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明、清分属新安和古义堡,民国18年(1929年)属东北区,民国29年(1940年)至民国36年(1947年)属商桥镇,民国37年(1948年)属沙北县5区及临颖沙北区,1949年属商桥区,1959年属商桥公社,1963年与商桥分设,建李集区,1965年撤区设李集公社,1984年改称李集乡,2011年1月6日李集乡撤乡建镇。地势平坦,平均海拔高度为172米,最高59米,最低56米。整个地势略呈西北高而东南低,均属平原。气候适宜,光照充足,年日照为2228.9小时,年平均气温14.6℃,极端高温42.2℃,极端低温-15.9℃,无霜期216天。年平均降雨量为805.2毫米,地下水资源丰富,土壤多为沙壤土,酸碱度适中(PH值15.7-7.81)。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镇。
境内粮食、烟草、果品、蔬菜及畜产品资源丰富,尤其盛产烟叶、红薯及其系列产品。享有郾城区烟叶生产第一大乡和“豫南粉线丝第一乡”的美誉。主要工副业产品有装饰材料、塑料制品、防伪印刷制品、红薯粉丝、粉片、豆类食品饮料、烟花爆竹等,是远近闻名的花炮之镇。2000年,李集镇工农业总产值37080万元,财政收入371万元,李集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71元
李集镇是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一个比较重要的乡镇。李集镇位于郾城区境北部,东与西华县奉母乡交界,西与商桥镇相连,南靠颖河与孟庙镇相望,北与临颖县皇帝庙乡毗邻。乡政府驻李集村。李集镇东西长10.2公里,南北宽5.7公里,总面积51.4平方公里,耕地49634亩。李集镇22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221个村民组,10732户,43319口人,其中农业人口42057人,非农业人口1262人,其中回族、藏族6人,其余为汉族。
李集镇交通便利,再加上由于邻近漯河市,所以经济发展比较好,每逢农历日期尾数为三、八的那天为大集市,当地则成为“更”,去集市上买东西,则称为”赶更“。李集镇人民大都十分淳朴老实,乐于助人,不会坑蒙拐骗他人,当地所说河南方言与河南其他地区没有特别大的差别。
同大多数河南乡镇一样,李集镇地处平原,矿藏很少,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农业镇。近年来,乡政府鼓励辖区各村村民承包土地,种植辣椒、烟草、红薯、反季节蔬菜等,比较好对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李集镇下辖村委会包括北李楼村委会、薛庄村委会、陈集村委会、胡楼村委会、严集村委会、前杨集村委会、孔河涯村委会、张店村委会、罗楼村委会、梁楼村委会、李垓村委会、刘浩村委会、王楼村委会、西韩村委会、孙垓村委会、苑庄村委会、李集村委会、李晓岚村委会、张景龙村委会、陈庄村委会、李村营村委会、张楼村委会、胡坑村委会、影塘村委会、四杰村委会、杨集村委会、四龙村委会、高才刘村委会、黄垓村委会、庞店村委会、刘集村委会、杨河涯村委会、张堂村委会、张庄村委会、张口村委会。
李集镇,隶属于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
地处郓城县西北部,东接黄集乡,南与侯咽集镇、张鲁集乡为邻,西隔黄河与河南省范县相望,北隔黄河于河南省台前县相望。
[1]区域面积89.52平方千米。2018年,户籍人口59367人。
[2]1958年9月,成立李集公社。1983年12月,撤社建乡时,建李集乡。2016年,撤乡设立李集镇。
[3]2020年6月,李集镇下辖35个行政村。
[4]2018年,李集镇有工业企业33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家,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91家。
李集镇,隶属于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
[1]位于县域西南部边缘,西、南均与安徽省交界,镇政府驻地距县城约28千米,辖域总面积62.98平方千米。
[2]截至2020年6月,李集镇下辖4个居民社区和11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东圩社区。
[3]截至2019年末,李集镇常住人口为5.14万。
秦以前,李集周围方圆百里尽为湖泽,秦时因开挖“潼河”泄洪,始称“潼泽”,西汉时改为“潼滤”,安史之乱时,山西曲沃人迁陡至此,且王姓人众,于唐乾元三年更名为“王集”。
元初经商潘姓势力渐盛,改称“潘王集”。
明嘉靖年间,山西洪洞县李氏三兄弟携巨资至此经商发家成旺族,遂改为“大李集”并延用至今。
民国17年(1928年)改称三山市。
商业活动盛极一时,扬名南北,素有“小上海”、“小南京”之誉。
民国33年前后,泗灵睢县抗日******建置李集区、李集市。
1949年仍为李集区,1957年撤区并乡为李集乡。
1958年改为李集人民公社,1983年复称李集乡,1987年改为李集镇。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1——1566年),山西洪洞县大族李大仙三兄弟,因避战祸流徙到此。
在此之前这个地方叫潘王集,主要是潘、王两大家,他们有钱有势,无所不为。
姓李的来到后,散财货,结豪强,扩建了集西的李家圩,又乐于行善,对些要饭花子给吃给喝,帮助乡民安居乐业,在百姓中威望渐渐提高,势力和地盘也渐渐扩大,随之,人们就开始称呼李家集了。
为了争夺集名和市面,三家明争暗斗,姓王的和姓潘的联合起来对付姓李的,以便继续维护“潘王”集名,保护自己的财势。
当时姓王的便准备了些银两和土特产来到姓潘家里密谋,要姓潘的到县里打点打点。
这天晚上,天漆黑一团,姓潘的一行人刚出集镇几里,见路旁的坟堆边闪动着不少青面獠牙的小鬼,而且都在唠叨着“明天赶李集”、“明天赶李集”,几个人不禁心惊胆战,再往前走,仍然是如此,一连走了十几里路都是小鬼们说着“赶李集”。
姓潘的人一想,连小鬼都承认是李集,我们还告、还送有什么用?这是天意。
便吓得屁滚尿流地跑回家了。
原来,这是姓李的派人装扮成鬼,先从心理上攻破对方。
姓王的倒不以为然,他们觉得天下哪里有鬼,这事关今后子孙万代,怎可不争?便又依着势力和钱财,到县里打官司。
幸好县官还算不是糊涂,于是第二天穿着青衣青帽,前往当时街市进行微服私访。
这一天风和日丽,正是一年一度阴历正月初九地庵庙会,由于这是李集镇最大的庙会,盛况空前。
离集镇十余里的路上都是赶庙会的人,有的是挑担做生意的商人,有的是坐车骑马的公子、老爷,而更多的还是要饭的穷人和治病求神的贫困百姓。
县令一路问人:“大家到何处去?”都说:“咱们赶大李集的庙会,怎么你还不知道?”说赶“潘王集”的仅十有一、二,而且那些有钱人对这位穿便衣的县官理也不理。
这样一来,县官在心里有了谱。
后来县官到了庙会上,又问大家:“你们知道这是潘王集还是大李集?”“是大李集”,叫大李集的喊声响成一片。
潘、王两家哪里知道是姓李的已经拢络了“花头”(要饭的领头人)来带头干的,故而拥护叫大李集的喊声响成一片。
于是县官在衙役们的引领下,走向庙会搭的戏台,当场宣布:“根据民心民意,此地集市就叫‘大李集’吧。”台下呼声一片,拍手叫好。
后来姓潘的迁走了很远很远,姓王的被迫住在李集镇的四周,以待时机,从四面围攻。
故此有了李集镇而无姓潘的村庄,只有围绕四周的一里王、二里王、三里王、四里王、五里王、王点、王址、王铺、王柳圩等王姓村庄。
李集在清朝中后期,随着集市贸易的不断繁荣昌盛,睢人又称之为大李集并美誉为小南京,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憧憬之地。
有一首民谣就是人们想往大李集的真实写照:“小红孩,挎竹篮。
挎的什么?挎的红鸡蛋哩!你怎么不吃呢?没有柴火烧啊!你不能爬树折吗?怕戳毁大红袄哩!不能叫你媳妇补吗?媳妇***啦。
***在哪儿啦?***在锅门前啦。
埋在哪儿啦?埋在山后坡啦。
黑牛角黄牛角,一直哭到太阳落。
黑牛蹄黄牛蹄,一直哭到大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