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河南省洛阳市。
广义的邙山起自洛阳市北,沿黄河南岸绵延至郑州市北的广武山,长度100多公里。狭义的邙山仅指洛阳市以北的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
邙山,山名,又名氓山,古名郏山,又称北邙,俗称邙岭。位于河南西部,是秦岭山脉的北支,距离太行山四五百公里,靠近黄河边上,与崤山互为犄角,古有天险之称。
扩展资料
邙山海拔300米左右。邙山为黄土丘陵地,是洛阳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最高峰为翠云峰,在今市区正北,上有唐玄元皇帝庙。
由于邙山山川绚丽,风光宜人,山虽不高,但土厚水低,宜于殡葬,所以邙山上多古代帝王陵墓,比较有名的有东周皇陵、东汉皇陵,曹魏、西晋和北魏时期的皇陵。不夸张的说,邙山自东汉以来就是洛阳人的墓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邙山
[běimángshān]
释义:山名。在河南省洛阳县北,接偃师、巩、孟津三县界,为瀍水所源出。古时王侯公卿多葬于此。也称为「北芒」、「北山」、「邙山」、「芒山」、「郏山」。
北部首:匕,笔画:5,繁体:北
[běi]
基本释义:1.北方。四个基本方向之一,早晨面对太阳时左手的一边(跟“南”相对)。2.败退;失败。
常用组词:北京,南来北往,北方,北风
[bèi]
基本释义:古同“背”,违背,违反。
邙[máng]部首:阝,笔画:5,繁体:邙
基本释义:邙山,山名。位于河南西部陇海铁路之北,西起三门峡,东止伊洛河岸。西段渑池县北仰韶村,以出土新石器时代文物著名。东段又叫北邙山。
常见组词:邙山,北邙,邙风,北邙行
山[shān]部首:山,笔画:3,繁体:山
基本释义:1.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高耸的部分。2.像山的东西。3.蚕蔟。4.山墙。
常见组词:东山再起,山清水秀,青山绿水
“山”的例句
1.桂林山水甲天下,山,怪石嶙峋;水,漫江碧透。
2.前与秀山寺遥遥相对,背后倚茂林修竹的月光山。
3.漓江东岸的七星山像七朵滴翠芙蓉,亭亭玉立。
北邙的意思是:山名,北邙山的简称。坟墓,埋葬***人的地方。
北邙造句如下:
1、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
2、越王侗使人运回洛仓米入城,遣兵五千屯丰都市,五千屯上春门,五千屯北邙山,为九营,首尾相应,以备密。
3、北魏迁都前,陵域在今山西大同方山一带,迁都洛阳后,陵域选择在洛阳泸河以西的北邙山。
4、一行人出得洛阳城,侦骑四出,迅速向北邙山而去。
5、以剑之名祭你风华初成,却误许温柔错算江湖仇恩,天人永分留泱泱长恨,心上重门余一寸裂痕,以我之名怀你碧草芳魂,今长眠北邙坡下无碑无坟,卿心非铁有泪为证,付尽一生未肯受一刻情真。
6、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7、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伯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8、御武界北邙域白莽城,深冬的夜空中飘洒着白茫茫的一片,林府内一处独院里一位五六岁左右的俊俏小男孩身着一袭血红色长衫单衣正独自坐在凉亭内。
9、孟郊***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著人间。
10、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
11、因占了“北邙”的东翼,黄河南岸、郑州惠济区古荥镇,自古就是权贵们最后的“福地”。
12、只可惜,曾经能使豪主怔营的壮士,现在已经永远地葬身北邙了。
北邙山沈佺期
北邙山上列坟茔,
万古千秋对洛城。
城中日夕歌钟起,
山上惟闻松柏声。
沈佺期诗鉴赏
这首《北邙山》表现的是人生短暂、荣华富贵不能长驻的传统主题。但诗人能就此翻出新意,“词显意深,语近精遥”,具有摄人心魂的艺术魅力,堪称初唐七言绝句之精华。
一般登临怀古之作,不外是感怀古今,写景叹时、潇洒游适之类。这首小诗取材写境都很别致,于平常语中见功夫,令人回味无穷。
起句就题目“北邙山”叙述开来,坟墓鳞次栉比,寒气逼人。北邙山是以坟山着称的,自东汉以来,这里就是王侯公卿葬身之地。诗的第一句就突出了这个特点。这垒垒的坟墓似乎没有什么美丽可赞之处。按一般的写法,要赞颂一下王公的业绩,描绘一番牌坊碑宇的巍峨壮观等。可诗人仅仅用了“列坟茔”三字叙述。而下句呢,却陡转至京城洛阳,用映衬的手法给阴森***寂的邙山添加了一个繁华热闹的背景。经过这“万古千秋对洛城”的铺排点染,顿觉诗意盎然,发人深思:洛城、邙山千年万代遥遥相望,这是两个阴阳不通的世界,又是两个相通的世界!今天长眠邙山的人,不正是昨天洛城寻欢作乐的人?而今天洛城正在寻欢作乐的人,明天不也正是长眠邙山的人。这生生******无穷已,年年代代递相续!这就是洛城与邙山的关系。诗人只用了两句对比的诗便概括完了。
第三句“城中日夕歌钟起”,是描写洛阳的繁华热闹。歌钟日夜响彻不停,从悠扬和鸣的钟声不难想象那急管繁弦、轻歌曼舞的盛况。诗人对洛城的上层社会生活是深为了解的。他是宫廷中的一员,曾“恩私宦洛阳”,“扈巡行太液,陪宴坐明光”。正因为诗人对这种醉生梦***的上层生活有较深刻的了解,所以面对那垒垒坟墓才发出了深沉的慨叹:“山上唯闻松柏声”!三、四两句对比强烈,历来被诗评家认为是颇有“余思”的佳句。
这首七言绝句,结构严谨,章法精巧,虽只四句二十八个字,却写得抑扬顿挫,余味无穷。诗人并未正面抒怀感慨,只以轻轻的笔触勾勒出几幅人们并不陌生的画面。那些入画的事物是人们熟视无睹、听而不闻的邙山、洛城、坟茔、钟声、松柏声。但这些有声有色的画面互相映衬对比,就产生了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zhl201612
北邙山,号称是自古以来人们心中最理想的埋骨之地。
北邙山上到底有多少坟墓?据不完全统计,整座北邙山共有大型墓葬近800余座,其余无名无主的荒坟多达数十万座。正所谓“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从商周一直到明清,有数不清的古人选择安息在了北邙山上,使这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亡者之城”。
那么,北邙山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山?为什么古代人***后都想埋在这里呢?
北邙山,位于洛阳以北十多公里的地方,它的北侧是黄河,南侧则是洛阳平原。西周初年,周公旦在此兴建洛邑,曾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意思是说,洛阳位于天下的最中心,四方诸侯到达这里的道路全部都是相等的。
假如我们以洛阳为圆心,在地图上画一个圆,可以发现圆的面积恰好覆盖了古代中国人生存和繁衍的主要地区。而北邙山横贯于洛阳之北,天然的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一座位于天下之中的山。
孔子在《论语》中曾说:“(天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意思是说:天子就像北极星一样,要永远位于北方,而普天下的臣民则像其余的星辰,环绕拱卫在其四周。
所以,北邙山位于天下之中,又正好居于洛阳北部,正好就像北极星一样被山川拱卫,因而成为了历代帝王最佳的王陵选址地点。
俯瞰整座北邙山,一共有24位帝王和7位亡国之君埋葬于此,其中不乏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晋宣帝司马懿(追封)、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蜀后主刘禅、南唐后主李煜等多位家喻户晓的著名君王。其数量之多,集中度之高,堪称天下之最。
“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一座洛阳城,写满了半部古代中国的兴废史,而北邙山上的帝王们则高卧在王陵之中,永远俯视着脚下洛阳城中的沧桑变迁。
古代人选择墓葬非常看重风水,而北邙山正好充分的满足了这一点要求。
首先,北邙山位于秦岭之端。北邙山属于秦岭山脉的余脉,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秦岭就像一条巨龙般横卧在中原大地上,而北邙山恰恰就位于秦岭的最东部,如同巨龙傲然昂首,龙吟天下。
其次,北邙山位于中国山地和平原的分割线上。从地形图中不难看出,北邙山的西边是茫茫山脉,东边则是广袤平原,中国的地形在这个地方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落差,就像一个整齐排列的台阶一般,而北邙山正好位于这个台阶的分割线位置。
第三,北邙山被三水环绕。它的北侧是黄河,南边是洛河,西边则是涧河。这三条河流就像一个环形的护城河,把北邙山紧紧的包裹在其中。
最后,北邙山周围还有六座高山围绕。从地图上看,北邙山的四周分别有太行、王屋、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和中岳嵩山,总共是六座高山,恰如六根参天巨柱支撑起了一座大厦,将整个洛阳盆地和北邙山脉都笼罩在其中。
由以上可见,北邙山北枕黄河,南临洛阳,西靠山川,东望平原,六山环绕,三水纵横,仿佛占尽了所有的地理优势。难怪有人会说他是“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风水学中讲究“背山靠水,坐北朝南”,而这两个条件北邙山都完美的符合,说此处是天下风水最佳的墓葬之地,丝毫也不夸张。
关于北邙山,很多人还存在一个印象上的误区。一提到山,大家都会觉得应当是高耸入云,陡峭险峻。但实际上,北邙山其实并不高,它的平均海拔仅仅有200多米,最高的首阳山也只有300多米,和它旁边的中岳嵩山相比起来,实在是渺小至极,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所以,与其说北邙山是一座山,倒不如说它是一个连绵平缓的山原。然而,对于墓葬的选址来说,北邙山的这一特征恰恰成了它的优势。
首先,它的地势相对洛阳和黄河水道较高,因此不易渗水和积水,有利于墓穴的长期保存;但与此同时,它的山势却并不高耸和陡峭,反而起伏平缓,高敞而空旷,因此非常利于墓葬的修建和后人的祭扫。在这一高一矮的矛盾点上,北邙山恰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正因如此,北邙山不仅被帝王将相们钟爱,而且还受到了平民百姓趋之若鹜般的追捧。“芒芒北邙山,高坟尽无主”,在北邙山上星罗棋布着几十万座无名荒冢,以至于行走其中甚至都找不到合适的落脚之地。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他的《陋室铭》中曾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北邙山之所以会成为古人心中最憧憬的埋骨之地,还和它内在的人文气质有关。
早在西周初年,就曾有两位鼎鼎大名的历史人物来到了北邙山上,并最终埋葬在了这里,他们就是伯夷和叔齐。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军伐纣,身为商朝属国王子的伯夷和叔齐拦住了周武王的车驾,试图劝阻他这种以臣子讨伐君王的错误行为。后来,商朝灭亡,周朝建立,伯夷和叔齐心念旧国,义不食周粟,携手来到了北邙山脉中的首阳山上,从此采集野菜度日,最终双双饿***在了这里。
正是由于伯夷叔齐的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义举,所以受到后代文人的倍加推崇,成为了忠义两全的精神楷模。而他们“采薇而食”的北邙山也因此被赋予了一种崇高的道德价值。
于是,苏秦、张仪、吕不韦、贾谊、班超、杜甫、王之涣,颜真卿,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名人追随着前人的脚步来到这里,他们虽然生不同时,却希望***后聚首,都将北邙山作为了最终的精神归宿。这种群聚效应一代代的积蓄,使北邙山真正成为了一座具备崇高人文价值的山。
不得不说,北邙山的确是中国古人最为钟爱的埋葬之地。其墓葬分布之密、数量之多、延续年代之久,全都堪称中国之最,而这些都和北邙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以及崇高的人文价值有关。
“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一座沧桑而又古老的北邙山,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半部中国的兴废历史。以至于到了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希望埋身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