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下陈村的东南隅,有一座古塔,她像一支秃了头的巨笔,矗立于三面环山的象山港西缘的一方平川之上,纤细的倩影默默地与一群古樟为伴,面对蓝天她,就是培风塔。细细地观察培风塔,塔高17米,通体砖砌,中心为空,却无登塔之门。整体七层六面,上面六层开有壶门,每层都有微微突出的叠涩翘檐。底层周长11米,直径约3.4米,每面砖体上嵌有一块高1米、宽0.5米的石板,尚可读懂的文字,诉说着建塔的始末,朝北的一块刻有三个大字——“培风塔”。培风塔,系七级六角砖塔,高17.25米,塔身中空。底层每面宽1.70米,各面都嵌有石碑,北面石碑上刻着“培风塔”三个字,西北面石碑上刻着建塔人的姓名。其他几面石碑刻有清代嘉庆年间举人孙事伦所作的建塔碑记。其上六层每面都有壸门,壸门券顶图案有蝙蝠、如意等,每层不同,且每层都有微微突出的叠涩翘檐。由于塔基不大,直径仅3.40米,各层收分又较小,再加上腰檐无翘檐,仅用四块砖头平叠挑出,所以塔身颀长,仿佛一柄巨剑耸立在象山港边,与大海白云为伍。真象那孙事伦碑记中所形容的那样:“山陬海澨分矗起锋芒,上挹宵汉兮下映青苍。”孙事伦不愧有着举人之才,文章写的华丽铺陈,让人的心跌宕不已。塔上的碑文几近模糊,惟独开头的一句“环固海皆山也,山自镇亭发脉,层峦叠嶂底于濒海,复作旋绕之形……”倒点出了塔处不平常之地。再照着碑文读下去,里面将这两位丧偶妇人的姓氏也写在了上面,一个是陈君之妻,另一个是董君之妻。后经了解,是下陈村的陈登位之妻张氏和董雅轩之妻王氏。陈和董两人有着非同寻可的志向,他们正如碑文中所说的“有志”,但不幸逝世过早。这跟建塔有什么渊源吗?
据塔上碑记记载,此塔始建清代嘉庆初年(1810年),因周围环山,中间平地海涂,其地虽然丰厚,但群峰平缓,文脉不显,建立此塔是为了使此地“文风丕振”。据记载,过去村内有陈登和、董雅轩二位文士累考功名不中,发心建塔。可惜塔末成而身夭亡。幸由陈、董二位妻子倾其积蓄,塔终于建成。据说这二位青年丧夫守寡的女子是姑和嫂,故俗名“姑嫂塔”或“寡妇塔”。而建塔之意在于激励后辈,发奋努力,培植文风,故塔名曰“培风”。碑记中赞道:“山陬海隅兮矗锋芒,上挹霄汉兮下映青苍。”培风塔成为村民兴教重文的希望。看了这段记载后,再仰望这座貌不惊人的古塔,不由令人肃然起敬。?用现在的说法,看来培风塔是培养学风,促进文风之意。张氏和王氏的意志可谓坚决,以己之力来造福一村之人。据笔者估计,她们的意图可能出于风水先生的指点。因为从中国传统风水建筑学角度来说,下陈村三面环山,南面滨海,培风塔正处于海滨这一空缺中。而在此建塔,可能弥补这一风水学上的不足。古语云:山水之势可以造人,山水不足可以用建筑来弥补,以形天地之气。这可能正迎合了正因为山水的相得益彰,而益衬托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培风塔联系方式:***
地址:普宁洪阳镇后坑村
培风塔景点简介:
俗称乌犁塔,位于普宁洪阳镇后坑村,清乾隆七年(1742年)建。塔通高36米,七层,平面八角形,是用三合土筑成的风水塔,里面有奇特的内转石阶可登上各层,逐层有窗可眺望。
塔檐以红砖叠涩出檐。第七层里面有藻井,塔顶由大葫芦及其上三轮仰莲承托一个千余斤重的生铁铸小葫芦组成,别具一格。培风塔造型古雅,雄伟壮观,二百多年来巍然屹立,为“普宁八景”之“培风宝塔”。
利川三塔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利川三塔(利川南坪凌云塔、培风塔、宜影塔)公布为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培风塔、宜影塔位于利川团堡镇境内.
南坪凌云塔在湖北省利川市南坪乡集镇上,巍巍然屹立着一座八抬上顶,占地25平方米、高约20米的石拱之塔,即为“凌云塔”。该塔始建于道光七年,如膏书院建成后而落成。塔身斑驳,便仍俱一股浩然之风,锲而不舍之势。"拔地文星映少徽,旁天剑气连齐微",正是其塔其人之证。
1787年(乾隆丁末岁),当时南坪汛巡检王霖,毅然把创办南坪义学作为己任,经过不懈努力,1792年(壬子)春建成学舍,延师启馆。当时人们感激王公恩德,取名为“如膏书院”。1800年(庚申)秋重建竣工,王霖四处劝捐,凑钱置产作为学用,每年收取经费所需。牌文记载:“凡愿子弟肆业及无力延师者,悉来听学,行见敬业乐群,人之焕然。”当时所有经费“未改妄耗,积有余资”。其后“院内余资营建石塔”,以此激励后人,作此塔为念。当时为教育而两秀清风,李永畅自述“此心可以对天地,质神人,非敢有功,庶告无罪于先进”。
陪风塔位于团堡镇培风大道上晒田坝村,距集镇1千米,与团堡中学隔河相望。因培植“文风”之意而得名。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冬,砖石结构,六角七层重檐楼阁式,占地20平方米,高17.8米,平面为正六边形,边长1.9米,塔门西向,宽0.9米。门额上正楷阴刻“培风塔”三字,石门上刻渔樵耕读浮雕,楹联“绝顶高超联紫气,层梯稳步接青云”。塔内楼板已毁。此塔为团堡籍清末文人倡议所建,得到施南府利川正堂吴人彦、利川儒学正堂廖升等人支持,修建时数百民众自愿捐款,石龙寺高僧永法、武圣宫高僧自然两法师捐款2400千文,还有太学士萧光潮、萧光楚、刘德玉等大力赞助。邑廪生冉寿益为塔作叙。为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宜影塔位于团堡镇野猫水村水塘边,距集镇5千米。因塔临水而建,影达彼岸,故名。传古时塘中有一眼落水洞,后一野猫钻入积水成塘,常泛滥成灾,为镇邪建此塔。说白了宜影塔是一座风水塔。塔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是由当地冉永铨等78名冉姓族人及其21名亲友捐款修建。塔为七层六面砖石结构,高九米。塔门两边镌刻着“一色长天高捧日,五更沧海倒凌霄”对联,横批为“宜影塔”,一层外刻花草,二层嵌入碑刻,三至七层均为粉面彩绘花草图案。塔的第七层及塔顶已被雷击毁坏坍落,上长满杂草和小树。该塔为当地土家人冉永铨等集资修建。由土家人吴枫桥、冉复初等撰写的塔序和诗句。为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团堡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历史悠久的文物保护单位石龙寺(省级)、宜影塔和培风塔(市级);有保存完好的土家民俗院落吊脚楼;有山民歌、薅草锣鼓、劳动号子等丰富的民族文化;有堪称“地下迷宫”的国家AA级景区玉龙洞;有魔幻神奇的石板岭石林公园;有融奇险秀为一体的雪照河(恩施大峡谷的一部分)......玉龙洞地处团堡镇北8公里梨树乡樱桃井村的一个半坡上,距“318”国道线上的团堡镇7公里处。洞口高5.7米,宽12米,为人工开凿。支洞有三,左一右二,全长1630米。主洞最高处80米,最宽处40米,最窄处0.6米。因洞内化学沉积物洁白如玉,且洞中一景酷似飞龙,故名玉龙洞。
该洞分上、中、下三层,洞内终年恒温14—18摄氏度,仅中层洞穴面积就有10余万平方米,中层洞有各种景观80多处。其景观小巧玲珑,景点多姿多彩,十分集中。玉龙洞共分上、中、下三层,游览景点主要有一条主洞和三个支洞,主洞最高处80米,最宽处40米,最窄处0.6米,三个支洞左一右二,全长1630米。洞穴景观多姿多彩,巧夺天工,石笋、石柱、石钟乳、千姿百态,奇特诡谲。各种造型的自然景点令人大饱眼福:“擎天玉柱”、“洞中舞厅”,令人叫绝;“天鹅孵蛋”、“雨后春笋”,栩栩如生;“群象迎宾”、“万寿宫”,雄伟壮观;“玉龙飞腾”、“泉奏八音”,惟妙惟肖;“金蛋银窝”、“慈禧皇冠”、“石林大观”、“九龙杯”等等,它们形态万千,婀娜多姿,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玉龙洞自1992年开发以来,已接待游客数十万人。目前,玉龙洞洞内灯光线路进行了改造,各种配套服务设施完善,使玉龙洞美景更加光彩夺目,是休闲避暑的乐园。恩施大峡谷是清江大峡谷中的一段。峡谷全长108千米,总面积300多平方千米。峡谷中的百里绝壁、千丈瀑布、傲啸独峰、原始森林、远古村寨等景点美不胜收。自然景区则主要由大河碥风光、前山绝壁、大中小龙门峰林、板桥洞群、龙桥暗河、云龙河地缝、后山独峰、雨龙山绝壁、朝东岩绝壁、铜盆水森林公园、屯堡清江河画廊等组成。
其中大河碥为主要中心景点之一。这里清江曲折蜿蜒,构成了著名的马鞍龙大回流。四面绝壁凹陷于丛峰之中的桡杆山拨地而起,直刺蓝天,古木苍翠,碧流潺潺,沿清江乘船顺流而下,云雾缭绕,白鹤翩跹,情景交融,仿佛置身于浩缈悠远的世外天地之间。石龙寺位于湖北省利川市团堡镇翻身街背后一座小山上,是我州最古老且保存完整的古建筑寺庙。建于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为土家族大姓冉氏宗祠。清乾隆五十四年改为寺庙,同治四年,辟为义学,光绪五年,施南府知事王廷祯令毁义学,共四进两殿,总面积1050平方米,整个建筑木梁木柱。内有四进四殿,设置七个天井,现存碑文23块,最早的一块嵌于主殿牛心天井左墙壁,为明代石刻,记叙了修建冉氏宗祠的由来及捐赠钱物的名单。寺内残存石雕16幅,现供于“蟹将宫”内的3幅石刻是其代表作,是研究土家族文化及明清石雕工艺的重要文物。
1987年1月,利川市政府将石龙寺列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石龙镇流传着石龙、鲤妃、神龟、鳖后、蟹将等动物故事,为石龙寺增添了浪漫而神秘的色彩。团堡镇向东约1公里,有一七层宝塔,名曰培风塔。塔***小山之上,傲然蓝天。周围新居绿树,红花流水。面临318国道,往来车辆行人,络绎不绝,实为团堡旅游的最佳景观之一。此塔修建于清道光26年(1846年)冬天,砖石结构,六角七层,通高17.8米,壁外精细雕刻着楹联、诗文和序言,还有渔樵耕读花草等细腻图案。正门用行草大书一联曰:“绝顶高超联紫气,层梯稳步接青云。”字迹历经数百年风雨,如今依旧明晰了了。
此塔是团堡籍清末文人倡议所建,得到施南府利川正堂吴人彦、利川儒学正堂廖升、钦赐花翎代理施南协右营总府利川分府罗胃鹰利川右堂王锡庆等的鼎力支持,修建时数百民众自愿捐款,石龙寺高僧永法、武圣宫高僧自然两法师捐款2400千文,还有太学士萧光潮、萧光楚、刘德玉等大力赞助。邑廪生冉寿益挥毫为塔作叙。叙文精彩描写塔的四周美景后,以“次地虽属天造,还赖人力以培之人文将蔚起矣”等妙句点出修塔是为培植团堡文风的主旨。当时文人和石匠均题诗于其上,至今字迹可辩。在利川市团堡镇境内的318国道旁,有一汪碧波荡漾的湖水,像一颗绿宝石镶嵌在群山之中,当地人把这里叫作“野猫水”。湖边古朴的宜影塔,映衬着这里的人杰地灵,塔的身姿和在湖中的倒影,装点着这里的山乡。
宜影塔修建于清咸丰年间,领导和组织修建该塔的是以当时团堡冉姓大族的冉永铨为首的29人,为修建该塔捐款的有武陵堂冉姓的永、裕、广、祯四辈人共78名,还有热心亲友21人亦参与捐款。宜影塔共七层,为典型的六面七角翘檐式砖石结构,轮廓分明,布局合理。塔门两边高大的条石上镌刻着一副遒劲有力的对联:“一色长天高捧日,五更沧海倒凌霄”,横批为“宜影塔”。该塔与位于团堡镇培风路旁的“培风塔”堪称“姊妹塔”,与被前人称为“玉笔朝天”的金字山旅游景区遥遥相望,与朱砂屯桃花园风景区接壤,与团堡境内举世闻名的腾龙洞风景区仅几公里路程。
宜影塔现被列为湖北省二级保护文物,历经百年沧桑,上世纪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破坏,塔顶又被雷击。由于长期缺乏管理和维修,塔上面几层已长满杂草和小树,多处裂缝透出光亮。最下层托起整个塔身,由于长期浸泡在湖水中,受湖浪冲击已出现倾斜,有的地方还出现下沉。
云溪区景点有云溪培风塔、陆城古镇、岳阳刘来氏牌坊、岳阳铜鼓山遗址、坪田牌坊等。1、云溪培风塔:位于普宁洪阳镇后坑村,乾隆七年建。塔通高36米,七层平面八角形,是用三合土筑成的风水塔。2、陆城古镇:位于云溪区东北部,长江航道紧绕古镇西北经过,与荆州、岳阳、赤壁等三国旅游胜地一水相通。
云溪区景点有云溪培风塔、陆城古镇、岳阳刘来氏牌坊、岳阳铜鼓山遗址、坪田牌坊等。
1、云溪培风塔:位于普宁洪阳镇后坑村,乾隆七年建。塔通高36米,七层平面八角形,是用三合土筑成的风水塔。
2、陆城古镇:位于云溪区东北部,长江航道紧绕古镇西北经过,与荆州、岳阳、赤壁等三国旅游胜地一水相通。
3、岳阳刘来氏牌坊:牌坊高9米,宽6米,厚2米,坐北朝东、偏东20度,由青石、麻石和汉白玉等坚硬石材砌筑而成,系清代建筑风格。
4、岳阳铜鼓山遗址:两次发掘共清理房址4座、窑址1座、灰坑11个和活动面、火塘、大量零散柱洞等遗迹,出土较完整陶器、石器、青铜器、铁器、玉器和冶铸青铜器的陶石范模500余件。
5、坪田牌坊:牌坊全层以六根方形石柱为主架,门前后立花岗岩石雕镇门兽八具,四狮四象,均为蹲伏状,两目注前,四爪着地,倾耳静候,神灵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