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中国气候异常?2021气候异常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气候异常?2021气候异常的原因是什么

  • 发布:2025-10-29 13:42:35
  • 1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2021气候异常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全球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全球变暖会改变全球的大气环流形势,通过海洋和大气、陆地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影响局地气候。全球变暖导致一些地区暴雨、洪涝、干旱、台风、高温热浪、寒潮、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而且强度增大。冷涡造成的近地面的偏北风,从而造成了一个风向逆转,近地面的偏北风有利于暖湿气流的抬升。

气候:

气候(Climate),自然科学名词,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中国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中国天气异常的原因

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正常年份里,每年的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随着夏季风的向北推进,我国的主雨带会北推到华北、东北地区,形成雨季。此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都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以晴朗少云天气为主,夏天增温和太阳辐射增温在这时都比较明显,一般也容易出现高温天气。但今年由于主雨带提前北移,南方地区长时间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或者是***高压的暖高压控制,影响范围广、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因而就造成了南方大范围的持续高温天气。

除了副高势力强以外,马学款表示,还有另外两个因素不容忽视。“一是北方地区的冷空气虽然比较活跃,但势力弱,影响区域偏北;二是在低纬度地区的热带系统中,台风或者热带风暴的势力也比较弱,路径又偏南。因此,冷空气和热带系统都很难直接影响高温区。”这无疑加剧了南方的持续高温天气。随着持续的高温,降水稀少,加之比较高的蒸发量,便造成了贵州、湖南、江西等地旱情的持续发展。

多因素合力的结果

表面来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强是造成持续高温少雨天气的主因,但为何今年副高势力如此强盛,且持续时间这么长?对此,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李维京从气候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从今年入汛以来的气候特征来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且位置偏北、偏西是持续高温少雨的主要诱因,其中,有四个因素对助推副高势力起到了主要作用。”

第一个是海洋因素。李维京表示,“今年海洋受到的东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风量都偏低,而整个西太平洋暖风地区的海风量偏高,这便有利于副高的增强和偏北。”

第二个是青藏高原热力作用非常显著。去年冬季,东部地区温度偏低,但惟独青藏高原的温度很高。加之去冬今春,青藏高原很少积雪,可以接收到比较多的太阳辐射,因此,青藏高原在夏季便成为强大的热源。“这个热源有利于副高偏北、偏西,而且有利于华北降水,不利于长江及江南地区的降水。”李维京解释说。

第三个是中高纬度因素。李维京说:“从去年9月份以来,北极海冰便处于十多年来的低点,海冰减少吸收了较多的太阳热量。而现在北极又处于负位相,正好有利于副高偏北,季风偏强,有利于华北降水,不利于长江及江南地区降水。”

第四个是全球变暖因素。由于全球变暖,使得副热带高压向北扩大,并显示出全球副热带高压都向北移动的趋势。因此,李维京表示,“从年代纪的视角来看,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可能会形成北涝南旱的趋势。并且随着全球变暖的持续,我国主要雨带未来很可能向北移动”。

天气现象未来趋势

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视角来看,全球气候变暖究竟会对天气现象造成何种影响?对此,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教授胡永云表示:“根据分析我们发现,今年的气候特点与通过气候模式预测的全球变暖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也就是说,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高温干旱等异常天气现象很可能经常“光临”。

胡永云进一步解释:“比如,我们使用了全球几十个气候模式进行降水预测:假定在21世纪里,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国北方的降水确实在增加,而南方的降水则在减少,但不至于减少到干旱的程度,但北方的降水是增加的。”

副热带高压的变化特征,同样受到了全球变暖影响。通过近几年的气候资料分析,胡永云发现,随着气候变暖,副热带高压的位置逐渐向北走,与此相对,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则在逐渐向南走。“虽然扩展得不是非常多,移动还是蛮缓慢的,但整体来讲,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还是向北走的。”胡永云表示,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也逐步向北移动,雨带又总是在副热带高压的北部,因此,雨带也就相应偏北边了,这无疑加剧了南方的高温少雨。

总体上可以看出,今年的南方干旱、降水偏少,而北方降水偏多,与全球变暖形势紧密一致。但胡永云强调:“不能说今年的温度太高就是全球变暖,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变暖,而是形势相一致美国进口普卫欣天猫。”

对此,李维京也表示,“全球变暖后,近地层即对流层变暖最显著,大气中的水循环会加剧,令大气不稳定度增加,容易出现旱涝等极端天气”。也就是说,随着全球变暖,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是:极端天气事件持续增加,大家都在遭遇全球变暖后的天气影响。

《自然地理》中国的各种极端性气候灾害,为什么会频繁地发生

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强度偏强。例如暴雨、大暴雨出现的频率比以往增加。台风强度增强、登陆台风的破坏性增强、移动路径异常,加之与其他天气系统配合,容易导致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强降雨,引发严重的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二是今年冬春季和初夏气候系统的异常,冬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偏高,使得东亚季风活动加强,副热带高压位置偏西偏强,从而增加了向我国***输送的水汽,同时诱导台风频繁发生,并增加了登陆和西行的几率。

中国气象局:8月我国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气候为何越来越坏

中国气象局在2022年8月3日发布消息,称8月份我国气候接近常年或偏高。气候之所以越来越坏,主要受限于资源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原因。

一、全球气候变暖的步伐越来越快。随着经济越来越发达,各种工业、工厂建设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碳排放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尽管当前国家支持推广新能源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所处的大环境已经遭受到了破坏,植被越来越少,各种生物面临着灭绝危机。相信大多人都知晓全球变暖的后果,每每科学家都提到海洋在上升,尽管这个上升的幅度肉眼难以察觉,但是各种台风和局部的暴雨无不在提示极端天气的出现!

二、人类对于自然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确实有限的,如果不注重保护、合理运用只会让自然资源过度开发。此前有科学家曾经研究过,按照人口增长的速度来计算,自然资源根本满足不了人类的需求。肆无忌惮的索取量,只会大肆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的后果就是自然生态环境失去平衡、物种灭绝、气候出现异常。

三、地球的保护层逐渐被破坏。人类在日常生活中释放出大量的氟里昂,众所周知地球的外层有一层臭氧层在紧密包裹着。但是这些费里昂的出现,上升到大气层之后,就会破坏掉这层天然的保护膜。

所以近几年来频频刷新纪录的罕见天气,难道还不足以让人类深思吗?全球变暖不仅仅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出现高温天气,更让气候危机的步伐距离人类越来越近。一旦进入某个临界点之时,最终受到影响的只会是人类本身。所以在这种状态之下,我们要做从自身做起,保护生态环境!

近几十年来,中国有什麽大型的气候异常或是疾病

1991年江淮及太湖流域地区入梅早,降雨强度大,梅雨带稳定,梅雨量大。5月中旬末至7月中旬初不足2个月的时间内降雨总量一般有500-1000毫米,局部地区达1000-1300毫米,比常年偏多5成以上,江淮大部偏多2倍左右,淮河、长江中下游及太湖流域发生大洪水。皖、苏、鄂、豫、湘、浙、沪等省市受灾人口达1亿以上,受灾农作物2.3亿亩,***亡1200多人,倒塌房屋数百万间,直接经济损失700亿元左右。

1991年12月22-30日,我国出现一次大范围的降温和雨雪天气过程,西北和华北大部、西南东部及江南、华南的不少地区最低气温打破历史同期记录;江淮最低气温降至一10~一15℃、江南降至一5~—12℃。太湖、洪泽湖封冻,太湖最大冰厚达15厘米,是自1954年来封冻最严重的一次。湘、鄂、赣、苏、皖、浙、闽、桂、粤、川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农作物、蔬菜、果树等受到严重冻害,其中江西省受冻油菜1017万亩、柑桔125万亩。

1992年我国东部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干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黄淮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伏秋旱重。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4.9亿亩,其中成灾面积2.5亿亩,绝收3800多万亩。

1993年1月上旬末至中旬中期,我国出现大范围降温和雨雪天气,不少地区中旬平均气温为建国以来同期的最低值。苏、皖、赣、鄂、闽、粤、桂等省区的农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或寒害,其中仅广东省受灾农作物就达800多万亩,160万亩淡水鱼受冻害,经济损失达41亿元。1~3月,青海省大部地区连降数场中到大雪,积雪普遍达15-50厘米,局地达1米,加之气温持续偏低,积雪难以融化,使南部和环青海湖一带地区发生严重雪灾,受灾牲畜134O多万头(只),累计***亡147万头(只)。4月上旬,受强冷空气影响,河北中部和南部最低气温降至一3一—8℃,有1460万亩冬小麦、蔬菜等受冻害。

1993年5月4-6日发生了自1927年以来最强的一次特大沙尘暴天气过程。它波及到***、甘肃、宁夏、内蒙古4省区的18个地市的72个县,风力一般6-7级、局部达9-10级,瞬间最大风力达12级,最低能见度接近零,风沙形成的沙尘暴壁高达300-400米。受其影响,4省区受灾农作物560万亩,***亡和丢失牲畜12万头(只),***亡85人、失踪31人,多处公路、铁路运输中断,直接经济损失达5.4亿元。

1994年汛期,两条明显的雨带长期在南岭及东北地区摆动,暴雨天气频繁。西江、北江、湘江出现建国以来最大洪水,赣江为第二大洪水。桂、粤、闽、湘、赣、辽、吉等省区有7600多万人受灾,1亿亩农田受灾,***亡10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近800亿元。

1995年汛期,江南及东北的东南部等地暴雨频繁,其中江南北部一带6月上旬至7月上旬降水量一般有350-500毫米,部分地区达500-900毫米,偏多5成至2倍;辽、吉两省大部地区7月下旬至8月上旬降水量一般有200-500毫米,偏多1-3倍,洞庭湖、鄱阳湖水系及长江下游干流和辽河、浑河、第二松花江、鸭绿江等发生大洪水,湘、赣、辽、吉、浙、鄂、皖等省受灾农田数千万亩,***亡22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1100多亿元。

1995年11月至1996年3月,青海南部及***部分牧区降雪频繁。青海省玉树州大部地区积雪深度在40厘米左右,最深的达2米,散落在28万平方公里的近万名藏族牧民和30万头牲畜一度被大雪围困,全州因雪灾***亡牲畜108万头(只)。***牧区至3月己连续出现5次大范围的强降雪过程,局地积雪深达1.5米,造成45万人和900万头(只)牲畜遭受雪灾,有150万头(只)牲畜***亡。

1996年2月下半月,受强冷空气影响,全国大部地区降温10—18℃、江南和华南达18-22℃,华南大部、西南东部下旬平均气温为1964年以来同期最低值。南方各省区遭受不同程度的低温冻害。其中,广东冻***塘鱼15万吨,290万亩冬薯和220万亩热带、亚热带水果普遍受害,经济损失达46亿元;广西冬种作物受灾1560万亩,水果受害35万亩。

1996年7月31日和8月1日,9608号台风先后在***基隆和福建福清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沿海潮位超过或接近历史最高潮位。台风及其减弱的低气压深入内陆造成大范围的风雨灾害。闽、浙、苏、赣、湘、鄂、豫、冀、京、津、晋、陕等10多个省市受灾农作物5400多万亩,***亡70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50亿元。

1997年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干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尤其北方大部地区夏季持续少雨高温,6-8月降水量一般为150-300毫米,偏少2-4成,华北、西北的部分地区偏少达5-7成,夏旱最为严重。该年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达5亿多亩,其中成灾面积达3亿亩。黄河从2月7日起,多次出现断流,至11月21日累计断流共222天,断流河段曾一度达700多公里。

1997年夏季,华北、东北、西北、黄淮等地先后出现晴热高温天气,其中华北中南部,西北东部≥35℃的高温日数在10天以上,部分地区超过30天,山西运城、陕西西安等地达60天,一些地方最高气温超过4l℃。

1998年,继南方部分地区发生冬春汛之后,夏季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又较常年偏多,暴雨频繁,其中长江流域大部降水量一般有700-1000毫米,部分地区达1000-1500毫米,嫩江流域大部也有350-550毫米,偏多5成至1.5倍,长江继1954年之后又一次出现全流域性大洪水,嫩江、松花江发生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该年全国暴雨洪涝受灾面积达3.34亿亩,1.8亿人(次)受灾,***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间,直接经济损失达2551亿元。

1998年3月中旬后期至下旬前期,受强冷空气影响,全国大部地区出现大风和强降温天气,长江中下游沿江一带最低气温降至一1一—2℃,并降了雪。低温降雪使皖、苏、豫3省遭受冻灾的农作物面积达5500万亩。

1999年北方大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北方冬麦区和南方的部分地区发生冬春旱;夏季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明显偏少,汛期无汛,季降水量一般偏少2-5成,部分地区偏少5-8成,进入9月以后,华北、西北东部、黄淮部分地区及鄂北等地降水仍持续偏少,致使上述大部地区发生了大范围的严重夏秋连旱。该年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4.5亿亩,直接经济损失780亿元。

1999年夏季,华北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两段持续晴热高温天气,≥35℃的高温日数一般有10-25天;7月24日北京最高气温达42.2℃,是建国以来的最高气温。

1999年6月下旬至8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持续偏低,出现了罕见的“凉夏”。其中,上海未出现≥35℃的高温,为1883年以来所未有;江苏的“凉夏”天气为近40年之最。由于积温不足,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生育期推迟,甚至歉收。

1999年12月中旬后期至下旬初,受强冷空气影响,长江以南大部地区最低气温降至0℃以下,华南、西南等地发生大范围的低温冻害,各类作物受灾面积达8000多万亩,仅广西、广东、云南、福建4省区直接经济损失就达300亿元左右。其中云南昆明世博园内最低气温降至一9℃,室内植物8成受冻,许多耐寒植物也被冻***。

2000年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北方大部地区春夏大旱,南方部分地区也发生春旱或伏、秋旱,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6亿亩,绝收面积1.2亿亩,其中辽、吉、黑、内蒙古、冀等省区旱情最重。因旱全国有天津、长春、济南等300多座县级以上城市缺水。

2000年夏季,华北、华南等地不少地区连遭热浪袭击,华北、江南中东部、华南等地的部分地区≥35℃高温日数在20天以上,其中,河北承德、北京、广东连县分别达28、26和44天,比常年同期分别偏多25、21和22大。以夏凉著称的承德市7月12-14日连续3天最高气温超过40℃,其中14日达43.3℃,为建站以来的最高气温;三大“火炉”之一的武汉市7月分最低气温超过30℃的有5天,其中28日高达31.1℃,为该市有气象记录百年来日最低气温的最高值。

2001年全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尤其北方地区在1999、2000年两年少雨大旱之后,又发生一次大范围严重干旱。至6月上旬,全国受旱农作物面积达到4.2亿亩,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期最大值,并有4460万人和1450万头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进入盛夏以后,四川盆地及以东的长江中下游一带持续高温少雨,伏旱严重。秋季,东北、华北、黄淮等地的部分地区仍有不同程度的干旱。该年全国受旱农作物达5.7亿亩。

2001年7月上旬的短短的一周之内,广西接连遭受“榴莲”、“尤特”两个台风的袭击,出现大范围的暴雨或大暴雨,西江干支流洪水暴涨,邕江南宁、贵港等河段发生建国以来最大洪水。全区有48个县、市、区1000多万人受灾,40多万人一度被洪水围困,受灾农作物1000多亩,直接经济损失150多亿元。

还有的异常气候就是2008年的南方雪灾以及现在的西南五省的干旱。

疾病大都是从外国传播过来的。要是在咱们国家爆发的,主要就是非典了。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