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俩瞳旅游网的小炮,很高兴为您解答此目的地的相关问题。如果您近期准备去这里旅游,希望您可以 点击此处 联系我,我将给您最新的优惠报价和全程旅行管家式服务。我们是海外旅游专线批发商,找我价格会更实惠,希望您能支持下我的业务。
杜甫草堂的故事: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公元760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公元761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杜甫在成都草堂,终于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长,到了秋天的时候,刮了一阵大风,杜甫的茅屋居然被大风吹破了。屋顶上盖着的茅草被大风吹着乱飞,风很大,有些草被风卷得非常高,缠绕在了树枝上;有些草飘得很远,就落到了溪水里;还有一些一直飘到了河对岸。
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两年后经三峡流落荆、湘等地。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唐朝大历年间(766年11月-779年12月),草堂的大部分被时任四川节度使崔宁的小妾(浣花夫人)任氏族据为私宅。
1952年,杜甫草堂又经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
扩展资料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最初为杜甫所建草堂,后经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
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历代仅杜甫墓、杜公祠题咏多达六十余首。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在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入蜀辗转来到成都。第二年春天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
唐末时期,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弘治十三年和嘉庆十六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
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GJ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杜甫草堂的传说,希望大家喜欢!
杜甫草堂
正月初七随人游,
浣花溪畔念骚鼓。
前人凄楚今已尽,
未传风流甚作羞。
杜甫草堂的传说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草堂是杜甫的故居。一说起杜甫草堂,人们马上会说杜甫草堂不是在成都吗?怎么会成县也有?
草堂即茅屋。安史之乱后.杜甫顺沛流离,经常在茅屋里安身,四海浪迹,离居的地方很多,后人为纪念他.管这些住所都叫“杜甫草堂’。这里说的成县杜甫草堂是诗人辗转陇南的一个足印。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月,杜甫离开秦州(今天水).经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栗亭、青阳峡、龙门镇、石先、积草岭、泥功山等地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同谷,即陇南成县飞龙峡。
杜甫在飞龙峡西岸选择了一处背枕青山巨岩,面对峡谷山水.避风向阳的山坡地.营建了简陋的栖身草堂。后人在其居住旧址上立祠纪念,这就是成县杜甫草堂的来历。
乾隆六年的.《成县新志》对此也有记载:“子美草堂在飞龙峡口,山带水环,霞飞雾落,清丽可人。
唐乾元中子美避难居此.作草亭,有同谷七歌及风皿台诸涛,后人感其高风,即其址立祠祀之。”
杜甫草堂对面.隔峡有一凤皿山.山上有凤皿台.因传说汉代有凤凰栖息其上而得名。当年杜甫于俯仰之间与凤凰山朝夕相望,清幽宁静,环山带水的飞龙笑景,不但让杜甫的身心得到了休息、陶冶、也启迪了对祖国命运的严峻思索和美好愿望.
于联翩浮想之中孕育出“亭举风皿台,北对西康州。西伯今寂宾,风声亦悠悠。山峻路绝踪,石林气高浮。……坐看彩翻长.举意八极周。自天衔瑞图.飞下十二楼。图以奉至尊.风以垂鸿歇。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优。深衷正为此,群盗何淹留?’的《凤凰台》长诗。
一、【参考译文】成都草堂,是唐代杜甫旧时居住的地方。草堂多
次废弃,总是重新修建草堂的人,是看重杜甫的为人。今日重修草堂的举动,是巡抚都御史钟公蕃倡议的。已经修建完毕,成都府的同知吴君廷提出用书信和图嘱托我写文章记录这件事。
那挺直而起的,靠近官道的是门。门后是祠堂,祠堂后是书院。引水成为溪流,水上有桥,(人们)凭借它往来。在前门,题名为“浣花深处”。从这里进去,就是草堂。草堂的左右两边,各是屋室,缠绕四周的是围墙。东边是池塘,将桥下的水引入池塘中,水菱、莲花互相交错而生,鱼儿、飞鸟互相嬉戏玩乐。著名的花卉,当季的果树,在围墙内纷纷种着。(重修者)(在)墙外将桤树、柳树种上,仿照杜甫(居住时)的旧貌。从弘治庚申年的春天开始,在这一年的秋天修建完毕,钱财没有用多少但是功劳很大,民众不受劳苦但事情做成功了。
世人称赞杜甫,多把他作为诗人。我认为诗道从杜甫开始达到顶峰,杜甫被人们敬重,不仅仅因为诗。唐代善作文章的文人有千百人,但在后世被祭祀的,仅能用手指数出。杜甫的草堂,人人皆知,难道仅仅因为他的诗吗?蜀地从先秦到现在,几千年间,被大家祭祀的才几人。像秦朝的李冰,汉朝的文翁、孔明,都因为功德而美名流传。但是杜甫只是作为羁旅困穷的人,(便能)和他们美名并列,实在不仅仅是凭借他的诗啊。杜甫的为人,忠孝、友善、忠诚、诚信,具备高尚的节操,读他的诗,根据他朴实无华、清白自守的处事态度,一一可知。为其作墓志铭的人,不过称他为文先生罢了。唉!这怎么能足够了解杜甫呢?杜甫不被当世人所了解,却被后世人所了解,一世很短,百世很长,杜甫的美名像草堂,即使和天地一起存在也是可以的。现在众公卿的行为,是在尊重贤人,激励世俗,这对风俗教化来说怎么能称之为小小的弥补呢!
杜甫草堂位于我国四川省成都市的浣花溪的旁边,他确实是杜甫生前的一个家。只是他并不是杜甫的老家罢了,当时的杜甫来到成都并不是升官发财,而是因为当时他犯了一些错误,被朝廷流放到了这边,虽然说杜甫被流放到了四川成都,但是杜甫这个人生性豁达开朗,他并没有因此而抑郁,相反它充满着斗志并且在杜甫草堂这里生活了4年,并且产生了很大一部分的杰作,这也为杜甫在后来的影响之中奠定了基础。
现在的杜甫草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茅草房了,相反他已经成为了全国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成功地荣获国家4A旅游景区的称号。这不仅仅是对杜甫草堂的一种重视,同时也是对杜甫这个伟大的诗人的一种重视,杜甫草堂因为位于我国的四川省成都市,同时成都市又被称之为天府之国,这也因此两者相互结合,让杜甫草堂的名气在全国更上一层楼,甚至带动了杜甫草堂周边的一些景点。
当我们来到杜甫草堂旅行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杜甫草堂它位于浣花溪的里面,它的整个占地面积大概有300余亩,里面的氛围给人一种非常典雅干净的感觉,因为里面古树参天整个内部样子是个典型的古代园林,非常的清幽,让人来到这里之后不忍大声喧哗。这也体现了成都的一种休闲安逸的气质,因此这个杜甫草堂每年的游客接纳量是非常大的,据不完全的统计,来杜甫草堂旅行的人士每年大概有上百万。
这也为当地的经济带来了很多的外在动力,由此我们不得不感叹一种现象,那就是名人现象,尤其是历史名人,一个历史名人对一个地方的发展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因为杜甫这个人他出生于河南洛阳,他本是河南人,但是没有想到他的仕途非常的不顺,虽然说他的才华横溢,但是他这个人不太懂得与自己的领导打交道,最后他实在是混不下去了,被贬到了四川这一带,但是没有想到却成就了他文学上的创作,让杜甫在这里能够潜心研究文学,一代诗圣从此诞生。