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徽派园林(徽派园林的介绍)

徽派园林(徽派园林的介绍)

  • 发布:2025-10-17 16:58:26
  • 2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徽派建筑的历史渊源

徽派建筑的历史渊源:

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风,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据《寄园寄所寄》载:“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文公家礼,彬彬合度。”

黟县南屏全村共有30多座祠堂,宗祠规模宏伟、家祠小巧玲珑,形成一个风格古雅的祠堂群。村前横店街,200米长就有八座祠堂。“序秩堂”、“程氏宗祠”为两大宗祠。

另有三座支祠和三座家祠,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封建宗法势力的博物馆。古徽州名门望族修祠扩宇、营建支祠,规模胜似琼楼玉宇,以显示家族的昌盛。

这些大祠堂,用料硕大厚实,有的竟采用整块长达6.7米、高1米多,宽80公分的大木料作月梁;用整根圆周2.3米、高7.8米的大木料作厅柱;开凿出整块10米多长、5米多宽的大石板作台阶。

祠堂的“享堂”、“寝堂”采用一色的名贵木材,如银杏等,称“白果厅”;也有重梁叠架,称“百梁厅”。祠堂大门多作“五凤楼”,高墙翘角。整座祠堂庄严肃穆,体现出族法族规的神圣威严。

建筑特点:

歙县明清民居、祠堂随处可见,牌坊存有八十四座。还有不少古桥、古寺、古塔。使人步入歙县仿佛走进了一座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在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完整的保存了古徽州的所有神韵。

其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者谓之“武”,方正者谓之“文”,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在装饰方面,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如砖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楹柱等,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徽派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它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徽派园林的介绍

徽派园林是汉族园林建筑的一个流派。古典园林是指依据地形、地貌、水体等自然因素巧妙地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动植物等所构成的完整统一的整体风景组合。它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是人们游赏憩息场所。徽派古园林是中国江南园林的一个派生体系。它涵盖范围较广,既包括存在于徽州土地上的园林,同时也包括存在于徽州地域之外、以徽州文化理念为指导、供客居他乡的徽州人聚会或赏玩之用的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园林。

由徽州古村落开始,来了解徽州园林的“灵魂”——水口园林

长期以来,徽州都是中国的历史文化重地,地域性特征显著。在这里曾孕育了令世人惊叹叫绝、独树一帆的徽州文化。作为与藏学、敦煌学并立的我国地域性三大显学,徽学是中华传统经典文化的演绎和升华。叶显恩说:徽州文化既是地域文化,又是中华正统文化传承的典型,它集中地、典型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徽州村落的“灵魂”——水口园林,是水口文化记录着徽州古村落的集体记忆。

一、什么是“水口文化”

在徽州古村落,每一个古老的村子都有自己的“门户”,即徽州村落的“水口”。水口是徽州古村落重要的构成要素,作为村落水源的出村之口,水口得到了徽州先民们的普遍重视。入村的道路一般沿河水的流向而来,水口便成为了进入村落的形象标志。因此,水口被徽州人视为了村落的村口。

徽州居民建村选址注重风水,传统观念中的风水观支配着徽州村落的形态,水口被看成是关系村落人丁财富兴衰聚散之地。它不仅仅是徽州村落的门面,更象征了徽州古村落的“灵魂”,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徽州“山环水绕”的地貌特征,为水口的选址和营造提供了必要的自然条件,水口布局皆因山水地势而呈现出变化万千的姿态,几乎每一个村落的水口都有自己的建筑特色,并与其周围的自然景观紧密融合。

在古老的徽州村落的村头,常常能看到徽州先民精心营造的水口景观。这里有茂密的树林、精致的桥梁水榭、或者恢弘的庙宇楼阁。这些都无不彰显着徽州古村落深厚、古朴的徽州水口文化,与“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反映徽州人对山水的热爱与向往。

二、水口文化的构成要素

勤劳聪慧的徽州人在已有的自然条件基础上,用心营造出了一个个理想的村落水口景观。几乎在徽州所有的水口周围,都能看见挺拔葱郁的林木、伟岸庄严的祠堂、恢弘神秘的庙宇、肃穆沉静的牌坊、庄严高尊的宝塔、坚固气派的桥。它们与鳞次符比的徽州民居相映成辉,都是徽州村落景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共同勾勒出皖南山村独有的村口绝美风光,让人们一踏入村子便有了“人在画中居”的美好感受。

水口砂

“水口砂”,即水口周围的山体,又叫水口山。作为村落的第一道村口,水口在择址上首先需要参考的便是水口周围山脉的形态和走向。

徽州人在确定了一个村庄水口的位置之后,便按照风水学的指向,规划和改造水口周围景观。徽州人在营造水口景观中多采用人工造景的方式,力求让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以此加强水口的“风水之势”。

古人认为:河水如果直湾,没有迂回,那么村落的灵气便会随之散尽;水流若是婉转、曲折,且能在滩头九曲十弯、迂回数十里,则被视为吉象,可以聚集吉气。所以在水口的周围一定要有山石护卫,即“水口砂”,且“砂”最好能够严密交错,才能防止水势直奔而出。

水口林

水口林,又称风水林。其营造和布局往往是基于风水学中的“藏风得水”、“障空补缺”等理论之上的。将高大的树木种植于水口周围,可以把村庄中的旺气、财气都聚集在村子里,以避免其外漏,从而加强水口对整个村落风水的“锁钥”之势。

“风水林”又可称作“抵煞林”。既防止了村内吉旺之气泄漏,同时也抵挡了外界的煞气,成为村落的“绿色屏障”。胡兰成在写胡村时也说过关于选址的问题:为人处世,住的地方亦是紧要的,不但金陵有长江龙蟠,钟山虎踞,是帝王州,便普通的城市与乡村,亦万姓人家介在日月山川里。此即异曲同工之妙也。

在徽州的水口林因受风水学说的影响,大多都被寄予了特殊的文化和精神寓意,至今依旧被完好的保存了下来。

水口建筑群

与水口山、水口林相映成辉的还有水口周围的建筑群被称为水口建筑群。人们通常根据村落的实际环境加以布局和组景。能工巧匠们依据风水学的指向。将水口融自然风貌及必要的景点建筑为一体,通过搭桥梁、全堤现、修塔、建庙宇、筑亭台等方式营造水口环境,在村头组景,把水口打造成为了“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的景象。

风水学认为:水口建筑群和山体、植被一起加强了对水口的“关锁”,让水口聚集了整座村庄的灵气,弥补了自然环境的不足。如徽州村落就有水口桥、牌坊群、水口亭等水口建筑群。不仅美化了村落环境,也满足了人们追求文运、财运等美好福祉的愿望。

三、水口文化中的价值形态

徽州古村落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逐步发展成为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族社会,主要是受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中原士家大族大量南迁的影响。作为徽州村落的“门户”和“灵魂”,徽州水口在徽州村落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形态。

精神价值

徽州水口从兴起、发展直至衰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过程当中,徽州人把水口作为村落的风水命脉,因此水口倾注了徽州先辈始祖们对其宗族命运及后世发展的美好期盼。徽州人相信,水口是全村人命运兴衰的象征。如牌坊群这类具有深刻的精神教化作用的水口建筑景观,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也含有极具代表性的徽州文化的内涵,极度宣扬了徽州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的道德和价值观念,是人们精神思想的体现。

现实价值

徽州人通常会把水口改造成为小型的水利工程设施,然后在水口周围扩建形成一定规模的水环境,用于农业生产灌溉。同时也解决了村内的用水问题。水口园林的建造,可以说是为全村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得徽州的园林在历史上也率先具有了公共园林的性质,成为乡民们生活休闲的聚集地。

在徽州这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壤里,一代又一代的徽州人不断赋予了徽州水口独有的精神和象征寓意,这也让徽州水口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徽州水口文化,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

徽派园林中用那些植物来装扮园林

徽派园林主要以徽州动植物和本土建材为建园素材。虽然它有少量有外来饰物作点缀,但绝大部分基本上都是以徽州本土的动植物为素材进行装点的,尤其是以徽州的梅、竹、松、石为基本素材建园,一方面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求得园内构建与园外大环境的和谐与统一。

徽式园林适合哪些植物

徽派古园林是我国江南园林的一个派生体系。它涵盖范围较广,既包括存在于徽州土地上的园林,同时也包括存在于徽州地域之外、以徽州文化理念为指导、供客居他乡的徽州人聚会或赏玩之用的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园林。“水口者,一方众水出口处”。徽州人将聚落水流出口处称之为“水口”。徽州水口园林入口处一般有一座小桥(意在锁住财气),一片古树林(起屏障的作用),还有一系列的其他建筑物,然后才是村庄。水口园林的营造方法常用“掩、静”,“掩”即用山石、树木、建筑、堤桥等掩蔽水口、水源,产生深藏不露,不尽尽之的感觉。风水认为“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水口的建造关注空间尺度关系,追求山水相依、刚柔相济、天人合一的均衡和谐的效果,使水口景观要素(桥、树、亭、塘等)在空间序列中能较好地获得回转曲折、顾盼有情的蜿蜒的动态美感。徽派水口园林的另一典型代表:黟县宏村的“南湖”。南湖位于宏村南首,建于明万历丁未年(1607年),宏村村落经永乐年间到万历年间,楼舍连栋,高低错落,人口繁衍,光靠月塘蓄水已不够用,又在万历年丁末年将村南百亩良田,凿深数丈,周围四旁砌石立岸,仿西湖平湖秋月式样,建成南湖。湖成大弓形,湖堤分上下层,上层宽4米,原来古树参天,苍翠欲滴,躯干青藤盘绕,禽鸟鸣唱,还有垂柳,枝叶婀娜,像临镜梳妆的少女,把秀发洒向湖面水中。湖面绿荷摇曳,鸭群戏水,另有一番景致。整个湖面倒影浮光,水天一色,远峰近宅,跌落湖中,加之树荫水深和日光的相互作用,明暗协调,动静相宜,显得幽深、雅静、清新、明丽。南湖历史上大修三次,1986年重建中堤,造"画桥"可东西划舟,情趣无穷。清嘉庆甲戊年秋,浙江钱塘(今杭州)名士吴锡麟游南湖后,撰文述道:"宏村南湖游迹之盛堪比浙江西湖",因而南湖又有"黄山脚下小西湖"之称。古今许多诗人画家游南湖后作了不少诗篇、画图。"无边细雨湿春泥,隔雾时闻小鸟啼;杨柳含颦桃带笑,一边吟过画桥西"。随着诗篇的伟颂,更增添了南湖风光情景交融的氛围。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