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甘肃花儿,甘肃花儿的介绍

甘肃花儿,甘肃花儿的介绍

  • 发布:2025-09-09 09:16:59
  • 1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甘肃花儿的介绍

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山歌,是当地人民的口头文学形式之一。花儿结构分两段,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演唱时用临夏方言,有浓郁的地方气息。“花儿”唱词和曲调分“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两大类。

甘肃花儿的花儿现状

“花儿”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随着经济大潮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渗透,使原始古朴的“花儿”生存空间正面临着萎缩。

“花儿”就是从农田和山野里练出来的,一些唱得好的人被称为“花儿把式”,都是经过多年劳作、放牧期间跟随大人学唱,熟悉掌握了曲调,而后自己才能即兴编词对唱或领唱。现在最有利于花儿成长的田园牧歌式的农村生活逐渐被打破,不少小伙子和姑娘已经不满足原有的生存方式,纷纷离开家乡寻找赚钱的机会和新的生活梦想,因此真正热爱“花儿”并能为此付出努力的传唱把式也就不多见了。

岷县“花儿”传承的中坚力量,也是被省民协命名为“甘肃省花儿歌手”的有41人,这个数字应该是比较可观的,像董明巧、刘国成、刘尕文、郎雪慧、白绪娥、姜照娃等一批“花儿”歌手,大多年龄都在30岁到40岁之间,而他们当中大部分不识字,文化程度低。这一批歌手成长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家庭生活困难,没有机会读书,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锻炼成长为“花儿”歌手。相对而言,出生于80年代或90年代的小伙子大都走进了学校,他们基本没有机会学习“花儿”,而校园文化和流行歌曲等新兴的娱乐活动也在弱化着“花儿”对年轻一代的熏陶。

甘肃花儿的花儿常识

“花儿”分三类

根据“花儿”的发源地,我们可把“花儿”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河州花儿”,发源于河州地区,大致相当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辖域,遍及临洮、康乐、和政、广河、永靖、夏河等县,有的流传到宁夏。

第二类叫“洮岷花儿”,在洮岷地区,即甘肃省的临潭、岷县、卓尼一带。

第三类是“西宁花儿”,发源于西宁地区,即青海省的西宁、湟源、贵德、乐都、循化一带。

花儿曲调多称“令”,有大令、小令之分。大令旋律悠长、结构清晰,大多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方法演唱,如河州大令《上去高山望平川》。小令节奏规整,乐段结构内变化较多,旋律受小调影响较多,多用真声演唱,如《一对白鸽子》。

花儿是哪个地方的民歌

"花儿”又名“少年”,别称“野曲儿”,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回、上、撒拉、东乡、保安以及汉族中的一种民歌。它是一种很有特色的高原民歌,它风格质朴,曲调优美,表达感情强烈,情调明快,具有浓郁的乡上气息,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花儿”是各族人民表达自己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之情的最好形式。无论是田问劳动的阿哥,拔草的柰妹,为生活潦倒走他乡、奔口外的受苦人,千里跋涉的脚户哥,黄木泛舟的筏客子,猎手,牧人,工匠……都是“花儿”和“少年”的创造者、传唱者。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往往不禁纵声“漫”起抒发心底衷情的“少年”,在劳动间隙,抬头远眺,山峦叠障,浮云缠绕,仿佛置身于一幅山水图画之中。人们放开粗豪的喉音,哼唱本地的山歌,声音粗涩,但俺不住歌里的真情,纵然生活困苦,但得之千先天的情感,并不因生活的压抑而涡灭,这是高原人民的心中的歌。

“花儿”是一种形式短小的歌体,“柰花儿虽短意思深”。它不仅语言朴素凝练,意味深长,而且善于选择准确、生动、形象的宇眼,表达完整的内容。“花儿”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能传唱,全靠口耳相传,语言通俗、流畅、清新明朗,节奏明快富于音乐性,唱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凝练得像珠玉般的完整。另外色彩鲜明,状物写景,富有诗情画意,激起听者的想象,自有一种音韵回环的兴味。甘、青、宁由于其封建社会的封闭性和生活在穷山僻壤这样特定的地理环境所决定,这里的人民都具有艰苦卓绝的忍耐性与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因此,“花儿”格调的悲壮、声音的高亢颤动、形式的单纯,都是从游牧民族的歌唱脱胎而来,不同于其他山歌的靡靡之音。虽然在内容上也是以歌咏爱情为主题,但是直率豪迈的气概,流露于音色字眼之间,充分地表现了明朗爽快的“西北精神”,与其他各地的民欧大异其趣。

“花儿”在内容上有倾诉苦情的“花儿”,有抒发爱情的“花儿”,有反抗封建婚姻的“花儿”,有宣传革命的“花儿”……

各族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愿望、理想和追求,在“花儿”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倾诉苦情的“花儿”,内容大都是揭露日益深重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黑暗现实,诅咒抨击统治阶级的罪恶。诉苦花儿是凝结着穷苦人民血和泪的苦歌。它像一面镜子,如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讲述统治阶级残酷剥削下的悲惨生活。

流血流汗的整一年,

不够交官家的粮款;

叫三声“胡达”哭老天。

苦日子哪一天才算完。

像这样的诉苦花儿还有很多,歌中蕴含着穷苦人民流徙经年受苦受累仍不够交官家的粮款捐税而悲天呼地的愤怒之情,并倾吐了对官家朝廷的刻苦仇恨和强烈诅咒,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抗情绪。

“花儿”的名称,来自千爱情,生活在西北高原上的男女青年,经常用民歌作为传情达意的手段,向对方倾吐自己的爱情。

在歌中,男方亲呢地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

于是,称呼情人的名词,就变成了这种民歌的名称了。“花儿”与“少年”这两个富于情感的名称,也反映了这种民歌在内容上的基本特点,因此,情歌在“花儿”中的比重是很大的。爱情“花儿”是以爱情生活为内容,但爱情作为人们的生活内容,又同其他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又是一个社会生活的窗曰,通过这个窗口展现出社会的各个层面,因而,爱情“花儿”反映的生活面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丰富得多,广阔得多,其中包括赞美艳丽青春,表达热恋爱慕之情的,和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包办以及阶级压迫等诸多内容。

把“花儿”称作“少年”,这就明白无误地点明了爱情“花儿”所表现的一个内容,即赞美艳丽的青春,这是爱情萌动初期恋爱者对对方青春、模样以及人品的称赞,以此来表达内心的爱慕之情的。

“歌是心意的流露”。“花儿”被歌者们比作是“心上的话”,是“开心的钥匙”,把赞美同自己含蓄求爱的心意结合起来。

旧社会,劳动人民迫于生计,背井离乡,出外糊口,当脚夫、笺客子等苦工的比比皆是,这就造成了夫妻或情人的生离***别。于是表现痛切思念和离别之情的“花儿”也就像雨催蘑菇大量涌现出来。如:

半圆的锅儿烙馍馍,

蓝烟儿把庄子罩了,

握着面手送哥哥,

清眼泪把嗓子洗了。

恋人或夫妻的离别是最掀动人真情实感的时刻,“清眼泪把嗓子洗了”,把离别之苦抒发得淋漓尽致,在无奈的情绪里折射出一定的社会因素。

旧社会,青年男女的婚姻,由于受“父母之命,媒的之言”的束缚,往往不能如愿以偿,相恋的不能结合,结合的又往往是不相称的,这就上演了一幕幕的爱情悲剧。“花儿”《姣姣女》就是根据民间流传的一个哀怨的爱情故事,由一个算命盲人编成“花儿”,在民间广为传唱。

姣姣女是当地出名的美人,结婚后夫妻二人恩恩爱爱,相敬如宾。这却遭致她的婆婆不满。这一年,轮到他家出兵役,她丈夫应征入伍。丈夫临别之际,对自己心爱的妻子放心不下,离别时委婉托母亲要善待姣姣女。他母亲假意应承,她丈夫这才和姣姣女洒泪依依惜别。

丈夫走了以后,婆婆认为虐待姣姣女的时机已到,命她每天放羊喂猪,把她当下人看待,稍不如意,就用鞭子抽打,姣姣女遍体鳞伤,苦不堪言。姣姣女忍受不了这种凌辱、虐待,想回娘家躲避一时,然而她的婆婆却找了许多事让她做,拖延时间,不让她回娘家。婆婆唱道:

“不叫你去,等到三斗三升的莱籽黄了,再叫你去。”

于是姣姣女只好含泪独自一人在无垠的田野中犁地、撒种、施肥、锄草、收割,凄凉地唱道:

“月亮哥,给我照亮来呀!喜鹊哥,给我作伴来呀!”

终于菜籽收获了,婆婆这才大发慈悲,允许姣姣女回娘家。

然而婆婆却命姣姣女只能:

“翻穿破皮袄,头戴烂毡帽,足著***皮落蹄(***以牛皮自制的笨拙皮靴),驾着老狗拉着破车回娘家。”

姣姣女从娘家回来,婆婆反而变本加厉地虐待她,姣姣女不堪忍受婆婆的茶毒,在荒山苦工之际,自缢树林之中。当天夜晚,月明如画,所以月亮光下的婆罗树上,至今映有姣姣女的影子。这个哀怨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很广

《花儿》是属于哪一个少数民族的民歌

“花儿”又称“少年”,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回族地区的一种民歌,实际上是一种高腔山歌。在“花儿”对唱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这种对人的昵称逐渐成为回族山歌的名称,亦统称为“花儿”。

“花儿”约产生于明代,有关它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在蒙藏民歌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民歌;有人认为它是从外地迁来的回族人民的思乡曲演化而成;也有人认为是明初从南京迁往洮州地区的移民常以花卉为比兴的一种民歌。总之,“花儿”自近代以来成为回族人民传唱的一种主要艺术形式。“花儿”按传唱地区划分,又分为“青海花儿”、“河州花儿”和“宁夏花儿”,其源泉则源于河州(今甘肃临夏)。

“花儿”内容丰富,多为情歌,也有表现回族人民生活的。一般多是四句或六句,歌词多即兴创作,十分口语化,且不避俚语俗词。“花儿”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文字优美,格律谨严。它的音乐主调令达100多种,旋律、节奏、唱腔都有着独特的风格。由于“花儿”最早产生于山间田野,歌手们在空旷幽美的环境中无拘无束,放声高歌,所以它的曲调多高昂、奔放、粗犷、悠扬,表现了回族人民对幸福生活和纯真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在回族聚居的临夏地区,几百年以来,每年在固定的时间,人们都要聚集于山青水秀、风景秀丽的山间举行传统的“花儿”会。每年农历6月初1至初6的莲花山“花儿”会和农历4月28日的松鸣岩“花儿”会久负盛名。春夏之交,树木葱绿,山花烂漫。届时,歌手云集,对歌联欢,盛况空前。

现在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回、上、撒拉、东乡、保安以及汉族中的一种民歌。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