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俩瞳旅游网 > 国内旅游 > 成吉思汗陵墓在哪里 成吉思汗的墓在哪里

成吉思汗陵墓在哪里 成吉思汗的墓在哪里

  • 发布:2025-09-25 08:27:13
  • 1次

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成吉思汗的陵在哪里

成吉思汗的陵园建筑在美丽的鄂尔多斯高原上,在蓝天、白云、黄沙之间,三座蒙古包式的宫殿肃然伫立,明黄的墙壁,朱红的门窗。再加上璀璨夺目的金黄色的琉璃宝顶,使这座永恒的王者之居分外的雍容、典雅、静穆、庄严。

成吉思汗名叫铁木真,虽然后来被誉为“一代天骄”,但命运给他安排的却是一条坎坷而曲折的道路。他的父亲被世仇塔塔尔人毒***,他九岁就成了孤儿。饥饿和危险始终追踪着他,他逃亡、潜伏、被捕、示众,人世间最大屈辱和痛苦,把他锤炼成一个钢铁战土。他耐心地收拾父亲的残部,小心翼翼地积累力量。七年之中,连续击灭了塔塔尔部、克烈部和乃蛮,使他一跃而为蒙古各部中最强大的首领。1206年,蒙古各部在鄂嫩河畔召开叫做“忽烈而台”的贵族会议,推举铁木真做全蒙古的大汗,命名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蒙语的意思是“海洋”。也许,命运已经注定,他将有海洋一样宽阔的疆土,他战无不胜的铁蹄将在一片无水的海洋上任意驰骋。

他首先向南扩张,降服了西夏。接着攻陷了金国的中都(今北京市),迫使金王朝迁都开封。然后旌麾西指,兵锋席卷中亚,进逼东欧,把中亚古国花剌子模的国君赶到了里海的荒岛;再回戈东进,击溃俄罗斯军队的无效抵抗,把国土和势力推进到顿河流域。

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进攻西夏,在西夏首都即将攻陷的最后时刻,他于1627年旧历7月12日,在清水县行营去世。

他的一生是在马背上度过的。他给他的孙子忽必烈留下了最终统一中国、建立元朝的基础,他震撼世界的旋风般的铁蹄,给欧亚两洲的王公贵族,留下了胆战心惊的记忆。

但是,他却没有留下真正意义上的陵墓。

根据遗俗,蒙古君主无论***在哪里,他的遗骨都得送回漠北的老家,他们的祖先生息发祥的地方。

然而这座陵寝已消失在茫茫草原之上,早就不辨踪迹了。坐落在内蒙伊金霍洛旗甘德尔敖包上的成吉思汗园陵,建成于1954年,是我国所有帝王陵墓中最年轻的一座。墓中当然没有成吉思汗的遗骨。

据《元史》记载:“成吉思汗葬起辇谷”。所谓起辇谷,大略是肯特山脉中一条山谷。“辇”是古时帝王乘坐的车,成吉思汗从这里起步,先统一蒙古各部,进而建立了地跨欧亚的蒙古汗国。然而,由于时间的推移,地名的变更,以及译音的讹杂,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起辇”之地,早已湮没无闻了。

另据《多桑蒙古史》记载,墓地在“斡难、怯绿连、秃剌三水发源之不儿罕合勒敦诸山之一山中。”《马可•波罗游记》也说:“成吉思汗葬一山中,山名阿勒台。”这个“阿勒台”,也许就是《多桑蒙古史》中的“……合勒敦”,但它既然只是诸山中之一山,既没封树,又没有标志,群山莽莽,四顾茫然,也就无从寻觅了。

蒙古人是真正的游牧民族,他们把墓地掩藏起来之后,又为成吉思汗建立了一座马背上的陵园,以供祭祀,这就是“八白室”。

所谓“八白室”,就是八座白色毡帐。也许就是成吉思汗生前所习用的毡帐吧,内中供奉着成吉思汗的遗物,象征着墓地,祭祀活动也就在“八白室”里进行。这是一座典型的蒙古式的活动陵园。便于迁移,符合游牧民族生活和战斗的特点。最初,“八白室”建立在今阿尔泰山和肯特山一带的蒙古高原上,明朝初年,安置在河套一带,天顺年间,守护陵寝的鄂尔多斯部进入鄂尔多斯高原,“八白室”也随之而来。清初在鄂尔多斯高原设立伊金霍洛旗。

伊金霍洛,蒙语的意思就是“主人的陵寝”。

抗日战争时期,这座“主人的陵寝”还被转移至甘肃、青海等地。直到解放后,“八白室”重返伊金霍洛,新建了陵园,才结束了七百多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

至于他真正的墓地,早就享受着永恒的静谧,可遇而不可求了。

成吉思汗的真正墓地之所以难以寻求,有传统上的原因,也有现实中的原因。

从传统上看:蒙古人是典型的游牧民族,生产力低下,迁徙频繁,瀚海无垠,黄尘涨天,即使留下高大陵寝,转瞬也会变成不可辨认的沙丘。所以他们的民族习俗是薄于墓葬,完全没有汉族的那种讲究***后哀荣的墓葬观。

平民一般奉行“天葬”和“野葬”。所谓“天葬”,就是将***者遗体,放置于山顶或山谷,并不掩埋。所谓“野葬”,就是将***者遗体,放置在木轮车上,然后驱车在荒野奔驰,任遗体在起伏颠簸中掉下为止。三日之后再去查看,如果遗体已被鸟兽食尽,即被认为是***者升天,值得庆贺;如果鸟兽不食,则被认为是***者罪孽深重,另须举行宗教仪式和“超度”了。

贵族们虽然认为比平民高贵,但也只是“墓而不坟”。“墓“和“坟”,在古代是有明确界限的,深埋于地下的叫“墓”,隆起于地上的叫“坟”。古代的华夏诸族,也是“墓而不坟”的。坟,毕竟是生活安定后的奢侈品,与游牧生活是不相适应的。即使成吉思汗的陵墓,也毫不例外地遵循着“墓而不坟”的古训。

从现实上看:当时是战争时期,西夏都城指日可破,任何有关君主去世的传闻都会动摇军心,给强敌以可趁之机。所以,成吉思汗曾留下遗嘱,为了骗取西夏早日投降,“***后秘不发丧”,待西夏投降后,才由一支骑兵奉着灵柩,秘密地向预定的墓地急驰。

为了做到真正保守秘密,他们还采取了一系列的严酷的措施。在运行的长途中,倘或碰到行人,尽数杀***,决不留一个可能泄露秘密的活口。

到了预定的墓地,先把地面的草、木、石、杂一一移开,再把挖出的泥土有层次的排列,灵柩进入泥土之后,再逐一把泥土等物还原。倘有多余的泥土,也要运到远远的地方抛弃,决不留下一点可疑的痕迹。

《草木子》一书说:安葬完毕,先骑着马乃至于动用万马在墓地上任意践踏,使它平整,再在上面当着母骆驼的面杀只小骆驼。然后,派一支部队远远地守护着它,待第二年青草长起,同周围的大草原青碧青碧连成一片,无法分辨了,才拔营撤走。

这真是万无一失的安全。

为什么要杀一只小骆驼呢?据说,骆驼有辨识自己血亲的天性。如果将来还要寻找墓地,就以那只失去亲子的母骆驼为先导,走到它儿子***去的地方,它就放声悲鸣,不肯离去。下面当然就是要寻找的墓地了。

他的秘密,只有骆驼知道。

等这只骆驼,或者以后再杀的骆驼终于***去的时候,墓地的秘密也就永恒了。

成吉思汗的墓在哪里

成吉思汗的墓坐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是一座衣冠冢。由于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

熟悉元朝历史的人都知道,蒙古人***后实行秘葬,即墓地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记录在案,而成吉思汗临***前也要求部下将其秘葬。传说2500名工匠为成吉思汗打造了陵墓,为了让陵墓的具体位置成为千古之谜,工匠被400名士兵全部杀***,这些士兵在返回都城后也被集体处***。

不过,对于成吉思汗墓地共有四个说法:地点一、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以北;地点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地点三、位于***北部阿尔泰山;地点四、位于宁夏境内的六盘山。

六盘山,专家认为这里最可能,理由是元朝皇帝及贵族对这里的一系列祭祀活动,比如忽必烈、南平王秃鲁、将军李进、总帅汪惟等人,都曾以驻跸、巡视、练兵等名义,多次来到六盘山。尤其是忽必烈,干脆在六盘山下的建立了安西王府,并请来大量喇叭在此祭祀超度。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简称成陵。是蒙古帝国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距鄂尔多斯市区40公里。史料记载吸收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也就是灵魂的驼毛,几百年来就收藏于成吉思汗陵。

现今的成吉思汗陵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青海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陵园占地约5.5公顷,对研究蒙古民族乃至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紧邻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为5A级景区。

成吉思汗陵墓在哪儿

成吉思汗陵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

成吉思汗陵简称成陵,是蒙古帝国第一代大汗成吉思汗的衣冠冢,由于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据史料记载吸收成吉思汗最后一口气——也就是灵魂的驼毛,几百年来就收藏于成吉思汗陵。

现今的成吉思汗陵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青海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陵园占地约5.5公顷,对研究蒙古民族乃至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紧邻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为5A级景区。

成吉思汗陵祭典仪式:

祭成吉思汗陵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简称祭成陵。蒙古族祭奠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奠成吉思汗先祖的各种祭礼,使之日臻完善。

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成吉思汗祭祀一般分平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专项祭奠一年举行六十多次。祭品齐全,皆供整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每年阴历3月21日为春祭,祭祀规模最大、最隆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的陵墓到底在哪里

成吉思汗是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在***后会被葬在哪里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成吉思汗的陵墓到底在哪里,欢迎阅读!

成吉思汗的陵墓在哪里

一般人可能认为,成吉思汗就葬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那儿有成吉思汗陵。实际上不是的,这个建筑俗称“八白室”,可以说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而非其实际葬处,而且过去是移动的,并不固定一处。“八白室”就是八个蒙古包式的帐殿,所供奉对象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供物,除了其中一个放着成吉思汗灵枢外,其余分别放着忽兰哈敦、古日布勒津高娃哈敦、成吉思汗弓箭、宝日温都尔、成吉思汗马鞍、成吉思汗坐骑画像,最后一室叫商更翰尔阁,存放成吉思汗生前秘档。还有一种说法供奉的不是物品,而是成吉思汗等八个人,分别是成吉思汗、孛儿帖夫人、忽兰夫人、也速夫人、速干夫人、别里古台、哈撒尔、拖雷和夫人。

成吉思汗实际葬处到底在哪?近年来,日本、美国的考古专家动用了卫星推测工具,也未能找到蛛丝马迹;《元史》上给出的答案也只有四个字“葬起辇谷”,比描述成吉思汗***亡经过的20个字,还少了16个,真可谓惜墨如金。作为明一代大文臣,宋濂如此行文,大概也是一种无奈,“起辇谷”是什么地方可能他也搞不清楚。

“辇”,古代帝王乘的车子,“起辇谷”字面意思应该是成吉思汗乘车起步的地方,可以理解为成吉思汗成为蒙古各部首领,直到最后建成横跨欧亚***这一超级蒙古汗国的发祥地。“起辇谷”的具体位置,争议很大,说法不同,有人说在内蒙境内,有人说位于外蒙(今蒙古国),还有说在宁夏、甘肃、***、北京一带,至今不休。

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认为,成吉思汗葬在阿尔泰山。“一切大汗和成吉思汗——他们的第一个主人——***后都必须葬在一座叫阿尔泰的高山上。无论他们***在什么地方,哪怕相距有一百日的路程,也要把灵柩运往该处,这已经成为皇室一种不可改变的传统惯例。”照此说法,起辇谷就在阿尔泰山一带了,对这种说法,不少人认为马可·波罗记错了,甚至中文译者也在译文下面标注出“此说有误”。但近来的考古发现似乎证明马可·波罗此说并非空穴来风,在阿尔泰山脉所在的青河县三道海子附近,***考古专家发现了一座有人类改造痕迹的山陵,有成吉思汗当年西征时修建的古栈道,有“辇”经过,疑为成吉思汗陵寑所在。

民国著名蒙古史学家屠寄著《蒙兀儿史记》,认为,起辇谷在今土谢图汗中旗之东库伦。

还有人认为,起辇谷在千里山。靠近黄河有一座千里山(今内蒙古境内),山间有沟名千里沟,蒙古语为“其额勒”,与“起辇”谐音。“起辇谷”就是从“千里沟”谐音变化而来。这个说法的佐证是,在千里山上有成吉思汗与其家族的画像,附近还有多达百余口的已废弃古水井,这些古井名为“敖楞脑海音其日嘎”。据说此名缘于成吉思汗当年出征时所带的108只***。此处被推测为成吉思汗当年统帅的几十万大军驻扎之处,成吉思汗***后即葬于此。

南宋徐霆疏证彭大雅之《黑鞑事略》,认为,起辇谷应该在克鲁伦河(今蒙古国境内,又译泸沟河)河畔;“霆见忒没真之墓,在泸沟河之侧,山水环绕。相传云:忒没真生于此,故***葬于此,未知果否。”但这一说法,作者本人似乎信心不足,未能肯定,称“未知果否”。不过,现代考古添了新证,上世纪九十代前后,日本与蒙古联合考古队动用了卫星设备,在这一带发现了大量蒙古贵族古墓,证实是古代蒙古贵族家族葬地,成吉思汗及其他元诸帝陵是否隐藏其间,后来未有说法,不了了之。

成书于19世纪的《多桑蒙古史》认为,起辇谷应该在斡难河、怯绿河、秃刺河等三河源头处的布尔罕山一带,即今蒙古肯特山地区。这一说法与《黑鞑事略》所记泸沟河之侧相呼应,一个说河,一个说山,都是这一带,现代不少学者比较相信这个地点,因为这里是成吉思汗的博尔济锦家族发祥圣地,元朝后嗣诸帝或许皆随先祖而葬。这里据说还是成吉思汗指定葬处,有一个传说,成吉思汗生前曾经在肯特山上的一棵榆树下静坐长思,忽然间起立,突发灵感,对随从表示***后就葬在这里。

但也有观点认为,所谓起辇谷一说是成吉思汗后人的障眼法。实际上,成吉思汗就葬在他病***的六盘山附近(今宁夏境内)。根据蒙古人过去的风俗,一个人***后尸体腐烂,灵魂就上不了天堂,一般在三天之内尸体就要下葬。成吉思汗***时正处夏天,不可能千里迢迢把尸体送回发祥地的。

前苏联考古专家则认为,成吉思汗葬在贝加尔湖底。这个说法可能不少人认为不可能,但却从中国古代的堪舆术中找到了理由。堪舆术认为,风水宝地可以是水城,如果取“水城”而葬,要看其潮头高低,水色是否清白。若潮头似龙首高起,水色如银,则是大吉。显然,贝加尔是一座水城,是块聚气藏龙的风水宝地。

为什么成吉思汗的埋葬地点会有这么多种说法?有理由相信这是成吉思汗后人当年有意散布虚假信息。但成吉思汗陵至今为何找不到?根本原因还是元朝帝王施行“秘葬”所致,秘葬让成吉思汗的后人也搞不清楚祖宗的归葬之所到底在哪。秘葬,又叫潜葬,就是秘密下葬,避免为外人察觉,为蒙古人崇尚。如果像汉族帝王那样,卜吉地,营地宫,起山陵,宋濂那样的大学者在编撰《元史》时就不会绕着走,仅给出“葬起辇谷”4个字。

元朝帝王的葬式不同于中原帝王。过去蒙古人信奉萨满教,祭祀的是先人的魂灵,而不是尸骨,其魂灵所在并非尸骨下葬之处,即重魂灵轻尸骨。所以相对来说,不像汉人,对埋葬尸骨的陵墓特别看重,对尸骨的处理比较简单。

《元史》卷七十七《国俗旧礼》所记载的元朝帝王崩后下葬方式,是这样的:

“凡宫车晏驾,棺用香楠木,中分为二,刳肖人形,其广狭长短,仅只容身而已。殓用貂皮袄,皮帽,其靴鞍,系腰,盒钵,俱用***皮为之,殉以金壶瓶二,盏一,碗碟匙箸各一。殓讫,用黄金为箍四条以束之。舆车用白毡,青缘纳失失为帘,覆棺亦以纳失失为之。行前,用蒙古巫媪一人,衣新衣,骑马,牵马一匹,以黄金饰鞍辔。笼以纳失失,谓之金灵马。日三次,用羊奠祭。至所葬陵地,其开穴所起之土成块,依次排列之。棺既下.复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则远置他所。送葬官三员,居五里外,日一次烧饭致祭,三年后返。”

从上面的文字中可以看,元朝帝王的葬俗确实很特别,与中原帝王葬式区别很大,甚至连棺椁也要,其“棺材”是用一段大木挖空而成。下葬时很仔细讲究,挖穴不能用乱铲,要一块块取,依次放好;棺下葬后,再按次序归位,不留痕迹。不像中原帝王那样大张旗鼓,大兴土木,唯恐天下人不知其下葬地方。

在下葬后,地面不留痕迹。《黑鞑事略》,“其墓无冢,以马践蹂,使平如平地。若忒没真之墓,则插矢以为垣,逻骑以为卫。”元末明初人叶子奇在其所著的《草木子》称,汗陵“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其子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春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蹰悲鸣之处,则知葬所矣。故易世之久,子孙亦不能识也。”另外还有说法,在成吉思汗下葬后,葬地四周栽植了大量树木,若干年后小树长大成林,就没有人能发现分辨出确切的葬地了。

为了防止陵址被外人发觉,保证秘葬成功,成吉思汗的灵柩所经之处不留下一个活口。据马可·波罗所闻,成吉思汗***后,在灵柩运回下葬地途中遇人即杀。“还有一项惯例,就是在运送灵柩的途中,护送的人要将途中遇到的所有的人杀***作为殉葬者,并对他们说:‘离开现世到阴世去服侍你们驾崩的主人吧。’”、“当蒙哥汗的尸体运往阿尔泰山时,护送的兵马沿途杀***了将近两千人。”

除了秘葬,“薄葬”观念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保密作用。薄葬,顾名思义就是没有什么陪葬品的葬法。根据《元史》所记习俗,元朝帝王***时“殓用貂皮袄,皮帽,其靴鞍,系腰,盒钵,俱用***皮为之,殉以金壶瓶二,盏一,碗碟匙箸各一。殓讫,用黄金为箍四条以束之。”最贵重陪葬品大概就是两只金壶瓶了。既没有汉朝帝王的金缕玉衣,也没有唐朝帝王的贵重金属类无价之宝。口无饭含,足不着金靴。如果陪葬丰厚,再怎么秘葬,恐怕也不会逃脱盗墓者的眼睛,无多少财富可掘,以取财为目的的盗墓就没有意义。这大概是成吉思汗最聪明过人的地方之一吧。后来,元朝诸帝均采取这种秘葬加薄葬方式,不只成吉思汗陵未被发现,其他诸帝王陵目前也无一座让找到。

从历史上看,薄葬的防盗作用胜过重重机关,如曹操的陵墓“高陵”(又称“西陵”)到底在哪也是一个谜。《三国志》上记载,曹操临终有遗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不陪葬金银财富也就罢了,***时连寿服也不置办,当时穿什么就什么。而且,曹操下葬时也是“不树不封”,地面不留任何标记。秘葬加薄葬,曹操的陵墓引不起盗墓者的兴趣,成了著名的疑冢。

起辇谷到底在哪,成吉思汗是不是真的葬于此,目前仍是一道不解之谜,成了历史遗憾。但根据现在人类的探秘热情,成吉思汗陵离被发现的时间不会太遥远,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加入到了寻探之列。其中以日本、***、美国、俄罗斯、韩国最为积极。日本在上世纪与蒙古国联手,组成“探寻成吉思汗墓考察队”,最后一无所获后,但他们根本不***心,近年来再度合作,又进行了多方位大面积的考古,据说已有重大发现;而美国以民间方式分多批进入蒙古国,并宣布所发现的古墓极有可能是成吉思汗陵。2000年中国***地区的考古探险队在***阿尔泰山三道海子宣布有重大发现,曾震惊海内外。

猜谜远比谜底被揭发有趣得多。如果有一天成吉思汗陵找到被发掘了,真相大白于天下,但人类也许也会觉得遗憾!朱元璋当年下诏编纂《元史》时,如果当想找,至少会比现在容易得多。他为什么不找?或许朱元璋压根儿也不想弄清成吉思汗及元诸帝归葬之所,有意把这谜留给历史的。

成吉思汗是怎样一个人

成吉思汗的真名叫做铁木真,他的父亲曾在一个部落里当酋长。当时的部落之间常有战争,蒙古人有个说法,如果一个婴儿出生的时候刚好有敌方部落勇士被抓住,那么这个婴儿的名字就用勇士的名字,代表着他将接收勇士所有的本领和勇气,铁木真的名字由此而来。

后来,随着铁木真年龄的增长,他变得越来越勇猛,但是他的父亲被人杀害后他们的部落越来越弱,所以铁木真的童年是很凄惨的,他也比别的同龄的孩子早熟。虽然部落的实力越来越差,可是铁木真凭借他的英勇和努力再次让他的部落重新壮大,所以可以看出成吉思汗是一个坚强的人。

著名风云人物孙中山曾评价成吉思汗曾把真个欧洲占领,中国的实力远远地比最强大得时候还要强大,所以在这也可以看出成吉思汗是一个有野心、有计谋的人。在蒙古人眼中,成吉思汗是谁也取代不了的英雄,所以他还是一个深入民心的人,这种世人崇拜的感情甚至延续至今。

成吉思汗不仅在国内受到敬仰,在亚洲和西方很多国家也受到了赞扬,日本前首相就对成吉思汗十分地崇拜,成吉思汗在日本公务员的心中更被视为一个有组织有能力的可汗。除此之外,西方人眼中的成吉思汗也是一个伟人,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中对成吉思汗有着很高的评价。

所以成吉思汗是一个古今中外受到大家赞扬的人,因此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成功、伟大、心胸宽广的人,成吉思汗曾经也说过心胸有多么的宽广,战马就能驰骋到多么远的地方,他的战马已经驰骋到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了。

一个成功的人不仅能让自己国家的人敬仰,甚至能让全世界的人敬仰,成吉思汗就是这样的人,他像大海一样宽广的胸襟值得“成吉思汗”这个称谓,也只有他才能驾驭这个称谓。成吉思汗在1227年的时候去世了,可是他的精神已经延续至今。

如何评定成吉思汗功过

成吉思汗在历史上是一位饱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说正是因为成吉思汗的西征,才加快了各国之间的交流;有人说成吉思汗杀害了大量无辜百姓,给各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关于他的是非成败,后人意见不一,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成吉思汗的功在于:他戎马一生,打下了历史上面积最大的蒙古帝国版图,并且创下了世界上很多第一。比如,成吉思汗是“千年以来世界最富有的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成功者”等等。后来,美国学者塔夫里阿塔斯对成吉思汗时期建立的蒙古版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他所著的《全球通史》一说中提到: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亚欧***。从客观上来说,成吉思汗间接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随着成吉思汗不断地向外开拓,越来越多的国家知道了中亚的存在。成吉思汗所发动的东征和西征,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强盛。

成吉思汗的过在于:成吉思汗实行的铁血政策给无数国家带来了灾难,大量的无辜百姓***于成吉思汗的铁骑之下。成吉思汗杀***的人数据不完全统计,有两亿左右,金国、南宋和西夏一共有一亿五千万左右,分别举例来说,金朝人口大约六千多万,1234年金朝被成吉思汗灭掉,人口只剩下一千万左右;南宋人口接近八千万,1279年灭亡时,只剩下一千八百万左右;西夏人口有一千万,几乎全国人口都***于成吉思汗的马蹄之下。而中亚、欧洲等国家***亡人数加起来有九千万左右。蒙古军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给数以万计的百姓带来严重的灾难和流离失所的生活。

猜你喜欢:

1.成都惠王陵是谁的陵墓揭秘

2.成吉思汗陵墓在哪

3.慈安太后的陵墓有被盗过吗

4.内蒙古草原的导游词

成吉思汗的陵墓究竟在哪里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他的陵园建筑在美丽而辽阔的鄂尔多斯高原之上,处在蓝天、白云、黄沙、草地之间,三座蒙古包式的宫殿仁立在那里。朱红色的门,明晃晃的墙,金黄色的琉璃宝顶,完全是一派雍容、典雅的气象。可这不是他的真正的陵墓,这里其实没有他的遗骨。

成吉思汗名字叫铁木真,他的一生很坎坷。9岁的时候,父亲被仇人塔塔尔人毒***了,于是他成了孤儿。他不住的逃亡、潜伏甚至被捕,也曾经被人当众羞辱。可是生活的痛苦磨炼着他的意志,他把化仇恨为力量,私下积聚力量,秘密收罗父亲的残部,培植自己的亲信。在短短7年之间,他就横扫塔塔尔部、克烈部和乃蛮部,一举成为当时蒙古各部当中最最强大的首领。

1206年,在“忽烈而台”大会上,铁木真被各部贵族一致推举为全蒙古的大汗,命名为“成吉思”,后人称他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的一生是在马背上度过的。他能征善战,所向无敌,四处扩张。他首先向南扩张,降服了西夏;接着攻陷了金国的中都;之后他挥师西进,一直到达中亚、东欧,把中亚古国花剌子模的国君逼到里海的荒岛上,又向东击溃俄罗斯军队,把疆域扩张到了顿河一带。1226年,他再次率军攻打西夏。1227年,在即将攻克西夏首都之时,他逝世在行营中。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给他的孙子忽必烈日后统一中国、建立元朝打下了基础。可以说,他的蒙古铁骑震撼了世界。可是,他的陵墓到***在哪里呢?

按蒙古民族风俗,君主无论***在哪里,遗骨是必须送回到祖先的发祥地——漠北去的。

据《元史》载,“成吉思汗葬起辇谷”,“起辇谷”,可能是一道山谷,在肯特山脉中。“辇”是古代帝王们乘坐的车。“起辇”意思是说,成吉思汗从这里乘车起步,开始统一了蒙古各部,后才建成了横跨欧亚***的蒙古汗国。只可惜,这个“起辇谷”年代太久,早已湮没无闻。

据《多桑蒙古史》载,成吉思汗墓地在怯绿连、斡难、秃刺三水的发源之处;在罕合勒敦诸山之一上,可惜是这山没留下任何的标志。莽莽群山,四顾茫茫,去哪里寻觅?为祭祀成吉思汗,蒙古人后来为他建立了一座马背上的陵园,叫做八白室。

“八白室”,也就是八座白色的毡帐。毡帐里供奉着成吉思汗的遗物,也就象征着墓地。这样的陵园既方便迁移,也方便祭祀,符合蒙古游牧民族迁徙的特点。“八白室”曾经迁移了很多地方,起初在肯特山一带的蒙古高原上,后来又移到黄河的河套一带,最后又迁到鄂尔多斯高原了,现在“八白室”在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在蒙语里是“主人的陵寝”的意思。

阅读全文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