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丝路商旅 人们为什么喜欢骆驼的理由

丝路商旅 人们为什么喜欢骆驼的理由

  • 发布:2025-09-04 11:19:06
  • 3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人们为什么喜欢骆驼的理由

人们为什么喜欢骆驼的理由

人们为什么喜欢骆驼的理由,提到沙漠的交通工具,人们就一定会选择骆驼,骆驼是几千年来沙漠的很重要交通工具,没有之一了,在荒垠无边的沙漠,只有骆驼任劳任怨,下面是人们为什么喜欢骆驼的理由

人们为什么喜欢骆驼的理由1

千年丝路商旅为何最喜欢骑骆驼?

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代时期壁画

丝绸之路是中西交流的重要通道,中国向西方输出丝绸、皮毛、铁、纸等当年西方没有的物品,西方向中国输入包括苜蓿、葡萄、石榴、核桃这类农副产品在内的域外特产,都要通过这条古丝绸之路。

由于这条路要经戈壁沙漠,爬崎岖山路,越无人高原,古人首先选中了能长途跋涉、忍饥耐渴、负重超常、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超强的牲畜——有“沙漠之舟”赞誉的骆驼,考古文物中已发现多种骆驼。

十三世纪末在东方游历17年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当年就曾看到丝绸之路上这种骆驼商队,他在《马可·波罗游记》(又名《东方见闻录》)“大汗发行的一种纸币通行于全国上下”一节中描述:“每年总有好几次,庞大的骆驼商队载运刚才所说的各种物品和金丝织物,来到大汗都城(今北京)。”

在古代,骆驼商队随时可能遭遇险境。《马可·波罗游记》在“罗布镇相邻的大荒原与经过荒原时所听到的怪声”一节中称:“有些旅人,如果在白天睡觉或被其它事情所困,落在后面,而骆驼商队却已经转过山脚,不见了踪迹……迷失了方向,最后只好坐以待毙。

”如何行走才能少点危险?“商旅们不得不缩短自己的队伍,采取密集队形前进。商旅们在晚上休息之前必须小心谨慎,要定下一个前进的标志,来指出第二天要走的路,并在每只牲畜的身上挂一个响铃,以便在失散后易于控制。”对于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们来说,在骆驼脖子上挂个铃铛,让“驼铃声声”,其实是一种平安的信号。

骆驼是怎样的一种“奇畜”?

******阿斯塔那墓地出土东晋壁画中的骆驼。

中国人饲养和使用骆驼的历史非常早。《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薰鬻,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驼、驴、驘、駃騠。”这里的橐驼(tuótuó)即骆驼,作为一种“奇畜”,先秦时西域各国已将骆驼当作贡物进献中原王朝。

到西汉时,朝廷还设有“牧橐令丞”官职,鼓励边疆民族饲养骆驼。

骆驼不仅负重能力强,一般可负千斤,日行二三百里,而且拥有惊人的记忆力,比驴、马的识途能力都强。有这么一个传说,元朝皇帝一般秘葬,下葬后“以万马蹂之使平”,地面不留痕迹。后人如何祭墓?据元末叶子奇《草木子》称:“杀骆驼其子于其上……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踟蹰悲鸣之处,则知葬所矣。”

在古丝绸之路上,往来西域的商旅们都是成群结队骑着骆驼,根据沿路骆驼遗粪认识路线,越过四面茫茫的大漠。

骆驼在野外能知泉源、识水脉、测风候。夏季时沙漠上会突然刮起伤人的热风,对行旅威胁极大。热风将至,老骆驼便会鸣叫聚集站立,把口和鼻掩埋在沙中。

人们一见骆驼有这种表现,就会赶紧用毡布捂住口鼻以避灾,此即《魏书·西域传》“且末”条所记:“风之将至,惟老驼预知之,即鸣而聚立,埋其口鼻于沙中,人每以为候,亦即将毡拥蔽鼻口,其风迅驶,斯须过尽,若不防者,必至危毙。”

骆驼在沙漠中究竟能走多快?

在人们的印象中,马的骑行是最快的,其实在负重的情况下,骆驼远胜于马、驴、牛等所有畜力。西汉东方朔在《七谏》中,曾将骆驼与日行千里的神马相比:“要褭奔亡兮,腾驾橐驼。”

一种能日行千里的“明驼”尤受青睐,《木兰辞》称:“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为什么叫明驼?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毛篇》释称:“驼卧,腹不贴地,屈足漏明,则行千里。”南唐乐史编撰的《杨太真外传》中则另有说法:“明驼者,眼下有毛,夜明,日行五百里。”唐朝时还设有“明驼使”,用于快递,“非军机不得擅发”。

宋代曾慥编的《类说·杨妃外传》中记载,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杨玉环当年曾私自派遣明驼使到范阳(今北京),把荔枝送给安禄山,可见明驼速度之快。

除了明驼,当年丝绸之路上还有一种“风脚驼”也很厉害。这种骆驼产于西域的于阗,“其疾如风,日行千里。”西域曾把优良骆驼作为特产,朝贡中原王朝,换取所需。《唐会要·马门》记载:“元和十一年,回纥使献橐驼及马,以内库缯绢六万匹偿回纥马值。”

宋元时,骆驼在丝绸之路的作用仍很突出。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王延德出使高昌(今***),取道鄂尔多斯高原,横贯乌兰布和沙漠北部西去,他在《西州使程记》中记载:“沙深三尺,马不能行,行者皆乘橐驼。”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形象地描绘过北宋的驼运之盛

。一直到明清时,骆驼都是古丝绸之路的最重要交通运输工具,《明史·西域传》记述:“撒马儿罕……频岁贡马驼……所进阿鲁骨马、每匹丝缎四表、裹绢八匹;驼三表、裹绢十匹。”

唐人对骆驼的赞美

就骆驼对丝绸之路的贡献而言,无论用什么样的语言描述、赞美都不过分,历代精美的骆驼造型,证明了人们对骆驼的无言赞美。今天我们看到的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多数做昂首嘶鸣状,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唐人在骆驼身上寄寓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渴望走向远方的心愿。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先生认为,“唐代骆驼的塑造渗透了对现实生活的歌颂和向往,不是简单的形象再现;它们或大步行走,或引颈长啸,表现出勇敢坚韧的精神,有的凄惨悲壮,像是对险象环生的恶劣自然进行着抗争。骆驼上的货袋,常常装饰着一个很大的兽头,像虎头;

驼囊上的怪兽形象未必是虎,有多种不同的样式。如果对骆驼的出现、演变、形象、组合特征、兴盛和消亡的时间作系统考察,唐人对骆驼的热烈赞美无疑暗示着对漫漫丝路象征的歌颂。”从张祜《雁门太守行》诗中的“驼囊泻酒酒一杯,前头滴血心不回”看,通常用来盛放货物的驼囊,有时候也用来盛酒,古丝绸之路遥遥万里,艰辛寂寞,需伴以酒。

丝绸之路是漫漫征途,绝无平坦之路可循,跋涉者须以人畜的尸骨为路标前行,一个脚窝紧连着另一个脚窝,一匹骆驼的头紧顶住另一匹骆驼的尾,沉稳而缓慢地前行。唐代杜佑《通典》说:甘肃武威的.西北有一条通往西域的捷径,但要穿越1000余里的沙漠,四面都是茫茫无际的沙漠,没有现成道路可行。

要想通过,“唯以人畜骸骨及驼粪为验”。这些成为路标的“骸骨”“遗骨”“遗骸”中,有一大部分是骆驼的遗骨,坚硬如胡杨,倒卧1000年不***,依旧枝枝挺立,直指前路;又如暗夜里的明灯,照亮了风沙弥漫的丝绸之路,给在艰难中行进的人们带来生的希望。驼队,是万里沙海中唯一移动的风景;叮当的驼铃,奏响的是雄伟壮阔的文化交流进行曲。

人们为什么喜欢骆驼的理由2

一、骆驼有特殊的身体构造,非常适应沙漠的生活。骆驼的躯体高大,四肢细长,可以大步地前进,蹄大如盘,脚趾长着弹簧一般的肉垫,可以避免陷入沙中;眼睑有两重,睫毛很长,可以挡住沙尘,防止迷眼;鼻孔斜开,能自由开闭,防止灰尘进入,而且嗅觉细胞比较集中,不仅可以寻找食物,在干旱的沙漠,对没有味道的水源,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嗅到潮湿的感觉。

二、骆驼的驼峰能让它在沙漠中走得更远。骆驼的驼峰里贮存着脂肪,这些脂肪在骆驼得不到食物的时候,能够分解成身体所需要的养分,供骆驼生存需要。骆驼能够连续4~5天不进食,就是靠驼峰里的脂肪。另外,驼峰里的脂肪还可以帮助它调节体温,冬天保温、夏天隔热。

除了驼峰,骆驼的胃里有许多瓶子形状的小泡泡,那是骆驼贮存水的地方,这些“瓶子”里的水能让骆驼即使在几天不喝水的情况下,也不会有生命危险。

三、骆驼能够很好的控制体内的水分。骆驼在干旱情况下,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特殊生理功能。骆驼一般不出汗,其血液中的水分保持良好,不容易脱水。

骆驼有两种,有一个驼峰的单峰骆驼和有两个驼峰的双峰骆驼。单峰骆驼比较高大,在沙漠中能走能跑,可以运货,也能驮人。双峰骆驼的四肢相对要粗短一些,更适合在沙砾和雪地上行走。骆驼体长约3米,高2米以上,前后两峰相距约0.5米。绒毛发达,颈下也有长毛。上唇分裂,便于取食。

骆驼的胃分三室,第一个胃能贮藏水,第二个胃贮食,可以反刍;性情温顺,食粗草及灌木。寿命约30~50年。骆驼的皮毛很厚实,冬天沙漠地带非常寒冷,骆驼的皮毛对保持体温极为有利。骆驼的厚毛发可以反射阳光。被剃毛后的骆驼会多出50%的汗以避免过热。皮毛同时帮助骆驼隔热。它们的长腿也让它们远离火烫的地面。

骆驼巨大的口鼻部是保存水分的关键部位。鼻子内层呈涡形卷,增大了呼出气体通过的面积。夜间,鼻子内层从呼出的气体中回收水分,同时冷却气体。据计算,骆驼的这些特殊能力可使它比人类呼出的温热气体节省70%的水分。如果一只骆驼驮200千克重的货物,每天走40千米,它能够在沙漠中连续走3天。无负重时,它每小时可跑15千米,且连续8小时不停。

人们为什么喜欢骆驼的理由3

骆驼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把它看做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有“沙漠之舟”的美誉。

骆驼在沙漠中行进有以下优点:

1、耳朵里有毛,能阻挡风沙进入。

2、有双重眼睑和浓密的长睫毛,可防止风沙进入眼睛。

3、鼻子还能自由关闭,阻止风沙进入呼吸道。

4、沙地软软的,人脚踩上去很容易陷入,而骆驼的脚掌扁平,脚下有又厚又软的肉垫子,这样的脚掌使骆驼在沙地上行走自如,不会陷入沙中。

5、皮毛很厚实,冬天沙漠地带非常寒冷,骆驼的皮毛对保持体温极为有力。

6、熟悉沙漠里的气候,有大风快袭来时,它就会跪下,旅行的人可以预先做好准备。

7、骆驼走得很慢,但可以驮很多东西。

骆驼的特点和作用

1、骆驼的驼峰不会储存水分,骆驼一次能在驼峰中储存多达80磅的脂肪。当没有食物时,骆驼驼峰中的脂肪转化为能量和水,骆驼才能生存。

2、骆驼是哺乳动物,“骆驼”这个词来自阿拉伯语,意思是“美丽”,骆驼的体重在650-1300磅之间。

3、骆驼有两种,一种是单峰骆驼,另一种是双峰骆驼,单峰骆驼生活在西亚、中东和非洲,双峰骆驼生活在亚洲和中亚。

4、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因为它们被用来在沙漠中运输物品。骆驼的毛发有助于它们在非常热的温度下保持凉爽。

5、小骆驼出生时没有驼峰,母骆驼怀孕大约13个月,母骆驼大多产下一只幼崽,双胞胎很少,刚出生的小骆驼重约90磅。

6、骆驼粪便真的很干,骆驼尿就像糖浆一样浓稠。一只骆驼一次最多能喝40加仑水。

7、骆驼避免在石质沙漠上行走,因为这会伤害它们的脚。骆驼有良好的视力和听力,通常活40-50年。

8、骆驼通常从驼峰顶到脚有7英尺高,骆驼有三层眼睑,有两排睫毛,骆驼可以以每小时40英里的速度奔跑。

9

9、骆驼有着厚厚的嘴唇,这使得它们可以在不受伤害的情况下吃掉荆棘植物。

10

10、骆驼是食草动物,骆驼能长到900磅,骆驼通常每天以每小时3英里的速度行驶25英里。

中国三大窟是什么

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1、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2、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3、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扩展资料:

遗产价值:

1、莫高窟

敦煌石窟营造及其历史过程,敦煌的悠久历史,当地有影响的世族与大姓,以及敦煌同周围民族与西域的关系,在历史中没有或很少记载。

敦煌石窟有成千上万个供养人画像,其中有一千多条还保存题名结衔。能够了解许多历史状况和历史线索。

2、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

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

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3、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

两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活泼、清秀、温和。

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法,坚劲质朴。在北魏时期雕凿的众多洞窟中,以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石窟寺这几个洞窟最有代表价值。

其中古阳洞集中了北魏迁都洛阳初期的一批皇室贵族和宫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举国崇佛的历史情态。

这些形制瑰异、琳琅满目的石刻艺术品,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域外文明交汇融合的珍贵记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莫高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大石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云冈石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门石窟

戈壁沙漠徒步108公里

2019年4月,四天三夜的敦煌沙漠徒步108公里。感受着丝路商旅曾经走过的艰辛路,踏着当年九***一生的玄奘从这里走过的路。在那里,我看到了无限壮美的沙漠风景,亦在沙漠见到了无限的荒凉。那一刻,我明白,我活着的世界不代表真相,最美的不是风景,而是风景里的心情。我并非徒步爱好者,这次出发,我只想用行走的力量与自己对话。

Day1:4月20日,徒步28公里,地貌:沙漠,丘陵。出征仪式结束后,清晨,带着探索与新奇,我出发了,一个小时后,手机信号全无。放下!我放下了城市里的喧哗,活在当下,放飞心灵。体验赛的第一天,一路走走停停。午后的沙丘上,我们欣喜的看着龙卷风的形成,我与BK闭眼转身让龙卷风从身上呼啸而过,然后拍拍身上的沙子,像孩子般毫无恐惧的开怀大笑。也是这天,在即将到达营区时,同行的四人筋疲力竭,毅然的爬上巅峰,那是一座70°斜角的大沙丘,走一步倒滑两步的,全凭同伴的协助,我与九戈才得以登顶。18:16,这天,团队108人,体验赛没有成绩评比,贪恋山顶美景的我们成了最后到达终点的人。

Day2:4月21日,徒步33公里,地貌:丘陵戈壁滩,37°高温,07:15出发,带着腿部的酸痛感,这是我走得最痛苦的一天,团队距离明显拉开,二哥带着霞走在前方,方圆十里看不到一人,走着走着只剩下我与六戈结伴同行。到了中午,补给站休息,我逐渐感受到自己的体能已到达极限,路漫漫其修远兮,可看了运动数据,距离今天终点还有16公里,举步艰难,我只能用勇敢与坚持唤醒着心中的巨人,又走了三个多小时。路过救援车辆上拿了瓶水,身穿独角兽T恤的胖子司机跟我说只要走上前面的山顶便能看到营地,这是真的,他没骗我!!到了山顶我也真的看到了营地,我像是一只闻到血腥的饿狼似的鼓起劲往前走,走了一个小时营地还是好远,听到大壮的歌曲《我们不一样》,激动万分,(只有走过的戈友才晓得这首歌有多么动听,因为这歌曲意味着营地即将到达)。我又回过头看,怎么才走了一半的路,当时都快绝望了,按照刚才的速度,距离营地,我还得再走一小时,我不敢再抬头了,也不敢看时间,只能数着自己的脚步,一直向前,救援车辆那个该***的胖子用一个善意的谎言骗了我,说好的一公里呢,为什么我走了7公里。不过现在回过头想想,这种戈壁平路其实是最好走的了,沙漠才真的会走到你想哭。18:06,终于到达终点,迫不及待的打卡询问名次,这一天我走了团队的约第70名,小组最后一名。再次崩溃,又是一个最后一名!我走到几乎要怀疑人生,可开车的却毫不费力早已到达终点。与这世界无异,一些人总在昼夜不停地努力,而另外一些人,起床就发现世界已经变了。比如说组委会早已开车潇洒抵达终点的这帮人,可想想,我看到的风景与这宝贵的领悟,却是他们所没有的,人生真没有白走的路。

Day3:4月22日,徒步34公里。06:00《永不退缩》这首可怕的歌又响起了,我迅速起床。这是徒步的第三天,带着身体的不适,今天我决定要逆袭。因为文子姐,是她,感动了我,大十几岁的姐姐,第二天一边流鼻血,边哭边走,可为了团队的名次她却坚持走到小组前五名。我那该***的集体荣誉感来了,这一天,几乎全程独自一人行走,到了补给站也舍不得停下来休息,独自行走时,我能安静下来,荒凉大漠戈壁,我只关注自己脚下的每一步。14:52,抵达终点,终于走到了团队前50名。原来,行走时,走得快与慢,难受都是一样的。我又一次联想到了人生,有些人在年轻时拼搏努力早早退休享福,而有些人则走走停停,年迈才后悔自己年轻时做的太少。到了晚上,我擦完澡后浑身无力,酸痛,低烧。医务处拿了药吃完还是无法入睡。索性走出帐篷仰望星空,那是一片儿时记忆中的星空,我内心安静下来,仰望浩瀚的宇宙,璀璨的星空,这让我内心找到平和的心态。在广阔的宇宙面前,多少的人生起伏,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Day4:4月23日,徒步19公里,地貌:沙漠,沙丘。阴天。05:15伴随着煽情的音乐《故乡的原风景》夜行出发,这是我徒步的最后一天,所有人一言不发,我看着脚下的步伐,与自己内心对话。我依旧奋力前行,享受孤独,一人行走在108人团队的前15名。我很清楚这是一场体力与毅力之间的较量,我头也不抬的跟着前面的脚印一步一步向前走,人生如行路,这一天,我明白了,原来踏着巨人的步伐行走,可以轻松许多,只是我发现的有点慢,徒步已即将结束。这一天,最后登上几乎90°直角的沙漠之巅,可我压根无暇顾及美景,因为遇到了沙尘暴,哪怕带着墨镜眼睛也不敢睁开,这突如其来的意外,使我的行走举步艰难,索性单膝跪在沙漠,降低高度,只希望不要滚下去。那一刻,我心想,天啊,心疲力竭爬上巅峰,要是滚下去还得重爬一次,那多可惜!那一刻,我似乎忘了还有人身危险这件事。直到三戈赶上来,挽着我的手,这才感觉自己找到组织了。这一天,我们小组走在第二名,获得团体季军。

人生如行路,任其百折千回,艰难险阻,“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有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感恩这四天三夜的徒步,又为我加持了能量,存必成之心,创未有之业,原来,我是如此的勇敢、坚持,原来只要努力不懈,在终点早已有人为我就准备好了掌声与金牌。人生有两条路,一条需要用心走,叫做梦想!一条需要用脚走,叫做现实!感恩戈壁,让我,探索再次出发的意义!!!

千佛洞是哪座石窟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因其地处莫高乡而得名。它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艺术石窟。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1.6公里。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像2100多身。

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伟浑厚,小的精巧玲珑,其造诣之精深,想象之丰富,是十分惊人的。壁画内容多为佛经故事,如释迦牟尼一生和前生行善牺牲的故事。还有佛、菩萨、天王、力士、小千佛的画像和羽人、飞人、花鸟、动物等。壁画虽经千百年的风沙侵蚀,仍然色彩鲜艳,线条清晰,使人不得不赞叹古代艺术匠师们的精湛艺术和创造精神。

“敦”,大也,“煌”,盛也。因为这个地方对开发广大的西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故自汉代以来即取名为“敦煌”。由于石窟开发在沙漠高处的石崖上,所以取名“漠高窟”,古汉语中“漠”与“莫”通用,后来就叫成“莫高窟”。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春秋时期因盛产美瓜,称为“瓜州”。唐代因城南有鸣沙山又名“沙州”。汉唐以来,丝路商旅往来频繁,敦煌成为出西域和入长安的要道,因居于丝路咽喉之地,可谓一方重镇,当时村坞接连,鸡犬相闻,史称“华戎所交一都会”。佛教和其艺术自西域东传以此为第一站,因此佛塔遍地,市集繁荣,据文献所载元宵灯节的盛会仅次于长安,其兴盛可见于一般。白杨、***杨像一根根鸡毛毯子般,是敦煌最明显的植物景观。

两千年的更迭与较量 海陆两条丝路,谁对中国的贡献更

中国文明***于东亚,早熟而孤独。围绕在其身边的,是一些文化较落后的追随者,没有才智相当的对话伙伴,养成了她的天下意识和孤傲性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这种孤傲心态的表现。因此,她需要交流与对话。

但这很不容易。张骞“凿空”,汉武帝拓边万里,西越葱岭,所遇多为西域和中亚的小国,仍然无法与印度、安息和罗马等大国直接交往。但西汉王朝为控制西域而开辟的军事通道,演变为贯通欧亚***商道的一部分。接下来的数百年间,这条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的通道,成为中原王朝面向西方打开的一道狭窄门缝。

公元8世纪以前,陆上丝路是中国人了解世界的主要通道。这条商道仿佛纤细的绳索,串联起蒙古高原、青藏高原、西域、西亚、古罗马等地区,在中国文明与遥远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花剌子模文明、印度河文明之间,建立起一种间接联系。无数珍宝流经丝路,两端和沿途的邦国、部落都受益于这种交流,这里不妨例举部分。

河西走廊的悠悠驼铃、颓垣古城,引领着人们重读陆上丝绸之路这本历史典籍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长约900公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向西域的咽喉要道,两千年前,络绎不绝的丝路商旅和使团连通了中国和世界。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河西走廊上的城镇和驿站逐渐没落。当商业喧嚣落幕时,文明却得到了永恒的珍藏。河西走廊的悠悠驼铃、颓垣古城是陆上丝绸之路这本厚重历史典籍的扉页,它引领着今天的人们重新研究和关注这条充满传奇色彩的路线。摄影/王将

物质:流向西方的有丝绸、纸张、金银器皿等物产;流入中国的有良马、毛织品、珊瑚、琉璃器、香料等物产,以及苜蓿、胡姜、葡萄、石榴、胡椒、菠菜等作物~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