘出门上路时,原来扛伞的两个青年人要唱歌讨伞,主人才把伞发送他俩。去时是左手拿左肩扛,回来时是右手拿右肩扛,照样不能换手换肩,直回到男家才放下

在侗族,基本都是一夫一妻制,在解放后,侗族的大多数青年都可以通过自由恋爱来结成伴侣,那么,有关侗族的结婚习俗到底有哪些?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下有关侗族结婚习俗到底有哪些吧。

走寨

就是一个村的小伙子在晚饭后,三五成群吹着笛子、弹起琵琶、打着灯笼,口里哼着情歌,到另一个村子去寻找姑娘谈情说爱。当小伙子到来时,这个村的姑娘故意在木楼上露露脸,或者点起灯,给小伙子一个信号。这时,小伙子们便可鱼贯而入,到姑娘家去聊天、玩耍。在这个过程中,姑娘如果看了其中的一位,她就会想方设法将这个意中人留下来。小伙子发现了同伴的这个秘密则主动退出,另去他家。

坐妹

就是当这位被姑娘看中的小伙子留下来以后,姑娘的父母也会有意避开,让这对恋人交谈。此时,姑娘主动坐在小伙子身旁,他们在火塘边轻声对唱情歌,互诉钟情,直至深夜才分手。分手时,还要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和了解,假如情投意合的话,便可订婚。这种走寨和坐妹的婚俗,在广西的侗族地区极为盛行。

侗族青年结婚也有本民族的特点。其中以贵州一些侗族地区的“抢新娘”颇为独特。“抢新娘”即是“抢亲”,是古代婚俗的一种遗风。已流传数百年了。现在成为侗族结婚的形式之一,其实并没有真抢的,侗族的抢新娘不过是假戏真做罢了。

小结:侗族结婚的第一个步骤也是双方家庭进行一个婚事上的商量,然后进行婚礼。婚礼的时候当地还会有一些饮牛酒,双方会对唱情歌。

侗族染发步骤

包括三个主要步骤:涂料准备、染发过程以及后续护理。在涂料准备的时候,需要选择天然植物染料,并根据发色需求自行调整颜色深浅,将涂料分为两份,一份先涂抹发根,等待20-30分钟后再涂抹发中和发尾。接下来进行染发过程,将头发分离成小束,将小束的发丝依次放入涂料中,用手抓揉均匀,待3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即可。最后需要进行后续护理,可以使用天然植物油进行滋润和保湿。侗族染发可以保证发色自然而且不会破坏头发质量,但染发前需要先进行敏感测试。

侗族的风俗及特色的介绍

(一)侗族宗教信仰

侗族是古代骆越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现有人口有290多万,主要分布于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之中,从事农业、林业生产,是人类古老的稻作民族之一。侗族原无文字,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从唐至清,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建立羁縻州、土司制度,社会处在早期封建社会。但是,侗族社会内部多用以地域为纽带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款约来维护社会秩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自己独特而灿烂的文化,其中“鼓楼、大歌、风雨桥”被称为侗乡三宝。

侗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无论是山川河流、古树巨石、桥梁、水井等,都视为有神灵之物,都是崇拜的对象。侗族人相信灵魂不***,有浓厚的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生活中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测定吉凶。

(二)萨崇拜

在侗族信仰的多种神灵中,侗族女神“萨”(意为始祖母)最受尊崇,侗人认为“萨”的神威最大,能主宰一切,所以,南部侗区村寨普遍都建有萨坛。

萨坛往往有专人看守,守坛者或世袭,或由卜测产生。每年都进行祭祀、膜拜,从而求得人口的繁衍、生产的丰收、生命的安全、社会的稳定、家庭的幸福。

“祭萨”是侗族最重要、最隆重、最古老的活动之一。祭萨时全寨男女身穿盛装,在萨坛前踩歌堂,吟唱《萨之歌》,歌颂萨的功德,冀求萨的保佑。

萨神的圣地在黎平的“弄堂概”,又称萨岁山,各地举行祭萨活动,都要到此取圣土。

(三)寨老议事与侗款

侗族村寨过去为管理内务、调解纠纷、加强联防而结款,用“款约”来维持社会秩序,被称为没有国王的王国。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团结平等政策,款社现象不存在,但今侗族民间事务,特别是寨内公益性事务仍由寨老召集各房族族长商议。

侗款是古代和近代侗族社会的民间自治和自卫组织,具有原始氏族农村社会和原始部落联盟的特征,是国家组织结构的活化石。

传统的侗族社会,主要由家庭、房族、村寨、小款、大款和合款构筑而成。

房族是一种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组成的宗族组织,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手续吸收非血缘的成员参加。

村寨是在房族的基础上建立的地缘组织,不仅有比较稳定的地域范围,还有属于全村寨所有成员共有的风水林、鱼塘、鼓楼、花桥、河段、荒山等。

邻近的自然村寨联合,即成为小款,若干小款联合起来,就组成大款。

侗款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具有他特定的文化要素和运动形式。各个村寨推选寨老,寨老中推选小款首,小款首中推选大款首,款首必须为人正直、见多识广、德高望重等。款的公务人员称“款脚”,款内无常设机构,也无专职人员,款脚为兼职,负责送信召集、看守鼓楼等。款的武装力量为“款军”,由各村青壮年组成。款的集会场所为“款坪”,有的设在鼓楼坪上,有的设在离村不远的平地上。款的法律条文为“款约”,主要有三种流传方式,即口头背诵、书面传抄和石刻碑文。

(四)拦路歌

拦路是侗族最高的迎宾礼节、最隆重的迎宾仪式。客人在进入侗寨时,主寨中女孩在寨门前用板凳、纺车等作障碍物把路拦住不准客人进寨,主客双方须对唱拦路歌,若客人唱赢了主人才把障碍物逐一挪开,迎客进寨,若不能对歌则需喝罚酒方得进寨。

(五)踩歌堂

踩歌堂是侗族在节庆活动结束前的一种集体歌舞。宾主手牵手,围成圈,唱着节奏明快的歌,伴着旋律,踏着舞步,绕圈跳动。歌曲一人领唱众人合唱,侗家人称之为“多耶”。踩歌堂象征着侗家人的团结友爱,被称为“东方圆舞曲”。

(六)抢花炮

抢花炮这种侗族独特的体育运动项目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开始由商人为了聚集人群,生意兴隆,出钱举办,后演变为侗族群众性传统体育比赛项目。

花炮都系着象征幸福的铁圈,有茶杯大小,外用红绿丝线扎得五颜六色。燃放时以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七八丈高的天空。在花炮落地时,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叫做“抢花炮”。哪队抢得“花炮”交到指挥台,哪队就是优胜者,将获得扎花雕龙、悬丝挂彩的花炮盒和红蛋、糯米粑、米酒、猪肉等彩礼及奖品。

抢花炮有传统规矩:以寨为单位事先报名,也可临时补报。队数不限,队员则由各寨挑选身强力壮的青壮年组成。每队十到二十人,各队人数相等。入场时脱下外衣长裤,方便运动。抢时可以挤、扳、钻、护、传、拉,但不准打、踢、拳击和带利器。抢的时间不限,直到能把铁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花炮铁圈刻有记号以防假冒。

(七)摔跤

侗族摔跤活动历史渊远,形式上不同于内蒙,也不同于日本的柔道,而象斗牛。黎平侗族人民喜欢摔跤,分别于农历2月15日在坑洞和3月15日在四寨举行,摔跤是体力和智力的拼搏,又是文体结合的比赛项目。侗族摔跤赛以娱乐为目的,选手争夺优胜主要是为本寨争光,振奋人心。获胜时用“啊嗬”的喊声表示祝贺,摔败时,则发奋努力,重新练习,来年再战。

(八)抬官人

在贵州黎平地区,有一项侗族喜爱的民俗活动,侗语叫“掂宁蒙”,汉语意译为“抬官人”。据说此项活动已有300多年历史,“抬官人”一般在春节期间“月贺”(集体做客)中进行。他形式奇特,通过化装表演,夸张地再现了过去的社会现象和传说,具有浓厚的戏剧色彩。

“官人”由侗寨里的一个青年或小孩装扮,乘坐“滑竿”,有化妆奇形怪状“随从”,他们有的赤膊露体,有的衣衫褴楼,有的脸抹锅烟石灰,有的身画青龙白虎,有的饰兵匪乞丐,有的饰妖魔鬼怪,有的扮得不男不女、非僧非道。队伍后面还跟着一大批衣着靓妆、银饰闪烁、头插羽毛的年轻姑娘。她们一手撑花伞,一手提竹篮。篮内盛炒米花、糯米粑等食品。

“官人”队伍若途经他寨,主寨头首即起身带领该寨男女前往寨口迎接,此时便有该寨放鸣炮吹笙、斟茶送水的;有扮强盗、喽罗的;有扮呆儿女乞的;拦路唱歌的向“官人”讨要“压岁钱”,笑闹纠缠一番后,“官人”即赠红包打发他们,多寡不计。“随从”们则以非人非怪的面目,奇异怪诞的装束,滑稽可笑的动作,尽情耍闹,逗人取乐。姑娘们则将食物有礼貌地送给头首和踩歌堂的“腊汉”(年轻小伙)们,作为晌午的点心,以表慰问和祝贺。

26个民族的风俗

1、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

2、回族:开斋节、***节(宰牲节)、圣纪节。

3、藏族: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此外,还有藏历4月15日的萨嘎达瓦节、7月上旬的雪顿节和沐浴节,以及丰收在望时的望果节等。

4、***族:***(开斋节)、***节、诺鲁孜节等。

5、苗族:苗年、春节、四月八、吃新节、龙船节、清明节。

6、彝族:传统节日是火把节。

7、壮族:比较具有民族特点的节日有中元节、牛魂节(又称牛王节)、三月三歌节和吃立节。

8、布依族:传统的民族节日有过大年、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

9、朝鲜族: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仲秋)五大节日,还有老人节、流头节等。

10、满族: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

11、侗族:春节、端午、中秋、重阳节等。

12、瑶族:节日较多,有大节日、小节日之分:大节日有盘王节(盘王是瑶族人民的始祖、民族英雄)、达努节(达努,瑶语意为不要忘记,是敬奉始祖密洛陀的节日),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

13、白族: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渔潭会。

14、土家族:赶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15、哈尼族:主要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尝新节,一些地区也过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

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哪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介绍

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哪些

16、哈萨克族:***节、***、诺鲁孜节。

17、傣族:泼水节(即傣历新年)、关门节和开门节。

18、黎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9、傈僳族:过年节、收获节、火把节、中秋节。

20、佤族:春节、播种节(佤历气艾月公历三月)、“崩南尼”、接新水节、取新火、新米节、堆沙节、取新火节、便克节、开门节、关门节、汉历老年、七月半、火把节、中秋节、拉木鼓节等。

21、畲族:春节、元宵节、三月三染乌饭祭祀祖先、清明节、四月八造麦精饭、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十月祭多贝大王节等。

22、高山族:各地不一,但比较流行的有春节、丰收节。

23、拉祜族:传统节日有新米节、火把节等。

24、水族:端节又称过端,水语叫借端,与汉族春节相似。此外,还有端午节、清明节、七月半、六月六等节日。

25、东乡族:尔德节、***节(宰牲节)、圣纪节。

26、纳西族:传统节日有白沙农具会、龙王庙会和骡马会等。此外,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火把节等。

27、景颇族:主要有新米节、目脑节。

28、柯尔克孜族:有***、库尔班节和诺鲁孜节。

29、土族:春节、端阳节、二月二等。

30、达斡尔族:春节、二月二、端午节、农历正月十六的“黑灰日”等。

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哪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介绍

少数民族

31、仫佬族:三年一次的“依饭”(欢庆丰收之意)节、春节、走坡(青年男女进行社交的节日)、牛生日节和后生节。

32、羌族:春节、农历十月初一的年节(羌族以十月为岁首)。

33、布朗族:开门节、关门节等。

34、撒拉族:开斋节、***节(宰牲节)、圣纪节。

35、毛南族:春节、中元、清明节,分龙节又叫五月庙,是毛南族特有的节日。

36、仡佬族:春节和八月节等。

37、锡伯族: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38、阿昌族: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会街节等。

39、普米族:大过年、大十五节、转山会、尝新节。

40、塔吉克族:***(开斋节)、台合木兹瓦司脱节(又叫播种节)、兹完尔节(又叫引水节)、巴罗堤节(巴罗堤、即八月)。

41、怒族:春节、鲜花节、祭谷神、祭山林节。

42、乌孜别克族:***节、***、诺鲁孜节。

43、俄罗斯族:复活节、圣母圣诞节等。

44、鄂温克族:敖包会、那达慕、米阔鲁、春节等。

45、德昂族: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做摆等。

少数民族的节日有哪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介绍

少数民族的节日

46、保安族:开斋节(也叫尔德节)、***节(宰牲节)、圣纪节。

47、裕固族:因信仰***教格鲁派(黄教),宗教节日是他们的主要节日。传统节日除“点格尔汗”仪式和定期的宗教节日外,还有春节。

48、京族:最隆重的节日是唱哈节,其他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盂兰节、中秋节等。

49、塔塔尔族:***、***节和撒班节(犁头节)。

50、独龙族:卡雀哇(独龙语,皇节之意)是独龙人一年中惟一的节日。

51、鄂伦春族:主要有春节,也过端午节和中秋节。

52、赫哲族:春节、元宵节、“二月二”吃猪头等。

53、门巴族:“达娃觉尼巴洛沙”、“达娃当巴洛沙”和“雀可节”(即望果节)。

54、珞巴族:藏历年、洞更谷乳木节、旭独龙节等。

55、基诺族:特毛且(过年)、新米节等。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