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海外中国旅游文化周(当今大学生如何对外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海外中国旅游文化周(当今大学生如何对外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 发布:2025-08-07 08:23:51
  • 7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全国幼儿园几号开学?

我们摘下口罩的时候,全国幼儿园才会全面开学。

我一直认为“戴口罩,幼儿园就不适合开学,幼儿园开学肯定是要摘下口罩的”。

幼儿园和其他年级有着本质的区别,应该从以下几点看待:

【1】如果疫情没有全面控制,我们还需要戴口罩的时候,如何保证幼儿园小朋友在校期间都是佩戴口罩的呢?

上课的时候有老师监督,应该会按老师的要求及时佩戴好,但是下课呢?玩耍的时候呢?上厕所的时候呢?午休的时候呢?老师不可能随时跟在每位孩子的身后。

孩子们年龄小,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基本为零,且玩心较重,万一在校期间口罩有所破损,能否及时更换完整口罩?

口罩能否全天候佩戴以及如何保证口罩的完整性是两个最大的问题。

【2】国家教育部门名规定,禁止幼儿园小学化,纵观全国幼儿园,除超级城市的高端幼儿园外,全国90%以上的幼儿园都是以“看孩子”为主,辅之以琴棋书画,舞蹈等兴趣教学。

就算孩子们上学期不开学,也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的,请家长不要过于焦虑,在疫情全面控制前,没有必要让年龄这么小的孩子以身犯险。

【3】文化知识点学习相对较少,且近几年没有升学压力,后期有足够的时间弥补空缺,家里如果有亲人帮忙看护,或者自身有条件的情况下,不建议孩子过早返回幼儿园。

虽然全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各地区疫情状态确实有所差异。

***,***,青海等西部省份地区地域辽阔,人员密集程度相对较低,各年级已陆续返校,且一切顺利,但是像发达城市,如北上广深,人员密集程度非常高且人流量巨大,幼儿园开学时间肯定有所延迟。

目前仅江苏、四川、湖南、河南、安徽公布幼儿园开学时间,其他省份并未明确发布。

随着输入性病例和无症状患者的增加,疫情还将持续影响一段时间,综合目前全国疫情状态来看,我觉得在六一之后全国幼儿园开学应该会达到高峰期。

但是有些个别疫情较为严重,或者不明朗的地区幼儿园很有可能在9月1号之前不返校。

很多家长反映,一方面期待幼儿园返校,自己也好,安心工作,另一方面,如果幼儿园开学,又会时刻担心孩子的安全,两难境地该如何选择?

如果当地幼儿园开学,你会支持孩子返校吗?

我是上善李老师,专注于青少年成长教育问题,如果您有不同意见欢迎您展示在评论区,以帮助更多的家长和学生,谢谢您的关注、评论和认可。(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速删)

当今大学生如何对外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生更是责无旁贷,要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骨干力量。

传播中华文化,首先要做的是了解中华文化,只有在自己充分了解了文化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对外推广,因此,各大高校应该在大学生中充分开展中华文化思想教育,让大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这样更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推广。

其次,高校应注重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能够跨文化交流的综合型人才,使他们有能力完成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工作。

再有,基于我国和西方国家文化输出不平等的现状,应当通过文化教育,来增加大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情怀,增加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让他们在中外文化碰撞当中能够经受住多元化文化的冲击和诱惑,同时在校园内可以开展中华文化教育类选修课、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讲座等等,通过这些方式,能够使大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华文化。

此外,增加中华文化对外交往的渠道,鼓励大学生充分利用各个高校的资源,积极探索,带领中华文化“走出去”。比如在高校内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周,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创造机会,同时制作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纪念品等,加深印象!

去重庆旅游怎么样?

我把我的切身感受说一下一下:

1,洪崖洞就是个仿古建筑群,里面人多且贵,本地人其实不大去的,同为网红景点的李子坝轻轨穿楼和新华路山城索道还多少有点价值;

2,不要住解放碑或者渝中区核心区域,不要节假日来,性价比真的一般;

3,吃火锅小面不要轻易相信网红店,现在只要是个火锅店小面馆都挂一个重庆五十强的牌子,真正好吃的可以在网上先问问重庆本地的网友;

4,不爱吃辣可以点鸳鸯锅;

5,南岸江北都有很多性价比不错的临江酒店,看江景不一定非要在渝中区,包括九龙坡区滨江路也有不错的酒店来的

6,很多所谓民宿就是个居民楼三室一厅两室一厅或者小户型改的,还不如住酒店;

7,重庆虽然是山城但市区的海拔都不高,真要体验重庆的山基本上都要去周边区县,比如近一点的江津四面山南川金佛山武隆仙女山;

8,路是问出来的,本地人很热情;

9,重庆湿气确实重,耐不耐受看个人,其实西南地区很多地方都差不多;

10,磁器口就一批量化古镇,满大街义乌小商品;

11,说重庆不好玩的,最好先结交一下这边的朋友,有本地人带着玩或者帮忙做攻略带来的体验比在网上看了攻略自己来玩是两个概念。

给想来还没来的朋友的一点建议:

1,如果火锅吃不了辣又想试试,记得点微微辣,微辣那是骗人的[捂脸]还有别在渝中区吃,不但偏贵,而且偏辣。

2,重庆坡多,地形特色就是这样,爬坡上坎累是事实不过这就是重庆旅游的一个特色呀(爬坡多了屁股翘,这是重庆人才知道的秘密)。

3,潮湿这个没办法,重庆的气候就这样,建议快入夏时来玩,那时候湿润的时候会让人觉得很舒服,特别是从干燥的地方来的游客。

4,重庆饮食文化里有个和其它地区不一样的是不信任连锁。越有名气的地方被认为口味越一般。往往是小店,店主亲自操刀的店才会有对饮食独特的理解,才会更有特色,而这需要本地人才知道地方。建议楼主找个本地的网友,到时候面基时有带路的你就能吃到其实一点辣椒都没有的重庆正宗美食了。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其由来和文化内涵是什么?

一,端午名称趣谈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

西晋周处《风土记》解释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都有初五、十五、二十五三个带五的日子。初五是开头的一个五,故叫端五。据说唐玄宗八月五日生辰,为了避五之讳,下令把端五改为端午,并把端午节视为大节,常有赏赐。杜甫《端午日赐衣》中就有“端午被恩荣”的诗句。

午,属十二支,农历十一月为子月以此为序顺推,五月恰逢午字。故五月又有午月之称。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所以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有叫“五月节”的。

民谣唱道:“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蒲剑斩百邪,鬼魅入虎口。”端午节这天,为“驱魔避邪”,民间有把艾叶、菖蒲悬于门上的习俗。因此,“端午节”也称作“菖节”、“蒲节”。农历五月也有叫做“菖月”或“蒲月”的。

民间传说,战国时代的大诗人屈原是五月五日投江自沉的。为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我国一些地方每年端午节要进行龙舟比赛。龙舟竞渡往往在风和日丽,艳阳高照的中午进行,叫着“端阳竞渡”,故端午节又名“端阳节”。

端午节还叫“女儿节”。清末江苏长洲彭蕴章在他的《幽州土风吟?女儿节》中说:“女儿节,女儿归,耍青去,送青回。球场纷纷插杨柳,去看击球牵裙走;红杏单衫花满头,彩扇香囊不离手。谁采艾,装拏衣?女儿娇痴知不知。”形象生动地叙述了端午节已婚妇女回娘家,未婚女子结伴游玩的喜悦心情和欢快场面。在劳动妇女被压在社会最低层的旧社会,妇女能得到这么一个“解放日”是不容易的。看来端午节叫做“女儿节”,不是沒有道理的。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府后,曾规定“阴历四月,藉使民时,以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从此,端午节又有“夏节”之称。

因各地习俗不同,端午还有“午日节”、“地腊节”、“天中节”等名称。

二,端午节溯源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历来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种说法:

其一,纪念名人说。

端午节名人说法,流传很广,涉及到的人物也比较多。最主要的说法是纪念屈原、伍员等。

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最广。据南北朝梁人吴均《续齐谐记》说:“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祭之。”南北朝时期成书的另一部著作《荆楚岁时记》中提到龙舟比赛的三种起因,其中之一是“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并将舟揖以拯之,今竞渡是其迹”。由此可见,端午节民间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都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彰明法度,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靳尚等人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顷襄王即位后,屈原被赶出都城,流放于沅、湘流域。在流放中,屈原忧国忧民之情更笃,写下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叙述自己的家世、生平和政治主张,揭露当权者的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屈原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和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在绝望中抱石自沉于洞庭湖东南的汨罗江,时为农历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设法搭救,众艀争相划入汨罗江中,以后便发展成为今天的龙舟竞赛。又传说屈原遇难后,楚国百姓纷纷往江里扔筒粽,使屈原之尸免遭鱼虾之侵吞。从此也就有端午节食粽的习俗。

端午节纪念屈原之说相沿至今,普遍流传,充分表达了我国人民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和崇敬。

另一种说法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此说江浙一带流传甚广。其依据也出自《荊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引文中提到的屈平,即战国时期楚国的阖大夫屈原。此说不仅否定了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说法,而且把端午节出现的时间,由战国时代提前到春秋时期。

子胥,即春秋时期的吴国大将伍员,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伍子胥帮吴王阖闾打败了劲敌楚、越两国,完成霸业。此后伍子胥遭大宰伯嚭馋言诽谤,吴王夫差赐“厉镂”剑令伍子胥自刎,尸体被装袋中投进钱塘江。据说从此钱塘江常起怒潮,尤以五月五日伍子胥遇难日潮水势头最猛,直冲越国境内。人们说这是伍君显灵。江浙一带遂有了“五月五日,以迎伍君”之举。每到五月五日晚间,人们驾舟在江上奏节舞蹈,娱慰***者。以后便相沿成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

此外,还有端午纪念勾践、曹娥、介子推、岩红窝等的说法。

勾践是春秋时期的越王。据西汉《越绝书》载:当年吴越之战越国失败后,勾践为雪国耻,常在五月五日这天演习破吴水兵,以后民间相袭下来,便有了端午竞渡的习俗。

曹娥是东汉时期东海孝女,传说她14岁的时候,因其母弱水而***,“乃缘江号哭,昼夜不绝声”。遂于五月五日“投江而***”。为表示对这位孝女的崇敬,浙江绍兴、会稽一带的百姓,每年五月五日都为她举行纪念活动。

历史上,还有说端午节是纪念介子推的。东汉蔡邕的《琴操》说,晋文公为纪念被烧***的介子推,曾下令“五月五日不得举火。”“不得举火”指的应该是寒食节,与五月五日无关。此说可能是蔡邕的一种误记。

一些少数民族也有纪念本民族历史名人的传说。如云南傣族就流传着端午节是纪念傣族古代英雄岩红窝的传说。

其二,图腾说

我国著名教授闻一多在《端午考》和《端午节的历史教育》等文中,用大量的考证证明:端午节是古代吳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换句话说,端午节是龙的节日。

在古代,人们的文化水平跟低,在自然力的威胁下,人们常常疑心某种生物或无生物有着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量。所以,他们认定那些东西是他们全民族的祖先和保护神,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图腾。凡属某一图腾的成员,都要在自己身上和日常用具上刻着该图腾的形状,想以此来强化人们和图腾的关系,求得图腾保护。当时吳越民族逞以“龙”为图腾的。为了表示他们“龙子”的身份,故有以“龙”纹身的风俗。每年五月五日这天,他们还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活动。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里,包在树叶里,扔进水里献给图腾吃。同时还在急烈的鼓声中划着刻画成龙形的木舟,在水面上游戏,给图腾取乐。这种活动以后就成了端午节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习俗。闻一多先生的论证,较之民间流传的各种说法更可靠。目前,学木界多沿用此说。

其三,夏至说。

也有些研究者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其依据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而在记述屈原故乡荊楚地区民俗话动的《荊楚岁时记》中,五月初五的风俗并无吃粽子的记载。而在夏至节中却有“夏至节食粽。周处谓为角黍”的记述。这里所说周处,就是西晋《风土记》的作者。在《风土记》中,吃粽子是作为夏至节的一种习俗记述的。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也提出这是夏至节的娱乐活动,并把竞渡放到夏至这一天去分析。司马彪在《后汉书?礼仪志》中说得更为明確。他认为汉代五月初五的风俗是自夏、商、周时代的夏至节。《岁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意思是端午节是夏季之中,太阳正合于正阳的位置。从端午节又名天中节看来,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其四,恶日说。

近几年,有些研究者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这大概是因为《风俗通义》、《论衡》、《后汉书》等书中有“不举五子”的记载。“不举五子”就是不要五月生的孩子抚养成人,以免后患。据说战国孟尝君田文五月五日生,其父不让家人抚养,说明当时五月初五已作为俗忌。宋徽宗等人也有同样的遭遇。另外,端午节挂文虎、菖蒲,飲雄黄酒之俗,似乎也与五月是“恶月”,五月初五是“恶日”有关。

目前,关于端午节起源的说法颇多。至于哪种说法更符合实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研究,揭开这个中国文化谜。

尽管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是,它仍然是我国名族人民普遍共庆的节日之一。

在藏族同胞聚居的地区,传说这一天是藏族药王的生日。端午这天,藏胞纷纷携酒至郊外围花而坐,将花瓣置酒中,称为饮百花酒。朝鲜族妇女喜欢在端午节比赛荡秋千。傣族同胞在这天敲起象角鼓,扣着芒锣,燃放爆竹,载歌载舞。苗族同脑则举行隆重的赛马、射猎话动。至于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习俗的科学性

在端午节的习俗中有不少带有迷信色彩。但根据现代科学的分析,有些习俗也的确有一定的科学性。

仲夏,天气开始炎热,各类病菌毒虫繁衍滋生,门上挂蒲插艾,是有一定好处的。据科学分析得知:艾含有挥发性芳香油、鞣酸、***等成份,有杀虫、驱寒湿等作用;菖蒲含有芳香油树脂和挥发性油,有杀虫、灭菌之功效;香荷包内装的丁香,白芷等,是挥发性强的药未,有利于预防一些传染病;雄黄有抑制真菌、结核杆菌和耻垢杆菌的功效,对毒疮、癣疥等皮肤病的病菌,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用其煮水沐浴,对于通透毛孔汗腺和散热都有很大帮助,不仅能清除皮肤上的污垢,还有消除疲劳、舒筋活血和防暑作用。至于夏日食粽、赛龙舟的作用,则是人所共知的。粽子能清热消火;赛龙舟是很好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能愉悦身心,增强体质。故又可认为端午节为健康节。

五月端午话屈原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一首长达二千余字的抒情自述诗。标题是“遭逢忧患”的意思。另有《九章》,包括九篇短诗。这些作品反复陈述他的政治主张,揭露反动贵族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种种罪行,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忧念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天问》对有关自然现象、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许多传统观念,提出了怀疑和质问,体现出仆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此外,屈原还作了《九歌》、《招魂》等诗篇。

屈原在楚国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它比之《诗经》,句式较长,篇幅扩大,词采瑰丽,想象奇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又具有“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浓厚的地方特色。这种以楚人独创而又以《离骚》为代表作的特殊形式的诗歌,自汉以来,就被称为“楚辞”或“骚体”,又称为“赋”。屈原是“楚辞”的创始者,其后宋玉、唐勒、景差及汉代贾谊等,都以这种形式创作了一些诗歌。西汉未年,刘向将这些作品汇为一集,名为《楚辞》。

在中国文学史上,常常以“风”、“骚”并称,风指《诗经》,骚指《楚辞》。屈原与《楚辞》对后代文学影响巨大。重要的注释本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宋人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朱熹的《楚辞集注》等。今人的通俗注本有郭沫若的《屈原赋今译》、马茂元的《楚辞选》等。

中华文化起源于周朝吗?如果不是,那么起源于何时何地

文化起初作为与政治、经济等并列的范畴,发展到与文明等同,直至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统称,其内涵和外延是不断扩大的。我们常说的良渚、陶寺、石峁等考古学文化,就是这样的概念。既然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统称,其必然是以稳定的食物来源(农耕或畜牧)、形成聚落为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的。

中华文化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今中国各地的很多文化差异仍然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苏秉琦先生根据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分布情况,提出了一套“区系类型”的概念,将中国地区的考古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

当然,中华大地的疆域远不止六个文化圈的范围,而且蒙、藏、疆、西南山地和沿海岛域也各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六大文化圈,是由各地区内部不同文化融合聚合而成的,内部各文化之间的起伏和竞争从未停止。而且六大文化圈之间,在新石器时代也是彼此影响的。

长期以来,仰韶文化的成果占据中国新石器文化的主流位置,随着考古资料的累积,中原中心论的旧说,已被六大文化圈平行发展而又相互影响的观念所取代。比如,良渚的礼器与东南沿海的玉石文化,成为中国各考古文化中等级与权力的象征。比如,最早的稻作遗存发现于湖南道县,江汉平原的稻米文化不断向四周扩张。比如,北方后期的仰韶文化,鲁南苏北的青莲岗——大汶口诸文化,与江汉间的屈家岭文化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到了距今四千年前,北方的红山文化经过张家口草原,折向山西的汾河河谷,与来自关中的仰韶文化在临汾盆地汇合,所以陶寺文化也有着江汉文化与东部沿海文化的影响。

中原文化圈的中心地带是宝鸡到郑州一线,其西虽与西陲地方文化关系密切,却是中亚、西亚文化传播的通道;其东则是山东文化的过渡地带。而宝鸡到郑州一线又可分为两个系列:西支为宝鸡与陕县之间,东支为洛阳与郑州之间。中原文化圈也跨越距今七千年到二千年,有着五千年的分合与进退。从仰韶的早期与晚期,过渡到客省庄二期,然后到周文化,有着相当明晰的连续性。其西支的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都是关中地区平行发展、相互交错的地方文化,最终庙底沟类型占据仰韶文化主流,向东扩张直达郑州。庙底沟的彩陶及玫魂花纹,是其主要特色,苏秉琦认为这与中华民族自称“华族”关系密切。事实上,以黄帝为主的五帝传说系统,恰与庙底沟类型的传播相对应。

中华六大文化圈的交互聚合,加上青铜制造、车辆使用、小麦种植、牛羊养殖等技术由西亚自西向东传入,赋予中原文化巨大的能量,使之成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主流。三千余年前,西周开国,中原的华夏与东方的文化,融合为黄河流域的主流文化。其后,楚文化集合江汉与南方文化的力量,成为长江流域的主流文化。稍后,东南的吴越文化,一度向这两大主流文化发起挑战。公认的春秋六霸:齐桓、秦穆、晋文、楚庄、夫差和句践,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占其半,就是南北文化的生动写照。中国几大文化圈终于在秦汉时期融合为统一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本土文化,但她仍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自形成之日既深受外来文化的滋养,也对世界文明产生着重要影响。总地来看,北方地区崇尚循规蹈矩、守顺安命的孔孟儒家,南方则崇尚思辩、灵性的老庄道家,并把外来佛教融合为本土信仰。

中华文化的起源远远早于周朝,但夏商周却是极其重要形成阶段,尤其周朝是华夏文明的升华阶段。夏代的历史迄今为止只是传说,二里头夏都的说法考古资料本身并不支持,傅斯年认为周人认同夏人、以“夏”自居、视商人为东夷。夏后氏政权是周人为营造周王朝合法性而夸大的,也不是没有可能。殷商文化的两大特色,就是甲骨文和王权。中国文字的源头,陕西临潼姜寨、河南舞阳贾湖、山东大汶口等遗址出土的龟甲、陶器上都有刻划符号,但殷墟卜辞文字已离开图像,已相当成熟。在殷商,王权压倒了教权,商王作为“下王”与“上帝”并称,足以发挥其文化核心的作用。

周以方国代商,危机意识贯穿于《尚书》的周初文献中,形成“天命靡常,惟德是亲”的天命观,具有普世意义。而小国寡民,只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寻求不同文化族群的合作。三代从此成为中国历史的美好时光,时入东周“礼崩乐坏”,各诸侯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地方文化加速融合,“百家争鸣”意味着中国文化的大一统必将破茧而出。也正是在这样时代背景下,周人“天命”孕育出以德政、礼治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思想体系的核心。儒家保存整理的周朝文献,如《诗经》《尚书》《春秋》等,成为百家争鸣的基础。而老子的《道德经》奠定了中国哲学基础,《庄子》则进一步肯定个人的价值。墨家和法家则是对儒家的反正。而黄老和阴阳家天然与道家有着关联性。

随着秦汉大一统、隋唐大一统黄金时代到来,中华文化在与草原文化的融合中,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而蓬勃向前发展。同时,中原文化南移,东南沿海文化逐渐成为东西交流的纽带,中华文化终究百川入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未有断层的奇观。从而赋予龙的传人自信而包容的强大文化品格。

有一点必须承认,周朝时期,中华文化中各种思想意识的主体框架已经确立。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