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沂源牛郎织女(牛郎织女的故事的发源地是哪里)

沂源牛郎织女(牛郎织女的故事的发源地是哪里)

  • 发布:2025-10-23 17:41:12
  • 2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牛郎织女的故事的发源地是哪里

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就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牛郎官庄村,同时这里也是牛郎织女第一次相遇的地方,至今还保留着织女洞和牛郎庙。

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汉族民间爱情故事,也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余三个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

故事介绍:

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

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牛郎织女的发源地在哪

和顺县天池村。

牛郎织女的发源地是以和顺县天池村为轴心、半径2公里至3公里处,分布着与故事情节相关联的2多处地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诸如牛郎峪、牛郎沟、牛郎洞、南天池、南天门、天河梁、簪峪(磨子峪、磨峪)、喜鹊山以及牛郎庙、织女庙等等。

印证着“牛郎织女”美丽的爱情故事。

牛郎织女的故乡在哪

在山东沂源县燕崖乡。

西周时期的《诗经·大东篇》写道: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意思是:天空的一角有银河,河水若镜闪闪发光,监察大地迷蒙,终有孔明之光,别人家织女虽跋却勇敢。在相约日移步顾盼七次,虽然不能纺织出布匹了,看那通情的牵牛,可也不愿驾车离去。

据专家考察,大东的位置在泰山以东,临淄、曲阜一带,核心位置正在今天的山东沂源县燕崖乡。作为牛郎织女传说的核心发源地,燕崖乡拥有国内唯一一处与传说实地、实景相对应并存有古建筑遗址的珍稀景观———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

燕崖乡牛郎庙旁的千年古村———牛郎官庄,村里人至今沿袭着养蚕、织布、取双七水等习俗。大贤山东麓下临沂河的峭壁上有一石洞,人称织女洞,传说是西王母囚禁织女的地方。

扩展资料:

牛郎织女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牛郎的孤儿,随哥哥嫂子生活,嫂子对他不好,给了他九头牛却让他领十头回来,否则永远不要回去。沮丧之时他得到高人指点,在山上发现了一头生病的老牛,他悉心照料,才得知老牛原来是天上的金牛星被打下凡间,牛郎于是将其领回家。

后来得到老牛指点,牛郎找到了下凡仙女们洗澡游玩的地方,拿起了其中一个的衣服,那个仙女名字叫织女,两人相识,坠入爱河,后生育有龙凤胎。但由于触犯天规,织女被带回天界。老牛告诉牛郎,它***之后把皮做成鞋穿上就可以腾云驾雾。

后来牛郎终于上了天界,眼看就要和织女团聚,被王母娘娘头上银簪所变的银河拦住去路。天上的喜鹊被他们的爱情感动了,化作“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团聚。王母娘娘有些动容,后命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两人才可在鹊桥相会。

之后,每年七夕牛郎就把两个小孩放在筐中用扁担挑起,上天与织女团聚,成为佳话。

在日本版本中,牛郎织女的婚姻是得到玉皇大帝与王母娘娘的认可,可是他们婚后就只顾浪漫而忘却了工作,牛郎的牛跑了,织女的布也品质下降了,为了令他们不再懒散,玉皇大帝才分开他俩,每年只能见面一次。

从古代典籍的记载看,民间认为织女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在七月七日晚间,向织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变得眼明手巧,故亦称为“乞巧节”;又因为参与乞巧活动的大多为闺阁妇女,因此又叫“女儿节”。是日妇女多在庭院聚会,穿新衣、拜双星(即牛郎星和织女星)、摆香案、供果品,穿针引线、搭接彩缕,进行各项乞巧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牛郎织女

七夕山东沂源县是牛郎织女传说发源地_2000字

牛郎织女传说出自山东沂源县燕崖乡,在沂源县有个说法“天上银河,地上沂河”,沂河是沂源县境内的一条河流。在沂源县燕崖乡河两岸建有织女洞和牛郎庙和天上牛郎织女隔银河相望一样,是一处独特的人文景观。这里被称为“中国爱情文化发源地”。

牛郎庙位于沂河东岸,建于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原为一幢二层阁楼式建筑,青砖碧瓦,彩绘斗拱,庙内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卧金牛塑像一尊。现有建筑为近几年重修。牛郎庙旁边有个叫牛郎官庄的村子,村里的人大部分姓“孙”,与牛郎(孙守义)刚好同姓。孙氏祖先从明末开始迁入牛郎官庄,村里人以牛郎后代自居,并历代传承牛郎织女故事,养蚕、织布、“乞巧”、取双七水等习俗沿袭至今。

织女洞始建于宋代,位于沂河西岸,与牛郎庙隔河相望,建在大贤山东北麓高40多米处悬崖绝壁上。旧《沂水县志》记载:“县西北百三十里,沂水经其东北崖畔,有织女洞,自顶至麓古柏森列,逶迤三四里,旧志名凤凰山。山有织女洞,临沂水,高峻险绝,莫敢俯瞰。转眺而北一瀑飞来,势若游龙”。织女洞口是二层楼阁式古建筑,青砖灰瓦,朱门绿窗,构思维妙,精巧玲珑,门楣上镌有“织女仙洞”四字,远远望去,犹如空中楼阁。洞内存有历代石碑,最早为宋代。二层正中坐有织女和王母的彩色塑像,左侧为织女寝室。二层窗户正对着河对岸的牛郎庙,可以让端坐在此的织女天天看到牛郎。

织女洞南有两根银杏树,其中一棵据说有1400多年的历史,极为罕见的是,这棵银杏20%的果实是结在叶片上的,被称为“叶籽银杏”,这在全国只有一棵,有专家研究认为它是一种植物返祖现象。

历代文人过织女洞时留下了诸多印记。在织女洞门楼内墙壁上有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织女洞南面峭壁上,镌刻着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沂水知县白锡元手书“钟灵毓秀”四个大字。

仙女洞口一侧立有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沂水人王松亭所题、云溪处士孟天荣书《登织女台》诗碑,其诗曰:

高攀石凳赴仙关,洞口如逢列宿还。

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间。

纵知机杼此中有,哪信鹊桥渡后闲。

我欲乘槎谁接引,客星高听水潺潺。

天孙台上望仙楼,危槛平临景物幽。

山径南随林麓转,沂河东折古今流。

泉溪声急晴疑雨,松柏风寒夏亦秋。

但于此间得少趣,寻源何事问牵牛。

织女洞和牛郎庙是全国唯一一处以牛郎织女传说为题材的古建筑遗址,沂源牛郎织女传说故事可上溯到西周时期,而沂源七夕节始于公元前206年的汉代(据林一苇考证)。2007年8月,沂源县被中国民俗学会授予“牛郎织女传说之乡”。2008年6月,“牛郎织女传说”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孙泉和叶籽银杏的传说

王母娘娘因织女嫁给牛郎,大怒,决定不要这个女儿。但事后又想织女,忍不住就悄悄来看望织女,走到织女洞南约100米处,坐在一块石头上休息,看着女儿落下泪来,泪水滴在岩石上,很快变成一眼泉水,王母娘娘抚摸着身边一棵小树说:“这仙泉是专为织女而设的,你在此守望它,让它永远清澈、甘甜。”这就是天孙泉。泉水水质清醇、甘甜,久旱不涸,大雨不溢,严寒不冻,清澈甘冽。天孙泉原为唐代道教道场迎仙观遗址。

王母娘娘走后的次日,织女发现仙泉,低头喝水时,不小心头上一颗宝珠掉在了泉水中,织女仔细寻找,怎么也找不到。这时忽然刮起了一阵风,泉边那棵小树树叶被吹得沙沙作响,织女抬起头,见此树叶非常奇特,如同美丽的扇形。再仔细一看,却发现自己丢失的宝珠竟托在树叶上,织女禁不住感叹:“树啊,树啊,你虽然给我呈上宝珠,但我与牛郎哥身居两地,戴漂亮的宝珠又有何意思呢?你先为我收藏吧,待到七月七日与牛郎哥相逢的时候我再戴吧!”七月七日,织女到天孙泉小树旁来取宝珠,发现每个树叶上都托着一个如同宝珠样的仙果,织女采摘了一颗品尝,味道鲜美、清香,吃下后顿感神清气爽。织女随手摘了一些,给牛郎和他们的孩子们带去。年复一年,牛郎和织女的后代结婚生子,在牛郎庙旁安家,逐渐发展成了牛郎村,而天孙泉旁的小树也已变成了参天大树,每年的夏天树上都会在叶面上结出无数颗果实来。

牛郎庙由来的传说

相传明朝中期,现在的香泉北塘(音:宕)村西面有一个谢家坟,坟旁住着一户姓谢的人家,家中只有一个小男孩,叫谢阿三,生活十分贫苦,自幼失去父母,孤苦伶仃,7、8岁就到人家放牛,村里人都叫他“牛郎”。

牛郎替人家放牛,从不讲工钱,随便给他多少,他从不嫌弃,主要是为了弄口饭吃吃。他从小聪明、诚实、乐于助人,虽说替人家放牛,放牛回来还替人家做其他事,别人家叫他做的事情,他也总是乐意去做,而且从来不做坏事。他自己虽然贫困,但平时节衣缩食,经常接济有困难的人家,从不求报答。有一天,主人家田里少了黄瓜,便无端怀疑是牛郎偷的,将他臭骂一顿,并把他辞退,不再叫他放牛了。牛郎虽然冤枉,但从为申辩,知情者笑他是“痴鬼”,他却若无其事。

后来村里少了东西,便都认为是牛郎所偷,他总是承担责任,赔偿损失。

有一年,夏秋之际,天很长时间不下雨,田里干得裂了缝,田里种的东西也都枯萎。突然,在一天夜里,雷电交加,下起了大雨,牛郎在夜里起床,披着蓑衣,戴着凉帽,冒雨到田里,把当地人家稻田埂上缺口全部筑好。天亮后,村里人到田里一看,每块田地都盛满了水,认为是神仙所助,牛郎却默不作声。想到村里人的所作所为,牛郎很是伤心,恨世道太不公正,决心削发到当地的“童兴禅院”做和尚,修道行,精心钻研佛法。

明万历亥年正月25日,当时做和尚的牛郎,年已古稀且已修道得行,便扎了100多个芦苇花环,放在庵的四周,他烧香上烛,沐浴净身后,端坐庵中间,举火烧环,当即烟雾腾腾,四周的男女老少远远看见一只鹤脚踏祥云,腾空而起,从庵内向空中慢慢上升,向西方飞去,而牛郎亦安然闭上了眼睛。

牛郎逝***后,有一小孩在地上掘得一铜人,是牛郎的金身,村里人见了,无不感到讶异,当地人认为牛郎已得到成仙。后由陈镒等人筹集资金,一面将牛郎安葬,一面修整寺庙,把牛郎的金身像安放在神牛阿罗汉之南,寺庙也由此更名为“牛郎庙”。

牛郎织女的故乡在哪里

牛郎和织女第一次相遇的地方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牛郎官庄村。

传说古代天帝的孙女织女擅长织布,每天给天空织彩霞。她讨厌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间,私自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织女捉回天宫,责令他们分离,只允许他们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在鹊桥上相会一次。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鹊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

记载

我国古籍中最早关于牛郎、织女的记载是《诗经小雅大东》篇,但是文中只说织女和牵牛是天河中相近的两颗星宿,两者并没有什么关联。直到汉时,这两颗星宿才被转化为具体人物,班固在《两都赋》中说:“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意思是说,汉宫昆明池边有牵牛、织女两座石人像。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