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胜利这个词,是由两个字组成。胜,就是战胜对方。利,因战胜对方而得到了巨大利益,最起码也要比对方的利益大。
倘若虽战胜了对方,却跟对方得到的利益大体相当的话,那就是惨胜,即这次所谓的胜利,根本不值得炫耀或一提。
倘若虽打败了对方,哪料却损失的利益更大,那这还叫胜利吗?关键看利益!
中印1962年的那次战斗,毫无疑问中国是胜利者,无论从哪方面来言。既然如此,为何中国只占领了西段,却把东段更大的地方给了对方呢?
现在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倘若有甲和乙两个地方,可让你占领。甲这个地方是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而且最关键的是你能较为轻松控制得住,缺点是地方比较小。而乙这个地方,虽然看着很大,却是土地贫瘠,且只要甲那地方一堵上水源,乙立刻***翘翘。
那么你会占领哪个地方?
最好的选择是都占领,但你没这实力,或是外部环境不允许。只能选一个地方的话,百分之百的都会选择“甲”。
而中国所占据的这个地方,正是“甲”,名叫:阿克塞钦地区,如下面这张图,其实一看就啥都明白了。
其一,战略关键点,是***进入***的必经之地。恐怕这两个地名一给,谁都能体会出其分量。
其二,海拔高。在过去的战争片中,都会有这样的场景两军打仗时,都玩命一样抢功山头,为何?山头地方高,控制面大,能压制住对方。
阿克塞钦地区,一直以来被许多军事迷们称为“悬在印度头上的利剑”。印度虽控制了东段,可一切都在中国的眼皮子底下,他受得了?且还有水源问题。一旦掐断水源,就算印度控制的东段土地再肥沃,也立刻变成***地。
其三,中国倘若想控制东段,那就意味着时刻面临对方的攻击。因为东段对于印度来言有地利之便,一旦在这里对阵,中方明显吃亏,单后勤补给方面就太困难了。
其四,从中印战争的时间点上就可发现,这一战是在古巴导弹危机的全球大背景下展开的。
当时的美苏,正在古巴导弹问题上顶牛,根本没有精力对印度进行有效支援。这就是咱厉害的地方,就抓住了这个有利时机,即完成了战略目标,同时也保证了自身的安全。
若不是在这个时间段,恐怕中印之战也不会形成中国压倒性的优势。而当美苏两霸,解决完古巴导弹危机后,中印战争也结束了。中国占据了最有利的阿克塞钦地区,印度哪怕此刻再得到了美苏支援,想打攻下阿克塞钦地区,必要付出沉重代价,甚至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
胜利,关键看利益!中国在那么艰难的情况下,以最小的代价,拿回来这么巨大的利益,显然就是一次完胜。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
中印边界分东、中、西三段,全长2000公里,虽未正式划定,但存在着一条双方历史形成的传统习惯线。
1951年,印度军队越过传统习惯线向北推进,侵占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此后,印军侵占了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兼则马尼,中段和西段的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香扎和拉不底以及巴里斯等地区。
1959年人民解放军取得***平叛的胜利后,印度政府公开向中国提出将东段9万平方公里和西段3.2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划归印度,在其无理要求遭***拒绝后,便推行“前进政策”,继续蚕食中国领土。1959年8月和10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制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打***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多人。
***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印度政府视中国军队的忍让为软弱可欺,从1961年特别是1962年4月起,印度军队大肆蚕食中国领土,至9月份,仅在西段中国境内就设立了43个侵略据点。1962年9月20日,命令印度军队在东段越过“麦克马洪线”,向克节朗地区中国边防部队发起攻击,10月10日,向东段的中国尺冬哨所攻击。印度向中印边境集结重兵,在东段,部署了1.6万余人兵力;在西段,印军部署1个旅部6个步兵营、1个机枪营及若干配属分队共5600余人。10月20日,印军向中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
面对印度军队的猖狂侵略行径,***、***决定实施自卫反击作战。反击作战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0月20日始至28日止。
10月20日,在东段,***边防部队针对克节朗地区印军部署前重后轻、翼侧暴露的特点,采取两翼开刀、侧后迂回、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战法,集中主要兵力,向印军第7旅左右两翼发起攻击,迅速攻占枪等、卡龙、克宁乃、沙则等地;以一部兵力在山南军分区协同下,向印军正面扯果布、邦冈丁攻击,一部兵力向左侧后章多迂回攻击;昌都、山南、林芝军分区各以一部兵力对当面之敌实施反击;配合主要方向作战。反击作战部队克服高山、峡谷、密林等天然障碍,攻克了印军在克节朗地区的重要据点,迅速瓦解了印军部署,印军溃不成军,中国边防部队遵照***的命令,向“麦克马洪线”以南发展进攻,23日进占达旺。此战,歼灭了印军第7旅,收复了“麦克马洪线”以南达旺河以北部分中国领土。
在西段,***边防部队首先对侵入加勒万河谷、红山头等地印军据点发起攻击,边防部队在高山缺氧、气候严寒的边境地区,对入侵印军据点实施强攻,全歼守敌;尔后向班公湖、巴里加斯等地区转用兵力,战至28日,清除了侵入中国境内的印军据点37个。
在东段克节朗地区作战取得胜利的形势下,10月24日,***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三项建议,并命令东线反击作战部队停止追击。印度政府再次拒绝这一和平建议,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进行战争动员,调整部署,至11月中旬,在中印边境地区的兵力增加到3万余人。11日、14日、16日,向中国边防部队发起全线反扑。中国边防部队遵照***的命令,再次向入侵印军实施反击作战。第二阶段作战自11月16日始至21日结束。
东段瓦弄方向,***边防部队某部于16日对印军第11旅发起反击,于21日进至金古底,逼近了传统习惯线;在东段西山口-邦迪拉方向,***边防部队针对印军成线式配置、前重后轻的特点,18日,对印军进行多路攻击。19日,攻占了邦迪拉,随即展开搜剿、追击作战,于21日全部清除了西山口-邦迪拉地区的印军据点。在西段,***边防部队自18日至20日,清除了班公洛地区的印军侵略据点。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历时1个月,在东段,中国边防部队进到“麦克马洪线”以南靠近传统习惯线地区;在西段,清除了印军设在中国境内的所有据点。共毙、俘印军87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
11月21日,***发表声明,宣布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后撤。12月1日至1963年3月1日,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20公里以北地区。随后,***又向印度政府交还了缴获的大批装备,释放了3900名被俘官兵。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中国边防部队在特殊高原地区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反侵略作战。战区自然环境恶劣,部队机动、指挥、协同不便;交通线长,运输补给困难。***灵活运用军事、政治、外交手段,不仅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也取得了政治外交斗争的主动。反击作战部队克服高原、严寒、山高、谷深的困难,大胆运用穿插迂回,分割包围战术手段,发扬吃苦耐劳、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胜利地完成了作战任务,保卫了国家领土主权。
藏南:你打开百度地图,***东南角,察隅县以西,错那县、隆子县、米林县、墨脱县以南那块地区,什么县市都没有标的一块地方就是藏南地区,印度叫阿鲁那恰尔邦,印度实际控制。
在中国印制的地图上,***南部有一片地区只标志寥寥无几的城镇地名。不了解情况的中国人如果想去那一带走走,离很远就会被边防军挡住,印度军队就在对面。他们会发现那片地区事实上只在中国地图上属于中国。
如果换一张印度地图,那片地区是印度的“阿鲁纳恰尔邦”,定居在那里的印度人比全***的人口总和还多两倍。目前中印两国的实际领土控制线是中国一直不承认的“麦克马洪线”。画在中国地图上、实际却在印度控制下的土地有九万多平方公里。
解放军作家金辉对那片土地这样换算:相当于一个江苏省、一个浙江省;相当于三个***、六个北京;相当于一个匈牙利、两个丹麦、三个比利时;相当于六个科威特;相当于十个英阿争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相当于二十个日俄吵得不可开交的北方四岛;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上一国被另一国强行侵占的最大一片土地;是中国版图的一百零一分之一。这样换算,换算者的立场是鲜明的。金辉是军队作家,完全站在中国一方,尤其代表中国军队的情绪。
印度对此也许有另一套说法,把历史拆零碎,肯定对双方都能提供相当多的根据。事实上,二十世纪以前,这一段中印边界从来没有明确划定过,而是以东方式的模糊形态按照传统进行实际控制,甚至有双方都不管的地段。随着英国势力沿着印度***不断向北扩张,与***发生碰撞,出现了需要以西方式主权精确划界的问题。1914年3月,在印度的西姆拉,英国政府代表麦克马洪提出了一条英方勘定的分界线,那条分界线与此前国际上习惯认定并在各种官方(包括英国)出版物和地图上一直沿用的分界线不同,大大向***纵深推进,把原本在***境内资源最丰富的九万多平方公里划进了大英帝国的印度殖民地。无法确切知道当年***当局的动机,有一种说法是麦克马洪许诺给***五千支枪和五十万发***,还有一种说法是***人根本不明白边界被篡改了,如英国人贝尔所说“***人不会画地图”,反正***代表在那个条约上签了字。
因为当时的***已经摆脱了中国控制,虽然***不同意,也没阻挡住所谓“麦克马洪线”的产生。但是即使在西姆拉会议之后二十年时间,出于担心合法性不足,英国一直没有公开宣布条约,也没有在她出版的地图上改变中印边界的传统划法。
那个传统边界和“麦克马洪线”之间所夹的九万多平方公里,就是中国和印度争执至今的。现在,中国出版的地图继续按传统划界,印度地图则早已经把“麦克马洪线”当成了正式的合法边界。不过中国的地图只在理论上存在,仅能表达中国的主权要求,而非实际的领土控制。
那片领土现在属于印度。1950年以前,“麦克马洪线”同样是理论,不管双方的地图怎么画,那片地区没有驻军,不设边防,行政建制也不存在或徒有虚名,老百姓按照祖祖辈辈的方式生活,国际政治与他们无关。1949年后,大概是新***的印度看到一个强大的咄咄逼人的新中国正在产生,而且即将向***挺进,只有趁其尚未全面控制***以前先下手为强,从1950年,印军开始向北推进,到1953年,“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全部被印度实际控制。中共那时刚刚进藏,没有能力做出实质性反应。当时的印度政府在国际社会又对新中国采取友好姿态,中共也不好翻脸。在边境扩张方面,印度一向采取锲而不舍的积极姿态。一直到今天,***边防部队都无时不感受来自印度处心积虑和顽强的压力。
印度对待中印边境争端的指导思想就如印度记者曼克卡尔在《谁是六二年的罪人》一书中所披露的:1961年11月,尼赫鲁总理向拉达克和东北边境特区驻军发出了新的命令……我们的守备部队接到了尽一切可能向前推进,积极占领整个边境的命令:在边防线上,哪里有空隙,就到哪里巡逻,或建立哨所。在陆军总部的会议上,尼赫鲁说:哪一方修建一个对立的哨所,那么它就将成功地在这一特殊地域建立自己的主权,因为实际上的主权十个有九个都会得到国际法的承认。
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领土夺回来了,却又放弃了。
除了印度在边境不断进逼,对1959年的***“叛乱”,印度在感情上也同情叛乱一方。中共认定印度为叛乱者提供了实质性的援助。印度收留了逃亡的***和流亡藏民,对中共肯定也是刺激,叛乱***的游击队还以印度领土为基地继续骚扰中国。把老帐新帐加到一块算总帐,中国于1962年发动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中国原本已在军事上取得绝对优势和胜利。击溃印军,向前推进速度之快,有时连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都无法控制。参加过那场战争的原***林芝军分区政委阎士贵大校这样回忆:1962年自卫反击战,打过去很顺利,几路基本都打到了传统习惯线,就是我们地图上标的国界线。我们以四万兵力,四路出击,西线从错那攻达旺、邦迪拉,东线在察隅,中间两路这边从墨脱沿雅鲁藏布江往下游打,还一路沿苏班西里河推进。只用了一个月就基本收复失地。
而印度方面,它的国防部长说,动用了印军三十二万四千人。有个西山口,印军说我们至少要攻半年,结果一个早上就拿了下来。那时候部队士气高,战斗力强。我们以穿插和偷袭为主,动摇它的后方,前线马上溃退。印军说你们不正规,没有这么打的。但是我们赢了,他们输了。他们都是雇佣军,胡子兵,说中国是娃娃兵。吃了败仗之后,他们才知道娃娃兵的厉害。
当时中国方面除了有部队士气高,战斗力强的优势,还得到战区老百姓的支持。老百姓未见得是出于支持***。之所以存在一个传统习惯边界线,在于那一带历史上一直为藏文明覆盖。被称为“风流神王”的六世***仓央嘉措,就出生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印控区。老百姓对***是有向心力的。
林芝军分区的原副司令李春回忆:“反击战开始后,我们沿江一路下推,一个连击溃了印军上千人。没有公路,印军想不通,中国军队靠什么供给给养?以为我们有什么高级食品,吃一顿能管好几天。其实,我们就是靠老乡支前,靠牦牛运输。那一仗,支前的牦牛就有三万多头。这边的所有物资,还有伤员烈士,都是靠老乡背。一○○***,一人只能背一发。五十人运,几分钟就运出去了。家家户户都出人,十二三岁的孩子也支前。当地老乡十二三岁就能背一百四五十斤,不穿鞋。德东下边扎西家的小男孩,才四岁,跟爸爸妈妈一起,他背了四筒罐头,有八斤重,爸爸牵着他爬山支援我们。没有老乡,我们根本没法打胜仗。”
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写道,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这样的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实际上也就是让自己付出巨大代价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化为乌有。
阎士贵大校说:“不要这片土地,***想不通,老百姓也想不通。六二年我们从雪山向下压,势如破竹,半路上把棉衣都甩了,越打越快。往回撤的时候,可是越走越慢。战士们想不通,这是我们的领土,为什么还要撤?为了体现我们是仁义之师,还把缴获的车辆装备全都收拾好,武器都擦得干干净净,一点不剩地都还给了他们。”
中国军队接到的命令不仅是放弃全部收复的失地,撤回到“麦克马洪线”,还要再从“麦克马洪线”后撤二十公里,与印军脱离接触。结果印军不但轻易返回原来控制的地区,又趁虚而入,继续向北蚕食推进,建哨所,修工事,反而多占了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
三、美丽又富饶的土地啊!
那一片被中国收复又放弃的土地是比***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富饶的地方。那里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海拔下降到一二千米甚至几百米,有印度洋暖风的滋润,属亚热带生态环境。土地极其肥沃。植物茂盛,能够生长菠萝香蕉。自然景观奇异,矿产丰富。雅鲁藏布江著名的“大拐弯”,可利用的落差2230米,如果横切大拐弯建一条40公里长的引水隧道,可建成世界最大的水电站,装机容量最低为4500万千瓦以上,是长江葛洲坝电站的17倍,是三峡电站的四倍,投资却比三峡低得多,又没有移民、生态、战争灾难一类的问题。然而这个设想中激动人心的超级水电站,却被“麦克马洪线”拦腰切断。
***高原生态研究所所长徐凤翔说:“我们搞森林的,一说起来就是***林蓄量居全国第二位,可谁也不说这只是理论林蓄量。因为实际上,***森林的一半在控制线之外,准确地说,是52.8%在人家手里。其实这个数字仍然不准确,这只是按森林面积算……(控制线那边的)中低海拔原始森林单位面积的蓄木量大得多。把这些因素考虑进来,那么实际上***森林资源的80%不在我们手里。”
正如六世***仓央嘉措写的情歌:
压根儿没见最好,
也省得情思萦绕。
原来不熟也好,
就不会这般神魂颠倒。
通常所说的藏南地区是指沿着喜马拉雅山脉的而划的麦克马洪线南部的一片区域,处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部的一块平原。
原本这块地区属于***,在中国解放***后自然也就属于中国。但在30年代英国驻印政府把这里划给了印度。
在62年我国和印度爆发边界战争中,中国其实已经全部收复了藏南地区。但是在战争结束后撤回了麦克马洪线以北,把藏南重新让给了印度。
因为藏南地区是好打不好守,***地区都是喜马拉雅山脉及其以北的高原,但唯独藏南这一块是和印度连接的较低的平原。所以我国在藏南驻军的话,补给线会面临在跨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山路。而印度则是平坦的平原。从军事角度来讲,这个地区难以驻军防守。加上62年边界战争的主要目的是为***的公路夺取足够的缓冲土地。所以战争结束后并没有在藏南驻守。
所以未来除非中印关系极度恶化,否则是不会用战争的方式去收复藏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