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六祖坛经原文及翻译如下:
【六祖坛经原文】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经八月余,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译文】
惠能安置好老母亲后,便辞别老母北上奔赴黄梅。不到三十天的时间,便抵达了黄梅,见到了五祖弘忍大师并向他致礼参拜。
五祖问道:“你是哪里人,到我这里想求得什么?”
惠能答对道:“弟子我是岭南新州的一名普通老百姓,远道而来,礼拜师父,只想觉悟成佛,别无他求。”
五祖大师说:“你是岭南人,又是未开化的獠蛮,怎么能成佛呢?”
惠能说:“虽然人有南方和北方的地区差别,但人的佛性却没有南方和北方的不同。我这个獦獠之身虽然和大师不一样,但我们本自具有的佛性却有什么不同呢?”五祖还想和惠能继续交谈下去,因为看到众多弟子围在左右,便让惠能和大家一起先去干活。
惠能说:“惠能禀告大师,弟子内心常生出智慧之念,认为不离自我本性便是成就福田,不知道大师还要让我干什么?”
五祖说:“想不到你这獦獠根基很不错,禀赋很高!你不必多说了,先到后院马棚里干活去吧。”
惠能退下来到后院,有一个行者,分派惠能干劈柴舂米的活。
如此,惠能一连干了八个多月,一天,五祖突然看到惠能,便说:“我考虑到你的见解是很可用的,恐怕有坏人嫉妒而要加害于你,所以那天没有与你深谈,你明白我的用意吗?”
惠能说:“弟子也知道师父的用心,所以从来不敢到前堂大殿上去,以免被别人察觉,”
《坛经》中最主要的思想体现在佛性说、顿悟成佛说和“凡夫即佛”的宗教归宿中。惠能禅宗思想的核心是他的佛性说。佛性在佛教哲学中指的是宇宙的本体,也可称作“如来性”、“觉性”、“真如”等。“佛性”还具有成佛的原因、种子的意思。在本体论上,惠能认为“心”就是“本体”,心外别无“本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依存于“心”。他认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只有佛性才是真实的永恒的,并进一步指出佛性是人人本来所具有的,而且是“性常清静”,犹如“日月高明”,“只为云覆盖”才造成“上明下暗”的局面,因而他认为只有除却妄念,拨去云雾,自识本心,直见本性,即可见性成佛。因而他要求人们发挥自我能动性,向自身心中求佛。顿悟还是渐悟,是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与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的根本分歧点,二者的争论,集中反映在神秀和惠能所作的二偈(佛家所唱诗句)中。神秀所作的偈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即渐悟才能成佛。惠能所作的偈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他认为“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人的本性中,人心就是万有的本体,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要人能领悟这一点,就根本不会受世俗杂念的影响,也用不着念经修行,就能“顿悟”成佛。惠能反对坐禅的方法,他认为禅定的目的,是通过“静其思虑”、“静中思虑”的办法,把外物化为心灵的幻想。表面上看废除了禅定的修行方法,而实质上却扩大了禅定的修行范围。但惠能也并不完全否定渐修。他认为佛法无顿渐之分,只有顿悟一路才能成佛,但人有利钝、有迷悟之分,“迷则渐劝,悟则顿修”,即对于愚迷之人还是要先藉渐劝,才能最后达到顿悟。惠能的禅宗在理论和方法上论证:“佛”不在遥远的彼岸,就在你“心”中。只消在认识上来个突变,你就“顿悟”成佛。“成佛”以后,一切还是老样子,“人境均不夺”,但你却变成了“解脱”了的“自由人”了。这样一来,佛和众生的区别,只是“一念之差”;现实苦难世界和彼岸安乐佛土的距离,只有一纸之隔。对于压迫者来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且“不放屠刀,也可成佛”。因为成佛以后“不异旧时人”,只要不被诸境迷惑,照样能为所欲为。对于被压迫者来说,丝毫不必“借相外求”,以求改变现状,只消一转念,烦恼变成了菩提(觉悟后的境界),苦难世界就会变成了“清净佛土”,就在“披枷带锁'中成了“自由人”了。
1、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学佛不要太***板,不要太执着,磨砖和坐禅只是修行的一种形式,并不是成佛的真义,如果坐禅不去参悟佛理,最多只能算是坐在那里休息而已,成佛不是坐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和修出来的。学佛是为了修我们自己的一颗心,持戒、打坐,都是为了修心,如果学佛过于执着表面的形式,就会舍本逐末,难以真正从佛法中受益。
2、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学佛修行,其实就是在学习如何做人和做事,一位禅宗大师说过:人成即佛成,只有先做好人,才能去做佛。很多人学佛,都执着了如何成佛,却忽略了如何做人。
学佛不是要你每天打坐念佛,而是要你学会做一个慈悲、正直的人,学佛不是要你执着在念佛、吃素、诵经这些事情上,而是要你去孝顺父母、侍奉师长、修十善业。当你做到父慈子孝,当你把人做好时,再去念佛、打坐,才能锦上添花。
3、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修行是自己的事,真正的修行人,只会常思己过,从来不去论人是非。《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真正的修行人,如果经常见到世间种种过失,那是因为自己的妄心没有消除,是自己的修行不够。
修行就是在修一颗平等心,如果你经常看到他人的过失,那其实是你自己的过失,这时一定要去反省自己,当你见到一切众生,皆是菩萨时,你自己也就修行了菩萨。
《坛经》为六祖慧能讲法,法海辑录成书,慧能(公元六三八年~七一三年),俗姓卢,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长于南海新兴(旧址在今广东新兴境内)。父亲宦途失意,忧愤而疾至***,由母亲抚养成人。由于家境贫困,长大后以卖柴为生,赡养老母。一天,慧能在集市上卖柴,忽听见有人诵读《金刚经》,便下定决心,千里迢迢赶往蕲州黄梅(今湖北黄梅县),向弘忍禅师学习佛法。弘忍禅师很欣赏慧能,为使慧能免遭佛教内部其它派别人士的陷害,暗中传法给慧能,并命他连夜赶回岭南。后来慧能到曹溪“开山”传教,变“戒坛”为“法坛”,慧能的弟子们视慧能为佛,慧能法语,犹如佛经,于是把慧能在法坛上所说的“法语”记录下来,由法海加以整理,称《坛经》。
近代慧能的《六祖坛经》原文及译文如下:
《坛经·机缘品》其三原文:
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馀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
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译文:
僧人智通,寿州安丰人。他开始看的是《楞伽经》,大约读了一千多遍,却没有理解“三身”和“四智”,因此拜见惠能大师,请求讲解经文妙谛。
大师说:“所谓‘三身’,第一是清净的法身,是你的本性;第二是圆满的报身,是你的智慧;第三是千百亿化身,是你的行为。如果离开你的本性而来谈‘三身’,就叫有身无智;如果领悟‘三身’并没有它自己的本性,就叫四智菩提。”
“听我念一首偈语: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智通又问道:“‘四智’的妙义,我可以听听吗?”
大师说:“既然已经领悟了‘三身’,自然就懂‘四智’了,还问什么呢?如果离开‘三身’,另外再谈‘四智’,这就叫有智无身,这种所谓有智,其实还是无智。”大师接着又念诵了一首偈语:“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智通立刻领悟了本性的智慧,也念了一首偈语呈献给大师:“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坛经·机缘品》作品赏析
在禅宗的“灯录”里,机缘有其独特的意义。“机”是指那些来参学的人各人的程度不一样,学问背境不一样,根性的利钝不一样。而教师则要根据各人不同的情况善于接引,两者一扣,就是“机”。两人想见投机不投机,大约就有这个意味。
投了机,合了缘,参学的人达到了目的,教师也完成了任务。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有缘”,所以叫“机缘”。机缘品特别重要,不弄懂这一品,以后你看《五灯会元》一类的书就没有办法。
你若懂了这一品,你再看祖师们的机锋转语,行棒行唱等种种作略,就不会茫然了。在这一品中,你看六祖用了哪些方便接引了哪些不同根器的人,同时我们也可以对照自己,看看自己是什么样的“机”,应该遇什么样的缘。更重要的是指出了应怎样用功。
这一品的内容较多,或许某一机缘的情形与你相近,你就可以看看他们是怎样开悟的,六祖大师又是怎样教授他们的。这里面涉及到禅宗真正修持的问题,涉及到禅宗内师徒之间授受关系和方法的问题。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