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它山堰(什么是它山堰)

它山堰(什么是它山堰)

  • 发布:2025-09-04 08:44:34
  • 2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它山堰风景区的简介

它山堰在宁波市区西南方向的鄞州历史名镇鄞江桥镇西边的它山旁,为唐太和七年(833年)鄮县县令王元玮主持建造。

它山堰“垒石为堰于两山间”,全长134.6米,宽4.8米,今能见到的高约10米,左右各置石阶36级。堰体用大条石砌成,堰身为木石结构,大梅木枕卧堰中,历千余年不腐。它山堰水利工程至今已有1160余年,仍基本完好。它山堰古水利工程技术引起国内外水利界瞩目。

溪涧潆绕,群峦怀抱中的它山堰,山水秀美,周围还有冷水庵,岩寺与禅岩洞、云石庵、古城畈、贺知章钓台以及古石岩等人文景观多处,尤其是不远处的鄞江镇,历史悠久,享有“宁波之根”、“四明首镇”之称。

什么是它山堰

它山堰位于今浙江宁波西南25余公里鄞江桥镇的西南,是唐大和七年(833)县(今宁波)县令王元主持修建的一项灌溉工程。

它山堰是为了解决哪些问题而修建的水利工程

在它山堰未建以前,鄞江上游诸溪来水尽入甬江之中,民不得用,而海潮又通过甬江上溯,又使民不堪饮,禾不堪灌,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它山堰工程应用了都江堰的施工经验。在河上作堤,把上游的来水分别纳入大溪和鄞江中,平时七分入大溪,三分入鄞江,涝时七分入鄞江,三分入大溪。大溪的水,引入宁波,蓄潴在日、月两湖之中,一面供居民饮用,一面又可修渠灌溉附近七乡农田。为了保持水库和渠道有一定的水量,又在大溪上修了三座堨(节制闸),以调节水量,这样涝时可将多余的水排入甬江。旱时可利用潮汐的顶托,纳淡水入湖,这样不但发挥了灌溉作用,同时又防止了海潮袭击和咸水内侵,解决了城市的用水问题。这是唐代的水利建设中,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

它山堰为什么读tuo

它山堰的发音的确为tuō,是沿用古音而来。

它山堰(TuōshānYàn),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的它山[9],樟溪的出口处,属于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唐代太和七年(833年)由县令王元暐创建。

它山堰是中国水利史上首次出现的块石砌筑的重力型拦河滚水坝,全长113.7米,堰面顶级宽3.2米,第二级宽4.8米,总高5米。其砌筑所用石块是长2至3米、宽0.5米至1.4米、厚0.2米至0.35米的条石,堰顶可以溢流。

它山堰选址合理,设计科学,具有阻咸、灌溉、泄洪等功能。洪涝灾害时70%水量流入鄞江,30%水量流入樟溪;发生干旱灾害时,70%水量流入樟溪,30%水量流入鄞江。

1988年1月13日,它山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0月14日,在法国蒙彼利埃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它山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

它山堰属于哪里

它山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山堰是中国古代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位于浙江宁波市鄞州鄞江镇它山旁,樟溪出口处。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西南,唐代大和七年由县令王元玮创建。它与国内的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筑堰以前,海潮可沿甬江上溯到章溪,由于海水倒灌使耕田卤化,城市用水困难。在鄞江上游出山处的四明山与它山之间,用条石砌筑一座上下各36级的拦河溢流坝。坝顶长42丈,用80块条石板砌筑而成,坝体中空,用大木梁为支架。位于鄞州区鄞江镇它山旁,它与国内的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山堰始建于唐太和七年,全长134.4米,高约3.05米,宽4.8米。

堰面全部用条石砌筑而成,堰身为木石结构,有逾抱大梅木枕卧堰中,历千余年不腐,被称为“它山堰梅梁”。它山堰堰体倾斜度、粘土夹碎石层、堰体平面布局以及多级护理消能防冲方式,创造了古水利工程的奇迹。其中前两项为全国古水利工程之首创,比国外同类技术的运用早200多年。它山堰工程,历经1160余年风霜雨雪和洪水冲击,至今仍基本完好,继续发挥阻咸、蓄淡、排涝功能。堰周围至今尚有回沙闸、测水尺、它山庙、“片石留香”碑等遗迹。石级。堰身木石结构,相传有大梅木枕卧堰中,历千余年不朽,称它山堰梅梁。

它山堰系阻咸引淡的渠首工程。断截鄞江,上游樟溪水经此引流,一路入南塘河,经洞桥、横涨、北渡、栎社、石_、段塘经南城甬水门,注入日、月二湖,复经支渠脉络,供城市之需;一路北入小溪港至梅园、蜃蛟。两路水经支脉分流贯通鄞西平原诸港,灌溉七乡农田数千顷。堰设计周详,结构奇特,建造精密。涝时水流七分入江、三分入溪;旱时七分入溪、三分入江。内外河间、南塘河下游,筑乌金、积渎、行春三_以启闭蓄泄。

约1068年县令虞大宁建风棚_于北渡附近,1242年郡守陈恺为防内港淤积,于堰西北150米处建回沙闸。因古河道变迁,已成遗迹,现存露于古河道上四根槽柱,西首第二柱镌则水尺,并刻量测水位尺度作泄蓄标准,第三柱刻回沙闸三字,石柱两侧凿有闸槽,以按放闸门。1255年左右刺史吴潜置三坝于鄞江镇东,一濒江,一濒河,一介其中。存濒河一坝,1924年于此重修,石筑洪水湾塘,长302米,高4.16米,塘呈弓形,凹溪凸江,隔于光溪与鄞江闸,为它山堰第二道分道排洪堰塘。1987年新建洪水湾排洪闸,原堰塘仍存遗址。另有官塘、狗颈塘等。至清末民初,配套工程增至九坝、五堰、十三塘。建国后整治旧_、堰、塘,更臻完美。

它山堰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同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千余年,历经洪水冲击,仍基本完好,仍然发挥阻咸、蓄淡、引水、泄洪作用。海内外研究此堰者颇多。1982年6月,鄞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2月28日,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它山旁樟溪出口处

类型:古迹水利工程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

鄞江镇:鄞江镇位于四明山东麓,属鄞西平原西部边缘大镇,千年历史文化名镇,距宁波市中心25公里。东接洞桥镇、古林镇,西邻章水镇、龙观乡,南连奉化江口、萧王庙,北依横街镇。东西宽5公里,南北长10公里。甬金高速公路擦肩而过,区道荷梁公路穿越镇心,鄞横公路及卢鄞支线直贯南北,离宁波栎社机场及杭甬高速公路几分钟路程。全镇行政区域95879亩,面积为63.9平方公里,下辖12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