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通高71米,是中国目前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但是众人皆知乐山大佛的“高大”,却不知道大佛胸部还有一处暗洞,而在这处洞中还有一块残破的碑文,你知道暗洞及碑文与一个千年前的谜团有什么关联吗?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在贞元十九年完成,整整历时了九十年,耗费了无数人力、物力和财力,才修建好这处巨大无比的石刻造像。而古时的乐山,地处三江汇流之处,水势湍急,舟楫至此皆被颠覆,乐山简直成了人人惧怕的地方。当时的海通禅师为了帮助此地减轻水势,所以召集了人力物力,希望修建一处石刻造像,而唐代百姓崇尚弥勒佛,所以石刻造像也被修建成了弥勒佛的模样,这也是乐山大佛的由来。
在1962年,据维修此处的负责人黄工程师和罗工程师介绍,当时他们在大佛胸部发现一封闭的藏脏洞。周围人皆惊讶不已,开洞一看,里面装的是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并无什么稀奇的东西,但是大家却发现,此处的封门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这块记事残碑经过专家检测,可是大有来头。维修者在乐山大佛的胸口,发现天宁阁的纪事残碑时,考古界都欣喜无比。可惜这处碑文,终究还是因为历史原因被破坏了,这也是我们心中的一处遗憾。
在传说中,乐山大佛的外面,曾经修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天宁阁,但是后来被毁了,专家虽然找到了不少柱洞,类似于在宋人的诗文中,有很多“大像阁”“凌云阁”“天宁阁”等描述,也有对乐山大佛上面的阁楼记载。还根据苏洵《游凌云寺》诗中的内容推测,在1037至1059年之间,当地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对乐山大佛窟进行修复,不仅仅为石刻造像重新装了金身,彩绘了服饰,而且还重建了大佛阁,并将其名改定为“天宁阁”。这一切毕竟只是诗文推测,还是缺少更有力的证据,但是在乐山大幅胸口的洞中,所发现的这块残碑上面的内容,就是宋代重修天宁阁的经过,而这也是最为有力的证据。
时过境迁,世人对这千年前的谜团争论不休时,哪里想到这天宁阁的纪事残碑,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被维修者发现的这个高约三米多、宽约1米的密封石洞,其实石洞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排水。在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皆有一套设计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这在正面是观察不出来的。而在大佛的正胸处的洞口和其他部位的水沟,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
维修者正是看出了这套排水系统非常的科学隐秘,不会被轻易的发现,才会将此残碑移到洞里保存。可惜造化弄人,在1966年,因为一些人的愚昧,还是将隐藏在洞口的石碑翻找了出来,然后把石碑毁掉了。就这样,我们失去了一处值得纪念和保护的珍贵文物。
实考古最珍贵的就是遇到带字的宝贝,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知道历史的真相,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复原历史的进程,学习到更多的历史文化。失去的终究是失去的,保留下来的还需要被好好保护。而乐山大佛在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乐山大佛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提醒我们要更好地保护现如今的文物吧。
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年。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巨形卧佛景观等组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景区属峨眉山风景名胜区范围,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武士石刻,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九曲栈道。佛像凿成之后,曾建有十三层楼阁覆盖,时称“大佛阁”,“大像阁”,宋时称“天宁阁”。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被张献忠的起义军焚毁。可以从大佛两侧的山崖上看到几十处孔穴,那是当年建造楼阁时,安置梁柱的地方。
大佛两侧的岩石是红砂岩,乐山的红沙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比花岗岩软,是很好的适宜于雕塑的材料。但佛像雕好后,容易受到侵蚀、风化,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乐山大佛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自明、清以来的数百年间,大佛饱受自然风雨侵蚀,以致佛身千疮百孔,面目全非。1962年,政府拨专款对佛像作全面维修,1982年2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政府拨款对大佛头部进行了比较彻底的维修。同时增加了一些配套设施及服务设施。1996年12月,峨嵋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专家桑塞尔博士·席尔瓦教授实地考察时,赞誉“乐山大佛堪与世界其他石刻如斯芬克司和尼罗河的帝王谷媲美”。
编辑本段乐山大佛的来历
据唐代韦皋《嘉州凌云大佛像记》和明代彭汝实《重修凌云寺记》等书记载,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贵州人,结茅于凌云山中。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和尚见此立志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欲仰仗无边法力,“易暴浪为安流”,减杀水势,永镇风涛。于是,海通禅师遍行大江南北、江淮两湖一带募化钱财,开凿大佛。佛像动工后,地方官前来索贿营造经费,海通严词拒绝道“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地方官仗势欺人,反而说:“尝试将来”。海通从容“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吏因大惊,奔走祈悔”。海通这种专诚忘身之行,激励众心,克诚其志。
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后,工程一度中断。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赴任,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韦皋始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载录了开凿大佛的始末,原碑尚存大佛右侧临江峭壁上。
乐山大佛耸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汇流之处,一千多年来,乐山大佛阅尽多少人间春色,经历多少朝代更迭,依旧肃穆慈祥,心旌不摇。
编辑本段构造拾趣
观赏这尊唐代佛像,往往只看到依山凿就的外表,看到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而对大佛部位结构则看不真切。
【发鬈用石块嵌就】
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2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单块螺髻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各为5-15毫米。1991年维修时,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遗存螺髻石3块,其中两块较完整,长78厘米,顶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两耳以木为之】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中掏出许多破碎物,细看乃腐朽了的木泥。这证实了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的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由此可知,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内则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不过,这是唐代贞元十九年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已不可考证。
【排水系统布全身】
乐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乐山大佛的两耳和头颅后面,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为雨水侵蚀。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咏乐山大佛诗“泉从古佛髻中流”。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分别用锤灰垒砌修饰而成,远望看不出。衣领和衣纹皱折也有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分解表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长9.15米、宽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互未凿通,右洞深16.5米、宽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宽0.95米、高1.1米。这些妙的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千百年来对保护大佛,防止侵蚀性风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右互通的两洞,由于可汇山泉,内崖壁上凝结了厚约5-10厘米的石灰质化合物,而佛身一侧崖壁仍是红砂原岩,而且比较干燥。那左右不通的两洞穴,孔壁湿润,底部积水,洞口不断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约有2米宽的浸水带。显然,这是由于洞未贯通的缘故。不知道当年修建者为何不把它打通。
【胸部有残碑】
据1962年维修的负责人黄高彬和罗伯介绍,当时发现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开洞一看,里面装的是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而封门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从大佛膝、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后毁。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这天宁阁的纪事残碑唐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维修者将此残碑移到海师洞里保存,可惜1966年被人毁掉了。
编辑本段宗教内涵
乐山大佛是是一尊弥勒佛。唐代崇拜弥勒佛,按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释迦牟尼***后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将接替佛祖的地位,于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广传佛法,普渡众生。佛经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疏》,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
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布袋弥勒。乐山大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祟尚肥胖美的时尚。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
布袋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县人,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和预测人的吉凶,经常拿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在逝世前他曾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而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寺庙里的弥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编辑本段相关介绍
发源于川北大雪山的岷江,进入成都平原,来到乐山城下,已经是一条水面开阔的大江了。在这里,同波涛汹涌的大渡河,水流湍急的青衣江汇合。世界上最高的弥勒石刻大佛——乐山凌云大佛,位于凌云山上三江汇合得地方。
大佛背靠得这座凌云山早在隋唐时就是著名的风景区和佛教胜地。凌云山紧傍岷江,上有凌云寺,建于唐代。凌云山共有9个山峰,最高峰140米。峰峦错落,临木葱茏,俯视浩瀚三江,再加上合峰上建有寺庙,因此,一千多年前就受到人们的称赞。宋代文人邵博曾赞美说:“天下山水之冠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嘉州之胜曰凌云”(嘉州就是乐山)。乐山大佛以人文遗产精粹和自然遗产的有机结合为特色,乐山大佛面对着滚滚东流的江水,体态雍容,深情自若。比例匀称,山水交融,与峨眉山遥相呼应。数十里外都可以看到。大佛背靠山崖,面临大江。当游客们观赏大佛时,同时也就游览了凌云山的胜景。
1989年一位广东游客在大佛附近发现了乐山大佛背后的乌尤山、凌云山、龟城山构成的乐山巨形睡佛景观。山形似一尊巨型睡佛,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观。“巨型睡佛”四肢齐全,体态匀称,安详地漂卧在青衣江山脊线上,直线距离约1300余米,,仰面朝天,慈祥凝重。乐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在巨佛的心胸部位。巨佛的头、身、足,分别由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山三山连襟组成。佛头由整个乌尤山构成,山上的石、翠竹、绿荫、山径、亭阁、寺庙,分别呈现为巨佛的发髻、睫毛鼻梁、双唇和下颚;景云亭如“睫毛”,山顶树冠各为“额、鼻、唇、颌”。佛身由凌云山构成,山上九峰相连,犹如巨佛宽广的胸膛、浑圆的腰和健美的腿;脚板翘起的佛足是龟城山的一部分。佛的整个体态十分逼真、自然、和谐,这是大自然无意的巧合,是天造地设的奇迹,一睡佛、一坐佛,一天然生就、一人工凿成,观看卧佛的最佳位置就在乐山市滨江路“福全门”。
关于大佛的一些趣事
乐山大佛四次神秘显灵。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人无数,乐山大佛脚下的河流,饿殍泛滥,大佛不忍目睹人间惨剧,痛苦地闭上了眼睛。1976年,毛、朱、周三领导俱逝,唐山大地震***伤数十万,大佛怨天不公,面露怒色。2000年,中国加入世贸、申奥成功,喜事连连,大佛头闪佛光,吉相丛生。以上三次,乐山陈列室内有照片为证。最神秘的是,1989年大雨,乐山被雨水冲开一洞,内现一佛,佛面酷似那年上任的国家领导人。我们一行去了那山洞,一睹那佛真容,真的真的,绝了呀!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水势相当的凶猛,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每当夏汛,江水直捣山壁,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
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开始动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后,工程一度中断。
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
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扩展资料:
因常年暴露在自然环境下,乐山大佛长期受到风雨、植被等侵蚀,极易发生风化、渗水等病害。为此,根据国家文物局相关批复,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决定从10月8日起对大佛进行全面“体检”——开展乐山大佛胸腹部开裂残损区域抢救性保护前期研究及勘测工作。
按照勘测工作方案,2018年10月8日至2019年2月4日,将自下而上搭建脚手架对大佛进行近距离勘测调查。根据工作进度安排,10月8日至10月25日,将在大佛腿部区域搭建脚手架。此阶段,大佛除腿部被遮挡外,其他区域均可正常观瞻。游客朋友可在景区佛头平台或选择乘船观赏大佛。
世界遗产乐山大佛的保护工作全球瞩目、意义重大。
因此,从10月25日起,乐山大佛景区将举行“见证大佛保护”系列活动,游客在此期间到大佛景区游览,不仅可以通过沙画、视频、图片等形式了解大佛90年的修建历程、感受千年大佛的保护不易,还能体验VR观大佛和与大佛3D合影,弥补游客不能下九曲栈道观大佛的遗憾。
此外,乐山大佛景区还准备了一份有特殊意义的礼物,送给勘测工作期间游览景区的“铁杆”游客。
游客可在佛头区域通过现场视频寄语未来的大佛和自己,视频影像将和此次勘测工作资料一起存入大佛保护历史档案,在大佛保护史上留下一抹珍贵的个人专属色彩,并得到一份“来自大佛的礼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乐山大佛
71米
举世闻名的四川乐山大佛,通高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
乐山大佛凌驾于凌云山栖霞峰的岩壁上,整座佛看上去巨大无比,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这里一直是佛教圣地,凌云寺内香火很旺,来此感受佛教文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除了上山近距离观察大佛外,也可选择坐船远观大佛,一览全貌。
游览方式
步行游览:大多游客都对乐山大佛早有耳闻,也看过图片中的大佛。而当你真正走近大佛参观时,你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乐山大佛的高大巍峨和自身的渺小,仅仅是大佛的脚面就可以围坐上百人。在大佛脚下可以仰视整个大佛,记得拍照留念。
乘船游览:如果近距离欣赏大佛还觉得不够或者体力不太好的游客则可以选择坐船远观大佛。乘船荡漾在江面上,一览大佛的全貌,留下珍贵的照片,还可以欣赏岸边的风景。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所以这样的问题也就有着很多种答案,笔者的说法也不会一定对,但是就这题给大家说说笔者自己的看法。
四川乐山沙湾区太平镇的一个村子里,乐山大佛西南30公里外,树林之间隐藏着间一尊佛头像。它与乐山大佛大小神态非常相似,被人们称为乐山大佛的“孪生兄弟”。知情人称,这是村民集资修建的仿造品,当地政府称无文物价值。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全名是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
从图片中来看,这尊仿制的大佛,神态和细节上,与原本的乐山大佛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乐山大佛雕刻的是弥勒佛,眉目之间,流露着慈眉善目之意,大佛旁边还是有两尊护法天王,以及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汇集成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因此乐山大佛不仅是一尊佛,而是完整的一个文化体系,这是仿制品大佛所不具备的,作为仿制品,它只能说是一个孤零零的佛像,坐落在山中。
乐山大佛
而乐山大佛像雕刻完成之后,还建过佛阁,虽说被毁,但这也是这个仿制品大佛所不具备的,因为乐山大佛其实一个文化积淀的产物,他所代表的佛教文化、雕刻文化已经是家喻户晓。
最后,乐山大佛还设计有一套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这才是他能够经历时光的考验,一直存留到这个时候的真正原因,在大佛头部18层螺髻中,有横向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乐山大佛
这些巧妙的建筑设计,也是仿制品所不具备的,因此当地称无文物价值,是有理有据的。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一点不成熟看法,不代表任何参考建议,如有不妥不周之处,希望批评指正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