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黄凤池(明朝黄凤池)

黄凤池(明朝黄凤池)

  • 发布:2025-10-18 17:03:13
  • 2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明朝黄凤池

黄凤池,安徽新安人,自称集雅斋主人,为明代万历年间著名藏书家、刊刻家。

他创立了“梅兰竹菊”四君子的说法

黄菊的父亲是谁

黄奇人,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衔,黄埔系骨干将领。抗日名将,与杜聿明、王耀武、孙立人并称为国民党军“四大名将”。

第一次把梅兰竹菊概括为四君子的诗人是

明代的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

梅:品行为傲,喻高洁志士;

兰:品行为幽,喻贤达之人;

竹:品行为坚,喻谦谦君子;

菊:品行为淡,喻世外隐士。

“岁寒三友图”的形象创造和文化意蕴

绘画艺术中的“岁寒三友图”,最早出现在宋代。

“岁寒三友图”以松、竹、梅三种植物为描写对象,组成艺术群象。它的出现,受到诗画家和广大群众的普遍爱赏,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态,是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岁寒三友”经历了从单一形象到意象组合的发展过程。松、竹、梅很早被我国诗人写入诗歌中,它们都是被单独描写的。诗人咏写松树,取义于《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如魏刘桢《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惨,终岁恒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咏唱寒松端正刚劲、抗拒冰霜的本性。梅与竹,也分别被写入诗篇中。庾信《梅花诗》:“常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谢朓《秋竹曲》:“娟绮窗北,结根末参差。从风既袅袅,映日颇离离。欲求枣下吹,别有江南枝。但能凌白雪,贞心萌曲池。”梅竹与松树一样,具有不惧风霜冰雪的“岁寒心”,被诗人咏唱赞颂。

同诗歌创作一样,松、竹、梅作为绘画艺术的表现对象,最初也都是单独描绘成画。唐代,松树已成为***的绘画题材,景云题写无名氏画作的松树《画松》诗云:“画松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着力表现画松的真实感。韦偃善画松,杜甫赋《戏为韦偃双松图歌》,描述画松宛转盘曲之态,表现画松之奇倔美。竹,作为***的绘画题材,可以追溯到六朝顾景秀的《杂样竹》,见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王维善画竹,苏轼《王维吴道子画》咏唱之:“(开元寺)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晚唐无名氏画家画水墨梅花,五代人詹敦仁《介庵赠古墨梅酬以一篇》:“开屏展素看梅花,淡蕊疏枝蓦蓦斜。墨散余香点酥萼,月留残影照窗纱。”

我国最早将松、竹、梅三种植物组合在一起,并写在一首诗里,赞颂它们,当是唐代诗人朱庆余的《早梅诗》,云:

天然根性异,万物尽难陪。

自古承春早,严冬斗雪开。

艳寒宜雨露,香冷隔尘埃。

堪把依松竹,良途一处栽。

诗句明确地表现三种植物异形同质的特征,它们同样具有“岁寒心”,首次作为艺术群象进入到文学艺术的创作领域里来。随后,朱庆余的创意逐渐被诗人、画家接受,人们或咏梅竹、松竹,或画梅竹、松竹,但直到北宋末年,还没有出现将松、竹、梅合画在一起的画幅。

南宋时代,画家受到诗歌创作的启示和催化,并随着自然审美观念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人们才真正有意识地将松、竹、梅三种植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绘成“岁寒三友图”。诗画家们将岁寒象征困境、危难和浊世,赋予松、竹、梅这些审美形象以人的品德美,称赞人们不惧危难的高尚精神。南宋初年,王十朋就写过《十月二十日买梅一株颇佳置于郡斋松竹三间同为岁寒三友》:“南来何以慰凄凉,有此岁寒三友足。”这仅仅是诗歌中的“岁寒三友”。爱国词人辛弃疾《念奴娇·戏赠善作墨梅者》词,在盛赞女画家的墨梅造诣后,在词的煞尾写道:“松篁佳韵,倩君添作三友。”向女画家提出请求,希望她在梅花画上添加富有“佳韵”的青松和翠竹,构成一幅《岁寒三友图》。辛弃疾也可算是“岁寒三友”形象创造中的一位功臣。稍后的赵孟坚,画过两幅《岁寒三友图》,今传,一幅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是册页;一幅藏上海博物馆,绢本团扇。传世的赵孟坚画幅,恰恰是我国“岁寒三友图”出现于南宋时代的有力物证。

最能体现出《岁寒三友图》文化精神的,是楼钥的《题徐圣可知县所藏扬补之画》,诗云:

梅花屡见笔如神,松竹宁知更逼真。

百卉千花皆面友,岁寒只见此三人。

扬补之,即扬无咎。扬无咎(1097—1169),字补之,号逃禅老人,江西清江人,寓居豫章(今江西南昌)。邓椿《画继》卷四说他:“长于水墨人物,祖伯时。”然夏文彦《图绘宝鉴》论其画,说:“梅竹、松石、水仙,笔法清淡闲野,为世一绝。”证之周密《癸辛杂识》前集“赵子固梅谱”条,说:“逃禅祖花光,得其韵度之清丽;间庵绍逃禅,得其萧敬之布置。”逃禅,即扬无咎,他确实擅画墨梅,今传扬无咎《四梅花图》,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他画过一幅《岁寒三友图》,楼钥为之题诗。诗的前二句,题写画面上松、竹、梅艺术群象,逼真有神。第三句,逗出另外一层诗意。“面友”,语出扬雄《法言·学行》:“友而不心,面友也。”结句拍合,显示本旨。诗人认为许多花花草草,都不是真心的朋友,只有松、竹、梅才是经得起严寒考验的挚友,赋予这个艺术群象以深厚的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比德”性格。

可见,“岁寒三友”的形象创造是唐宋时代许多诗人和画家共同完成的,是诗画融通的产物,生动而具体地体现出“比物以德”的自然审美观念在诗画艺术中的自然运化。

“岁寒三友”艺术群像在宋代定型后,后代很多诗画家纷纷传承这一艺术传统,创作出许多优秀的诗画作品。明徐有贞《题岁寒三友图》:“松竹有奇器,梅花无媚姿。共将冰雪操,结友岁寒时。”唐寅画《岁寒三友图》,自题诗云:“松梅与竹称三友,霜雪苍然贯岁寒。”李日华《题戏写松竹梅小帧》:“予交三君子,气韵各有适。及其风雪中,同凛岁寒色。”清恽寿平画《岁寒三友》,题一小诗:“以尔为三友,真能傲众芳。自留苍翠色,努力饱风霜。”

“岁寒三友”是我国文学艺术创作中极受诗画家钟爱的题材内容,它们的文化意蕴十分深厚,其形象意义在于:给人以深刻的生活启示,沁心的审美享受,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

明代黄凤池编《唐诗画谱》,《唐诗六言画谱》一册中,收录唐代李邕《题画》诗:“对雪寒窝酌酒,敲冰暖阁烹茶。醉里呼童展画,笑题松竹梅花。”李邕这首诗,题咏的竟是《岁寒三友图》。唐代出现过《岁寒三友图》吗?笔者细考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全唐诗》、四种《全唐诗》补遗著作(指王重民《补全唐诗》、孙望《全唐诗补遗》、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陈尚君《全唐诗续拾》),均未著录李邕此诗,十分可疑。按,既然“岁寒三友”艺术群像的形象创造完成于南宋时代,则李邕此诗必是伪作,写得又是那么拙劣。黄凤池是书商,他不知道“岁寒三友”形象创造的历史进程,杜撰李邕诗,很自然地露出破绽。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新书架艰辛与欢乐相随——周勋初治学经验谈

周勋初先生是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著名的文史学家。

本书在《古典文学知识》连载三年有余,全书分20讲,为周勋初先生一生研治古代文史的经验回顾与总结,兼具个人的人生历程与感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与可读性。每讲后的附录,为与之相关的各类报道或文章,帮助读者更为全面了解所讲的内容。

《艰辛与欢乐相随》,周勋初著,精装32开,定价130元。凤凰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

第一次把“梅兰竹菊”概括为“四君子”的人是谁

明代黄凤池

黄凤池,[明]徽州(今安徽歙县)人。天启(一六二一至一六二七)间辑集雅斋画谱成书。

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

集雅蔡梅竹兰菊四谱小引》:“文房清供,独取梅、竹、兰、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四君子并非浪得虚名,确实各有它的特色: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行,不趋炎势。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