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崂山道人?崂山著名的道士主要有

崂山道人?崂山著名的道士主要有

  • 发布:2025-09-09 12:30:12
  • 1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崂山道士 的来源

分类:社会/文化>>宗教

解析:

崂山古称劳山、牢山、辅唐山、鳌山。在山东半岛西南,青岛市区东部。绵亘于崂山县境内,面积约三百平方公里。主峰名巨峰,又称崂顶,海拔一千一百余米。山名之由来,相传与秦始皇登临此山有关。清张道浚《游劳山记》云:“《寰宇记》言:始皇

登劳盛,望蓬莱,以劳于陟,即名劳;又以驱之不动,称牢。”①明顾炎武引申此意云:“秦皇登之,是必万人除道,百官扈从,千人拥挽而后上也。……是必一郡供张,数县储待,四民废业,千里驿骚而后上也。于是齐人苦之,而名曰劳山也。”②元道士邱处

机以其名不佳,易名鳌山。

并赋诗云:“牢山本即是鳌山,大海中心不可攀。上帝欲令修道果,故移仙踪近人间。”③因其“僻于海曲,举世鲜闻”。④故道教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皆未列其名。然该山“三围大海,背负平川,巨石巍峨,群峰峭拔,真洞天福地、一方之胜境也”。⑤道教何时进入崂山,已不可考。唐前记载亦缺。见诸记载居崂山最早者为宋代道士乐正子长、刘若拙、甄栖真等人。

明黄宗昌《崂山志》卷五载,乐正子长,不知何许人。尝遇仙于崂山,授以巨胜赤散方,服之,年过百八十,颜如童。入崂深处,不知所终。⑥臧励和等《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其为宋人。⑦《崂山餐霞录》云:刘若拙,蜀人。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云游至崂山,在太清宫旁自修一庵,供奉老子。宋太祖建隆元年(960),敕封华盖真人。奉敕重修太清宫,永为修真之所。⑧《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七称,刘若拙自号华盖先生。在宋太祖开宝(968~975)中,任左街道录。每水旱,必召于禁中致祷。⑨乾隆《山东通志》卷三十载,甄牺真,字道渊,号神光子。单州单父人。博涉经传,工诗赋,举进士不第,访道于崂山华盖真人。久之,入建隆观为道士。后遇许元阳授炼形养元诀,行之二三年,渐返童颜。与海蟾子以诗往还,著《还金篇》二卷,以论养生秘术。乾兴元年(1022)卒。AB宋代崂山已建有大批宫观。最著者为太清宫。又名下清宫、下宫。

《太清宫志》谓建于西汉建元元年(140),他书皆谓建于宋初。明汪有恒《游崂山记》曰:“其太平、太清、上清三宫建于宋,聚仙(宫)建自元,天门后夹岭河巨峰诸庵,则近日创之。”AC或谓原是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所建道场。后为崂山最大之宫观。

上清宫,一名上宫,在太清宫西北明霞洞下,建于宋初。后被山洪冲毁,元大德(1297~1307)间,华山派道士李志明重建于今址。太平宫,在崂山东部上苑山北麓,系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之道场。后历代皆加修葺。百福庵,在不其山东麓,宋宣和

(1119~1125)间建。石佛庵,在烟游涧海滨,宋建。AD元代是崂山道教的兴盛时期。

有大批道士先后来此山修道。最著者为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的邱处机。他本登州栖霞人。先于当地师王重阳入道,后于金大定(1161~1189)间入陕西磻溪、龙门山修道十余年。至明昌元年(1190),金章宗下令禁罢全真道,乃于明昌二年东归栖霞,居留登州、莱州等地二十余年。在此期间,他曾两次去崂山。第一次在金明昌六年。《崂山餐霞录》云:“南宋庆元元年乙卯(即金明昌六年),邱长春与刘长生(刘处玄)同其他道侣五人,由宁海昆嵛来游崂山,止于本宫(指太清宫),讲道传玄,宏闻教义。

道众大悦,各受戒律。”并称:“邱长春这次来崂山留诗二十一首(实二十首——引者注),改‘牢山’为‘鳌山’。”AE不久,即回莱州昊天观。而刘处玄继续留居太清宫讲道,太清宫许多道士皆入其门下。后来形成尊刘为祖师的“随山派”,崂山即为

该派的发源地。AF第二次在金大安元年(1209)。先后在太清宫、上清宫、鹤山神清宫等处讲道,居留数载。此期又作诗二十首,后被镌刻在太清宫、上清宫的山石上,AG又为《磻溪集》卷二所收录。李志明,全真道王重阳之再传。元大德初来崂山,见上清宫

将圮,与其徒重葺殿宇,居此宫十二年,复居明霞洞(崂山南部昆仑山腰)二十五年。年八十,步履轻健。度弟子近五百人,后不知所终。刘志坚,号云岩子,博州人。弃家入道,师事东平郭至空,后至崂山,即山麓南阿茅茨而居,凡二十年。逝年六十六,葬

华楼之凌烟崮。AH王嘉禄,新城人。少入崂山,遇道士授以五禽之术,久遂不食,或食松柏叶。一日思母归,复火食。母逝后,复入崂山。AI元代崂山又增建了一批宫观。据《崂山志》卷三载有:寓仙宫,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建。迎真观,在柳子口,

至大三年(1310)建。通真宫,在山北,皇庆二年(1313)建。

华楼宫,在王乔崮下,元泰定二年(1325)建。黄石宫,有上宫、下宫,在华楼山北十里许,元时建。众仙宫,在南天门下二十里,元时建。遇真庵,在鹤山,元时建。

圣水庵,在三标山西南麓,元时建。AJ明清时期,崂山道教续有发展。相继又有一批道士居此修道。《崂山志》卷五载,徐复阳,号太和子,尝师李灵仙得秘传。元元统(1333~1334)间,隐居鹤山遇真庵。锻炼功成,阳神静出。顺帝召见,赐锦斓之衣,卒于

明初。张三丰,尝自青州来崂山居止。留有张仙塔、邋遢石等遗迹。齐道人,失名。青州寿光人。来崂山居南天门之先天庵,重新庵宇三楹。明天启二年(1622)卒。崔道人,失名。修真黄石宫。后与其徒结茅古迹岛,隐不复见。AK乾隆《山东通志》卷三十又记:

李守真,滕县人。少游牢山,遇异人授以修炼术。还隐雪山。成化(1465~1487)间征至京师,授太常博士,不受。

诏居显佑宫,勘校道藏,主持法箓二年。恳请还山,赐号冲虚妙悟太极涵真子李隐仙。张道人,不知何许人。自言姓张,来住崂山上清宫,貌如少壮,而历叙所经皆百年以上事。凡事颇能前知,有问之者,佯狂不答。LB陈铭王圭《长春道教源流》卷七又载

孙玄清,号海岳山人,籍青州寿光县。自幼在崂山明霞洞出家,礼李显陀为师。后游铁茶山云光洞,遇通源子授以升降天门运筹之法。年十九,即墨县太和真人携住黄石宫,于此苦炼二十余年。嘉靖三十七年(1558)至京白云观坐钵一载。隆庆三年(1569)卒。

玄清本龙门派四代孙,后别立法派名金山派,因在崂山修真,又称崂山派。LC明清时期,崂山除对旧有宫观作过修葺外,未新建宫观。

一些宫观,如太清宫、上清宫、太平宫、华楼宫等,经过历代修葺,至今尚存。太清宫在明万历(1573~1619)间倾圮,憨山(德清)和尚于宫前建海印寺,寺旋毁,后复建此宫,并有扩大。现存三清殿、三官殿、三皇殿等。上清宫,自元代华山派道士李

志明重建后,历代均有修葺,现存殿宇若干楹。

太平宫,自宋初创建后,金明昌(1190~1196)及其后屡有修葺,现存正殿三清殿,配殿三官殿和真武殿。华楼宫,自元泰定二年(1325)创建后,明、清、民国均曾重修,现存老君殿、玉皇殿、关帝殿等。

摸金校尉,发丘将军,搬山道人,卸岭力士,有什么区别

1、门派不相同

发丘和摸金是一门,都是曹操的部下。搬山道人是古代扎格拉玛山部落的后裔。卸岭力士指的是以倒斗为目的的盗贼团伙。

2、盗墓的手法不同

发丘和摸金懂得天星风水秘术,会分金定穴。搬山道人善于利用动物的特性,比如指南鱼、橛子甲等,另外有对付僵尸的秘术“魁星踢斗”。卸岭力士通常以力破巧,有独门工具蜈蚣挂山梯。

3、行事作风不同

发丘中郎将配发丘印,摸金校尉配摸金符,发丘和摸金讲究最多,鸡鸣灯灭不摸金,鬼吹灯的规矩就是他们的规矩。搬山道人平时行事多以道人的身份作为掩护,卸岭力士有组织有规模,属于绿林群盗的性质。

扩展资料

1、摸金校尉

摸金的雏形始于战国时期,精通“寻龙诀”和“分金定穴”,注重技术环节。曹操设立摸金校尉一职,专门掘丘,所以摸金门弟子又被称为摸金校尉。时至宋元之时,发丘、搬山、卸岭三门都少有弟子出现,因此往往被认为门派传承就此断绝,只剩下摸金一门。

2、搬山道人

“搬山”采取的是喇叭式掘丘,是一种主要利用外力破坏的手段。他们大都扮成道士活动,正由于他们这种装束,给他们增加了不少神秘感,好多人以为他们发掘古冢的“搬山分甲术”,是一种类似茅山道术的法术。

搬山一派,最早在秦汉时就有雏形,但是兴盛于清朝中叶,机关阵法是其所长,破解坟墓中各类机关很是拿手。风水上只是粗通门道,但与其他三派相差较远。

搬山道人行事多独来独往,从不与他人合作。传统武功比摸金强一些,但对付僵尸多用提前设置的阵法,以及自制的各种小型手工武器。

3、卸岭力士

介于绿林和掘丘两种营生之间,有墓的时候挖坟掘墓,找不着墓的时候,首领便传下甲牌,啸聚山林劫取财物,向来人多势众,只要能找到地方,纵有巨冢也敢发掘。

卸岭门据说创始人得仙人传授,有令人力大之法,所以卸岭门门人,多是力大无穷,通晓武功之人,因此被称为力士。当年威震九州的吕布也曾是卸岭门传人,为董卓筹备军饷,曾挖掘过多位汉皇墓葬。

此派于北宋期间经过逐步互相交流融合,吸收了摸金与崂山派两派特色,形成了具体的流派,对风水术法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擅长于破坏法阵,熟悉各类风水地形的弱点。

4、发丘将军

发丘将军到了后汉才有,又名发丘天官或者发丘灵官,其实发丘天官和摸金校尉的手段几乎完全一样,只是多了一枚铜印,印上刻有天官赐福,百无禁忌八个字,在掘丘者手中是件不可替代的神物,号称一印在手,鬼神皆避。此印原型据说毁于明代永乐年间,已不复存于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盗墓

崂山著名的道士主要有

,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长春、张三丰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观大多毁坏。保存下来的以太清宫的规模为最大,历史也最悠久。

茅山崂山两派为宿仇,到底因为什么呢

崂山派崂山道士擅长于驱鬼捉妖,***僵尸,诅咒解咒,传统中医,地脉风水,内家功夫等其中地脉风水与传统功夫两法分流到山贼组织,形成了卸岭力士一派。曾经辉煌一时的绿林军中多有崂山门下。唐末义军领袖黄巢就传说学过崂山之术,并曾经在陕西挖过多处唐墓以充军饷。而崂山派内部这些本领却逐渐失去传承。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21c8701a18b87d6c4a2b9d70c0828381e30fd12?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崂山道士多以驱妖捉鬼,周游行医为生,也有人为富豪官宦服务,对付他的敌人。崂山弟子素来以不分正邪,行事胆大妄为著称,号称只尊天命,不理人情,弟子中颇多和四大门派合作盗掘古墓牟利之人。四大门派中回避僵尸的法器药物,也多为崂山弟子所创。与茅山为宿仇。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03087bf40ad162d900867fd41adfa9ec8b13cd8a?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茅山茅山一派擅长寻穴找墓,风水祭祀,迎亲典礼,机关阵法,相面测字,看八字,算吉凶,甚至逆天改命等等。其中机关阵法,与搬山分甲术意外流失,形成了掘丘一行中的搬山道人一派。

茅山派人多以道士身份,巡游四方,以参赞红白喜事,看风水找坟地,看相算命等行为生。茅山派认为天命虽不可违却可变,所以最擅长利用墓穴改变他人命运。也因此和掘丘者水火不容,中土墓穴中的守墓机关,号称有半数为茅山弟子所创。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3fb43166d224f4a277a61db02f790529922d112?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茅山崂山两派为宿仇,结仇原因因为年代久远,已经难以追溯。实际上后人多是因为谋生过程中产生冲突。崂山道人惯于破坏墓葬取利,茅山弟子则要费尽心思研究如何不让人掘丘破运,一来二往两派中人***在对方手下不计其数,数千年岁月下来,仇恨之深,集合江海也不可洗清。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21c8701a18b87d6c57ab6d70c0828381f30fd3a?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到了近代,尤其是文革时期,两派都被极力打压,又没有出逃外国的经验,几近失传,开放后,随政策的放宽,又逐渐兴盛起来,但声势大不如当初。不过在港台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华语文化影响范围内,两派依然颇有影响力。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023b5bb5c9ea15ce13fbfdc1bd003af33b87b2e4?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茅山崂山两派为宿仇,结仇原因因为年代久远,已经难以追溯。实际上后人多是因为谋生过程中产生冲突。崂山道人惯于破坏墓葬取利,茅山弟子则要费尽心思研究如何不让人掘丘破运,一来二往两派中人***在对方手下不计其数,数千年岁月下来,仇恨之深,集合江海也不可洗清。

中国有哪四大盗墓门派用那四法

一、按行事手段不同,分为四个派系,发丘、摸金、搬山、卸岭。摸金——摸金校尉雏形始于战国时期,精通“寻龙诀”和“分金定穴”,发丘将军到了后汉才有,又名发丘天官或者发丘灵官,其实发丘天官和摸金校尉的手段几乎完全一样,只是多了一枚铜印,印上刻有天官赐福,百无禁忌八个字,在盗墓者手中是件不可替代的神物。发丘——发丘天官发丘天官和摸金校尉的手段几乎完全一样,只是多了一枚铜印《庄子·外物》中记载的就是所谓的“发冢”,具体的技术如今已经失传了,从文中“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的记载来看,可能也是技术活。搬山——搬山道士发丘有印,摸金有符,搬山有术,卸岭有甲,其中行事最神秘的当属“搬山道人”,他们都扮成道士,正由于他们这种装束,给他们增加了不少神秘感,好多人以为他们发掘古冢的“搬山分甲术”是一种类似茅山道术的法术。卸岭——卸岭力士介于绿林和盗墓两种营生之间,有墓的时候挖坟掘墓,找不着墓地时候,首领便传下甲牌,啸聚山林劫取财物,向来人多势众,只要能找到地方,纵有巨冢也敢发掘。二、按照地域,北方有陕西、河南、浙江、山西诸多流派,南方盗墓者集中于江浙、广东,福建、湖南、湖北也有,川云贵西南地区,民风纯朴,盗墓者较少。

--------------------------------------------------

另:●盗墓的“三不见”:不见土,不见坑,不见尸不见土,不见坑,掘墓的土不能成堆,必须填回坑里,不见尸,就是不能给坟墓“揭盖”,让尸体暴露,走的时候还要把棺材盖子盖好。有的老贤良还在墓的附近留下只有内行人能够看懂的标识,告诉别人自己来过了,您就别来了。

●盗掘手法

观地形“秦埋岭汉埋坡”等古代盗墓挖坑都是“方”型坑,近代为“圆”型坑,这就是所谓的“古方近园”。

辨生熟土有“熟土”、“活土”(也叫“花土”)、“***土”的分别。有经验的盗墓者看上一眼就能明白这里有没有墓葬,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时代的墓葬。

探手感去“感觉”是不是有墓;待确定以后就下铲,比如:一铲打下去十米,然后……看深度和铲子上带出来的东西……摸金校尉词目摸金校尉

发音mōjīnjiàowèi

释义校尉:古代军官职称,最早为三国曹操所设,通俗地说,就是国家盗墓办公室主任。专门发掘坟墓盗取财物以充军饷。后多指盗墓者。

出处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示例不啻~,何殊发丘中郎。括尽前朝翰墨,搜穷历代彝章。(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

摸金校尉们干活,他们每个人都佩戴着用穿山甲的爪子做成的护身符,凡是掘开大墓,在墓室地宫里都要点上一只蜡烛,放在东南角方位。然后开棺摸金,***者最值钱的东西,往往都在身上带着,一些王侯以上的墓主,都是口中含珠,身覆金玉,胸前还有护心玉,手中抓有玉如意,甚至连肛门里都塞着宝石。这时候动手,不能损坏***者的遗骸,轻手轻脚的从头顶摸至脚底,最后必给***者留下一两样宝物,在此之间,如果东南角的蜡烛熄灭了,就必须把拿到手的财物原样放回,恭恭敬敬的磕三个头,按原路退回去。这样做的科学道理是防止墓里空气不好,蜡烛熄灭后退出墓穴,则保证人不为空气不好而中毒。因为传说有些墓里是有鬼的,至于这些鬼为什么不入轮回,千百年中一直留在墓穴内,那就不好说了,很可能是他们舍不得生前的荣华富贵,***后还天天盯着自己的财宝,碰上这样舍命不舍财的主儿,也就别硬抢他的东西了。

发丘印,摸金符,护身不护鬼吹灯;

窨子棺,青铜椁,八字不硬勿近前;

竖葬坑,匣子坟,搬山卸岭绕着走;

赤衣凶,笑面尸,鬼笑莫如听鬼哭。

"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

鲁迅曾经说,“曹操设了‘摸金校尉’之类的职员,专门盗墓”。这是根据袁绍攻伐曹操时发布的檄文中的说法:“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檄文又具体指出曹操曾经亲自组织和指挥盗发梁孝王陵墓:“(曹)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这篇文字成为古来檄文的名篇,起草者是大名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陈琳在袁绍失败后,归附曹操集团。曹操曾经对陈琳此文中对于他祖上行为的揭露表示不满,对盗掘陵墓的批评却似乎取默认态度。所谓“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设置,或许确是事实。

当前很多小说、散文都说曹操设置过“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尤其是畅销小说《鬼吹灯》系列,其中关于盗墓门派尤其是“摸金校尉”描写得神乎其神。那历史上曹操是否设置过“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呢?

鬼吹灯之精绝古城

其实,在正史中并没有关于曹操设置这一“官职”的记载,而是最早出自于袁绍讨伐曹操的一篇著名的檄文里面。该檄文有陈琳执笔,把曹操骂了个狗血淋头。其中说到曹操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讨伐徐州陶谦时沿路掘人丘墓,先人尸骨散于道路,招致天怒人怨。

后来中国古典第一通俗小说《三国演义》也说曹操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

笔者研究了这一问题,发现古代一些专家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清代历史学家毛宗岗就评价《三国》的这一说法是“文人曲笔也”。笔者也同意这一看法。睿智如曹操,不可能设置这么一个违反中国伦理道德传统的官职。如果说三国期间谁盗墓最厉害,那只有董卓。把洛阳地区的帝王陵墓挖了一遍。

曹操之所以会有此恶名,是因为其父曹嵩在途径徐州时为陶谦部将所杀,因此大举兴师问罪。曹操部队在进军道路上大肆杀戮、发人丘墓,曹操也予默许,即“你杀我父亲,我毁你先人坟墓”。当时的好事者予以讽喻,曹操就此被人戴上了高帽。

四大盗墓门派:

摸金门、搬山门、卸岭门、发丘门。又被称为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岭力士、发丘将军。有称“发丘有印,摸金有符,搬山有术,卸岭有甲”。

1.摸金校尉:

摸金的雏形始于战国时期,精通“寻龙诀”和“分金定穴”,注重技术环节。鲁迅曾经说,正版摸金校尉的资格证件——摸金符“曹操设了‘摸金校尉’之类的职员,专门盗墓”。这是根据袁绍攻伐曹操时发布的檄文中的说法:“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檄文具体指出曹操曾经亲自组织和指挥盗发梁孝王陵墓:“(曹)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这篇文字成为古来檄文的名篇,起草者是大名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陈琳在袁绍失败后,归附曹操集团。曹操曾经对陈琳此文中对于他行为的揭露表示不满,对盗掘陵墓的批评却似乎取默认态度。所谓“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设置,或许确是事实。《鬼吹灯》中三个主角皆是摸金校尉,但三人并不是“破坏神”,只因随考古队前往精绝国地下鬼洞,中了诅咒(按现代科学的说法应是鬼洞中有特殊放射物质或是某种病毒),只好寻找传说埋于古墓中的“雮尘珠”避祸。时至宋元之时,发丘、搬山、卸岭三门都少有弟子出现,因此往往被认为门派传承就此断绝,只剩下摸金一门。

摸金一门中并非是需要有师傅传授便算弟子,他特有一整套专门的标识,切口,技术,只要懂得行规术语,皆是同门。不过在摸金门传承中,只有获得正统摸金符的人,才能被称为摸金校尉。号称掘丘一行的民间正统,与发丘天官的手段差不多,最善于以风水星象计算出古墓宝藏的方位。行事讲究留有后路,做事不做绝。

摸金校尉不喜欢与人合作,但独乾有困难而对方又是很信任的人,也会组成五人下的小团体。积极吸纳现代社会的工具与武器,并能将它们与风水术法结合起来使用,但对传统行规最为重视,极少有人违反。不是很擅长武功秘法体术

与发丘将军互相看不顺眼,摸金认为发丘与官府合作,挖掘古墓时坏人尸骸,损人风水,对行内传统规矩多有违背;而发丘以为摸金因循守旧,空有精悍手艺只为衣食谋,不去能将行业发扬光大。

摸金校尉行规:

摸金校尉们乾活,最擅长的是找墓,他们往往将搜集来的各种资料,结合对当地风水的观察,总是能以很快的速度找到陵墓的具体地点。

凡是掘开大墓,在墓室地宫里都要点上一支蜡烛,放在东南角方位,然后开棺摸金。动手之时,不能损坏***者的遗骸,轻手轻脚地从头顶摸至脚底,最后必给***者留下一两样宝物。在此之间,如果东南角的蜡烛熄灭了,就必须把拿到手的财物原样放回,恭恭敬敬地磕三个头,按原路退回去。

进墓前需戴口罩,入内千万别把口罩取下来,第一里面的空气质量不好;第二活人的气息不能留在墓里,不吉利;第三,不能对着古尸呼气,怕诈尸。

一般都是三人一组,一个挖土的,因为坑外不能堆土,所以还有一个专门去散土,另有一个在远处放。

2.搬山道人:

“搬山”采取的是喇叭式掘丘,是一种主要利用外力破坏的手段。他们大都扮成道士活动,正由于他们这种装束,给他们增加了不少神秘感,好多人以为他们发掘古冢的“搬山分甲术”,是一种类似茅山道术的法术。

搬山一派,最早在秦汉时就有雏形,但是兴盛于于清朝中叶,机关阵法是其所长,破解坟墓中各类机关很是拿手。风水上只是粗通门道,但与其他三派相差较远。搬山道人行事多独来独往,从不与他人合作。传统武功比摸金强一些,但对付僵尸多用提前设置的阵法,以及自制的各种小型手工武器。

其前身与茅山略有渊源,但因为理念原因,也是互相排斥。因为创派时间比较晚的缘故,继承风水法术不多,对传统行规彻底无视,被其他门派所排斥,所以极少表露***,以道士的身份周游国内各地,没有太强烈的善恶与民族观念。

搬山道人行规:

搬山道人掘丘,只为求财,虽通机关,但一贯以破坏为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为人身安全及销赃渠道计,亦有自然形成而流传下来的种种套路。细节暂时不详.

3.卸岭力士:

“卸岭力士”介于绿林和掘丘两种营生之间,有墓的时候挖坟掘墓,找不着墓的时候,首领便传下甲牌,啸聚山林劫取财物,向来人多势众,只要能找到地方,纵有巨冢也敢发掘。卸岭门据说创始人得仙人传授,有令人力大之法,所以卸岭门门人,多是力大无穷,通晓武功之人,因此被称为力士。当年威震九州的吕布也曾是卸岭门传人,为董卓筹备军饷,曾挖掘过多位汉皇墓葬。

此派于北宋期间经过逐步互相交流融合,吸收了摸金与崂山派两派特色,形成了具体的流派,对风水术法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擅长于破坏法阵,熟悉各类风水地形的的弱点。

元蒙时期,因敌视元蒙政权,被大肆迫害,于是展开全面报复,以破坏成吉思汗陵的风水,败坏元朝江山为己任。最终破坏了成吉思汗几处附陵,恢复汉人江山。也因此和蒙人结下世仇,蒙古占据天下时,曾发出金鹰令,召集一只集合了天下刺客的秘密组织追杀卸岭门人。据说直到今日,这一只刺客集团的后人依然遵循祖训,追杀卸岭门门人。也正因为如此,卸岭力士最为隐秘自己身份,非本门之人虽夫子妻儿也不会告知自己的身份。卸岭门门人后来淡出中原,曾经多活动于苗疆外蒙西北一带,近代也中亚北非欧洲也曾经出现过他们的踪迹。

卸岭力士多是极端的民族主义者,对华夏一族的传承很是重视,虽然活动范围不在中原,但传人只在汉人内寻找,对可能危害到汉人中原政权的国家,无所不用其极。精擅传统武功,行迹类于侠客。轻视现代科技产品武器,但对近代科学理论颇有研究,致力于将风水阵法等理论与科学理论结合起来,并偶尔制作阴气测量仪,针对僵尸的乾扰波发生器等产品。

卸岭派行规:

卸岭派这一派主要用鼻子闻,为了保持鼻子的灵敏程度,都忌烟酒辛辣之物。用铁钎打入地下,拔出来之后拿鼻子闻,铁钎从地下泥土中带上来的各种气味,还有凭打土时的手感,地下是空的,或者有木头,砖石,这些手感肯定是不同的。

真正的大行家对洛阳铲那些东西是不屑一顾的,因为地下土壤如果不够干燥,效果就大打折扣,特别是在江南那些富庶之地,降雨量大,好多古墓都被地下水淹没,地下的土层被冲得一塌糊涂。

卸岭派长期被蒙人追杀,门人多朝不保夕,为图自保,千百年来前辈的规矩多有变动。并演变出种种新的行规,比如从不对汉人甚至华人的陵墓出手等等。具体细节暂时不详。

4.发丘将军:

发丘将军到了后汉才有,又名发丘天官或者发丘灵官,其实发丘天官和摸金校尉的手段几乎完全一样,只是多了一枚铜印,印上刻有天官赐福,百无禁忌八个字,在掘丘者手中是件不可替代的神物,号称一印在手,鬼神皆避。此印原型据说毁于明代永乐年间,已不复存于世。

发丘印与摸金一派的手法接近,技术上稍微逊色,但比较注重众人合作。古代经常以当铺的朝奉,古董商等身份为掩饰。不轻易出手,偶尔行动多针对某些大型陵墓,是四派中唯一不忌讳与官方合作的一家。清代因为外族迫害,流亡海外,多活动于东南亚及美洲一带,曾经在诸多大型古代陵墓发掘队中发现过他们的身影。国内余支多以考古学者的身份混迹于政府部门。

发丘将军行规:

发丘将军行动多同时邀集多人,做好详细计划,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应对措施。然后按部就班,依次进行。因此在掘丘过程中危险性最低。而麻烦多来自事后分赃保密等等程序,因此有所针对地产生了一系列规矩。但具体细节暂时不详。崂山派

崂山道士擅长于驱鬼捉妖,***僵尸,诅咒解咒,传统中医,地脉风水,内家功夫等

其中地脉风水与传统功夫两法分流到山贼组织,形成了卸岭力士一派。曾经辉煌一时的绿林军中多有崂山门下。唐末义军领袖黄巢就传说学过崂山之术,并曾经在陕西挖过多处唐墓以充军饷。而崂山派内部这些本领却逐渐失去传承。

崂山道士多以驱妖捉鬼,周游行医为生,也有人为富豪官宦服务,对付他的敌人。崂山弟子素来以不分正邪,行事胆大妄为著称,号称只尊天命,不理人情,弟子中颇多和四大门派合作盗掘古墓牟利之人。四大门派中回避僵尸的法器药物,也多为崂山弟子所创。与茅山为宿仇。

茅山茅山一派擅长寻穴找墓,风水祭祀,迎亲典礼,机关阵法,相面测字,看八字,算吉凶,甚至逆天改命等等。其中机关阵法,与搬山分甲术意外流失,形成了掘丘一行中的搬山道人一派。

茅山派人多以道士身份,巡游四方,以参赞红白喜事,看风水找坟地,看相算命等行为生。茅山派认为天命虽不可违却可变,所以最擅长利用墓穴改变他人命运。也因此和掘丘者水火不容,中土墓穴中的守墓机关,号称有半数为茅山弟子所创。

茅山崂山两派为宿仇,结仇原因因为年代久远,已经难以追溯。实际上后人多是因为谋生过程中产生冲突。崂山道人惯于破坏墓葬取利,茅山弟子则要费尽心思研究如何不让人掘丘破运,一来二往两派中人***在对方手下不计其数,数千年岁月下来,仇恨之深,集合江海也不可洗清。

到了近代,尤其是文革时期,两派都被极力打压,又没有出逃外国的经验,几近失传,开放后,随政策的放宽,又逐渐兴盛起来,但声势大不如当初。不过在港台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华语文化影响范围内,两派依然颇有影响力。

茅山一派擅长寻穴找墓,风水祭祀,迎亲典礼,机关阵法,相面测字,看八字,算吉凶,甚至逆天改命等等。其中机关阵法,与搬山分甲术意外流失,形成了掘丘一行中的搬山道人一派。

茅山派人多以道士身份,巡游四方,以参赞红白喜事,看风水找坟地,看相算命等行为生。茅山派认为天命虽不可违却可变,所以最擅长利用墓穴改变他人命运。也因此和掘丘者水火不容,中土墓穴中的守墓机关,号称有半数为茅山弟子所创。

茅山崂山两派为宿仇,结仇原因因为年代久远,已经难以追溯。实际上后人多是因为谋生过程中产生冲突。崂山道人惯于破坏墓葬取利,茅山弟子则要费尽心思研究如何不让人掘丘破运,一来二往两派中人***在对方手下不计其数,数千年岁月下来,仇恨之深,集合江海也不可洗清。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