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洛克菲勒家族:代代皆传奇
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国最显赫的家族之一。戴维的爷爷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JohnDavisonRockefeler)1870年创办标准石油公司,通过石油生意积累了巨额财富。“富不过三代”似乎是铁一样的定律,然而洛克菲勒家族从发迹至今已经绵延了六代。
继“美国第一位十亿级富豪”后,美国洛克菲勒家族又创造了一个新纪录——上周五,美国***家、洛克菲勒家族“族长”戴维·洛克菲勒(DavidRockefeler)迎来百岁生日,成为世界最老的亿万富翁。
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国最显赫的家族之一。戴维的爷爷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JohnDavisonRockefeler)1870年创办标准石油公司,通过石油生意积累了巨额财富。
在20世纪的绝大部分时期,“洛克菲勒”就是“美国财富和权力”的同义词。“富不过三代”似乎是铁一样的定律,然而洛克菲勒家族从发迹至今已经绵延了六代。
创始人16岁就开始打工
当簿记员学会尊重数字
洛克菲勒家族总部在纽约州的威斯特彻斯特县境内,位于哈德逊河上游,距纽约曼哈顿岛有一小时车程,占地3400英亩,规模可比一座小城镇。这个庄园的主体部分,是19至20世纪之交时,由家族创办人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一手建造的,四周环绕着花园、喷泉、跑马场和艺术雕塑作品,风景怡人。
洛克菲勒的先祖18世纪便从德国移民到美国,1839年,约翰出生。他的父亲比尔是个行为放荡的假药贩子,时常搬家,日子过得颠沛流离。
1855年,16岁的约翰开始找工作养活自己。在人口约为三万的克利夫兰,他连续奔波了六周,但谁也不想雇个孩子。约翰偏偏有股倔劲,不屈不挠,又走进一家从事农产品运输代理的公司。公司正好因为需要一个人记账,大老板休伊特拥有大量的房地产和铁矿开采公司,他仔细看了这孩子写的字,然后说:“留下来试试吧。”此后,约翰一生都把9月26日当做“就业日”来庆祝,比生日还重视。
从簿记员的工作中,约翰学会了尊重数字和事实,无论它有多小。之后,约翰还为老板收房租,年轻的他不但有耐心,有礼貌,而且还表现出斗牛犬般不屈不挠的精神,直到欠债的人交出钱为止,升职涨薪便也顺理成章。
1858年,略有积蓄的约翰和朋友莫利斯·克拉克合伙成立了一家经销农产品的商号。商号生意不错,克拉克的朋友安德鲁斯时常前来串门。安德鲁斯是照明油方面的专家,他认为煤油将比其他来源的光要亮,市场也更大,因此炼油将更有前途。克拉克对此心存疑虑,约翰则越听越心动,就动员克拉克共同拿出4000美元,作为新建的安德鲁斯-克拉克炼油厂一半的周转资金。
从农产品转而炼油
为卖煤油先送油灯
约翰选址眼光奇准,他将炼油厂选在一条名叫金斯伯里的小河边,离铁路不远。由于水陆并举,炼油厂取得了运费低廉的优势。不久,河边出现了一连串的炼油厂。
约翰十分钟情于账本,这让大他将近十岁的克拉克很瞧不起,觉得他做事刻板,像个小职员。1865年2月,因为约翰打算贷款扩大炼油业务,这彻底激怒了保守的克拉克,两人分道扬镳,26岁的约翰以7.25万美元买下了克拉克的股份。
此时的约翰拥有了克利夫兰最大的炼油厂,每天能提炼500桶原油,是当地第二大炼油厂产量的两倍。之所以敢掷出全部身家也要买下炼油厂,是因为他相信这个行业有着长远的前景,而大多数开采商则心态浮躁,谁也说不清石油究竟是不是一个昙花般的奇迹。
当年12月,约翰又开了第二家炼油厂。1870年,两家工厂以联合股份的形式起名为标准石油公司,在俄亥俄州注册,约翰任总裁。之后,约翰一连收购了几家炼油厂,并涉足管道运输业,还建立了自己的铁路网络。1878年8月,约翰认为股东分红应该投入生产,但另一股东安德鲁斯认为股东就该多拿钱,两人闹崩,约翰以100万美元买下对方股份,从此独自执掌公司大权,并开始了标准石油的全球垄断时期。
为了将煤油卖到更多地区,约翰的方法是:“在许多国家里,我们得先生产油灯,再教当地人学会使用煤油。”为了扩大人们对煤油的需求,公司以低价卖出了成千上万盏煤油灯和灯芯,有时还免费赠送给第一次买煤油的顾客。
到1890年,标准石油公司已拥有了10万名员工,是世界上最大最富有的公司,而洛克菲勒则被称为“美国史上第一个十亿富豪”。但由于其实质上的垄断地位,约翰备受指责。
1895年,56岁的约翰开始逐步引退,把事业交给他的儿子小约翰·D·洛克菲勒。
传承六代从未争产
家族信托避免内耗
1911年,依据休曼反垄断法案,标准石油被分拆,但洛克菲勒家族仍是美国最富有的家族,且经历六代人,从未引发任何争产风波。
家族创始人约翰深知财富可以造就人,也可以毁灭人,他时刻给子女灌输勤俭节约的价值观,孩子没长大前,他没带他们去过办公室和炼油厂,以防孩子知道自己身在豪门。退休后,约翰热衷施舍财富,和钢铁大王卡内基开创了美国富豪捐出财产做慈善的先例。
约翰去世后,儿子小约翰继承了大量的财富,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1913年,一场激烈的劳资冲突使洛克菲勒家族在纽约的宅院受到袭击,这彻底改变了洛克菲勒家族传承财产的`态度:一方面,小约翰选择了以信托的形式,将财富传承给后代;另一方面,他将家族财富拿出来彻底从事慈善事业,他一生捐出了5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了他一半的身家,消解在民众眼中他的家族财富是原罪的印象。刚刚度过百岁生日的第三代族长戴维·洛克菲勒被估算身家32亿美元,他也承诺,会将自己过半财产捐赠给慈善事业。
据悉,洛克菲勒家族的信托本金自动传给受益人的子女,委托人把资产注入信托之后,即在法律上完全失去该资产的所有权以及控制权。受益人在30岁之前只能获得分红收益,不能动用本金,30岁之后可以动用本金,但要信托委员会同意。
这种机制使遗产始终是一个整体,家族企业既不会因为分家而变小或终止,也不会因为代代传递而被逐渐分割成若干个部分,可以发挥规模优势,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此外,约翰还打破家族企业的“子承父业”弊病,退休时并未让儿子接班,而是让基层员工出身的阿奇博尔德接任。
此后的洛克菲勒家族后代,只有能者才可以参与企业管理,凭自己实力担任一定的职务。这也就是为什么到了第三代,洛克菲勒家族仍能人才辈出,他们成为了美国副总统、大慈善家、风险投资业开创者、摩根大通***董事长。
“不惜代价”捐建北京协和医学院
洛克菲勒家族和中国的连接点,最著名的莫过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这也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在海外单项拨款数目最大、时间延续最长的慈善援助项目。
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3年成立,首批捐资1亿美元,第二代继承人小约翰为基金会主席。老约翰一直想在中国办一所培养综合人才的大学,为此先后于1908、1914、1915年三次派员来华考察。
考察团队看到了在中国发展医学教育的迫切性,因此,1915年,基金会斥资20万美元购买了北京“协和医学堂”作为医学院校址,为符合“高标准”的规模,又以12.5万美元的价格另外购买了医学堂附近的豫亲王府。
起初,建造预算100万美元,至1919年底,建设学校费用竟已达750万美元。而超出的预算则要归因于小约翰的一句“不惜代价”。
1921年,学校建成开学,小约翰从美国乘坐轮船,在海上航行了一个多月后,赶到中国出席开学典礼。
此后,协和医学院培养出林巧稚、吴阶平、诸福堂等一批顶尖名医,在中国建立起了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体系。而这些中国现代医学精英,一人往往可开办一所甚至多所医院或学校,为日后中国现代医学发展打下了基础。
协和医学院成立之初,中国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能够达到协和期望的医预系水平。为此,洛克菲勒基金会斥资捐助13所综合性大学,以提高其教学水平,过程整整持续八年。这其中最大的资助对象是当时中国的世界级一流大学——燕京大学。
此后,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华投入领域再度扩展,从与医学有关的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延伸至考古学、遗传学、农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他们曾援助清华大学成立生物系,并为清华大学生物馆的建造捐助了一半经费41250美元;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挖掘和研究项目,便是在其资助下完成。1929年底,中外学者在协和解剖系合作鉴定出举世闻名的“北京猿人”头盖骨。
;洛克菲勒家族是美国的一个家族,创始人是约翰·洛克菲勒,该家族曾创办洛克菲勒基金会,芝加哥大学等。洛克菲勒家族总部在纽约州的威斯特彻斯特县境内,位于哈德逊河上游。这个迄今已繁盛了六代的“世界财富标记”与美国乃至国际政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罗斯柴尔德家族是欧洲乃至世界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它发迹于19世纪初,其创始人是梅耶·罗斯柴尔德。他和他的5个儿子即“罗氏五虎”先后在英国伦敦、法国巴黎、奥地利维也纳、德国法兰克福、意大利那不勒斯等欧洲著名城市开设***。
扩展资料:
洛克菲勒家族历史:
洛克菲勒家族总部在纽约州的威斯特彻斯特县境内,位于哈德逊河上游,距纽约曼哈顿岛有一小时车程,占地3400英亩,规模可比一座小城镇。这个庄园的主体部分,是19至20世纪之交时,由家族创办人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一手建造的,四周环绕着花园、喷泉、跑马场和艺术雕塑作品,风景怡人。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创始人: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崛起,首先就不是一帆风顺的。现在被认为是家族创始人的梅耶·罗斯柴尔德,最早从事货币买卖业务。
由于18世纪后期德国公国遍地(350个),每个公国都有自己的货币体系,梅耶的职业几乎可以等同于外币兑换。从德国汉诺威一家有名的家族***学成归来后,他在法兰克福开启自己的事业,不仅从事古钱币和古玩交易,还从事黄金白银与纸币的兑换,俨然成了一个***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洛克菲勒家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罗斯柴尔德家族
洛克菲勒是犹太人。
洛克菲勒是全球第一个亿万富翁,是世界十大家族之一,他是整个犹太民族种群中最具代表性的商业人士,洛克菲勒是石油大亨。在石油产业上,他称第二没有人敢称第一。洛克菲勒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具有爱心的人士,他成立家族基金会,资助不少贫困人民。
洛克菲勒的人物经历:
洛克菲勒并没有什么背景,他幼年家境清贫,上学穿着破烂的衣服,用的写字本是邻居送的。他能够创下如此巨大财主,完全靠自己努力白手起家的。曾经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一个周薪仅仅是5美元的簿记员。
洛克菲勒勤俭地创业,在1870年创立标准石油,经过12年的发展,43岁的他终于成为美国屈指可数的大富豪,身家过10亿。
很多富一代辛苦打下江山之后,不仅家族没有后起之秀,而且巨额的财富还往往引发后代们自相残杀,上演各种家产抢夺大战。
“富不过三代”似乎是铁一样的定律。
很多富一代辛苦打下江山之后,不仅家族没有后起之秀,而且巨额的财富还往往引发后代们自相残杀,上演各种家产抢夺大战。
而有这么一个世界最富有的家族,迄今已繁盛了六代,财富历经百年不衰,一代比一代强,而且从没上演过财产争夺纠纷。
它就是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
这个迄今已繁盛了六代的“世界财富标记”与美国乃至国际政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牵扯石油公司、大通***、洛克菲勒基金会、洛克菲勒中心、芝加哥大学、洛克菲勒大学、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在“911”中倒塌的世贸大楼……
翻开美国历史,洛克菲勒家族无处不在。从其创始人约翰·D·洛克菲勒(以下简称老洛)算起,这个美国首屈一指的财富家族已经繁盛了六代,历经百年而不衰。
01第一个亿万富翁的创一代
1839年,家族创始人老洛出生在纽约州哈得逊河畔的一个小镇,16岁时就挑起养家的担子。
老洛为人自信、好冒险,善交际,任性而又以自我为中心。他从父亲那里学会了讲求实际的经商之道,从母亲那里学到了精细、节俭、守信用、一丝不苟的习惯。
这些都对他日后的成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起初,老洛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一家干货店干活,每周挣5美元。慢慢地,他凭借着独有的魄力和手段,白手起家,一步步地建立起标准石油公司,实际上就是美国石油业的开始,后来垄断了美国90%的炼油业。
1910年,老洛发现自己名下的财富已经达到近10亿美元时,他开始考虑投资理财。他把自己收入中的很大部分投资于煤矿、铁路、保险公司、***和各种类型的生产企业,其中最出名的是铁矿生意。
他的财富到底有多少呢?
假如老洛活到今天,他的财富将比全球前十大富豪的总资产还多10%。这是个什么概念?比如,2019年身家388亿的马化腾才排第20名。老洛家族的富裕程度可想而知了。
这些惊人的财富除了用于慈善,大部分传给了儿子小洛克菲勒(以下简称小洛)。
02坚韧的富二、三代
老洛生了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独生子小洛继承了家业。
小洛成了家族的掌门人后,他负责把父亲赚的钱回馈社会,所以他做慈善。他把钱捐赠给很多大学、医院,还在纽约建立了洛克菲勒中心。
如果没有小洛,洛克菲勒家族是不会有今天的名声,软实力靠赚钱并不能实现,只有将财富适时的回报社会,才能收获认同。
回过头来审视小洛的一生,他的大半生时间都花在了把家族财富送出去方面,而不是积聚更多财富上面。
小洛一共有一个女儿+五个儿子。
这五个儿子长大后就是有名的洛克菲勒五兄弟。
这五兄弟里有华尔街风险投资之父劳伦斯·洛克菲勒,有美国副总统纳尔逊·洛克菲勒,还有前几年去世的最小的兄弟戴维·洛克菲勒。
戴维的事业不在石油上,而是在金融上。他是大通***的董事长,身家33亿美元,还热衷满世界见领袖,在政界的影响力也是杠杠的。与各国的政界重要人物有过走动。
如今,洛克菲勒家族已经传了六代,有200多号人,个个都是赚钱、管钱的高手。
洛克菲勒家族财富之所以能传承至今,一百多年经久不衰,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家族有一套自己的文化财富传承方式。
老洛很早就为这个传奇写下了正确的打开方式:
这些方式中无一不在培养孩子们的超常人的财商思维。
1)记账
可以说,老洛的发家与他的记账好习惯分不开。
老洛有一个专门的记账本。
他的记账风格,那叫一个事无巨细。
后来成了托拉斯大老板,老洛也初心不改,提炼一加仑原油的成本竟然计算到小数点后三位,这是一种怎样的狂热和执念!
他给孩子们的零花钱也很少,起步价只有每周1.5美元。他要求孩子在小账本上记清一周内所有开销,到周末领钱时,如果钱账一致,用途正当,下一周会增发10美分,如果一笔糊涂账,就下调10美分。
老洛把这个方式传递给了儿子小洛。让小洛从小就要靠自己的劳动来创造财富,在家里打工赚取零花钱,并教给他分类记账的方法。
小洛虽是富二代,但硬生生被老洛逼出了精打细算的习惯。他的大学同学常开玩笑说:等到小洛把宴会账单仔细核对完毕,账单早就被付掉了。
当然,小洛也把这个习惯传给了下一代:洛克菲勒五兄弟。
他要求儿子们从小记账,并且根据做家务的多少来赚钱,最后大家都看到了,五兄弟没有一个是败家子,他们每个人长大自立门户时,都带着一本厚厚的账本。
很多钱就是在我们不经意中花掉了,这些钱离开我们的时候也没有产生什么价值,而老洛坚信,浪费是一种罪恶。所以这一家族的人一代又一代地热衷记账。
他们从小就明白:你的财富不仅仅在于你赚了多少钱,更多在于你留下了多少钱。
2)节俭
节俭是洛克菲勒家族创造财富神话的重要基石。
家族节俭的因子来源于老洛的母亲阿莱扎这位勤俭持家的女人。
在母亲的熏陶下,老洛从小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从不向母亲索要零花钱的他,在12岁的时就攒了24.7美元的“私房钱”,这笔钱在当时相当于一个五口之家半月的生活开支。
母亲还教给了老洛另一个节俭的秘诀:该花的一分不能少,不该花的每一分都要让它待在能产生效益的地方。
在母亲的引导下,老洛将这笔钱中的8.2美元从市场上购买了小鸡仔喂养,最后赚回12美元。
这才12岁的孩子,不得不说从小就具备超强的赚钱思维啊!
老洛成家后,让妻子带着孩子们住在远离繁华纽约的村庄。尽管出生大富之家,老洛的孩子们从小生活并不富有。
小洛在8岁前还穿姐姐们换下的裙子。这整的吃瓜群众以后都不好意思穿裤子了。
10岁前,孩子们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个“有钱人”。
这就是所谓的“生在富中不知富”吧!
3)培养财商素养
16岁的老洛因父亲不再资助其上学而担当起养家重担,他决定上商业培训学校学习记账,于是写信向父亲借了40美元培训费,并附上借款合同。
两个星期以后,他收到了父亲寄来的40美元以及贷款合同。在约翰工作三年后与克拉克合开公司时,父亲表示可以借给他1000美元,但必须付10%的利息,当时***利息才不到7%。而后来老洛借钱给自己女儿和儿子的时候,也收取6%的利息。
不管熟人还是亲人,借起钱来利息算的都是精细无比。可谓是无处不在的赚钱门道,总之不能让钱停下来休息片刻。
4)家庭财富传承责任
老洛知道,富裕家庭孩子受到的诱惑比普通人家孩子更多,财富败起来也更快。
在他看来,无论是家族的创业者还是家族守业者,要想拥有巨大财富且保持其总量不缩水,都必须拥有高度的责任感。
因此,洛克菲勒前两代都有意识地培养后代们这种责任感。
青春期的尼尔森和劳伦斯每天出入于上层社会的宴会社交活动,这让老小洛都很生气。取消了二人连续7个星期的零花钱,最后只能通过为爷爷工作来赚取。
最后,两人在劳动中从相互埋怨和推卸责任一步步走到了通力合作,最终在爷爷的教育下意识到了自己所承载的家族使命和自己肩上的担子,成为了合格的财富管理者与传承者。
老洛的妻子向小洛灌输了大部分宗教知识,培养他正直无私的强烈道德感,并告诉他要肩负掌管家族巨额财富的重任。
这些理念后来被小洛克菲勒整理出来,成为了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十大信条。
03留下的钱才是你真正拥有的钱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世间财富聚还散,王官水火贼盗分”。
王、官、水、火、贼、盗、分,简单七个字,却囊括了一个家庭的财富所可能面临的全部风险类型。
创富容易守富难,守富容易传承难。
成就一个富人或许三年足矣,而成就一个富裕贵族却需要三代。
即使,我们没有洛克菲勒家族那么多的财富可传承,但其财富累计、管理、传承中的这些方式都值得认真思考。
毕竟,你挣钱多少不代表你就拥有多少,只有留下的钱才是你拥有的财富。
洛克菲勒家族用六条家训告诉世人,财富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而为什么有的家族能够传承百年,有的却富不过三代,是因为他们过于追求财富带来的控制欲以及藏匿于背后的信任危机,这让很多家族在财富继承、资源管理等方面出现利益危机。
洛克菲勒家族伟大之处在于其财富通过慈善所体现的社会价值。而洛克菲勒家族慈善之所以能传承至今,一百多年经久不衰,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家族有一套自己的文化传承方式。
家族长辈们通过代代相传的、严格的财富与慈善教育以及对孩子的磨练与考验,让孩子从小形成良好的财富观念、***意识与坚强意志。
老洛克菲勒留下的记账传统在今天已演变成了一个丰富的资料管理宝库,成为保存与延续家族历史与精神的载体。
家训1:没有权利当穷人
作为家中长子,约翰·D·洛克菲勒16岁时挑起养家的担子。但在他少年的发财梦中,金钱不仅可以让自己变得更有力量,让家人过上富足无忧、有尊严的生活,还能让生命、爱情、亲情更加厚重和更有价值。因此,他主张在方法正当的前提下,人人都该努力挣钱。
他写信教育儿子小洛克菲勒“我应该是富翁,我没有权利当穷人”,鼓励他追求财富。他告诫小洛克菲勒,苦行僧的生活不可取,“财富是神的赐予,我们只能去信任并接受他,而不能置之不理”,但不能在有违上帝的情况下赚钱,必须抵挡财富的诱惑,才能获得创富的成功。
家训2:财富来源于勤奋
财富要靠个人的勤奋获得是洛克菲勒家族的信条,也是家族教育的核心。洛克菲勒家族素有让孩子通过给家里“打工”来赚取零花钱的传统。约翰·D·洛克菲勒的父亲威廉·洛克菲勒虽然对家庭不够负责,但他对洛克菲勒的金钱教育却相当严格。威廉从不白给约翰零花钱,而是要他做家庭的雇工、靠劳动挣取,如干农活、挤牛奶。
约翰·D·洛克菲勒有一个专门的记账本,每天干完活,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后,按每小时0.37美元计算入账,然后与父亲结算。约翰·D·洛克菲勒继承父亲的财富教育传统,让小洛克菲勒从小就要靠自己的劳动积累和管理财富,在家里打工赚取零花钱,并教给他分类记账的方法。
小洛克菲勒将这套家族的财富教育传统彻底地传承了下去,规定孩子们必须用劳动挣钱。背柴火、锄地、拔草、擦皮鞋甚至打苍蝇捉老鼠都能得到不等的报酬。小洛克菲勒在洛克菲勒三世14岁时,为他制定了14条零花钱协议。这一协议后来成为家族每代人的准则,且所有人必须定期接受检查,否则,谁也别想得到一分钱的费用。
家训3:节俭
节俭是洛克菲勒家族创造财富神话的重要基石。
家族节俭的因子来源于约翰·D·洛克菲勒的母亲阿莱扎这位勤俭持家的女性。在母亲的熏陶下,洛克菲勒从小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从不向母亲索要零花钱的他,在12岁的时却攒了24.7美元的“私房钱”,这笔钱在当时相当于一个五口之家半月的生活开支。阿莱扎还交给了洛克菲勒另一个节俭的秘诀:该花的一分不能少,不该花的每一分都要让它待在能产生效益的地方。在母亲的引导下,洛克菲勒将这笔钱中的8.2美元从市场上购买了小鸡仔喂养,最后赚回12美元。
老洛克菲勒一生生活节俭,同样也如此要求子女。洛克菲勒的妻子劳拉带着孩子们住在远离繁华纽约的村庄,尽管出生大富之家,洛克菲勒的孩子们从小生活并不富有。小洛克菲勒在8岁前还穿姐姐们换下的裙子,10岁前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个“有钱人”。老洛克菲勒到小洛克菲勒公司查账时,发现一笔巨额的交际支出,他质问小洛克菲勒,并教育他“做浪费金钱奢侈豪华的愚人之举极不可取。如果过于浪费地使用,还是会被人视为傻瓜,谁也不想跟这种人继续做买卖。”
家训4:亲父子明算账
洛克菲勒家族在这方面一向如此,子女向父母借贷都需要有清晰的计算,以此培养孩子的商业素养。
16岁时,约翰·D·洛克菲勒因父亲不再资助其上学而担当起养家重担,他决定上商业培训学校学习记账,于是写信向父亲借了40美元培训费,并附上借款合同。两个星期以后,他收到了父亲寄来的40美元以及贷款合同。在约翰工作三年后与克拉克合开公司时,父亲表示可以借给他1000美元,但必须付10%的利息,当时***利息才不到7%。而后来洛克菲勒借钱给自己女儿和儿子的时候,也收取6%的利息。
家训5:富人职责是授人以渔
洛克菲勒家族慈善传统与慈善教育同样可以追溯到老洛克菲勒的母亲阿莱扎。阿莱扎是一位虔诚的浸会教徒,常常教育她的孩子按基督教义行事。她一生捐出了自己10%的收入资助教会及与教会相关的活动,还要求自己的孩子也这么做。毫不夸张地说,洛克菲勒家族的慈善基因来源于这位伟大母亲的教诲与感染。
老洛克菲勒提倡创富,但他深信富人只是财富的托管者。巨大的财富意味着巨大的责任。他认为只有投身公益事业、造福社会才能使富人的财富实现真正的价值。他写信告诫小洛克菲勒,必须小心处理所拥有的一切,在任何时候都不该肆意花钱,并正确地运用财富造福众人。这样,财富才能成为幸福之源。
慈善是富人的责任,但在约翰·D·洛克菲勒看来,这种责任不是直接资助金钱,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因为,“给人带来伤害的最便捷的途径就是钱”。
为此,老洛克菲勒给儿子写信,以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小洛克菲勒,资助金钱的慈善方式会使一个穷人丧失自我能力、丧失尊严,最终成为懒汉,而富人就是制造懒汉的始作俑者。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富人应该通过帮助穷人提高谋生能力、向其提供成长的工具来造福大众。
家训6:家族传承的责任
从老洛克菲勒开始,家族本身的传承一直深受重视。家族的延续是培养对待财富的态度、勤奋、节约的品质的最终目标之一。
老洛克菲勒知道富裕家庭孩子受到的诱惑比普通人家孩子更多,富人家庭的财富败起来也更快。在他看来,无论是家族的创业者还是家族守业者,要想拥有巨大财富且保持其总量不缩水,都必须拥有高度的责任感。
洛克菲勒前两代都有意识地培养后代们这种责任感。青春期的尼尔森和劳伦斯每天出入于上层社会的宴会社交活动,这让老小洛克菲勒都很生气。一次,二人宿醉未归被老洛克菲勒抓住现行,惹得老洛克菲勒十分生气,取消了二人连续7个星期的零花钱,最后只能通过为爷爷工作来赚取。两人在劳动中从相互埋怨和推卸责任一步步走到了通力合作,最终在爷爷的教育下意识到了自己所承载的家族使命和自己肩上的担子,成为了合格的财富管理者与传承者。
老洛克菲勒的妻子劳拉向小洛克菲勒灌输了大部分宗教知识,培养他正直无私的强烈道德感,并告诉他要肩负掌管家族巨额财富的重任。这些理念后来被小洛克菲勒整理出来,成为了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十大信条。
老洛克菲勒曾在写给儿子小洛克菲勒的信中,说到:美利坚合众国的建国信念是人人生而平等,但这种平等是权利与法律意义上的平等,与经济和文化优势无关。想想看,我们这个世界就如同一座高山,当你的父母生活在山顶上时,注定你不会生活在山脚下;当你的父母生活在山脚下时,注定你不会生活在山顶上。在多数情况下,父母的位置决定了孩子的人生起点。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优渥出身、雄厚家庭背景的人,就没有逆袭的可能性,每代家族做微小优势连续的积累,让下一代踩着上这一代、上一代的成就往上爬。在改变自身社会地位的同时,可以为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从而实现人生阶层的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