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花之圣母大教堂也叫:佛罗伦萨大教堂、圣母百花大教堂。在狭窄的街道里,仿佛还能听到文艺复兴时期那辉煌的马蹄声。建筑和绘画也还闪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世界上庄严雄伟的教堂很多,但很少有教堂能如此妩媚。这座使用白、红、绿三色花岗岩贴面的美丽教堂将文艺复兴时代所推崇的古典、优雅、自由诠释得淋漓尽致,难怪会被命名为“花之圣母”。花之圣母教堂原址是建于4世纪的圣·雷帕拉塔教堂。1296年,科西莫·迪·乔凡尼·德·美第奇出资建造新的教堂,花了175年时间才最终建成。天才建筑师布鲁涅内斯基仿造罗马万神殿设计的教堂圆顶,是古典艺术与当时科学的完美结合,连教皇也惊叹为“神话一般”,一位音乐家专门为它作了一首协奏曲。后来米开朗基罗又模仿它设计了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却不无遗憾地感叹:“可以建得比它大,却不可能比它美”。最不可思议的是,布鲁涅内斯基没有画一张草图,也没有写下一组计算数据,仿佛整座圆顶已经在心里建好了。他的墓就在教堂地下,教堂广场上他的塑像手指着心爱的圆顶。圆顶内部是瓦萨里所绘制的穹顶画《末日审判》,大厅墙壁上有壁画《乔凡尼·阿古托纪念碑》和为纪念但丁诞辰200年所绘的《但丁与神曲》,浮雕比比皆是。登上教堂北侧的463级台阶到达圆屋顶,可以俯瞰整个佛罗伦萨老城区的街景。
中世纪晚期,亚平宁半岛城邦林立,各自占山为王,相互攀比。繁荣的经济和宗教压力下让他们的攀比方式更上一个层次——修建教堂。于是人傻钱多佛罗伦萨人决定修建一个大教堂来彻底压倒其他城市的风头。
圣母百花大教堂因此被提上了建造日程,它其实是一组建筑群,由大教堂、钟楼和洗礼堂组成。大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状,长达82.3米,东边歌坛突破了教会的限制,设计为集中式的八边形,对边宽为42.2米。教堂的东、南、北面各突出的八角形巨室,巨室外面就是5个呈放射性分布的小礼拜堂。
圣母百花大教堂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它独特的穹顶了。饱满,充盈着张力的穹顶直指天际,白色拱肋在红砖上画出了八条完美的弧线,最终聚拢在天窗采光亭上。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这个穹顶曾一度是佛罗伦萨人的耻辱。
虽然在设计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要修建一个巨大的穹顶,但是当八边形的歌坛建立起来之后,人们才发现空间跨度已达42.2米,在这么大的跨度之下再进行穹顶建设,在当时的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当时的建筑师都极力回避这个问题,将注意力放在教堂的其他部分。于是教堂的建设进入了停滞状态,期间整整100多年都没有人能拿出解决方案,骄傲的佛罗伦萨人快要绝望了。
在这个时候,伯鲁乃列斯基横空出世,用他天才般的想法完美的解决了困扰人们一个世纪的难题。
伯鲁乃列斯基出身工匠行会,是杰出的雕刻家、画家、工艺者和学者,精通机械。在罗马逗留多年,学习拱券技术,测绘古代遗迹,潜心钻研古代建筑。
搭建穹顶的难处有两点。第一,穹顶跨度极大,达42米。当时人们修建穹顶的一般方法是先在基座上铺横木,建起一个临时拱架,用来支撑砖石,直到顶端插入拱顶石,砖石由重力作用下联结在一起之后,才拆除临时拱架。然而穹顶的大小对临时拱架的长度和强度有一定的要求,而且起拱线又离地面很高,承受不来太重的压力。因此一般的方法很难在实现。
第二,支撑穹顶的八角形鼓座不能承受穹顶的侧推力。当时一般的解决方案是使用哥特式建筑的飞扶壁来支撑推力。但这些起突出穹顶效果的纤细墙壁只能承受竖推力,不能承受侧推力。因此这些方法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伯鲁乃列斯基想出了两个解决方法:一,穹顶轮廓采用双壳结构。二,用骨架券结构,将穹顶分为内外两层。
双壳结构,即我们看到的拱形壳内还包着一个拱形结构,而两层拱中间则是空心的,形成夹层,这一设计较一个实心的“大壳”比起来更加轻盈,大大减轻了穹顶的重量。两层之间的空隙宽1.5米左右,内设阶梯供攀登和维修。
伯鲁乃列斯基用白色石料在八个角上砌了肋架券、在顶上用来一个八边形的环收束。又在每一边砌了两个稍小的次券。在相邻的两个券之间各砌了九道平券,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在副架券之间,砌筑了“蹼”,下部用石头,上部用砖头,表面全用红砖覆盖。“蹼”并没承重,而是把重量都压在了券之上。八条肋架券点缀的红墙上,在视觉上加强了穹顶的整体性和力量,同时将采光亭、穹顶和鼓座等结构连接起来,构图更为严谨。同时采光亭因为自己的重力作用,和尖供的作用力相互抵消,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稳固。
采光亭更是设计的点睛之笔,借助巧妙的古典式飞扶壁,将圆顶的八个肋拱和天窗的各个角联结在一起。每个飞扶壁顶上,都有一个反旋的古典式斗拱。尖塔是外观呈波浪形的圆锥形角塔,顶上立着一个在宝球之上的十字架。
一个世纪之后,米开朗琪罗在设计圣彼得大教堂穹顶时,自认比不过伯鲁乃列斯基的设计:“我会造一个相仿的圆顶,比他的大,却不能比他的美”
虽然穹顶是大教堂的一绝,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了其在细节上的特点。当时的教会强调苦修,禁止享乐,因此教堂大多采用粗糙的材料装饰外部,巧妙精细的大理石往往被视为奢饰材料。而大教堂的外部却使用了大理石为主体,与同样以大理石的乔托钟楼相辅相成。除此之外,大教堂的外墙上采用了很多罗马风格的装饰:拱券、柱式和圆形窗。
此外,大教堂在窗户上将五层递进式的圆窗作为大的采光窗,采用哥特式的船形窗作为小窗廓的基本元素。完美地结合了古罗马的材料和装饰、拜占庭的外部组成艺术以及哥特式细节造型艺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这一切都能反映向古典文化学习以及反对教会思想束缚的文艺复兴时期精神。
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的意义不但在造型和结构上有巨大的创新,而且还在于突破了教会的禁忌。在此之前,集中式型制被认为是***使用的,为教会所禁止。穹顶的修建被视为人们突破教会精神束缚的表示。其次,罗马和拜占庭的穹顶在外观上都是半漏的,不会将其作为外形的重要表示,而这次用鼓楼将穹顶全部表现出来,在欧洲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客观地来说,圣母百花大教堂并不是一个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而是多种建筑技术的综合体。主教堂的结构和轮廓参照了拜占庭的建筑形式,同时在造型和细节方面带有明显的哥特风格,甚至还利用了很多古罗马的建筑元素。但这种将百家技艺融为一体的设计思想,正是文艺复兴思想的体现。教堂象征着对人性的肯定,对古典艺术的复兴。圣母百花大教堂屹立在城市的中轴线上,犹如一道高举的火炬,象征着文艺复兴的第一缕阳光,同时也是建筑史上的一大步。
1、圣母百花大教堂:圣母百花大教堂是天主教佛罗伦萨总教区的主教堂,也是世界上第三大教堂。它是佛罗伦萨的标志,也是佛罗伦萨市内最高的建筑。教堂建筑群由主教堂、钟楼和洗礼堂构成,不仅规模宏大,更是整个文艺复兴初期的代表性建筑。
2、圣彼得大教堂:建于16世纪,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之一,也是天主教的中心。虽然不是罗马主教(教宗)的主教座堂,但仍被视为是天主教会最神圣的地点。圣彼得大殿是著名的天主教朝圣地点之一。
3、圣维特大教堂:圣维特大教堂是历代皇帝举行加冕典礼的场所,有“建筑之宝”的美誉,如今这里收藏有十四世纪神圣罗马帝国间波希米亚国王查理四世的纯金皇冠、金球及令牌。
塔顶有文艺复兴式样的大钟,钟楼是俯瞰布拉格市景最美的地方,如果脚力还行,不妨尝试一项健步运动,攀爬教堂高塔里287级楼梯,登高瞭望整个布拉格城,当你上气不接下气地终于到达塔顶时,令人屏息的百塔美景,将令你感到真正值回票价。
圣母百花大教堂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是世界第四大教堂。这是一座哥特式的建筑,高106米,其外部以绿、白、红三色大理石装饰,应用建筑学、几何学原理设计修建。杜奥莫大教堂、乔托钟楼和八角形的圣乔瓦尼洗礼堂同在一个大广场上,三座大的建筑构成一体,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圣母百花大教堂也叫佛罗伦萨大教堂、花之圣母大教堂:(意大利语:CattedralediSantaMariadelFiore或DuomodiFirenze),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城中,是天主教佛罗伦萨总教区的主教座堂,教堂建筑群由大教堂、钟塔与洗礼堂构成,1982年作为佛罗伦萨历史中心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圣乔凡尼洗礼堂位于大教堂西边数米,7世纪即已建成,11世纪改建成现今的模样。为白色八角形罗曼式建筑。佛罗伦萨的孩童均在此受洗,包括但丁、马基雅弗利等名人。洗礼堂三扇铜门上刻有《旧约》故事的青铜浮雕,其中二扇为吉伯提(Ghiberti)所作,被米开朗基罗赞为"天国之门"。
钟塔高85米,最初于1334年由大画家乔托(吉奥陀)设计并监工,因此俗称"乔托钟塔(吉奥陀钟楼)"。属哥特式建筑,由六层方型结构向上堆叠成柱形,外墙铺白色大理石,纯净优雅。
大教堂于1296年奠基,1347年秋天爆发黑***病迫使工程中断。1367年由全民投票决定在教堂中殿十字交叉点上建造直径43.7米,高52米的八角形圆顶。1418年佛罗伦萨市政府公开征集能够设计并建造大圆顶的方案。精通罗马古建筑的工匠菲利波・布鲁内列斯基(FilippoBrunelleschi)胜出,为总建筑师。在建造拱顶时,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拱鹰架"圆拱木架,而是采用了新颖的"鱼刺式"的建造方式,从下往上逐次砌成。大教堂于1436年3月25日,举行献堂典礼。百年之后,米开朗基罗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也建了一座类似的大圆顶,却自叹不如:"我可以建一个比它大的圆顶,却不可能比它的美。"
大穹顶内部为16世纪佛罗伦萨画家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Vasari)所绘巨幅天顶画《末日审判》。
中殿北墙上有乌切洛(PaoloUccello)所绘《乔凡尼・阿古托纪念碑》和为纪念但丁诞辰200年所绘的《但丁与神曲》(1465年)。
座堂(Duomo),鲜艳的大理石块拼成几何图形,即为显眼而壮观;它的大圆顶及由文艺复兴大师乔托设计的钟塔,更为巍峨的教堂带来更多的气势。位于佛罗伦萨市中心的圣母百花教堂,有着一个橘红色巨大的圆顶,所以很好认,远远的就会看见它,这也几乎成了佛罗伦萨的重要地标。
漂亮的圆顶是1463年完成的,设计这座圆顶的布鲁内雷斯基(Brunelleschi)在建造的当时,不使用鹰架,技巧仿自罗马万神殿的圆顶,神乎奇技是最好的形容词。
此外,圆顶的内部有美术史学家兼画家的瓦萨利(Vasari)所绘的湿壁画「最后的审判」,也是非常值得欣赏的杰作。不过,这个壁画后来是由另一位画家祝卡利(Zuccari)完成的。
而高达91公尺的圆顶,内部有阶梯共463级,可以爬上圆顶欣赏佛罗伦萨全景。
除了圆顶,主座教堂重要的建筑还包括了钟楼(CampaniledeGiotto)和洗礼堂(BittisterodiSanGiovanni)。圣母百花教堂完成的时间先后不一,洗礼堂是最古老的一栋,再来是钟楼,教堂圆顶则是比较晚完成的部分。
面对著主座教堂的小广场是圣乔凡尼广场(PiazzadiSanGiovanni),圣乔凡尼是佛罗伦萨的守护者,这里通常是观光客集合的地方。
另外,在教堂右手边也有一块广场,称为主座教堂广场(PiazzadiDuomo),有一些贩卖纪念品的小贩和帮观光客作画的画摊。主座教堂的四周美术馆、购物市场
花之圣母大教堂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广场和周围的街道,密密排着各色店铺,人来人往,非常繁华。这组建筑群不像比萨的那样仿佛是专门供人欣赏的陈列品,而是兴高采烈地挤在市民日常生活的漩涡之中。1296年市民们正陶醉于从贵族手中夺回政权的胜利中,为了庆祝胜利而建造这主教堂,于1436年建成。
花之圣母大教堂最出名的是它那技巧仿自罗马万神殿的圆顶,神乎奇技是最好的形容词。这也是全城建筑的最宏大的交响乐,是天才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绝世之作。
教堂高91米,巨大的穹顶直径45米,布鲁内莱斯基居然不画一张草图,不作任何计算稿,甚至不搭内部脚手架,完全凭心算和精确的空间想象开始动工。布鲁内莱斯基像作曲一样设计了大穹顶的空间节奏,在光线的尽头荡漾着起伏的音符,每一个起承转合,都有变奏的美感。以至于它落成时,从荷兰来的一位音乐家大受感动,专门写了一首管弦乐曲,并在典礼上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