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西秦戏,西秦戏的介绍

西秦戏,西秦戏的介绍

  • 发布:2025-09-19 12:26:49
  • 1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西秦戏的历史渊源

西秦戏源自秦腔(秦腔、甘肃腔)传入汕尾市海陆丰,长期演变形成“西秦戏”。说法有二:一说明代万历年间,陕西陇右(今甘肃天水)有位刘天虞(与同代戏剧家汤显祖是攀友),到广州做官,带3个西秦腔班子,经过江西流人粤东、闽南、台北一带,后来在海陆丰扎根,并与海陆丰民间艺术和语言结合,逐渐游离于西秦腔而自立门户,形成西秦戏;又有一说,是明崇祯年间,李自成的败军沿闽赣边界进入广东之后,败军中一些陕甘艺人在海陆丰聚班演戏所留传下来的。

传统剧目分文戏和武戏两类。文戏的主要剧目有:“四大弓马”、“三十六本头”、“七十二提纲”等。武戏多取材于东周列国、封神、隋唐、水浒等演义小说。经过整理较有影响的剧目有《回窑》、《斩郑恩》等。武打艺术宗南派武功,长于表演慷慨悲壮的历史故事戏。脚色和场面分为“五行十柱”,即打面行(分红面、乌面、丑);打头行(分正旦、花旦、蓝衫、婆脚);网辫行(分老生、文生、武生、公末);旗军行(分乌军、红军);音乐行(分文畔、武畔)。著名演员有曾月初、罗振标等。

明末清初,广州方言地区及潮汕闽南语地区,都有西秦戏流行。一路从湖南、湖北传入,一路从江西、福建传入,故西秦戏有上、下路之分。

清乾隆元年(1736)以前,西秦戏已在广东广为流传,其曲调有正线、西皮、二簧、小调四类。正线是西秦戏的主要声腔,又分二方(也叫二番)、平板、梆子三种,以二方为基本曲调,与陕西的汉调二簧近似;平板接近皮簧戏的四平调(平板二簧);梆子与吹腔相近。故有人认为西秦戏与秦腔、汉调二簧、徽剧均有渊源关系。除正线外,西秦戏的西皮与粤剧梆子(即西皮)相同;二簧接近广东汉剧二簧。伴奏乐器有头弦(俗称“硬子”)、二弦、三弦、月琴、大小唢呐、号头等。武戏常用大锣大鼓。

西秦戏植根汕尾市海陆丰之后,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西秦戏的唱、白虽然沿用中州音韵,但曲文通俗浅显,加上艺人们不断学习正字、白字等兄弟剧种和民间艺术的长处(如正字戏的三国剧目、昆曲牌子和民间的南派武功等),以丰富和提高自己,因而使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别具风格与特色的地方剧种。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海陆丰竟拥有40多个西秦戏班,流行地区从原来的粤东、闽南、台北扩大到广州、香港、澳门及东南亚等地。

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结构解体,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化,广州、汕头一跃而成为对外贸易城市,人口集中,商业发达,新兴的粤剧、潮剧分别纷纷进入省港和汕头,并且各自以为中心,承值官商酬神演出。因此原来流行于潮汕的西秦戏,由于唱、白仍操中州音韵,既古老又拘谨,无能与用方言唱、白的潮剧竞争,便逐渐南退汕尾市海陆丰,这是一面;另一面,粤剧也锐意改良,唱、白由官话改为方言,有效地占据了粤语地区,又使西秦戏不得西进而止于惠阳东部(今惠东县)的闽南语系地带。当时,由于海陆丰的封建势力仍很稳固,又有足以维持自给的优越自然条件,故西秦戏东、西受阻,集中海陆丰之后,得以偏安一隅,“自耕自食”,少与外界剧种交流,一直保持着固有的古朴风貌。

然而,此时正在急剧变化竞新的粤剧、潮剧和外江戏(广东汉剧),又不断流入海陆丰,刺激了西秦戏;当地群众也不满足于它那种固步自封的状态,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加上西秦戏和正字戏、白字戏三个剧种的几十个班子,都挤在海陆丰这块狭长的沿海地带,于是互相竞存,促进了西秦戏的变化。

西秦戏在变化中,大大发展与丰富了提纲戏(即纯科白或科白夹唱的剧目)。由于提纲戏是用大唢呐和大鼓、大锣、大钹等击乐伴奏,气派雄壮,既适应了城乡广场的演出,又迎合了群众酬神喜庆崇尚热闹的要求,因此给西秦戏开辟了一条从发展走向繁荣的道路。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而地处沿海偏僻地带的海陆丰,由于陈炯明得势,又使西秦戏得以安生和发展。这期间,有一些班子,又冲出海陆丰,闯到潮汕、闽南和广州、香港去,其中顺泰源班、双福和班、赛丰年班和庆台春班,还远涉重洋赴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等外埠演出,播下了种子,如吉生、戊生、福婆等,落籍海外,继续从事侨胞业余西秦戏演唱活动,并培养了亚玉、亚苏、亚三、贵金等一批女旦回国,开创了西秦戏由女人扮女角的历史功绩,其中周生、俸旦等还娶了外籍妻子回来。

西秦腔的网络解释西秦腔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西秦腔的网络解释是:西秦腔西秦腔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明末清初流行于陕西、甘肃一带。清乾隆一度在北京盛行,有人认为西秦腔即秦腔或支派同州梆子。又广东的西秦戏,最早也叫西秦腔。

西秦腔的网络解释是:西秦腔西秦腔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明末清初流行于陕西、甘肃一带。清乾隆一度在北京盛行,有人认为西秦腔即秦腔或支派同州梆子。又广东的西秦戏,最早也叫西秦腔。结构是:西(独体结构)秦(上下结构)腔(左右结构)。注音是:ㄒ一ㄑ一ㄣ_ㄑ一ㄤ。拼音是:xīqínqiāng。

西秦腔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1.古代戏曲剧种名。明末清初流行于陕西_甘肃一带。清乾隆间一度在北京盛行。有人认为就是秦腔_或秦腔支派同州梆子。又广东的西秦戏_最早也用此名。伴奏以胡琴为主_月琴副之_不用笙笛。

二、引证解释

⒈古代戏曲剧种名。明末清初流行于陕西、甘肃一带。清乾隆间一度在北京盛行。有人认为就是秦腔,或秦腔支派同州梆子。又广东的西秦戏,最早也用此名。伴奏以胡琴为主,月琴副之,不用笙笛。

关于西秦腔的成语

拿腔作调拿腔作势字正腔圆拿腔拿调谢馆秦楼装腔作势耍花腔拿腔做势楚馆秦楼

关于西秦腔的词语

谢馆秦楼装腔作势千部一腔满腔义愤拿腔做势耍花腔字正腔圆拿腔作势满腔悲愤拿腔作调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西秦腔的详细信息

西秦戏的介绍

西秦戏又称乱弹戏,汉族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明代由西北地区的秦腔流入海陆丰,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形成广东地方戏,西部地区传过来的秦腔戏种,故简称“西秦戏”。用海丰官话演唱,属板式变化体声腔系统。主要唱腔有正线、西皮二簧等。正线是其主要声腔,是正宗曲调;西皮二簧和粤剧、汉剧基本相同,是后来吸收的。清道光年间海丰举人黄宗道有“梨园最好是西秦”的竹枝词;咸丰年间潮州重修田元帅庙时有西秦戏参加的勒石碑记。潮州城乡清末有西秦曲馆。民国时期西秦戏仍在潮汕广为演出,但只有海丰有西秦戏专业剧团,潮汕地区的潮州、揭阳、汕头三市已不见。1到现在,仅仅流行于广东汕尾市(旧称海陆丰)。该剧传统剧目有一千多个,深受观众欢迎。2006年5月20日,西秦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论秦腔在广东的本土化】广东秦腔

明末清初,产生于西北地区的秦腔辗转流传到了南国的粤东海陆丰地区。众所周知,隶属汕尾的海陆丰地区是操闽南语的潮汕亚文化地区,潮汕文化很显著的一个特点便是对异质文化的强烈排他性。而来自西北的秦腔却能在这个相对封闭和排外的文化圈顽强地存活到现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长期以来,秦腔如何入粤、何时入粤、入粤后的艺术流变如何等等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学术悬案。本文就秦腔入粤后如何积极汲取当地艺术营养,融入本土文化,进而能够顽强存活到现在的原因进行探索。

西秦戏声腔与徽班入粤

西秦戏第一次大量地吸收其他剧种声腔剧目约于清代中叶,学习的对象是入粤的徽班。清乾隆后,来粤徽班很多。乾隆二十七年就有安徽戏班保和班进入广东。①乾隆四十五年,来粤戏班13班,徽班占了8个,包括安徽文秀班、安徽上升班、安徽保和班、安徽翠庆班、安徽上明班、安徽百福班、安徽春台班、安徽荣升班,②人数多达158人。冼玉清认为,碑记中的另一戏班集庆班也是徽班。③这就表明乾隆四十五年入粤的徽班有9个。其中安徽保和班在乾隆二十七年的外江梨园会馆碑记中已有列名。四大徽班中的“春台班”,在乾隆四十五年和五十六年的两个碑记中均赫然名列,可见春台班是先南下广州后北上京城的。到了乾隆五十六年,在粤徽班有7个,包括安徽保和班、安徽胜春班、安徽宝名班、安徽荣升班、安徽裕升班、安徽贵和班、安徽春台班。④七个班之中,只有春台班和荣升班是乾隆四十五年留下的,其余5班都是新来的徽班。清代中叶,不仅入粤的徽班很多,广东本地还产生过有名的徽调演员。《扬州画舫录》载,广东刘八,成小丑绝技,被聘入春台班,技艺出色乃令当时丑行“风气渐改”。⑤

碑记中多次出现的春台班,欧阳予倩认为是昆腔班。⑥《扬州画舫录》有云:“江鹤亭征本地乱弹,名春台”。可知,春台班是本地乱弹班,也不完全唱昆腔。袁枚《随园诗话》有“春台班小旦陆健桥,苏州人”⑦语,若此,则春台班不是完全唱乱弹,还兼唱昆曲。

由此可见,乾隆年间的徽剧尚未定型。虽属于皮黄声腔系统,但也有相当昆腔及其他声腔存在。黄伟博士认为,这一时期在粤的徽班艺人“搭班情况相当混乱,江苏、江西、湖南等各省戏班中都有安徽籍艺人的身影,同时各省艺人也有加入徽班演唱的,因而很难判断此时的徽班到底演唱什么声腔剧种”。⑧尽管徽戏所包含的声腔成分比较复杂,但不可否认,吹腔是徽戏声腔中重要的一部分。

徽班对西秦戏的影响主要是吹腔及其剧目的吸收。《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载:“吹腔,又称石牌调、梆子腔”,有[正板]等多种板式。⑨西秦戏吸收了徽戏的吹腔,称为梆子,板式有[梆子]等四种。以徽剧吹腔的基本板式[正板]和西秦戏梆子的基本板式[梆子]为例,进行比较显示,两者的旋律基本相同,尤其是起始和结尾的旋律基本一样,只是中间的一段各有不同。可见,清代中叶入粤的徽班给西秦戏的声腔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由于徽班所带来的吹腔对西秦戏影响甚大,导致有学者否认西秦戏直接脱胎于西秦腔,误以为西秦戏是由徽班传入广东的吹腔剧种。如李时成与黄镜明认为西秦戏由早期徽班传入的可能性较大。⑩但由谱例对比可知,与安徽吹腔接近的只是西秦戏声腔中正线腔的梆子类唱腔,正线腔中的二番类唱腔与吹腔区别很大,不属于同类唱腔。后来李时成撰文更正其“正线腔与安徽吹腔十分相近”的观点,认为“与正线腔接近的有安徽的吹腔和江西的宜黄腔。前者与‘梆子’接近,后者则与‘二番’相似。”⑾可见,正线腔中的二番类声腔才是西秦腔的遗存,宜黄腔与二番相似,只是说明宜黄戏保留了西秦腔的声腔成分。

到了清中叶后期,皮黄声腔席卷大江南北。西秦戏再次受皮黄声腔影响。这时,徽戏吹腔已在西秦戏中获得正统地位,并与原始西秦腔一道,冠名为“正线”。

西秦戏声腔与广东汉剧艺术

西秦戏大量吸收皮黄声腔剧目的时间比较晚,约在清末民初,主要是受外江戏(广东汉剧)的影响。根据清末王定镐《鳄渚摭谭》的记载,外江戏是在道光年间,从广州传至潮州,所谓“外江创自晚近,或谓自杨分司”。杨分司是河北宛平人杨振麟。道光十年,他以惠潮嘉道兼署潮州盐运同知。王定镐认为,外江戏是杨上任时带到潮州的。

西秦戏与广东汉剧的交流非常密切,两个剧种的艺人直到20世纪50――60年代还保持着友好的关系。民国年间的西秦戏新顺太平班艺人得�、妈孙两名老旦还到过外江班学习。外江班也有师傅专门到西秦戏剧团指导。目前陆丰市碣石镇桥头村的卢木顺,还保存着其祖父卢月亮(西秦戏的教戏先生,曾开过戏馆)于20世纪80年代手抄的西秦戏弦乐曲牌抄本。抄本中收有“外江平板连”(二黄中的一种板式)的曲牌,曲牌名前冠以“外江”,说明是从外江戏(广东汉剧)吸收来的。

根据目前西秦戏剧目情况分析,从汉剧吸收的皮黄声腔剧目如下:

二黄调剧目:本头戏包括《冯太爷》《审冯旭》;小出戏《杨天禄》《兰芳草》《三娘教子》《失金钗》《金水桥》《举狮》《五台会兄》《贵妃醉酒》《杀子报》。

西皮调剧目:本戏包括《斩李广》《斩王吉》《万重山》《卖豆花》《看古文》《李云祥》《白兔精》《鲤鱼精》《卖虎皮》《打李凤》《韩世忠》;小戏:《问卜》《打街》《秋胡戏妻》《马冲霄》《王子才》《打金枝》《斩韩信》《崔梓》《斩郑恩》《魏卜贤》《大吉利市》《妙常化身》《刘英杀妻》《四季莲花》《鹘骨洞》《水鸡记》《卖疯》《刘裕迎亲》。

西皮二黄剧目:本戏包括《斩洪建》《闹金銮》《闹歌店》《甘凤祥》《奸雄杰》《男搜宫》《女搜宫》《乌须司马光》(救宋王)、《打太平》《夏王》《薛平贵别窑》《关三姑》《白须司马光》《拾玉印》《桥头别》(搜花园)、《夺粮马》(林大富)、《洪炮连》《假凤鸾》《罗吉昌》《罗志云》《沉东京》《把宫门》《祭茶房》《青草记》《三齐王》;小戏:《遇救》《何文秀》《李怀能》《举狮观图》《骂同罗》《顶砖》《拜门》《拜年》《柴房会》(李老三)《齐王哭殿》《打破桶》《陈光保》《白牡丹》《闹山河》。

本传中的文戏部分有唱皮黄声腔的,如《封神榜》中《渭水河文王访贤》,《征西传》中《三难薛丁山》,《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大闹凤仪亭》《刘备别徐庶》《西城退敌》;《水浒传》文戏中《林冲误入白虎堂》《大闹野猪林》《林冲逼上梁山》《宋江杀惜》《活捉三郎》《潘金莲戏叔》《武松打店》《过蜈蚣岭》《吴用智访玉麒麟》《宋江攻打大名府》《燕青打擂》。《隋唐传》212出,有小部分唱皮黄声腔。《宋传》83出,全部唱皮黄。唐朝故事的《锦香亭传》40出,亦唱皮黄。明朝故事的《正德传》《天图霸》均唱皮黄。

此外,还有一类根据本地流传故事题材改编的剧目。这一类剧目也唱皮黄,但是这类剧目很少。如本头戏《剪月蓉》(二黄)、《掷扇记》(《剪月蓉续编》,唱二黄)。当地有“沉东京,升海丰”的俗语,西秦戏中的本头戏《沉东京》(唱皮黄)可能是取材于本地民间传说的剧目。

西秦戏武戏与南派武功

西秦戏除了在声腔剧目上善于学习其他剧种的有益养分外,在表演艺术上也积极向当地的民间艺术学习。西秦戏原来武戏中的武功属于北派武功,并且通过《方世玉》、《泗州城》等武戏剧目传给粤剧。但西秦戏在广东扎根后,因为演员都是本地人,所习武功均为南派武功,所以西秦戏的武戏转而宗南派武功。清代道光年间,杨懋建在《梦华琐簿》一书中曾指出:“广州乐部分为二,曰外江班,曰本地班”,“大抵外江班近徽班,本地班近西班。本地班但工技击,以人为戏”。⑿西班即秦腔戏班,“但工技击,以人为戏”,说的是真刀实枪的南派武功。西秦戏老艺人一般都在青少年时代学过南拳,有扎实的武功功底。1961年,海丰西秦戏剧团赴陕西秦腔剧团交流学习时,将西秦戏与秦腔进行比较,已经可以清楚地分辨出西秦戏与秦腔的武戏有南北之别。目前的武戏《秦琼倒铜旗》《徐棠打李凤》《胡惠乾打擂》《破西禅》等均用南派武功。

秦腔入粤后,武戏改习南派武功跟当地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海陆丰地处沿海,倭寇山贼猖獗,给百姓带来极大的灾害,百姓不得不习武防身。由此,拳馆应运而生。戏班演出走村串巷,随时都可能遇到当地的恶霸闹场捣乱,也要求男演员练就一身好武功。尤其是武行的演员,一般都与武馆的拳师保持密切的关系,经常一起切磋武艺。演员往往将武功的动作进一步美化,运用于武戏。南派武功在海陆丰民间的普及和盛行,更为戏曲演出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近代潮剧、白字戏复兴,方音演唱的戏曲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西秦戏用官话唱念,百姓难以听懂。因此,西秦戏便更是着重发展了基本不要唱的纯科白的武戏,又称为提纲戏。西秦戏因善演列国传为特点,在潮州又被称为“传戏”,就专门打南派武功。萧遥天称“西秦戏的末流,分而为二,其一是现存海陆丰诸县的传戏,其二是闹夜班”,传戏便专演武打戏,比如《列国志》《三国志》《隋唐演义》等等,因所演尽是史传故事,便呼为“南下传戏”。这些传戏的“武打功架很值得赞扬,演《秦琼倒铜旗》,尤有声有色”。⒀但是这种戏班,演员多是农村子弟杂凑而成,他们把演戏视为农闲时候的副业,演出时不太注意剧本,常常随机应变;戏班也缺乏雄厚的资金支持,道具戏服,多破旧不堪。

“xx”十年,古装戏基本处于停演状态,掌握南派武功的艺人日益年迈乃至谢世。加上社会日益安定,已经不存在荼毒生灵的倭寇、山贼,习武之风大不如前。目前除了九十高龄的老师傅唐托会南派武功戏之外,其他西秦戏的男性演员已经不习武功。南派武功在西秦戏中已经失传。

综上所论,西北的秦腔之所以能够在南方扎根、生存、发展,与她在不同时期积极汲取有利的文化养分适应当地观众的审美趣味密切相关。顺应潮流、适应观众,主动调试,这也许对当今的传统戏剧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有意义的启示。

(本文系第49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西秦戏与***北管的比较研究”(编号***)系列成果之一。)

(作者系郑州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后)

参考文献:

①②④广东戏曲史料汇编(第1辑)[C].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广东省文化局戏曲研究室编印.1963.

③冼玉清.清代六省戏班在广东[J].中山大学学报.1963(3):111.

⑤李斗.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1.

⑥欧阳予倩.试谈粤剧[M].中国戏曲研究资料初辑[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⑦袁枚.随园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⑧黄伟.广府戏班史[P].中山大学(2006):24.

⑨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C].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

⑩黄镜明、李时成.广东西秦戏渊源质疑[M].梆子声腔剧种学术讨论会文集[C].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⑾李时成.广东西秦戏正线腔源流浅析[C].1983年“徽调・皮黄学术研讨会”论文[C].

⑿]清代燕都梨园史料[M].张次耕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

⒀萧遥天.民间戏剧丛考[M].香港:天风出版有限公司,1957.

请问正字戏,西秦戏,白字戏的区别是什么

正字戏:又名“正音戏”,因其语言用中州官话(闽南、潮州等地称为“正音”或“正字”)而得名,流行于广东海丰、陆丰、潮汕和闽南、***等地。形成于明宣德年间,是元明南戏的一支,约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主要曲调有正音曲、昆曲两种,以龙舌兰壳制的大管弦为主,配以三弦、竹弦等;昆曲、杂曲等以笛和唢呐为主。表演风格古朴,气魄宏大,特别擅演连台本戏。武戏突出。

白字戏:约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粤东,到了海陆丰,与当地方言、民间艺术结合,遂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海陆丰白字戏。音乐唱腔基本为曲牌联套体,辅以民歌小调。因唱曲多用“啊咿嗳”衬词拉腔,故俗又叫“啊咿嗳”。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剧音乐等民间艺术,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潮人为了区别于潮州白字(即今潮剧),称之为“南下白字”。白字戏的曲白用海陆丰方言,特别为当地农民所喜爱。剧目擅长演儿女情,表演程式载歌载舞,富有生活气息。

西秦戏:又称乱弹戏,流行于广东海丰、陆丰、潮汕和福建南部及***等地。源于明代西北地区的西秦腔,与地方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形成西秦戏,主要唱腔有正线、西皮二黄等。西秦戏粗犷豪放、雄浑激昂,长于武戏。传统剧目有一千多个,其中较有影响的有《龚克己》、《三官堂》、《宝珠串》、《贩马记》等“四大弓马戏”,《打李凤》、《棋盘会》等“三十六本头”,《斩郑恩》等“七十二提纲戏”。西秦戏留存着古老西秦腔,是清代地方戏曲声腔传播流变的活证物。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