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桂峰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桂峰古称为桂岭,又叫岭头、蔡岭,海拔550多米,为半高山谷地。走进这个被誉为“山中理窟”、“云霞仙境”的历史文化名村,群山环抱,云雾缭绕,山清水秀,气候宜人,令人流连忘返。
交通:尤溪-洋中镇中巴19元,洋中镇-桂峰村,目前没有正规交通,只能是黑车前往。包车在50-60元之间(小面的)。
景点位置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桂峰村
门票
桂峰村门票20元
在福建众多的旅游景点中,有一个被称为“闽中明珠”,拥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地方很是令人着迷。
它是福建魅力古村镇的代表之一,也是福建古建筑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还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福建省首批的“金牌旅游村”。
光听这名号,就已经有一种迫不及待想要一看究竟的激动了。
它就是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的桂峰村,以优美的环境和保存完好的众多古建筑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想要去桂峰村,自驾的话,导航一搜就可以了,从厦门出发大概要5个多小时,如果是从福州出发,只要2小时就可以到达。
如果是选择公共交通工具的话,可以坐动车到尤溪站,然后到尤溪汽车站去转“尤溪—洋中”的班车,19元,等到了洋中后就可以和其他人拼一辆车到桂峰,一趟大概是50元。
既然是4A级景区,那也是要门票的,门票价格是20元,个人感觉还行吧,毕竟也是有700多年的历史了。
在南宋中后期,随着当时社会的逐步没落,再加上金兵压境,那会儿全国的重心南移,很多的世家子弟也都想找一个好地方来避世休养生息。
当时北宋的端明殿学士、书法家蔡襄的后裔九世孙蔡长,发现了桂峰这个山川灵秀的宝地,是他梦想中的桃花源地。于是就在南宋理宗淳祐七年,也就是公元1247年,带着一家老小来到这儿开始安居。
在《桂峰蔡氏族谱》中也有记载:“蔡襄六世孙蔡諲,在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因避族相(蔡)京卞之祸,自莆迁尤住十七都樟溪白叶黄坑口,遂为尤溪本支祖。其孙蔡长,宋理宗淳祐七年丁未(公元1247年),由三石井头湾肇居桂岭,为桂峰之始祖。”
当时他们初来乍到,一开始取的村名叫“岭头”,后来到元代初年的时候,子孙繁衍已经很快了,农业生产力也有很大的提升,可以大规模的开荒造田,建设村庄了。
在村子里种了很多桂花树,所以又改村名为“桂岭”。
到了明洪武初年,当时尤溪一共划分了50个都,而桂岭就是16个都的中心村,就这个比例,可想而知发展有多快。
随着人口的增多,经济的不断发展,蔡氏家族已经开始追求精神文化层次是上的东西了。蔡氏子孙奉行着“耕读传家,经史名世”的祖训,开始读书,文化氛围变得浓厚了。
随着家族的读书人越来越有出息,很多人都先后考中了秀才、贡生、举人,建起了蔡氏祖庙。
这时,蔡姓逐渐成为方圆百里内的名门望族。所以,大家开始称桂岭为“蔡岭”,后来正名更名为“桂峰”了。
说到底,现在我们看的桂峰村的历史,其实就是蔡氏家族的发家奋斗史啊。
也有人说,蔡氏家族多亏来到桂峰村这个风水宝地,根据风水学上说的,桂峰村依山而建,是个“飞凤衔书”的地形,这个地方会出文化人,用我们常说的话就是“祖坟葬的好”。
但事实也是如此,从他们的祖先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蔡襄开始,就一直出了很多进士,举人,包括什么兄弟举人,父子举人,文魁武魁等等。
就拿现在来说,这里的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也有很多。看来不光风水好,文化底蕴也很重要啊。
云雾萦绕,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桂峰村,在历史上也曾被誉为“山中理窟”、“云霞仙境”,拿手机拍,每个角度都很不错。
桂峰村四周群山环抱,就像是在色彩鲜明的光影中镶嵌着一栋栋明清古民居。
整个村庄依山就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村内保存的蔡氏祖庙、蔡氏宗祠、石狮厝、楼坪厅等39栋明、清典型古建筑令很多专家学者惊叹:“厝厝均有文化,满街都是历史”。
在桂峰村,最美的时候就是晒秋季节,漫步村中,一步一景,美到不敢大声呼吸和喧哗,怕打扰了村庄的宁静。
以“晒秋”为主题,处处可以展现出秋意,主景区每家每户挂着统一规格的红灯笼,给村庄增添了很多暖意。
桂峰村不大,但胜在幽静,虽然这里游客不多,花两个小时就可以逛完,当然,你也可以花上两天一夜的时间来慢慢品味它。
如果你累了,就吃碗豆花,坐在桥上乘凉,如果你不想吃豆花,那么还有水东烤鸭、锅边糊、清汤面、猪头肉、大条面、油卷、春卷......
桂峰最出名的当然是古建筑,来桂峰游玩,有几处古建筑不能不去,因桂峰最耐把玩的就是古建筑及其蕴含在古建筑内的文化。
桂峰全村男丁就一个蔡姓,是北宋名臣蔡襄的后裔。桂峰独特之处在于,只有一个姓氏却有宗祠和祖庙之分,宗祠用于议事,祖庙用于祭祀。
桂峰蔡氏宗祠位于石桥景区上游,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从俯视的角度看,可以清晰地看清是一幢二进制单檐歇山顶木结构建筑。宗祠门楼小巧华丽,额书“蔡氏宗祠”,石门框刻一副对联“绳其祖武唯耕读,贻厥孙谋在俭勤”,体现了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的族训。宗祠四周框以围墙,顶部饰以“松鹤延年”“竹鹿同春”“凤朝牡丹”“福寿平安”等传统吉祥图案。
越过大门,是一小庭院,院内立一根围斗式石旗杆和九副旗杆硖。中堂楣柱悬挂“人心知水源木本,庙貌报祖德宗功”筒联,为清乾隆朝内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蔡新所题。中堂屋脊上,绘有二十四孝故事图案。元代尤溪人郭居敬遴选了二十四个古代涉孝故事,并序诗编成《全相二十四孝》,从此二十四孝故事开始定形并留传至今。
宗祠正堂楣柱联句为“最喜渊源崇元定,尚期家世继君谟”,门楼内柱有一联为“兰水家声远、西山世泽长”。“元定”是指朱熹首徒蔡元定,“君谟”是蔡襄的字;“兰水”是指福建莆田的木兰溪,蔡襄是莆田人,“西山”位于福建建阳,蔡元定曾追随朱熹在此筑“西山精舍”相与讲学,并自号“西山”。这两幅楹联告诉世人,桂峰蔡氏血缘来自蔡襄,文缘来自朱熹。
出了宗祠,沿左侧临溪石路而上,会遇到一奇特的石景。在一石板桥下,一石如同乌龟的头部伸探而出,因此将此景命名为“独占 鳌头”,临考的人来此观望会带来好运。
再往上走,在临溪石路与屋间石巷相会处,有一古建筑叫“楼坪厅大厝”,因建于陡峭之处,布局紧凑,于右侧另搭一楼板为会客厅,尤溪方言称楼板为“楼坪”,故名“楼坪厅”,而福建方言则叫房子为“厝”。
楼坪厅大厝门额题写“绩绍西山”四字,两侧绘有壁画,门口石板铺成半个铜钱形,寓意要开支有度,赚的钱要用一半留一半。大厝正堂木雕甚为精美,悬挂“兄妹硕士”等匾额,廊柱柱础上雕有“暗八仙”图案,既以八仙所持的法器为图形。
楼坪厅大厝是台胞蔡龙豪先生的故居。蔡龙豪毕业于贵州桐梓海军学校,1949年随国民党部队入台,曾任***地区海军舰长、两栖部队总队长等职务。1995年返乡,倾其毕生积蓄创立“蔡龙豪奖学金”,用以奖励家乡学子。蔡龙豪先生于2012年去世,享年87岁。为纪念蔡龙豪先生,在桂峰村口建一亭子,以其妻之名命名为“丽莺亭”。
蔡龙豪先生育有一子二女,皆取得美国大学硕士学位,楼坪厅大厝内“兄妹硕士”匾额既为此意。我与其子蔡易章先生有一面之缘,2020年疫情期间,他几次电询家乡情况,嘱咐我要做好防护措施,实在令人感动。
沿楼坪厅大厝前逼仄小巷前行,在转折处有一古建筑,名“石狮厝”,因厝内有一雕刻小巧精美石狮而得名。石狮厝装饰华丽,天井全部用青石板铺砌,台基用青石砌筑,正厅柱础雕有“鲤鱼跃龙门”“松鹤延龄”“麒麟送子”“马上封侯”等图案,中堂正门额枋券书石刻“爱吾庐”“居仁”“由义”等字,还有“双凤朝阳”“琴棋书画”等浮雕石刻,整座石狮厝就是一座小型石雕博物馆。
石狮厝门楼有一幅精雕石刻对联,上联为“三谏风高,勋业在苏黄之上”,“九峰派衍,渊源从朱李而来”。在书法上,蔡襄与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在理政上,蔡襄与欧阳修等同为谏官,以直言敢谏而著名,任福州、泉州等地方官,在兴修水利、发展茶业上颇有政绩。“九峰”是指蔡元定的儿子蔡沈,曾从学于朱熹门下,后隐居福建南平九峰山下,自号“九峰”;“朱李”是指朱熹与李侗,朱熹受学于李侗。这幅对联,充分体现了桂峰人的“家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依村中小路继续向上,在半山间有一观景台,可以观看村庄总体面貌。桂峰村庄风水呈“飞凤衔书”形,两山旁夹如凤之双翼,中垂山脉似凤头,山脉上一小片丛林如同凤凰头顶的冠羽。站在观景台上,桂峰风水布局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顺着半山腰的平路直行,会看到一座石基层层叠叠的古建筑,叫“后门山大厝”。尤溪人习惯称房子背后的靠山为“后门山”,因该建筑位于所有建筑的最高处,故以山名其厝。
后门山大厝整个地基建在陡峭的山边,石砌护坡从山涧开始砌筑,多达14层,高达30米,四面用土石墙围筑,被摄影爱好者称为福建的“***”。据说,后门山大厝当年建造时,耗银一万三千两,用十余年时间才建成。
沿着山涧旁石路而下,绕过清代茶楼,来到蔡氏祖庙。祖庙正位于“凤头”处,完全融入村庄风水布局,从远处看,其硕大的圆形窗棂,有如“飞凤”的双眼,使“飞凤衔书”的造型更加活灵活现。
现存的祖庙建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二进单檐歇山顶木构建筑,粗梁大柱,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正堂厅头设有神龛,陈列蔡氏祖先神位,供后裔春秋祭祀。
蔡氏祖庙是桂峰书香荣誉的最高展示之地,亭内堂上高悬“九峰毓秀”“父子翰林”“父子举人”“进士”“文魁”“武魁”“拔贡”等牌匾。从墙上介绍可知,桂峰明清两代中进士3名、举人12名、秀才412名。
祖庙大堂上还悬有“忠”“孝”高约一米的大字,为朱熹手迹。最有意思的是“孝”字,在字右上方是人像,左上方是猴像,右侧是一个人作揖之态,而左侧是一只猴子在拳打脚踢的动作,寓意“孝者成人,不孝成猴”的伦理。
在移步换景的桂峰村庄行走,能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建筑是历史的镜子,来桂峰游玩,可以在古建筑中去寻找历史的足迹,品味文化的积淀,搜寻蕴含在其中的人生哲理,寓玩于学,不枉一行。
福建从来不缺味道浓郁的地方
文艺青年心中的“白月光”——厦门
风景独好的“鱼米花果之乡”——漳州
“满城尽带闽南红”的文化古城——泉州
……
如果这些闻名遐迩的地方你都走遍了
那不妨去看看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古村落
它们散发着独特的风情
静静地等待你的发现
01
龙岩·培田村
‖豪放而优雅的客家祖地‖
培田客家古村位于龙岩市连城县,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这里浓郁的客家人文气息,堪与永定土楼相媲美,是客家建筑文化的经典之作,人称“福建民居第一村”。
via.忆路有你
村内藏有明、清时期建筑群,古朴却精致。比起人满为患的“彩云之南”,培田的美有过之而无不及。
via.汉风
走在培田,直接的感触是无处不在的水。流水静静地流淌,为这座古朴的村庄平添了一种宁静的美好。
让人欣喜的是,尽管这里是一个风景名胜区,但村民们的生活并未受到太多影响。在这里,依然能看到最原汁原味的客家人的生活场景。
这里也不乏有文艺的小店,可爱的手作、好看的明信片……每一样都可以当做纪念。
穿过熙攘人群,那些隐秘的小巷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密密匝匝的鹅卵石铺就的地面如一部厚重的史书。
via.忆路有你
▍地址: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培田古村
02
三明·桂峰村
‖古寺钟声下的云霞仙境‖
via.@爱看书的sjd
桂峰村四周群山环抱,云雾萦绕,历史上曾被誉为“云霞仙境”。远远望去,深沉的黛瓦、层层叠叠的大厝,相互映衬又各有特色。
走进桂峰村,入眼的便是满村的石径巷道。走在细雨飘渺的曲径通幽处,感觉所有的烦恼都能抛向脑后。
via.@Jesse陌烟
via.@阿巧423
漫步村中,除了能感受到古朴的历史文化,巷中挂着的俏皮可爱的红灯笼和典雅的雨伞,将粉墙黛瓦的建筑点缀得犹如一幅水墨画。
via.@爱看书的sjd
via.@乔大叔的旅行
秋天的时候,除了丰收的喜悦,还有颇受大家欢迎的“晒秋”。红火的辣椒、金黄的玉米……铺满了屋顶、空地,形成了一场轰轰轰烈烈的色彩撞击。
via.@阿巧423
“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的美景也不外乎就是这样了吧。
via.@Jesse陌烟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
03
南平·宝珠村
‖藏在桂花百合中的宝珠‖
via.浅浅
宝珠村地处南平茫荡山风景区的西侧,被5座大山所包围。海拔近千米,夏季最高气温不超过30度。
廊桥是宝珠村的一大特色,村口的四座廊桥都有古树相伴。
via.苏
via.@木舸
阡陌交错,鸡犬相闻,这里跟《桃花源记》里的场景居然分毫不差。
via.苏
三峰桥外侧是一条人工湖,盘在半山腰上,湖水清澈,无论白天黑夜,看上去都像是一条玉带,所以命名为玉带湖。缓缓行驶小船,犹如深处仙境。
宝珠的山顶经常可以看到云海。炎炎夏日,泡一壶清茶,静坐在宝珠村的廊桥里,什么也不想,就是发呆,都会是绝美享受。
via.@木舸
via.苏
▍地址:福建省南平市蒲城县宝珠村
04
厦门·西坑村
‖厦门的“小***”‖
西坑村在厦门同安的西北最角上,与***在中国版图的位置极其相似,号称厦门的“***”。
这里绵延层层梯田、茶园叠翠,整个村落呈一字型,分布在峡谷山间。
沿着盘山公路而上,移步换景。一座座青山映入眼帘,仿佛置身于绿野仙踪,忍不住想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漫步在山村古道,一栋栋古民居散落在村中,这座美丽的乡村,带着它淳朴的民风,绽放它独特的魅力。
在喧嚣的城市待久了想要逃离,这样的“世外桃源”无疑是最佳选择。
via.汉风
▍地址:厦门市同安村莲花镇西坑村
05
泉州·樟脚村
‖油画中村庄‖
via.林下清风
位于泉港区的樟脚村,村里全是石头垒砌成的房屋群。
走近古民居,全貌尽收眼底:一堵堵墙上的石卵石块,都是铁红色的风化石。卵石砌成的狭窄、幽静的石巷,经过雨水的冲刷,石梁上留下古老的印记。
这里巷道连着巷道,岔道连着岔道,曲径通幽,颇有迷宫的神秘。红褐、灰白、藏青色的石墙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么绚丽、缤纷,俨然一幅油彩画。
via.石瞒芋
村里的每个小角落,都能遇到惊喜。文艺清新、古朴神秘,在这里都能找到。
via.丁susu
▍地址:泉州市泉港区涂岭镇樟脚村
06
泉州·观山村
‖建筑“博物馆”‖
南安观山村,它是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入选村之一,村里随处可见闽南特色的红砖瓦房。
via.@许启胜
全村保存较完整的百年古大厝20多座,最早的一座有200多年的历史,常年吸引画家、摄影家来此创作。
via.@Lu瘦瘦
这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小村落,有些落后,但又有其独有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秀美自然风光。
via.@慢调拾光
正如一位到观山村写生作画的画家所说:观山的美,美在于变化,美在于沉静,可以说是移步换景,步步入画。
via.@Lu瘦瘦
▍地址:泉州市南安市眉山乡观山村
07
泉州·丁荣村
‖深山里的秋天童话‖
德化有一个藏在山中的“银杏之乡”——丁荣村。每年,这里都会用一场盛大的银杏雨,迎接泉州的秋天。
金灿灿的银杏自成一色。低头,一地金黄纷飞斑斓。与黑白相间的瓦房长廊、悠长的小路石阶,美得震撼人心。
这里的秋天,除了洒满一地的银杏叶,还有那一排排用山间竹子搭成的晒台上的果实。
大山深处自有它的迷人之处。空气清新,山林红黄绿错杂,看着眼前的天空、流云与高山,心也跟着沉静了下来。
晨露雾霭中,古老的村庄缓缓醒
在这些淳朴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般的古村落
没有游客的摩肩接踵
可以轻松地漫步于街头巷尾
感受片刻的宁静
领略它无与伦比的美丽
尤溪桂峰是一个超级给力的旅游圣地,这里的山峰非常奇特,布满了绿植和古朴的人文气息,这里的现代化开发也是相当的完美,下面给大家分享尤溪桂峰古村详细介绍和旅游体验。
桂峰古村地理位置: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之东北向
福建三明尤溪桂峰古村充满人文之美。金秋时分,南方气候依然炎热,不少人旅游到桂峰古村拍摄晒秋民俗。
其实,桂峰古村晒秋之类民俗只是农耕时代秋收之后备荒之举,不值津津乐道。真正让我着迷的风景,不是晒秋,而是它的崇文尚学人文之美和天人合一风水内涵,铸就它是一本耐读的大书!
近年来我六到福建三明尤溪为东家堪察风水后,就一起与林上昌老人、学员林友亮等人考察了当地民俗风情,其中二次就去了历史文化名村桂峰村考察。
近几年我考察过曾国藩、李鸿章、鲁迅等名人名地,得出一个结论,文化基因的培植才是维系一个家族持续发展的动力。人生活在天地之中,无不感受天地之气。文化基因的培育就在于营造有利于身心健康,心平气和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位于福建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全村人蔡姓,是个血缘村落。据记载,尤溪洋中镇桂峰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明清两代出过不少历史文化名人,为当地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崇文尚学的精神财富。古村的始祖蔡长是北宋名臣、书法家、祖籍仙游县的端明殿学士蔡襄的第九世孙。南宋中后期朝廷偏安东南时,为避战乱,他带着族人从莆田迁徙到此安居,迄今近800年。历史上这里文风鼎盛,人文蔚起,明清两代经科举中进士者有3人,中举人12名,中秀才412名。南宋,时修建的房子早已消失在岁月深处了,如今我们看到的古建筑群皆为明末清初建筑。
原本有100多座,因年久失修现存不到80座,曾经华丽一时,如今的残墙断壁,印证着历史的无情风霜,2002年被评为“福建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被国家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当你看完上述介绍,你就会情不自禁地想从风水环境解读蔡氏家族成功的原因。
桂峰在古时称为桂岭,又叫岭头、蔡岭,海拔550多米,为半高山谷地,群山环抱,云雾萦绕,山青水秀,气候宜人,被誉为“山中理窟”、“云霞仙境”。整个村落依山就势分布在村中的三面山坡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村中小桥流水,曲巷通幽。
遥想761年前一幅画卷:从纷忧的战乱中南移的北宋端明殿学士,著名书法家蔡襄之九世孙蔡长,一脚踏上桂峰,如黛青山与如缎绿水的徐徐展露,这山这水便留住他的脚步。几个世纪辛勤的耕耘创造,蔡氏子孙遵承“耕读传家,经史名世”的祖训,历代儒风不衰,仅明清两代就中进士3名、中举人12名、中秀才412名。
原本寂静的桂峰热闹起来了,人们争相敬慕,顶礼膜拜。熙熙攘攘的脚印踩出一条尤溪至福州的官道从桂峰经过,达官贵人、商贾小贩和艄排工人蜂拥而至,“四寻客栈五步楼,比屋弦声乐悠悠;梦寐以求寄居地,旅客旋步三回头。”桂峰在瞬间突放异彩,迅速繁华。这又印证了路为财之理。
大凡古来人丁兴旺之处,总是占得交通便利之利。古代河流港口发达之处,或官道所在之地都带来商业兴旺,无商不富。无论是珠三角,还是长三角,都是交通发达地区。上个世纪八十代的海洋文明论,也是阐述开放世界文明进程中谁率先成为世界列强一员,就在于打开国门,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做大做强进出口贸易,水带财,自古到今皆然。不过,现在的水扩大了其内涵,道路是水,航运也是水,互联网也是水。信息时代开创了创造财富的新方式。这是古人创造风水理论所未曾想到的局面。所以,风水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才是力量
后裔人才辈出知识可以改变人心气质,可以增加人的才干,读书是通往财富的必经之路。
石狮厝内的那幅石雕对联:“三谏风高勋业在苏黄以上,九峰派衍渊源从朱李而来。”背额书“紫气东来”四字。透过这些字眼,我们看到了蔡氏后裔坚韧自信,其先祖蔡襄的成就不在苏东坡、黄庭坚之下,蔡元定的学问源自于朱熹、李侗,也表现了他们立志秉承乃祖的立身处世之道。桂峰每座古建筑内都有书斋,并在书斋周围配有池塘、花圃,不但增添了几分书香韵味和几分优雅,更体现了蔡氏家族对文化的重视。蔡氏耕读传家、崇文尚学,尤其亦儒亦官亦商的文化品位,对后代潜移墨化的影响时雨春风,润物细无声。
建国几十年来桂峰村考取中专以上的就有数百人,其中大学生158人,硕士7人,教授、工程师多人,可见江山代有才出,长江后浪推前浪。还有人仕途腾达,风生水起,执掌大权。
读书人知书达理,重孝道。发达的蔡氏子孙“人心知水木本,庙报祖_宗功。”在桂峰修建一座案堂俊秀、龙脉雄伟、被人称为“飞凤衔书”的蔡氏祖庙。
清康熙十年(1671年),蔡氏家族鼎盛,适逢后亦蔡茂相高中进士,于是有拨币兴工建造了一座“备极辉煌冠冕”的蔡氏宗祠。与其相映衬的30多座新居也拔地而起,桂峰便成了方圆几百里_的名门望族。当我们走进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的蔡氏宗祠,一种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弥漫心间,你不得不为它的壮观和精致而发出感慨,中轴线上依次为正堂、中堂、门楼,地面用石板和三合土铺就,异常坚固。全祠用80根巨大柱子构建,宽枋大梁,不用一钉一铁,全部用卯榫镶嵌而成。极富特色高悬祠内的“父子举人”、“兄弟举人”、“兄妹硕士”等大匾,显示了蔡家人的自豪和骄傲。
经测,蔡氏祖庙原为蔡氏开山祖阳宅,丙山壬向兼午子,水口为辛戍,来水为艮寅;蔡氏宗祠丙山壬向小空,来水艮寅,出水辛戍;蔡元庆(武状元)阳宅大门壬山丙向兼子午,厅堂为庚山甲向兼酉卯,水口为癸丑;龙豪故居,甲山庚向兼卯酉,水口为丁未;天井出水为辛;石狮厝宅门为丑山未向兼癸丁,天井丁字放水,院门乾山巽向兼亥巳;位于高峰的后门田大厝卯山酉向,水口庚酉,庚酉辛三支峰秀挺。
桂峰民宅依山而建,村尾外有石岭数百级,环岭皆桂,花开时,空气中散发的全是桂花香味。溪水缓缓穿村而过,似一首轻轻流淌的歌,流过村子中心一座历经400多年岁月洗礼的石印桥。站在这座见证了桂峰蔡家人兴衰往事的石印桥,心中呤诵清举人蔡鸣凤的诗:“雁齿双痕似卧波,圆灵镜下影如何。分明一月千潭境,人迹何年印得多。”
石桥周边四枝参天桂花树,枝繁叶茂、迎风招展。山风吻着你的脸,别有一番情趣!
我在做完风水业务之余,总要做发现这里的风水之美,把每一次出差视为风水文化之旅。古人说的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生匆匆,在有限的生命时光中腾出时间多看看名山大川,让秀丽风景装在胸中;多留连于名人名地,解读别人成功的历史,吸收心灵营养。
我尤为重视考察深藏山水间的古村,这些历史文化名村承载太多的辉煌,走进一栋栋古老的民居,就是翻开一段段历史,它们悠远而沉静;
当你打开罗盘做风水解读时,犹如砂中淘金,在品味着一首历史诗,隽永而深邃。人呵人,当你得到山水之灵气熏陶,你就在演绎地灵人杰的故事。
若不相信,请你走近桂峰体验它的质朴生活,并考察这里的美丽山水所蕴藏的风水内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