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你好,我是旅行芝士,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觉得科玛小镇比较有特色的地方主要在于它的欧式风格建筑。
这个地方有成都版“威尼斯”之称,位于金堂淮口,是成都近郊以玩水为主题的纯欧洲水岸度假小镇。
主要由13公里科玛水岸商业街、1600亩科玛淮口森林公园两大部分组成,各式各样的风格建筑,拍起照来相当有感觉。
小镇沿河而建,很有威尼斯味道,河边的建筑风格大多是典型的法国风格。这里还可以租骑游车。初到科玛小镇,仿佛置身于法国某一个街区。慢步走进金堂淮口科玛小镇,整个小镇全部迷透着欧洲风情,最明显的是建筑和雕塑,无不展现出欧洲的魅力。金堂县科玛小镇坐落于淮州新城,是成都周边有名的欧式风情小镇,距成都市区约38公里。镇域内有沱江穿山越谷,于淮口城区呈“U”形大弯,形成水面宽阔、地势平坦的天然良港和宜居之地。
水岸商业街和淮口森林体验公园两部分组成了主要的景区。沱江绿道穿镇而过,沿着沱江边,市民和游客可以闻着花香悠悠闲闲地散步,惬意而舒适。绿道上有3条颜色鲜艳的彩线——黄线、蓝线和绿线,分别代表文化体验、运动体验和旅商体验;每条线宽100毫米,线间距为80毫米,总宽460毫米。不仅如此,当地还新建了指示牌和休闲地块等,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指引服务和休憩场所。
沿沱江绿道漫步,眼前呈现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草地和一排排整齐的欧式建筑,繁花、奇石、绿树、凉亭等点缀其间,宛如陶渊明先生所描述的“世外桃源”。这里还是成都周边极富欧式风情的婚纱照拍摄基地,江边的游艇、沙滩、草屋、花园,不时能看到前来拍摄婚纱照的情侣。站在科玛索桥上环视四周,一种飘然世外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柔柔的清风、浩荡的江水,让你瞬间感受到这个亲水小镇的飘逸和甜美。
走在小镇那铺着石子的街道,古老而安静。走过这个很有感觉的大桥,就到了淮口,就是这个小镇所在的地方。两旁的房屋设计十分独特,有的山形角楼,雕刻工艺独特,有些用木材搭建的多面屋顶、凸肚窗、拱道和桶匠木糙,历经上百年也不会改变。在这里逛逛街,露天咖啡馆、西餐厅,异国情调的商铺,还有大型水景、喷泉、叠水雕塑等,目不暇接。
科玛小镇还有世界美食汇,成都的串多多、金堂的赵记手撕兔、彭州的海试包子等,眼睛看饱了肚子也不会亏着。
就是这么一个吸引人的地方,你心动了吗?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赵累,字号、生年及籍贯均不详,为人忠诚廉直,在蜀汉大将关羽部下任前都督、粮料官,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吴将吕蒙袭取荆州,被吴将潘璋等在临沮擒获后斩杀
杨仪(约189年-235年),男,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
最初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关羽,任为功曹。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刘备赞赏,擢为尚书。因与尚书令刘巴不和,调为弘农太守。建兴三年(225年)任丞相参军,此后一直跟随诸葛亮战斗。亮卒,他部署安全退军。亮生前定蒋琬继己任,仪仅拜中军师。
建兴十三年(235年),因多出怨言,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后下狱,自杀身亡。
邬思道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据《春冰室野乘》等清人笔记小说记载:邬思道是绍兴人,科举不得意,家贫,以游幕为生,寓居开封。当时的河南巡抚田文镜慕名聘请其入幕,无论多棘手的书案,经邬思道承办上报都会顺利通过,逐渐成了田文镜的座上宾。
某日,邬先生对田文镜说:“君愿为吐气督抚还是庸碌督抚。”田文镜回答当然想做吐气督抚了。邬先生就说,“既然你想做吐气督抚,就得听任我替你办一件事,此事你却不可掣肘。”田文镜答应。邬先生就说:“我替你准备了一篇上皇上的奏章,如果这道奏章送上去,君的大业便可成。只是此奏章内容你一字也不能看,不知你能不能信任我”。
田文镜深知邬先生才分,慨然答应。
邬先生这篇奏章的内容是以田文镜口气弹劾当时炙手可热的隆科多,隆科多倚拥戴之功,雍正帝都称其为“舅舅”,但已对其非常厌恶,苦于无从下手,满朝文武虽知隆科多居功自傲,多行不法,但却无人敢揭发。
邬先生虽在京外,但从各种信息中判断出了皇帝的心理。果然雍正帝看了奏章正中下怀,立即下发部议,众臣一看都明白了风向,于是纷纷上疏参劾,隆科多下台。自此,雍正对田文镜更是恩宠有加,邬先生也声名日隆。甚至于雍正帝有时会在回复田文镜的奏折时顺便写上一句“邬先生安否”,可见邬之声名。
田文镜监生出身,对下属很傲慢,唯独对邬先生很恭敬。邬思道还著有诗集《游梁草》,并将其在田文镜幕府所撰的文牍汇辑成《抚豫宣化录》,以田文镜的名义刊行。
值得指出的是《春冰室野乘》作者李岳瑞是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担任过翰林院编修、工部员外郎、总理衙门章京等职,后因受戊戌变法牵连被革职。辛亥革命后,一直任清史馆编修,参与编纂《清史稿》。他写的《春冰室野乘》虽是野史,但以李的经历,他的记载不是空穴来风。
在二月河小说《雍正皇帝》中,邬思道是雍正的幕后谋主,善于揣摩帝王心术,对胤禛登基起到了关键作用。实则胤禛背后的确有个谋主,只不过不是这位未见于正史的邬思道,而是戴铎。
戴铎,个人具体信息不详。早在康熙五十二年就为胤禛提供了一整套谋夺储位的纲领性材料。据现有史料,其人很早便成为胤禛门人,并一直为其谋划大位。但其人聪明外露,胤禛内心对其用之但并不喜欢,将其外放浙江福建。戴在外除了苦诉求官便是要回京,但胤禛一直虚与委蛇让其在外。但将其兄戴锦提拔做到了河南开归道,以安慰其心。
康熙五十六年,戴铎在任职福建时曾给胤禛写信要谋取***道的差事,目的是“替主子屯聚训练,亦可为将来之退计”。
康熙五十七年,戴铎给雍正写信说:“奴才素受隆恩,合家时时焚祷,日夜思维,愧无仰报。近因大学士李光地告假回闽,今又奉特旨带病进京,闻系为立储之事诏彼密议。奴才闻知惊心,特于彼处探彼云,‘目下诸王,八王最贤’等语。奴才密向彼云:‘八王柔懦无为,不及我四王爷聪明天纵,才德兼全,且恩威并济,大有作为。大人如肯相为,将来富贵共之。’彼亦首肯。”
只可惜李光地没能富贵共之,因他***在对话的当年五月就***了。不过胤禛即位还是追赠李光地为太子太傅。雍正十年,还让李光地入祀京师贤良祠。
戴铎还肩负替胤禛传递消息联络感情的任务,他到福建上任时就担负着拉拢闽浙总督满保的任务。
戴铎曾一度因为官职低向胤禛发牢骚,胤禛则打气劝慰:“将来位至督抚,方可扬眉吐气。”直接封官许愿慰藉。
但等胤禛登上皇位成为雍正后,就开始上演走狗烹的戏码,把一贯卖弄讨要的戴铎先是“解往四川任布政使”,后又“发放与年羹尧军前效力”,到年羹尧处当差。
雍正三年,雍正突然下了一道谕旨,上称:“沈竹、戴铎乃朕藩邸旧人,行止妄乱,钻营不堪,暗入党羽,捏造无影之谈,惑众听,坏朕声名,怨望讥议,非止一端。朕隐忍多年,及登大宝,知此二人乃无父无君之辈,宽其诛,而皆弃之不用。”
估计是戴铎未能如当年雍正向其许愿那样进身高位心怀怨望,多多少少吐露为其谋划之事被雍正侦知。
被雍正指为贪污后,虽表面宽其诛,据传仍被处***。其结局比起小说中的邬先生可惨了不是一点。也可见雍正帝的性格,一旦他内心早就厌烦而又不得不用你时,他能忍,一旦不再需要你,你还不夹起尾巴,那便新帐旧账一起算,一点没情面可言。
用“赵”命名的,像赵曲(山西)、赵化(四川)、赵光(黑龙江)、赵康(山西)、赵河(河南)、赵川(河南)、赵湾(陕西)、赵桥(河北)、赵庙(安徽)、赵城(山西)、赵堡(河南)、赵庄(江苏)、赵屯(安徽)、赵村(河南)、赵巷(上海)等。
李白出川远游??,第?一年就??花了?30万?。游山玩水??,顺带谈恋爱?,??娶了?两个?宰相?孙女??。炒皇帝?鱿鱼?,?还拿了?一大笔?遣散费?。
少年李白,挥金如土;中年李白,低眉逢迎;老年李白,流离失所。这个横霸语文课本的男人,了解他之后,一定颠覆你的认知。
01辞亲远游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中国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从小就聪颖过人,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凭借着天赋与后天的努力,李白十四岁就开始写诗,并且很快就在同龄人中崭露头角。但是,相比于做个文人,李白似乎更喜欢剑客这个职业。
在遍览诸子百家后,李白熟知了许多春秋战国时期的英雄典故,他佩服于这些侠客的豪迈,更对他们仗剑走天涯的生活心向往之。
因此,在读书之余,李白更是勤学骑射剑法,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做一名壮志凌云的侠客。
从李白青年时期的“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到42岁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再到流放时的“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始终剑不离身,侠义无二。
李白15岁的时候,已经作诗多首,然而于仕途一事,终究是不得法门。《唐六典》规定:
来刑家之子,工商类殊不预。
李白对于自己商人之子的身份应当是不满的。
在李白一生的作品中,很少提及家人与父亲,即便有,也是寥寥数语。虽然科举上没有希望,但是雄厚的经济基础,给李白指明了另外一条道路,举荐。
李白的家庭,给了他挥金如土的基础,入仕,成为他一掷千金的动机。
公元720年,李白时年19岁,当时的吏部尚书苏颋出任益州刺史,李白听说苏颋喜欢提拔年轻人,于是带着自己的多篇诗作,前往成都自荐。
苏颋看罢李白的诗作后,赞道:
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
然而,苏颋虽然对李白大加赞赏,却没有要举荐他的想法,李白只能悻悻而归。
回家途中,李白从成都出发,一路游览,到了峨眉山,登高远望,随后行至渝州。此时的李白,还是想为自己的理想寻一条出路,于是去拜见了渝州太守李邕。
但是,李白的高谈阔论、不拘礼节,让李邕十分不满,不愿接待,对于受到的冷遇,李白也回赠了一首《上李邕》,借此讥讽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后生可畏,莫欺少年穷!
然而,李白的桀骜不驯与商贾之子的身份,让许多士大夫不愿接纳他。虽然千金傍身,可仍然打不开通往仕途的大门。
李白稍有苦闷,在川蜀地区寻不到出路,唯有回家苦读。
23岁时,长期啃老的李白终于按耐不住了,他决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先是在四川境内游历,先后去了成都、峨眉再到渝州,最后出川。
公元725年秋天,李白腰悬宝剑,手牵白马,来到荆门渡口,与家人告别后,离开了四川。临别前,他写下《渡荆门送别》,以表对家乡的不舍。然而,这一走,李白再未能回到故乡江油。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是李白的第一阶段,虽然无缘科举,想以金钱拓展人脉得到举荐也没有成功,但此时的李白还未放下心中理想,他出川的目的,我认为有两个。
一是游览天下名胜,丰富见识,二是结交权贵,寻找新的出路,而结交权贵靠的就是钱。
02两入长安李白出川后,一路从湖北到安徽,过了芜湖后,来到了金陵(今江苏南京)。
金陵繁华胜地,长干里更是文人墨客的汇聚地,在这里李白结交诗友,把酒言欢,过了一段开心的日子。
在这里,他看尽金陵繁华,听妇人娓娓道来与丈夫两小无猜的爱情,两地相处的离愁,他信手写下: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
之后,他又游览了苏州,杭州,绍兴,写下多篇怀古惜今的诗篇。这一年的时间,李白每到一个地方,不仅会看遍山河,也会去拜会当地的王公贵族,但是均以失败告终。
更让李白忧心的是,带出来的30万都花光了!
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李白的钱,不仅用来结交诗友,更多的是用来接济朋友了。不过短短一年时间,花费巨大,饶是李白的家族再有钱,也没办法填李白这个无底洞。
况且,据推测,李白的父亲儿子众多,李白排行十二,并非长子,也非独子,无法全然获得家族的支持。
公元726年秋天,26岁的李白行至扬州,穷困潦倒,前途未卜,终于病倒了。望着窗外的明月,李白的思乡之情油然而起,遂写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人在极度低迷的时候,总会想起家乡,想起故土,李白也不例外,然而,仗剑走天涯的梦想他不想放弃。
同年秋天,修养好身体的李白,再次上路了!
这次,他北游汝州(今河南临汝),西游湖北安陆,路过襄阳鹿门山的时候,他听说孟浩然隐居在此,于是上门拜访。
孟浩然虽与李白相差12岁,但两人无话不谈,很快成了忘年交。
于是,孟浩然邀请李白同去湖北武昌,游玩一个多月后,孟浩然决定前往扬州,临别之际,李白赋诗一首,送别孟浩然。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段日子里,李白经由孟浩然和道士胡紫阳的撮合,入赘到了湖北安陆已故宰相许圉师的家里,取了许圉师的孙女,此后在安陆生活了十年,并育有一子一女。
虽然许家已经家道中落,但是就社会地位来说,还是要高于李白的商贾身份的。俗话说,瘦***的骆驼比马大,李白靠着许家有了几年的安稳时光。
婚后不久,唐玄宗诏令天下,海选人才,只要是有文才的,都可以到长安自荐。这对“已经书剑许明时”的李白来说,是一个新的契机。
公元730年,30岁的李白第一次踏进了长安。
到了长安,李白先去拜见了素来爱才的右丞相张说,但是不巧,张说正卧病在床,于是令其二儿子前去考察李白。但是,李白在长安等了数月,从夏天等到秋天,也没有等到张家二公子。
李白抱憾离开长安,回到安陆。仕途的不顺的打击,让李白选择了归隐田园,修身养性。
没多久,胡紫阳的徒弟元丹丘再次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在终南山修道,可以代为引荐。为此,李白也是做足了功课,写下一首《玉真仙人词》送与公主。
然而,在终南山一连呆了几日,李白都没有等到玉真公主的回应,失望下山,回到安陆,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希望。
公元734年,33岁的李白前往襄阳游览古迹,听说襄州刺史韩朝宗爱才惜才,喜欢提拔年轻人,于是李白给韩朝宗写了一封求职信——《与韩荆州书》。
在这封信中,李白诉说了自己对韩朝宗的仰慕之情,也极尽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但是,韩朝宗认为李白内心桀骜不驯,太过直率,不适合官场,于是拒绝了李白的请求。
公元735年,李白鼓起勇气,再入长安,想要求得一个职位。他找到了在终南山结识的玉真公主卫队长张,通过张再次向玉真公主自荐。
巧合的是,此时恰逢唐玄宗在郊外游猎,李白为了讨好唐玄宗,写下了《大猎赋》,歌颂唐玄宗治理下的大唐,繁华盛世,远胜前朝。
但是,李白再一次失望了!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数十年间,功业未成,李白不禁感叹,人生道路如此艰难,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里?但是无论有多困难,终有一天会扬帆起航,远渡沧海。
这是李白的第二阶段,数次自荐,李白都没能谋求到一个职位。在这个过程中,许氏无疑是站在李白背后的女人。两入长安,结交权贵,这些都需要钱来维系,而这都来自于许氏和她的家族。
小时候,我们读起李白的诗,老师常说李白是豁达、豪放、惬意的,这是被神化的李白。
现在细细读来,我们都忽视了,李白是一个人,他是有血有肉,立体的有感情的人,我们不能忽略他的忧愁、失望乃至自甘堕落。我们后世眼中的李白,总是少了些生活的细节。
03赐金放还旅居长安的李白,认识了贺知章。贺知章比李白大了40岁,但是对李白的才名早有耳闻。初次见到李白,他就赞叹道:
“我以前读过你写的《乌栖曲》,我以为这样的好诗,只有天上的神仙才能写出来,没想到一见到你,果真是神仙下凡。”
谪仙之名,由此而来!
贺知章欣赏李白的才华,并许诺,一定会向唐玄宗举荐李白。这一次,李白怀着无比惬意轻松的心情,离开了长安。
公元736年,李白回到安陆,静候佳音,着实过了一段悠闲的日子。
公元739年,李白前往湖南岳阳,结识了同样仕途不顺,郁郁寡欢的王昌龄。正当两人把酒言欢之际,一封家书传来。
妻子病重!
李白赶往安陆,无奈许氏已无力回天,没多久就撒手人寰。李白带着一双儿女,离开了伤心地,移居到山东生活。
李白移居山东,本意是为了求亲靠友,这个时期,李白的家族也给予了少量的支持。
公元742年秋天,在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极力推荐下,唐玄宗看过了李白的诗作后,召见了李白。此时,距离李白第一次推荐自己,已经过去了22年。
41岁,李白第一次踏入他梦寐以求的皇宫,唐玄宗降辇步迎,七宝床赐食于前,亲自调羹给李白喝,这是莫大的殊荣。
席间,唐玄宗询问李白对于当今时事的看法,李白直抒胸臆,对答如流,唐玄宗十分满意,给了李白翰林供奉的职位,虽然成了老板的御用诗人,但是能进入仕途实属不易。
此后,李白受到了唐玄宗的宠爱,只要唐玄宗新作了曲,必要召李白前去填词。这是李白最春风得意的时期,李白认为,自己一定会平步青云,然而现实总是不会如预期那般。
一日,园中牡丹盛开,唐玄宗携杨贵妃游幸,命李白写诗助兴。李白正喝得醉意朦胧,随即提笔,杨贵妃磨墨,高力士捧靴,挥毫泼墨写下《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杨贵妃读罢,惊叹不已。
然而,李白恃才傲物的个性,始终与官场格格不入,对权贵的藐视可见一斑,他着实是得罪了唐玄宗身边的红人——杨国忠和高力士。
公元743年,杨国忠与高力士向杨贵妃进言,称李白所写的“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一句,是将杨贵妃比作了一代妖后赵飞燕。
杨贵妃大怒,唐玄宗也因此疏远了李白。
自此,李白在朝廷的位置越发尴尬,有感于自己升迁无望,他写下了《蜀道难》,发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人生感叹。
公元744年,86岁的贺知章告老还乡,一个月后,李白也向唐玄宗提交了辞呈,唐玄宗没有挽留,对李白赐金放还。这笔钱的数目应该不小,这也支撑了李白往后再度游览天下的日子。
离开长安后,李白孤身上路,留宿客栈时,有感于自己官场的无奈与凄苦,写下《月下独酌》四首。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是李白的第三个阶段,李白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帝王宠爱,又因为桀骜不驯的性格,为官场所不容,最终拿了一大笔遣散费,依旧过起了仗剑天涯的日子。
按理说,此时的李白已经经历过了官场的黑暗,主动离职,已经对仕途不抱希望了。但是他看似洒脱,其实仍深陷其中,不然也就没有后来的流放夜郎了。
04流放夜郎43岁,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出了长安行至洛阳,遇到了杜甫,两人虽然相差11岁,但是神交已久,相见恨晚,相约下一次在商丘会面。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而至,来到商丘。在这里,他们遇到了41岁的高适,文坛三杰,风云际会,一起游览了名胜古迹。
他们相约在古吹台赋诗,琴声悠扬,杜甫与高适都陷入了沉思,只有李白还自斟自饮,醉意朦胧。不一会,杜甫与高适已写成诗作,此时李白才醉眼惺忪拿起笔,踉跄走到白墙前。
此时,琴声激昂,如战鼓般落下,李白顿时胸起狂澜,笔酣墨饱,一气呵成,写下了《梁园吟》。
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轻声戛然而止,李白也酣畅收笔,杜甫与高适读罢,只觉酣畅淋漓,拍手称赞。
黄昏时分,三人尽兴离去,一位姑娘带着丫鬟行至此处,见墙上诗句,不觉低吟出声,只觉诗意磅礴,笔法遒劲,姑娘心中暗叹。
梁园的僧人见白墙上被涂抹一黑,十分生气,正欲清理,姑娘回过神来,惊呼道:“休要动手。”
僧人见状,面露难色道:“宗小姐,这污渍不清,恐生不妥。”
宗小姐随即说道:“这面墙我买了,你要妥善保护,我马上派人送来一千两银子。”
僧人听罢,不禁目瞪口呆,而后宗小姐千金买壁的美谈不胫而走,飞快地传遍了古城,这位千金买壁的宗小姐便是宗楚客的孙女。
李白听说后,心下思量,居然有人如此倾慕自己,于是主动找到了宗氏,成就了自己得第二段良缘。
宗氏虽然是宰相孙女,可是爷爷早已倒台,然她仍能豪掷千金买壁,可见其家资丰厚,自此,李白又有了游山玩水的资本。
公元753年,李白到嵩山会友,登高远望,一时间,仕途的不顺,遭人诬陷,官场排挤的苦闷一涌而上,他大声放歌,将负面情绪宣泄出来。
杯酒间,他唱出了潇洒豪迈,大开大合的巅峰之作《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此时的李白,看似豁达惬意,实则是借酒消愁,壮志未酬的满腔激愤有感而发。将李白的失意与苦闷融入进去之后,我们能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李白。
这首诗流传了千百年,气吞山河,气势磅礴,诵读者无不叹服。
公元754年,汪伦听闻李白盛名,邀请李白到家中作客。信中如是写到: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楼。
李白欣然前往,却未见信中的盛景,不免失望。汪伦笑着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对李白说:
“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家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楼。”
李白听罢,仰天大笑,明白了汪伦的良苦用心,汪伦以珍馐美馔款待,相处数日,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分别时,李白乘舟远行,忽听到岸上,汪伦踏歌相送,李白心生感动,写下《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54岁的李白携家人南奔逃难,一路辗转来到九江,隐居庐山。
公元756年冬天,唐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擅自率兵,沿着江东进,试图与太子李亨分庭抗礼,夺取天下。
李璘到了九江后,听闻李白在此隐居,于是上门邀请李白出山,辅佐自己。此时的李白依然有远大的报复,对于仕途的执著,他欣然答应,成为了李璘的幕僚,由此卷入皇权之争。
后来,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史称唐肃宗,李白因创作《永王东巡歌》,被扣上了谋反的罪名,被永远流放夜郎(今贵州梓桐)。
公元759年,58岁的李白一路流放?,行至白帝城一带。恰逢关中遭遇大旱,百姓颗粒无收,流离失所。朝廷大赦天下,李白因此获得了自由。
突如其来的自由,让李白如获重生,激动不已,随即赋诗一首。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路颠沛流离的李白,只想早日与家人团聚,归家心切。之后,李白回到了金陵,在那里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
公元761年,花甲之年的李白,穷困潦倒,无奈之下,李白将宋氏送去了庐山,自己则去投靠了身在安徽的族叔李阳冰。
公元762年,李白病重,病榻上,李白将毕身所做诗篇交于李阳冰,最后留下《临终歌》,与世长辞。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李白终其一生,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但是现实却总是背道而驰。李白也并非如后世之人所想那般,一生顺遂,有取之不尽的金银。
相反,李白晚年穷困潦倒,李白后人的结局也不理想。女儿早夭,历史上稍有记载的李伯禽,生活也是十分艰难,育有一子两女,儿子早年离家出走,女儿则嫁给当地的农户,沦为农民。
此后的李白墓,也因无人祭拜,彻底沦为荒墓。白居易在路过李白墓的时候,十分伤感,写下: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此时的李白墓被野草围绕,即便墓中主人曾写过惊天动地的诗篇,也抵不过现在的荒凉。文人大多都是时运不济,但是穷困失意者,没人能超过李白。
只能道一句:可怜!可悲!可叹!
05李白的钱到底从哪来?少年时期,李白家境不错,父亲是商人,家财万贯。从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看得出,如果不是富贵人家,怎用得起白玉盘。
23岁,少年李白,志向满满,并且天赋极高,应该是家族重点的培养对象,因为士农工商,如果李白能步入仕途,于家族是有助力的,况且李白出川,可是带了30万钱。
26岁,随着李白的豪掷千金,千金散尽,再厚的家底也经不起折腾,况且李白的仕途也没有起色,于是家族应该是慢慢断了对李白的供给。
穷困的李白,应该是属于到处蹭朋友的状态,不过文人大多视金钱如粪土,也只够勉强温饱。比如杜甫,晚年也是贫困交加,差点饿***,所以李白能靠得上的朋友不多。
27岁,他经过孟浩然和胡紫阳的撮合,入赘许家,此时的许家因为获罪牵连,已经是家道中落了,宰相也已去世。但是瘦***的骆驼比马大,李白能够继续游览名胜,两进长安,是许氏在背后支撑。
许氏***后,李白移居山东,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李白祖籍山东,大部分亲戚都居住在这里,李白来到山东也是想要投靠的,亲朋好友应该也是给了李白一点经济上的扶持的。
在山东,李白娶了一名刘氏女子为妻,但是此女子十分看不起李白,经常言语讥讽,最后以离婚收场。直到唐玄宗召见李白,李白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出了山东,入了长安。
43岁,李白被赐金放还,应该是领到了一大笔遣散费,这也是他的最后一笔工资,李白因此生活也稍有好转,后来因《梁园吟》与宗氏结为夫妻,两人过了十多年安稳的日子。
宗氏也是宰相的孙女,他的爷爷宗楚客在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时,被杀了。但是宗家根基深厚,宗楚客的母亲与武则天是姐妹,所以宗家家大业大,从宗氏千金买壁就可以看出。
58岁,李白因安史之乱被牵连流放,宗氏也是千金散尽,盘桓营救,在李白被大赦后,两人相聚金陵。
60岁,李白已经是十分穷困了,因此只能去投靠李阳冰。初见时,李阳冰并不知道李白的来意,只当是吃顿饭就走的。
临别时,李阳冰看了李白写下的《献从叔当涂宰阳冰》,才知李白已到了末路,于是挽留了李白。
李白在李阳冰家过了两年安宁的生活,临终前,李白将毕生心血留给李阳冰。
06最后李白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总结的那样,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李白少年出川,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游览天下名胜,踏过山川河流,一身才华,半生流浪。
年少气盛,李白自诩大鹏,雄心万丈,临终时,仍身比大鹏,欲振翅高飞。初心未改,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李白是仙,是谪仙,是有血有肉的诗仙,绣口一吐,半个盛唐。他在中国诗坛羽化登仙,留下举世无双的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