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1、景福宫是韩国的王宫吗?2、韩国的景福宫是朝鲜的王宫吗?3、景福宫的历史4、韩国标志性的建筑物5、韩国景福宫怎么玩景福宫是韩国的王宫吗?
景福宫是韩国首尔规模最大、最古老韩国景福宫的宫殿之一,是韩国封建社会后期韩国景福宫的政治中心。景福宫是朝鲜王朝时期韩国首尔的五大宫之一,也是朝鲜王朝的正宫,由330栋建筑组成,共计5792个间。它是朝鲜王朝的始祖将原来高丽的首都迁移时建造的新王朝的宫殿,具有500年历史。
景福宫东面是建春门,西面是迎秋门,北面是神武门,南面是光化门。光化门在朝鲜战争时期曾遭全毁,重修后的光化门的门匾,据称是韩国唯一用韩文写成的门匾,而且是前总统朴正熙的手笔。景福宫内有勤政殿、思政殿、康宁殿等殿阁。景福宫的正殿勤政殿是韩国古代最大的木建筑物,最雄伟壮丽,是举行正式仪式以及接受百官朝会的大殿。通过国立中央博物馆的东北口,即可进入景福宫。
韩国的景福宫是朝鲜的王宫吗?
景福宫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王朝——朝鲜王朝(李氏朝鲜)的正宫(法宫)。王宫面积与规制严格遵循与宗主国中国的宗藩关系,为亲王规制的郡王府,依明代王府之制营建,所有建筑均以丹青之色来区别于中国皇宫的黄色。占地面积12.6万坪(57.75公顷),呈正方形,南面是正门光化门,东为建春门,西为迎秋门,北为神武门。
景福宫的历史1745年(清乾隆十年)韩国景福宫,桃仔园(即今桃园市)地区常有瘟疫韩国景福宫,百姓苦不堪言韩国景福宫,当地大垦户薛启隆乃倡议建庙韩国景福宫,并率先捐田产二十甲以为建庙之资。
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韩国景福宫,重建,宫殿分成前、中、后三殿,并命名为“景福宫”。
1813年(清嘉庆十八年),竣工完成,原先自大溪埔顶仁和宫分灵至此地供奉。
1857年(清咸丰七年),亢旱为灾,淡水同知恩煜出巡抵挑,于景福宫设坛祈雨,旋获甘霖普降,于是拨资修宫貌,答谢神恩。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权充为“台北师范学校国语传习所桃仔园分教场”授课场所,达四年之久。
1923年,推选桃园街长简朗山主持其事,并由桃园街役场(市公所)协办,配合市街改正而改建,延聘板桥外员山庄寺庙修建专家陈应彬设计改建本庙,即今所见之庙貌。
1925年,重新修建并举行五朝清醮。
1961年,重新修葺,庙貌更显富丽堂皇。恢复建醮。
1985年,举行建醮大典,内政部审定为三级古迹。
1985年,添建新式四柱三间牌楼。
1993年,改建前殿山门,左右并增添钟鼓楼。
1997年,举行建醮大典。
韩国标志性的建筑物韩国标志性的建筑物:
一、景福宫
景福宫(汉字:景福宫;谚文:___),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王朝——朝鲜王朝(李氏朝鲜)的正宫(法宫)。位于朝鲜王朝国都汉城(今韩国首尔),又因位于城北部,故又称“北阙”,是首尔五大宫之首,朝鲜王朝前期的政治中心。
二、德寿宫
德寿宫(韩语:___;英文:DeoksugungPalace)原来是朝鲜成宗(1469-1494)的哥哥月山大君(1454-1488)的住宅。光海君(1575-1641)即位后将其改称为景云宫,从而使之具有了王宫的面貌。后来又改称为德寿宫。
三、昌庆宫
昌庆宫(韩语:___;英语:ChanggyeonggungPalace),因位于韩国首尔(旧称汉城)东部,故又称东阙,也是首尔五大宫之一。
于朝鲜王朝永乐十六年(1418年)继昌德宫之后建立而成,是朝鲜王朝的离宫之一。朝鲜与其他宫殿的不同之处在于昌庆宫没有采取坐北朝南的形制,而是坐西朝东,因为不能对南面的宗庙开门。
四、昌德宫
昌德宫(韩语:___,英语:ChangdeokgungPalace)位于韩国首都首尔市钟路区[1],故又称东阙,也是首尔五大宫之一,朝鲜太宗于明永乐三年(1405年)继景福宫之后建立而成。
昌德宫原是朝鲜国王的离宫,朝鲜王朝后期则代替景福宫长期作为正宫使用。昌德宫的殿阁完全按照自然地形设计而成,是朝鲜王宫中最具自然风貌的宫殿,也是朝鲜王宫里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宫殿。
五、国立博物馆
国立博物馆建于1798年,于1800年正式对公众开放。那时它坐落于海牙的HuistenBosch,是现在女王碧雅翠克斯的皇宫,后国立博物馆于1808年迁至阿姆斯特丹达姆广场的皇宫,并增添了伦勃朗的著名画作“夜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国
韩国景福宫怎么玩韩国景福宫游玩攻略如下:
光化门--弘礼门--勤政殿--思政殿--庆会楼--康宁殿--交泰殿--慈庆殿--香远殿--国立民俗博物馆。最佳游览时间:秋季雨水少,气候适宜,是最佳旅游时间。
到达方式:
1、首尔地铁3号线景福宫站下,出5号出口后步行5分钟即到。
2、首尔地铁5号线光化门站下,出2号出口后步行5分钟即到。
可以购买的礼品:高丽人参、电子产品、韩服、珠宝等。
景区服务:首尔可选择住宿场所非常多,从便宜的青年旅馆、家庭寄宿到豪华的特1级、特2级、1级、2级、3级的宾馆酒店,应有尽有。被观光协会认定为有资格接待游客的旅馆共有两百多家,大多集中在首尔的江南地区(三星洞、明洞和奖忠洞一带);而大众化的旅馆,可往市中心的江东一带寻找。
更多关于韩国景福宫怎么玩,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整个紫禁城。规划严整,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无论在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属无与伦比的杰作。它标志着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500余年前我国在建筑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珍稀文物的宝库
故宫博物院的一些宫殿中设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分类的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收藏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据统计共达1052653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为国内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中很多文物是绝无仅有的无价国宝。
中国古代帝王宫殿建筑之瑰宝
故宫古建筑群,由朱橡皇帝亲自策划营建。现存规模之大,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文物之众多,在中国古建筑中绝无仅有,是世界著名的皇宫建筑群。
促进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
故宫文物分成宫廷原状和古代艺术两大陈列体系,先后布置了51个原状陈列,真实性很高,建立十余个专馆,先后举办各种展览数百余次,赴欧、亚、美、澳、非五大洲展览数十次,宣传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传统,促进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北京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宫殿型建筑。本图集摄于1900-1903年间,当时仍未向普通民众解禁。正大光明正阳门,俗称前门,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1900年,城楼和箭楼为八国联军所毁。1903年和1906年分别重建。照片上是重建前的前门。大清门,民国改为中华门,是真正的「”国门”,位于天安门正南,50年代扩建天安门广场时拆除。照片上是大清门的内侧,自天安门广场拍摄。午门,紫禁城正门,只有皇帝出入正门,文武大臣出入左侧门,宗室王公出入右侧门。太和门: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清代初年皇帝曾在太和门听政、赐宴,后来「”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中和殿:紫禁城三大殿之一,是举行各种大典前,皇帝接受执事***的朝拜的场所。保和殿:紫禁城三大殿之一,是举行「”殿试”及盛大宴会的场所。乾清门: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是连接内廷与外朝往来的重要通道,清代的「”御门听政”、斋戒、请宝接宝等典礼仪式都在乾清门举行。乾清宫:紫禁城内廷正殿,是皇帝批阅奏章、召见***、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的场所。翊坤宫:紫禁城内廷西六宫之一,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慈禧为贵妃时居住于此。后来慈禧住储秀宫时,每逢节日就在这里接受妃嫔们的朝拜。前门与崇文门之间的城墙大清门迎銮,应该是1901年慈禧、光绪自西安回銮时进大清门时的情景,远处是天安门。—摄影:林京在北京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内九外七皇城四”今天让我们从「”皇城四”开始,以紫禁城结束。一同去感受历史的厚重与变迁!—摄影:林京连接紫禁城的皇城四门过去的皇城四门气宇轩昂,他们分别为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如今,皇城四门只剩天安门一门。天安门/1900年Tiananmen(GateofHeavenlyPeace),1900天安门初名承天门,在明清两代是国家举行颁诏大典的地方。1900年6月,八国联军进占北京,此帧照片为我们展示了天安门被侵略者炮火击伤后的惨状。图片来自:《故宫藏影——西洋镜里的皇家建筑》从金水桥向北出发,来到了雄伟壮观的紫禁城午门。天安门前金水桥/20世纪初GoldenRiverBridgeinfrontofTiananmen,Early20thCentury天安门前设五路金水桥,称外金水桥,与午门北侧的内金水桥相对应。此帧照片的远景为长安左门,是明清两代殿试宣示「”黄榜”的地方,民间有「”龙门”之称,今已不存。图片来自:《故宫藏影——西洋镜里的皇家建筑》紫禁城正门—午门午门为紫禁城正门,在南面城垣的正中,是紫禁城四座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紫禁城最高的建筑。午门城台上有一座主楼,两侧为钟亭、鼓亭,两翼城台南端又各有攒尖的阙楼,因其形若凤凰展翅,故午门又被称作「”五凤楼”,形制上继承了中国古代宫殿南以朱雀门为皇宫正门的传统。午门中央门洞为皇帝出入的「”御路门”,此外只有大婚时皇后喜轿入宫,殿试高中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出宫时可以走中门,以示皇帝的优崇。午门也是皇帝经常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皇帝出午门祭太庙时击鼓,祭社稷时鸣钟,举行大典时钟鼓齐鸣。午门旧照午门/1912~1927年WuMen,***年1月,***尚未诞生,而当时的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决议,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作为临时国旗。直到1928年北伐成功,北洋***倒台,五色旗被「”***满地红旗”取代。图片来自:《故宫藏影——西洋镜里的皇家建筑》鸣钟鼓—神武门旧时,交泰殿内大自鸣钟报时后神武门鸣钟鼓,城外钟鼓楼亦随之响应。神武门门外上方匾额「”故宫博物院”为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于1971年题写。神武门近照(此图片来自:微故宫)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东华门、西华门在紫禁城东、西华门两侧,都立着两人多高的大石碑,上面刻着「”***人等至此下马”的字样。清代规定,只有贝子以上的皇亲国戚,和年事已高的***,经过皇帝特别批准,可以骑马或坐轿入门,但也只是从东华门到箭亭,从西华门到内务府总管衙门,进入内廷仍然需要步行。东华门旧照东华门/1900年DonghuaMen(EastGloriousGate),1900东华门是紫禁城四门之一,清初东华门只准内阁***出入,乾隆中期特许高年一、二品大员出入。遇大丧期间,皇帝、皇后、皇太后梓宫均从东华门出,遂其门钉为八路九列七十二颗,与其余三门不同。图片来自:《故宫藏影——西洋镜里的皇家建筑》西华门旧照西华门/1900年XihuaMen(WestGloriousGate),1900西华门是紫禁城四门之一,明清帝王至西苑和西郊园林游幸多从此门出。乾隆年间,为庆祝崇庆皇太后和乾隆帝万寿,特从紫禁城西***始,沿途搭设彩棚点景,直到西郊的皇家园林。图片来自:《故宫藏影——西洋镜里的皇家建筑》从午门进入紫禁城,穿越历史,来欣赏这座古老的皇家宫殿吧!这里的一切一定会让您心潮澎湃。太和殿广场/1900年TaiheDianSquare,1900图片来自:《故宫藏影——西洋镜里的皇家建筑》朱红色的围墙,明黄的琉璃瓦,紫禁城里的一切,仿佛皆有前世今生。它们在向我们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也在倾听今天的北京......—摄影制作:任超不知道您有没有留意过,在紫禁城里还有一些特别的地方,它们的存在,让这座庄严的皇家宫殿更加神秘。—摄影制作:任超前三殿后三宫为何见不到一棵树?许是为了彰显皇权的威严,或是为了保障帝后的安全。中和殿/1900年ZhongheDian(HallofCentralHarmony),1900中和殿在明代称华盖殿、中极殿,明堂九室,形作四方,是三大殿中体量最小的一座。图片来自:《故宫藏影——西洋镜里的皇家建筑》古代帝王如何抵抗严寒?北京的冬天,寒风刺骨。您知道居住在紫禁城里的皇帝和后妃们是怎样过冬的么?太和殿/1915~1937年TaiheDian(HallofSupremeHarmony),1915-1937太和殿在明代称奉天殿,居于紫禁城中轴线的核心,面阔十一间,重檐庑殿顶,是整个紫禁城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殿宇,处处体现着帝王的「”九五之尊”。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图片来自:《故宫藏影——西洋镜里的皇家建筑》其实在紫禁城里,也有「”地暖”,叫火地取暖,这是明清皇宫冬季最主要的取暖措施。不过它不是利用热水取暖,而是热气。宫人们在宫殿的地面下用砖石砌好循环的烟道,用烧火所产生的热气来烘暖地面,热气由下向上徐徐上升,达到御寒的目的。储秀宫/1900年ChuxiuGong(PalaceofGatheringExcellence),1900储秀宫为西六宫之一,明初称寿昌宫。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花费63万两白银将储秀宫装修一新,在此度过了她的五十岁寿辰。图片来自:《故宫藏影——西洋镜里的皇家建筑》通过巧妙的设计,烟道还可以通到床铺的下边,就像我国北方的火炕一样,连床铺一起变暖了。乾清门/20世纪初QianqingMen(GateofHeavenlyCourt),Early20thcentury乾清门是紫禁城内廷正门,清代帝王举行「”御门听政”的场所。听政时,设皇帝宝座于门内正中,「”部院以次咨事,内阁面承谕旨”。图片来自:《故宫藏影——西洋镜里的皇家建筑》如今在景仁宫后殿的山墙外、寿康宫东配殿廊下、养心殿东暖阁山墙外,还能看到火地取暖的通道口和排烟口。养心殿明间外景/1922年ExteriorSceneoftheBrightRoominYangxinDian,1922自雍正帝始,清代历朝皇帝均以养心殿为处理政务、引见***和生活起居的场所。图片来自:《故宫藏影——西洋镜里的皇家建筑》除此之外,还有炭盆、手炉和脚炉供皇帝和后妃们取暖。坤宁宫冬暖阁正间坤宁宫东暖阁内景/约1922年InteriorSceneofEastWarmChamberinKunningGong,Approx.1922「”喜”字屏风上悬挂雍正帝御书「”位正坤元”金漆云龙匾额,意示皇后位居坤宫正位。图片来自:《故宫藏影——西洋镜里的皇家建筑》不一样的紫禁城「”萌宠”小鹿在紫禁城御花园西南方向,有高台名曰「”观鹿台”,台下尚存一道半圆形的鹿圈围栏地基,这就是紫禁城曾经的鹿苑所在。在紫禁城里,鹿所承载的意义颇为重要,是对明君和太平盛世的希冀,也是仁慈、善良的君子风范。面对天下,鹿多寓意伉俪和谐、吉庆祥瑞,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慈宁花园/20世纪初CiningGarden,Early20thCentury图片来自:《故宫藏影——西洋镜里的皇家建筑》下次您再来故宫的时候,可别忘了留意一下。—摄影制作:任超历经百年风雨的故宫,有它独有的厚重感,几百年的岁月变迁,让我们每一次走进它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摄影制作:任超近600岁的紫禁城,到底还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摄影制作:任超这里,有一场真正穿越百年的影像盛宴。我们想邀您一同,从影像中触摸真实的历史。重温近600岁紫禁城的隽永时光。回眸历史,走进光影岁月。
北京故宫
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又称紫禁城,现为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城中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后经多次重修和改建,仍保持原来的布局和规模,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木构架宫殿建筑群。最初的设计者是蔡信、阮安等,主持施工者蒯祥、陆祥等。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72万平方米。现存房屋8700余间,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城设四门,南面正中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四门各建有重檐庑殿顶门楼。城四角各有一结构精巧、外观秀丽的角楼。外墙高10米,护城河宽52米,长3800米。整个建筑群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层次分明,主次有序。故宫的主体建筑按使用性质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布局疏朗,宏伟壮观;内廷严谨华丽。外朝在前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两殿为两翼,是皇帝举行大典,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行政区。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由梁九主持重建,面宽十一间(63.96米),进深五间(37.17米),是重檐庑殿顶的大殿,建筑面积约2380平方米,由地面到殿脊通高30.05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古建筑物。中和殿在工字形台基的中部,为面阔五间的单檐攒尖顶方殿,供在太和殿行礼时皇帝休息之用。保和殿面阔九间,重檐歇山顶,是举行殿试和宴请王公贵族、文武大臣及外宾之处。中和殿和保和殿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5)由于冯巧主持重建。太和殿前两侧有体仁、弘义二阁,均为面阔九间加腰檐的二层庑殿顶楼阁。文华、武英两殿则是面阔五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文华殿是皇帝听大臣讲书的地方,武英殿是皇帝斋居和召见大臣的地方。内廷是皇帝及其家庭的居住区,包括后三宫,东西六宫和乾东西五所等。后三宫在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通至御花园。乾清宫和坤宁宫是内廷的正殿、正寝,是帝、后的正式起居场所,均面宽九间,为重檐庑殿顶;交泰殿则是面阔三间的单檐攒尖顶方殿。乾清宫东西各有六组自成体系的院落,即东六宫和西六宫,是妃嫔的住所。东六宫南面有奉先殿、斋宫和毓庆宫,西六宫前面是养心殿。东西六宫之北各建五所院落,每院内各建前后三重殿堂,是皇子住所。故宫主要建筑前三殿、后三宫均布置在中轴线上。其余东西六宫,乾东西五所,则分别对称地布置在其左右,拱卫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并通过各院落、殿宇的大小、广狭来区分主次。前三殿是全宫最大的建筑群,占地面积达8.5万平方米,是宫城的12%,后三宫则为前三殿的25%,其余宫殿依次递减,以突出前三殿、后三宫的主要地位。1961年定为中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图片无法复制,所以无法满足你的要求。
回答完毕!希望把悬赏给我,谢谢!~~
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5681.html?wtp=tt
北京故宫博物院详细介绍之一
http://uuly.cn/ziliao/huabei/beijing/200703/70.html
北京故宫博物院各景点(故宫介绍之二)
http://uuly.cn/ziliao/huabei/beijing/200703/71.html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9%CA%B9%AC%BE%B0%B5%E3%A1%AA%A1%AA%B1%B1%BE%A9%B9%CA%B9%AC%B8%F7%BE%B0%B5%E3%CD%BC%C6%AC%BD%E9%C9%DC+&z=0
北京故宫博物馆导游词
(故宫午门前)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参观,我感到很高兴。这里就是世界闻名的故宫博物馆,一般大家都简称它为故宫,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被迫宣告退位上溯至1420年明朝第三代永乐皇帝朱棣迁都于此,先后有明朝的14位,清朝的10位,共24位皇帝在这座金碧辉煌的宫城里统治中国长达五个世纪之久。帝王之家,自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时至今日这里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宫殿建筑群。由于这座宫城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所以在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1987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又称紫禁城,究其由来,是由天文学说和民间传说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上所有的星宿分为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天区。其中的三垣是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的中央,正符合“紫微居中”的说法。因此,古人认为紫外线微垣是天帝之座,故被称为紫宫。皇帝是天帝之子、人间至尊,因此他们也要模仿天帝,在自己宫殿的名字上冠其紫字,以表现其位居中央,环视天下的帝王气概。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指“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了青牛前来,喜便请他写下了《道德经》。后人因此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帝王之家当然希望出祥瑞天象,那么用“紫”字来命名也就顺理成章了。“禁”字的意思就比较明显了,那就是皇宫禁地,戒备森严,万民莫近。此话决无半个虚字,在1924年末代皇帝被逐出宫后这里正式开放以前平民百姓别想踏近半步,大家可以想像紫禁城过去是多么崇高威严,神圣不可侵犯啊!
紫禁城建在北京,是有其历史的,也因为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说起来话长。故宫从明永乐四年(1406)开始修建,用了14年的时间才基本建成,到今天已有570多年的历史。大家看到了,故宫是一级红墙黄瓦的建筑群,为什么这样呢?据道家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其中土占中央方位,因为华夏民族世代生息在黄土高原上,所以对黄色就产生了一种崇仰和依恋的感情,于是从唐朝起,黄色就成了代表皇家的色彩,其他人不得在服饰和建筑上使用。而红色,则寓意着美满,吉祥和富贵,正由于这些原因,故宫建筑的基本色调便采用了红,黄两种颜色。
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有宫殿楼阁9900多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四周有高9.9米,号称10米的城墙,墙外一周是52米宽的护城河,俗称筒子河。城南北长约960米,东西宽约760米,城上四角各有一座结构奇异,和谐美观的角楼,呈八角形,人称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城四周各设一门,南面的正门是午门,北门叫神武门,东门叫东华门,西门叫西华门。故宫在施工中共征集了全国著名的工匠23万,民夫100万人。所用的建筑材料来自全国各地。比如汉白玉石料来自北京房山县,五色虎皮石来自河北蓟县的盘山,花岗石采自河北曲阳县。宫殿内墁地的方砖,烧制在苏州,砌墙用砖是山东临清烧的。宫殿墙壁上所用的红色,原料产自山东宣化(今高青县)的烟筒山。木料则主要来自湖广,江西,山西等省。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工程之浩大。
我们眼前的建筑叫午门。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俗称五凤楼。明代,每年正月十五,午门都要悬灯赐食百官。到了清代这种活动就取消了。每年农历十月初一,都要在这里举行颁布次年年历仪式,清代乾隆年间因避乾隆帝“弘历”的名字,故将“颁历”改称“颁朔”。清代,皇帝举行朝会或大祀,以及元旦,冬至,万寿,大婚等重大节日,都要在这里陈设卤簿,仪仗。此外,国家凡有征战凯旋时,皇帝在午门接受献俘典礼,如果皇帝亲征也从午门出驾。
关于“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可能是由于戏剧午台上及野史小说敷衍而来的。实际上是明代朝廷命官犯罪,有的在午门廷杖,当然严重的可能也有被当场打***的。
(进午门后金水桥前)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故宫里面,在正式游览之前,我先介绍一下故宫的布局和参观路线。故宫占地72万多平方米,在这样大的面积上,集各种建筑手法,建造一组规模如此宏大的建筑群,不但没有纷杂现象,反而给人以结构严谨,色彩辉煌和布局规整的感觉,最主要的手段是建造中突出了一条极为明显的中轴红,这条中轴线和整座北京城有机地结为一体,北从钟楼,南至永定门,总长度约8公里,皇家禁区苑内的部分约占三分之一。宫内重要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上,其它建筑分东西对称分布。整个宫殿的设计和布局都表现了封建君主的“尊严”和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故宫分外朝内廷。现在我们在外朝的最南端正,前面是太和门。门前有一对青铜狮子,威严,凶悍,成了门前桥头的守卫者,象征着权力与尊严。皇帝贵为天子,门前的狮子自然最精美,最高大了。东边立的为雄狮,前爪下有一只幼狮,象征皇权永存,千秋万代。我们眼前的这条小河,叫金水河,起装饰和防水之用。河上五座桥象征孔子所提倡的五德:仁、义、礼、智、信。整条河外观象支弓,中轴线就是箭,这表明皇帝受命于天,代天帝治理国家。
(在太和门前)
故宫建筑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由午门到乾清门之间的部分分为“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东西两侧有文华、武英两组宫殿,左右对称,形成“外朝”雄伟壮观的格局。三大殿前后排列在同一个庞大的“工”字型汉白玉石殿基上,殿基高8米,分为三层,每层有汉白玉石刻栏杆围绕,三台中有三层石雕“御路”。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最高大的一座建筑物,也是国内最高大、最壮丽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乾清门以内为“内廷”,建筑布局也是左右对称。中部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封建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两侧的东、西六宫是嫔妃的住所,东、西一所是皇子的住所。“内廷”还有为皇家游玩的三处花园——御花园、慈宁花园、乾隆花园。内金水河沿“内廷”西边蜿蜒绕过英武殿、太和门、文华殿流出宫外,河上有白玉石桥,沿河两岸有曲折多姿的白玉雕栏杆,形似玉带。故宫建筑绝大部分以黄琉璃瓦为顶,在阳光下金碧辉煌,庄严美观。
故宫中的建筑除了突出中轴线外,还用了各种手法,使宫城中各组建筑独具特色。比如殿基的处理,殿顶的形式,吻兽和垂脊兽的数目,彩绘图案的规制等等。这样,不仅使主要建筑更显得高大,壮观,而且还表现了宫中建筑的等级差别。民间传说故宫有房9999间半,说天上的皇宫一共有房10000间,地上的皇帝自称“天子”,不敢与其同数,所以就少了半间。这半间房在哪儿呢?它指的便是文渊阁西头那一小间。实际上紫禁城有房9000余间,所谓的这半间是根本不存在的。文渊阁西头一间,面积虽小,仅能容纳一个楼梯,但它仍是一整间。文渊阁楼下是藏我国第一部《四库全书》的地方,为了照顾布局上的美观,所以把西头一间建造的格外小。
(经过太和门之后)
女士们、先生们,前面的大殿叫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故宫内最大宫殿。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重檐庑殿顶,是殿宇中最高等级,为外朝三大殿中最大的一座。太和殿建在三层重叠的“工”字型须弥座上,由汉白玉雕成,离地8余米,下层台阶21级,中,上层各9级。
太和殿始建于公元1406年,经历了三次火灾和一次兵燹的毁坏,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清朝建的。四个屋檐上各有一排动物,原来是钉子,用来固定瓦片用的,后来换成了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据说可以辟邪,而且数量越多,表明建筑越重要。太和殿上有9个,9是阳之极数,依次为7、5、3、1,平民百姓家是不允许有这种装饰的。
明清两朝曾有24个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诏书。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册立皇后、颁布法令、政令、派将出征、金殿传胪以及赐安等等,皇帝都要在这里举行仪式,接受文武百官朝贺。
这个广场是太和殿广场,面积达3万平方米。整个广场无一草一木,空旷宁静,给人以森严肃穆的感觉。正中为御路,左右地面铺的砖横七竖八,共15层,以防有人挖地道进入皇宫。周围有一些大缸,是做什么用的呢?在故宫里一共有308个大缸,是用来储水防炎的,缸下可烧炭加温,防止冬天缸水结冰。为什么要建这么大的广场呢·那是是为了让人们感觉到太和殿的雄伟壮观。站在下面向前望去:蓝天之下,黄瓦生辉。层层石台,如同白云,加上香烟缭绕,整个太和殿好像天上仙境一样。举行大典时,殿内的珐琅仙鹤盘上点上蜡烛,香亭、香炉烧檀香,露台上的铜炉、龟、鹤燃松柏枝,殿前两侧香烟缭绕,全场鸦雀无声。皇帝登上宝座时,鼓乐齐鸣,文武大臣按吕级跪伏在广场,仰望着云中楼阁山呼万岁,以显示皇帝无上权威与尊严。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1908年底登基时,年仅3岁,由他父亲摄政王载沣把他抱扶到宝座上。当大典开始时差,突然鼓乐齐鸣,吓得小皇帝哭闹不止,嚷着要回家去。载沣急得满头大汗,只好哄着小皇帝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大臣们认为此话不吉祥,说来也巧,3年后清朝果真就灭亡了,从而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
(在太和殿的石台上)
这是铜香炉,,是皇帝举行典礼时焚烧檀香用的。这里一共有18座,代表清朝18个省。殿外左右安放四个铜缸,象征”金瓯无缺“,作为贮水防火之用。台基东西两侧各有一只铜制仙鹤和龟,是长寿的象征。这个由铅铸造成的器具叫嘉量,嘉量是当时量的标准器,表示皇帝公平处事,谁半斤,谁八两,心中自然有数。对面还有一个石头做成的器具叫做日晷,是古代的测时仪。皇帝的意思是:量和时的基准都在自己手里。
太和殿正面有12根圆红柱,东西约63米,南北进深约37米,高35米,殿前丹陛三层五出,殿前后有金扉40个,金锁窗16个,整个大殿雕梁画栋,豪华富丽。殿内中央设有2米高的平台,上面摆放着雕有9条金龙的楠木宝座。后面有金漆围屏,前面有御案,左右有对称的宝象、角端、仙鹤、香筒等陈列品。象驮宝瓶,内装五谷,象征太平景象、五谷丰登。角端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可“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只有明君,它才捧书而至,护驾身旁。
太和殿也叫金銮殿,为什么这么叫呢?因殿内为金砖墁地而得名。金砖墁地平整如镜,光滑细腻,像是洒了一层水,发着幽暗的光。那么金砖真的含金吗?其实这是一种用特殊方法烧制的砖,工艺考究,复杂,专为皇宫而制,敲起来有金石之声,所以称作“金砖”。烧这种砖,每一块相当于一石大米的价钱,可见金砖虽不含金,但也确实贵重。
殿内共有72根大主柱,支撑其全部重量,其中6根雕龙金柱,沥粉贴金,围绕着宝座周围。在殿中央有一藻井,是从古代“天井”和“天窗”形式演变面来,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之一。主要设置在“尊贵”的建筑物上,有“神圣”之意。在藻井中央部位,有一浮雕蟠龙,口衔一球(球为铜胎中空,外涂水银),此球叫轩辕镜,传说是远古时代轩辕黄帝制造的,悬球与藻井蟠龙联在起,构成游龙戏珠的形式,悬于帝王宝座上方,以示中国历代皇帝都是轩辕的子孙,是黄帝正统继承者。它使殿堂富丽堂皇,雍容华贵。镜下正好对着宝座,据说是袁世凯怕大球掉下来把他砸***,故将宝座向后挪到现在的位置。关于龙椅,这里面有段故事。1916年(民国五年)袁世凯登基时,把原来的宝座搬走了,换了一把西式高背大椅,上饰他自己设计的帝国徽号。据说他的腿短,因而将椅座降低。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寻找那把龙椅,根据过去的一张照片,在破家具库找到了一把破椅,经专家鉴定,这椅子就是皇帝宝座,后经修复展出。
(带客人至太和殿东或西侧铜缸处)
古人把陈设在殿堂皇屋宇前的大缸,称为“门海”,门海者,盖“门前大海”之意,古人相信,门前有大海,就不怕闹火灾。因此,大缸又称为吉祥缸。它既是陈设品,又是消防器材。在科学不民达的古代,宫中没有自来水,更没有消防器材。因此,缸内必须长年储满水以备不虞。
清代时,共有308口大缸,按其质量分类三种,即鎏金铜缸、烧古铜缸和铁缸,其中最珍贵的是鎏金铜缸。然而这些鎏金铜缸没有逃脱侵略者刺刀刮体的厄运。侵略者是谁?是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联军。为了***中国人民反帝的义和团运动,1900年的8月13日至8月15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进占紫禁城。救***扶伤和军官们烧、杀、抢、掠,从宫中及颐和园等处动掠夺的文物在各侵略国使馆区堆积如山,至今仍有大量文物被伦敦、巴黎、纽约博物馆攫为已有。这一切包括眼前这口缸上的道道刮痕都已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是伪统治时期,大缸被拉出宫门,装上日本侵略军的卡车,用去制作***,再反过来***我国人民。
(中和殿前)
眼前这个方形建筑是中和殿。皇帝举行大典前,先到此暂坐休息,会见一些***。皇帝去天、地、日、月四坛祭祀时,前一天也要在中和殿里看祭文。每年二月皇帝到先家坛举行亲耕仪式,前一天要来这里阅视种子、农具、祝文。这里现在陈列的是乾隆年间的两面三刀顶肩舆,即八抬大轿
城角
故宫的四个城角,每一个角上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建造的可好看了。这四座角搂是怎么盖的呢?北京有这么个传说——
明朝的燕王朱隶在南京做了永乐皇帝以后,因为北京是他做王爷时候的老地方,就想迁都北京,于是就派了亲信大臣到北京盖皇官。朱隶告诉这个大臣:要在皇宫外墙——紫禁城的四个犄角上,盖四座样子特别美丽的角楼,每座角楼要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并且说:“你就做这个管工大臣吧,如果修盖的不好是要杀头的!”管工大臣领了皇帝的谕旨后,心里非常发愁,不知如何盖这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
管工大臣到了北京以后,就把八十一家大包工木厂的工头、木匠们都叫来,跟他们说了皇帝的旨意,限期三个月,叫他们一定要按期盖成这四座怪样子的角楼,并且说:“如果盖不成,皇帝自然要杀我的头,可是在没杀我的头之前,我就先把你们的头砍了,所以当心你们的脑袋。”工头和木匠们对这样的工程都没把握,只好常常在一块琢磨法子。
三个月的期限是很短的,一转眼就是一个月了,工头和木匠们还没想出一点头绪、一点办法来,他们做了许多样型,都不合适。这时候,正赶上六七月的三伏天气,热得人都喘不上气来,加上心里烦闷,工头和木匠们真是坐也不合适,躺也不合适。有这么一位木匠师傅,实在呆不住了,就上大街闲遛去了。
走着走着,听见老远传来一片蝈蝈的吵叫声,接着、又听见一声吆喝:“买蝈蝈,听叫去,睡不着,解闷儿去!”走近一看,是一个老头儿挑着许多大大小小秫秸编的蝈蝈笼子,在沿街叫卖。其中有一个细秫秸棍插的蝈蝈笼子,精巧得跟画里的一座楼阁一样,里头装着几只蝈蝈,木匠师傅想:反正是烦心的事,该***的活不了,买个好看的笼子,看着也有趣儿,于是就买下了。
这个木匠提着蝈蝈笼子,回到了工地。大伙儿一看就吵嚷起来了:“人们都心里怪烦的,你怎么买一笼子蝈蝈来,成心吵人是怎么着?”木匠笑着说:“大家睡不着解个闷儿吧,你们瞧……”他原想说你们瞧这个笼子多么好看呀!可是他还没说出嘴来,就觉得这笼子有点特别。他急忙摆着手说:“你们先别吵吵嚷嚷的,让我数数再说。“他把蝈蝈笼子的梁啊、柱啊、脊呀细细地数了一遍又一遍,大伙被他这一数,也吸引得留了神,静静地直着眼睛看着,一点声音也没有。
木匠数完了蝈蝈笼子,蹦起来一拍大腿说:“这不正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么?”大伙一听都高兴了,这个接过笼子数数,那个也接过笼子数数,都说:“真是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楼阁啊,”
大伙儿受这个笼子的启发,琢磨出了紫禁城角楼的样子,烫出纸浆做出样型,最后修成了到现在还存在的角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